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记
本栏所称的游记,主要指作者通过描写游历、旅游、游玩、游览、参观、访问、考察等旅行见闻,来记事、抒情、说理的散文。
本版编辑团队
本版精品文章
- 踏访红崖,寻访掉龙湾... [绿染秋情]
- 让我好好陪着你... [史春培]
- 晚安,旧时光... [惜若]
- 紫玉生烟... [莫小仙]
- 再梳妆... [莫小仙]
- 闲话大维... [史春培]
- 蓦然回首间... [云木欣欣]
- 明朝一哥王阳明(续)... [蓝色小妖]
- 年少不识爱滋味... [徐姜清]
- 浅析甲午战争期间一封日... [云木欣欣]
人气排行
- 广西浦北县恢复建县45... [韦志远]
- 《白鹿原》读书笔记--... [谭长征]
- 《白鹿原》读书笔记--... [谭长征]
- 《白鹿原》读书笔记--... [谭长征]
- 人性的丑陋没有底线... [醉玉如雪]
- 《白鹿原》读书笔记--... [谭长征]
- 戏剧人生如梦诗(2)... [韦志远]
- 圆锁庆典家长祝词... [气自华]
- 月窗探骊---文集... [郭有生]
- 试拟长篇小说《平凡的世... [谭长征]
《猴年春节滇西旅游日记》(二)
文章来源:原创 访问量:1806 作者:云游子(林枫) 发布:云游子 首发时间:2016-02-27 17:23:26
关键词:中国诗赋网
编语:
《猴年春节滇西旅游日记》(连载二)
文/林枫
2月12日
晨九时,我们一家在宾馆吃好早点,便驱车前往畹町。
瑞丽到畹町28公里,开车也就20几分钟。一路上,但见东边山头晨曦微露,晨风凉爽。
在中缅90号界碑前,我们停下车照相时,看见几位缅甸的边民头顶着货包从中国这边趟水过去缅甸九谷那边。
上世纪1974年,我刚在工厂从学徒工转正为正式个人,虽然还是“单身”一个,但按照国家有关侨务政策,我还是可以享受一年一次的探亲假。“有政策不用,过期会作废”。于是向厂部提出要到瑞丽和缅甸亲人会亲。厂部有关领导大笔一挥“朕准了”。也就是在那趟昆明开往瑞丽的长途客车上,我第一次认识了吴丽琳的丈夫谢俊琪。
忠厚老实的老谢,是从福州到瑞丽要和丽琳行使一年一度的“鹊桥相会”。都是归侨,同是天涯沦落人。两人一路畅谈,从此成为好友。
车过畹町休息片刻时,我有幸第一次目睹畹町小镇的风采。
畹町很小,也就那么一条街,几幢老房。一座短短的畹町桥架通两国,桥下蜿蜒的小溪便是两国的分界线。当时心里不免有点失望:
闻名中外的畹町镇怎么那么小!
今天故地重游,站在畹町桥上,四处张望,感觉畹町街貌倒是焕然一新,但旧容仍在,依稀可辨。桥头的展馆里陈列许多远征军的历史文物和照片。
畹町,这座袖珍型的历史文化名城,饱经沧桑,承载着多少百年风雨,千年风霜。
它是祖国西南之门户,滇湎公路之锁钥,中印公路之纽带。三二0国道之终点。它北抵昆明至上海,南下缅甸腊戍通仰光,逆西北上可达印度,可谓一桥锁关,四方莫开矣!因天设其险,史造其雄而名扬中外,世人瞩目!
千百年前,我们有多少祖辈曾经从这里走出去,打拼讨生,经商贸易,为丝绸之路的开拓挥洒汗水;
上世纪40年代,它是国际反法西斯阵营援助中国战略物资的唯一陆上通道,三千二百多名南洋机工日夜兼程,将大批国际援华物资通过畹町桥源源不断运往抗日前线;同时,有几十万中国远征军从这里出入国境,赴缅甸作战,付出重大民族牺牲;
五十年代,周恩来总理、贺龙副总理陪同缅甸总理吴巴瑞等贵宾步行从九谷桥入境,到芒市参加两国边民联欢的盛会;
六、七十年代,又有多少知青从这里走出去参加缅共,闯荡天涯......
