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会员姓氏检索 :
                  散文
本栏所称的散文,是指以抒情、记叙、论理等方式表达,不讲究韵律的现代散体文章、随笔等。
                  本版编辑团队
本版主编:惜若
主编寄语:散文是融汇了作者真诚个性及深层人生意蕴的文学样式,表达方式自由洒脱,其本质特性是形散神凝。
本版顾问:
                  本版精品文章
                  文章信息
当前位置:  散文日记  >>  散文
《论语》心得(之一)
文章来源:原创        访问量:1629        作者:程奎        发布:程奎        首发时间:2009-05-03 07:17:00
关键词:
编语:

一部《论语》读了好多遍了,每次读来都有新的收获和感悟。于曲阜时买了一袖珍本,我将其书皮用不干胶贴满,叫手工塑封,出门时总要带在身边,经常与圣人“对话”。

孔子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太大了。孔子曾说过,不学诗无以言。我说,不学《论语》就无法真正走进中国文化。我不是才女于丹,但在读论语时也有自己的感悟,就在博克上将这些感悟记下来,算是写日记。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是《论语》开篇的第一句话。可见学习在《论语》中的地位。学习在古时是两件事情,一是学,二是习,学完了要练习,要时常地温习。孔子一生都在学习,他学而不厌,根本不像文革中那些文痞们攻击的那样,自认为自己是个生而知之的圣人,相反,他说:吾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是非常好的学习方法。

  1、 时习之带来恢复记忆的愉悦

绝大多数的人都不会过目成诵,既使成诵,过个十年二十年的怕也是要忘掉的。比如一篇精典的古文,中学时能倒背如流,但是到了中年,再想像当年那样背的流畅对大多数人来说就成为不可能。而这时,你若是重新温习一遍,便会唤醒你当年的记忆,一下子便全都想了起来。再过二十年可能又忘记了,再重温一遍,第二次唤起儿时的记忆,这篇文章可能就会终生印在了你的脑子里,直到永远。这就是学而时习之给我们带来的“不亦乐乎?”

   2 、时习之带来重温情感的愉悦

一首好诗,好词,好的文章,在不同的年龄段读之会有不同的感受。一些好的东西随着时间的流逝会渐渐淡忘。学而时习之便会重新激起你的兴奋,也会因此而感慨万千,因而也真会给你带来难以言状的快乐。

就拿罗隐的一首小诗为例吧,“鐘陵醉别十余春,又见云英掌上身,我未成名君未嫁,可能俱是不如人。”二十多年前,读来觉得写得很好,很有味道。但当时的我正是踌躇满志雄心勃勃,哪里会理解罗隐心中的苦涩。二十余年过去了,于婚姻和事业,我都是个失败者。一天偶然翻到罗隐的诗,不禁感慨万分,思绪万千。我就觉得唐朝的这位丑男如同一个老朋友,一个知音,失意地站在我的面前,满脸的沧桑,满脸的凄怆,满脸的无奈。我仿佛在握着他的手:“‘同时天涯沦落人,相适何必曾相识?’来,为了你这短短的二十八个字,咱们浮一大白。”

像“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这样的格言,五岁小孩能背,七十岁的老者也能背,但七十岁老者重新背它,字字句句都包含着他对这句格言一生的感悟和理解。

人这一辈子不可能读遍天下书,只能在自己的领域读几部十几部精典。在此基础上,进行外延的扩展。而这些精典奠定了你那个领域的根基,对这些精典要“时习之”,才会更有助于你在这个领中的知识扩展,才会在新的阶段上对这些精典产生新的领悟。

“学而时习之”是一件能给人带来快乐的事情,既然是快乐,何乐而不为?

 

【收藏此页】    【关闭】    【本有评论 3   条】
文章评论
范彧 评论 (评论时间2009-05-06 21:10:00)  
很值得我们学习,我真的是汗颜,我对论语真的还没有好好认真读过一遍的,只是浏览一番,看来我也要好好学习了。
匿名 评论 (评论时间2009-05-05 20:18:00)  
同感,受益!--霜天晓角
匿名 评论 (评论时间2009-05-03 05:55:00)  
晨习奎文,不亦说乎?
在线评论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诗赋绽芳蕊 今来觅知音
关于我们  |  走近诗赋  |  入网须知  |  法律声明  |  网站地图  
版权所有:诗赋网    Copyright 2008-2016   zgshif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辽ICP备18006388号
诗赋杂志投稿邮箱:sunwulang@163.com
联系人:轻盈     QQ:418193847、1969288009、466968777     QQ群号(点击链接)     电话:15609834167     E-mail:sttsty@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