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会员姓氏检索 :
                  散文
本栏所称的散文,是指以抒情、记叙、论理等方式表达,不讲究韵律的现代散体文章、随笔等。
                  本版编辑团队
本版主编:惜若
主编寄语:散文是融汇了作者真诚个性及深层人生意蕴的文学样式,表达方式自由洒脱,其本质特性是形散神凝。
本版顾问:
                  本版精品文章
                  文章信息
当前位置:  散文日记  >>  散文
第八章 重回编辑部,在诗海中扬起诗帆远航
文章来源:原创        访问量:1089        作者:纪有志        发布:纪有志        首发时间:2015-08-01 11:39:30
关键词:中国诗赋网
编语:

          第八章     重回编辑部,在诗海中扬起诗帆远航

                       (19594----196911)

                                                              纪有志

     1,阿红是诗苑好园丁,热心扶植、培养工农诗人

 

     1959 4  阿红走出沼泽、走出荆棘,抛掉“酸甜苦辣”,从医巫山下又回到他熟悉的“张学良公馆”----省作协机关。重回编辑部,刊物改名《文艺红旗》。(1964 5,再改名《鸭绿江》)他燃烧全身的热情,拥抱编辑工作,他,扬起诗帆远航。

   《文艺红旗》编辑部,在总结失误和教训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指导思想,提倡题材体裁多样化,艺术形式风格多样化,提倡深入生活,编辑深入基层发现和培养作者,并推出了一批有影响的作品,如韶华的《浪涛滚滚》、林予的《雁北塞北》、陈玙的革命回忆录创作,郭小川的《两都颂》,刘镇的诗以及农民诗人霍满生、金玉廷的诗作。

    阿红从事诗歌的编辑工作,他重视发现新人。他关怀新人,用农业育种家发现又一株嫩芽拱土而出那样眼睛;用天文学家发现又一颗新星那样的眼睛去发现,去精心培养。阿红既当园丁 , 又当伯乐。

19643月,中国作家协会沈阳分会(即辽宁作家协会)以阿红在诗歌编辑、培养作者和钻研业务方面有突出成绩,颁发了奖状。

从车间走向诗坛的工人诗人刘镇 , 在答读者问时说 :" 我得到过方冰、阿红、解明诸老师的指导。他们的指导在于对我诗长处的首肯和对短处的不客气的否定 , 往往也字斟句酌 , 前者犹为重要。他们指导我 ,首先知我; 我听从他们 , 尊重他们,基本于信任 , 我感到幸运。 "

大约是 1959 年春天, 沈阳市文化宫举行诗歌朗诵会。一群爱好诗歌的年轻人 , 带着自己的诗作和一颗稚气的心 , 来参加朗诵。阿红被约去看稿 , 当他读到一首诗一一 “那像从心里掏出来 , 热腾腾的; 那铿铿锵锵的语言 , 那溶化诗词特点, 又运用自如的形式 " 把他迷住了。他立刻请大会广播 , 约见作者。这就是 60 年代被老诗人臧克家关注过的、在诗坛上卓有影响的我省工人诗人刘镇。阿红在工作中为了培养新的作者,他推出了“同期加评”的栏目。凡是青年作者的优秀作品在发表时,他都请一位名家评价,当年那时对刘镇的诗歌阿红就请臧克家为其点评,从此刘镇声名大振。刘镇创造性地运用工人的语言,吸取中国古典诗词同新旧民歌的表现手法,以他独具特色的风格和形式,比较成功地反映了新中国工人的生活,唱出了新中国工人的声音,塑造了新中国工人的形象,在诗歌园地里开放出一株灿烂的花。

                                                        

阿红为发现和培养工人诗人,经常深入工厂,基层文化馆开展诗歌辅导活动。阿红参加铁西区文化馆举办的大量的群众性活动,调动诗歌创作热情,为业余作者创造了许多锻炼的机会。经常举办大型赛诗会、诗歌朗诵会、诗歌演唱会。每次活动都有数百名诗歌爱好者与业余作者参加。阿红、刘文玉、解明等都出席活动,与业余作者一起谈文论诗,并对他们给予辅导。好的诗作,推荐发表到《文学青年》、《鸭绿江》、《沈阳日报》副刊上。

