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会员姓氏检索 :
                  散文
本栏所称的散文,是指以抒情、记叙、论理等方式表达,不讲究韵律的现代散体文章、随笔等。
                  本版编辑团队
本版主编:惜若
主编寄语:散文是融汇了作者真诚个性及深层人生意蕴的文学样式,表达方式自由洒脱,其本质特性是形散神凝。
本版顾问:
                  本版精品文章
                  文章信息
当前位置:  散文日记  >>  散文
第十章 诗风浩荡到辽宁(上)
文章来源:原创        访问量:1084        作者:纪有志        发布:纪有志        首发时间:2015-08-10 22:11:49
关键词:中国诗赋网
编语:

 

       第十章          诗风浩荡到辽宁       (上)              

                        ( 1978年春---19829月)  

                                                                        纪有志

1978年春,阿红重返《鸭绿江》编辑部后,不久家搬到沈阳马路湾附近的一间西厢房。五、六十年代,阿红工作和居住在“大帅府”,那是张作霖、张学良将军的公馆。庭院宽敞,道边和假山上下,植有柳、杨、梧桐、松、柏、槐等等,蓊蓊郁郁,葳葳实实。从铁岭回到沈阳。 工作还在" 大帅府 "," 大帅府 " 已没我下榻的地万了 , 落家在靠近马路弯的一间临街的房子,窗外是一条车水马龙的繁华街道。大儿子在铁岭就已结婚,大孙子才出世来到这劫后的人间。阿红家现在是三代同堂挤在一间房子里。

阿红调回辽宁省作家协会, 继续在《鸭绿江》文学月刊做编辑。在十年动乱期间 , 作家协会被以“裴多菲俱乐部”的罪名砸烂了。刊物夭亡 , 编辑部“臭老九”们也在劫难逃 , 纷纷流放。 直到那四只横行十年之久的“螃蟹”被人民捉住之后 ,他们陆续才先后回《鸭绿江》编辑部。去时一头青丝 , 归来两鬓星霜 ,重逢握手时 , 相顾啼笑皆非。197810月,中国作家协会辽宁分会恢复,主席马加,副主席方冰(兼)、思基、韶华。1980, 阿红任《鸭绿江》编辑部编委。当选辽宁省作家协会常务理事。1981 年春,阿红任编辑部副主任。

 

1、  中国作家代表团访问辽宁,在座谈会上阿红首先发言

 

回到省作协不到几个月,阿红就与失散多年的诗坛元老又重逢了,欢聚一堂,肃清“四人帮”流毒,振奋精神,创作高水平的诗歌,为实现四个现代化而歌唱!而阿红和各位诗人的发言给当时思想解放的中国诗坛,带来了永久性的启示与诗意的新开拓。

19781012日,中国作家代表团从黑龙江访问结束后到达辽宁 , 在这三十多位作家中有一半是诗人 ,辽宁的诗人们与代表团的诗人们聚会在辽宁大厦。来辽宁的有艾青、苏金伞、公术、公刘、刘剑青、包玉堂、苗得雨、石英、郭宝申、李小雨、吴超、孙绍振 ;参加座谈的辽宁诗人有方冰、阿红、晓凡、厉风、解明、刘文玉、路地、高广成、柳清波、陈秀庭、姚莹、孙日成、丁晓翁、徐光荣、荆鸿、陈进化、李荔、胡世宗等。 

粉碎 " 四人帮" 之后 , 被禁锢多年的新诗开始梳理自己的羽毛。诗人们重返诗坛 , 大家向往交流 ,向往团聚,向往开拓。

方冰在座谈会开场白中讲道 , 诗歌是文艺的一部分 ,  " 四人帮 " 搞得一团混乱。凡是不符合 " 样板戏 " 标准的都给否定掉了 , 说假话成风。文艺作品中诗最多 , 诗如何接受遗产 , 怎样在中国旧诗和民歌的基础上发展新诗歌 , 都有赖大家探讨。

 

                                                            

                                                           

 

阿红首先发言 , 他说, 解放思想 , 怎样解放?“四人帮”打倒了,还是感到影响不小。肃清流毒是长期的工作 , 诗歌要不要有真情实感? 真切感受 ? 有很多诗看起来是借来的材料从报纸上找材料 , 把散文缩了一下, 于是产生 " " 。还有的叙的事 , 抒的情, 都是仿制品。许多诗生活气息浅薄, 不像在座的老诗人的作品那样生活气息扑面而来。另外什么是时代精神?是不是用大话、玄话、高话喊出报纸上的话 , 时代精神就强了 ? 如何理解时代精神?如何在作品中表现时代精神 ? 打倒了" 四人帮 ", 向四个现代化进军 ,国家和人民都充满了希望 , 同时我们也看到生活中一些不符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路线的东西 , 看不胜看,数不胜数 , 诗能不能接触? 小说提出破禁区的问题 ,诗有没有禁区 ? 能不能突破 ? 新诗如何创作 ? 如何发展 ? 十年二十年后 , 一百年过后诗的形式会怎样 ?

方冰说 : 诗为政治服务怎么服务 ? 刊物上纪念日特集 , 为什么不"  "  ? 我常常不愿看。阿红说: 《诗论》里面写的是启蒙的东西。艾青说 :" 放毒“不少。 方冰对艾青说 : 你的诗启蒙不小 , 我到延河就背着你的《大堰河》。艾青见没有人接着发言 , 便开玩笑说, 这么多人 , 压场, 干脆散会吧 ! 他说, 我们希望听一昕 , 脑子活动活动 , 否则僵化了。点名讲话是最僵化的办法 ,点到谁谁头疼, 自由发言最好。每个人脑子里至少有十个问题吧 , 但为什么不拿出来? 有原因的 , 或者没抽烟, 没喝水 , 早饭大约都吃了吧?不要把写诗的同志、写诗的朋友叫 "老前辈"! 公刘认为 , 阿红提的问题扼要、准确。路地说 , 目前诗歌不大活跃 , 将来一定会活跃。 " 比较勇敢 " 的人才能成为诗人。都是写应该说的话 , 而不是写想说的话, 一百年、一千年也不能繁荣。中央提出了解放思想,但下面步履艰难。总是 " 没见过 , 这行吗?" 包括一些编辑 , 一些地方领导,所以省内文艺状况不能令人满意 , 拿出的作品不招人读 , 不如去读唐诗。

     晓凡说, 这些年诗把读者的胃口败坏了 , 也把诗的威信扫地了。文艺不反映生活,我们不主张诗专门去鞭挝阴暗面 ,但不去战斗, 爱憎都不鲜明 , 要诗干什么?公刘的《哀诗魂》是战斗的。

 

                                                                

                                                                

     辽宁的诗人们都希望客人们、诗坛 " 老前辈 " 们多讲讲。艾青笑笑说 , 咱们, 老前辈 , 太可怕了!这个会开得活跃 , 提出的问题深刻。只有政治民主的制度下才能达到百花齐放。写诗的人这么多 , 一人放一朵花 , 千百万朵花就出来了。诗没有特点 , 没有个性,就不可能百花齐放。歪曲 , 造成文化专制主义,当然不止是诗歌 , 结果是文化凋零 , 纸做的花, 塑料花都出来了。看起来好像繁荣, 但有一个好处 , 不会凋谢 , 不需要种子, 泥土也不要。统治文坛多少年?不只是从江青开始 , 姚文元、张春桥早就经营了。更多的考据是历史学家的事。我们受害者沉默吧 ! 沉默是一种抗议 , 也是一种怯懦。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 这唯一很重要。为什么帮气、帮风 , 每逢纪念日汹涌而来 ? 主要观点出社论范围。诗 , 社论 , 分工不同, 一个逻辑思维 , 一个形象思维。如何经思维解决问题 ? 我没有回答。既没这个魄力 , 也没这个勇气。我们没提倡写风景 , 也没提倡所有人写爱情。但写风景、写爱情应允许。千人一面 , 似曾相识的东西太多。为什么不能画自己的东西 ? 

