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会员姓氏检索 :
                  散文
本栏所称的散文,是指以抒情、记叙、论理等方式表达,不讲究韵律的现代散体文章、随笔等。
                  本版编辑团队
本版主编:惜若
主编寄语:散文是融汇了作者真诚个性及深层人生意蕴的文学样式,表达方式自由洒脱,其本质特性是形散神凝。
本版顾问:
                  本版精品文章
                  文章信息
当前位置:  散文日记  >>  散文
客旅文人仇池情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访问量:1225        作者:张杰        发布:阳坡        首发时间:2014-08-15 15:09:08
关键词:中国诗赋网
编语:
 

客旅文人仇池情

西和这块充满神奇魅力的土地,早在新石器时代已有人类繁衍。她曾激发过不少客旅文人的情思,使他们用自己的生花妙笔描绘西和千姿百态的山川风貌、淳朴自然的风土人情,并寄托着自己对西和的一片向往深情。

诗圣少陵游中情

乾元二年(759)的秋天,关中饥荒,杜甫也不甘于司功的卑位上无所作为,向长官摧眉折腰,于是弃官而去,居家迁往秦州(今甘肃天水)。“满目悲生事,因人作远游”(《秦州杂诗》之一),“平生独往念,惆怅年半百。罢官亦由人,何事拘形役?”(《立秋后题》)一定程度上表明他对政治前途的失望。于是他不辞险阻,长途跋涉,来秦州,到盐官城(今甘肃西和东北)。

杜甫客居秦州、西和时生活很窘迫。他欲想得到侄儿杜佐的接济,没有如愿。所以他靠采药、种药、卖药谋生。看到这里泉水充沛,清洌醇香,勾起诗人的遐想。

在秦州三个多月,写诗八十多首,几乎全部是五言诗。就内容而言,既有西北风光、边塞军情,也有旅居生涯、羁情客思,还有思享怀友、写景咏物,应有尽有。其中《秦州杂诗二十首》,苍莽峭拔,一起呵成,而又转折不衰,感慨顿挫。

同年十月,杜甫从秦州投奔同谷路过西和寒峡(今西和石堡祁家峡)、法镜寺(今西和石堡村五台山上)、青阳峡(今西和石峡青羊村)、龙门镇(今西和石峡镇)、石龛(今西和八峰崖),所到之地均有诗记其游历。栉风沐雨,忍饥受饿,艰难困苦,难以备述。感慨遥深,顿挫淋漓。

正当穷途末路时,杜甫慧眼识山,发现西和仇池山是他归隐送终的绝境,其诗云:

万古仇池穴,潜通小有天。神鱼今不见,福地语真传。

近接西南境,长怀十九泉。何时一茅屋,送老白云边。

居然要在仇池山结庐送老,可见他对仇池山的深厚感情。

其实,他钟情于仇池山并不是对氐扬政权的凭吊或伏羲出生地的景仰。而是谋生、颐想天年。仇池山有良田万亩,土地平旷。世间绝处,人间仙境,如世外桃源,可以精耕细作。老杜是喜欢耕作的。“上请减兵甲,下表安井田。”(《湖江饯裴端公赴道州》)“焉得铸甲作农器,一寸荒田牛得耕?”(《蚕谷行》),可惜他离开了仇池,只能是一个美丽的幻想。

他对西和之情不只一处流露。他的《青阳峡》一诗正如江盈科在《雪涛诗评》中曰:“少陵秦州以后诗,突兀宏肆,迥异昔作。非有意换格,蜀中山水,自是挺特奇崛,独能象景传神,使人读之,山川历落,居然在眼。所谓春蚕结茧,随物肖形,乃为真诗人,真手笔也。”表达了诗人对西和感情的真诚;《石龛》、《龙门镇》、《寒峡》等表现了对西和劳动人民的赞美、同情、关怀,是对西和这一方民族深重灾难的慨叹。

当他因饥饿而轰然倒地的一瞬,他尽最后的力,历尽苦难,欲定居仇池,给了他自信。但经不住诱惑的他受同谷县令邀请,在途中写下《积草岭》一诗“邑有佳主人,情如已会面。事书语绝妙,远客情深眷。”出乎意料的是,县令并非信中说的那样慷慨,他才恍然大悟,感到上当受骗,从此一蹶不振。他在《秦州杂诗》最后一首写到“藏书闻禹穴,读记忆仇池”,可见他仍然眷恋着这块沃土,但为时已晚,他已一叶扁舟伏枕托孤。

