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会员姓氏检索 :
                  散文
本栏所称的散文,是指以抒情、记叙、论理等方式表达,不讲究韵律的现代散体文章、随笔等。
                  本版编辑团队
本版主编:惜若
主编寄语:散文是融汇了作者真诚个性及深层人生意蕴的文学样式,表达方式自由洒脱,其本质特性是形散神凝。
本版顾问:
                  本版精品文章
                  文章信息
当前位置:  散文日记  >>  散文
再思鲁迅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访问量:527        作者:张炜        发布:思齐        首发时间:2012-09-05 11:24:50
关键词:中国诗赋网
编语:
责任的永存,就是人类的永存。我们从鲁迅的作品中感受到的,常常是焦灼和激愤的目光。往前看,未来有许多未知藏在苍茫之中,但我们知道苦难永远地横亘在那里。如果在此刻回头,我们会被一束目光又一次地照彻或激励,这就是鲁迅的目光。

                          再思鲁迅--张炜


                                       一
  在中国,一个世纪以来鲁迅是唯一没有被中断阅读的作家。而这期间,许多作家的著作都从书架上消失过,他们的名字在长达三四十年的时间里对于大多数中国读者都是陌生的。鲁迅的著作却一直被阅读着强调着,直到现在仍然如此。在中国内地,大概连通俗小说家统计在内,仅就印刷量而言,也没有一个作家超过鲁迅。在这几十年的时间里,没有一个作家像鲁迅一样在教科书中占有如此重要的位置。
  即便在万马齐喑的“文革”时期,鲁迅的书也是影响力最大、印刷量最大的之一,超过他的大概只有红宝书了。而当时对于人的行为约束力最大的,除了红宝书之外,也就是鲁迅的书了。人们当年要背诵许多红宝书的篇章,对其中许多文字耳熟能详,并在行文中大量引用。对于鲁迅的书,许多中国人也能张口说出一些句子,也常常在行文中加以引用。“文革”时期能够印刷作品的作家虽然少而又少,但总还存在;特别是后期,总有十几种或更多一些的当代文学作品出现在书架上。不同的是,这些作品除了极个别的偶尔还会出现在记忆里之外,随着新时期的到来,改革开放的浪潮很快就将其淹没了。而在“文革”期间或后来的更长一段时间内,如果有人指责鲁迅的著作,肯定会被当成荒唐或疯狂的举动,因为这在政治上或通常的意义上都是不被允许的。
  由此可见,鲁迅的书在当时所具有的无可比拟的地位。
  时至今日,没有任何一个中国作家在海内外的各类文学评选中获得如此一致的崇高评价。无论是海峡两岸还是其他华语地区,在世纪末的文学大盘点中,鲁迅的书都是作为最出色的创作得到了首先肯定。仅就五四时期的作家来说,经历了新时期的拨乱反正之后,许多因为政治禁锢而与读者久违的作家,包括各种风格流派的作家在内,都一度得到了出土文物般的待遇。他们的作品在内地风靡一时,影响空前。但所有这些作家和作品几乎都经历了一个从热烈到安静的阶段,慢慢退回到一个适当的位置上。与鲁迅和其作品相比,这些作家和作品没有确立一种超拔的地位,没有取得这样的不朽。毋庸讳言,鲁迅及其作品直到今天,仍然具有难以超越的意味。
  鲁迅作为精神和艺术的双重象征,已经越来越不可动摇,尽管近百年来不断有人做出多方尝试,试图加以质疑和责难,甚至泼出了污水,结果最后总是无损于鲁迅。
  鲁迅的作品没有长篇巨制,这曾经使许多人引以为憾。但是后来人们还是发现,这并未影响一个伟大作家的声名。人们意识到作为一个真正的文学家,越来越多的读者最后还是将其作为一个整体去理解和感受,一般意义上的量化分析已经没有了意义。也就是说,作为一个精神和艺术的巨人,他是高大和永远矗立的。
