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会员姓氏检索 :
                  报告文学
本栏所称的报告文学,是指采取文学手段反映真人真事的新闻文体,包括人物和事件的速写、特写、文艺通讯等。
                  本版编辑团队
本版主编:惜若
主编寄语:散文是融汇了作者真诚个性及深层人生意蕴的文学样式,表达方式自由洒脱,其本质特性是形散神凝。
本版顾问:
                  本版精品文章
                  文章信息
当前位置:  散文日记  >>  报告文学
书法孝道,躬行孝义
文章来源:原创        访问量:3042        作者:边中元        发布:浊世清尘        首发时间:2017-02-19 19:04:51
关键词:中国诗赋网
编语:
 
                                ——记孔孟之乡著名书法家李恒法之孝义情怀
                                                    文/边中元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孝经·开宗明义章》

        著名书法家李恒法先生是国家一级书法师,自幼家学深厚,他6岁书法启蒙,学书于曹广涵、杨志举先生,后拜著名书法家魏启厚先生、方伯廉先生。1981年《大众日报》就开始登载他的书法作品。1983年,李恒法先生给济宁“陶然楼”写牌匾,后来他们的生意很火,来的都是一些文人墨客,他们都挺喜欢。李恒法先生还是一位博学多才的地方文化学者,先后出版了《李恒法书法作品选》、《李恒法诗稿》、《济宁历代墓志铭》,2015年在山东省政府的关怀,济宁市政协的支持下重新修订增补并将再版,这本墓志铭填补了山东省墓志方面的空白,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最近李恒法先生主编的《济宁族谱大观》即将付梓。李先生书法行若流水,宛若蛟龙,刚柔并济,将太极武术之精髓自然地融入他的书法作品,一向不求人的乔羽先生在1995年回老家济宁的时候曾向他索字。李先生治学严谨,知识渊博,被称为济宁“活百科”。
       2012年我们初次相识的时候,他穿着一套比较考究的唐装,人很文雅,只是白花花的头发有些蓬松,白胡子也有些凌乱,好像很久没有修剪的样子。我当时还有些愕然:这人的衣着打扮与凌乱的发须有些不伦不类啊!后来熟悉了,向他询问原因,原来他正在为母亲守孝。我依然不明白这与守孝有什么关系,请教于他,才知道他遵循古人礼制,守孝三年,三年不剃须发。如果你据此以为李恒发先生是个“食古不化”的老学究那就大错特错了,生活中李恒发先生为人随和,谦恭的谦谦君子,也有才子的风流倜傥,偶尔还带点儿小孩子似的顽皮,——那就是他高兴地时候喜欢做鬼脸,六十多岁的人了,还会伸出舌头调皮的扮相儿。
       子曰: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予也,有三年之爱于其父母乎?孔子当时,是比较保守的,极力主张维持孝道,父母死生之间的大事,应该依照古礼。李恒法先生在践行孝道方面可谓是身体力行的中华文化的实践者,发扬者。也许在当今这个社会恐怕是极少见的文人吧!
       “孝”不是挂在嘴边拿来炫耀的,它是对父母一种发自内心的尊重。


                                        “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人之行也。”