海有个画家没东西画了 ,画梅花,她在丛中笑。熊猫到处有 , 白猫 , 两个黑眼睛, 动作像一条虫在爬。物以稀为贵 , 这样的艺术! 艺术应是自己看也喜欢 , 别人看也喜欢。这里包含着对美学的认识。我认为,自己认为美的东西 , 不要放弃, 不要人云亦云。不要像戏里的" 平安无事啊”。自己要坚持自己的美学观点 ,一个诗人不坚持自己的美学观点,他不可能写出好东西。他这样写当然“平安无事”了, 但浪费纸张。坚持观点,是不是不谦虚?不是的。这样才能避免公式化、概念化、形而上学。这些年吃了猛药、烈性药 , 醒过来了。感谢中央粉碎 " 四人帮 ", 刀不刃血 , 一弹不发,这个漂亮仗打的。 如没这个事情 , 还能在辽宁在辽宁大厦 , 当贵客接待 , 抽中华烟? 别做梦了 ! 老老实实在牛棚待着吧 , 当然不一定吃草。几个元帅生命都被夺走了。前年的 10 6 日以前 , 他们神气得可以伤害总理 , 我们算什么 ?蚂蚁一祥。当然现在过来了 ," 俱往矣“ !

 

                                                          

                                                         

 

老诗人苏金伞说 , 见到许多写诗的同志 , 很高兴。大家都想解放思想,怎么解放 ? 敢不敢解放? 不仅从 " 四人帮 " 开始,写假"  " 真右 , "  "勿右, 早就成为条条,怎么来突破 ? 这不是一个小问题。一两个勇士也不行。这是多年形成的思想状况 , 需要大家共同努力 , 敢于突破 , 敢于解放。

                                                         

                                                         

    曾经在1932年听过鲁迅讲课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歌》歌词作者公木说,诗要战斗 ,义愤出诗人, 困难的是敌人是谁 , 怎么认识他。写诗总得要有胆、有识、有力。过去反帝、反封建、反蒋介石 , 总要代表人民说话。代表人民说话 , 就抄社论 ? 那不行。要抒自己之情 , 能做到什么程度就做到什么程度。这时艾青插话 : 力所能及。公木说 , 自己觉得对的就应坚持 , 有人反对, 可以不考虑。好多作者主张形象思维 ,但写起来就不按这个办了。3 月份编辑约" 五一 " 的稿子, 书生也知道 " 五一 " 的,意义, 找一点形象就写了。现在我自己完全拒绝此类约稿。

                                               

 


                                                         

 

公刘说 , 我好多年没写诗了 , 粉碎 " 四人帮 " 给了我歌唱的权利和责任,自己经历得多了点想的也就多了一点。他说 , 我们这样大的国家 , 不可能帆一风顺。也许将来有一天, 批判到这个深度,明白产生" 四人帮 " 的历史原因。东方大国,背着沉重的历史包袱的大国 , 特殊的历史现象。如果不是把 " 四人帮" 揭批深透 , 就会停留在表面的现象 , 就不可能写出代表亿万人的诗。必须把事物看得深一点 , 否则对"四人帮 " 的批判无法入木三分。什么样的爱情诗可以写, 什么样的爱情诗不可以写 , 没有正面提出 , 也没有正面回答。也不知等什么人登一呼。艾青插话 : 等你嘛! 公刘说 , 整个历史大潮流汹涌澎湃 , 只要我们为社会主义歌唱 , 为四个现代化歌唱 , 何罪之有 ? 我们的诗歌作者不管走过什么道路 .走到一起来了 ,我们都为四个现代化歌唱。

苗得雨讲到应以源为源 , 不要以流为源 , 现在有些人写作不从生活出发。他说:“深水有肥鱼 ",要到水的深处去捉鱼。这些年不仅不去深水 , 浅水池也不去,就在水边捉两条。还有的有一点生活就写很多东西。据说五百吨矿石才炼出两斤金子。文艺作品如何提炼 ? 一斤豆子想轧出一斤油是不可能的。我们既要有生活基地 , 又要跑些地方充实 , 加强自己。诗要含蓄 ," 明白文章糊涂诗 ", .太实不为诗。要向民歌学习。民歌是一切文艺形式最早的。古今中外的大诗人都从民歌吸取过营养 。座谈会上, 还有许多诗人发言。座谈没有固定的话题 , 真正是畅所欲言 , 是自由飘荡的一只风筝。座谈之后 , 大家兴致极高的 , 在辽宁大厦门前随意地排了四排 , 合了一个影, 留作永久纪念。(引自〈胡世宗日记〉2416-2419页)

 

                                                               

                                                             

 

2、  诗山里掏金----挺举敢说真话的乡土女诗人才树莲

 

阿红白天忙于编务 , 夜里读书写文。上班时看到他那散乱的头发和熬红的眼睛 , 就知道他又开了半宿夜车 , 照他的话 ." 拼命了 !"

他读了大量的书 , 但他不是蠹鱼 , 而是蜜蜂。他采集群书之精英 , 为的是提高鉴赏水平、认识能力、创作技巧。一句话 ,当好编辑、写好诗文而苦读。他记了几十本笔记 , 做了一摞摞卡片,分门别类,刻苦钻研,几十年如一日。

他做了大量的工作 : 编辑、诗歌活动、每年都要发表 10 多万字在业余时间写作的诗文。

    他不是一个编辑匠 , 而是一个难得的编辑家。

    他认为, 编辑工作 , 既可创造性地去做 , 也可事务性地去做。

他认为 , 要善于不断地研究来稿动态 , 研究创作问题 ,提出自己的看法和主张。他的许多诗歌评论 ,就是这样产生的。

他认为 , 要善于不断地研究读者的欣赏动向 , 调整刊物栏目。《作家答问》、《诗苗评点》、《未名集》等读者喜爱的栏目 , 是编辑部研究后新开辟的。

转型时期,最主要转变的是一种观念,这个时期,大家都承认这样一个现实,以前那些假大空的东西不能发了,诗歌是要写心灵的东西,要回到诗本身来。

有一天,《鸭绿江》编辑部诗歌组的陈秀庭同志 , 在一大堆来稿中 , 发现了一份写在方格纸的背后 ,字歪歪扭扭、密密麻麻的诗稿。诗 , 开宗明义 , 第一首就旗帜显明地宣称

 :

       我是农民的女儿 ,

       和爹妈一起种庄稼。

       写诗, 我不能全部歌颂 ,

       我要说真话。

 

诗里 , 充满了农民的感情 , 洋溢着泥土的气息 , 满篇是纯朴的庄稼话 , 一下子把编辑部的同志吸引住了。(见,单复《可喜年年压金线--记诗人阿红》)

这是一九七九年。那时阿红在《鸭绿江》杂志社任诗歌组组长。陈秀庭兴冲冲地让阿红看这一组诗,有泥土的芳香 , 署名"才树连”大家猜小才一定是个虎头虎脑的小伙。

一个编辑要从海潮般的来稿中发现人才 , 不容易呀!阿红让陈秀庭马上去义县 , 把才树莲找来!陈编辑 , 在小才所在的乡、村打听, 回答是没有此人 , “俺们这没有懂诗的人呀。”琢磨半天,大家才想到一家姓才的 , 莫非才家闺女 ?

