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会员姓氏检索 :
                  日记
本栏所称的日记,是指作者对某天发生与处理的事务或观察的东西写下来的记录,一般为能体现个人活动、思考或感觉的文字。
                  本版编辑团队
本版主编:惜若
主编寄语:散文是融汇了作者真诚个性及深层人生意蕴的文学样式,表达方式自由洒脱,其本质特性是形散神凝。
本版顾问:
                  本版精品文章
                  文章信息
当前位置:  散文日记  >>  日记
写不尽可圈可点的东灌人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访问量:4392        作者:陈永乾 冷林熙        发布:冷林熙        首发时间:2018-10-11 17:12:21
关键词:中国诗赋网
编语:
        谨以此文为迎庆建党百周年周年暨东灌伟业五十周年
      
        按:都江千古流,穿山溉简州。血汗幻百宝,精神永不朽。包括天府空港城,所属原简阳十二乡镇先民在内的,龙泉山东灌几十万水利战士 ,五十年前,几乎全靠最原始的土办法老工具,兴修了以“三湖一山”为象征,而震惊中外的“东灌工程"。不仅改变了川中人民十年九旱,靠天吃饭的悲苦历史命运,也为当今天府蜀都“东进”发展的雄图大略 ,提供了先机,开拓了新面。文中所列“可敬可爱之人物”,就是无数东灌杰人的部分代表。  
             
    
                     
    写不尽可圈可点的东灌人                                                                          
                                            
(永前  晨曦 )  
                             
