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会员姓氏检索 :
                  游记
本栏所称的游记,主要指作者通过描写游历、旅游、游玩、游览、参观、访问、考察等旅行见闻,来记事、抒情、说理的散文。
                  本版编辑团队
本版主编:惜若
主编寄语:散文是融汇了作者真诚个性及深层人生意蕴的文学样式,表达方式自由洒脱,其本质特性是形散神凝。
本版顾问:
                  本版精品文章
                  文章信息
当前位置:  散文日记  >>  游记
白寺沟传奇
文章来源:原创        访问量:2251        作者:裴国杰        发布:我骄傲        首发时间:2015-09-11 22:09:00
关键词:中国诗赋网
编语:
                          白寺沟传奇
                                                     裴国杰
       垣曲县西哄村和阳城县的西哄哄村中间夹着一条西哄河。沿河顺沟北走5里地,便走进了一个古村落——“白寺沟”,其建筑群隔河而立,庄子虽不大却很别致,古色古香得像一幅水墨画。河西边的最高处那个四合院,就是闻名晋陕豫的“三县大院”。白寺沟既神奇又神秘,引无数游客流连忘返。
       历山属于边缘之地,“雄鸡一唱听三县”。这里乡村民俗多元。人们锢于迷信,此地庙宇高堂多见。白寺沟里有诸多寺庙,其中最有名的是“白马寺院”,建筑年代大约在元朝中叶。一河南医家骑白马欲西行翼城拜师,行至沟里一大石龛下,忽然口吐鲜血,恍惚坠马,不多时便一命呜呼了。他的儿子发现父亲半月未归,不详之感涌上心头。于是,两个儿子沿路寻父。来到沟里一打听,才知道他的父亲于此遭遇不测。被好心的当地村民用草席将尸体埋葬在石龛下,二人先对当地村民千叩万谢,后又往坟堆上添了十来担土,牵着白马回到了中原。三年后,医家二子各个平步青云,职高位显。他们觉得可能是父亲的葬到了风水宝地,后代得到报应。又过了几年,两人官上加官,飞黄腾达。便来到这里,仿照老家洛阳“白马寺”的建制,建造了一门二进的寺院,取名“白马寺院”。并在石龛上刻碑记事,至今碑文犹存。寺院在方圆几个县名气大得很,香火十分旺盛。因为这里有了白马寺院,所以人们把这个庄子叫做“白寺沟”。寺的对面两个山头上还分别建了一个姑姑庵。可惜的是,日本侵华时铁蹄踏进了三晋,实行烧杀抢夺“三光”政策,昔日兴盛的“白马寺院”未能幸免,日寇罪孽之火,把昔日辉煌寺院化为乌有。我们可以象形到当年的白寺沟的盛况,这里的天湛蓝湛蓝的,随风而飘的云彩像巨大的棉花团,一会儿变成奔马,一会儿变成了游龙,过一会儿,又变成了仙山琼阁。既透明又有立体感。笔直的青山上绿树婆娑,树阴里猕猴时隐时显。清澈的河流潺潺向南流,水中的鱼儿游来游去,蝌蚪、螃蟹浅底恣行。河边双层院落依山而建,建筑呈阶梯状递进,层次分明,富于动感,在绿树的掩映下别具一格。“白龙寺”在成群的民居衬托下,威武壮观。钟声悠悠,烟雾缭绕。众僧双手合十,阿弥陀佛。姑姑庵里,黄灯经卷,祈祷祥和。
      据考,早先白寺沟的居民是宋末元初迁来的。官府从洪洞往河南、山东移民,一支南迁队伍里有弟兄二人,当行至这个沟内,被绑在一起的王姓弟兄一人趁官卒松懈,挣脱绳索闪进树林里。从此落籍于此,先盖了间茅草房,继而开地、娶妻、生子,发展到如今的户大族藩,能人辈出的望族。
      这个世外桃源,是所有人忍不住要去的地方。白寺沟吸引人的地方可不少,丹霞山、瀑布、深潭、村落、古林、猕猴和娃娃鱼等,样样都是值得称道。走进白寺沟,如同走进中国地理书的插图,村路就是天然的石板,或平直或有台阶。走几步是青色的,再走几步就变成了红色,继续往前走,不是白的就是花样的。两岸夹着一条清亮的大河,河里的石头有的比牛大,更多的比整座房子还要大。古村落被历史的烟云熏过,所以显得古色古香,折射出千年来古村的喜怒哀乐。从这暗淡破败的青砖灰瓦上,从这斑驳剥落的石板砖壁上,再从蔓延着青苔的墙角上,我们能看到千年的日上月落。多了一份沧桑,多了一份厚重与沉稳。