       孝是诸德之本,“人之行,莫大于孝”,国君可以用孝治理国家,臣民能够用孝立身理家,保持爵禄。《孝经》在中国伦理思想中,首次将孝亲与忠君联系起来,认为“忠”是“孝”的发展和扩大,并把“孝”的社会作用推而广之,认为“孝悌之至”就能够“通于神明,光于四海,无所不通”。
      李恒法先生出生于孔孟之乡的古城济宁城区的刘庄小区。过去刘庄也是乡村,有三千多人口,居民大多是杂姓,很少是原居民,姓李的有几户,但不是一个“李”,李恒法先生属于刘庄后街“李”,祖上光绪年间由东平迁居济宁,一百多年了,李家现有人口一百多人。在济宁提起刘庄后街“李”没有不竖大拇指的,那还是因为“李”家睦邻而居的家风,长幼有序的家教。
        开始,李恒法先生并不愿谈自己孝敬老人的事迹,他是一个谦恭的儒者,绝不会像时下浮躁的人们一样总是夸夸其谈,谈到自己又总是涂脂抹粉,添枝加叶的夸大其词。
       我看采访无法进行下去,就转移了话题。我提出了对“孝顺”的“顺”自己与众不同的看法,很多人都认为:“孝顺”就应该是“百孝顺为先”。我个人的观点是——不一定!要因老人而已。很多老人得到儿女的照顾和关心往往就心满意足了,因为满足所以对子女的评价,社会对子女孝敬的认可就是满分。其实现在的老人非常容易满足,他们通情达理,善于理解子女生活的难处,“给点儿阳光就灿烂”,这一类的老人得到的“孝敬”已经喜出望外(在外地的儿女一年能回家一次看望一下,哪怕只待上一两天,见上一面足了);对于我们这些常年陪伴在父母身边的人,往往你每天三汤三水的侍候,一天三问安,病床前后团团转,父母司空见惯了,也没有感到我们做儿女的孝顺在哪里,一家人也都认为这是分内之事,正是因为整天碰头碰脸的,一天到晚老是在老人面前晃悠,反而有些碍事碍眼,看着不顺,于是磕磕绊绊的“闲气”也就出来了。在外人的眼里这样的儿女反而是不孝的。世上本来就没有又不是的父母,只有有不是的儿女。自然这理也就没处说,没人评。我知道李老师一直是和母亲住在一起的,所以这样的话题很容易引出心里的话。谈话的气氛马上变成了扯家常,没有了采访的尴尬,李老师很快“入戏”了。
       李恒法先生原来居住在刘庄小区,一大家人挤在一个狭小的院落里非常拥挤,到了2011年,经济状况稍微好了一些的李恒法就想搬到济宁市盐务局家属院居住,顺便把老母亲也一块儿搬来,因为这里比较宽敞,母亲住着也舒适。可是,初来乍到一个陌生的地方,一向喜欢热闹,喜欢打牌,打麻将的老母亲一下耐不住寂寞了,没有街坊邻居,没有那些老姐妹说说笑笑,老人家过得比什么都难受。李恒法不忍心老人不开心,“百孝顺为先”吗!为了顺着老人,他每天早上就推着脚蹬三轮车把老人送到四五里外的刘庄小区,让母亲陪着老邻居打麻将,傍晚下班以后再蹬着脚踏三轮车把母亲接回来,风雨无阻,一下子就是一年多,直到老人驾鹤仙逝。在那一年多的时间里,妻子总是做好了中午饭送过去,把该欢喜的衣物提前洗好几身放在一边,随时给老人换洗。在他们夫妇的模范带头下,儿媳把奶奶需要的安利壮骨粉源源不断的送到老人手里。俗话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李恒法把世代相传的孝老尊老敬老的优良家风像一个接力棒一样传递给了下一辈,发扬光大,完全靠身体力行。试想;对于一个自己都不能孝敬老人的人,又有什么资格要求自己的晚辈善待自己呢?“老吾老,幼吾幼,长幼有序。”古人又言“老吾老,能及人之老;幼吾幼,能及人之幼;善莫大焉。”中华民族的优良美德只有得到有效的传承,得到发扬光大,我们的民族才是有希望的民族,我们的国家才是欣欣向荣的国家。否则“国将不国,家将不家。”而这一任重而道远的艰巨使命更要靠文人来传承,来光大!
        回头看一看我们走过的路吧,多少泥泞,多少坎坷,多少艰辛。本来,传承了两千多年的孝道已经深入我们民族的骨髓,可为什么禁不住西方二三十年的铜臭?这是不是值得我们每个有良知的文化精英沉思?
       “勿因恶小而为之,勿因善小而不为。”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关键看你怎么做。


    “正人先正己,父母要先化除为禀性,涵养天性。懂得先克己,方能教化儿女。不论儿女孝不孝,但问自己慈不慈。”


