账号:    密码:
   
会员姓氏检索 :
                  散文
本栏所称的散文,是指以抒情、记叙、论理等方式表达,不讲究韵律的现代散体文章、随笔等。
                  本版编辑团队
本版主编:惜若
主编寄语:散文是融汇了作者真诚个性及深层人生意蕴的文学样式,表达方式自由洒脱,其本质特性是形散神凝。
本版顾问:
                  本版精品文章
                  文章信息
当前位置:  散文日记  >>  散文
【原创】三代人的青藏铁路(二)——大型电视连续剧《雪域天路》观后感
文章来源:原创        访问量:1698        作者:木子        发布:        首发时间:2011-04-13 11:15:14
关键词:国防部 雪域天路 青藏高原 知识分子
编语:

 

 

三代人的青藏铁路

——大型电视连续剧《雪域天路》观后

        【序言】

    2006年7月1日,青藏铁路全线通车。圆了几代中国人的梦,西藏又迎来了一个新的春天。
    “……你说要做一片格桑花瓣 ,开放在青藏,练就青藏的平岗”。多么熟悉而感人的旋律,融进了三代人扎根青藏线、繁荣西藏的情感,扑捉他们的情感世界,留下的不只是被震撼灵魂,感动的泪水,还有作为一名铁路建设者的自豪和荣耀。

 

