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会员姓氏检索 :
                  知韵识律
诗词曲赋联的格律知识。
                  本版编辑团队
本版主编:暂 无
主编寄语:朋友,欢迎关注本频道,还犹豫什么?请让你的键盘,借助你的才华,在这里倾诉你的心灵吧!
本版顾问:
本版副主编:
本版编辑:
                  本版精品文章
                  人气排行
                  文章信息
当前位置:  诗赋课堂  >>  知韵识律
诗歌散文化的根本原因(《诗歌韵律学》笔记14)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访问量:3842        作者:刘聪美        发布:刘聪美        首发时间:2010-11-27 09:49:09
关键词:韵律 音律
编语:
造成新诗散文化的根本原因有三: 第一,有的外国语不讲韵律的无韵体是诗,就照搬过来,以为汉语诗歌也可以无韵:第二,分行论、意象论、诗意论、语言凝练论、情感论等糊涂观念在还在左右人们的意识,他们不从诗歌与散文这两种基本文体分界的基本定义出发,自造概念,偷梁换柱,从而造成诗歌的散文化; 第三,韵间距没有节制地扩大化。

        诗歌散文化的根本原因(《诗歌韵律学》笔记14)
        
        文/刘聪美

        英语诗歌的节奏特点是轻重律显明,只需要轻重音的合理搭配就可形成诗歌。汉语诗歌的节奏特点是音节的发音没有轻重也没有长短之别,但韵律显明,必须借助韵律来形成诗歌。所以莎士比亚的无韵体,弥尔顿的无韵体,惠特曼的无韵体,原本都是合理的,适合于他们的语言的,但汉语并没有英语的那些特点,诗歌的形成几乎没有可能有什么轻重律或长短律来形成诗歌,即使古代的平仄律的运用也还要首先借助韵律的作用,是在韵律的领导控制下才能发挥其特点的一种诗行内部的音律系统。
        所以,中国人以惠特曼为楷模创造自由诗的时候就彻底地错了,译家和诗人误以为惠特曼的诗歌是不讲节奏的,或者胡掐个莫须有的名称叫“内在韵律”或“内存节奏”的东西来朦人。语音不具有可译性,所以在译诗时只有靠重新创造方可形成汉语的诗歌。即使在外国语中不押韵的诗歌,译成汉语时必须要有韵律。原来有韵律的则要译成合乎汉语韵律体系的韵律诗歌。就汉语而言,文体中就不存在什么无韵诗这一诗体,所谓的“无韵诗”其实属于散文范畴。
        在中国,人民群众在长期的实践中已形成朴素的诗歌观,比如“无韵不成诗”,“有韵为诗,无韵为文”,就是对汉语诗歌节奏特点最自然的描述。美学家朱光潜在专门研究诗歌时竟也得出了几乎一样的定义:“诗歌是有音律的纯文学。”他这里所说的音律其实包括了韵律和在韵律控制下的音律。《辞源》说:“诗,有韵律可歌咏者的一种文体。”不知这个条目是哪个专家编写的,真是一语中的,这个定义说透了诗的本质,真要感谢他对诗或诗歌的这一准确定义,因为诗歌与诗只是同义词。
        散文是相对于韵文来说的。而诗歌向来是属于韵文这一文体的。所以至少可以这么说,无韵的作品一定属于散文范畴,而诗歌至少是有韵的韵文。这应该是不争的事实。而今,之所以有大量的无韵体充斥诗界,根本原因是人们以讹传讹,都默认新文化运动中刚诞生的无韵分行散文体“诗歌”的合理性了。因为不讲韵律,所以写起来就完全跟散文一样简单,任何文章只要以分行的白话文模式排列下来就成“诗”了。这种错误观念以艾青为代表,对中国新诗发展为害至深,到现在竟愈演愈烈,在大部分诗歌论坛、刊物中发布的作品九成以上都是这类无韵分行体。诗歌其实与分不分行毫无相干,其中有显明韵律成分的,也就是韵文的,才可能属于诗歌,而没有明显韵律成分的就一定属于散文文体。中国新文化运动之前,诗歌和散文都是不分行的。现代白话诗歌,只要韵律显明,分不分行也都是可以叫人感受到它的韵律的,也就与分行毫不相干。而当代诗歌,几乎就把分行视为诗歌与散文唯一的分界线了。
        但是反驳我观点的人说:就算你说的分不分行无关紧要这个观点是对的,但诗歌一定是要讲究诗意的。有诗意的就是诗歌,没有诗意的就是散文,与韵律、节奏都没有关系!
        诗意是什么?《汉语词典》说:
        诗意:

