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会员姓氏检索 :
                  散文
本栏所称的散文,是指以抒情、记叙、论理等方式表达,不讲究韵律的现代散体文章、随笔等。
                  本版编辑团队
本版主编:惜若
主编寄语:散文是融汇了作者真诚个性及深层人生意蕴的文学样式,表达方式自由洒脱,其本质特性是形散神凝。
本版顾问:
                  本版精品文章
                  文章信息
当前位置:  散文日记  >>  散文
第九章 辽北飘泊 ——铁岭十年
文章来源:原创        访问量:797        作者:纪有志        发布:纪有志        首发时间:2015-08-08 21:17:15
关键词:中国诗赋网
编语:
                           
                                                      第九章    辽北飘泊
                                                                           ——铁岭十年
                                                 (1969年11月——1978年2月)
                                                                                                                     纪有志
      1969 年11 月-1978 年 2 月,铁岭是阿红的居留地。1969年11月阿红被送到辽宁省昌图县万宝山屯插队落户。三年后 , 调到辽宁省铁岭地区新华书店、铁岭地区文艺创作办公室做文学材料编辑工作。1978年2月调回辽宁省作家协会。在铁岭飘泊了十年,他在这块黑土地上撒播下了文学种子。

                                          1、  投笔学农耕
                                                    ----阿红在昌图县金家镇万宝山屯务农

      昌图县位于辽宁省最北部,辽河东岸。昌图之名源于蒙语“常突额尔克”前二字之音。常突额尔克原系蒙古族之游牧区域。“常突”,汉语意为“绿色的草原”。昌图县历史渊源流长,以“昌图”二字冠名本地,至今不过200年的历史。在近200年的时间里,以迅疾步履,夺人之势,一跃而成为人口众多,土地肥沃的驰名粮乡。
      1644年清王朝定都北京后,即开始大筑“柳条边”,实行封禁政策。今日昌图一带,绝大部分土地被划归“边外”,属科尔沁左翼后旗,为蒙古族博多勒噶台亲王旗地。
      嘉庆七年(1802),清廷为缓和由于土地问题带来的种种矛盾,终于打出了“借王旗地以养民”的招牌,正式下旨“招民开垦”。而后几年之内,本境移民增至数万,遂有建置:初设常突额勒克理事通判;嘉庆十一年(1806)置昌图厅,厅治设于古榆城内(今昌图老城),从此本地以“昌图”命名直至今日;同治三年(1877),升昌图厅为昌图府;民国二年(1913)改府为县后,昌图一直为县级建制。
      昌图是全国著名的农业大县,东北最大的花生集散地,是典型的北方平原旱作农业地区。全县下辖10个乡,23个镇,544个村民委员会。昌图是一个人才辈出的地方。清代有进士赵映长,民国时期有东北保安副司令吴俊升;建国后有著名桥梁专家中国农工民主党副主席刘树勋,航天科学家、“神舟五号”总设计师王永志;文学艺术界有海内外知名现代作家端木蕻良、剧作家舒凡等。
      当阿红就要从沈阳市被送往昌图的时候,他为一盆花犯了难,那朵花,他竟舍不得丢下。后来,他特意在日记中写下当时的心情:
       “一年夏天 , 我和妻逛花市 , 叫一盆盛开的令箭荷花迷住了。一朵一朵饭碗大的花 ,紫红紫红的, 真是喜人。我这人喜欢红色 , 它热情、赤诚。我问卖花的人多少钱 , ‘六元’。那时候六元钱能买八斤猪肉。我看看妻 , 妻领会了我的意思 , 掏钱买了。捧回家里 ,三个孩子也乐 , 围着花唱歌。
       这盆花的命运也够惨的。到我家不上两三年 , 便大革文化命。我这资产阶级出身的臭老九, 又被驱逐下乡。不过 , 名分好听, ‘走五·七道路’、‘建设世界革命根据地"......。然而 , 这盆令箭荷花 , 我没敢带上车。破袜子烂鞋,我带了,花,没带。”(《阿红日记》40页)
那年头 , 他没有勇气带花, 怕玩物丧志。那时,送“五·七战士”下乡的车队是一列接着一列,声势浩大。五·七战士,携家带口,胸带大红花,在锣鼓的欢送声中,浩浩荡荡、意气风发地‘出征’了。阿红乘坐的车队顺着雪路,向辽北、向昌图奔去。寒风呼啸着,但阿红头中却仍在旋转那朵大红花。于是,这盆令箭荷花便永远沉淀在阿红心里,沉淀在回味里,沉淀在惋惜里。
      1969年11月,这次下乡“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来到昌图县金家公社万宝山四队,是离县城数十里的穷乡僻壤。因为有了上次“反右”下乡经验和经历, 这回对农活对艰苦不犯愁,虽生活贫苦,但情绪坦然。他这时内心的思想斗争也是激烈的,今后怎么样生活?他终于下决心了,就想一生务农,平安度日,“再也不想搞他妈的文学了”。在农村不是烧炕吗。阿红竟把几年保存的书一本一本扯了 , 付之一炬。妻看这情形 ,多次从阿红手中抢过书去。妻心疼地说:“那么好的书 , 别烧, 说不定往后还有用呢 ? ”阿红叹口气。就这样,许多书保存到今天。
       一晃就到春节了。农村的春节要比城里过的热闹、火红。 阿红曾回忆写道:“1954年到省作协。前几个春节热闹,同事们逐日轮番宴请,今日单复家,明日崔琪家、后日肖贲家,很累,也很有意思。反右之后,谁也不愿邀集聚会了。一个政治运动连接一个政治运动,人心戒备。我不戒备人家,人家戒备我,我这家庭出身不好的资产阶级知识分子。过节了,俩大人,仨孩子,团圆围桌,自得其乐。
       文化大革命里,流放在辽宁昌图县一个小山村。我和农民相处甚得,以心交心。除夕自斟自酌,初一早饭之后,便去村里拜年,一家一家走,到哪家都是烟、红茶、果子。农民也络绎来我家,谈年成,说村里前三皇后五帝。 ‘大队’ 组织了秧歌,到队干部家、家属家和我们这些被命名 ‘五七战士’ 的家中拜年。到谁家,谁家燃鞭放炮,姑娘小伙便在门前打场,秧歌一场,然后接到屋里招待烟茶糖果,临走再赠香烟。第一个春节时,我不懂规矩,幸亏儿子长江来家告诉。那年月,我经济拮据,手头艰难,但,这是场面上事,我马上叫长江骑车飞奔商店买几条香烟。不然,真出洋相呢!这年除夕,还有一事印象极深。半夜里,我家房子后墙突然稀里哗啦,从里面片帮。幸亏片一半,如果整墙倒了,北风呼啸,大雪劲落,这个年可就碎了。” (《阿红日记》第71页)