离开畹町,我们往莫里热带雨林景区进发。
莫里热带雨林景区位于瑞丽市东北20公里处,以其秀丽奇异的自然人文景观及佛教圣地名闻遐迩:潺湲的扎朵河九曲十廻,清清曲水上的小桥扑拙简雅,奇山怪石峥嵘险峻,银练似的瀑布凌空直下;森林茂密,古木参天,保存有大叶榕、细叶榕“森林魔王”绞杀藤以及有“上亿万年活化石”之称的树蕨等数十种珍稀植物。
我们来游时,正值春节期间,在通往峡谷尽头瀑布的山路上,上上下下的游人如织。步行约一个小时,隐约听到隆隆的水声,前头有旅客惊呼,到了到了,见到瀑布了。我们抬头望过去,果然,只见一条白色的匹练尽管没有李白笔下“飞流直下三千尺”那般壮观,“数百尺”还是有的。这就是莫里瀑布——今天的主题景点。
游北京不到长城非好汉。到莫里不看瀑布算哪般!
亲们,我们算是到此一游了。哈哈!
下午2时许,我们回到瑞丽,依约登门拜访我们的老友吴丽琳。
丽琳闻声下楼开门迎接我们上去。瑞治和她,十多年没见面了;而我更长,怕有二三十年。出现在我们面前的她,满头银发,风采依旧:厚厚镜片后面的那双眼睛,依然清澈明亮,炯炯有神;圆圆脸上的笑容,依然亲切慈祥,善良乐观。这就是丽琳,一个半个多世纪前响应国家号召,扎根云南边疆瑞丽农场至今,曾经一度荣获云南省劳模的印尼老归侨!
记得上世纪大约八十年代左右,她第一次在瑞丽农场被评为省劳模时,当年的《云南日报》和《云南人民广播电台》登有记者写她的一篇特别长篇报道:“拳拳赤子心”。我特地用录音机录制下来寄到瑞丽给他。
眼前这栋四层楼漂亮的楼房,是她和老谢(俊祺)辛辛苦苦,费尽心机,东借西凑,砸锅卖铁,前后费了近十年的功夫才盖起来的。
在三楼丽琳的卧室,我看见老谢的遗像。相里得老谢,和我认识的生活中的老谢一样,一副老实巴交,不苟言笑的模样。我还似乎感觉到他的嘴角在露出一丝对人生无奈的苦笑。
面对物欲横流,万花筒般的现实社会,我们有许多善良老实,可爱单纯的老归侨,彷佛一夜之间,头上“华侨”的光环骤然消退,一下子失去了应对生活的能力,只留下许多的无奈和苦笑。
我对着老谢的遗像,心里说,老谢,久违了,我看你来了。你生前没有盖完的房子,是后来你的两个儿子从银行贷款六十万元接着盖起来的。他们都很出息,老大在瑞丽市政府的园林局工作,老二从事旅游工作,都成家立业了,给你添了一个孙子和孙女。现在两家人都和丽琳住在这栋屋子里,和和美美。可惜你无福消受,走得有点早。
为了这栋屋子,你生前和丽琳殚精竭虑,东借西凑,中间还被包工头骗去数万元现金。工程一度停工。这个打击对你很大。你后来查出晚期肝癌,和这个打击不无关系。
76年秋,我和瑞治旅行结婚,还特地绕道福州找你。那时你是福州铁厂的技术员,百忙中腾出你的单生卧室接待新婚的我们,带我们游览几处福州的名胜。80年代,我们有女儿后,瑞治几次带着女儿到瑞丽农场你们家度假,受到你和丽琳的热情接待。那时你们住房简陋,就几间乡村茅草房,日子过得结结巴巴--苦哈哈!
