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会员姓氏检索 :
                  散文
本栏所称的散文,是指以抒情、记叙、论理等方式表达,不讲究韵律的现代散体文章、随笔等。
                  本版编辑团队
本版主编:惜若
主编寄语:散文是融汇了作者真诚个性及深层人生意蕴的文学样式,表达方式自由洒脱,其本质特性是形散神凝。
本版顾问:
                  本版精品文章
                  文章信息
当前位置:  散文日记  >>  散文
千秋功业载雄州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访问量:443        作者:冷林熙        发布:冷林熙        首发时间:2015-02-27 10:37:19
关键词:中国诗赋网
编语:
按:2月10日,在市委政府召开的老干部团拜会之间,市委领导告诉我说:“市里打算将龙泉山水利工程的历史影视记录片《龙泉战歌》重新拍摄,以激励大家,发扬战天斗地的时代精神,为创写中国梦之简阳篇章而再铸辉煌!”为了配合这一振奋人心的大好举措,特将此旧作又做修改再发!
千秋功业载雄州
-----龙泉山水利工程畅想荐
    ( 熙)
        盘古开天地,伏羲孕生灵;民以食为天,水为命之本。自有人类社会出现以来,从采集渔猎到火种刀耕。则便有了农田水利事业的兴起。古今几千年,围绕天雨、地泉,塘湖、河渠,等等,水之避害兴利,施善于民,不知演绎了多少经天纬地,可歌可泣的神话与史诗。
       从大禹治水到西门豹治邺;从李冰父子创兴都江水利到“六国诸渠”;从汉武修黄到后汉“焉流之治”;从十余郡国“湖陂沟渠之功”到“渴鸟”、“龙骨车”之发明;从隋开运河到大唐王朝北方之 “桔”与南方“筒车”、“爬车”之创生;从五代十国之“捍海石塘”,到大清康熙修治永定河等等。都不仅充分展示了中华民族前赴后继、世代传承,治水兴邦,造福子孙的悠久历史与丰功伟绩。从而也演绎了上天入海祈祷和编演傩戏告求水神到创著《礼记·月令》,《水经》及(注),《授时历》与《农书》等为代表的各类农水历史之文化文明。
       而在中华民族惊天地,泣鬼神的整个水利史诗画卷之中,作为炎黄宗祖优秀儿女的川蜀先民,则首开了创写华夏水利历史文化之先河,最早写下了光耀世界的都江水利这一壮丽辉煌之不朽篇章。正是这个都江伟业,在为世代川蜀民众及至整个中华民族兴利造福,铸就“天府之国”胜地美名之同时,也为我们的农水人文创下了简洁、朴实,而又深含天物之道和思辩哲理的治水“三字经”与“八字真言”等古蜀文明文化之宝贵典籍。
       史实俱鉴:中国历史上最激动人心的工程并非是长城,而应首数都江堰。长城之直接社会功用早已废驰,而都江堰至今还在为亿万苍生输送汩汩清流,天籁血脉。遥及千古,有了它,才有诸葛亮、刘备的雄才大略,才有李白、杜甫、陆游的川行华章。再论现代,有了它,抗日战争中的中国才有一个比较安全的大后方,才有了源源不断的后勤保障。。因此,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它无与伦比而又永久性地灌溉、滋养着中华民族。
       然而,如此功垂千秋,有口皆碑的水利瑰宝和人文经典,在四川本土的真正发扬光大,著成现代水利文化的宏篇巨制之日,却是在二十世纪的六、七十年代。那就是,四川简阳,百余万农民兄弟,在为成都东风渠系工程配套、扩展,而“打通龙泉山,引水到中川”的时代新篇创造成功之时。
