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会员姓氏检索 :
                  联坛趣话
本栏目所称的联坛趣话,是指原创或选转古今联坛中,围绕对联的创作、人物、事件等相关故事。
                  本版编辑团队
本版主编:思齐
主编寄语:平仄无奇,几字之中藏万象;楹联虽小,两行之外证千秋。
本版编辑:
                  本版精品文章
                  人气排行
                  文章信息
当前位置:  楹联天地  >>  联坛趣话
转 数字妙联评诸葛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访问量:1476        作者:思齐        发布:思齐        首发时间:2015-07-01 10:24:26
关键词:中国诗赋网
编语:
      诸葛亮逝世后,人们在他曾经居住过的地方,修建了一座座武侯祠堂,以示纪念。历代的文人墨客来此凭吊时,题刻下一副副楹联,在众多的对联中,有一些对联巧妙地将数字嵌入诗中,独具匠心。
      南阳武侯祠有一副著名的对联:“收二川,摆八阵,七擒六出,五丈原设四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酬三顾;取西蜀,定南蛮,东和北拒,中军帐按金木土爻之卦,水面偏能用火攻。”上联嵌入数字一至十,下联嵌入五方和五行,对诸葛亮的生平事迹进行了高度的概括。
      成都武侯祠也有一副对联,赞颂诸葛亮在蜀中的功绩:“一生惟谨慎,七擒南渡,六出北征,何期五丈崩摧,九伐志能尊教受;十倍荷褒荣,八阵名成,两川福被,所合四方精锐,三分功定属元勋。”
      “两表酬三顾,一对足千秋。”这副对联仅用了短短的十个字,赞颂了诸葛亮鞠躬尽瘁、才高智绝。“两表”指诸葛亮入蜀为相后所作的前后《出师表》,“一对”指的是诸葛亮在当年刘备三顾茅庐时所作的《隆中对》,在文中诸葛亮有“天下三分”的预言。
      五丈原是诸葛亮伐魏病逝的地方,这里的武侯祠有一副对联,可谓盖棺论定,联曰:“义胆忠肝,六经以来二表;托孤寄命,三代而后一人。”
   一
  从前有位富家小姐,到了婚嫁年龄,仍没考虑终身大事,父亲非常着急。在父母的催促下,这位小姐便拟了一副上联求对选夫,其联为“寂寞寒窗空守寡”。此联之妙,不但表达了自己的处境,更为奇的是七个字都以“宀”为部首,要求对的下联也应为同一部首,这就把许多才子给难住了。据说,她一辈子也没遇到能对出下联的人,因而也终身未嫁。
  二
  从前,四川泸州有条白塔街,有个姓黄的铁匠在街上开了个打铁铺,有人以黄铁匠打铁为题,出了一上联:“白塔街,黄铁匠,生红炉,烧黑炭,冒青烟,闪蓝光,淬紫铁,坐北朝南打东西。”此上联中巧嵌了红黄黑白青蓝紫七种颜色和东南西北四个方位,要对出下联来难度很大。
  三
  明朝时,有人拟出“古文故人做”的上对,它的题趣是将一个“做”字拆开来,变为一首上对。每一个部首说明一个意思,不掺虚言,拼成了一个字说明道理,所以对起来颇难。
韩愈曾作《师说》,阐明为师之道。人生孰能无师?教师一直受到传统的尊崇,赞誉教师的对联也就比比皆是。下面是一组针对教师职业特点撰写的对联。
   某中学外语教研组贴着这样一副门联:
    会说两国话;
    培养一代人。
  最幽默风趣的是横批:“里通外国”。
  有人为数学教研组撰联:
    指数函数,对数函数,三角函数,数数含辛茹苦;
    平行直线,交叉直线,异面直线,线线意切情深。
  联中巧嵌数学名词,贴切自然,耐人寻味。
  有人为语文教研组撰联:
    妙笔生辉作文本上洒心血;
    忠诚可鉴心灵深处勤耕耘。
  此联刻画了教师忠于职守、教书育人的光辉形象。