小才被请到了编辑部 , 她二十来岁, 个儿不高 , 胖胖的,腼腼腆腆, 见了生人就象大地里一棵晒红米的高粱。小才一到 , 编辑部象过节一样!范程、方冰、晓凡都来看望她。方冰到还把小才领到自己的家。阿红让小才住下改稿。怕她一下子接受不了,阿红就一点一点地提意见 , 让她一点一点地改。阿红始终没给她动一个字 , 不能揠苗助长啊!

阿红和她一首首研究 , 分析, 推敲。阿红只用心启发她把自己的“毛坯”改好。这就是后来发表在I979 10月号《鸭绿江》上的年轻女社员才树莲的组诗《我说真话》。阿红在同期刊物上 , 发了《小荷才露尖尖角》的评介文章 , 给予热情而又实事求是的估价。

    下面是阿红评介文章的全文,引录如下:                                                                                                                                       

                小荷才露尖尖角

一一读才树莲同志的组诗《我说真话》

 

很多投稿者担心编辑目不暇顾 , 一目十行, 以至遗珠弃玉。一般说 , 那哪能呢?即才树莲同志的这组诗 , 就是陈秀庭院志从诗山淘金的收获。" 小荷才露尖尖角 , 早有蜻蜓立上头 "!

开头 , 看小才的诗和信 , 心想是个虎头虎脑愣小伙。编辑同志去她家 , 把她从遥远的山窝窝里请到编辑部,发现竟是个年方二十的小姑娘。个儿不高 , 胖不墩的, 腼腼腆腆 , 见生人似乎还不敢仰脸。编辑部领导同志热情地接待她 , 老诗人方冰同志闻讯也来看望她。老诗人抚着她的肩膀 , 含笑端详着她 , 问她农村形势 , 写诗过程, 逐首对她的诗谈意见 , 还带她到家, 签名赠送自己的诗集《战斗的乡村》。 诗人晓凡看了她的诗 , 连声赞叹:“难得!难得!”小才呢,只会低着头眯眯地笑。那补实勃, 就象大地里一棵晒红米的高粱。

“小荷才露尖尖角 " 这组诗,艺术上还很粗糙。我们也没能耐帮把手 , 也不想揠苗助长 , 就让它本色原貌出来和大家见面。

什么现实主义、浪漫主义,小才一点也不懂。 然而她用我语写我心 , 写我热知的人物和生活;她的诗是现实的诗 , 是农民心头的诗。这些诗有颂 , 颂农民所颂 ; 有愤,愤农民所愤; 有喜, 喜农民所喜 ;有忧, 忧农民所忧。 " 我说真话”。她说的全是真话。真话好!

建国三十年 ,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取得了伟大的成绩。但农村经济政策正在落实, 各项工作的着重点才向现代化建设上转移。 小才那些颂诗就写的是农民对党的三中全会方针政策的热诚拥护和落实政策后农村的新气象。《翻开一页新的日历》就写农村补上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一课。“ 四人帮”形而上学猖獗 , 劳民伤财搞了很多废工程;今天 ,“歌声, 镐声 ,叮当响起, 铲掉平地修起的梯田,填平漏地挖成的鱼池。 " 她呼吁“不要起高调 , 不耍弄玄虚",她盼望“奔四化,从实际出发 , 新长征, 就从脚下起 ", 她认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个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基本原理“将把我们带进一个新的世纪。 " 可是却有人竟认为提出这个问题是“ 砍旗",“ 缺乏阶级感情”, 岂知脱离人民,孤芳自赏 , 非要枯萎不可 !在《喂猪》里,那位侍弄猪象抚育孩子一样精心的胖大嫂:

 

        槽边和孩她爸商量:   

        " 泡给供销社多好 :

        国家、集体还有咱个人 ,

        都亏不着。 何必非要给一刀 ,

        闹得我三宿睡不着 "

 

在《赶集》里 , 二嫂挑着鸡蛋和大杏去赶集, 硬朗朗地说 :“这是人代会给咱出的“保”。反映出党的经济政策何等切合亿万农民的心愿,给农民带来多大的喜悦和希望。

小才还写了另方面内容的诗。她不满漠视群众疾苦的官僚主义者 ,不满" 穷过渡 " 。她思考着 , 言人未言, 发人未发:

 

        如果满足窝头、稀粥的生活 ,

        那该商量社会主义是搞还是不搞。

 

五十年代 , 农民由奴隶变成主人 , 能挺起腰杆,过上这等日子 , 已是无限幸福;今天 , 七十年代农民 , 要求从穷变富。小才就尖锐地提出了这个合理要求。社会主义一一共产主义的一项重大任务就是极大的提高人民的物质生活。 " 四人帮 "自己穷奢极欲 , 却要人民 " 穷过渡 ",是从根本背叛人民的。正因为这样 , 小才怒斥他们“好话说尽 ,坏事做绝。"可是今天竟还有人把 " 富裕 " " 资本主义 " 等同起来 ,竟还有人不承认生活里有贫穷其事。小才责问他们:

 

        别闭着眼睛不承认,

        你下来瞧瞧,

        不要老藏在楼里,

        品尝上面的幸福。

      

问得有力有理 ! 《自留地自述》 , 小才把自留地拟人化 , 怒斥那些对落实自留地政策的头脑僵化者:

        问祖国:我是不是你的一块肉 ,

        紧紧贴在你的身上,

        问大家:我产的粮食是不是跟大田一样 ,

        给你们营养和热量 ?

        为什么我就比大田低一等 ,

        拿我当后娘生养 !

      

愤激之惰 , 溢于言表! 这是农民的愤激 , 正义愤激! 头脑僵化者 , 闻此当汗流泱背!