刘镇的成长过程中,无论在逆境和顺心的时候,确实时时受到阿红和省作家协会的关心和培养。阿红对刘镇的诗赞许说:“如见一豪爽大汉放怀高歌,情感灼热,语言铿锵,如鼓角震耳。”1959 年春天,阿红又发表《读晓凡、刘镇诗记杂》的诗评,肯定了这两位出身工人的作者的诗歌成就。刘镇在《鸭绿江》上发表《蛾,眼泪湿润了我的睫毛》一诗,就得到诗爱者的喜爱和垂青。阿红就邀请刘镇撰写这首诗从种孕到分娩的文章。阿红又把刘镇的这篇文章《眼泪,不会白流---<蛾,眼泪湿润了我的睫毛>的创作过程》一文,编入《诗的诞生》一书中,受到诗爱者的欢迎。粉碎“四人帮”后,辽宁省作家协会去河南工厂商调,终于把诗人刘镇调入了辽宁作协,刘镇由业余作者成了专业作家。从此诗人刘镇用心笔耕岁月,取得了丰硕成果。

刘镇(1938--)1953年师范毕业入沈阳工厂当工人。1958年开始发表作品。19753月离开沈阳,到河南一工厂工作。1980年调辽宁省作协专业创作,参与《当代诗歌》月刊创办与编辑,现任辽宁省诗歌学会副会长。享受政府特殊津贴。1980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文学创作一级。著有诗集《红色的云》、《眼泪与微笑》、《蓝色的探戈》、《喧哗风景》、《沉思季节》、《古渡》、《刘镇短诗选》,散文集《抒情的白雪》、《美文天地·刘镇卷》。有诗(集)获《诗刊》优秀作品奖、辽宁省政府优秀文艺作品年奖、东北文学奖,《抒情的白雪》获19902000年省散文创作特别奖。

刘镇是进入<当代文学概观>的诗人,他的近作<古渡>是诗人晚年对人生、社会、现实思索的结晶,亦是其诗艺创新的结果。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诗人;一个诗人有一个诗人的时代。“大跃进”年代兴起了新民歌,当时还扶植了不少民间歌手。他们的出现被视为工农兵走上诗坛的壮举。代表有:王老九、霍满生、金玉廷、殷光兰、李跟宝、黄孝生、刘章等。辽宁省鞍山市海城县农民诗人霍满生、辽宁省铁岭市法库县农民诗人金玉廷,他们二位能够够踏上诗坛,与阿红及其他专业文学工作者的热忱帮助是分不开的。阿红请他们二位参加省作协组织的文艺创作培训班给他们辅导讲课、亲手修改他们的作品草稿、推荐他们的作品在刊物《鸭绿江》上发表,推选他们参加全国的文代会和文教群英会,当他们二位病故后,又细致认真地整理好他们的遗作,尽一切力量找出版社出版他们诗集,使之流传后世。

  

霍满生(1897--1975年),18974月生于辽宁省海城市南台镇贫困的农民家庭。为争口气,母亲拚死拚活供他读了三年书。辍学后,他连续给地主扛了29年大活。解放了,霍满生被大家推选为农会副会长,从此开始以诗歌颂共产党,歌颂新社会,歌颂翻身得解放。他为宣传婚姻法、抗美援朝、互助合作等写出60多篇快板和近百首短诗。从1958年起,霍满生的短诗开始在报刊上公开发表。19589月,他自编自演的《增产保收》在全省业余文艺汇演上博得满堂喝彩。至今,农乡人还在念叨他这首诗里的“土豆长得胀破了垄”,“手掐大豆淌出油”散发着泥土芳香的诗句

    阿红在谈如何运用好比喻时,曾引用霍满生的诗句:

 

        我是一只打食鸟 ,

        串枝溜叶到处飘 ,

        党来打响红烟炮 ,

        揍掉兀鹰我有巢。

             

        我是一根喇叭花,

        强人欺来恶人掐 ,

        党来搭起扶花架 ,

        花红叶绿满山爬。

 

阿红赞叹地说:这真是所谓 " 不经人道语 ”。老农民诗人从丰富生活经验里 , 摘取一枝半叶 , 略经调理 , 就非常地表现了农民在两个天地里的遭遇 , 表现了对党的感情。