下午,丽琳带着我们游览离瑞丽市区10多公里的一寨两国景点。这是个傣族寨子,国境线将这个傣族村寨一分为二,中方一侧称为银井,缅方一侧称为芒秀。景区内有一寨两国水井、一寨两国秋千、缅傣风格的寺庙佛塔等景点。
丽琳介绍说,上世纪70年代,对面的芒秀是缅共的解放区,红旗招展,一派革命气势。穿着绿色军装的缅共战士随处可见。我们瑞丽农场那时有不少男职工也跑到那边去参加。以至于有一年,农场春耕男劳力发生严重不足。于是女职工们成群结对过去芒秀,强烈要求他们的男人回来。
这样的趣闻,在今天的人看来,有点让人忍俊不禁,又无法理解。
入夜,丽琳的二儿子做东,要请我们全家到瑞丽一家有名的傣族饭店进餐接风;而我因收到我仰光来瑞丽的老友陈铁民兄的“英雄帖”,只好兵分两路,瑞治带着女儿、女婿和外孙女参加丽琳这边的聚餐会,我则“单刀赴会”,应约到铁民兄那里和他“煮酒论英雄”。(全文完)
2016年2月26日补记
文/林枫
2月12日
晨九时,我们一家在宾馆吃好早点,便驱车前往畹町。
瑞丽到畹町28公里,开车也就20几分钟。一路上,但见东边山头晨曦微露,晨风凉爽。
在中缅90号界碑前,我们停下车照相时,看见几位缅甸的边民头顶着货包从中国这边趟水过去缅甸九谷那边。
上世纪1974年,我刚在工厂从学徒工转正为正式个人,虽然还是“单身”一个,但按照国家有关侨务政策,我还是可以享受一年一次的探亲假。“有政策不用,过期会作废”。于是向厂部提出要到瑞丽和缅甸亲人会亲。厂部有关领导大笔一挥“朕准了”。也就是在那趟昆明开往瑞丽的长途客车上,我第一次认识了吴丽琳的丈夫谢俊琪。
忠厚老实的老谢,是从福州到瑞丽要和丽琳行使一年一度的“鹊桥相会”。都是归侨,同是天涯沦落人。两人一路畅谈,从此成为好友。
车过畹町休息片刻时,我有幸第一次目睹畹町小镇的风采。
畹町很小,也就那么一条街,几幢老房。一座短短的畹町桥架通两国,桥下蜿蜒的小溪便是两国的分界线。当时心里不免有点失望:
闻名中外的畹町镇怎么那么小!
今天故地重游,站在畹町桥上,四处张望,感觉畹町街貌倒是焕然一新,但旧容仍在,依稀可辨。桥头的展馆里陈列许多远征军的历史文物和照片。
畹町,这座袖珍型的历史文化名城,饱经沧桑,承载着多少百年风雨,千年风霜。
它是祖国西南之门户,滇湎公路之锁钥,中印公路之纽带。三二0国道之终点。它北抵昆明至上海,南下缅甸腊戍通仰光,逆西北上可达印度,可谓一桥锁关,四方莫开矣!因天设其险,史造其雄而名扬中外,世人瞩目!
千百年前,我们有多少祖辈曾经从这里走出去,打拼讨生,经商贸易,为丝绸之路的开拓挥洒汗水;
上世纪40年代,它是国际反法西斯阵营援助中国战略物资的唯一陆上通道,三千二百多名南洋机工日夜兼程,将大批国际援华物资通过畹町桥源源不断运往抗日前线;同时,有几十万中国远征军从这里出入国境,赴缅甸作战,付出重大民族牺牲;
五十年代,周恩来总理、贺龙副总理陪同缅甸总理吴巴瑞等贵宾步行从九谷桥入境,到芒市参加两国边民联欢的盛会;
六、七十年代,又有多少知青从这里走出去参加缅共,闯荡天涯......
离开畹町,我们往莫里热带雨林景区进发。
莫里热带雨林景区位于瑞丽市东北20公里处,以其秀丽奇异的自然人文景观及佛教圣地名闻遐迩:潺湲的扎朵河九曲十廻,清清曲水上的小桥扑拙简雅,奇山怪石峥嵘险峻,银练似的瀑布凌空直下;森林茂密,古木参天,保存有大叶榕、细叶榕“森林魔王”绞杀藤以及有“上亿万年活化石”之称的树蕨等数十种珍稀植物。
我们来游时,正值春节期间,在通往峡谷尽头瀑布的山路上,上上下下的游人如织。步行约一个小时,隐约听到隆隆的水声,前头有旅客惊呼,到了到了,见到瀑布了。我们抬头望过去,果然,只见一条白色的匹练尽管没有李白笔下“飞流直下三千尺”那般壮观,“数百尺”还是有的。这就是莫里瀑布——今天的主题景点。
游北京不到长城非好汉。到莫里不看瀑布算哪般!
亲们,我们算是到此一游了。哈哈!
下午2时许,我们回到瑞丽,依约登门拜访我们的老友吴丽琳。
丽琳闻声下楼开门迎接我们上去。瑞治和她,十多年没见面了;而我更长,怕有二三十年。出现在我们面前的她,满头银发,风采依旧:厚厚镜片后面的那双眼睛,依然清澈明亮,炯炯有神;圆圆脸上的笑容,依然亲切慈祥,善良乐观。这就是丽琳,一个半个多世纪前响应国家号召,扎根云南边疆瑞丽农场至今,曾经一度荣获云南省劳模的印尼老归侨!