历来诗歌要求真情实感 , 要求思想感情真实。真实的不一定都是美好的 , 美好的则一定真实的。颂诗要真 , 要颂生活中真实存的美好事物 , 要出自衷心。不能象《 " 歌德 "  “缺德”》所鼓的那样去写无矛盾无差别 ,虚无缥缈的世外桃源 , 去用最高级形容词编织美丽的谎话。揭示矛盾的诗要真 , 要揭生活中确实的 , 人民为之愤激的丑恶事物 , 鞭笞官僚主义僵化半僵化头脑和封建意识形态。周恩来早就说过 :"要敢于写人民内部矛盾 , 肯定正确东西 , 批评错误的东西。 " 小才的诗 , 虽是才露尖尖角的新荷 ,其可贵处就在于独标真素 ,如雪莱说的" 把同胞的苦乐当作自己的苦乐 ", 如艾青说的 :" 喜怒哀乐和人民相一致 "

小才的诗 , 别具一格的是它浓郁的生活气息 , 是它芬芳的土香。人物形象,象山里人的剪影;  生活情景 , 象农村的风俗画;诗的语言 , 象从农民嘴边淌出来的。那赶集的二嫂 ," 你看她,鬓角一抿巴 , 真比新婚俏", 是那么明丽;那《喂猪》的情景 ," 胖大嫂一条围裙 ,欢蹦乱跳来回飘。肥猪一叫,‘就来啦来啦,别阔别闹 ", 哗,刚倒个盆沿又停住 , 逗着猪抢槽 " ,是那么的逼真 ; 那《 考拖拉机》的四个姑娘," ‘还考啥?还考啥" 路那头 ,八只手圈成四个小喇叭”是那么传神……这充分说明小才很熟悉她写的人物----她就是他们中间的一个 , 和他们朝夕相处,很熟悉她描写的生活一一她写的就是她参加的生活;很熟悉农民的语言,她就用这种语言说话。生活不饶人,半点假也装不得 !

或说 , 小才的诗有乡土味。乡土味 , 对反映农材生活的诗 , 是个好东西。从三百篇的《国风》 , 到子夜歌 , 到迄今的历代民歌 , 无不具其时其地的乡土味。这种乡土味不仅体现在经过提炼的方言俗语的运用 , 更主要地显示在典型的风土人惰的描绘。高尔基说 :" 从这些作品中 , 你将会看到感人的形象 , 生动的譬喻, 朴实、优美 , 富有魅力的描述。 " 一再告诉我们要学习民间创作。五十年代 , 我省优秀农民诗人霍满生、金玉廷的诗富有乡土味, 前些年 , 他俩相继不幸逝去。 新出的李维禄的诗有乡土味,今又得小才, 确实高兴。诗苑要有富丽的牡丹 , 也绝不可缺少婆婆丁、老倭瓜花。而且这样的诗更为农民喜闻乐见 ,听之顺耳, 读之顺嘴 , 味之顺心。只是此等诗 , 诗苑少见。

小才是棵小苗苗 , 诗还稚气,挑毛病能挑出一大筐。兴许因为稚气 , 益发显得有生气。在她面前 , 是一条漫长的生活道路和创作道路。要在创作上成长 , 重要的是要在做人上成长 , 真正用马列主义武装起来, 不做政治风浪中的墙头芦苇, 做革命的中流砥柱 , 永远用自己的诗为人民服务 , 表达人民的意志和愿望。

" 小荷才露尖尖角 " 。老诗人方冰谆谆告她:坚持走自已的路。对 ! 小才就顺着自已的路快快成长起来吧 !

                                                            1979.9 沈阳

 

 

阿红此文引起许多诗人和诗歌评论家的重视和好评。古远清在其所著《中国当代诗论50家》中,曾写道:“这里特别值得提出的是阿红为《鸭绿江》新发现的才树莲的处女作写的《小荷才露尖尖角》一文 , 朴素、热情、亲切,字里行间洋溢着一股为繁荣社会主义文艺辛勤浇花的激情。如果不是为诗坛新秀的良好诗风感到欢欣、陶醉 , 如果不是有热切渴望早出人才、多出人才的热心肠 , 阿红能为这些崭露头角的作者唱出颂歌吗 ? 有人说 , 考验一个编辑是否有水平,主要是看他在稿山淘金时会不会遗珠弃玉。这种说法有一定道理,但还可作些补充 : 一个好编辑, 除了睁圆眼睛去发现新秀外,还要掏出心肺去为新人进行中肯、深切 , 令作者心折的辅导一一而不是拔苗助长。阿红所写的那些为诗坛新秀喝彩的评论 , 所做的正是扶助新人成长的工作。他不仅看到了新秀的优点 , 而且还看到了他们的弱点 , 并想方设法弥补其不足。这是一个编辑的责任 , 也是诗评家应尽的义

务。我们在阿红身上 , 看到了这二者难得的统一。”

才树莲在《鸭绿江》编辑部的挺举之下,引起诗坛的关注。才树莲(1960年生--),农民,女,锦州义县人。才树莲《山乡风情》获1980年辽宁省人民政府文艺创作奖。

一些诗人、评论家对才树莲的诗歌作品给予高度评价,如:“陈所巨、刘小放、饶庆年、刘犁、刘益善、姚振涵、才树莲等青年诗人则着力表现其熟悉的乡土生活,在审美性的乡土情结中也试图揭示广大乡村在中国社会的改革潮流中做发生的历史性变化。......”( 张颐武《中国改革开放30年文化发展史,第二部分,1978--2008年诗歌发展》)

“从艺术上看,新诗的这种新发展,是中国诗歌自身发展的一步必然。写印象诗的王小妮并没有读过克罗齐的《美学原理》,诗中却有大量的直觉描写;写《我说真话》的才树莲并不熟悉和欣赏西方的自由体诗,却有打破约束的诗的自由排列;江河的《纪念碑》不于西方任何一个诗人的作品——难道我们有些理论家,真的就不相信中国这块土地能产生出自己的艺术?难道一切新出现的手法(尽管有些是外国人先创造出来的、总结出来的)就一定是“破烂货”,就一定是从西方捡来的吗?! ”(徐敬亚:《崛起的诗群——评我国诗歌的现代倾向》)

“一九八○年的诗歌,在反映生活的广度方面的新开拓,又使主题和题材的丰富多样有了长足的进步。...... 有对火热的工厂、农村的新气象的热情讴歌,如梁小斌的《金苹果》,才树莲的《山乡风情》;有对部队生活的动人描绘,如李瑛的《舢板》,柯原、郭光豹的《新来的司令员》;有对少数民...... (见杨匡汉 1980年创作概况·诗歌创作概述》一文)

在辽宁省作协的推荐下,1980720日至821 《诗刊》社在北京——北戴河举办青年诗作者创作学习会,才树莲和来自全国的十六名在诗歌创作初获成就的作者就成为“青春诗会”的第一届诗会的学员。之后,才树莲在中国音乐学院文学专业又进修了两年。

 

                                            

                                                

                                                

 

当时中国最权威的诗歌刊物 《诗刊》,敏感地捕捉到了这个艺术启动期的信号。以严辰、邵燕祥等为首,以丁国成、王燕生、雷霆等为主力编辑的《诗刊》,做出了一个具有当代诗歌史意义的决定:举办《青春诗会》。

艾青、臧克家、田间、贺敬之、蔡其矫、李瑛、冯牧、黄永玉、严辰、柯岩、邹荻帆、邵燕祥、王燕生、雷霆、郑晓钢等人给学员讲课和辅导。《诗刊》当时有4个领导,严辰、邹荻帆、柯岩和邵燕祥,每个人负责三四个学生,除了讲大课之外,平时还要单独辅导。比如严辰带4个人,这4个人就到严辰那里去,他一个个辅导,这叫作单兵训练。上大课、出大操,还开小灶。辅导以后,他们也要花时间修改,然后还创作新作品。

