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
本栏所称的散文,是指以抒情、记叙、论理等方式表达,不讲究韵律的现代散体文章、随笔等。
本版编辑团队
本版精品文章
- 踏访红崖,寻访掉龙湾... [绿染秋情]
- 让我好好陪着你... [史春培]
- 晚安,旧时光... [惜若]
- 紫玉生烟... [莫小仙]
- 再梳妆... [莫小仙]
- 闲话大维... [史春培]
- 蓦然回首间... [云木欣欣]
- 明朝一哥王阳明(续)... [蓝色小妖]
- 年少不识爱滋味... [徐姜清]
- 浅析甲午战争期间一封日... [云木欣欣]
人气排行
- 《白鹿原》读书笔记--... [谭长征]
- 《白鹿原》读书笔记--... [谭长征]
- 广西浦北县恢复建县45... [韦志远]
- 《白鹿原》读书笔记--... [谭长征]
- 人性的丑陋没有底线... [醉玉如雪]
- 《白鹿原》读书笔记--... [谭长征]
- 戏剧人生如梦诗(2)... [韦志远]
- 圆锁庆典家长祝词... [气自华]
- 月窗探骊---文集... [郭有生]
- 试拟长篇小说《平凡的世... [谭长征]
夜游山塘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访问量:1432 作者:青萝 发布:青萝 首发时间:2010-05-05 15:19:00
关键词:游记
编语:
从石路渡僧桥向北走一段左拐就到了山塘街,渡僧桥重新修过了,花岗岩的桥面及桥墩一点也没有我想象中的神秘。在我的直觉里,桥边应该有些破旧的沿水的民居,茅檐水栈,临河的窗边晾着万国旗般的衣物,滴着水,偶尔还会有临窗而晒的萝卜片与卷面干。
渡僧的桥,至少有些仙逸之气,才不枉了那一段渡僧的故事与渡僧桥的由来。传说究竟是传说,不管是僧家折柳而渡还是女子为私会和尚而来,现今的渡僧桥与传说的那桥多少有些不太相干,名字还是那名字,却不再是原先的实物,那高高的拱桥面,写下了“七里山塘到虎丘”的第一笔,虚无缥缈的烟水人家临界在真实与梦境的边缘,但那是古人的梦了。
山塘街修复的时候,已是几年前。一式翻新了仿旧的民居,一式桐油漆过的门板,满街晃眼的黄色及发散的桐油的气息,走过这条街我一定撇过嘴,叽笑过那些开发的设计者。因为开发前我来过,知道那些老建筑被拆得只留下一堵外墙,当年他们遮掩过,锁着门,可透过门缝,里面是堆空荡荡的瓦砾,还有丛生的杂草,这样的修复开发总让人有几分愤怒。那几年,不到万不得已不去山塘街,尤其是渡僧桥那一段,我讨厌样板戏式的统一,人性不可如此,建筑也有生命,绝不可如此简单地相仿。
几年里,山塘的那一段走过了尴尬的招商与清冷,渐渐让人有了想去的欲望,虽然,山塘的景在某些程度上还是有唬弄外乡人的的噱头,但至少有了几个还值得一去的地方。
老北京的布鞋店开在入口处,沿街的橱窗里陈列着精巧的鞋子,锦锻面、麻线布底,那样的鞋应该走在旧式吱吖作响的木楼梯,配上款款云水袖。怀旧的风潮席卷了脱贫的心灵,从脸面到脚丫,每一个细节都可以成为经典。三寸金莲的畸态,永远停留在那个禁锢女人思维与身体的年代,被珍藏在博物馆的冷柜里。芸娘的那个时代就没有我们这个时代的女子这般自由,乔装出行还遭公婆白眼,而生活在当代的女子 可以任思绪飞扬,可以享受平等的空气,虽然平等的进程有待提高,但毕竟已得到极大的改观。过犹不及,顺乎自然为好。
山塘的茶馆与书场门口一个人也没有,大红的灯笼寂寥地高悬着,轻卷的帘影下历史的回声和着琵琶的轮指叹息而来。如今的茶庄经营有着一丝尴尬,不象旧时的老虎灶可以一杯清茶几个老友半天的山海经,现在没有几个人有这样的清闲,丰子恺笔下拿着鸟笼、扣着瓜皮帽、戴幅眼镜的闲客如今差不多都歇了菜,来的人,莫名其妙地打着“休闲”的旗号,脚步却匆忙得象上紧了发条的闹钟,脚跟也来不及着地。评弹也更是从百姓茶余饭后的娱乐做成了曲高和寡的高雅,谁能不说这也是文明的倒退?