  有人为理化教研室撰联:
    量杯量筒怎能量老师情意;
    卷尺直尺何可测先生胸怀。
  此联写出了人民教师倾心育人的深情厚意,甘做蜡烛的奉献精神,同时作者对教师的爱戴之情溢于言表。
  有这样一副“十”字联:
    一支粉笔两袖清风,三尺讲台四季晴雨,加上五脏六腑七嘴八舌九思十想,教必有方,滴滴汗水诚滋桃李满天下;
    十卷诗赋九章勾股,八索文思七纬地理,连同六艺五经四书三字两雅一心,诲人不倦,点点心血勤育英才泽神州。
  此联对仗工整,语句自然流畅,生动细致地描绘了人民教师辛勤无私的奉献精神。
同旁联就是利用偏旁、部首相同的汉字组成的巧对,有人称这类对联叫“联边”对联,“联边者,半字同文者也”。同旁联大都构思精巧,联对新奇,读之饶有趣味。
   明代天启元年,宰相叶向高途经福建,看望新科状元翁正春,并在此留宿。翁出联以戏:“宠宰宿寒家,穷窗寂寞。”叶向高随即应对“客官寓宦官,富室宽容。”此联上下都是宝盖头字,构思巧妙,情趣俱佳。
   明代湖北武昌有个叫熊廷弼的人,自幼工诗善联。在自云书院读书时,一日恰遇书院山长的老丈人死了。山长知他才学不浅,就请他作副挽联以示悼念,熊廷弼挥笔写道:“泪滴江汉流满海”。写罢搁笔,请围观的秀才们来对下联。不料,出句太难,秀才们一个个抓耳挠腮,冥思苦想,半天也想不出下句。最后,还是熊廷弼解了难:“嗟叹嚎啕哽咽喉”。在场的人把上下联连起一读,不由得咂嘴称绝,自叹弗如。
   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1360年攻下姑苏牗今苏州牘后,眼看大业将成,心中其喜。在庆功宴上,给军师刘伯温出联征答,上联是:“六木森森,杨柳梧桐松柏”。刘伯温马上作答:“三水淼淼,滇池渤海浙江”。君臣二人会心地笑了。
   清代楹联大家梁章钜《楹联丛话》中亦载有一副用“木,水”偏旁组成的对联:“梧桐枝横杨柳树,汾河浪激泗洲滩。”上下联一静一动,一繁一简,相辅相成。
   《古今奇联鉴赏》载有一副同偏旁联云:“涓滴汇洪流,浩渺波涛,汹涌澎湃泻江海;森林集株树;楼桁檐柱,樟楠柏梓构梁椽。”上下联水木各成一色,浑然天成。水天寥廓,林阁云荟,读来令人玩味无穷。
   一副描写湛江港和渤海湾的风景联这样写:“湛江港清波滚滚;渤海湾浊浪滔滔。”白描写景如行云流水,自然和谐。上下联14字全是“水”旁,字工意切,足见作者的匠心独运。
   有人为风派人物画像,撰有一联:“逢迎远近逍遥过;进退连还运道通。”写得也不凡,把那些善于见风使舵,精于逢迎进退的货色勾画得活灵活现,虽选用同偏旁的字,但无造作牵强之痕。
   某地荷花湖边亭上的一副对联:“荷花蒹葭菜葳蕤;芙蓉芍药蕊芬芳。”不须到湖上,只要看到这副对联仿佛就见到了一个水中莲叶接天、荷花欲语;岸上芙蓉摇曳,芍药吐蕊的美丽天地。
   相传,有一富孀旁居朋友家中,时有形单影孤之叹,遂出一妙联征婚,愿以万贯家财随嫁。其联云:“寄寓客家,寂寞寒窗空守寡。”一时无人应对。一天,忽然来了一游方和尚,身着敝衲,形容丑陋。那和尚提笔便写下下联应对:“倘修仙佛,休偕佳偶但依僧。”众人一看,对仗工整,妙语双关,于是齐声称妙。那富孀见后大窘。再看那和尚时,口念“阿弥陀佛”,飘然而去。
   最负盛名的同旁联,当推广东虎门的一副佳作:“烟销池塘柳;炮镇海城楼。”此联字字相对,偏旁中“金木水火土”五行俱全。全联工整完美,意境深远,令人拍案叫绝。
   春秋两季,我喜欢去外地,尤其小县城,坐坐那里的酒楼茶楼。茶未必香,酒未必醇,檐下的对联却令人玩味。在山东某县喝酒,楹联夺目:“兴也罢,衰也罢,大胆喝罢;东不管,西不管,只有酒馆(管)”。联对得还工整,就是一脸(联)的酒水糊涂,有点觉悟的人会不舒服。进得内厅,抬头但见立柱上:“入座三杯醉者也,出门一拱歪之乎”,好一个跌跌冲冲的酒联,有点醉,有点糊,糊得豪爽,喝酒图的就是这个忘我。痛快!痛快!