叶延滨曾回忆说:“青春诗会”最主要的内容就是请文坛的著名作家诗人给“青年作者”讲课。不像今天能写几句诗就自称诗人甚至“著名”,与会的青年诗人有的当时名气已经很大了,但还是认真地界定为“青年作者”。讲课老师的阵容强大:艾青、臧克家、田间、贺敬之、张志民、李瑛为十七位年轻人讲授诗歌创作。黄永玉、冯牧、顾骧等为与会者报告当下的创作动态。袁可嘉、高莽向大家介绍了世界诗坛,蔡其矫透彻地分析了一批著名的外国诗歌。这些都是中国文坛重量级的人物,他们给十七位青年人讲课,交谈、对话、讨论展现了改革开放初期中国文学界特别是诗歌界十分可喜的开放、宽容和民主的氛围。

首届青春诗会是青春的聚会,也是青春的节日,除了改稿讨论,还组织我们游长城,看十三陵,逛颐和园,最后在北戴河海滨度过了五天难忘的时光。 (叶延滨:《改革:青春与诗的时代  ——记1980年“青春诗会”前后》) 

 

                                                        

                                                          

 

作为第一届以及后来五届青春诗会的班主任,王燕生像一个勤恳的保姆,为那些青春诗会的年轻学员解决从吃饭、睡觉、上课到旅游、打蚊子的种种琐事。王燕生对每个学员的情况了如指掌。说到哪个诗人,什么事情他往往都能如数家珍。他在一些文章中也谈及了才树莲在青春诗会的学习情况。                                                   

王燕生说:学员名单主要还是领导和《诗刊》作品组一起定的。当时有个标准,叫“小有名气”。就是说我们发过他的诗,最好是组诗。还要注意写作风格。有写现实主义诗歌的,我们选了一部分;被称为朦胧诗人、写具有现代气息诗歌的,我们也选了一部分。这些人的年龄、身份差别都很大,中间有国家干部、农民、工人、学生。

辽宁的女诗人才树莲,本来是个普通农民,在《鸭绿江》上发表了《我说真话》在东北影响很大。而舒婷那时候也只是一个普通的工人。而叶延滨是正在北京广播学院的学生...吃要自己掏钱,还要自带粮票。第一届青春诗会我们只解决了两个人的路费,唐山工人张学梦,因为误了工,我们给补了,还有一个才树莲,公社社员,当时一块多钱一个工分,给她补了。其他人都是自费。                       

对于才树莲这位20岁农村姑娘来说,一下子结交了这么多诗哥诗姐,听了这么多名人大家的讲课,竟有一种一盆小花搬进大花园,眼花缭乱的感觉。

王燕生说:青春诗会结束时,我们专门把北京的新闻界、出版界还有杂志的编辑请到一起,和诗会的同学见了一次面。熟了以后,他们发东西都方便一些,所以《诗刊》是能做的都做了。我还拿了笔墨让他们每个人签名,这变成我的文物了,没有第二本。1980年的青春诗会无论其规模还是影响都是最大的,后来青春诗会被人称为诗坛的黄埔军校。

“青春诗会”的第一届诗会,其作品《诗刊》198010月号以“青春诗会”为总题刊出。

王燕生说:因为参加了青春诗会,人生都发生了变化。张学梦就是一个例子。他在1979年投了一篇诗给《诗刊》,用油光纸写的,用一截粗铁丝穿着。他的诗叫做《第五个现代化》,对新的事物充满了激情,意思是实现四化需要先解决人的现代化,我看了很高兴,马上送审,邵燕祥又把题目改成了《现代化和我们自己》。我们以前从没听说过这个人,我说我去看看,邵燕祥支持我。我在唐山大地震之后一片废墟上搭建的临时宿舍里,找到他了。

参加青春诗会以后,张学梦还发表了诗歌,得了奖。当地觉得他是一个人才,就调到市文联,不久又当选为文联副主席。有好多因诗得福的,包括舒婷,来参加诗会的时候是厦门灯泡厂的工人,也是因为参加青春诗会,很快也就调上去了。当然并不是命运对每个人都发出微笑的,才树莲就是一个例子。如果不是诗会,她或许能在农村过着平静的生活。一下子接触到那么多新鲜的人和思想,自己想改变拼命去进修,没学到新东西,又失去了最早的优势。后来就不能写诗了。(见王燕生《这里能看到中国诗歌发展的缩影》、《上帝的粮食》等文)

 

                                                   

                                                        

 

青春诗会后,阿红考虑到小才基础薄 , 就在中国音乐学院宋垒教授竭诫帮助下 , 辽宁省作家协会又推荐她到中国音乐学院去进修。让小才学习了两年大学课程。学习结束 ,小才回乡继续务农。   

下面引录一封才树莲在进修时期给阿红的信,可以看出她在诗歌创作上遇到了困难,她心中是万分苦闷的:

 

阿红老师:

         您好!春节愉快吧!

我已于二月16日返回学校,在家一个月时间算是白白浪费掉了。刚刚打开的思路,被脚步和问讯而堵塞,使得我不得不弃笔,而以礼待之。

这次去沈阳,一是因近年,二是因思想较混乱,情绪不佳,也没写出满意的东西。您陈老师和方冰分别和我谈了谈,虽时间很短促,而有的某句话对我的启发是不小的。

在家中的一个月,虽没正式动笔,而眼睛和大脑还是没闲着的,看到农村的一些现实,使得我即清醒又不能解释(似乎也能解释,但不通)。我们的村庄,所谓“实”,就是投机取巧,甚至是诈骗,而真正实干的劳动者,则还是请贫的。据我所知,不单是我们这一个村庄,我们公社的其他大队也是如此。我认为什么都要走正路,这样才值得歌颂的。您也向我探究谈及关于现在农村实的诗,正中我的下怀。当然反映生活是多方面的。而上述情况似乎已成为农村主流。我曾特意交通大马路观望过,那些百斤重载者不乏其数。农民的心头之火是被点燃了,而怎样烧则是引人深思的。

回校几日,家中的一切使我不能平静,我命令自己静心的读书,但不起作用。素材在心中涌动但我觉得我的笔则不能表达我内心的激情,草稿打的不少,却被我揉成一团。阿红老师,我越来越觉得自己的软弱无力。各处报纸刊登我的照片,我收到很多读者的来信。当时他们拍照我是坚决拒绝的。那次他们来了几个人,一面扣帽子一面劝解,我顾及到是本地方的,不能搞得太僵。就扭着别着慌照了。因我不了解情况,没想到会造成这么大的影响。我对此是深为不满的。那些照片都是假的。

我是不喜欢“飘扬”的。我知道什么是真正的帮助和爱护;真正的东西不在宣扬而在于与本身。

        读者的来信是诚恳的,而我的阅历和水平是有限的。

        上述,定有不适,恳希您能直言。

    祝您身体健康

        此致

敬礼

                                                学步者  才树莲 (敬上)

                                                         82219于北京

  