茶馆与评弹,就这么相守着,一个楼上一个楼下,独倚空栏曲高处,浆声灯影梦一场。
往里走几步,就是钟锦德的紫檀家具店,没有灯光,铁将军把门,向门里张望,那株原木的黄花梨还立在店堂的一角,想起那如霞的云纹与飘忽而过的鬼面以及打磨得溜光的随形的接触面。那回去楼上看缘自香山木匠手工的隼卯结构的紫檀木家具,锦德的目光停留在每一件家具上的目光如同停留在自己孩子的身上,还记得他说擦家具不用布而用手,我笑着说“这样的事,以后留给出来做”,虽是笑语,这确是我喜欢的事。旧家具行话里的“包浆”其实是使用的痕迹、时光的沉淀。抚过这样的痕迹,犹如随同历史的脚步,有着复杂的心历,喜悦、感叹、唏嘘与纠缠的不舍。
锦德是位视家具如生命的手艺人,一个将家具提高到艺术的匠人。他的除了家具以外的作品里,有几件也让人赏心,其中一件双手轻拈莲枝的紫檀木雕件,被命名为《圣洁》,我总觉得作品不错,但命名过于直白,突然想起胡兰成《禅是一枝花》,这名,用在这里,恰好。尽管胡兰成是位汉奸文人,可用来无妨。
锦德以他的执着,坚守着自己的阵地,与一个剥层皮出售古董的商人有所不同,在无人喝彩的地无数个夜里看着明式家具的书籍、揣摩着自己的未来,那不是每个商人都可以做到的事,鬓脚的几缕华发道明了一个坚守者的艰辛与无奈。
蔡云娣的澄泥砚的雕刻就在对门。先生认识蔡云娣,那是十多年前的事了。蔡云娣带着他的澄泥砚参加苏州的农民艺术节,先生在零售的工艺品区里特地为他设了一个专柜,陈列他的澄泥砚,那时的作品,品种还比较单一,以小件的实用品为主。十年的光阴成就了一个澄泥石的雕刻大师,雕刻的东西匠气难免所在,但已完全脱胎了乡土的气息,有了更多的文化元素。
只是他的作品更多地体现了工艺的价值却少了使用的价值,一个艺术品,使用价值与工艺价值的结合才有更多的玩味,每每隔着橱窗会问:这样的工艺品,究竟能走多远?
沈柏平的工作室里也有与蔡云娣风格极相似的石雕,问里面的一位貌似工作人员的女子:“这是蔡云娣的?”她说:“不是,是蔡进贤的”。蔡进贤何许人我并不认识,一脸茫然。那女子又说:“蔡进贤比蔡云娣有名,是全国第二块牌子。”我说:“怎么和蔡云娣的一模一样?”她说:“肯定的蔡进贤的好,雕工细。”其实,看看也差不多,并不太多区别,只一些细节的处理上各有千秋。那人继续说:“蔡云娣的都是收来的,自己不会刻的。”诧然。我说:“我认识他十多年了,十多年前就在他的藏书的住址看他雕刻过,怎么会是假的?”那人立刻改口:“我们是道听途说的,人家讲的。”道听途说居然说得这般肯定,这女人着实可恶,可恶的不仅是这女人,是这世道,世风日下,人心不古。
山塘街临渡僧桥这一段还有一个可去的地方,是周文雍的画室。周文雍的画,应该列属于国画吧,却又不同于一般的花鸟山水人物。画的,都是苏州的老行当。比如卖大饼的、说书的、杂耍的、修伞的、弹棉花的、补锅修碗的、换糖的……,这个自称为平常人的画家,画了老苏州的平常事,画的技巧也许并不算得有多高明,但是画的画,让人想起很多童年时候的事,看着他的画,思绪就被拉得很长很长,很远很远。
他的许多画,人物都只有面部的轮廓却没有人物的表情,一开始看有些不适应,看久了却觉得没有表情却胜似有表情,这人物的表情,你可以自己来揣摩,这样的看画,便是件有趣的事了,可以将自己年幼时记忆里的人物嵌在画里,这就拉近了画与赏画人的距离。
在山塘街走的时候,评弹的曲子总是跟随着脚步,在灯影下,有些异样的妖娆,甩也甩不却的感觉。