      这次下放在昌图县金家镇万宝山屯,阿红确实认真学种庄稼,学养鸡养兔。笔是不能了,可手是自由的。阿红说过 : ‘一个人赤条条来到这个世界上,不能最后化股一缕青烟就走 , 总要给人们留下点东西 ,精神的或物质的。’ 在不准许他生产精神产品时 , 他就把全副精力和智慧投给了物质的生产。阿红利用自家的那几分小园田搞各种杂交试验 ,改良苞米、高梁的品种,他一心钻钻研农业技术 , 向往到公社农业技术推广站,为人民多做贡献。他种的葫芦确比社员家结的多,他种的窝瓜确比社员家结的大。经过磨练,阿红他自己能够熟练搭小炕,砌火墙、盖小房了。阿红真成了庄稼地里的一把好手。
就在比较安稳的日子里,阿红家里又起了风波。阿红的三儿子不知接触了什么,患上了过敏性紫癜, 许多药物别人用了见效,唯独对他不灵。一位大医院的大夫说可以切脾冶疗 , 又说: “切脾也不一定好” 阿红急得到处求医 ,终于讨到一偏方 :吃大红枣。那年月上哪去买大红枣呢 ? 骤然,阿红想起遍布全国的命运都不会好的诗友 , 发出了上百封信。不到半月 , 信,来了 ; 枣, 也来了。各种布包装的枣,哪天都收到三两件。有一个同志,也是全家下放农村,没有红枣 , 从树上扫落青枣 , 在炕头上面“腾” 干以后给他寄来了。
儿子终于得救了! 是阿红与业余作者之间的友情,是纯真、美好的情谊救了孩子!        
阿红与业余作者之间的友情, 是拿心换来的,那种以混迹文坛、唯个人名利是图、热衷于营私的市侩 ,怎么会理解和得到这种纯真、美好的情谊昵!
      1971年9月13日,林彪飞逃国外,飞机坠毁在蒙古境内温都尔汗.这个消息后来被证实了。“五七”战士们和广大农民,人人拍手称快!
       1972年春,传来“下放干部,充实基层”的消息,经过两年多的农村锻炼后,阿红被安排到铁岭地区新华书店创作组。于是,阿红全家告别了万宝山屯搬进铁岭城。
  
                           2、 为文学幼苗擎起了一片晴朗的天空
                                       -----阿红在铁岭地区文艺创作办公室当编辑

      1972年春至1978年 年2月,阿红从昌图调到辽宁省铁岭地区新华书店、铁岭地文艺创作办
公室做文学材料编辑工作。这期间 , 创办《辽北文艺》, 并主编了《诗歌欣赏》和《曲艺欣赏》、
《小说欣赏》三本书,并培养一大批文学新人。
      那年月,文化系统只有新华书店,没有文联,没有作协。铁岭地区新华书店“创作组”吗?就干点文联作协的事。阿红当时创办《工农兵文艺》,32开本,4印张。这大概是铁岭第一个文学刊物。当时,为辅导习作者,还编了《诗歌欣赏创作谈》、《小说欣赏创作谈》、《曲艺欣赏创作谈》三本书。都是选辑当时“优秀”作品并请作者写创作过程,再配上评点。这样的书在当时是见不到的,很受文学青年欢迎。
       为了行文方便,在此处对阿红在铁岭主编的《诗歌欣赏创作谈》、《小说欣赏创作谈》、《曲艺欣赏创作谈》三本书做一点说明。在阿红老师所撰写的《阿红文学简历》中,都是这样写的:“1969年11月--1978年2月,先是送我到辽宁省昌图县万宝山屯务农,三年后,调到辽宁省铁岭地区新华书店、文艺创作办公室做文学材料编辑工作。这期间,创办《辽北文艺》,并编了《诗歌欣赏》和《曲艺欣赏》两书。”笔者认为,其间阿红编了三本书,还有一本就是《小说欣赏创作谈》。孙日成在《与阿红交十七年》一文中,也是这样看的:阿红“到铁岭后 , 编刊物, 辅导作者 , 搁置很久的的笔,也重新操起。此间 , 在人们对专门研究业务还有余悸的时候,他竟主持编写了四十多万字的三本白皮节一一《诗歌欣赏创作谈》、《小说欣赏创作谈》、《曲艺欣赏创作谈》。”
       笔者手中存有此书,现将该书目录和后记,附录如下:
     《小说欣赏创作谈》   铁岭地区文艺创作室(即阿红编辑)
                 目      录
       毛主席给陈毅同志谈诗的一封信......................毛泽东
       谈形象思维及其特征...........................赖应棠(3 )
       漫谈小说的细节描写......... .................胡荣成(10)
       浅谈《路标》的构思...........................唐  呐(24)
            (附) 王愿坚:  《路标》
       要有"力量" ...............................    .李满天(38)
          (附) 贾大山《取经》
       深刻的主题来自生活的深处.............. 解洛成  张启范(58)
           (附) 刘心式: 《班主任》
       打开人物心灵的窗子............................王向峰(92)
       关于短篇小说的随想....... ....................刘湛秋(95)
       构思新颖................ ....................     .蒋光孚 (99)
           (附)白桦: 《地上的 " 神仙" 》
       人物、环境与生活............... ........... .. 潘照坤(108)  
            (附) 张天民: 《" 院士 " 》
       这就是我们需要的形象..........................林友娴(132)
            (附) 萧育轩:  《心卢》
       读《雨休日》随笔..............................  杨梦新(182)
           (附) 张振全: 《雨休日》
       车中漫谈......................................      肖  贲(188)  
                           后      记

      大地回春 , 春光似锦。在新时期总任务的光芒照耀下,为了宣传毛主席文艺思想 , 肃清 “四人邦 "流毒, 提高初学写作者的小说创作水平和欣赏能力 , 探讨研究小说创作问题 .我们编辑了这本《小说欣赏、创作谈》。在这本文集中 , 我们特印了华主席批准发表的《毛主席给陈毅同志谈诗的一封信》 , 选辑了报刊上一些文章 , 并特请省、兄弟市、地的专业和业余写作者 , 写了一些评论文章 ( 同时附上优秀小说作品), 让我们在这里向他们表示诚挚的谢意 ! 我们的水平很低 , 错误和不当之处难免 ,热望大家批评指正。
      最近 , 华主席给《人民文学》的题词发表了。华主席的光辉题词勉励我们要 " 坚持毛主席的革命文艺路线 , 贯彻执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 为繁荣社会主义文艺创作而奋斗。 " 这是党对社会主义文艺事业的无限关怀 , 是对我们广大专业、业余写作者的巨大鼓舞 !