       虽然,也有不尽人意的是,曾经震憾全川、全国,而堪与“红旗渠”工程齐名媲美的龙泉山隧洞工程所孕育的水利文化,至今还有不少遗珍瑰宝,仍沉睡于悄无声息的荒山野岭之中,以致使众多游客,包括大名鼎鼎的许多专家学者,中外佳宾,都至今未能充分完整地看到,都江农水人文历史最为壮丽的名篇续集。但是,隨着以龙泉山地域为中心的“天府新区”和“新型特大机场”的建设发展,其丰富多彩的水利工程历史文化内涵都将得到更加无与伦比的展示与彰显。
       如果说,没有都江先业便没有龙泉山水利之宏篇巨制的话,那么,也自从有了憾天动地的龙泉山水利,才使得都江农水文化更加完美丰满,更加源远流长而绘成“千古至今展未来,一花引发万花开”的历史画卷;才使都江之水利更具“越川西,穿龙泉,灌川中,惠全川”的跨时代意义和超历史价值。
      因之,有了以龙泉山为代表的一系列川中、东、南之水利工程,才有了从两千年前到二十世纪,从李冰父子到近现代的四川英雄人民创世奇功之历史链结;才有了跨越几十、上百代人的四川农水文化、文明,与先秦纪年之前,四川历史文化之更生动,更广博的融和,以及史诗般的升华与发展。进而使得都江堰水利工程,更堪称世界水利之顶冠,中华文明之奇葩!
       于是,在续写都江水利这部厚重而精粹的历史巨著之同时,龙泉山等近现代川蜀水利,亦写照了一代世纪农民的丰功伟绩,写照了新时代,百万简阳人民最具代表性,历史性和创造性之永垂不朽的英雄形象和改天换地的精神气慨。
       忆想以往之川中、川东南,常年多有百里赤炎,千顷禾千,颗粒无收,万户萧疏之灾。祖祖辈辈眼看龙泉山以西,千里平原, 清流潺潺,苗青草鲜,绿野连绵,而只能摇头兴叹。直到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受够干旱苦难的川中简阳人民,再也不堪沉默隐忍了。在“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打通龙泉山,引水灌良田”的声声呐喊之中。数十万民工战士自带口粮,被褥,长住山沟坡岭,餐风饮露,顶烈日,斗严寒,冲破“文...革”动....乱干扰,排除工程几次面临下马夭折的重重阻碍,历经十余年时间的浴血奋战,几乎全靠钢钎二锤,竹篓扁担,终于打通了6270余米之引水隧洞,继而又修筑了共可容纳三、四亿立方米的翠屏,(张家岩)龙泉,(原石盘)三岔等三大湖(库)。“都江银水穿山来。万户千村笑颜开,龙山喷泉梦成真,春满大地喜满怀。”
       在这项震惊神州南北,战天斗地的浩大工程之中,从中央国家机关领导到省市县乡各级干部,驻川解放军官兵,铁路隧道工程骨干,水利专家和工程技术人员,从年近古稀的老人,到男女学生青年,都在龙泉山的沟沟壑壑丛林峻岭,洒下了他们的心血热汗。而战斗在开山凿洞,打井筑堤第一线的水利战士中,竟有119人献出了宝贵的生命,有两千余人致伤致残。有人把当年龙泉山战天斗地之“兵团大仗”,比喻成“不亚于一场刀枪兵戎之欲血鏖战”。想当年隧洞激战,克险攻坚,气壮山河,所向披靡,震天憾地,终身难忘。什么“百日大战”,“迎新圣战”“党日、国日庆战”等等,民工战士们,抗瓦斯,耐缺氧,斗塌方,抢进度---没日没夜,废寝忘食,舍生忘死,前仆后继,上班的战友倒下了,下岗的兄弟们又冲进去。晕倒的同志被抬出洞外,一旦苏醒过来,总不愿躺下休息,却又冲进隧洞,继续战斗。面对先后几个斜井分段,两头相向打通的隧洞鏖战中,“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将死的危难留给自己”的壮烈场景,常常使得无数目击者感动得热泪盈眶。