路灯下,做海棠糕与梅花糕的摊位下,一个中年男子挥汗如雨。饿了,来的时候就什么也没吃,只为吃一块梅花糕。梅花糕并不算什么好东西,但有儿时记忆里的味道,这比什么都重要。坐在椅子上与摊主闲聊。摊主说这一个摊位,一个月的费用是三千,那一年就是三万六千。一年的收益差不多也就在三四万吧,但多了自由,少了约束。摊主的父亲、祖父都是做梅花糕,也算是传了祖宗的衣钵。梅花糕味道还不错,一个三元,也算地道。
这年头,要找个地道的东西真不容易,不太地道的山塘,还有两件地道的苏州烙印的东西,也算是值得庆幸的事了。
桃花坞的木刻年画也是地道的苏州货,采用木版套印的方式,多少年来,还是沿用了手工的生产方式,色彩鲜艳,民俗风情浓郁,最常见的有“一团和气”,“麒麟送子”等。年画,多的自然是喜庆,可我还是没有勇气在任一个居室里挂上一幅这样的年画,它太热闹了,热闹太多就少了安静,热闹还是留在山塘,我享受我的安静去。
站在山塘桥上,风静静地吹过,在闷热的夏季的夜晚传来些许清凉,灯光照在微波的河面,如一池碎了的珠翠。没有月光,月光是思乡人的引线,我也不必在这热闹的山塘里空叹蹉跎。
每每来的时候,都有几分神采,走一来回,心里多了灯影及往来的过客,脚步有些迟缓,不是我留恋这愈显深沉的夜色,心却来不及地要回去了,我的家不在山塘,山塘只是一个梦,不会每一个夜晚都造访。
渡僧的桥,至少有些仙逸之气,才不枉了那一段渡僧的故事与渡僧桥的由来。传说究竟是传说,不管是僧家折柳而渡还是女子为私会和尚而来,现今的渡僧桥与传说的那桥多少有些不太相干,名字还是那名字,却不再是原先的实物,那高高的拱桥面,写下了“七里山塘到虎丘”的第一笔,虚无缥缈的烟水人家临界在真实与梦境的边缘,但那是古人的梦了。
山塘街修复的时候,已是几年前。一式翻新了仿旧的民居,一式桐油漆过的门板,满街晃眼的黄色及发散的桐油的气息,走过这条街我一定撇过嘴,叽笑过那些开发的设计者。因为开发前我来过,知道那些老建筑被拆得只留下一堵外墙,当年他们遮掩过,锁着门,可透过门缝,里面是堆空荡荡的瓦砾,还有丛生的杂草,这样的修复开发总让人有几分愤怒。那几年,不到万不得已不去山塘街,尤其是渡僧桥那一段,我讨厌样板戏式的统一,人性不可如此,建筑也有生命,绝不可如此简单地相仿。
几年里,山塘的那一段走过了尴尬的招商与清冷,渐渐让人有了想去的欲望,虽然,山塘的景在某些程度上还是有唬弄外乡人的的噱头,但至少有了几个还值得一去的地方。
老北京的布鞋店开在入口处,沿街的橱窗里陈列着精巧的鞋子,锦锻面、麻线布底,那样的鞋应该走在旧式吱吖作响的木楼梯,配上款款云水袖。怀旧的风潮席卷了脱贫的心灵,从脸面到脚丫,每一个细节都可以成为经典。三寸金莲的畸态,永远停留在那个禁锢女人思维与身体的年代,被珍藏在博物馆的冷柜里。芸娘的那个时代就没有我们这个时代的女子这般自由,乔装出行还遭公婆白眼,而生活在当代的女子 可以任思绪飞扬,可以享受平等的空气,虽然平等的进程有待提高,但毕竟已得到极大的改观。过犹不及,顺乎自然为好。
山塘的茶馆与书场门口一个人也没有,大红的灯笼寂寥地高悬着,轻卷的帘影下历史的回声和着琵琶的轮指叹息而来。如今的茶庄经营有着一丝尴尬,不象旧时的老虎灶可以一杯清茶几个老友半天的山海经,现在没有几个人有这样的清闲,丰子恺笔下拿着鸟笼、扣着瓜皮帽、戴幅眼镜的闲客如今差不多都歇了菜,来的人,莫名其妙地打着“休闲”的旗号,脚步却匆忙得象上紧了发条的闹钟,脚跟也来不及着地。评弹也更是从百姓茶余饭后的娱乐做成了曲高和寡的高雅,谁能不说这也是文明的倒退?