                             
雄州自古出英贤,农工军民绘锦卷。
                             千秋伟业东灌歌,胜似天籁撼仙凡。        
     
       福贯天府半壁河山,誉满神州东西南北的简阳东灌水利伟业,从它的酝酿勘测,论证规划,到开工建设,艰苦奋战,再到管理整治和配套完善,形色塑美,直至人文发掘,精神传承,英灵祭奠等等,至今已有五十多年的时间了。在这半个多世纪惊心动魄,荡气回肠的非凡历程中,涌现了不少在台前幕后,无私无畏,可歌可泣,舍生忘死,呕心沥血,献计献策,矢志不渝,敢想敢干,开创为先的英雄义士与优秀人物。有道是:“可歌可泣东灌人,千秋伟业见精神。壮举不过三两件,情怀感动千万民"。
     在难以计数的"可敬可爱的东灌人"中,先行列出的有:
      一、1966年9月贾家区(当时叫前卫区)五指公社水利员黎成富,是上世纪六十年代,简阳井田乡保送四川省水利院校,培养的专
业技术人才。毕业后被县水电局派驻五指公社。在县局召开的业务会议上,他根据自己受贾家区委派遣,组织四人小组,勘察龙泉山东风渠的情况,第一次发言提出;“我工作的地方,就在龙泉山上,睁眼就能看到,从都江堰引到的东风渠的水,早已自流灌溉到了面前的山脚下。为什么不可以用打洞穿山的办法引到川中,首先解决简阳十年九旱的大灾大难问题?”一句看似平平常常的话,却致石破天惊,终于炸开了简阳百万人民”打通龙泉山,引水灌良田“的旷古思路。
      二、在当时的特殊年代里,如何酝酿决策?是否批转贾家区、三岔区和县水电局相继送来的请示或报告中,先后在简阳担任主要职务的陈涛,姜寿生,以及军队支左,时任县革委领导的曲仁才同志等,都是顶着种种怀疑反对,阴风暗流的严重阻碍与压力,冒着受批判,被打倒的政治风险,以解老百姓遭受连年干旱的苦难为重,而贸然大义大勇,作出决定,向地区呈报兴修龙泉山引水工程的。他们虽不是亲自上山打洞修渠的水利战士,但他们也无愧大家公认的“不是东灌人,胜似东灌人!”
      三、1969年7月3日,内江军分区司令员,地区革委主任陈崇礼,签字批准:简阳县革委关于在七个勘测方案中,选定于双流县小堰口开凿隧洞的报告。此为当时简阳直接领导之第一人,首先支持龙泉山水利工程。
      四,同年8月10日,以文革前的县委常委,农林政治部主任(东灌主体工程完成后任县委组织部长)的杨昌尧为首的第一批东灌指挥部干部,共八人领先。向贾家区革委借了20元开办费,再借用贾家中学的空教室作办公地点,便开启了东灌千头万绪紧张繁重的前期建设工作。
       五,9月29日四川省革委主任,成都军区政委张国华路经简阳,在听取东灌工程回报会上,当场表态对龙泉山水利工程坚决支持。并即刻答应,请铁二局派人支援。他是对东灌工程最先表示大力支持的最高领导之第一人。
       六,1970年2月穿山隧洞工程破土动工。在开凿第一口斜井中,贾家三岔区民工共同组建的老二营,太平连炮工班长杨代兴,因顾及战友安全,只身排除哑炮,不幸当场牺牲。以致成为东灌工程119名献身者中第一个“为民造福,义舍自我”的农民英雄。
       七,1972年初,东灌主体工程决战决胜的关键时刻,国家水利部钱正英部长来东灌视察,并现场办公,帮助诊断工程隐患,解决工程难题。她是中央机关专家型最高领导亲临东灌现场之第一人。在她的影响带动和感召下,各省市参观学习团队与党和国家领导人,接连不断来到东灌。大大鞭策促进了工程进展。
      八,从首期隧洞主体工程开工,到湖渠配套工程结束的十余年时间里,一直担任工程党委主要负责人,并长年战斗在工程现场,乃至为了坚守岗位,多次把全家人都带上工地过春节,当数第一的是,工程建成后,升任县委书记的陈元忠同志。
       九,自受命危难,上山担任工程指挥长的第一天,就率先带头发扬艰苦奋斗精神,在农民的羊圈里办公睡觉,指挥千军万马,万难不辞,无往不胜,成就不朽伟业。让简阳人民有口皆碑,被大家誉为首屈一指的当代李冰式人物。他就是,后来担任简阳县人民政府常务副县长的陈启林同志。
       十、东灌工程副指挥长庞征同志。文革前先后任地县水电局长。是简阳最早的专家型领导干部。随军南下前,他就学过水利专业。因转战南北,一度断失了党组织关系,任职收到严重影响。但他不顾沉重的政治压力,仍然积极带头,参加东灌工程。在工程测绘,施工等各项技术指导方面,担当了非常重要的责任。工程结束后他担任副县长,直到退休。
       十一、曾任工程副指挥长的郑子良同志。是中铁二局支援东灌工程的61人小分队的带队干部。专门负责引水隧洞开凿的技术指导。在两年半时间的艰苦鏖战中,该队工程师王善春,利用休假时间,义务组织民工骨干培训班,培养了一大批青年技术人员,以解工程燃眉之急。在井下进洞施工时,郑指挥长言传身教,带领二局技师,手把手地教授隧洞民工学习各种操作技能。因现场保护民工和处理意外事故,在先后有李文德姚仲伯两名二局技师,不幸牺牲的情况下。整个小分队,与同内江红卫煤矿,省水文地质队,铁道部431厂等单位技师,仍然没日夜地坚持战斗,直至隧洞全线灌通。
       十二、原简阳县武装部长,时任内江军分区驻东灌宣传队队长夏光作同志。他是军分区驻东灌军宣队里,近十个县团职干部里中最年长的老部长。但他所担负的任务又最重最繁杂。不论是前期的后勤保障,资金材料组织;还是后期的死亡伤残抚恤补偿,都使他不得不出差最多,受苦最多,留守工程的时间最长。都说"夏部长在东灌,硬是跑了遍千山万水,求遍了千门万户,说尽了千言万语,吃够了千辛万苦”。
      十三、严绍全同志。时任内江水利勘测队长。也是龙泉山隧洞工程的技术总负责人。从设计到施工,从安全到质量检测,从流程改进到技术创新。他仅靠一台手摇计算机,达到了万分之几误差。神奇般地彻底破解了,普遍流行的“打不通,斗不陇”的疑惑思潮。创造了震惊中外的十三里隧洞,零误差顺利贯通的神话。其所达技术水准之方法,当时还被编入成都工学院有关专业讲义。
        十四、金鉴同志。时任四川省水利局副局长。他是分工负责龙泉山工程的专家型领导。对隧洞主体工程的和后续库区建设有其独到深远的前瞻思考指导。隧洞刚一通水,他就首先提出“长藤结瓜式的灌溉系统”思路。把原设计的20个中小水库创改成只建一个三岔大型水库。并经他认真比对核算。反而找到这个水位较高,造价少,蓄水多,灌面大的最优建库方案。很快引起上级重视。迅速將三岔水库定为国家一级工程和省管工程。这一科学决策,为成就三岔湖的“天府明珠”之天下美誉,打下最好的基础。