  南方的就文雅多了,镇江人民街的百年老店宴春楼,曾以肴肉独擅天下,门厅的楹联也格外诱人:“春在金焦山畔,宜雨宜晴;宴开桃李园中,一觞一咏”,上联自负,镇江风景聚堂前;下联不失晋人兰亭风雅。“一觞一咏”固佳,不妨改“亦觞亦咏”,与“宜雨宜晴”更谐,可惜这是清末旧物,改不得,再说那字儿醉得神采飞扬,实在是好,一时无人续貂。
  更多的酒店,檐低立意高,联短寓意长。今年四月到河南,开封的古楼有家窄门面的水饺馆,是家老店,木匾漆皮已斑驳爆裂,对联很有仁人之怀:“虽无易牙调鼎手,却有孟尝饱客心”,令人驻足三叹,上联是谦虚,下联是愿望,可惜对经商者而言,立意太高。有施舍无回报,只能关门大吉。坐在这样三岔路口的小楼上,喝着酒,吃着水饺,琢磨着对联,从中吃出新意。可自勉自律的要求过高了,往往露出点虚伪的败笔,宋以后的大儒们,往往有这样的教条,倘若做不到,就拿“非不为也,不能也”来抵挡。当然,做事应有目标,这样才会有超常发挥的成就,这就叫“取法乎上,仅得乎中”。做人呢,应该“实事求是”,半斤对八两。生活么,应该“发上等愿,结中等缘,享下等福”。那副小楼对联,和着那碟牛肉水饺,所以让人特别有嚼头。
  十年前,替泰兴路一家大药厂的酒店做策划,写过这样的对联:“粤菜川菜天下菜菜菜入味,侬吃我吃大家吃吃吃开心”。那时满街的酒店“福”字倒写,小地主拱手。酒店写对联的独此一家,很另类。其时还时兴帮派菜看家菜,此联颇遭非议。现在上海菜成了天下菜,粤菜川菜扬州菜,湘菜杭菜家常菜,家常菜就是浆糊菜,不入流的菜统统倒进家常菜。这副对联透露出海派文化的某些特点。上海人喜新求异,不肯株守,有海纳百川的传统,江苏的蓝花布,浙江的老酒坛,皖南的花雕木窗,欧洲的老年爵士乐……都在上海人的“海纳”之列,连上海话都是江浙一带方言的混合,真正的上海本地话———浦东话,除了滑稽戏,很少有人学习。
  现在上海有的饭店也有对联了:“早进来晚进来,早晚进来;多吃点少吃点,多少吃点”,横批“不厌其饭”,文字顺构思巧,可惜有点拽衣乞丐相,境界有些低,但比“福”字倒写要进步多了。现在哪个饭店再倒粘“福”,人们以为是“巴子”。当然,好的对联也有,只是大家不留意罢了。
安徽定远县城隍庙里,有一副妙联,不仅有色有味,而且还具有警世作用,颇为难得。这副对联写道:
       泪酸血咸,悔不该手辣口甜,只道世间无苦海;
       金黄银白,但见了眼红心黑,哪知头上有青天。
   这副对联用酸、咸、辣、甜、苦“五味”对黄、白、红、黑、青“五色”,对得极为精巧。精巧的对句背后,寓意不可对人残暴,不可见钱眼开。用对联来省人劝世,意趣俱佳。
   一次,一群侨胞游览桂林风景,凳上独秀峰,在凉亭旁休息。有人面对锦绣河山,看着这个六角亭,向同伴们出了个上联:“独秀尖尖,四面八方六角,”其中嵌了三个数字。
   过了一会儿,一位青年侨胞站起来,两手握拳向前举起,作古代行“拱手礼”姿势,说:“两拳拱拱,五指两短三长。”大家都称赞对得工整自然。
   相传,乾隆五十年(1786),皇帝在乾清宫设千叟宴。赴宴客人中最大的有141岁。乾隆皇帝以此为题,与纪晓岚对句。皇帝出句:花甲重逢,增加三七岁月;纪晓岚对句:古稀双庆,又多一度春秋。六十岁称“花甲”,七十岁称“古稀”,上下联都是141岁,对仗十分工整。
   历朝历代都不乏为政清廉者。他们中的许多人常以对联的形式表明洁身自好、廉洁奉公之心,不少被传为佳话。
(一)
  明嘉靖年间,藩司参议钱业令所属官府都要张贴一副对联:
  “要一文,不值一文,难欺吏卒;宽一分,民爱一分,见佑鬼神。”
  告诫属下官员务守清廉,不义之财,莫取分文。其抓“廉政建设”可谓别出心裁。
(二)
  清代在晋州为官的陈景登,因见当时贪风日盛,为了给自己敲警钟,作一联自勉:
  “头上有青天,作事须循天理;眼前皆瘠地,存心不刮地皮。”
  可见,作为一州之首,陈景登除了深知自己不贪赃枉法、“不刮地皮”外,还明白应该“循天理”,查清楚为什么会“眼前皆瘠地”,并努力使之成为“沃野”。
(三)
  清代官吏余云焕一日在大堂上撰联一副:
  “不要百姓半分钱,原非异事;但问一官二千石,所造何功?”