茶馆与评弹,就这么相守着,一个楼上一个楼下,独倚空栏曲高处,浆声灯影梦一场。
往里走几步,就是钟锦德的紫檀家具店,没有灯光,铁将军把门,向门里张望,那株原木的黄花梨还立在店堂的一角,想起那如霞的云纹与飘忽而过的鬼面以及打磨得溜光的随形的接触面。那回去楼上看缘自香山木匠手工的隼卯结构的紫檀木家具,锦德的目光停留在每一件家具上的目光如同停留在自己孩子的身上,还记得他说擦家具不用布而用手,我笑着说“这样的事,以后留给出来做”,虽是笑语,这确是我喜欢的事。旧家具行话里的“包浆”其实是使用的痕迹、时光的沉淀。抚过这样的痕迹,犹如随同历史的脚步,有着复杂的心历,喜悦、感叹、唏嘘与纠缠的不舍。
锦德是位视家具如生命的手艺人,一个将家具提高到艺术的匠人。他的除了家具以外的作品里,有几件也让人赏心,其中一件双手轻拈莲枝的紫檀木雕件,被命名为《圣洁》,我总觉得作品不错,但命名过于直白,突然想起胡兰成《禅是一枝花》,这名,用在这里,恰好。尽管胡兰成是位汉奸文人,可用来无妨。
锦德以他的执着,坚守着自己的阵地,与一个剥层皮出售古董的商人有所不同,在无人喝彩的地无数个夜里看着明式家具的书籍、揣摩着自己的未来,那不是每个商人都可以做到的事,鬓脚的几缕华发道明了一个坚守者的艰辛与无奈。
蔡云娣的澄泥砚的雕刻就在对门。先生认识蔡云娣,那是十多年前的事了。蔡云娣带着他的澄泥砚参加苏州的农民艺术节,先生在零售的工艺品区里特地为他设了一个专柜,陈列他的澄泥砚,那时的作品,品种还比较单一,以小件的实用品为主。十年的光阴成就了一个澄泥石的雕刻大师,雕刻的东西匠气难免所在,但已完全脱胎了乡土的气息,有了更多的文化元素。
只是他的作品更多地体现了工艺的价值却少了使用的价值,一个艺术品,使用价值与工艺价值的结合才有更多的玩味,每每隔着橱窗会问:这样的工艺品,究竟能走多远?