      要贯彻华主席的光辉指示 , 我们必须彻底批判“四人邦”炮制的 "文艺黑线专政”论以及 " 主题先行”、“路线出发”的唯心主义创作路线 , 粉碎"三突出”之类的框框 , 解放思想, 勇于实践 , 遵循毛主席的教导, 长期地、无条件地、全心全意地深入到工农兵中去 ,到三大革命运动中去 , 认真改造世界观 ,在学习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指导下 , 运用革命现实主义和革命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创作方法 ,深刻反映我们伟大的时代 , 写出更多更好的作品 , 为完成新时期的总任务而贡献力量。                                                                                                        
                                                       编者
                                                                                                                                      一九七八年五月二日
      此后,“不久,创作组归口文化局,改称铁岭地区文艺创作办公室,就是后来人们常说的“创办”,也就是今天铁岭市文联的前身。成立“创办”后,就办《辽北文艺》,不仅编辑部添人进口,作者队伍也不断壮大。孙日成、党兴昶、王鸣哲、肖显志、解刭利、郭洗风、海银龙、李维禄……都是那个时期脱颖而出的人才。辽北当时的文学创作活动十分活跃,每年都举办一两次创作研讨活动,每次都有几十人参加,活动一搞就几天,十分红火。对创作佼佼者,我(阿红)总是再三向有关领导推荐。
      总之,在铁岭那些年我(阿红)致力两件事:发现与培养文学新人和办好文学刊物。20多年过去,当年的许多人成为了文学名家,我望着他们,由衷高兴!“(纪元《近访阿红》)
“那是一个特殊的充满污秽的年代 , 阿红老师以他对真理的追求和对缪斯的挚爱 , 以他特有的聪慧和机智 , 为我们这些幼苗擎起了一片晴朗的天空。在辽北 , 这个当时经济非常落后、 文化相当封闭的地区 ,却拥有那么多的文学爱好者 , 这不能不说是个极为特殊的现象。如今 , 二十五、六个年头过去 , 人们仍然会说 , 春天里的辽北文学 , 能够较早地出现一片墨绿 , 几抹嫣红, 是因为有阿红老师在冬天里播撒了文学的种子。当年辽北的几百名业余作者 , 哪个手中不有阿红老师几十甚至上百封书信 ? 哪人没听过阿红老师数十次循循善诱的创作辅导 ? 哪人的习作上不留有阿红老师一次又一次又一次涂涂抹抹的痕迹……阿红老师, 广阔的辽北永远会记着一位皖籍诗人的深情 !(见,王鸣铎、党兴昶《〈阿红·海内外评论卷〉后记》)
这“极为特殊的现象”也被鲁野先生发现了。“前年(1992年), 我到铁岭 , 那里目前活跃在辽宁乃至全国诗坛的年青一代 , 都说辽北这一方热土的诗韵是阿红老师走 " 五七”时辛勤耕耘的。想不到你(阿红)这南京大学中文系的毕业生竟把中原大地与江南水乡的文化厚土带到塞北 , 使这里的百花姹紫嫣红。”(见,鲁野《读阿红散文为阿红祷祝》一文)
孙日成(1943-2008),辽宁省法库县人。1968年毕业于辽宁大学中文系。1969年,到铁岭地区《铁岭日报》社当编辑,1971年创办《铁岭日报》文艺副刊。他与阿红相识也是诗搭桥,他们在桥上邂逅。孙日成在创办文艺副刊的时候,条件真差。当时,全国文坛一片凋敝,在铁岭,会写稿的人不敢写,敢写稿的人又不会写。他就冲破阻力,挨家挨户地动员来辽北“插队落户”的作家们写稿,“精诚所至,金石为开”,蔡天心、韶华、阿红、赵郁秀等作家的名字都接连地在铁岭日报的文艺副刊上出现。孙日成回忆说“1972 年,我在铁岭日报编文艺副刊,工作的需要,使我与诗相识、相交。业余时间,偶有所感,也试着写上一首两首。一次,我拿着习作去向著名诗人阿红先生请教,得到先生的热情鼓励和鞭策。从那时起,我便与诗结下了不解之缘。” (孙日成  <与诗结缘> ) “是的,和阿红相识已经有十六、七了。我们是诗友,是知友,是诤友。然而,对于我来讲阿红还是我的老师。.
