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会员姓氏检索 :
                  散文
本栏所称的散文,是指以抒情、记叙、论理等方式表达,不讲究韵律的现代散体文章、随笔等。
                  本版编辑团队
本版主编:惜若
主编寄语:散文是融汇了作者真诚个性及深层人生意蕴的文学样式,表达方式自由洒脱,其本质特性是形散神凝。
本版顾问:
                  本版精品文章
                  文章信息
当前位置:  散文日记  >>  散文
横沥牛墟曾六易其址
文章来源:原创        访问量:705        作者:一刀也        发布:一刀也        首发时间:2019-12-24 10:28:54
关键词:诗赋网
编语:
      
       数百年来,横沥牛墟交易地点六度变迁:横沥旧墟卖牛埔——横沥新墟牛行——横沥新埠牛行——横沥新埠“三、六、九”牛行——半仙山众岭荔枝园牛行——横沥牛行。原来的五个耕牛交易市场比较简陋,并没有什么设施,仅是一片宽阔地,让上市的牛只放在其中,然后主、顾、牛经纪就地讨价、还价、劝价,经过反复多次,最后达成一致价格便成交。1995年7月,横沥牛墟迁至新场—横沥骏马路,“横沥牛墟”也正式更名为“横沥牛行”。
       地点1:横沥旧墟,土名“卖牛埔”(位于横沥镇金牛公园西侧)
       横沥河道交错,水脉贯通,旧时运输主要靠水路。“卖牛埔”为寒溪河和东引河交接处。在这渡口,当年可见千帆点点,商业繁荣的热闹景象。
      正是由于横沥水路交通发达,有商家把牛运到渡口不远的横沥旧墟来交易,在这里形成了以牛只交易为主的新墟市,俗称“卖牛埔”(位于横沥镇金牛公园西侧)。随着牛只交易的繁荣,在牛墟周边,卖牛皮、牛绳、牛嘴笼、牛鼻环,开饭店,开旅店的生意应运而生,形成富有特色的“牛皮市”。时至今日,后人还可以从半仙山村一排写有“牛皮市”字样的老房子门牌上,找到“牛皮市”的些许痕迹。此外,还有卖家禽、粮米等农副产品和日用杂货以及农用器具的,有商家开办了染布坊、糖坊和规模不大的造船厂(主要造小艇)等。据半仙山村《朱氏谱族》记载,旧墟建于明万历15年(1587年),由半仙山村朱姓主持,温、曹、黄、陈等姓氏参与筹建,墟场有两条直街和一条横街。从中可以看出,耕牛交易成市后,带动了旧墟的形成和发展。
       每逢“三、六、九”为墟日,方圆二三十里的人都来这里趁墟。鼎盛之时,远至省佛陈龙“花尾渡”(艇)也赶来趁墟。当时大良、石龙、陈村、禅城、省城(广州城)是当时广东最富有的几个地方,民国初期号称省佛陈龙。东江上游的老隆(地名,今龙川县老隆镇)、惠州、河源的商客常年放排(竹排、杉筏)载山货随水流而下,来到横沥旧墟进行商品交易。1911年10月广九铁路开通后,很多货物经火车运来,改变以往单靠花尾渡水运。火车运来的货物经牛路行、牛皮市到达墟场。人们后来称这里为“横沥旧墟”,此墟延续了近百年。  
       地点2:横沥新墟牛行,位于菉葭洲村荔枝园(即旧横沥农械厂后面)
       由于横沥地处埔田片,地势低洼,横沥地处洪涝灾害频繁。横沥旧墟包括“卖牛埔”在内的墟市,被无情的洪灾毁掉。民国前期,横沥新墟牛行迁到了菉葭洲村荔枝园(即旧横沥农械厂后面),称横沥新墟。特别是自从广九铁路于清宣统三年(1911年)通车以后,原横沥旧墟日渐解体,经济财贸中心移至横沥新墟。由于新墟接近火车站,车运比水运方便快捷,因而商业兴旺,每逢新历“三、六、九”墟日,人流如潮。较大商店及手工业、米铺、银号等店铺都集中于横沥新墟。粮、油、米、糖、日用百货、杂货及人民日常生活用品等交易,耕牛牲畜以及粮食农产品买卖都是在横沥新墟成交。这个时期,新墟牛行的繁荣,从众多牛经纪的出现可见一斑。这些懂得看牛和牛交易行情的众多牛经纪,日常穿梭于牛客和牛主之间,成了双方交易的“媒人”。
      据横沥恒泉社区居民朱淑轩回忆,每逢农历的三、六、九日,村民们大清早牵牛赶羊沿着乡路,络绎不绝地赶来;墟场上熙熙攘攘、喧声鼎沸;牛中(牛经纪)穿梭不息,从中调停交易;小吃杂耍各色小贩喧嚷叫卖,那时墟市里市井男女,乡绅牛贩各色人等,说话都带着调子与板眼……这一片繁旺的景象至今仍留存在老人们的记忆中。
      地点3:横沥新埠牛行(即旧横沥供销社大楼处)
      民国时期,横沥镇、常平镇和东坑镇的朱、谢、丁、香、苏、周等十姓兄弟兴建新埠正街,这里成为当时横沥的集贸中心。新埠正街从外观看,十分像具体而微缩了的广州上下九路,因而又有人叫它“小广州”街。每逢墟日集市,嘈杂市声闻于数里之外。买卖牛只的商人开始从新墟转移到新埠正街的旁边进行交易。直到1934年,牛墟全部迁移到新埠正街旁边。新墟的牛只集市与新埠并存十年,最后由于新墟牛行环境落后,最终被新埠牛行替代。横沥新埠牛行从上世纪50年代初开始兴盛,直至70年代末期才搬迁新址。