         十五、原水电厅副厅长谢成荣。在龙泉山隧洞主体工程建设期间,他是省水利局派驻简阳,支援龙泉山工程的技术组副组长,具体负责最艰巨的龙泉山主隧洞,张家岩导流洞和郭家沟,灯杆堡等斜井工程,以及东风渠南干渠六个渡槽的技术指导。为隧洞工程拓开新面,加快进度,提前贯通,有过突出贡献。他担任副厅长后,对东灌工程的关心支持也很大,很到位。特别是,对东灌“三湖”防范白蚁的整治,就是在他的直接关怀下,采取副坝三面光措施,使之再也不长思茅草了。从根本上消除了白蚁生长的祸根,保证了水库堤坝的长久安全。
      十六、原简阳县委副书记陶文忠,从家乡公社调县委不久,就到三岔水库工程,负责担当了启动开局的艰巨任务,从纷繁复杂,争端常起,剑拔弩张的千家万户人居搬迁,到矛盾重重,乱象横生的东灌水利管理开创。他披肝沥胆反遭挨骂受辱。甚至大粪泼身,他也忍辱负重。人称“天府明珠”的三岔湖,他付出了第一分代价。调离简阳东灌之处长岗位,去到都江堰东风渠管理处后,也是仍在为简阳乃至整个四川水利勤恳服务,直至告老退休。
      十七、工程指挥部副指挥长郑嘉龄同志。他是东灌老领导中,既重实干,又最爱学习的好干部。在那样繁复多变艰苦困难的环境下,他坚持天天写作日记。
积累了大量宝贵的工程原始资料。以致于把隧洞几次通水,流经途径节点的时间记载精确到了几分几秒。为了让大家感受隧洞工程的浩大艰巨,他带领各单位代表从进口走到出口,还一路给大家讲述那震撼人心的施工过程。他亲自主持二局技师的追悼大会。亲自去到北京中央水电部汇报过程情况,亲自组织第一座大渡槽的架设装配,等等。正是因为他的勤奋积累和亲力亲为。他不仅在指挥过程中得心应手。而且,在工程结束后,担任东灌志执笔人时,他也建立了别人无可替代的功勋。
      十八、原东灌机电组负责人郑时源。他与原成都市政协主席黄忠莹等同志一样,都是为到东灌锻炼的63名大学生之杰出代表。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全国机电工业非常落后,资金材料奇缺的情况下,他和全组同志硬是出色完成了工程最急需的测试堤坝炕剪强度仪器,勘测地层深处结构的“丰收---50型钻孔机”和振动碾的创制任务。主体工程结束,他先后升任县市工业局长,内江市副市长,省机械局长等职,直至退休。他人虽退了,心智从没退。一直牵挂着当年的东灌战友,念纪着不朽的东灌精神。
       十九、早在简阳第一座沱桥修建中,就被称为“桥坚强”的宋杰冰同志。在东灌工程中,又被大家誉称为“土工程师” 。他所负责的隧洞钻探取样和三岔水库大坝的水土实验室建设工作,都具有技术含量高,相对风险大的特点。他全靠自己的胆略和智慧,一边钻研,一边请教大学专家,因陋就简白手起家。以显著的实绩成果。为龙泉山水利工程荣获内江科技进步一等奖,并出席全国学术研讨会立下了汗马功劳。对水库提坝牢固经的起洪水和地震考验方面的研究,及工程建设的的资金节约,都做出了不小的贡献
        二十、原东灌主体工程隧洞组长姚辅华。早从解放初期就先后担任简阳工交科长,交通局长。几十年前,人们就戏称他“姚老板”。首批上东灌后。他相继任工程设计施工组组长和隧洞指挥组组长。从修路进山,到隧洞工程全面展开,直至全线贯通。他都一直担负着最艰巨激烈,最具风险的主体工程任务。但在长达三四年紧张战斗中,他充分发扬老革命军人的传统作风。总是身先士卒,带头实干。不怕苦,不怕难,不怕死。长年坚持战斗在第一线。隧洞工程抢进度,节庆日,组织生产高潮,向上级领导和家乡人民报喜。新开断面上队伍备材料,关键时刻破难题,处置意外事故,等等,他都第一时间赶到现场。争分夺秒,夜以继日地给以解决。曾先后在指挥部宣传队,工程六营和隧洞指挥组,担任过政宣工作的肖宗材同志,在他的东灌回忆录中,就生动的见证了,十三里隧洞惊心动魄,胜利打通的情况。他说:“在这个最艰巨的主体工程中,姚老板首当是功不可没之人”。
       二十一、东灌指挥部办公室主任钟守伦同志。他除负责对外接待,对内各部门的协调,和草拟收发批转文件外,就是记载工程建设中的大事。有时忘了带笔记本,就用纸烟盒火彩盒,先记下要点,待后整理充实。就这样,十年如一日,千千万万的大事要然纸上,贵如珍宝。每位上级首长来工地的指示,省地市医院的医护人员姓名,工地63名大学生的来路去向,等等。都有详细记载。大事记本子一大堆。后来,市政协出版《功在千秋》时,他花了几个月时间,写了26册供选用。为东灌精神的发扬光大,积滴成渊,功德无量,有书为证。
       二十二、原简阳县农工部干部钟自强,财贸部干部唐书炘,第一批率先去到东灌。在担任指挥部政工领导期间。负责组建管理指导整个东灌工程的政治思想,舆论宣传工作。身处相对于工程建设的另一条不可或缺战线。他们常常身先士卒,带头示范,指导《工地战报》,“工地广播站”和‘指挥部毛泽东思想宣传队”,以及遍布百千营连单位的政工组宣传员,特约通讯员等,这三四支队伍,运用有线广播,专刊,土话筒,战报,铺天盖地的大小标语,把遍布百里,山山岭岭的工地思想舆论宣传工作,做得热火朝天,轰轰烈烈。使几十万水利战士,始终保持勇往直前的战斗意志和舍生忘死奉献精神。同时,也让简阳雄州百万大众,和全川军民的伟业创举,时时刻刻鼓舞着浩浩荡荡水利大军的同时,不断得到了闻之震撼的全国上下,各级各地的大力支持与无私援助。全县内外,百万大众,男女老少人人都熟知,并常常与他们一样呼喊:“打通龙泉山,引水灌良田。两年见成效,三年洞库连。五年鱼米乡,十年赛江南。”这样的口号。所以,人们至今感叹,东灌工程的辉煌胜利,是党的宣传舆论工作优良传统的成功典范。是战无不胜的毛泽东思想,深入人心的成功典范。
       二十三、万孝周同志。他是东灌水利,万千英雄人物中,独一无二的,由中共简阳县委发文表彰,有《四川日报》专门报到的优秀共产党员。在一次工棚深夜意外失火之中。他被突然惊醒。便一面呼救,一面只身冲进火海,先救出一位战友,又再一次冲进火海时,被无情的烈火烧伤了百分之八十以上的皮肤。在昏迷中,还喃喃自语:“----救火--救火---”。临终前对看望他的领导说:“对不起党,我没有吧隧洞打穿----”对妻子说的最后一句话是:“听毛主席的话,走社会主义道路。”
        二十四、东灌工程四营教导员樊高凯。打通龙泉山的大胆设想除贾家区,还有三岔区。时任三岔区革委领导的樊高凯,得知两位公社干部有过打通龙泉山的想法后,立即带领相关人员实地勘察,并派人到县水电局汇报。但后经技术勘测,确定在较高位置的贾家张家岩,与双流小堰口打隧洞时。他不以本区难以优先得水而失望,又坚决服从上级决定。在工程最关键时刻,去到工程四营任教导员,担负起龙泉山隧洞进口中段的艰巨任务。经过两年多的拼死战斗,出色地实现了无误差灌通。隧洞完工通水,他回三岔任区委书记。一个更加繁杂,矛盾重重的任务,很快又摆在他的面前。那就是,75年省里决定兴修三岔水库。占地搬迁,干群普遍反感。艰巨的思想工作和实际问题,让他吃不下饭,睡不着觉。苦口婆心熬更守夜,发动党员骨干带头,终于使大家明白了“舍小家为大家的”道理。按期完成了搬迁任务,保证了建库蓄水的顺利实施。同时,他又千方百计寻找补种增收措施。在全区淹没八万亩多田地的情况下,当年就大幅度超过了往年收成。樊书记还在全省会议上介绍了经验。