1960年夏,霍满生参加了全国第三次文代会,幸福地见到了毛泽东主席,与会期间,他与陕西农民诗人王老九相互赠诗,被传为盛会佳话。当霍满生在人民大会堂那个庄严的讲坛上,向着几千位代表们讲述了他从旧社会到新社会写诗的经历,他那不慌不忙、谈笑风声诗里有话、话中有诗的发言赢得了热烈的掌声,给文代会的代表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诗刊》196008期刊登了霍满生《我用诗歌打击敌人,鼓舞人民——在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三次代表大会上的发言》。

霍老从北京回来以后,花了五年时间写下了横跨五十年历史的长篇叙事诗《铁牛传》,陆续在《鸭绿江》等报刊选载,备受广大读者的喜爱。《铁牛传(第二部第十、十一、十四章)》曾在《诗刊》196401期发表。

阿红不仅辅导、编排、修改霍满生的文学作品,而且一同采访,边访边写,共同创作。“那是在我没勇气回忆的岁月 , 我从一个山沟里被临时抽调去陪同迂宁著名农民诗人霍满生到宁城去采访一位抗日英雄的事迹。"(阿红《诗路灵痕》24页)

粉碎“四人帮”以后,1979年,阿红和春风文艺出版社一起整理出版了霍老的长篇叙事诗《铁牛传》,虽然霍老已经与世长辞,但他的《铁牛传》却永远流传在人间。《铁牛传》长诗共分六部,通过农民张铁牛祖孙三代在新旧社会中的不同遭遇,写了三代人从苦到甜、从黑暗到光明的经历,从而展现了近七十年来,辽南部地区农村社会所发生的巨大变化。长诗继承并发展了我国七言体的民间唱本的传统,词句生动,流畅上口。

金玉廷,1927年生,辽宁省著名农民诗人。1956年从事文艺创作,1958年因其部分优秀诗歌作品被选送北京农业展览馆展出,被誉为全国八大农民诗人之一。1960年参加全国文教群英会,1965年参加全国青年文学创作者代表会及第三次文代会,曾受到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等中央领导的亲切接见,并曾受到中央宣传部部长周扬及文学巨匠郭沫若的特殊邀请,共同签书《红旗歌谣》留念。2000,法库五龙山文化艺术节展出其部分诗歌作品。建国五十周年时,金玉廷诗歌作品被收录到《辽宁诗歌大典》中。                                                          

阿红与农民诗人金玉廷相识相交是很早也很久的。金玉廷,是土生土长的法库县帮牛堡子村人。只读过小学二年级的金玉廷,却以他的诗作反映了一个时代,他说:“从小我是放牛郎,土炕上生来山上长,要不是共产党领导人民翻身得解放,我做梦也想不到写诗章!”大诗人郭沫若曾专门邀请他座谈创作经验。 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 1965年出版了金玉廷的诗歌集 <我是人民宣传员>       

    “一个拿惯了锄杆的庄稼人 , 拿起笔杆真费劲。 有不少词,他会说 , 不会写。一憋一头汗。他就画“0”画“x”,或者画个“象形 "  , 得便再去请教旁人。为了多识字, 他家的墙上、柜上、盖帘、缸盖上都写满了生字。哪怕在地里劳动,也坐沟帮、壕楞上写。 老一代农民诗人就是用这种顽强的精神 , 刻苦学习 , 发奋为社会主义写作。”(见王国兴《忆农民诗人金玉廷》一文)   

金玉廷结合农村各项中心工作和国内外发生的大事,先后写了五百多首诗歌和快板。他的诗歌突出的特点,是热情洋溢歌颂党和毛主席、歌颂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胜利,满腔愤怒地控诉旧社会,朴实表达了广大农民的思想感情,生动地反映了革命人民朝气蓬勃地建设社会主新农村的精神面貌。生活气息是浓郁的,艺术形式是广大群众喜闻乐见的。他的诗歌不仅发表在报刊上 , 更多地是由他亲自在田间、地头、会场,向群众朗诵和演唱,受到广大农民的热烈欢迎。