        1.诗思﹔诗情。
        2.诗的内容和意境。
        3.像诗里表达的那样给人以美感的意境。
        4.指作诗的方法。
        看来词典对诗意的主要解释还是说诗意指给人以美感的意境而已。任何文学甚至别的艺术门类都可以给人产生诗意的美感效果,怎么可以把有诗意的文学视为诗歌呢。有诗意的散文、小说、建筑、风景、音乐多的是,这都是诗歌了?
        又有人说:诗歌是讲意象的,有意象的才是诗歌,与韵律和节奏没有关系。真不知道这种人是自己悟出的道理还是从什么理论中学来的。意象一词,辞海是这样解释的:“表象的一种。即由记忆表象或现有知觉形象改造而成的想像性表象。文艺创作过程中意象亦称“审美意象”是想像力对实际生活所提供的经验材料进行加工生发,而在作者头脑中形成了形象显现。2、中国古代文论术语。指主观情意和外在物象相融合的心象。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神思》“积学以储宝,酌理以富才,研阅以穷照,驯致以怿(绎)辞;然后使之宰,寻声律而定墨;独具之匠,窥意象而运斤:此盖驭文之首术,谋篇尤端。”明清后专指借助具体外物,用比兴手法表达的作者情思。”在文学中,意象的使用其实就象比喻、拟人、借代、排比、象征、通感等等一样,只是一种修辞手段,它在任何文体中都可能用到,怎么能把这个来定义诗歌呢。
        还有人说:诗歌是高度浓缩的语言。这么说,散文就不以高度浓缩了?。几百万字的小说被缩写成几百字的故事梗概了就是诗歌了么?荷马史诗洋洋洒洒两大本书,一点也没有浓缩的影子,它就不是诗了?
        还有人说:“诗歌是主情文学,是强烈感情的抒发。”哪一门文学不是主情的,哪一门文学不是抒发情感的?持这一观点的人似乎认为抒情性是诗歌第一要素,凡是不是抒情的就不是诗歌。我看古今中外就是风景诗、哲理诗甚至还有哲学诗象古希腊的《物性论》有些部分没有怎么抒情却也还是诗歌。这样看来抒情也不是诗歌最本质的属性。
        实际上全世界的诗都是从语音上跟散文的不同而界定的,说到底就是从音律或韵律上来分界的。就汉语来说,韵律是诗歌与散文的分水岭,与诗行音节的多少,是否整齐也没有多大关系。整齐的三言五言七言,不整齐的离骚体,宋词体,元曲体,都属于长短句的不整齐体,但都由于具备韵律这一特征,也就是说都是韵律这一最根本的节奏的存在,才使其归属于诗歌。这也印证了哲学家黑格尔的话:“韵律把过去等时的音律节奏推到无足轻重的地步。”韵律的本质是相临同韵尾语音流在短暂的时间内几个语音段的同频共振产生了声音的共鸣效果,从而使人类的耳朵提供了特殊的声音审美效应。
        中国人对诗歌的欣赏可以总结为一个公式:AA......BB.....。
        汉语诗歌的节奏是韵律节奏。英语诗歌的节奏主要是轻重律的搭配,韵律是在中世纪后从东方传到欧洲的。英语诗歌可以完全不讲韵,也可以按照它民族心理的ABBA或ABAB地押,到了中国则必得遵循中国人的审美习惯,对于中国人来说,前者其实还是相当于
            A
        BBA
        因为第二行中BB相当于行内韵,而且我们也基本感觉不出来,除非让A=B.
        ABAB也相当于
        AB
        AB
        这还是以B为主韵的,这式韵式到了汉语只适合诗行韵间距较小的诗行,稍稳多点就叫人感觉不到A这个辅助韵式了。有人研究诗经中就有一些这些的交叉韵,我以为那不是当时作者有意为之,偶尔遇到几个那是很正常的事,因为汉语的韵部就那么十几个,遇到的几率是非常高的。另外,即使认为那是作者有意的,那时只是四个字一句,每八字字后发生交叉韵,细心地留心地体会倒也还叫人也还能感觉到。现在一行诗韵间距动辙就上20几个甚至30多个,叫人能体会得到吗?英语属于贫韵语系,找到一个韵脚很困难,而汉语则相反,属于富韵语系,语法又十分灵活,找几个韵脚来利用是十分容易的。既然各有特别,就该在各自的优势范围内发挥各自语言的特长来抒写诗歌。翻译是一种各创造活动,在诗歌语音学上的运用更是如此了。固步自封者,是不可能把诗译好的。译诗,传达原文的意思,是太容易了,读懂英语的人几乎没哪个不会把意思翻译出来,但要把原作的声音上的美传达成另一种也富于音乐美的声音来将是十分困难甚至是不可能的。这该怎么办?创造,创新!创造不同于它的另一种适合本土语言的声音美手段。在不破坏原作意义的基础上,用适合于自己本土的音律或韵律系统重新建造诗歌的音乐美!
        中国新诗基本上起于译诗。中国诗歌的成功来源于对古典诗歌和民间歌谣的继承和发展,失败于译诗的无韵化也就是散文化以及译诗韵化过程中韵律的非本土化,但不管怎么说新诗在白话文上的运用上是成功的,无论译诗还是写诗,大家都遵从了以建立在北京话基础之上的白话文为语体形式,这也是现代诗歌唯一成功之处。但散文小说也都是这种语言形式,如果不注意韵律在诗歌中的作用,也就失去了诗之所以是诗的决定性因素,即使有了白话文或白话口语,也只能成为散文而成不了诗的。文学作品,只要它合乎《辞源》定义的“有韵律、可歌咏”,我看就已是诗歌了。既然它没有诗意,它也至少是诗,哪怕是拙劣的诗,比本不是诗硬要装着是诗的分行散文要高明得多,既然要写散文,又何必一定要分行呢,就是分行了,也亦然是散文啊,为什么不干脆说它是散文,发到散文网站或散文杂志上,非要说那样的作品是诗歌呢?这就叫名不符实。说得再难听一点就叫做鸠占鸟巢。
        现代、当代新诗的散文化,根本原因在于观念的错误:第一,以为有的外国语不讲韵律的无韵体是诗,就照搬过来,误以为汉语诗歌也可以无韵:第二,分行论、意象论、诗意论、语言凝练论、情感论等糊涂观念在还在左右人们的意识,他们不从诗歌与散文这两种基本文体分界的基本定义出发,自造概念,偷梁换柱,从而造成诗歌的散文化;第三,韵间距无节制地扩大化。误以为只要每隔一些句子,句尾有韵脚了就是诗歌。这是诗歌散文化的另一个特殊原因。那就是作者虽然认识到了韵律的重要性,可就又放任韵间距的不断放大。李白《静夜思》全诗只有20个音节,却含有3个韵脚,平均韵间距也才7音节,七言诗最大的韵间距也才14个音节,而现在的诗歌有的竟高到叫人不敢想象的地步,30来个都很常见,超过30、40甚至60个音节的都有很多。韵间距如此之大,造成的结果就是极多的散文成分完全冲淡了诗歌的韵味。在韵间距较小的情况下,可使由韵律领导和控制的诗句的音律趋向整齐,协助韵律形成半逗节奏,让音律与韵律此起彼伏,里应外合,使韵律前呼后应,环环相扣,彼此应答。一旦超出了界限,韵律也就无能为力,再也无法控制和引导其间的散文音律,使这种音律处于自流放任的状态中,从而失去了诗歌音律的音乐效果,返回散文音律的无序化。
        现代新诗或白话诗歌,在克服了以上的缺陷后,就可走向正规,让诗歌发出韵律纯正、优美、和谐的声音效果。