  从文学史的角度来说,不可忽视的是鲁迅开创的杂文传统,因为在他以前中国多是闲适的小品文传统,与他同时期的作家也在沿袭这个传统。正因为有了鲁迅,从此杂文作为匕首和投枪才得到了肯定,并且延续下来,以至于成为新的传统。这个传统即便在建国初期,即便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也得到了很好的继承。中国的杂文开始有了自己独有的讽刺和批判性,尖锐而富于勇气。
                                       二
  如果对鲁迅没有深人的领悟,只是片面强调其“战斗性”,则容易发生相当单调和生硬的理解。鲁迅精神不是今天一部分人所领会那么简单和片面,更不是一般的“愤青”精神。当代文学中发生的一些对鲁迅失于粗率的批判、一些偏激的要求,大多与望文生义地理解鲁迅有关。
  对鲁迅,各个时期总是存在着不同程度的误读。鲁迅在中国不可避免地被简单化和抽象化,无论是推崇还是贬损,常常只是将其当作一个符号来使用。正由于“文革”时期对鲁迅的极度推崇和利用,才引发了后来部分研究者的反弹。有人甚至将鲁迅等同于一种文化专制的象征来加以斥责。其实他们忽略掉的一个尖锐事实就是,鲁迅本身也是那种文化专制主义的牺牲品。正是由于当年不适当地、实用性和政治功利性地使用和引用鲁迅,才使围绕鲁迅先生的一场真正的文学阅读遭到了致命的破坏。
  这正与当年鲁迅先生在世时的情形一样,右翼和左翼的两端都在攻击他。从几十年前的种种争执来看,误读不仅如此普遍,仇恨也渐渐有些莫名。一个深人和执著于真实的人,必然要遭受各种精神的折磨,这是从来如此的。
  在当代,中国读书界对鲁迅的确有一个再认识的过程。人们经过了漫长的阶段,终于开始把鲁迅著作从意识形态的符号中解脱出来,开始有了从文学以及人性的基础之上加以理解和诠释的愿望和可能。
  然而鲁迅的民间形象一直是相当清晰和朴素的,虽然也太简略:倔强、反抗、辛辣,甚至是“骂人”,这就是鲁迅。于是学界和知识分子在深入探讨领会鲁迅的世界的同时,还有一个艰巨的任务,即向民众传播真正的鲁迅:丰富和真实的鲁迅。这个过程将是长期的、充满争执的,也是一个在讨论中不断深化和不断发现的过程,更是一个使鲁迅永远鲜活的过程。
  今天仍然像过去一样,对鲁迅的争论起码来自两个方面:善意的未解和恶意的攻击。善意的未解,包含了所有因为学养和阅历的浅近、因为其他种种原因而没有能力走进鲁迅这个博大世界中的人群;恶意的攻击,即是指那些因为心灵的性质而与鲁迅发生天然对立的一部分人。后者远离鲁迅、对鲁迅愤愤然,都是非常自然的,这也是一个不会消失的过程。鲁迅在生前就说过,他之生,也是为了让一部分人的生之不悦。这就是鲁迅伟大的斗争性。
  所以这种种争论将是永久的,没有消失的一天,因而鲁迅也是永恒的。
  奇怪的是,当年的鲁迅并非为了永恒而写,他只是执著于当时,只是为了爱与恨而写,只是被迫为一些没完没了的前前后后的纠缠、一些似乎永远也无法澄清的是非曲直而写。但他没有一个私敌。他甚至希望自己的文字“速朽”,这就是他选择的道路。看来只有执著于当时,也才能获得未来和永恒。相反,那些只愿奔向高阔的永恒,却会更快地被人遗忘。