       隧洞连三湖,库塘堰无数。冷林熙在其辞赋文章中赞之:“盖世穿山人工河,连珠串玉湖渠库;千古简州中川地,十年九旱成旧故---”。但,为这千年之民众梦境,当时之十年生死拼搏,有多少人几年连续未能回家过春节;多少人父兄伤亡,子女弟妹奋勇顶替而上;----。这个用简阳百余万父老乡亲,乃至全中国人民的汗水心汁,鲜血和生命铸造的千秋功业,不仅改变了数百万顷良田和川中人民的命运;也营造了当今时下,简阳之名副其实的江南美景。也为续写都江水利文化史诗,为全川、全国的农水文化文明创下了光辉灿烂的历史篇章。
        为纪念彰显这一伟大创举,四川简阳市政协编辑了《功在千秋》一书,并在序言中写道:“如今的两湖一库,既引蓄灌溉,又供发电、养鱼加从事林果生产,并以山青水秀,鸟语花香,湖面广阔,水鸟群集,烟波浩淼,岛屿奇多吸引着远近的人们前来旅游观光,休闲度假……
         而本世纪初,作为龙泉山水利工程的直接参与者,当我身患肠癌,回乡养病时惊见家乡之巨变,又情不自禁地写下了如此感言:“……白日观罢天光水色,龙泉奇景;傍晚,又去田间散步。金风遂爽,心旷神怡,看那秋叶依依不舍地告别枝头,听那秋虫唧唧轻唱着传神的情歌。稻橘飘香,晚霞放彩,炊烟袅袅,倦鸟归来,……处处惹人诗意,一路低吟《稻田》唐诗:“绿波春浪满前陂,极目连云䎬稏肥,更被鹭鸶千点雪,破烟来入画屏飞。”眼前的田园新貌,乡村奇观,不都是都江、龙泉之汩汩清流养育出来的么?!好个连天接地,浑然天成的都江堰——龙泉山,令人不禁陶醉自然,入迷欲仙,此情此景,故地重游,魂牵梦绕,思绪万千,畅想连绵,……头上月朗星稀,脚下移步跚跚;虽己暗香盈袖,却仍留连忘返……”
       综上而思之,都江水利工程之历史续篇,并非仅仅是“打通龙泉山,引水灌良田”实践之本身,不光满足于对人们身体发肤物质层面的福缘弘扬。而真正浩瀚深远的宏篇巨著,是把都江、龙泉水利工程厚重之天道、人文,文化内涵,从精神层面,乃至科研层面之精粹宝瑰,得以最大限度地挖掘、发挥,使之持续永久地发扬光大,照耀人间。
         为此,我早于2006年之间,即创思策划并曾向市省各有关部门呈书建言:在龙泉山东麓之简阳地域创建一个高规格,综合性,多功能的大型农业水利博物馆或科研所院。以集都江——龙泉等各地农水人文典籍之大成。据此而祈愿;
        一是使亿万世纪农民,特别是在农水建设与科研实践中发挥时代奇功之英雄、模范人物能像李冰父子那样,永远与川蜀山河同在,共存共荣。‘
        同时,以此发动大家,抢救古藏,变废为宝,广泛收集有史以来和近现代农耕、农作,农运、农家之器具家什,以展示“存史、启智、育人”之历史人文之宝贵价值。让天府水利文化同龙泉山丰富多彩的自然景观和古蜀名胜,更加融放异彩,交相辉映。
       二是,以科学发展,思辩和谐,系统创新之理念,认真切实地研究农水及整个农业经济事业发展中的新情况,新问题。诸如怎样防止不少引蓄湖库,都因过度养殖而致水利变水害之积弊。如何认识自流灌溉带来的消灭“玻璃田”、“冬水田”新情况之利弊得失,变“玻璃田”之废除为改造创新,养种制宜,既使湖(库)过度养殖分流缓解;又有效防止,因“冬水田”之绝迹,不少塘堰水池多被糊乱开发所废弃,致都江雪域上游源泉付之东流,未用即失,内陆水平面锐减而造成气象异常,天候、气雾、云雨之转化融合受限、受阻,而使仍有“十地九旱,十年九干,西旱东涝”或“上游放水下江河,下游干等救饥渴”等严重状况之往复延续等等。
        三是引史之鉴,以龙泉水利工程之经验及其所含蕴的精神宝典,指导、激励与鼓舞世代简阳人民承先启后,远志奋发,为构建创写中国梦之简阳篇章而不懈努力,在铸辉煌!
        有道是,历史尤若江河水,一浪一浪向前进;文化胜似无价宝,深厚源泉永不尽,科学伟力大无限,天地人和万类兴;都江源流承万代,行方思圆,祸福辩证,方可致远持续,真经在握,永惠世民矣!
                                         