        二十五,东灌工程六营教导员彭良浩,带领全营干战,争分夺秒,舍生忘死,以准确无误的优良战果,提前打通引水隧洞进口首段,第一个第一时间,向四川省委领导和简阳全县人民报喜报捷。为开辟十三里地下长河首当其冲,攻坚示范,向世人宣告,不用再度怀疑,通水隧洞,完全打得通,斗得拢。他于2014年又随老东灌领导,就地重游,壮怀诗文,讴歌千古水利伟业。是唯一一个,亲笔撰写出《重上龙泉山》的回忆专卷的工程领导干部。堪称名副其实,文武双全的东灌工程首屈一指的功勋儒将。
       二十六、工地白衣天使。在几十万大军纵横数百里的疆场上,时刻都有伤病发生。时刻都需要和死神争夺勇士们的宝贵生命。但是,在物质条件匮乏,医疗设施简陋,医药资源奇缺的年代,对工地医护卫士的考验压力都是不堪想象的。但他们总是凭着对水利战士无限深厚的善爱,用同生死共患难,造福子孙命运相连的责任与担当,焕发出无比强大的精神力量。因而,不惜废寝忘食,衣带渐宽,舍己忘我的拼命学习工作,日夜救死扶伤。他们中有中国医科院简阳分院,四川省人民医院,内江第一人民医院,简阳人民医院,工地锻炼的医学专业大学生,简阳城乡卫生所院医师,回乡青年赤脚医生等等。
       二十七、工地隧洞水库干渠指挥部(组)宣传队,营连宣传员。就是常年奔走活跃于龙泉山东西两麓,山沟坡岭的文艺文化,思想舆论战斗队伍。为解决工程工地,那特殊年代,文化娱乐生活,极端贫乏,日夜鏖战的万千水利战士,仅能在广播里,八个样板戏天天听,反复听的孤寂与困倦。要不断地鼓舞民工们的战斗意志,振奋精神士气,使其始终保持勇往直前,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的豪情与壮怀。则就靠他们自力更生,创建的工地毛泽东思想宣传队伍了。他们不仅要根据工地发生的战斗故事,自编自演节目。还要自搭自建舞台,自借自作甚至自己购买乐器道具。并深入工地工棚体验生活,参加劳动。经常承担工地发生的特殊应急任务。工地上,尤其是隧洞里,有人遇险牺牲了。一般人都认为,有塌方和毒气危险,或是怀疑洞里生了鬼魂,不敢进去。宣传队员就在指挥长,或现场带班领导带领下,永敢地冲进去,抬出烈士的遗体,安慰家属亲人,守护灵堂,筹备追悼会等等。在把追悼大会变为“承遗愿,增士气,迎再战,化悲痛为力量”的艰巨任务中,很快让凄苦变为振奋。使追悼会,奇迹般地变成动员大会,誓师大会。如此工地宣传队,也就成了各级指挥部(组)的特别战斗队,突击队。         他们都是来自‘’成渝内简‘’的知青或回乡青年。工地宣传队,是他们大展心智的好阵地,也是他们锻炼养成,蓄势待发的好场所。他们中的好些人,后来有出国留学的,有当教授,专家。学者的,有成文艺家,企业家的。不少的还成为德才兼备的,党政军各级官员。值得特别提出的是,高亚夫、邓仲,两位仅有初中学历的知青代表,由于东灌战斗宣传的锻炼,打下了牢固的文化艺术与意志品质的基础。后来成为享誉川蜀的教育家和文学艺术家。
       二十八、巾帼英雄。在东灌工程的十年鏖战中,不是“战争让女人走开”,而是“巾帼不让须眉”。“谁说女子不如男,处处有女在激战”。女子炮工班,石工班,高架班,绑扎班,红鹰战斗队,铁姑娘掘进队,女子突击队,伤病员护理班,育婴哺乳助理岗,等等。都使工地女英雄们大显身手,光彩照人,声名远播。至今令人感佩不已。”
         二十九、三对两代勇士。一对是范福珍母子。她在大儿子因公牺牲的追悼会上发言表示:“立即把小儿子送到工地,继承他哥哥打通龙泉山的事业”。另一对两代勇士是,大家都尊称的王大爷。他的独生儿子牺牲了。就主动申请上山,顶替儿子修东灌。还有一对是,儿子在施工中手杆被打断了。父亲来工地看望儿子说:“---对,不能打退堂鼓,就是残废了,你也要把龙泉山打通才能回家!”
       三十、前赴后继的无名的英雄。空前绝后的东灌伟业中,尤其是在开凿翠屏湖库,和地下人工长河的主体工程实践里,日夜险象横生,危情不断。战泥石,斗塌方,顶水帘洞,抗缺氧,堵瓦斯。水利英雄们常常高喊着“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舍生忘死,前赴后继,攻坚克难,坚持再坚持。轻伤,小病决不下火线。打一段隧洞,因缺氧而晕倒的,最多时候达到了6000多人次。一位隧洞工青年晕倒了。用驾车送到医务室抢救途中,突然从车上坐起来,喊叫一声:“我还有两个炮眼没打完!”话音未落,又晕了过去。”只可惜,现在已无法弄清这个战士的姓名。因为,像他这样的人,实在太多太多。所以,大家只好给他们取了个广为流传,响亮而又骄傲的名字;那就是---“东灌人”。以致而今,我们又把,虽未直接参战东灌,却一心关爱过,支持过东灌,而不论早晚者,都情不自禁的,通称东灌人了。也难怪,人们都说:“简阳人,都可叫东灌人,东灌精神,就是简阳精神嘛!”
       三十一、简阳著名作家胡其云。是几十年来,直至现在已过八十高龄,都还不忘写赞东灌人,东灌史的老先生。简阳老一辈文化人曾渊如,专门拜托他写一本东灌人的报告文学,以免除他们同一代简阳文人的终生遗憾。经胡启其云先生苦心孤诣而成,由四川省委老领导作序的《龙泉八部》,生动曼妙,细腻翔实地反映了一代简阳先民,尤其是万千“东灌杰人”,艰苦奋斗。舍生忘死,造福子孙的大美大善情怀。为我们留下了一份宝贵的精神财富。
        三十二、原简阳川剧团编剧,简阳政协秘书长张存智。常以陪同领导视察工作和文艺创作者体验生活的名义,最早最多地去到东灌现场采风,收集整理图文摄影资料。他在三岔湖工地主办的《龙泉文艺》期刊,就产生了很好的宣传鼓动作用,还培养了一批能写会干的青年东灌传人。工程结束后,他所主编的《功在千秋》简阳文史东灌专辑,和他参与创作表演的川剧《气贯长虹》,以及由宣传教育文化部门的周中夫、胡少章等人,奉命组织创作的《龙泉战歌》组歌编演和影视纪录片,等等,都是东灌之人文瑰宝。都以丰富多采的史料与文艺形式,为再现东灌精神风貌获取了首功。