【收藏此页】    【关闭】    【本有评论 5   条】
此文章已经被修改 9 次         最后一次的修改时间为:2010-11-27 15:38:23
文章评论
刘聪美 评论 (评论时间2010-12-09 23:51:27)  
语言的共性是相通的,诗歌的基本标志就是韵律,而且是韵引导的律。
胡先生说得好,就是这样的!
雨晴 评论 (评论时间2010-11-28 21:21:44)  

俄语诗歌也一样的,同样也讲究韵律的。韵律就呈现出诗歌的音乐美!欣赏一组诗论!问好!

刘聪美 评论 (评论时间2010-11-28 14:53:02)  

感谢诗友们的点评、支持!在诗赋网里遇到月夜流霜诗友等诗友是我一生最幸福的感受。再次感谢!
胡跃荣诗友,我看了些你的诗论文章,十分喜欢,把汉语诗韵发扬广大,是我们这一代义不容辞的光荣使命,我们都将为些而努力!

月夜流霜 评论 (评论时间2010-11-28 10:46:19)  
曾经看海明威的《老人与海》,这获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品,与我初愿相悖。当时很恼自己不懂英语,也为译者遗憾。现在想来,即使我精通英语,也不能深得其书之妙,因为没有他们的基因与传统文化底蕴。所以,现代诗如果拿翻译的外诗作标本,那毫无意义。中国应该有自己的元素,诗歌应该是老师提倡的韵律为标准,这也符合汉字同韵字多的特点。如果有反对声,也可以理解,不过,试试再把分行排列复原如何?
胡跃荣 评论 (评论时间2010-11-28 10:03:44)  
我当年学英语时就特地感受过英语诗歌,显然英语诗歌是有韵律的,但我不能用英语思维,自然不可能细腻地感受英语诗歌的韵律、情感和意境,而对韵律相对散一些的英语散文的感觉甚至可以达到血脉喷张的程度。所以还是掌握语言深度的问题。自然将英语诗歌翻译成汉语,因为语种的个性不同,句读与声律就难以匹配了,换句话说,不能用英语思维便无法谈英语的韵律,却又是大多数中国人都是用汉语思维品味英语诗歌,自然不着边际,对外国诗歌的误会常常是不着边际的误会。有一点是无可置疑的:语言的共性是相通的,诗歌的基本标志就是韵律,而且是韵引导的律。——支持先生!
在线评论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诗赋绽芳蕊 今来觅知音
关于我们  |  走近诗赋  |  入网须知  |  法律声明  |  网站地图  
版权所有:诗赋网    Copyright 2008-2016   zgshif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辽ICP备18006388号
诗赋杂志投稿邮箱:sunwulang@163.com
联系人:轻盈     QQ:418193847、1969288009、466968777     QQ群号(点击链接)     电话:15609834167     E-mail:sttsty@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