才树莲在中国音乐学院学习期间,受到阿红在中国作家协会文学讲习所(即后来的鲁迅文学院)第四期学习时结识的好友宋垒教授给予她无微不至的关怀和指导。宋垒教授通过写信,不定期地把才树莲的学习、思想情况汇报给辽宁省作协和《鸭绿江》编辑部,他呕心沥血地想把才树莲培养成一个出色的诗人。下面是宋垒教授给辽宁作协分会的一封信,为如何培养才树莲献计献策:

 

                        致辽宁作协分会

                                                宋垒

辽宁作协分会:

        我是才树莲的老师,在中国音乐学院文学专业任教。最近我有一点想法,向你们汇报。才树莲在我院旁听了一年半。进步是不小的,今年开学她本来想跟别的学生一起下去实习,因听说鸭绿江函授中心,要她去工作,我就动员她不下去实习,还是去沈阳工作。但我最近听说函授中心并没有要她而是让她回家种地了,不久前我去信问她的情况怕她灰心消沉。她回我一信说,她认为鸭绿江的决定是正确的,这些时她情绪一直很愉快。白天下去劳动晚上读书,没有写诗,写了两篇小杂感云云。

        我是这样想的她出来学习一段时间让她回家劳动一阵是还是好的,但长此下去,对于培养一个青年诗人,并不是好办法。我从五十年代参加做培养青年作家的工作,多年来感触最深的,是培养农民女诗人, 困难太大。农民结婚后十分繁重的家务劳动都落在妇女身上。一个农民女诗人结婚前还能不断写点东西, 婚后就没有学习创作的时间了,当然说不上有进一步的提高。五十年代出了两位全国知名的农名女诗人:姜秀珍和殷光兰。姜秀珍和农民结婚后,一写作就受到男人的打骂,她还参加过60年代第三次全国文代会的,后来逐渐从文坛销声匿迹。她不仅会写还会唱,音色很好,但后来在声乐水平上没有多大提高。殷光兰倒是一直坚持写作,但搞得身体很衰弱,40岁左右就死了。

        根据过去经验的教训,我认为培养农民女诗人,必须把她培养到干部水平,甚至让她参加专业文艺工作,才能不断得到提高。并不能说只有一辈子在地里劳动才能是农民诗人。象苗得雨、刘章这样农民诗人,早已成为国家文艺干部了,但他门经常到农村去仍能不断写出关于农村的诗歌,而且思想性艺术性不断有所提高,至少能巩固下来,没有半途夭折。张志民同志更是如此,他从小在农村长大,后来参加工作当了干部,回头在写农村反而写得更好,而且不仅写农村也写各方面的生活,成了全国知名的大诗人。

我并不了解鸭绿江函授中心一开始要才树莲去工作,后来又让她回家种地的这个过程,我只是向您们汇报下我的想法。你们可能是怕她脱离了生活,不过我到觉得,让她每天在她家承包的八亩地里劳动。生活反是很狭窄的。她从春节前回家,到现在半年时间写不出一首,正是这种生活的反映。作为一个诗人、作家,不仅仅需要生活,更关键时还需要思想水平、政策水平、思维能力、艺术素养诸方面不断提高。如果在干部工作岗位专业文艺岗位上,后面这些方面的提高都要快得多。我很希望分会的同志们思考一下,我的粗浅的意见,你们是很重视对小才的培养的,有些做法简直使我感动。但究竟怎样培养,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呢?很希望你们近一步研究。

        即颂

敬礼

                                                       宋垒

                                                       1984610

 

注释:宋垒,原名周明件,1925--)生于江苏泰县。广西大学、成都南京金陵大学肄业,中央文学讲习所(现鲁迅文学院)4期毕业。中国音乐学院教授,中国歌谣学会理事。曾在中央及地方、军内外报刊发表诗文400多篇(),部分作品被收入多种诗文选集。传略被收入一些诗歌辞典。

当才树莲回乡务农之后,阿红一直关注着她的诗歌创作情况。1985  7 月,锦州的诗友拜访阿红时,阿红问他们 :“小才来封信 , 地址变了, 她是不是结婚了?”诗友们看到《当代诗歌》当期的刊登着才树莲《跪地》一诗。阿红对诗友们说,是他偶然在义县小报看到的。看小才仍在创作 , 阿红欣慰, 但他也害怕, 怕小才出嫁、生孩子、养猪养鸭 , 繁重的家务压折她这棵才露尖尖角的“小荷”...... (见〈锦州日报〉1985 7  28 日星期天版)

后来,在《属于自己的路只有一条》一文里,阿红写出了才树莲未能超越自己的原因:"曾有位农村姑娘, 以《我说真话》一组诗走上诗坛。 她用乡土语言写乡土人心声 , 那股土劲楞劲非常招人喜欢。我也曾写了评论。她的这组诗入过多种选本。我一直劝她走她自己的路 , 别人走起来嶙峋 , 你走起来康庄。然而 ,她‘受不了眼花撩乱的诱惑’ , ‘洋’起来了。但 , 她哪能‘洋’过有‘洋’的学识‘洋’的才气的人呢, 再也没有拿出引人注目的作品。倘若她坚持自己 , 在诗苑里,她就是一枝花 , 别具香色。"(阿红《阿红日记》226)

又有这么一个小青年董宇峰。他和才树莲差不多 , 也是一次把诗稿寄给编辑部 , 也是编辑同志在诗海里淘金的收获 ; 也是阿红让诗歌组的同志到一个遥远的山区小县城里去把他请来 , 让他把诗改好。小董的组诗《我的诗有点苦》和阿红的评介《不拘一格降人才》同时在《鸭绿江》上刊出引起了大家热情的关注。

阿红的目光追随着诗坛新秀的脚印 , 他的心为他们的成就充满了欣喜之情。由于他和刊物编辑部的积极扶植 , 本省不少初学写作的青年作者迅速成长。他们像拱出土的苗苗 , 给诗坛添一抹新绿。

 

 

3、“电脑诗”、“摸诗法”惊现诗坛,电脑诗的始作俑者是阿红

 

1980年,阿红真是很忙,先后参加一些诗歌会议。19805月,参加南宁当代诗歌理论讨论会后,飞海南,到过海口、通什、三亚。 一路亚热带风光,椰子林、芭蕉园、胡椒园,可可园、菠萝蜜树、橡胶树林、神秘果树、海石花、虎斑贝::把他这两粒北方眼睛全给奇住了魅住了迷住了。更有诗友好客,苗妹情歌、黎族民间传说,五公祠、海瑞墓、鹿回头,都叫他不尽依恋。匆匆一周,他写了几十首诗。

1980  8 11 日,阿红去北戴河出席河北诗会。同去的有方冰、晓凡、厉风、李松涛和胡世宗 , 还有沈阳大学校长、学者陈洪斌。北戴河众星捧月,诗会因为邀请了四川诗人流沙河而具有了很大的吸引力,天津的诗人来了,吉林的诗人来了,辽宁的一个代表团来了。诗刊社正在北京举行的首届青春诗会也连窝端来了。

                                                   

                                              

 

1980820日之后,在辽宁丹东召开的东北三省诗人大会,劫后余生的诗人们从全国各地被邀请来。沙鸥、流沙河、方冰、阿红等80多位诗人参加了这次聚会。

1980920日至27日,阿红参加了《诗刊》编辑部在北京召开诗歌理论座谈会,会议邀请丁力、丁芒、易征、孙绍振、尹在勤、任愫、严迪昌、李元洛、杨匡汉、吴超、吴思敬、宋垒、何燕平、张同吾、阿红、陈犀、罗沙、金波、钟文、郑乃臧、高洪波、黄益庸、谢冕等23人参加。