       三十三、党的十八大以来,在新时期担任东灌管理处主要领导的李建忠同志,不仅对东灌水利工程的管理运作有新的作为。而尤其对东灌工程精神文化的复兴、传承、提振,都有空前过人的历史贡献。在他的任期内,所做的三件大事,都是前所未有,而深得民心的。一是亲自主持领导了,纷繁浩大而影响深远的《龙泉山东灌志》的编撰工作;二是于2019年,专门组织了纪念东灌工程的文艺演出活动;三是在本届市委政府人大主要领导的支持下,积极主动地谋划兴建东灌纪念馆工作,为实现广大民众,发扬东灌精神,“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迫切愿望,而身体力行,尽职尽责。
        三十四、东灌管理处干部周光明,作为来东灌工程接受“再教育”的63名大学生特殊群体成员。他是唯一一位,把毕生精力,奉献给了东灌工程建设管理的代表性人才。在工程建设期间,他一专多能,吃苦耐劳,哪里需要哪里去,架电线,购器材,修放广播,攀爬电杆---随要随到,从不懈怠。乃至工地同事战友的衣裤用品,他都能帮助补修。人称“无所不能的大学生”。工程结束后,他在担任管理处副处长期间,常为繁重的外勤采购和工程维护的资金来源,奔忙操劳,成就不凡;以致车祸遇难,险些丧命,也在所不辞。在一次向省厅领导汇报东灌湖库白蚁危害情况时,厅长不相信。说是"优质工程怎么能长白蚁?‘’。他不顾身体伤病,带上录像机,再一次赶去湖库堤坝现场,苦苦等候白蚁现身,当终于等到白蚁出洞,他赶快打开录相机。殊不知,还不到录像机可以呈相之间,白蚁便转身往洞中回爬了。虽然,仅仅只拍到了最后快要进洞的三只白蚁,但当他第二次带着录像去见厅长时,终于使这位厅长听信了他关于“只要能生思茅草的地方,优质工程也会长白蚁”的真知灼见。毫不犹豫地为东灌几大湖库,批下了维修款项。由此,在东灌管理处和简阳上下,还留传下了  ”三只白蚁换巨款,湖库从此免灾患。"的传奇佳话。
       三十五,为使东灌工程这一千秋伟业之丰富人文宝藏和不朽时代精神得以永远传承,发扬光大。东灌管理处干部刘维章同志,不愧史志编撰第一人。由他主编,并由国家水利部领导敬正书提写书名,四川水利厅厅长冷刚作序的《龙泉山灌区志》全面、系统、完整、翔实,很有存史意义和研究价值。
        而勤奋好学的山岔水库管理处干部邓启宽,则以业余专攻书法,并以此特长,独辟蹊径,第一个坚持用翰墨技艺,抒发东灌情怀,撰写东灌美文华章,为东灌工程增光添彩,著史留香之杰出人才。
       三十六,如何判定东灌工程在全国水利事业中的历史地位。怎样才能催使因为“金钱至上”观念,而让几近销声匿迹的东灌精神得以回归。简阳青年知名诗词散文家,“东灌二代”传人巫昌友,第一个以“南方红旗渠”比喻东灌工程。由此,启发后来的东灌之友会员,写出《不该忘却的南方红旗渠》等一系列振聋发聩的警世建言文章。
       三十七,东灌二代传人,简阳作协小说组负责人王炳荣。第一个发掘,并生动写照了东灌翠屏湖山的睡佛形象,即传说中的东灌万千知青代表,美女宣传员肖俊华,为工程而结劳成疾,死而幻化,添彩仙湖的美文美图。给紧连十三里地下人工长河的翠屏湖山增加了一大亮点。让神话般的东灌工程充满了传奇色彩。为了传承东灌精神,感恩英烈壮士。他和另一个东灌二代传人,农民书法家黄承同志。还多次自驾,自费,带着其他东灌人,在清明节或旅游采风之便,前去东灌隧洞口,和英烈墓地与三岔湖纪念碑,深情祭拜纪念东灌先辈壮士。
       三十八、简阳作协会员,东灌管理处建筑技师朱亮兴,在先后长期参加东灌湖库建设,回乡担任生产队长期间,在当地“斗龙毛渠”工程中,首创時新办法,带头凿山开洞,造福家家户户。四十年后,“东灌精神”冷落淡化之時。他又率先参与撰写东灌回忆文章,组织东灌联谊会,并主动承担了大量活动经费,为东灌精神的发扬光大作出了显著贡献。
       三十九,简阳原档案局长,曾为东灌工程第七营的政宣员施建新,在参与朱亮兴、赵克伦、黄承、毛文正等东灌传人组织的乡友聚会后,突发奇想。首先提议建立“东灌之友联谊会”。在“麻辣社区简阳论坛”设立“东灌之友”专栏。很快将抢救发掘东灌人文的活动推向高潮。在短短一两年时间。便涌现了数以百万字计的反映东灌历史、现实与未来的诗词歌赋,小说文章,纪实故事,等等。          
       四十、东灌之友会员,出生东灌主体工程主战场旁边的苏文杰老师。从工程开工,耳闻目睹,深受感动开始,就动笔开写如火如荼的东灌工程。直到他退休赋闲,卸任了繁重的领导职务后,又重新提笔续写。终于写出一部20十多万字的旷世长诗。《龙泉颂歌》。被誉为奉写东灌文献最早最多,最是歌颂普通劳动人民,让千秋伟业和百余个平民英雄耀然纸上,永垂青史的叙事长诗第一人。
        四十一、原贾家民中校长,著名辞赋家,赵克伦老师,在文革中被打成“牛鬼蛇神,走资派”,下放农村,学当裁缝。东灌开工后,他去到工地,专为民工缝补衣服。落实政策,恢复教业退休后,他撰写了几百篇赞颂东灌的辞赋文章。近年来,他随子孙旅居“京加美”回乡途中,又专门绕道去到红旗渠纪念馆采访。带回了该馆建设展览的翔实资料,为东灌之友首倡修建天府雄州纪念馆,提供了极好依据和借鉴。
         四十二,自2006年初开始,原东灌工程指挥部毛泽东思想宣传队首任队长冷林熙,先后在省内外各大网站发表系列文章,建议在龙泉山东麓兴建东灌水利纪念馆。2015年春,又写长篇论文,呼吁在最有条件的简阳地区,建立包括水利纪念馆在内的“天府雄州人文博物聚落”。同时,他又首先提出并发表多篇诗词歌赋论文,反复提出,必须以“三湖一山”的提法,相对完整地表述东灌工程的新命题。彻底扭转了过去“两湖一山”口号,混淆主体与配套,母项与子项,先与后,主与次,精神人文传承发掘与金钱游乐至上取向的界限;改变了因长期不提主体工程,引发为此而献身和伤残者的亲人强烈不满,咒骂继任领导“忘恩负义”的现象。
        四十三、简阳中学原副校长,党支部书记陈永乾,是在习近平社会主义新时代。为早日兴建东灌纪念馆而呕心沥血,矢志不移之第一人。自东灌开建以来,他一直为自己,因教学业务需要,未能亲身参加东灌工程而深感遗憾。当他在电视上看到,一个南方省的村支书,为当地兴修水利,被评为感动中国的英雄人物时。便产生了倡导兴修东灌纪念馆的想法。于是,他不顾已过八十高龄的现实困苦,几乎跑遍了川中西所有大型水利工程,查阅了有关东灌的无数文史资料,文学作品,人物故事,撰写了大量有理有据,很有说服力,饱含正能量和远见性的文章,不厌其烦,反复多次向各级,各界有关领导建言献策。旗帜鲜明地支持“三湖一山”,拨乱反正的正确提法。为实现广大群众兴建东灌纪念馆的迫切愿望,为简阳人民不朽的东灌精神之永世传承,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人称在“简阳百万人民之中,常常自愧"不是东灌人",而又最具东灌情怀,最爱东灌人和东灌精神的老先生,好老师,好党员,好贤才"。