农民诗人金玉廷的成长,与专业文艺工作者的帮助与辅导分不开的。金玉廷多次参加省作协组织的文艺创作培训班,听阿红等人的文艺创作辅导课,他和阿红还共同创作了叙事诗《歌唱傅荫普》。

    金玉廷去世后,1973,由阿红等人整理出版<金玉廷诗选>

笔者从金玉廷的儿子金代红手中得见保存下来的诗人金玉廷《6364年日记》、《65年日记》两本,从中查到了诗人金玉廷与阿红的诗情友情。日记中写道: 1963121日从鞍山回到沈阳。午后一点在阿红家里吃饭,并认真地读了他写的几首民歌。并一起创作了诗歌《歌唱傅荫普》,”。日记中也记载着19631227日上午“有王占彪(即阿红笔者注)讲诗歌性怎样感人。……1229日上午有王占彪讲两首爱情诗,结构,学了什么是抒情,叙事,表现手法……王占彪讲选材,写诗,要抓人物心性,不要抓生产面貌……晚阿红来向咱讲,提高写作能力不要急就象吃东西一样一口一口的……17日有王占彪讲典型化……”

以上所写,可以看出农民诗人坚韧不拔,刻苦学习精神;更充分说明诗人阿红与农民诗人金玉廷有着深厚感情和友谊,而阿红坚持毛主席的教导、坚持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坚持文艺工作者向工农兵学习,坚持文艺为工农兵服务的方向。同时他认真地热忱地帮助农民诗人金玉廷不断地提高诗歌创作艺术水平,互相学习,共同攀登诗歌艺术高峰。《诗刊》196412期发表了金玉廷的诗作<短歌三首>. <樱桃红>是其中一首:表达了广大农民解放后过上甜蜜生活,永不忘党的恩情。

                       

             樱桃红

 

          从小放羊在山中,

          吃完樱桃核未扔,

          放羊回家抱起镐,

          急得跺脚没处种。

 

          现在金山归公社,

          撒它满坡樱桃种,

          汗珠洒得果树绿,

          阳光催得樱桃红。

 

          吃一口,甜甜味,

          蜂蜜黄连大不同,

          从前尽是阶级恨,

          现在受的党恩情。

 

《歌唱傅荫普》一诗,在阿红老师写的文章中从没有提到这首诗,笔者想阿红老师寻找不到他早期写作的这首诗,或许已经忘记了,所以一天我到阿红老师家里,把金代红保存发表《歌唱傅荫普》一诗的杂志(《文艺红旗》196411月),展示在阿红老师面前时,他看到自己的名字与金玉廷并列在作者栏目中,竟惊喜地高声喊着:“是,可是我已忘了!那时文革前我们一起写的……”.不久之前,阿红与金代红会见,讲述了金玉廷的诗歌成就,并鼓励金代红接过父亲的笔,写出真、善、美的诗歌。阿红把自己的诗集和题写的“德艺双馨”的条幅送给了金代红。是的,农民诗人金玉廷永在在阿红的心中。

  

    2、阿红是诗歌之树上的一片绿叶

如何了解文革前“十七年”阿红的诗歌步履?阿红在诗评集《漫谈诗歌技巧》的后记中说:“说来这是我第三个集子。一是短篇小说,二是诗,三是这个。不是我兴趣多变,因为我是编辑!工作使我不能不去注意诗歌习作者的创作......如此,我不知不觉地全抛了小说,大半抛了诗,而写了收在这集子里的东西。写诗的评论,我欠准备。关键是读书少,思考回旋的天地窄狭再说,也没有那么多时间供我拉开架儿读书、思考从我笔下出来的,我不奢望够理论的格儿,只盼能对初拿笔杆的习作者有些微用处,向他们碗里放点盐,而不是石头碴儿。我希望读者的指教。....."这几句话就已概述阿红自19549月从事编辑工作之后至文革前的文学创作历程。阿红的第一个集子,是短篇小说集《长命和清明》(19529月上海新文艺出版社),第二个诗集《绿叶》(19631月春风文艺出版社),第三个集子诗论集《漫谈诗歌技巧》(19827月春风文艺出版社)。诗论集《漫谈诗歌技巧》,阿红说:“集子分两辑。前辑是“论”,后辑是“评”。都是把从第二个光辉的十月以来写的放在前面,“十