他一生忧国忧民,希望成为“王者师”,辅佐皇上,大用天下,结果连自家的生计都不能解决,穷愁潦倒,抱恨而死。但老杜的故国情结,对政治的单相思,欲说还休,呜咽吞吐,千载以下,仍能震撼人心,催人泪下。

他死的寂寞凄凉,悄无声息,以致人们不能确切地知道他的死因和地点,给仇池人留下斑斑泪痕。

词坛巨匠梦中情

在中国古代史上,可与建安“三曹”相媲美的惟有四川“三苏”,唐宋八大家苏门三父子占去三席,“三苏”中尤以苏轼成就最高。他是位旷世奇才,人品学问均为世人称颂,诗词文书画诸方面均有极高造诣。他性情耿直,旷达豪迈,不会趋炎附势、曲意逢迎,才气极高。“腹中贮书一万卷,不肯低头在草莽。”这注定他的仕途不会一帆风顺。因此,他常遭受贬谪,每次贬谪失意时,他想不起为官之地风景秀丽的江南水乡,更梦不起美丽如画的西湖,绕湖的青翠丘陵,如烟的柳丝,还有历朝胜迹。偏偏梦起被列为西和八景的“仇池山”,真令人抓腮挠耳!

元佑六年(1091),经过两次严重的政治迫害的苏轼又被召回京城。但他厌倦了没有止休的党派纷争,又想到地方上任职了,在颖州时,作一梦:“梦至一官府,人物与俗间无异,而山川清远,有足乐者。顾视堂上,榜曰‘仇池’”。梦醒后,他想“仇池,氐故地,扬难当所得,余何为居之?”第二天有个名叫赵令畤的人解释说:“公何问此?此乃福地,小有洞天的附庸也。子美云:万古仇池穴,潜通小有天。”苏轼茅塞顿开,原来是三百年前子美吟过如世外桃源的福地。苏轼为此梦写了一首《和陶桃花源》一诗:

高山不难越,浅水何足历。不知我仇池,高举复几岁。

笑谈桃源中人避难是逼迫的,他对仇池追求是真诚的。真乃“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意。”后来苏轼对仇池的深情不止一次。他在《次韵和晁和咎学士相迎》一诗中云:“梦中仇池千仞岩,便欲搅我青霞谵。且须还家与妇计,我本归路连西南。”说他的归路就在仇池;在《过杞赠马梦得》诗中云:“万古仇池穴,归心负雪堂。殷勤竹里梦,犹自数山王。”山王,指竹林七贤。说仇池穴象他居住的雪堂,他要象竹林七贤一样隐居。

最令人不解的是,绍圣二年(1095)他被贬至惠州,历尽艰辛到此后,虽然处在逆境,并不因此消极,也没有被陌生的岭南风光所吸引,却仍然想起仇池山,其诗《和陶读山海经》云:“东坡信畸人,涉世真散材。仇池有归路,罗浮岂徒来。”说仇池山是比罗浮山还要理想的归隐之地。由此可见,这位词坛巨匠对仇池确实情深似海。元佑七年苏轼在扬州,有友送他奇异石头,一白一绿,养于水中,置于书案间,朝夕观赏。他想梦见的万古仇池穴与绿石相似,于是命名“仇池石”。勾起情思“一点空明是何处,老夫真欲住仇池。”

可惜政治斗争的险恶使他最终退隐仇池以安度晚年,多年夙愿未能实现,加上年老体衰,心中郁愤,忧虑而死。一代文坛巨匠在仇池山上没有留下足迹与世长辞,但他的这种向往仇池之情,鞭策着我们西和子子孙孙更加珍爱和呵护这片充满传奇、神秘的土地。

【收藏此页】    【关闭】    【本有评论 0   条】
文章评论
目 前 还 没 有 此 文 章 的 相 关 评 论 信 息 !
在线评论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诗赋绽芳蕊 今来觅知音
关于我们  |  走近诗赋  |  入网须知  |  法律声明  |  网站地图  
版权所有:诗赋网    Copyright 2008-2016   zgshif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辽ICP备18006388号
诗赋杂志投稿邮箱:sunwulang@163.com
联系人:轻盈     QQ:418193847、1969288009、466968777     QQ群号(点击链接)     电话:15609834167     E-mail:sttsty@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