                                                                                   
                                                          中国华晟辞乡赋市工作室      
                                                          中华人文名家蜀都联谊会

附:(1)
                           全面清除“两湖一山”说词的负面影响    
          
      几十年来,“两湖一山”的错误提法,所造成的负面影响多而难除。好像领导定的,错了也不能改。这种唯上唯官的陋习,真是害人,害党害国害万民啊!
      请看它的长远遗患:它将雄州简阳两千余年的汗青悠史之中,最令百万人民骄傲自豪的伟功大业弄得主次不分,残缺不全,不堪存史育人,难以表达百万先民初心宏愿,乃至长期,官媒舆论,千方百计,大张旗鼓,误传中外,谬章流泛。
     再说它的现实恶果:它所抹煞的几大“传统精神”都是东灌人文之永世至宝。即,‘’团结互助,无私奉献,舍身取义,感恩报德”等精神。这都是十分令人惋惜和痛心的。不论什么原因与托词,客观上都完全抹煞了在最艰巨的主体工程中,立下赫赫头功的水利英雄们。那就是包括,不论是否受益,都积极参与,和无私援助工程建设的,简阳河东人民与成都双流、龙泉区人民。还有首先投身主体工程的贾家平泉等区乡人民,和简阳首批上山的各级干部,中铁二局,省专水利单位的干部职工,技术工人,内江第一人民医院,红卫煤矿,铁道部431工厂等单位人员,主体工程六十三名大学生,无数下乡知青等特殊群体的特殊贡献。
      它不仅,对与十三里隧洞相连共成的翠屏湖视而不见;还把几十年为担负整个东灌水利,枢纽湖库之管理建设任务的广大职工,劳苦贡献也排除抹煞了。特别是,还严重伤害了,最早为主体工程献身的英烈和伤残者及其家属的感情。使他们一听“两湖”说词,就骂当政领导“忘恩负义,甚至骂“资阳简阳人不知报恩。----从不提我们为之舍命的主体工程。更不去学习红旗渠的有效先例,千方百计,首建纪念馆,弘扬东灌精神,以最宝贵的人文隗宝,提升“南方红旗渠‘’的盖世声名,一鼓作气,振兴简阳。以至于让我们的亲人为简阳人民造福,而白死白伤白残了。”
     为了维护天府雄州千秋伟业的完整史实和人文价值,充分弘扬全川军民的世纪伟功,特此再次恳切建议,四川各级各界,尤其是,东灌工程过去与现在,所在地的内江、资阳,成都、简阳,党政及有关部门,理当采取果断措施,全面彻底清除有关简阳水利风光史胜的‘’两湖‘’说词,在各种书籍,口号,讲话,歌词、文章中的不良影响!