这次会议为诗坛留下不可磨灭的痕迹,就在这次会议期间,阿红发明的"摸诗法”(即电脑诗)惊现中国诗坛,与会者不胜惊讶。

  阿红曾回忆说:1980年时,《诗刊》召集一个全国诗歌评论家会议,会议期间我在我的房间里赶写文章。当时朦胧诗刚出来,桌子上放着《诗刊》,一看每句都明白,连在一起什么意思就难以琢磨,我突然想,怎么写的呢,一盒烟抽完了,我就把烟盒撕成小碎片,一个词写一个小片,几十个小片,就分门别类的摆在桌子上,然后按照一般诗的组合方法,随便抓一个一摆,结果一摆一首诗,一摆一首诗,而且都是朦胧诗,我就愣了。会中间休息,与会人员都来到我的房间,一看桌上那些纸片,还摆着一首朦胧诗,问这是谁写的呀,我说这个一摆一首诗一摆一首诗,大伙都愣了。

会后有人写文章,描述了评论了阿红“摸诗法”的神奇及其意义。张同吾在文中谈阿红的“摸诗法”:“......同他相识是  19809 月在《诗刊〉召开的诗歌理论座谈会上。二十多人住在北京东郊的一个招待所里日夜倾谈关于诗的继承与借鉴 , 关于诗的发展方向 , 关于诗的表现技巧……争论十分激烈 , 阿红的发言却不是长篇大论 , 他的观点是明朗, 而阐述的方式却很委婉, 对他的见解你可以同意 , 也可以保留 , 但让人感到他的艺术观执着而宽容 , 他的气质沉静而内向, 他的为人亲切而质朴。另一面 , 我发现他头脑机敏, 处处有创造的才能。他“发明”了机械化做 " 诗” 的游戏, 我们都挤到他的房间里玩赏, 他做了几十张小卡片 , 每个卡片上写一个名词或形容词或副词 , 任你随意抽取十几张,在手中稍加调整顺序,便成为一首"  " 。这种 " 诗”词采绚丽, 意象朦胧, 看不出总体构思, 不知所云。当时 , 我也抽了十几张卡片 , 拼成了这样一首 "  ":

 

          归帆追逐泪痕

          星星抽打沉沦

          黄昏深藏着浅红的微笑

          桃花装饰着朦胧的青云

 

          青云青云

          春水梳理迷惘

          烟霞苍茫深沉

 

当时 , 我们欢笑着, 戏称阿红是 " 发明家”。这虽然是游戏与玩笑 , 但他善于想象的

创造 , 却给我留下了难忘的印象。(张同吾《诗思如泉,总是脉脉地流——阿红和他的诗》

原载《龙首山》文学双月刊1986年第6期)

 

                                                      

                                                       

 

吕进在《电脑与诗》一文中,写道:“说实话,用电脑写作对我也很有诱惑力。不但是对写评论很有必要,就是对于回复天南地北的读者来信也很有必要。不少读者提出的问题和要求往往是大同小异的,有一个电脑好!我的一个在中山大学教书的学生,从澳大利亚买了一部电脑回来,开始用电脑从事文字工作。春节期间他来看我时,大谈用电脑写作的好处,谈得眉飞色舞。他说:“吕老师,试下吧,您会减轻许多负担、得到许多方便的。” 但是,用电脑写作和电脑写作恐怕不能划等号。写作,离不开作家对社会生活的情感体验和形象把握与评价。我对电脑的知识几乎等于零,但还是想大胆地说一句,电脑终究不能代替作家本人的,我想。不过不断有人在试验电脑写作,比如,电脑诗就是一种。 电脑诗的始作俑者大概是老诗人阿红。他是辽宁省作家协会副主席,《当代诗歌》主编,也是我的朋友。在一九八○年北京的一个会议上,阿红表演了他的“摸诗法”:许多写了单个汉字或词组的纸块,放在衣袋里,随手摸出来,随意拼起来,就成了一首诗。阿红的诗集《窗外不是梦》中有一个《不想命题系列》诗辑,便都是“摸”出来的“诗”。且看其中的一首:

 

        焦虑 颤栗的眼睛

        最终栖息于

            黛绿的森林

     

        昏暗的远方

        有百合花的回眸

        一切咀嚼

        都是柔美的

 

读起来,这“诗”还真象那么一回事。诗的艺术媒介是它的独特的语言方式。在这种方式中,一般语言实现了非语言化、陌生化和风格化,从办事的语言变成情人语言,从交际的语言变成灵感语言。因此,有些(不是全部)“摸”出来的“诗”在似懂非懂中给读者带去了诗美享受。后来,一位电子工程师将阿红提供的材料编成程序,输入电脑,即出“电脑诗”,并在报纸发表。

不过,诗终究是心灵化的艺术。在对于物质媒介感觉终止的地方,诗才真正开始。诗是外在世界的内心化、体验化、主观化、情态化。诗是无音的旋律,充实的沉默。从总体讲,我认为“电脑诗”难以成立,然而也不排除电脑偶然能写出一首象诗的作品。因此,我不反对将写电脑诗作为一种自娱。至于以电脑作为从事写诗的工具,这是很有意义的事,也代表了时代的潮动。刚才我说到,我也正跃跃欲试呢! (原载《电脑报》199294日)                                     

                                                          

     高洪波在《妙人》一文中,也谈到阿红“摸诗法”:

    “妙人一般有两解。一是异性间的解释 , 这是两情相悦时的彼此感受 ,   妙人”相称 , 蕴含着脉脉情意,缕缕情缘 , 或曰 : 狭义的妙人。 另一种是广义的解释 , 指的是情趣、幽默、机敏、快乐的人。阿红之妙, 妙在巧思。

他总有各种各样的点子、有趣的想法 , 譬如办函授中心 , 就是阿红八十年初的创见 , 后来全国各刊物均努力仿效, 成为联系作者、扩大发行及创收的一种重要的形式。此外阿红在主办《当代诗歌》时搞民意测验 , 对诗坛震动不小 , 更妙的是有一次我们一起开研讨会 ,某天晚上阿红取出一大堆纸来 , 让我们分别写上主语(自己的名字)、谓语(在什么地点)和宾语(在干什么事), 随便编造, 穷尽想象之能事 , 然后他分类,进行打乱秩序地排列 , 再一一念出每人名下干的事 , 遂有‘高洪波在天花板上跳舞”或“阿红在烟灰缸里痛苦”句式,阿红后来幽幽地说:“主谓宾和定状补的交叉错位,能产生奇异的审美效果,当前许多诗就出现这样的滑稽感。”

妙人阿红在游戏中点破当代诗歌的某些弊病,端的是大手笔!......(原载《福建文学》199312期)

                                                    

                                                        

 

当时19809月参加了《诗刊》编辑部在北京召开诗歌理论座谈会的评论家、《文艺研究》主编闻山要阿红写成 6 干字文章交他发表 , 阿红说 :" 那会弄得真假莫辩,编辑大跌眼镜。 "阿红心想不能写,要是写了,在报纸一发表,谁都能写诗了,到编辑部,编辑也分不清是怎么回事呀。