七年”写的压后。中间空十年;那十年由于大家都知道的缘故,我辍笔了。”也是说这个集子中有一些是文革前诗歌作品。

由于1960年前,阿红虽也有诗歌评论和诗歌作品,但不易查到。阿红的诗论,可见的有:1961 《精神专注,金石为开》;1962年《独上高楼,望断天涯路》、《意在言中,神余言外》、《写景种种》、《读晓凡、刘镇诗记杂》、《比喻要切而新》(以上,均见阿红《漫谈诗歌技巧》一书)以及 《环境与选择-谈诗歌写作》(鞍山日报 1962,1.21)等。                          

阿红的诗作,1959年;《星星沟喜訊》(《诗刊》195912 );1960年《瓦夏还是伊万诺夫》(选入《友谊之歌》春风文艺出版社)、《绣红》(选入《朝霞集》吉林人民出版社)、《红色姻缘》(选入《新歌唱新农村》春风文艺出版社)、《高高的烟囱青青的苗》 (《诗刊》196008期);1962 年《淮河啊》和《淮河水色》。1963年阿红的第一部诗集《绿叶》出版。

请大家注意,此时阿红竟没有写小说了,这是为什么呢?他调整了自己的文学道路。他在后来说过:“我不断自我反思。我不断自我反思我长处是什么,我的短处是什么。我最早是写小说,写到半路一看,写小说不是我的优势,就马上淘汰小说,集中力量搞诗,搞诗搞了一段时间,觉得单搞这玩艺儿不行,又搞诗歌评论。每个人搞创作都要寻求自己在文学序列中的位置,而自己的位置有待于自己去思索,去寻找,去创造。假如问我的文学之路是怎样走的,我就是这样走的。”(《答故乡诗爱者》,见《当代诗歌大趋势》435页)

上文所列举的阿红诗作都属于文革前“十七年”的作品,这一时期,正是阿红诗歌的早期阶段。诗评家蒋登科认为:“这个阶段起于五十年代初期开始的诗歌创作一直延续到七十年代中期‘新时期’诗歌转型的前夕,纵跨二十几个年头。”“这个阶段的主要作品有诗集《绿叶》和收入《淮河啊,我心中的河》中部分诗作。”(《迷人的阿红》81页)

香港诗评家丁平认为:阿红“他的诗概括地可划分为两期:一九八七年以前是第一期。这期诗的艺术风格是‘真切,自然而有灵动’。是一种带有一些乡土意念的抒情诗。......

在阿红的早期创作中,最引人注目的是《淮河啊》和《淮河水色》两首诗。尤其是《淮河啊》,可以看成是阿红早期诗歌中的代表作。这首诗发表后,阿红接到许多读者的来信,称道这首诗真挚感人,情韵迥转。《淮河啊》在《诗刊》196301期发表,先后收入《淮河,我心中的河》(安徽文艺出版社,19862)、雁翼主编的《中国当代抒情短诗选》(贵州省人民出版社·1984年出版)、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90年出版的《中国新文艺大系·1949—1966诗集》、《新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91年)、江凯波主编《当代诗歌名篇选》(暨南大学出版社 1994 1 月出版)、吕进主编《新中国50年诗选》(重庆出版社·199910月)、牟心海主编《辽宁诗歌大典》(春风文艺出版社·19995月)、颍上县政协文史建委员会编《颍上历史文化文化集锦》(黄山书社200512月出版)等。                                

1962  7 , 阿红携夫人返乡。家乡的风土人情和巨大变化勾起了他的回忆, 激发了他的爱乡之惰。回辽宁后写了《淮河啊》,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怀念 , 回到故乡的愉快心情 , 以及告别故乡的深切祝愿,是一首感情纯真、情韵浓郁的抒情诗。

全诗 9 , 一咏三叹,诗前三节写思乡 , 中间三节写返乡 , 后三节写离乡 , 为了表达对故乡的深情, 作者直接对着淮河倾诉衷肠 , 每节起句都是 " 淮河啊 ", 结句都是 " 啊!家乡的河!” 造成一种回坏往复 、一唱三叹的抒情效果。全诗如下:

 

            淮河啊!