..     阿红长我十三岁,无论从资历,从年齡,还是从对我的教诲来说,我都应该叫他老师。但他非常谦虚,百般不依,执意让我称他老王,以兄弟相称。”(孙日成《与阿红交十七年》)
大家都是文学编辑,阿红对孙日成的工作也是积极支持的。报社文艺副刊,为扶植青年作者,经常举办诗歌讲习班,孙日成就请阿红来讲课。有一次,吸引了许多诗爱者,如:杨广文、立强、肖显志、何首乌、周晓等人都来听课。他们听着诗人阿红的生动讲解,一个个脸上泛着光,集体亢奋的样子,满是对诗歌的虔诚与敬畏。日成先生忙前忙后,成了这些年轻诗爱者的勤务员,整个集体全天浑身洋溢着幸福感。
      孙日成是在阿红的影响下走上诗歌创作道路。1978年5月,孙日成写写了一组诗,寄给已调回沈阳的阿红。阿红看后初稿非常高兴,并一字一句地推敲、斟酌。并三次往返,让孙日成认真修改。阿红特请著名诗评家黄益庸同志写了一篇题为《抒情诗要抒发真挚情感》的长篇评沦,与这组《鹿场情深》诗稿同期发表在1978年第10期《鸭绿江》杂志上。
他们书信往来不断,谈诗歌,唠家事,说心事。孙日成保存阿红许多信,有些长达二、三千字。阿红是位严师,看到你的缺点,会毫不客气地批评你。1979年,阿红在给孙日成的信中写道:“我认为搞创作非闯不可,拿出来越来越好的、有自己个性的东西去闯。我的这个实实在在的想法,同你说过。.....我总觉得你们写的少,实干精神不足。搞文学创作,就是要搞,不搞,就没有创。不知可否?”这样的批评,读起来虽然叫人脸红耳热,但也叫人感到亲切。
多年后,孙日成历任铁岭日报总编辑、铁岭市作家协会副主席、铁岭市新闻工作者协会副主席、铁岭市作家协会名誉主席等职。正高级职称(高级编辑)。1981年加入辽宁省作家协会。是创作委员会委员。先后出版了诗集《含羞草》(1985年 春风文艺出版社)、诗集《在你面前》(1990年 春风文艺出版社)、新闻随笔集《报海泛舟》(1992年 辽宁人民出版社)、散文集《那片色彩那片情》(1993年 香港天马图书有限公司)等。
       孙日成的作品,受到不少名家的评介。当代著名作家端木蕻良、著名诗人阿红分别为他的诗集《在你面前》和《含羞草》作序。著名散文家单复为他的散文集《那片色彩那片情》作序。1992年,诗刊社编委、著名诗评家朱先树在香港《现代诗报》著文,评介了孙日成的组诗《动物世界》的创作技巧。春风文艺出版社编审邓荫柯在评介孙日成的诗集《含羞草》时,称《含羞草》中的诗“以一种清新、温馨的山野气息给人们美的陶冶”,“宛若晶莹的珍珠,映衬出辽北山乡美好的自然风光。淳厚的风俗和心灵美好的乡亲形象。”著名诗评家、教授陈良运先生在评价孙日成的《自画像》一诗时.认为:“《自画像》别具—番风味……诗人将自己的处事哲学娓娓道来。不亢不卑,不傲亦不俗,这是普普通通、平平凡凡。但完全当得起‘人’这一称号的芸芸众生。都可铭之座右的。”
       1987年,为了表彰孙日成在文艺编辑、业余创作、组织工作中的成绩,铁岭市人民政府曾授子他“文艺振兴”特等奖。
辛未年1 0 月,诗坛泰斗臧克家先生曾书赠条幅于孙日成,书曰:“凌霄羽毛原无力,坠地金石自有声。”这是对孙日成的极大鼓励。孙日成在《谢臧老赐赠条幅》一诗中用下列诗句表示了自己的决心:
      一张雪白巨帆
      趁八面来风
      船
      不敢疲惫
      “与王鸣锋的结识是诗缘 , 诗缘是天缘。他早早就诗 , 上中学就诗。他诗 , 他姐姐诗。是他和他姐姐的诗将我这当年才放下锄头 , 又拿起笔的诗编辑 , 汲引到他家。犹记得他家是在昌图通江口附近一个小村子里 , 是两间还是三间草房。母亲领着他姐俩生活。
       犹记得他姐俩于煤油灯下 , 给我看的范诗就是从报纸上剪贴的东西,给我看的诗稿都是写在白纸上的。
从此, 我们心灵交融。任岁月蹉跎 , 情谊依旧;任世事嬗变 , 真挚永靓。”(阿红《秋水长天 , 映出个玲珑真我 一一序王鸣锋诗集〈秋水长天〉》)
       诗的力量真大,尽管距离百里、千里,也能把阿红引去。他发现了诗苗,不怕千辛万苦,也要精心呵护。那是在1972年, 阿红到地区创作办公室不久 , 偶然发现来稿中有两个青年写作很有基础。这两个青年一个叫王鸣哲, 一个叫王鸣铎,是姐弟俩 , 家都在农村。夏日的一天 , 阿红乘公共汽车来到昌图县通江口公社 , 一打听, 离王家义和屯还育八里路。因不会骑车 , 他只好徒步走到义和屯。王鸣哲一家喜不自胜,又炒菜 , 又煮咸鸡蛋。阿红的心不在吃饭上 , 他巴不得要和两个青年好好唠唠。也许是为了节约时间吧 , 他吃咸鸡蛋并不是磕开一个嘴儿 , 然后用筷子抠着吃 , 而是整个把皮剥掉放在哪碗里夹着吃。当晚 ,他看了王鸣哲姐弟俩的所有习作 , 又鼓励, 又是辅导 , 一直唠到快鸡叫了, 才躺下睡觉。
       在阿红的影响下,王鸣铎走上了文学之路:王鸣铎 1954 年 9 月生于辽北小城开原。文化大革命期间年随家下乡 , 到昌图县通江口公社农村插队。当过知青、农民、民办教师、公社广播站报道员、公社团委书记等。1978 年考入辽宁师范大学外语系 ,1982 年毕业, 获英国语言文学学士学位。尔后 , 到铁岭师范专科学校任教 , 任外语系主任。 1986 年考人徐州师范学院 , 攻读硕士研究生课程。 1989 年毕业 , 获曲阜师范大学教育学硕士学位。 1989 年进入辽宁人民广播电台。曾任编辑、记者、专题部副主任、文艺部主任等职。从 1993 年开始 , 任辽宁电台文艺台总监。不久调入北京,先后任中广协会通联部主任、中广协会广播文艺委员会常务副会长、北京民间艺术团团长、北京文化艺术活动中心主任、北京市群众艺术馆馆长、北京非遗保护中心主任等职。王鸣铎工作岗位不断变,但手中的笔没有停,他不曾告别缪斯。王鸣铎在1994年出版了散文集《美文天地·鸣铎卷》,2000年出版了诗集《秋水长天》。阿红为这两本书都写了序言,给予鼓励。阿红在序中说;“我没有想到一向诗着的鸣铎出版的首集创作竟是散文。他很会散文。”“鸣铎这集子里的作品都是倾诉型的。......他的倾诉----丰富着感性;蓊郁着激情;有着搏动读者心灵的力量。”“从《秋水长天》我强感诗荧屏展现的鸣锋 , 是一位现实的诗人 , 鲜活的诗人 , 真挚的诗人。......《秋水长天》是诗集。鸣锋的丰满情怀,鸣锋的高品位立世文化,都涵蓄在他的诗里。从诗看,我要说鸣锋的诗有自己的艺术风度----坦诚真挚;朴素明快;有些豪放感,有些有飘逸感。”