过了些年,台湾出现了电脑诗,跟阿红这个没法比,话不像诗的话。台湾的电脑诗, 是理念型的,阿红的是意象型的。

    “摸诗法”是土产“电脑诗”。19901月,阿红搞起了“电脑诗”的实验,而且成功。他同艾群君合作搞电脑诗实验。输入电脑的词汇,由阿红根据诗歌用词符点,不依语法书规定重新分类,输入电脑的艺术构架,也由阿红设计。艾群据此,制作程序。他聪慧,一凝神一个主意,很快设计成功。从 “诗” 看,比海峡彼岸的电脑诗要复杂些,更类诗些。

阿红说:“认为用电脑可以造诗已是八年前的事了。那是在《诗刊》召开的诗歌理论讨论会上,我一时无聊,把一些词汇按词性分别写在碎纸片上,按诗的句式随手从各种词堆里摸出来一摆,就摆出来一种像诗的东西。参加诗会的许多同志,如闻山、易征、丁力、张同吾、丁国成,都“摸”  “诗” 。丁力戏称‘摸诗’ 。当时,我便说这事证明用电脑做诗完全可能。后来,张同吾、丁国成同志都曾把此事写在文章里。后来,有的朋友把用这种方法弄出来的‘诗’,发表于海内外报刊,甚至编入诗集。然而,人不知,鬼不觉,好唬一气。但我对电脑皮毛不懂,只好到此止步。不料巧遇艾群,试验成功。艾群,二十多岁,是我在一九五二年任中学教师时教过的一个女学生的儿子。他母亲名卢璐盼。艾群近年学诗,出手很象样的。

    电脑诗,因为是种种词汇在无意识指导下的自由组合,有时会出现奇异的意象,而这,对诗者就有用处了。作为游戏,也是高级的,比之游戏机,更能启发想象,增益智力。”(见《阿红日记》201--202页)

阿红在199011 日的日记中,较详细介绍电脑诗的制作过程:“电脑诗,未见时,很神秘,既见了,觉得不过是现代技术的一种造诗游戏。人玩电脑,电脑玩诗。

前段,大城市有用电脑算命的。电脑诗类似电脑算命。不同处,就是储存词汇与信号的差异。下面是首电脑诗,无题,或可名曰:《男人女人》。诗:

        “这是男人/那是女人/显然地/女人绝不是男人/男人也不是女人//

纵使我们拥有许多许多的女人/我们仍然需要男人/因为......纵使我们拥有许多许多的男人

/我们仍然需要女人/因为......//

可是/当我们失去了女人的时候/我们可以用男人来代替/当我们失去了男人的时候/我们可

以用女人来代替//

          所以/女人就是女人/男人就是男人”

 

制作这首诗,是:先向电脑储存。 “这是”  “那是”  “显然地”  “绝不是”  “也不是” 、“ 纵使” 、“ 我们 ”、“ 拥有” 、“ 许多许多的”...... 等等词汇,然后,给信号" 男人、女人" ,即得此诗。

作者给读者留下的信号,除 "男人、女人"外,尚有" 圣女、神女" "白日、黑夜" " 真实、虚假"" 前进、后退" " 民主、专制"  "大陆、小岛" " 金钱、艺术" 等组。把这些分别输入电脑,一输一诗。

正如论者说的这种电脑制作的诗, 并没有“‘当为’舆‘不当为’的道德立场”、二、“ 也没有将结果与现实生活相验证的能力”。 就我所见的电脑诗,尽皆此类。偶而有点意思,也只是偶然,或者晦晦涩涩。

电脑诗,是人用电脑玩诗,是彻头彻尾彻里彻外的现代文字游戏。但也只是游戏。

 阿红 《电脑玩诗》,见《阿红日记》194页)

 

有一次,阿红遇到一件难事,可真难坏了阿红。猛然他用起“摸诗法”,真灵,难事解决了。

    事情是这样的:

邻居张君夫人。姓李 , 也退休了。去外地探亲归来 , 门前乍见 , 请阿红为她娘家制家谱。那情态 ,诚恳极了 , 诚恳就在眉里眼里。阿红说家谱像楹联 , 他不会编。她不信 , 怎么说她也不信。

    阿红说:“都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了 , 谁还讲究家谱!”

她说:“我回老家一看 , 几个兄弟各按各的想法给孩子起名字, 孙子们到一块.从名字上看不出血缘关系。这样闹个几代,还一家人谈恋爱结婚,那不出傻子畸形人?!子子孙孙按家谱起名,就可以避免。

    她想得很远,也未尝无理。

    她嘱咐阿红从“建”字起,二十代。

事不大,难坏了阿红。忽然,阿红灵机一动,计上心来。何不采用自己创造的“摸诗法”一试?

阿红想到人们按家谱起名字一般都是把家谱中的某宇放在将起的名字的第二字 , 比如

阿红的父辈是“步”字起 , “步德”、“步青” , 阿红这辈是“占”字起 ,“占彪”、“占魁” , 可见三字名中的第二字乃家谱常用字。于是 , 阿红打开《诗天星云录》 , 阿红把姓名中的第二字抄下五、六十个, 分别剪成纸片。不是从“建”字起吗 ? 阿红把“建”字打头,其余就闭目乱抓 ,连抓九字, 成上联。再把“扬”字打头 , 选与上联大体对仗字 , 成下联:

 

        建文承贤辉宏德光世宇

        扬武志国隆奇威振中华

 

    阿红就这般交卷 , 算是他一生首制家谱。即此 , 可见“摸诗法”妙用无穷。

                                        (见,阿红《血缘繁殖与制家谱》一文)

“电脑诗”,“摸诗”都不是诗歌创作,阿红认为“是彻头彻尾彻里彻外的现代文字游戏。”

如果能够通过机器创造一种可用更灵活的方式加以操作的文学形式,便有可能产生一种新型的写作,这就是超文本。

"大陆超文本实验很少见,东北的诗人阿红可算一个。在朦胧诗大争论的年代,他曾尝试用电脑进行随机诗实验。他把许多诗句都输入电脑,然后让它们随机排列,创造新的诗篇。不管成功与否,荒诞与否,这种实验总应该在我国超文本文学实验史上写上一笔。"

(杨新敏 <网络文学刍议> 

注:杨新敏,1964年生,山西晋城人。苏州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苏州市新闻传播研究会副秘书长。

 

【收藏此页】    【关闭】    【本有评论 0   条】
此文章已经被修改 1 次         最后一次的修改时间为:2015-08-10 22:17:10
文章评论
目 前 还 没 有 此 文 章 的 相 关 评 论 信 息 !
在线评论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诗赋绽芳蕊 今来觅知音
关于我们  |  走近诗赋  |  入网须知  |  法律声明  |  网站地图  
版权所有:诗赋网    Copyright 2008-2016   zgshif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辽ICP备18006388号
诗赋杂志投稿邮箱:sunwulang@163.com
联系人:轻盈     QQ:418193847、1969288009、466968777     QQ群号(点击链接)     电话:15609834167     E-mail:sttsty@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