附(2);

                荡气回肠憶东灌   难忘先辈洒血汗
                                  龙泉战歌万古扬/冷林熙
                      一一古风长排献给建国七十周年庆典
        悠悠汗青载辉煌,高高日月引联想。天府雄州人地圣,千古功业播芬芳。
        可歌可泣典籍多,最是东灌显豪壮。血泪史诗长无限,子孙代代永难忘。
        叹忆往昔大天干,十年九旱闹灾荒。良田沃土无收成,万户千家断米粮。
        为救万民于水火,更让子孙福远长。百万农人齐奋起,干群上下情激昂。
        口号声声震天地,铮铮气势不可挡。誓死打通龙泉山,引来都江溉家乡。
        惊世壮举名赫赫,水利大军浩荡荡。县区社队齐动员,男女老壮上战场。
        面对邻县几推辞,不再参与没商量。浩大工程遇险阻,霜雪交加风雨狂。
        简阳独撑大危局,一往无前勇担当。省地成都援手暖,为民造福情满腔。
        指挥总长住羊圈,官兵一律大食堂。簚笆工棚木棍铺,数十官兵睡通床。
        干群情如一家亲,难分战士营连长。风淸气正榜样好,亿万工程无贪赃。
        自带被褥箢镐锄,粗手土法志如钢。餐风饮露笑傲对,酷暑严寒炼坚强。
        开山凿洞塌方险,还有缺氧致命亡。弟妹献身哥姐顶,子女伤亡父辈上。
        数度新年不休假,只因工程鏖战忙。几过家门而未入,单等喜报爹妈赏。
        洞渠库堤公务紧,自推婚期多如常。工程女杰颂歌高,无人不赞铁姑娘。
        担抬绑扎当炮手,样样堪比男儿郎。知青美女宣传员,熬更守夜歌演唱。                              
        废寝忘食慰官兵,不幸反遭受诽谤。身心劳损香玉殒,翠屏湖山也泪淌。
        铁局技师李文德,突见洞顶出异样。迅猛推开凿洞工,救了他人自身丧。
        炮工班长杨代兴,临危总把险情抢。排查哑炮顾战友,舍身取义永流芳。
        退伍老兵刘厚奇,推土筑坝当闯将。遇险顾及众民工,年轻生命献当场。

        英烈精神如洪钟,无尽哀思化力量。誓叫洞库早日成,挥泪迎庆礼炮响。
        水局佳丽测绘员,身孕头胎不离岗。远接婆母上山沟,随地晡乳写奇章。                          
        工地大军战龙泉,个个争打全胜仗。艰苦奋斗感上帝,自力更生惊中央。
        当代愚公显神威,群山低头把路让。十年浴火成涅槃,生命血汗化凤凰。
        两千伤残记史册,百余忠魂令景仰。人文史脉增深厚,千秋伟业铸辉煌。
        万民夙愿写神话,穿山银流灌乡壤。莫道薛涛诗言早,终见江南出简阳。
        三湖一山美如画,旖旎风貌令神往。水利润生万象新,阳安百姓福无疆。
        沱江两岸越千秋,城村碧野赛风光。百业歆然聚人气,迎建国际大空港。
        故土今昔若明镜,对比思辨心眼亮。更佩雄州风格高,不计前嫌胸怀广。
        遥送甘露遍中川,同与他人福共享。都说历史如天书,一曲长歌乃宝藏。
        人文传承道致远,龙泉战歌动肝肠。东灌精神代代传,胜地旌旗万古扬。


注:      

       唐代女诗人薛涛,曾于郭封颖在简阳任刺史时,以"秋风仿佛吴江吟,鸥骛参差夕阳影。余虹纳纳卧谯门,雉蝶耽耽俯鱼艇。阳安小儿拍手笑,使君幻出江南景”的诗句比喻当时的简阳山水之美。但真正使简阳可以媲美江南鱼米水乡的,还是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简阳人民舍生忘死,”打通龙泉山,引水造福源“的千秋功业
铸成之后。

附3:
                                                      翠屏湖山传奇赋
                           ---冷林熙文集(下卷)《赋韵神州》“西南篇”撷选          
   