            你是我心中的河 ,

            你是我梦中的河 ,

            你滔滔奔流的拍岸绿水 ,

            一古脑都淌到我的心窝。

                     ! 家乡的河!

 

            淮河啊!

            多少回一家人围上饭桌 ,

            挟着菜儿就想起你淮河 ,

            我想闻闻喷香的麦仁糟 ,

            我想尝尝黄亮的攀子馍。  

                     ! 家乡的河!

 

            淮河啊!

            多少夜想借一双飞天的翅膀 ,

            搭月船渡向家乡的村落 ,

            想看看共捉迷藏的朋友 ,

            想瞧瞧出走时诱眼的渔火。

                     ! 家乡的河!

 

            淮河啊!

            一宿飞过五千里关山 ,

            我扑向你, 像振翅的天鹅。

            我举起怀中幼儿嫩藕似的臂膀 ,

            指点着你, 说这就是淮河。

                     ! 家乡的河!

 

            淮河啊!

            让我弯腰掬一捧激流 ,

            洗去那蔽眼的萧索景色 ,

            让我俯身饮几口清水 ,

            冲掉记忆中的血泪与饥饿。

                     ! 家乡的河 !

 

            淮河啊!

            怎能一眼看遍千里美景 ,

            让我抚抚红榴 , 摸摸绿禾 ,

            怎能一朝访遍两岸人家 ,

            让我吻吻婴儿 , 问候爷娘。

                     ! 家乡的河!

 

            淮河啊!

            默记你长夜里的灾难 ,

            曾走南闯北, 我毫不畏缩 ,

            想象你朝阳下的新姿 ,

            离千里万里, 我乐得雀跃。

                     ! 家乡的河!

 

 

            淮河啊!

            你两岸有山南海北人的足迹 ,

            山南海北也有你的儿女奔波,

            珠江一一长江、黄河一一辽河,           

            谁不期待儿女心胸广阔 !

                     !家乡的河!

 

            淮河啊!

            你是我心中的河 ,

            你是我梦中的河 ,

            让我带一筒家乡的水 ,

            走遍祖国的天涯海角 !

                   ! 家乡的河 !

        

                           1962  8 

              

阿红谈到这首诗的创作感受时,他写到:“‘我举起怀中幼儿嫩藕似的臂膀 ,指点着你,说这就是淮河。’,是实情,写进诗里,也有延续‘根’的心理。.全诗是写实的,但不是简单的再现。我在写的时候,重视主体对客体的感觉、意绪;重视由主体与客体互相溶入的创造意象;重视富有生活味人情味的细节描绘。”(见阿红《我写<淮河啊>》·《当代诗歌大趋势》第400页)

故乡养育着诗人,诗人依恋着故乡。“我对故乡保存着许多美好的,甜蜜的回忆。”“故乡永远藏在我心里,故乡永远是我写不完的主题。”

从阿红早期的诗歌创作,阿红所遵循是现实主义的创作原则。从题材上看 , 阿红所表现的主要是他所熟悉的农村生活,特别是他被下放劳动锻炼的医巫间山下的农村生活和他在淮河岸边的家乡的生活。

在早期的诗歌创作中,在格调上都是以以明朗为主,以赞美为主的。他赞美奉献精神、集体主义思想、奋进和助人为乐的精神境界等等。他的诗歌体现了人们所追求的真善美品格。

在早期的诗歌创作中 , 阿红试图以多种手段抒发内心情思。从体式上看 , 他学习了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颇受重视的新民歌体 , 甚至包括了陕北的信天游。他与金玉廷合写的叙事诗《歌唱傅荫普》,就是这样的进行探索的诗歌作品。

阿红的早期的诗歌也存在明显不足,比如题材的狭隘,格调的单一,缺乏个性和明显的诗语特征。因此, 从总体上看, 阿红早期作品大多显得比较单调 , 缺少变化, 缺少深度。这也是当时中国新诗的通病。

阿红在诗集《绿叶》的《后记》中写道:“你啊,你只是从茁壮、苍郁的生活的大树上摘下的一捧绿叶,分量太轻了......”不!繁花和硕果怎能离开绿叶,它先于花而生,后于果而落,大量吸收着空气和雨露,进行光合作用而制成养料,又不独自享用,大半奉献给花果。在丛丛绿叶里,阿红和他的诗歌作品,在“十七年”那个年代,应是最厚实、最茁壮的一片!在他所生活和从事创作的那个时代,阿红是那个时代的当之无愧的优秀者,他的心和人民的心是相通的。