                                     (据2006年“龙泉山文化旅游创思”之三,以及《世界水利之最,中华文明之花》改写。今发稿时为第三次修改)

附:                                             
                                                  雄鹰赋
——为礼赞家乡父老而作
    岁至丁亥,年近六旬,孩提童趣,忽儿由生。遐想昔日家乡,春秋晴朗丽日,万.里云淡天青。或信步于乡间小路,或伫立于山沟坡岭。偶见一雄鹰高飞,无不仰望追视,直至无影无踪,方可罢却甘心也!
     
    他日之见雄鹰,其遨游蓝天白云之间,千情百态,妙趣横生,引人入迷入痴,梦愿无穷无尽。那展翅腾飞之胜状,时而翱翔长空,疾风高天,似若飞碟流星;时而平静飘逸,悠然自得,蓄势再迎风云;时而振翅搏击,比高山巅峰顶,尽展广阔视境;时而直刺云天,融绘晚霞朝晖,彩虹绣锦;…… 而其勇往直前,昂扬奋进。英姿勃发,雄风凛凛之威猛气势,则尤令我浮想联翩,心潮涌动翻滚矣!
      
    于是,对照拟比,家乡父老,民众百姓。亘古世代,经天纬地;千辛万苦,改造桑梓;呕心沥血,养育子孙;挣扎煎熬,生死搏拼;探险索路,扭乾转坤;寒来暑往,戴月披星;坎坷漫道,不懈攀登!其间之英雄、模范,先进人物,比比皆是,多而慰心,社会之发展,有其无私奉献,参与支持。城乡之建设,有其汗水心血,年华青春。而其中之许许多多,或老之将至,尚还贫困;或积劳成疾,过早辞世。然则在其身上,从无有过抱怨,悔恨。故土之先辈,堪称人中骄子,高天之雄鹰。家乡之子民,各领风.骚,继往开来,再建卓越之功勋也!
      
    历历之千古,凭双手勤劳耕耘;悠悠之万事,倚铁肩擎担道义。搞建设,攻坚排险练心志;造幸福,举旗务本重民生;谋发展,改革开放,勇于创新;促繁荣,文经并举,和谐文明。为家乡之跨越腾飞,好一似,高天长空,雄鹰展翅,破雾穿云。古人曰,两强相向,勇者当胜。予自感悟:纵然高手勇士如林立,自是强中方可出精英。
      
    遥想当年,打通龙泉山脉,连通都江渠系。众志成城抗大旱,旷古空前兴水利。“蓬雀”嗤声:“工程太大难搞成,本县非直益,无需来参与”云云。(1)而“雄鹰”视远,矢志不移。十年殊死奋战,简阳独撑大局。生命血汗,换来都江古堰银流。不计前嫌,普惠中川千万黎民。自古简阳称雄州,万民心志,酷若雄鹰之秉性耶?!
     
    窥当下之改革建设,波澜壮阔,洪流滚滚。江山待有才人出,遍地英雄数不尽。不甘落伍有为者,大智大勇炼大成。看故园阳安家乡,代代英贤,不负民心,于浩浩天地之间,茫茫沃野之境,飒爽英姿,超群脱颖,一马当先,金榜提名。农工商贸,名牌精品,新村建设,示范典型,“辞赋之乡”,人文丽景,川中江南,天府金盆。……皆百万乡亲,共同奋斗之丰硕成果,心血汗水之宝贵结晶!而其体现之精神品格,威武雄风,果敢智慧,全无异于蓝天雄鹰之迎风破雾,一往无前,令人项望而钦佩也!

    进而思及,家乡之优秀儿女,农村城镇,工厂学校,军警铁营,五湖四海,举不胜举。个个之出色人才,代代之俊彦精英,其成功有为,受人仰敬,无不因其志存高远,万难不辞,忘我奋进,而由方寸之斗室,一箭之故地,飞升海阔之天空,铸成光彩之人生,创出辉煌之业绩,灿如繁花之簇锦。遍布天下之城乡,香飘四海之比邻矣!

    嗟夫,忖其大智大勇之胆识秉性,人格操守,坚毅心志,英气豪情,岂不正像翱翔于长天宏宇,高瞻远瞩,突飞猛进,所向披靡之雄鹰乎?!

注:在当年内江地区领导召开的会议上,讨论组织龙泉水利工程参与队伍时,资阳县一把手xxx说:“---资阳不能受益,不参与龙泉山水利工程--。于是,便将已经集中到资阳县区的民工,也通知解散回家了!”

【收藏此页】    【关闭】    【本有评论 3   条】
此文章已经被修改 1 次         最后一次的修改时间为:2015-02-27 17:09:58
文章评论
冷林熙 评论 (评论时间2015-02-28 15:10:18)  
谢谢老师临赏添彩!
冷林熙 评论 (评论时间2015-02-28 15:09:54)  
我骄傲 评论 (评论时间2015-02-27 21:28:02)  
“盖世穿山人工河,连珠串玉湖渠库;千古简州中川地,十年九旱成旧故---”。为续写都江水利文化史诗,为全川、全国的农水文化文明创下了光辉灿烂的历史篇章。
在线评论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诗赋绽芳蕊 今来觅知音
关于我们  |  走近诗赋  |  入网须知  |  法律声明  |  网站地图  
版权所有:诗赋网    Copyright 2008-2016   zgshif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辽ICP备18006388号
诗赋杂志投稿邮箱:sunwulang@163.com
联系人:轻盈     QQ:418193847、1969288009、466968777     QQ群号(点击链接)     电话:15609834167     E-mail:sttsty@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