       阿红与党兴昶的相识、相交的情况,在阿红的《他,诗路播花——序党兴昶<相思在雨季>》一中文有深情的回忆:
       我和兴昶相识 , 也是缪斯介绍。缪斯多情 , 总是用诗在我与许多陌生人之间编织友谊。我和兴昶最早通信 , 概是在1973 年。那时 , 还在" 文化大革命中 , 我刚刚从" 下放 " 的山里抽调到铁岭地区文艺创作室主持创刊的《辽北文艺》。那时 , 兴昶高中毕业 , 留在本乡本土任小学教师 , 他是诗迷, 出诗就寄给我。这年夏天在开原办创作班 , 邀兴昶参加, 于是由诗识到人识。 他20 岁 , 胖不墩的, 怯怯的 , 寡言少语。 原籍法库党家街 ,生在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家庭。上小学时,买不起课本 , 和别人合看一本书。更买不起自来水笔, 而小小的心灵渴望着 , 渴望极了, 写了篇顺口溜贴在家里的墙上 , 至今, 这事儿家乡邻佑犹常常说起。假如说诗的起步 , 这篇顺口溜该算开始。
   对于我们的首次相会 , 多年以后 , 他在给我的信里回忆说:
" 起初我认为你姓阿呢 ! 是别人告诉我那是笔名。一见面 , 你和我握手, 握得很紧 ,象老朋友。
   " 你在会上的讲话 , 使我眼前出现了一个诗的世界,我向往。
   " 从那以后, 我写诗很多 , 你差不多几天就给我一封信,读着 , 我总是眼里热热的 " 。
那时候 , 创作被一些人视为畏途 , 没几人写稿,写得好些更少。我 , 一个文学编辑 ,
对于文笔舒畅有味这总爱扶持 , 简直成了职业习惯。尽管当时犹在 " 大革文化命”,我相信 , 情况变化的时候 , 他们会飞翔。
       1975 年 , 当时的铁岭地区文工团要配备创作员,我介绍他去。
       1976 年," 四人帮 " 送上历史审判台。
       1978 年, 我奉调回辽宁作协。
       也就在这年, 他调到地区文联——原地区文艺创作办公室 , 我工作过的地方。
       茬冉17 年 ! 这段时间里——
       他自修了大学文科课程。
       他写诗,写散文诗。诗飞千山万水。
       他的散文诗获得著名作家郭风好评 , 认为他的一些散文诗 " 新颖启俗 " 自然、质朴 ,并且说他的" 散文诗语言是人们日常语言之诗的纯洁的提炼 , 这是很不容易的”。
      他任副主编的《青年散文家》是全国第一家青年散文刊物。评论家王光明著文称赞 , 说这个刊物:" 以她的丰富、生动和新颖 , 向我们展示出散文多元景观 , 体现了散文意识的苏醒”。
      他还是一个管理型人物 , 为了筹措办刊基金、多方开拓。
      现在,他是铁岭市作家协会副主席、省散文学会理事、省文学学会理事、省通俗文学学会常务理事 , 兼职许多的。
      十六、七年前的一个高中生、农村青年 , 现在, 已成为一个诗人、一个编辑家。
      不禁浮想联翩。  
      天赋是弓 , 勤奋是弦, 志气是臂力 , 射出的箭是事业的成就......(阿红《当代诗歌大趋势》第225页)
       1999年11月,党兴昶、王鸣铎主编并出版了《阿红·海内外评论卷》(白山出版社)。他们在此书《后记》中写出了阿红对他们倾注过心血的真情:  
       “一部〈阿红·海内外评论卷〉编成了 , 我们自然感到些许欣慰 , 并感慨万端。
       那时候 , 我们只是两个怀有一点点梦想的乡村少年 , 一个住在辽河东岸 , 一个住在辽河西岸。是 "插队落户 " 的诗人          阿红老师 , 一只手牵着我们一个 , 使我们得以渡过辽河 ,相识相知, 并在他的带领下 ,走进了诗歌, 走进了拥有美好憧憬的人生之路。......
       就这样 , 我俩也和辽北众多的文学爱好者一样 , 在阿红老师的引导下 , 顺着辽河而进入了大海。多年来 , 我们虽不能说游得酣畅优美 , 却也从未停止 , 从不茫然 , 总是尽力地游啊 , 游啊……可以说 , 阿红老师不仅是我们 " 诗歌的舵手 ", 更是我们 " 人生的舵手" 。在当今文学的百花园里 , 我俩微薄的一点作品肯定不是最美丽的那朵 , 甚至只能羞羞答答地躲在一隅不被众人所识。然而 , 我们敢说, 我们可没有偷懒呵 , 我们可没有干那些好人所不齿的事呵。现在 , 我们一个在省广播台的文艺台主持工作 , 一如阿红老师的工作热情 ,每天向神州大地抛撒色彩斑斓的文艺花瓣 ; 一个继续留在阿红老师倾注过心血的辽北 ,瞄着阿红老师的脚印为一方土地的文学繁荣而辛勤耕耘。可以说 , 我们的名字不太响亮 , 我们的汗水却洒在了八方 , 我们有多少付出都无怨无悔 , 因为我们的老师叫阿红。”(《阿红·海内外评论卷》后记)
       党兴昶 (1953~),辽宁法库人。中共党员。大学毕业。1972年参加工作,历任辽宁省法库县柏家沟镇教师、铁岭地区文工团创作员,铁岭地区文艺创作办公室编辑,铁岭市文联《龙首山》编辑部主任,《青年散文家》副主编、主编,《辽北文学》主编,昌图县委副书记,铁岭市委政研室主任,铁岭市文联副主席、市作协主席、市委副秘书长。1972年开始发表作品。1999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诗集《相思在雨季》、《清河诗情》(合作)、散文诗集《组合风景》,散文集《龙首山下黑土地》、《党兴昶儿童散文集》、《黎明前后》、《如是我心》、《常突额勒克的神话》等。《黎明前后》获1998年中国图书奖,《龙首山下黑土地》获1996年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儿童文学作品多次获辽宁省优秀奖。
解刭利是阿红在铁岭结识的诗情友谊长存的诗友之一。阿红评说解刭利的诗,是“乡土花”。“刭利的诗,就象辽被土产的酒铁岭老窖,是用辽北的高梁,辽北的水酿制的,沁发着辽北的泥土香,辽北的人情味。......具有这种特定地域人文基因,普众意蕴,话语及话语运作方式特色的普众诗歌,是我国诗苑百花的一种,是乡土花。”(阿红《闪亮普众的风采--序解刭利诗集<辽河南去>》