                             鏖战关角  铸青藏魂


    与青藏公路、青藏铁路结下了世世代代情缘的陶家大院,熏陶了陶家大院的每一代人,每一个人和青藏高原一样的情怀。
    从陶家大院出发,到青藏铁路西格指挥部,谢雨辰、何文博又一次踏上了修建青藏铁路的漫长征程。站在反右斗争复杂的形势中,站在文化大革命那个动荡的年代里,他们对青藏铁路的情感从来都没有被削弱过,不抛弃,不放弃,把一名青藏铁路建设者的责任和担当,洒在青藏铁路线上,写上了昆仑山脉。
    1958年9月,青藏铁路一期工程西(宁)格(尔木)铁路以关角隧道开工率先拉开帷幕。谢雨辰毅然捧起父亲留下的《战国方略》来到了茫茫昆仑山脉,继续父亲未走完的路。作为一名探路者,他率先扛起西格二线的勘测工作,探索着青藏铁路西格段的未来。他在反右会上的一次发言,给陶家大院掀起了一场波澜。在他心中,谁也阻止不了青藏铁路建设,听到探测队即将出发的消息时,被确定为参加运动的他一次又一次被别人从大卡车上推下来。惜别的不只是亲人的泪水,而是他对工作那种执着,对青藏铁路建设的一份责任。作为降职的设计总体,在这段记忆里,对于谢雨辰来说,写下的不但有他对现实的逃避和胆怯,然而更多的则是他对青藏铁路的呕心沥血所记录的忠诚。当他把高原生活的艰辛,从工地上带到家里时,孩子们无意的拒绝,写在他心中的只有泪水。透过荧屏,我们看到最多的就是工程人的那种大无畏,大无私的奉献精神,为了工作,他们背井离乡,远离亲人,无论条件多么艰苦,工作多么繁重,他们都能放得下,扛得起。时代在进步,但是工程人永远不变的是那种对工作的热情和执着,扎根工地,心系工程。
    何文博的青藏之路是辛酸的,而他的人生态度却是最值得我们无限敬仰的,他是个天不怕地不怕的硬汉子。从设计院审查干部开始,他就走上了漫长而坎坷的人生之路。面对被定为党内阴谋分子罪名的压力,妻子患病一蹶不振,此时,又恰遇儿子发高烧,又因退烧导致耳聋,何文博把最好的礼物口琴交给了耳朵听不见的儿子嘉星,然后匆匆离去。原本团圆幸福的一家人,再也找不回往日的欢声笑语,承受着亲情带来的沉重打击,何文博把孩子们寄养在陶家大院,依然来到了关角隧道。50年代后期,国家遭受严重的自然灾害,国家经济处在最困难的时候,修青藏铁路的物资极度匮乏,国家调拨煤用完了,何文博就经常奔波到公社、各厂矿单位,讲情说理,在这个拿钱都买不到煤的年代里,为了关角隧道,无论付出多大的努力,遇到多么大的困难,他都抗上自己的肩头。煤用完了,隧道的断电,彭石山指挥长指责何文博是在破坏生产,运煤驼队的到来,让声声指责显得如此无力。水泥用完了,何文博找谢雨辰研究用竹条代替钢筋,试验砌石块当水泥,他却没有丝毫的怨言。
    文化大革命的到来,对于何文博来又是一次沉重的打击,他被扣上反革命的帽子,开除了路局。而他没有离开,只是以一名普通劳动者的权利继续坚守着要把关角隧道打通。关角隧道停工了,隧道停工的命令,对于象何文博一样的人,该是多么沉重的打击,他不愿离开关角隧道,最后硬是被工人们从隧道里绑了出来,在撤离的路上,何文博毅然离开了队伍,他永远留在了关角隧道,留在了藏族同胞的心里,留在了青藏线上……提及这段往事时,前辈们未语泪先流,留下了一段痛心的记忆。
    作为革命军人的肖剑飞,一个血性汉子,有从枪林弹雨中走出来的性格。当爱情火花再一次闪亮在他眼前的时候,对于这位已经沉浸于往事,而经历非凡的人来说,爱情的思想却是淡漠的,而又是萌动的。相识相知在战斗中的恋情,在陶家大院,在肖剑飞“家人”的共同目光中,与杜小茜结为夫妻,而站在反右的非常时期,哥哥杜大可却让自己的妹妹站在亲情和爱情之间做出了一个无法选择决定,杜小茜的离开使这段本来完美的婚姻走上了不归路……肖剑飞却担起这段感情一个人走在漫漫人生路……他被调到国防部工作,在青海海晏度过了他最后的军旅生涯,时代给予这位军人是一个公正的评价。在这段艰苦的岁月里,也是他维持着陶家大院每一个人的生活。在后来与何文博、谢雨辰的几次相聚中,当何文博感情处在最痛苦的时候,他千里迢迢来到工地,在茫茫戈壁滩上,在满天星光的夜晚,在熊熊燃烧的篝火旁边,三个人围着桌子,一起畅饮,一起回忆,一切都显得那么珍重,一切显得那么温馨。他对谢雨辰说:“是咋们男人该承担的不能由女人来承担,应该由咋们自己承担”,作为工程人的家属,要承担太多,太多……
    这又让我们不得不提起陶家大院的主人陶木槿,她塑造出了千万个工程人家庭中家属的模范形象。在这个小小的陶家大院,她接纳了何文博、肖剑飞两家人,从此一大家子人和睦相处,其乐融融,而他却默默承担起了这一大家人的吃喝拉撒,承担起了培养下一代的重任。在这位伟大的母亲身上,我们看到了她成熟的思想,她不辞劳作家庭妇女本色,在反右斗争异常严峻的形势下,她给了丈夫谢雨辰一个耳光,打醒了这位知识分子对于革命运动的无知。他还想尽办法让何文博从批斗中脱离苦海,让他安心的踏上雪域高原。在这个没有男人的家里,她默默的坚守,有工程人执着的背影,有承担起家庭重任的责任。培养了出两代人扎根青藏,奉献青藏的高尚品质。正是在这样的家庭熏陶下,战斗在青藏铁路线上的家庭们“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把心扎在了高原,把情留在了高原,把爱献给了高原,让这条天路变成了人间天堂。(续)

【收藏此页】    【关闭】    【本有评论 4   条】
此文章已经被修改 1 次         最后一次的修改时间为:2011-04-13 12:11:14
文章评论
 评论 (评论时间2011-04-16 12:45:22)  
同感谢谢生活哲学!
生活哲学 评论 (评论时间2011-04-14 00:55:24)  
问好作者.那个年代,这种干革命工作的忘我精神实在是令人可敬可赞.
 评论 (评论时间2011-04-13 22:56:03)  
谢谢高飞老师指导!
高飞 评论 (评论时间2011-04-13 22:12:14)  
这是个人间正剧啊!有句话:人间正道是沧桑,英雄的人生就是壮士的一生,总是以悲剧收场,因为人世间需要英雄,但不需要他们活很久,他们只是符号而已!向英雄们致敬!
写作手法再凝练点,该抒怀就抒怀,不要按套路哈!
在线评论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诗赋绽芳蕊 今来觅知音
关于我们  |  走近诗赋  |  入网须知  |  法律声明  |  网站地图  
版权所有:诗赋网    Copyright 2008-2016   zgshif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辽ICP备18006388号
诗赋杂志投稿邮箱:sunwulang@163.com
联系人:轻盈     QQ:418193847、1969288009、466968777     QQ群号(点击链接)     电话:15609834167     E-mail:sttsty@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