 

     3,文化大革命爆发,风暴把阿红这片绿叶刮出了沈阳城

 

19645月,《文艺红旗》改名为《鸭绿江》,阿红又积累了许多名人来信、诗人手稿。

1964年年6  5 日至7 31 , 全国京剧现代戏观摩演出大会在北京举衍 , 参加演出有《芦荡火种》、《红灯记》、《智取威虎山》、《奇袭白虎困》、《红色娘子军》等剧目。这次大规模的会演 , 推动了京剧现代戏的“样板化”。

1964年江青说:“封建资产阶级专了我们的政。”张春桥说,‘周扬不是一个,上上下下都有他们的人。’”所以提出文艺黑线,不是突然跳出来,而是蓄谋已久。

1964121日《诗刊》19641112月合刊号出刊,总第80期。这期后《诗刊》休刊。

    19651110<文汇报>发表了姚文元<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一文。

19664 10   <林彪同志委托江青同志召开的部队文艺工作座谈会纪要>下发全国。. 这个文件是盗用了部队名义,江青想借部队的手,砸烂全国文艺界。

196648日到612日,在江青策划下,召开了部队创作会。凡对《纪要》提过一点意见的同志,全部挨了批斗,两百多人的会,有六十多人挨了批斗。

19666月“文化大革命”爆发,《鸭绿江》停刊,阿红在“红色恐怖”中,慌忙烧毁一大批名家书信。

辽宁作协,整个“帅府大院”,院里院外,房前房后,会议室里,走廊上,地下室,凡是有墙壁的地方,都贴满了大字报。地方不够用,大一点的房子,中间还横七竖八地拉了一些绳子,层层叠叠,五光十色的纸张挂得象万国旗。大字报的内容全是揭露辽宁作协当权派马加(主席、党组书记)思基(评论家、副主席)和韶华(当权派之一)的反党、反社会主义、反毛泽东思想罪行的。也还有批判揭发其他老作家的大字报。

辽宁作协是只有七十多人编制的小单位,在不到一个星期内,“打”出来十六个“牛鬼蛇神”,占机关人数四分之一强。当时大帅府大门两边贴的一幅对联写道:“庙小妖风大;池浅王八多”。造反派想把谁打成“牛鬼蛇神”,也没有什么“法定”程序,只要给你戴上一顶“帽子”:“走资派”、“三反分子”、“黑帮分子”、“大叛徒”、“漏网右派”、“黑作家”、“刘少奇的孝子贤孙”……一纸“通令”贴在墙上就够了。

     " 文革" 开始不久 , 进入清理阶级队伍阶段,阿红家的成分是资本家兼地主,自然成为斗争的目标。在阿红的家乡颍上就有人说阿红的父亲王培泽家里藏着枪 , 企图伺机反革命复辟。阿红父亲争辩无用 ,“忠厚诚朴,乐善好施”的王培泽,因经受不住精神的摧残 , 1968  9 月自溺辞世。 

中国作家协会沈阳分会机关被“砸烂”,干部到“干校”。

1968 11   阿红这个“文艺黑线上的人”,和省作协、省直机关的广大干部一样,背起行李离开家、离开沈阳,被送进设在盘锦农村的辽宁省五七干校。

沈阳市内所谓的“五大机关”:东北局,省委,省政府,沈阳市委,市政府,遵照“最高指示”,把数万干部——造人反的革命派,被造反的“走资派”,百分之九十五的人都被撵到号称“南大荒”的盘锦地区劳动改造去了,没有幸免者。辽宁作协是省委系统,按军事编制,编为十二大队,省文联和省作协被编为十三连。

但,辽宁省五七干校和全国的“五七”干校一样是迫害干部的场所,是干部下放劳动改造的场所。辽宁省五七干校的大批判,把矛头指向“刘少奇及其在东北、辽宁的代理人”,对宋任穷以及马明芳、顾卓新、喻屏、周桓等人,进行了批判和斗争。