       解刭利(1949年10月生--),铁岭市农业银行监察室主任,铁岭市作家协会副主席。从1969年开始文学创作,以诗歌为主,先后出版诗集《清河诗情》(合作)、《流蜜的四季》、《月下是故乡》、《辽河南去》四部。
当解刭利回忆起自己与阿红的真挚的友情时,曾写道:“我和阿红老师相识在上个世纪 80 年代, 那时他在铁岭地区创作办。我在一次创作班上认识了他 , 他那时对一批二三十岁的年轻创作人员 , 像对待自己的孩子、自己的弟弟一样爱护 , 细心讲解创作经验 , 精心辅导修改作品 , 热情地给作者回信 , 帮助大家发表作品。这些都是我们这一代人永远不能忘怀的 , 可以说辽北的文学事业是与阿红老师的贡献分不开的。当他又回到省件协后 , 得知我在康平县工作时 , 便给我去信 , 让我给他寄稿 , 发表在他主编的《当代诗歌》上。我的诗集《海蜜的四季》是他亲自帮助看稿并联系出版 , 才得以问世的。我的诗集《辽河南去》他又为之作序 , 帮助宣传推荐,让我受益匪浅。”(解刭利<青山永不老--又见阿红老师>,原载《铁岭日报》2003,8,2-3)
      被誉为辽北的农民诗人的李维禄,不但自己创作,还成功地培养了他的三个孩子(李梦飞、李戈杨、李冰雪)也走上了文学创作之路。台湾诗人莫渝先生称他一家为“家族文学家或(家族文学)是很令人钦羡的,虽然文学是清苦寂寞的。”诗人阿红曾三次撰文评价和肯定李维禄的诗歌作品。
       铁岭市电台副台长、铁岭广播电视报社长崔成林;铁岭市电台编辑徐剑文; 辽北戏剧曲艺作家郭洗风,现为铁岭人民广播电台主任编辑、艺术总监,1996年中央电视台春节晚会小品《三鞭子》的作者以及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会员、中央电视台特邀作家,一级作家、1972年毕业于开原县第一中学,在开原县知青办工作期间,拜诗人阿红为师的马中毅;他们更忘不掉在诗歌创作路上阿红给予热心地扶持和指导。有一位喜欢文艺的知识青年,激动地说:“在铁岭地区、有不少文艺界的“五七战士”,他们成了当然的老师,给予喜欢文艺的知识青年很多帮助。比如,1972年,铁岭地区举办了“小戏创作学习班”,学习班的主办者都是省文联、省作协的老一代文艺工作者,而参加者几乎都是知识青年。我带着我创作的独幕话剧《隆山脚下》,参加了学习班,我省著名诗人阿红逐字逐句地帮我改本子,在我创作的道路上,他是第一位真正意义上的老师. ”  (<我的故事>)
       有阿红的耳提面命、谆谆教诲,石头也能孵出小鸡来!积聚太久的能量,一遇到火种,立刻熊熊燃烧起来,灵感像插上翅膀,文思如泉涌。一片幼林,在阳光雨露滋润下,必是挺拔遮日蓊蓊郁郁的大森林!
       当阿红每日忙于播撒文学种子,把精神营养丰富的诗歌肥水喷洒给如饥似渴的文学秧苗的时候,而阿红的物资现实是极度困难的。阿红在诗歌王国里是富有者,而现实生活中是清贫者。“1972年春末,从农村安排到铁岭地区创作办公室。那时 , 经济拮据。我一个人工资 , 善活五口人 , 此外, 没有任何收入 , 经常借债度日。妻说:‘我去给人家当保姆吧 ! 多一元是一元。’我咬咬牙 , 去吧 !”(《阿红日记》282页)妻为了家里生活。毅然去为一位汽车司机家带孩子,挣点钱补家。此外还搞点副业,在铁岭城南居住时,阿红家养了不少鸭子,为了给鸭子弄可口的饲料,他每天晚上在一个破柳条筐里放一些豆饼渣之类的诱饵,然后把筐放在城边的稻田地中。第二天早上柳条筐中便钻进不少泥鰍鱼。
在铁岭创办工作时,他每天回家的路上都要拣一块砖和石头,他说这样可以练手劲儿,日积月累,砖石还可以用。后来,他家盖仓房,他拣的一大堆砖石,果然派上用场。
       但生活的清贫,不影响阿红对诗歌热爱和对文学工作的热情。
        有一天老同事、老朋友诗人刘文玉的到来,可能使阿红后来的生命轨迹发生了变化。正如诗人刘文玉所说那样昌图之行使他们的友谊更加深了一步。刘文玉在一篇文中讲述了他们之间的深厚感情和友谊:
       “我和阿红交往,从1954年开始至今,已经40多个念头了。......我写出了一组〈乡土的歌〉 , 这组诗我想作为自己确定创作风格的一个标志 , 所以想找一位同道给予认证。
       恰好这时 , 阿红到我们编辑部来造访 , 虽然原来交往不多 , 可谈起来, 我们几句话一唠, 拉近了距离。他看了我的诗 , 听了我的打算 , 对此给予了充分的赞扬肯定。经他推荐,这组诗在《处女地》文学月刊头题发表 , 十分显赫地占了六大块版面。老诗人、《处女地》主编井岩盾看了我的诗找我谈话,为这组乡土诗欢呼叫好。省作协主席马加也对这组诗给予赞许。阿红又为这组诗写了诗评 , 一时间在诗坛引起了不小的震动。从此后我走上了自己鲜明个性特点的东北新乡土诗创作之路,并取得了成功。可以说 , 在我创作道路的关口 , 阿红起了关键的导航和助推作用 , 这使我和阿红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后来我也调到省作协 ,在《文学青年》编辑部任诗歌组长, 和阿红楼上楼下办公。不久 , 我又一次调动工作 , 离开了编辑部 ,离开了省作协 , 但还是经常给他寄稿。
       " 文革”中 , 我们同被下放到盘锦 , 但不能见面。后来我回到了省里 , 他却被派往铁岭。一次我去铁岭看望在昌图插队的儿子 , 路过铁岭, 在铁岭地区创作办又见到了久别的阿红。听说我要去看儿子 , 他不辞辛苦, 坚持陪我前往 , 那份真挚的热情,使我深深感动。一路上我们谈生活 , 谈创作, 说也说不完,唠也唠不够。谈唠中 , 我感到阿红不仅仍是那样的才华横溢,更增添了开朗和豪放。昌图之行使我们的友谊更加深了一步。回来后 , 我通过各种途径为阿红调回沈阳奔走呼号 , 我觉得象他那样一位有才华的诗人 , 应当发挥更大的作用。”   (刘文玉《淡如水 浓似酒---记阿红的几件事》)
      1976 年," 四人帮 " 送上历史审判台。
       1978年春,阿红奉调回辽宁作协,在《鸭绿江》文学月刊继续做编辑。阿红全家从铁岭又飘回沈阳市。
 
                                    3、阿红回访第二故乡铁岭
                                                ----我怀念铁岭。铁岭在我心里,铁岭的朋友在我心里!