  放眼五四以来的文学家,似乎没有一个像鲁迅一样,产生了这么多的歧义。个中原因当然特别复杂,但首先还是因为鲁迅本身所具有的丰富性:在同时期的作家中,没有谁的作品呈现出这样多侧面多角度的形态,如此温婉仁慈而又如此执著仇视。他是幽默的,更是辛辣的;他是嘲讽的,更是率直的。他似乎还有重重叠叠的矛盾存在着:一生致力于反传统,对传统深恶痛绝,将中国传统文化喻为吃人的文化,甚至厌恶中医和京戏;但却没有一个文化人像他一样延续和实践了儒学传统,其人世精神、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勇气,都罕有其匹。在后来,他甚至怀疑起文学家的意义和道路,并且舍弃了虚构作品的写作;可正是那些与现实纠缠不休的杂文和言论,将一个作家的纯粹和广博推向了一个极致。他在长达五十年甚至更长的时间里被各种政治力量所利用:出于不同目的的、不间断的诠释和解释,对作品的割裂和断取;与此种状况所并行的,却是时间和历史给予的顽强匡正,是无边无际的阅读中发生的热烈追求和固执的指认。
  鲁迅是一个极其独特的灵魂,这个灵魂对于平凡的大众而言,太切近又太遥远;人们阅读鲁迅,总是要不断地发现和不断地惊讶,总是要在新的时代感受中不断地“重读”。 
                                       三
  经过了一段相当长的精神历程之后,人们对鲁迅不再神化也不再简单化了。人们于是可以理解为什么一个作家既是“匕首”和“投枪”,又是一个技艺高超的语言大师,一个立论严谨的学者,一个温和的父亲,一个宽厚的长者。他们开始看到了一个从来严厉肃穆的面孔的另一面:和煦的笑容,动人的怜悯。
  二十世纪以来对鲁迅的阅读中所发生的一个最重要的转变,就是人们能够感知他的温暖了,能够面对和体味其才华、个性、仁慈。幽默,等等全部复杂的拥有以及情债,特别是——巨大的悲悯。
  在当代文明的大背景下,鲁迅作为一种文化的精神的资源,正被从未有过地大幅度开掘。一种陌生和新奇的发现渐渐扩大开来,鲁迅于是成为一座精神的富矿,一座含有多种元素的丰富贮藏。
  在这个发掘的过程中,首先当然还是从真实地、人性化地理解鲁迅开始的。舍弃了这个基本的过程,一切都将无从谈起。无论是从艺术还是从思想的、人性的层面,后来者都发现了一个不断生长着的鲁迅。他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延长而更新,并且不断营养了新的时代。
  首先,他作为一个语言艺术大师所给人的巨大的艺术享受,他的不灭的个性的魅力,都是作为一个作家永远活着、生长着的理由。现代人口味粗糙思想浮浅,而鲁迅却是那么深造和那么精微。他的独特性与他的深刻性高度一致,因为从来没有一个艺术家会脱离其个性而抽象地存在下去。鲁迅是在高阔的情怀、孤苦的心境、多趣的性格、渺茫的寻索、无边的忧思。迷人的韵致——这诸多交织和组合中生存的。那些伟大的、不可思议的创造与发现,就悉数蕴藏其小
  在二十世纪的现代艺术进程中,鲁迅不是一个旁观者,而是一个开拓者。他作为一种精神和艺术资源,正是中国整体现代主义进程的启动者和参与者,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他的艺术表达中有象征、荒诞、隐喻,有意识流、魔幻,有二十世纪盛行在文学大陆上的许多技法的尝试和意识的冲动。从鲁迅这儿,我们可以看到伴随新的世纪所滋生的现代因子,怎样在一个敏感的天才那里得到了呈现。
  我们于世纪末才得到尽情体验的物质主义的泛滥、商品时代的粗暴与专横、精神的没落与贬损、专制的文化基础和特殊传承,鲁迅早在世纪初就对其有过发现和预言。这至少给后来人提供了一个不断加深认识、从头寻索的精神脉络和依据。文化的土壤需要一个发掘者和鉴别者,一个从样品中不断提取和分析的清新而犀利的专门家。
  时代经历了广泛的演变和孕育,我们却一直相伴着鲁迅的精神,并时时感到一种召唤和激励。这是一个深造纯洁,甚至是特异和古怪的灵魂所独有的魅力。特别是在世纪末的焦思探求之中,对我们来说,很少有一个作家会像鲁迅一样意味深长,让人慨叹让人警醒,同时又让人陶醉;他作为心灵的标志,一个人在婉蜒曲折的穿行中一旦触及即再也不会忘记。
                                       四