在盘锦的日子是很苦的。天不亮就得起床,先做“三忠于”活动,然后围着村子,踏着半尺厚的积雪,喊着“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跑步。白天要劳动,晚上的“斗、批、改”常常搞到深夜。造反派为让“走资派”认罪,深挖思想根子,口号把嗓子都喊哑了。“走资派”为过不了关,逼得真想上吊。

在辽宁文化领域中,大批“资产阶级专政”,把所有的出版社全部撤销,合并到集编辑、印刷、发行于一体的“新华书店”;文艺界把所有的文艺团体全部解散,只设一个“样板戏学习班”;所有社会期刊和自然科学期刊被勒令停办;把一大批文艺作品戏剧节目视为“大毒草”,整个文化战线百花凋零,万马齐喑。

干校的主要任务一是搞斗、批、改,二是参加生产劳动。白天大干,晚上大办。白天劳动是打石头、盖房子、修水渠,开春后种地。白天大干劳动强度很大,没有休息日,节假日不让回家,过革化春节。阿红和每个五七战士一样,战天斗地,在沉重的劳动中锻炼着、改造着......

特别是到人们叫做“胜利塘”修坝那一阶段,在胜利塘是天寒地冻,没有房子住,用炸药挖开冻土,修些地窝棚。地下铺一层草,每人只有半尺之宽。如果晚上你出去小解,别人一翻身,你的铺位连条缝也没有了,只好硬挤。工地离住地十多里路,从早晨四点到夜晚十点,吃过饭,做了“晚汇报”,刚刚躺下,又该起床了。午饭送到了工地,窝窝头都冻成冰疙瘩了。大队人马要修的工程,用炸药崩开冻土块,象垒积木似的叠起来,就是一条挡水坝。这样的冻土块,明年春天一化冻,不要说洪水,泼几桶水就冲垮了。也不知道是哪位革委会的头头,灵机一动,把原来是党的“财富”变成了“废渣”的“走资派”和“利用”得“差不多”了而又无法“安插”的造反派们,用他们的痛苦来修明年注定要报销的废物工程!

1969103日,辽宁省革命委员会派人赴江西学习干部插队落户的经验。29日,省革命委员会作出《关于认真学习、推广江西省干部插队劳动经验的决定》。从114日起,在省“五七”干校进行了广泛深入地动员工作,首批插队落户的干部于1117日、19日、21日,分别到农村插队落户。下乡插队落户的干部实行“五带”(带党、团组织关系,行政关系,工资关系,户口粮食关系和家属)。从11月初到19702月底,全省共有103117名干部,9364名工人,连同25万名家属被下放到25个县(旗)516个公社“插队落户”。

这场风暴,又把阿红这片绿叶刮出了沈阳城,196911月他带着老婆孩子再次到农村去插队落户、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也许,阿红雄纠纠气昂昂奔向辽北铁岭地区昌图县万宝山屯的时候,两目迷茫中眼前还晃动着父亲惨死的痛苦表情。

此时,阿红的心情就象从黑洞到黑洞,请看下面这首诗,是不是此时阿红心态的摄像透视:

 

            那年那月那日那时

                              阿红

        那年那月那日那时

        从黑洞A

            滑出

            就向着黑洞B

 

        轨迹上

        叠印着   透明

        叠印着   灰暗

        叠印着   虹的七彩

        叠印着   情的全态

        叠印着   知了的昧昧了的知

        叠印着   醒着的梦梦着的醒

        叠印  叠印 叠印

                叠印入黑洞B

                        ----

                        ----

                                 1988216(《窗外不是梦》115页)

 

【收藏此页】    【关闭】    【本有评论 0   条】
此文章已经被修改 1 次         最后一次的修改时间为:2015-08-01 11:48:25
文章评论
目 前 还 没 有 此 文 章 的 相 关 评 论 信 息 !
在线评论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诗赋绽芳蕊 今来觅知音
关于我们  |  走近诗赋  |  入网须知  |  法律声明  |  网站地图  
版权所有:诗赋网    Copyright 2008-2016   zgshif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辽ICP备18006388号
诗赋杂志投稿邮箱:sunwulang@163.com
联系人:轻盈     QQ:418193847、1969288009、466968777     QQ群号(点击链接)     电话:15609834167     E-mail:sttsty@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