      据熟悉当时情况的老人来说,由于横沥商贸繁荣,包括牛只交易在内的各种商贸活动吸引了来自各地的客商,牛行名声已经在外。据横沥牛行行长朱树轩回忆,当时的横沥新埠牛行,有两棵大榕树,大榕树下拴这成群的牛只。特别是赶集的日子,牛行处处人头涌动。“在那个年代,对于以土地为生的农民,耕牛就是个宝。”朱树轩说,当时每个生产队都需要配备10多头耕牛开展农业生产,因此耕牛交易十分频繁。而这个时期,不仅有东莞本地的人来这里买卖牛只,包括广州、博罗、番禺等地的客商也到横沥来进行耕牛交易。
       新埠正街建筑,新中国成立初期基本保留原来状态:上下两街及一横街。还保留原有的牛墟和家禽市场。新历“三、六、九”为墟日集市。1979年后,由于政策开放,牛墟、家禽市场交易比以前更旺。  
       地点4:横沥“三、六、九”牛行,位于原横沥火车站侧
       由于陆路运输的不断发达和铁路运输的发达,为方便牛只运输,横沥牛行随后搬迁到了横沥火车站侧,更名为横沥“三、六、九”牛行。
       上世纪70年代初至末期,每逢新历“三、六、九”,广州火车站都安排一趟专列开往横沥,方便人们前来趁墟。据《横沥镇志》记载,每逢横沥墟日,牛市买卖双方讨价还价声、吆喝耕牛声、耕牛评议员以手势比拟价格的劝价声交汇在一起,呈现一派繁忙的交易氛围。每墟日牛行成交量小则百多头,多则上千头,这些牛不但畅销周边地区,还远销港澳台和东南亚地区。
       “三、六、九”牛墟经历的时间是最短的,前后大概只有五、六年的时间。“其原因主要是由于牛墟离火车站太近,一些没看好的牛仔时常跑到铁轨上,影响了火车的通行,还因此出现过交通事故。” 横沥牛行行长朱树轩说,因此牛墟不得不再次搬迁。  
       地点5:半仙山众岭荔枝园牛行,即横沥医院旧防疫所现址
       众岭荔枝园牛行兴盛于上世纪80年代初至90年代初。据横沥牛行行长朱树轩回忆,现横沥医院一带在上世纪80年代间,大概有30多亩的荔枝林。每到墟日,荔枝林下栓着的全是牛只。这个时期,由于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村经济得到改观,出现专业户、重点户和联营户,大力开发荒山、水面,大搞种养,各家各户都需要购买耕牛促进生产,所以牛只交易市场十分旺盛。半仙山众岭荔枝园牛行持续了十来年,直到上世纪九十年代初,由于横沥医院需要扩建,牛墟只好搬迁到横沥骏马路那里。  
       地点6:横沥骏马路,改名为“横沥牛行”,1995年兴建至今
1994年,横沥镇委、镇政府为了保持横沥地区的经济特色,投资800万元,在骏马路建设占地面积近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2万多平方米的新横沥牛行。牛行内有耕牛交易区、园林区、试耕区、牛泳池、牛医院、牛宾馆、牛花园,金牛酒店等设施。牛行设计美观,具有浓厚的园林特色,内设果林区、试耕区和园林式的交易区,并配有牛宾馆、牛泳池、牛花园、牛医院和金牛酒店,配套设施一应俱全。同时,还配备了专业的活牛评议和业务服务队伍,为客商提供装牛、卸牛、保管、喂养、牛只评议等相关服务,此外,还驻点配套了金牛宾馆、动物卫士检疫申报点并建立高效食品安全检测室,为全国各地的牛客提供了一条龙的服务。
       新横沥牛行于1995年6月16日建成投入使用。建成后的当年,牛只成交量2万多头(其中出口5000—6000多头到香港等地),成交额2900万元。到2005年,横沥牛行年成交金额逾7000万元,成为广东最大的单项(菜牛)市场。至今,横沥牛只年交易量超过15万头,位居华南地区牛只交易市场前茅,成为华南地区最大的牛只集散地之一。
【收藏此页】    【关闭】    【本有评论 0   条】
此文章已经被修改 1 次         最后一次的修改时间为:2019-12-24 10:32:23
文章评论
目 前 还 没 有 此 文 章 的 相 关 评 论 信 息 !
在线评论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诗赋绽芳蕊 今来觅知音
关于我们  |  走近诗赋  |  入网须知  |  法律声明  |  网站地图  
版权所有:诗赋网    Copyright 2008-2016   zgshif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辽ICP备18006388号
诗赋杂志投稿邮箱:sunwulang@163.com
联系人:轻盈     QQ:418193847、1969288009、466968777     QQ群号(点击链接)     电话:15609834167     E-mail:sttsty@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