      何谓“三县大院”?就是河西最高处中央那个四合院,曾同时居住着同父同母兄弟三人,也许是故土难离,三人各自成家后,谁也不愿往外搬。建国后国家搞行政区划时,考虑到此院宅基居三县之交点,不得已瓜分为三。二十年前,我来此贩运过粮食,曾与居住院里的二人在河边聊过,站着抽旱烟的人说:“我是垣曲人”,坐在石头上端碗吃饭的说,“我是阳城人”,呵呵!当谈起“三县大院”,弟兄俩眉飞色舞地大侃特侃,院子里有两部电话,一部是垣曲县来人按的,一部是阳城县来人按的。至于夏天收完麦子,阳城人须缴公粮,垣曲是贫困县,全部减免。在婚丧嫁娶风俗上更可笑,三个县三个样。在全国,鸡鸣听三省的地方多得很,然而,一个院子里同时住三个县的人,是亘古未有的,堪称奇谈。所以引得千千万万外地人慕名踏来,先睹为快。院子里有一块练功石,重愈二百斤,因为太大太重,只能静静地躺在地上。其余的小一点的练功石器均被族人顺手牵羊了。练功石的主人这里王姓人的先祖,名叫王法敦。提起王法敦,可是个如雷贯耳的人物。祖籍山西垣曲西哄人,生于清朝康熙年间,武功高强,练就了刀枪不入的盖世神功。据说,人家喂牛时用的大筐是用石头雕刻的。人家赤身背对石崖,就能像猴子一样登上顶峰。据说,阳城县城隍庙里的过门石就是他徒手砍断的。王法敦是个正义之士,为了反抗清廷腐败官员垄断粮食和食盐,在阳城县董封乡带领农民起义,被阳城籍在朝官员镇压。官府得知王是个孝子,先把他的母亲和妻子抓进太原府监狱,王法敦救母心切,将母与妻换回。官府十天内对其断粮断水,最后用行五马分尸之刑。然而颠倒的历史最终会被颠倒过来。据说,特赦王法敦的文书送至太原府前一刻,官府的行刑已毕。后来朝廷为王法敦恢复了名誉,追封为民族英雄,并御赐纯金宝剑与王法敦作陪葬。有道是墙内开花墙外香,王法敦是垣曲人,垣曲的史籍上没有任何记载,而人家阳城县志则大书特书。人们还把王法敦的事迹编成戏曲《王法敦闹盐粮》,是河南曲剧、上党梆子的保留曲目,至今长演不衰。
      白寺沟注定不平凡。无关风月、无关钱财。这里是革命老区,邓小平、朱德、刘少奇、杨尚曾在这里播下革命的火种。这里的乡民极其的纯朴和善,与世无争。他们的生活简单又简单,且富足殷实。村民的牧业以养土蜂、放牧牛羊为主,经济收入全凭春天刨虫草,夏天挖菖蒲,秋天採猴头木耳,冬天捋连翘五味子。特别说明,这里的核桃最驰名,皮薄肉厚喷喷香。大部分人家,光卖核桃的收入超过万元。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白寺沟人的方言和衣着打扮完全跟从上党风俗。这里的水土最宜种谷种麻,小米的营养价值极高,男人吃了强身健体,特别是女人吃了身材苗条,芳艳永驻。绝大多数人早餐首选小米干饭,用他们的话说:一天不吃小米干饭,心里“咯嘲咯嘲”地。
       白寺沟山奇水秀,这就注定了别处没有的东西这里有,别处有的这里最好。沟后面连绵的丹霞山,山石笔立,奇形怪状。深谷里的水流不息,纯净得让人不忍心多看,游人体乏口渴了掬起来就能喝,且多饮者不胀不痛。山上的猕猴和水里的娃娃鱼是这里响当当的品牌。其种群最老、最好、最纯。均属国家二级保护动物,也是我国猕猴和娃娃鱼生存的最北界。
       “一招鲜吃遍天”。白寺沟的招儿可多啦!
      在这里的幽静从容里,我分明看到了回忆如沙漏,一点一点流入心田,那些渐行渐远的黑白记忆,如窗棂上的牡丹雕花,风动中归复平静,平静中又慢慢鲜活芬芳,夹在湿润的河谷中、河风中、河水里。听!白马寺院悠扬的钟声,随风儿、随云儿飘来飘去,飘去飘来……

【收藏此页】    【关闭】    【本有评论 0   条】
推荐理由:
白寺沟注定不平凡。无关风月、无关钱财。
我骄傲
此文章已经被修改 4 次         最后一次的修改时间为:2016-02-18 19:05:53
文章评论
目 前 还 没 有 此 文 章 的 相 关 评 论 信 息 !
在线评论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诗赋绽芳蕊 今来觅知音
关于我们  |  走近诗赋  |  入网须知  |  法律声明  |  网站地图  
版权所有:诗赋网    Copyright 2008-2016   zgshif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辽ICP备18006388号
诗赋杂志投稿邮箱:sunwulang@163.com
联系人:轻盈     QQ:418193847、1969288009、466968777     QQ群号(点击链接)     电话:15609834167     E-mail:sttsty@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