  每个作家、每个人,都会与自己的时代构成某种特定的关系。就一个时代与一个人的紧张关系上看,就作品和人的行为的刻记上看,当时还没有一个作家可以和鲁迅相比。时代变迁,人与客观社会的对应性质并没有改变。任何人都不可能一直在空中虚漂,不可能假设和虚拟自己的立场。而一个活跃在半个多世纪前的思想者留下的精神财富,却能活鲜地保留到今天,这无论如何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
  我们承认,在人类的思想史和艺术史上,有一些人作为现象虽然可以一直存在,但却要因为时过境迁而不同程度地陈旧和褪色;他们的价值一旦离开了自己的时代,也就大打折扣。但是鲁迅的思想和艺术却顽强地活在我们的时代,他的文字仍然真实确定地对应着当下。
  这就是鲁迅留下的最了不起的一笔遗产。人性中最匿乏又是最普遍的精神,正是他当年执著的领域。他始终坚持知识分子独立判断的精神,从不人云亦云,从不屈服于金钱和权利的胁迫。对于在任何时代都能够造成广泛而强大的压力之源,他一直是一个韧性的反抗者,一个清醒的战士。
  当年那些闲适的作家,帮闲文人,甚至也包括左翼,都不具有鲁迅的犀利和顽强,不具有这种坚韧和清醒的品格。他对国民性、对知识分子的批判、对生存现状的剖析,对不公平的愤慨、对罪恶的揭露,特别是他的不妥协性,自始至终都超越了一般的团体利益,而能够直指人类的瘤疾。
  他作品中的人物栩栩如生地活在当下。他所指斥过的嘴脸还摇晃在今天的街头。他的忧愤如在眼前,他的悲怆未曾平息,他两指中燃烧的辛辣的烟仍然呛得我们两眼泪花。彼时的悲情和黑暗。辛苦与艰难,更有无法度过的挣扎之夜,谁会感到陌生吗?
  鲁迅之所以具有永远鲜活的现实意义,因为他对应的正是人类和生存我们尽管像重复一句套话一样絮叨着责任感——作家的责任感;可是望遍苍茫,真正杰出的作家无不承担起社会责任,无不哀痛民生。他们从未因各种理由而玩弄艺术和丧失良知。鲁迅的立场具有充盈确切的人性内容,当宏阔的时代主张脱离了人的生存,他即刻放弃的仍然是那些主张。在他那里,即便是最偏僻的人类灵魂的角落也得到了挖掘。为了疗救和生存,他是直面人生的、无可顾忌的、退到了绝境上的勇士。
  责任的永存,就是人类的永存。我们从鲁迅的作品中感受到的,常常是焦灼和激愤的目光。往前看,未来有许多未知藏在苍茫之中,但我们知道苦难永远地横亘在那里。如果在此刻回头,我们会被一束目光又一次地照彻或激励,这就是鲁迅的目光。
       二OO四年三月十九日发言提纲

【收藏此页】    【关闭】    【本有评论 2   条】
文章评论
思齐 评论 (评论时间2012-09-06 09:31:22)  
感谢小山可月的光临!
小山可月 评论 (评论时间2012-09-06 09:10:14)  
深有同感,欣赏,问候思雨,祝福快乐
在线评论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诗赋绽芳蕊 今来觅知音
关于我们  |  走近诗赋  |  入网须知  |  法律声明  |  网站地图  
版权所有:诗赋网    Copyright 2008-2016   zgshif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辽ICP备18006388号
诗赋杂志投稿邮箱:sunwulang@163.com
联系人:轻盈     QQ:418193847、1969288009、466968777     QQ群号(点击链接)     电话:15609834167     E-mail:sttsty@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