       2011年后半年祖籍山东东平的李家要修家谱。作为孔孟之乡的地方文化的学者,家谱研究方面的专家,著名的书法家,李恒法自然被纳入修订族谱的领导班子。可是他却要照顾生病的老母亲,他有些左右为难。族家的期待和厚望不可违,秉承的孝道不能误。病重的老母亲依然还是那么识大体顾大局,反过来劝说儿子自己尽孝事小,修谱关系着老李家上万人,几个州县,几十个村庄的老少爷们,是大体。老爷们就应该干老爷们该干的事,侍候的事还有你弟兄们呢!不差你一个,修谱的事离了你就修不好。
      后来,李恒法与族人修订好自己东平那一支的谱,肥城的李家族家看他们修订的条绪分明,体系规整,书法俊逸。得知完全仰赖李恒法先生的大功,依然决定聘请李恒法先生辅助他们修订李氏肥城支谱。
       为修订李氏家谱,已经耗费了李恒法大半年的时间,大半年的时间未能床前尽孝,李恒法于心何忍!毕竟母亲含辛茹苦拉扯了自己几十年,“羊羔尚有跪乳之恩”,更何况自己是一个知书达理的文人,今后有何面目向世人冠冕堂皇的站在台上对人奢谈孝道?病危中的母亲,一再鼓励李恒法要做人厚道,善始善终。不光是要做,还要做好,一心一意的做好!严命不可违啊!更何况这还是自己愿做的,又是母亲要做的呢?
      历时一年多,李恒法都是义无反顾的无偿做事,其间母亲也终于瞑目,因为有了如此听话,又如此受人敬重的儿子,她这辈子是值的!在老人家的心目中依然秉承着“母以子贵”的信条。这就是伟大的母亲情怀,伟大的千千万万个中国母亲心甘情愿的奉献!
       我听了,肃然起敬。
      李恒法先生说,他之所以这样乐于奉献,完全是受了母亲的影响和教导。记得上世纪七十年代,李恒法的二叔祖是一对孤寡老人,无依无靠,在那个缺衣少食的岁月,自家养活儿女都是极端艰难的事情,框外增添两位不大相干的孤寡老人,意味着雪上加霜,意味着家人就要忍饥挨饿,全家就要受苦受难,这不是一般人愿意兜揽的负担。他的母亲一包全揽,直到养老送终,入土为安,母亲才得以释然。李恒法是受了母亲的影响,继承了淳朴敦厚的善良家风在大孝之道毅然前行的楷模。
      “上梁不正下梁歪”反之,身正为范,言正为师。“母亲是人生的第一任老师”啊!


子曰:“教民亲爱,莫善于孝。教民礼顺,莫善于悌。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安上治民,莫善于礼。礼者,敬而已矣。

       正像习近平主席在中央多次会议上所讲的那样“要勇于担当,要善于担当”。我觉得:中国的文人更需要在这个时代多一些“担当”精神,多一些“担当”的责任。
       这些年沉醉在灯红酒绿,纸醉金迷,中国的文人已经找不到自己。台湾的文人学者经历了那么多世事沧桑,也见惯了人生浮沉,却能独善其身,初衷不改,我们大陆的学者教授文人雅士反而更像婊子的庸俗,有钱的就是大爷,就可以强颜欢笑,丑态百出。如今我们还能说中国的文人学者“有教无类”吗?大概都在择其“善”者而为之吧?我无语。
       现代人在物欲横流的今天,家庭伦理已经丧失殆尽。父不像父,子不像子;阴阳颠倒,错乱时序。很多人家挂着“家和万事兴”的牌匾却根本不知其内涵为何物。为了劝人敦恩和睦,与邻为善,作为书法家的李恒发先生在应人索字的时候,往往题跋曰:“相互尊敬,相互感恩,方可家和万事兴。”这是贤者李恒法的情怀。
       除此之外,李恒法会经常接受社会各界的邀请,素来随和谦恭的他总是面不拒人,有求必应。他频频出入于各种笔会,集会,宴会,酒会,为人挥毫泼墨,笔走龙蛇。他的行书别具一格,风流倜傥,清朗俊逸。有时飘忽若龙腾蛇舞,逶迤蜿蜒;有时隽永典雅,圆润灵异。深得书法爱好者钟爱,就连乔羽先生当年回济宁时也赞不绝口,当面索字。他的作品更是我馈赠天南地北文友的上上之选,在北京几个大型文化活动中受到方家赞赏,人人文学的王博生先生,新华社的高群先生,《北京文学》社长助理王童先生,北师大的谭五昌先生,海军政治部的韩红月先生,中国诗赋学会会长孙五郎先生,中央广播电台的边传久先生等为李恒法先生的书法钟爱有嘉,纷纷予以收藏。
       李恒法先生书法不但字如其人,更重要的是德艺双馨,其内容可以概括为三大主题:一、忠孝仁爱;二、诗词佳句;三、儒家典籍。一笔一划,书法规整,一词一句,典出有据,款识用印,规矩有范。体现出一个“读书万卷始通神,行路万里方落笔。”严谨治学的儒家学者风范。
        他曾应济宁附近各姓氏之邀,参与祠堂的规制设计,族谱的修订、执笔书写。例如嘉祥县纸坊镇王家祠堂的抱柱楹联,黄垓的黄家祠堂、丁家柌堂的抱柱楹联,匾额都是李恒法先生的大作。每到一处,都要在族长召集的宴会上罗列该家族中那些品行方正的孝义楷模,节孝故事,号召该家族中年轻的族人发扬光大他们的荣耀。有时也借别的姓氏的忠孝模范说理,规劝后生多行大义,懿言美德,团结友爱,和睦族亲。
       他在编纂《济宁墓志铭》的过程中,跋山涉水,亲临考证,从中发掘了大量优异的家规家风家训,经过整理后一方面著录, 一方面四处传播。
      几年来,他无偿帮助济南李氏,汶上县刘楼吴氏,嘉祥县王氏等续修家谱。为了编纂《族谱大观》更是四处搜集,到处索要济宁各地的家谱,托亲访友借阅人家的族谱,有时候遇到一些自以为是的人还要卑躬屈膝,好言相求。我也曾多次帮李恒发先生借阅人家的族谱供他编辑。
     这就是一个践行孝义,弘扬孔孟之道的儒家学者,一个墨彩写人生的书法家,一个大孝无声的仁人志士的所作所为。
        仰泰山之崇高而敬事父母,俯四海之深渊而治学问精髓。大哉!书者。