沈柏平的工作室里也有与蔡云娣风格极相似的石雕,问里面的一位貌似工作人员的女子:“这是蔡云娣的?”她说:“不是,是蔡进贤的”。蔡进贤何许人我并不认识,一脸茫然。那女子又说:“蔡进贤比蔡云娣有名,是全国第二块牌子。”我说:“怎么和蔡云娣的一模一样?”她说:“肯定的蔡进贤的好,雕工细。”其实,看看也差不多,并不太多区别,只一些细节的处理上各有千秋。那人继续说:“蔡云娣的都是收来的,自己不会刻的。”诧然。我说:“我认识他十多年了,十多年前就在他的藏书的住址看他雕刻过,怎么会是假的?”那人立刻改口:“我们是道听途说的,人家讲的。”道听途说居然说得这般肯定,这女人着实可恶,可恶的不仅是这女人,是这世道,世风日下,人心不古。
山塘街临渡僧桥这一段还有一个可去的地方,是周文雍的画室。周文雍的画,应该列属于国画吧,却又不同于一般的花鸟山水人物。画的,都是苏州的老行当。比如卖大饼的、说书的、杂耍的、修伞的、弹棉花的、补锅修碗的、换糖的……,这个自称为平常人的画家,画了老苏州的平常事,画的技巧也许并不算得有多高明,但是画的画,让人想起很多童年时候的事,看着他的画,思绪就被拉得很长很长,很远很远。
他的许多画,人物都只有面部的轮廓却没有人物的表情,一开始看有些不适应,看久了却觉得没有表情却胜似有表情,这人物的表情,你可以自己来揣摩,这样的看画,便是件有趣的事了,可以将自己年幼时记忆里的人物嵌在画里,这就拉近了画与赏画人的距离。
在山塘街走的时候,评弹的曲子总是跟随着脚步,在灯影下,有些异样的妖娆,甩也甩不却的感觉。
路灯下,做海棠糕与梅花糕的摊位下,一个中年男子挥汗如雨。饿了,来的时候就什么也没吃,只为吃一块梅花糕。梅花糕并不算什么好东西,但有儿时记忆里的味道,这比什么都重要。坐在椅子上与摊主闲聊。摊主说这一个摊位,一个月的费用是三千,那一年就是三万六千。一年的收益差不多也就在三四万吧,但多了自由,少了约束。摊主的父亲、祖父都是做梅花糕,也算是传了祖宗的衣钵。梅花糕味道还不错,一个三元,也算地道。
这年头,要找个地道的东西真不容易,不太地道的山塘,还有两件地道的苏州烙印的东西,也算是值得庆幸的事了。
桃花坞的木刻年画也是地道的苏州货,采用木版套印的方式,多少年来,还是沿用了手工的生产方式,色彩鲜艳,民俗风情浓郁,最常见的有“一团和气”,“麒麟送子”等。年画,多的自然是喜庆,可我还是没有勇气在任一个居室里挂上一幅这样的年画,它太热闹了,热闹太多就少了安静,热闹还是留在山塘,我享受我的安静去。
站在山塘桥上,风静静地吹过,在闷热的夏季的夜晚传来些许清凉,灯光照在微波的河面,如一池碎了的珠翠。没有月光,月光是思乡人的引线,我也不必在这热闹的山塘里空叹蹉跎。
每每来的时候,都有几分神采,走一来回,心里多了灯影及往来的过客,脚步有些迟缓,不是我留恋这愈显深沉的夜色,心却来不及地要回去了,我的家不在山塘,山塘只是一个梦,不会每一个夜晚都造访。
【收藏此页】 【关闭】 【本有评论
6
条】
文章评论
湖山半樵 评论 (评论时间2013-01-06 16:31:16) | ||
一篇美文,一段风情,静静的品味,淡淡的纯香! |
人间三月 评论 (评论时间2010-05-06 13:31:00) | ||
一段好文字,一幅流动的、绝美的画卷。人文、旧事、风情都在笔下栩栩如生。[赞啊][赞啊] |
赵凯 评论 (评论时间2010-05-05 21:28:00) | ||
山塘若读了此章,也会感动于有了真正的知音。 |
洒家无戒 评论 (评论时间2010-05-05 21:16:00) | ||
静静的品读,静静的咀嚼,呵呵,也是在文字中静静地走了山塘一回!问好[咖啡] |
轻盈 评论 (评论时间2010-05-05 15:47:00) | ||
很有味道的文字,安静平缓的语气,喜欢[kiss][开心啊] |
诗赋绽芳蕊 今来觅知音
关于我们 | 走近诗赋 | 入网须知 | 法律声明 | 网站地图
版权所有:诗赋网 Copyright 2008-2016 zgshif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辽ICP备18006388号
诗赋杂志投稿邮箱:sunwulang@163.com
联系人:轻盈 QQ:418193847、1969288009、466968777 QQ群号(点击链接) 电话:15609834167 E-mail:sttsty@sina.com
版权所有:诗赋网 Copyright 2008-2016 zgshif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辽ICP备18006388号
诗赋杂志投稿邮箱:sunwulang@163.com
联系人:轻盈 QQ:418193847、1969288009、466968777 QQ群号(点击链接) 电话:15609834167 E-mail:sttsty@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