     纪元在 《近访阿红》一文中,曾问阿红离开铁岭时的感受:
   纪:您在铁岭生活工作了十年,那么铁岭对您的创作产生过怎样的影响呢?
阿老:在铁岭那些年,特别是在农村的几年,对我一生都有很大的影响。正是这次“下放”,让我真正认识了中国农村和中国社会。我常说“文化大革命”有一百个“不是”,但对我有一个“是”,那就是给我提供了一个人认识中国社会的机会。
铁岭文艺界的朋友让我更深刻地领会了朋友的价值,我在一篇文章中这样写道:“生路漫漫,有朋友做伴,就不寂寞!就走起来有精神!”
  我怀念铁岭。铁岭在我心里,铁岭的朋友在我心里!
阿红念念不忘昌图县万宝山屯的乡亲们,铁岭文学界的朋友们。多次因公因私回铁岭看望朋友们。2000年11月和2002年4月、2003年7月这三次回访铁岭是引人注目的。
2000年11月9日,铁岭市作家协会召开第四届会员代表大会,阿红被聘为名誉顾问。阿红在大会上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                                            
   “衷心祝贺铁岭市作协第四次会员代表大会的召开 !
   衷心祝贺铁岭市作协新主席团的诞生 !
   衷心感谢新任主席团特聘我为名誉顾问 !
这次大会是铁岭市文学精英的大团聚。大团聚 , 以认真的态度在检点九年来创造的丰硕成果 ; 以火热的激情 , 设计冲刺二十一世纪的蓝图。
我今年七十三。七十三年里就有十年岁月留在铁岭的山山水。铁岭在我心上, 铁岭的文学事业在我心上! 我高兴地看到一一
   万紫千红盛妍铁岭。 那么多品种那么多文学作品荣获各种奖牌!
   苍鹰白鹤劲翔文天。 一代又一代诗人作家挥笔不息 !
   当然是由于市党政领导的殷切关注!
      也是由于在铁岭文学族里 , 有一些人既是诗人作家 , 又是编辑家,又是文学活动家。任何地区 , 有了这样的人物 , 文学事业就会繁荣 , 就会发发展,就会日新月异 ! ......”(载阿红《艺趣无涯》46页)
       2002 年4月14日,铁岭市清河区作家协会、清河青少年文学创作基地举办清河区首届青少年文学创作笔会 , 又邀请了年逾七旬的阿红先生到会讲学。
      笔会中 , 阿红先生对中小学生写作加以指导 , 结合生动实例谈了五方面的写作建议;接着现场评点了12 篇中小学生的限时作文 , 并建议一些习作修改、整理后推荐到相关报刊、杂志发表;然后又认真解答与会学生提出的写作方面的疑难问题 30 余条。阿红先生向清河青少年文学创作基地赠书百余册 , 题赠书联一幅 :文龙诗凤翔铁岭 , 艺燕学鹰舞清河。阿红讲学活动引起当地领导和学生家长热忱关注,进一步推动了铁岭市委创建文化名城、清河区“文化强区”活动的开展。
   下面附录了刘娇、李晓两名女学生给阿红写的信,吐露出她们心灵的震撼,表达了对阿红爷爷美好的期待和崇敬,可以看出真善美的种子已深扎她们的心灵中。
   尊敬的阿红爷爷:
       不知是什么原因,一回到家就想给您写信,,说实话,我的语文水平很烂。但通过
       你的讲课,使我得到很多知识。
       在没有看到你之前,我一直在幻想着你是一个什么样人,见了面以后,我才发觉您
       是一和蔼可亲的人,但我又嫉妒您,又佩服您,您为什么能成为大作家?为什么能写出
       那么多优秀的文章?你能不能教教我?好让我这只笨鸟也飞上枝头。对了,你能送我几
       本书吗?
       王爷爷,您也听听我的劝告吧!为了你,为了你的家人,还是少抽些烟吧,那天您
        讲课时,烟几乎没有停过,这样怎么能行呢?还是戒了吧!就先写到这吧,以后再写
        (字迹不好请谅解),写的不好请包涵。
        祝
   健康长寿!
                                                                   刘娇
                                                                    2002,4,15
         有文学作生命支柱,永远年轻。
   阿红爷爷:
       您好!您的身体好些了吗?我非常谢谢您,为我们上了一堂生动有趣的课!
       您记得我吗?我是李晓,就是《一个少女的日记本》那个女孩。您知道吗?我未见
       您之前,把您想成一个非常年轻,特别傲气,难于接触的女人,但一见您,我发现
        您是那么的慈祥,那么平易近人,像我想象中的爷爷一样。我来到世上就从来没见过我
        的爷爷,也没有受到过爷爷对孙女是什么样的爱。只有在脑海里,绘制出一幅图片,我
        与哥哥相比之下,他真的很幸福。
       我虽然没有姐姐(您的孙女)那样出色,但我也有理想,有抱负。我非常仰慕您的
        才华,所以想拥有几本您的书,您可以赠我几本您的书吗?谢谢。待回信!