       子曰:“孝子之事亲也,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五者备矣,然后能事亲。事亲者,居上不骄,为下不乱,在丑不争。


附录:
                                             1、    《我印象中的李恒法》

                                                         文/李志龙

      我和恒法相识,是一部《李氏族谱》把我们拉在了一起。这些年,民间各个大姓旺族兴起了绪谱修谱高潮。我们李氏族人也都热切的期盼着一部新谱的问世。而恒法就是我们《李氏族谱》第四次续修的第一发起人。我们这个家族,是由明末的兄弟二人发展繁衍而形成。兄居东平之三旺,弟居肥城之尚里。恒法来肥城是为了修谱的事,我们是在修谱期间认识的。
          印象中的恒法,是一个温.良,恭,俭,让的谦谦君子。在他的身上,看的出是一个深受儒家传通影响的,饱读诗书的雅士的形象!待人彬彬有礼,对己克俭有节。那是一个夏季。我和恒法及另一个族人,在白云山前的一个农家小楼上誊写谱稿。天气热,每个人都汗流浃背。可他从来没有抱怨!记得我给他写了一个小诗:小楼推窗白云横,榴红柏翠麦黄风。付案修谱人三个,历成恒法与恒平。修谱暇时,每每谈及家事,言语中流露出他的思亲之情。他说,他之所以力倡续谱,就是受到他的母亲的影响。在肥城待的时间长了,他的思念母亲的情绪日浓,他要回济宁看他的母亲了,我们肥城的续谱同人一起为他饯行。好像是那年的冬天,他好久没有来肥城,后来济宁传来消息,原来是他的母亲仙逝了!我们一干族人冒严寒凌晨出发赴济宁,参加恒法母亲的追悼会。
     恒法守丧期间,仍然不忘谱事,托族人带书信给我,其言语感人至深!
(李志龙老师乃是李恒法先生的同族)


                     2、《欣闻恒法孝行可嘉》
                              诗/安徽 王庆云

                             谁重人伦贯孝亲?
                             济宁恒法孝心人。
                             俗客驱利恩情薄,
                             贤达修身德性真。
                             效仿前贤成典范,
                             楷模后辈见精神。
                             挥毫泼墨能怡性,
                             墓志精研史料珍。
                      (墓志:指《济宁历代墓志铭》)
              
安徽王庆云老师于2014年1月在北京我们一起参加“诗赋书画,相聚北京”活动,这次应我之邀特为李恒法先生特意赋诗一首盛赞李恒法先生懿德。
【收藏此页】    【关闭】    【本有评论 0   条】
此文章已经被修改 1 次         最后一次的修改时间为:2017-02-20 18:51:12
文章评论
目 前 还 没 有 此 文 章 的 相 关 评 论 信 息 !
在线评论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诗赋绽芳蕊 今来觅知音
关于我们  |  走近诗赋  |  入网须知  |  法律声明  |  网站地图  
版权所有:诗赋网    Copyright 2008-2016   zgshif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辽ICP备18006388号
诗赋杂志投稿邮箱:sunwulang@163.com
联系人:轻盈     QQ:418193847、1969288009、466968777     QQ群号(点击链接)     电话:15609834167     E-mail:sttsty@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