记得上世纪大约八十年代左右,她第一次在瑞丽农场被评为省劳模时,当年的《云南日报》和《云南人民广播电台》登有记者写她的一篇特别长篇报道:“拳拳赤子心”。我特地用录音机录制下来寄到瑞丽给他。
眼前这栋四层楼漂亮的楼房,是她和老谢(俊祺)辛辛苦苦,费尽心机,东借西凑,砸锅卖铁,前后费了近十年的功夫才盖起来的。
在三楼丽琳的卧室,我看见老谢的遗像。相里得老谢,和我认识的生活中的老谢一样,一副老实巴交,不苟言笑的模样。我还似乎感觉到他的嘴角在露出一丝对人生无奈的苦笑。
面对物欲横流,万花筒般的现实社会,我们有许多善良老实,可爱单纯的老归侨,彷佛一夜之间,头上“华侨”的光环骤然消退,一下子失去了应对生活的能力,只留下许多的无奈和苦笑。
我对着老谢的遗像,心里说,老谢,久违了,我看你来了。你生前没有盖完的房子,是后来你的两个儿子从银行贷款六十万元接着盖起来的。他们都很出息,老大在瑞丽市政府的园林局工作,老二从事旅游工作,都成家立业了,给你添了一个孙子和孙女。现在两家人都和丽琳住在这栋屋子里,和和美美。可惜你无福消受,走得有点早。
为了这栋屋子,你生前和丽琳殚精竭虑,东借西凑,中间还被包工头骗去数万元现金。工程一度停工。这个打击对你很大。你后来查出晚期肝癌,和这个打击不无关系。
76年秋,我和瑞治旅行结婚,还特地绕道福州找你。那时你是福州铁厂的技术员,百忙中腾出你的单生卧室接待新婚的我们,带我们游览几处福州的名胜。80年代,我们有女儿后,瑞治几次带着女儿到瑞丽农场你们家度假,受到你和丽琳的热情接待。那时你们住房简陋,就几间乡村茅草房,日子过得结结巴巴--苦哈哈!
下午,丽琳带着我们游览离瑞丽市区10多公里的一寨两国景点。这是个傣族寨子,国境线将这个傣族村寨一分为二,中方一侧称为银井,缅方一侧称为芒秀。景区内有一寨两国水井、一寨两国秋千、缅傣风格的寺庙佛塔等景点。
丽琳介绍说,上世纪70年代,对面的芒秀是缅共的解放区,红旗招展,一派革命气势。穿着绿色军装的缅共战士随处可见。我们瑞丽农场那时有不少男职工也跑到那边去参加。以至于有一年,农场春耕男劳力发生严重不足。于是女职工们成群结对过去芒秀,强烈要求他们的男人回来。
这样的趣闻,在今天的人看来,有点让人忍俊不禁,又无法理解。
入夜,丽琳的二儿子做东,要请我们全家到瑞丽一家有名的傣族饭店进餐接风;而我因收到我仰光来瑞丽的老友陈铁民兄的“英雄帖”,只好兵分两路,瑞治带着女儿、女婿和外孙女参加丽琳这边的聚餐会,我则“单刀赴会”,应约到铁民兄那里和他“煮酒论英雄”。(全文完)
2016年2月26日补记
【收藏此页】 【关闭】 【本有评论
0
条】
此文章已经被修改 1 次 最后一次的修改时间为:2016-02-29 18:40:35。
文章评论
诗赋绽芳蕊 今来觅知音
关于我们 | 走近诗赋 | 入网须知 | 法律声明 | 网站地图
版权所有:诗赋网 Copyright 2008-2016 zgshif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辽ICP备18006388号
诗赋杂志投稿邮箱:sunwulang@163.com
联系人:轻盈 QQ:418193847、1969288009、466968777 QQ群号(点击链接) 电话:15609834167 E-mail:sttsty@sina.com
版权所有:诗赋网 Copyright 2008-2016 zgshif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辽ICP备18006388号
诗赋杂志投稿邮箱:sunwulang@163.com
联系人:轻盈 QQ:418193847、1969288009、466968777 QQ群号(点击链接) 电话:15609834167 E-mail:sttsty@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