        中川“五指”乡山,位居简阳西邦。国级天府新区,东南翘楚一强。雄峙龙泉山脉,多重风情丽景,四时春深呈祥。峰峦连绵起伏,林木葱茏苍茫。        
     恰此名山之下,沟壑峡谷依傍。一座人工水库,清波幽境汪汪。湖光山色耀眼,令人神怡心旷,日出青纱缥缈,风起碧波荡漾。
     问其前世今生,肇起半个世纪之上。川中十年九旱,庄稼有种无收,人畜草木遭殃。百万群情激而奋起。县乡村社,无论男女青壮。扛镐携锄,自带被褥,箢筐干粮。餐风饮露,抗寒斗暑,长年鏖战,荒野山岗。面对种种干扰,群雄百折不挠。路遇千难万险,总是从不退让。誓死打通龙泉山,引来都江除旱荒。生命血汗凝硕果,銀流琼浆从天降。人工长河穿山过,从此中川无旱象。西部江南出斯地,简州幻变鱼米乡。                                
     水依源而流远,树靠根而高长。张家岩紧连,十三里通水隧洞,翠屏湖创开,东灌水利首章。“三大湖库”,先后建成,洋洋福报,万民共享。“两大干渠”,南北走向,长虅结瓜,东灌水利,宽广无疆。塘堰渠系,遍布川中;一花引来,万花飘香。十年奋战,震惊中外。千秋伟业,功垂万方。五指山下,精神唯美;龙洞翠湖,人文芬芳;群英奉献,造福子孙;高峡平湖,永放光芒。
     遥想当年,为修洞湖渠堤,五指乡人,心地最是敞亮;出人出力,废地废房。良田祖业,一夜尽丧。乡政府、青龙场,村舍农家祖院,古蜀东道街坊,皆沉湖底伴龙王。更有五指公社,宣传队里,知青美女,俊华姑娘,万千知青树榜样。常赴工地慰问,送去精神食粮。因其貌美如仙,能歌善舞,艺高无双。工地几万民工,无不爱慕羡赏。为睹美人芳容,水利大军,竟曾相呼列队,站岗放哨,明里暗里,洞观念想景仰欤。
     虽喜省上支援单位,有一青年干部,痴心追求不放。却使若干情敌,深感嫉妒恐慌。有使狠招之者,谣传“生米熟饭,木已成舟,早已与之上床”。再加领导阻止,说她“出身不好”,警告青年干部,“考虑前途影响----”。美女知青,不堪重压,抑郁成疾,一病不起,顽疾直损心脏。好在青年干部,铁心坚毅,为救知青美女,四处寻医买箹,送上门来探望。女知青含泪告之:“---我因出身成分,爱之权利也被剥夺;更何况然,我已命不久长。您就把我忘了吧!我亦从此把心安放---。”继而,恳求家人,“一定将我葬于附近山旁。就是死后,也要再为都江清流,穿山溉田,放声歌唱------”!
     恭请读君,看看想想:这五指山,张家岩下,翠屏湖间,最是何物暗香远,尤以哪般最高尚?岂不是兮,何止如今山水湖美。即使他年,大爱大美,处处可见,男男女女,谁不好心善肠也!
     姑娘仙逝之时,天地也感悲伤。民工暗地悼念,化悲痛为力量。洞库工程提前完,通水礼炮震天响。看简阳城乡沸腾,张家岩万众欢狂。伟业高功同庆,水利讯喜,震动省市中央。
   洞通库成之后,始称之张家岩水库,故土地名,但取无妨。此后数年,改库为湖,道是期其辉煌。五指山,翠屏貌。湖取“翠屏”,雅气洋洋。只盼以此,凭添美湖声名,却不知福兮祸倚兮,祸亦悄悄,暗里潜藏。
    人道好事多磨,困窘专扰此厢。可怜“张家岩翠屏湖,说是湖渠首创。实则,彼也是三郎拼命,此也是拼命三郎”。掘洞造湖建头功,岂料好运不随降。未知何年何月,有人信口雌黄。张家岩,翠屏湖,新老大名,从不上榜;销声匿迹,无人问津,尤是媒体官场。每提龙泉水利,即以两湖两库代之。本木主次先后不分,李代桃僵。三湖变成两湖,一字之差,失之万丈。全不顾史实民心,人云亦云,跟风赶趟。所谓旅游需要,丢了人文精神,只搞娱乐至上。“两湖’"养鱼,肥了个人,坑了大家。天府明珠,弄成臭水两氹。不是省里限令整改,美湖何以兴旺?主体工程,东灌精神,从此如水流失,如山荒凉矣!
       凄凄然,戚戚然,好个翠屏湖洞,空享源头首岗。久而久之,什么水库碧湖,一概淡而渐忘。虽有民众期游,嘉宾问询向往,不知其名与其地者,大有人在,可谓无数难详。竟连当年,攻坚凿洞,舍生忘死,首献生命于此,个个英烈墓葬,早已变成,人迹罕至之旷野,荆棘丛生之蛮荒也。
      好在五指山人,有心有爱有志气,不离不弃,不卑不亢。管你撤乡、并乡,我自守土安良。百十里封山育林,几十年改革开放。咬定青山不放松,小乡干出大名堂。爱谁不爱我自爱,苦戏当作喜剧唱;靠山吃山更爱山,一心一意追梦想,与时俱进谋转型,扬长避短兴农商。天道酬勤张家岩,神灵赐福五指乡。峰峦幻变睡美人,翠屏湖山满琳琅。远近乡民争相传,知青幻变仙姑娘。果园丛林曲径幽,无人不夸好地方。
     更有惊天奇迹,张家岩下,横空出世,文杰诗王。数十年心血汗水,写照水利春秋,龙泉神话传奇,讴歌雄州简阳。一部《龙泉颂歌》,廿余万诗文锦绣,唤回奉献精神,树起一代精英榜样。又有“东灌之友”,喋血当年此处战场,所撰《东灌长篇历史故事》,令人肠断泪淌。区区张家岩地,累累人文史籍,引来无数才子佳人,成就多少名家巨匠。
    有道是,“五指翠屏湖兮,不大不小,不土不洋。直灌良田数万亩,兼控诸湖库渠塘。东灌三湖独有,水电能源站厂。龙洞引来圣水,遍供简资二阳。感恩承传人文丰盛,人才俊彦日益多广。群湖枢纽总开关,洞渠吞吐消化囊。东灌咽喉要津,地灵人杰标榜。先辈心血凝于斯,永世瑰宝岂可忘欤”!
                                                               中国华晟辞乡赋市工作室
                                                               中华人文名家蜀都联谊会
                                                               2019年6月15日于菱窠斋

          

          
【收藏此页】    【关闭】    【本有评论 0   条】
此文章已经被修改 104 次         最后一次的修改时间为:2021-03-07 09:06:41
文章评论
目 前 还 没 有 此 文 章 的 相 关 评 论 信 息 !
在线评论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诗赋绽芳蕊 今来觅知音
关于我们  |  走近诗赋  |  入网须知  |  法律声明  |  网站地图  
版权所有:诗赋网    Copyright 2008-2016   zgshif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辽ICP备18006388号
诗赋杂志投稿邮箱:sunwulang@163.com
联系人:轻盈     QQ:418193847、1969288009、466968777     QQ群号(点击链接)     电话:15609834167     E-mail:sttsty@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