         祝
   身体健康
   永远开心。
                                            李晓
                                            2002,4,15
       孩子们的信都给阿红带来快乐,阿红会给孩子们回信吗?,有一作家在文中就揭开这一谜底:“我和阿红老师相识几年了,我知道他作为一名学者型的诗人、评论家,自己安排要做的事情很多、很多, 但是他仍坚持给认识或尚未认识的人复信。他说 , 我在辽宁给一个城市的小朋友作报告后 , 有一些小朋友就给我写信 , 我作报告台下那么多孩子听 , 写信的孩子我肯定对不上号 , 认不得他们, 但他亲切地尊称我“爷爷”, 提出问题也好,向我说些他们不愿跟爸爸妈妈说的话也好 , 我都要一一复信 , 否则就对不住这些可爱的孩子。至于读者来信 , 或送书给我的作者 , 我不但复信 , 还回赠一幅字。我每个月都要花去一百多元邮票钱。(见,赵德水著《走进名人》)
       从下面的信中,你看到,阿红和孩子们的信,飞来飞去,信息不断,交流书法,切磋诗艺,走自己的路,互相鼓舞。
   尊敬的阿红爷爷:
       您好!
   再给您拜年,祝您健康长寿;阖家欢乐!
您的信差一天除夕之夜收到了,正好,有时间把您写的出色的书法挂在墙上。谢谢您
了!
      阿红爷爷,您知我多么的喜欢您为我写的这几个字啊!
这几个字写的多么漂亮,我一定好好珍存。看的出来,您是一位非常热情的爷爷,不
摆书法家的大架子,我很敬佩您啊!
我为您写了一首歌词再次谢爷爷了。《走自己的路》献给您,望您喜欢。看您的楹联特
别新颖,与别人不大相同,因此写了《走自己的路》赠于您。
                                                 学生李晓珊
                                                  2003,2,1
   附:
                 走自己的路
                     --献给我尊敬的阿红爷爷
                                        李晓珊
              走自己的路,不管有多苦
              疾风骤雨洒一路音符
              走自己的路,不管有多累
              山高路远洒一路汗珠
              走自己的路,不管有多苦
              荆棘丛生也踏成坦途
              走自己的路,不管有多远
              血肉成灰也义无返顾
              走自己的路,明天不相信泪珠
              走自己的路,成功不相信满足

     2003年7月15日至19日,75岁高龄阿红先生再次莅临铁岭探访第二故乡。在铁岭市作协主席党兴昶等同志的陪同下,先后走访了调兵山市、西丰县、昌图县,参观了市容市貌,并到昌图县金家镇万宝村看望了三十年前插队时的邻居和乡亲,给金家镇中学的几百名师生做了学术报告。其间阿红还分别与几县(市)的部分诗人、作家座谈。
       7 月18曰, 阿红来到三十年前插队的金家镇万宝村看望乡亲们,是他这次来的一个主要目的 , 就是到那里去看看 , 把那里当作自己的第二故乡 , 把那里的人当作自己的亲戚。当阿红回到阔别 30 余年的金家镇万宝村 7 组时,他见到了许多老乡都能互叫名字,这一点说明他当时跟群众关系的亲密程度。他走了这趟街又走那趟街 , 认真看了各家的房子、每个人的穿戴以及大地里的庄稼等。他拉着老乡的手 , 亲切询问他们的生活情况及身体状况,在会见当年的朋友时 , 他为他们的生活活改善而高兴、祝福。当得知他熟悉的人已不在世时 , 他流下了热泪。他执意要去看看他当年住过的院落,现在早已不见小平房的踪影;他走到当年老队长家门前,看到了老队长夫妻并给乡亲们留下几幅他的特意准备好书法作品。临别那段只有 10 几米的土路,阿红掏出一个小瓶儿,从里面倒出 2 粒白色小药片来,含在嘴里,同时眼泪几乎就流了出来……
       他过后解释道:“人老了,心脏不太好,怕激动啊!”
       阿红还为金家中学做了一场生动的报告。在给 200 名金家中学师生做的报告之前,阿红再次将两粒白色药片含在嘴里……“如果说我的心灵是谷底,那么,我书架上的书就是流向谷底的江河、小溪。读书,是我不衰的情趣;读书,是我最佳的娱乐,书,也不辜负我。它是我了望世界的窗口,窥探历史的眼睛,透视社会的 X 光镜,接近缪斯的云梯,猎取智慧的鹰爪,获得力量的热核……”阿红诉说着。
      他不顾旅途劳累 , 在金家镇中学为文学爱好者们作学术报告 , 用自己多年经验讲述写作 , 讲述人生的哲理 , 时间达 110 分钟。他耐心地解答问题 , 为听者上了一堂很好的写作课和政治课,赢得了与会人员的阵阵掌声,台上台下水乳交融 , 亲情无限。
       离别30年,阿红念念不忘乡亲,想念这里的白云黑土,魂牵梦绕第二故乡。阿红扑向了熟悉的村庄,当年的老乡邻居欢迎他,陌生的青年后生欢迎他,草不是当年的草,树还是当年的树,房不是当年的房,情还是当年的情。笑声,泪水,鲜花,红领巾,汇成了多彩的画卷,演绎了动人的剧情。乡亲们听了他的话,坚定了发家致富致富奔小康的信心;学生听了他的人生讲座,激发了,为国为家乡读书的热情;一草一木听了他的口音,如滋润般蓬蓬勃勃。


【收藏此页】    【关闭】    【本有评论 0   条】
此文章已经被修改 1 次         最后一次的修改时间为:2015-08-08 21:22:32
文章评论
目 前 还 没 有 此 文 章 的 相 关 评 论 信 息 !
在线评论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诗赋绽芳蕊 今来觅知音
关于我们  |  走近诗赋  |  入网须知  |  法律声明  |  网站地图  
版权所有:诗赋网    Copyright 2008-2016   zgshif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辽ICP备18006388号
诗赋杂志投稿邮箱:sunwulang@163.com
联系人:轻盈     QQ:418193847、1969288009、466968777     QQ群号(点击链接)     电话:15609834167     E-mail:sttsty@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