  他认为,为官者不搜刮民财,是起码的官德,更要千方百计为百姓造福,才算是尽职尽责。
(四)
  清代朱在浙江做主考官时在大门上自署一联:
  “铁面无私,凡涉科场,亲戚年家须谅我;镜心普照,但凭文字,平奇浓淡不冤渠。”
  联中表白自己不讲私情、不开后门,但凭试卷决定弃取。
(五)
  清代林则徐在升任两广总督后,亲自在府衙题写了一副堂联: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
  他在上联告诫自己要广泛听取不同意见,下联则勉励自己杜绝私欲,刚正不阿。
(六)
  清人赵慎畛在桂林做官时,在府衙贴有一联:
  “为政不在言多,须息息从省身克己而出;当官务持大体,思事事皆民生国计所关。”
(七)
  清代工部尚书彭元瑞任浙江督学时有这样一副门联:
  “天地自成文,湖山有美;国家斯得士,桃李无言。”
  前联中赵慎畛告诫做官的要从政清廉,克己奉公,后联中彭元瑞则告诫做官的要多多培养人才。
   清乾隆年间,有个学官叫吴省钦,他学问不大,但捞钱的本事却不小。
  有一年,他到江西主持考试,哪个考生送的钱多礼多,他就录取哪个。有一个穷学生,家里吃饭都成问题,哪里还有钱物送给吴省钦。但他觉得自己考得不错,应该会被录取。可等到发榜那天,他发现自己榜上无名,而几个平时不学无术、家里有钱的阔少爷却榜上有名。
  穷学生气坏了,决定在吴省钦的名字上做点文章,揭露他贪赃受贿的腐败行为。于是,他写了一副对联,贴在了公布榜文的大门口:
      少目焉能识文字,
      欠金安可望功名。
   门额上还有一条横批:
      大口吞天
  这副对联十分巧妙,是一个合字嵌字联。上联的“少”、“目”合起来是个“省”字;下联的“欠”、“金”合起来是个“钦”字;横批的“口”、“天”合起来是个“吴”字。正好嵌上了贪官的名字:“吴省钦”三个字。
  这副对联痛快淋漓,穷学生们看了拍手叫好!
  高考刚过,招生在即,此文对那些想利用高考之便“捞”钱财的人,是否也有一定的警示作用呢?
   1949年4月1日,国民党军警、特务悍然镇压南京大专院校反饥饿、反内战、要求和平的游行学生,打死二人,伤多人。举国震怒!追悼会上有一副不着一字却特别引人注目的挽联是这样写的:
   “?  ??  ??? , !  !!  !!!。”
   这是一副充满血泪控诉的挽联。上联表达了对国民党反动统治者的谴责、质问和愤慨;下联宣示了进步学生和革命群众誓不妥协、继续战斗、不胜不休的决心!12个标点,抵得上一篇檄文。
   中秋赏月,古往今来,文人墨客给我们留下了许多富有时令特色的佳联奇对,这些充满诗情画意的吟月联,可以说是常读常新。
       月月月明,八月月明明分外;山山山秀,巫山山秀秀非常。
   这是重庆市巫峡瑶台上的一副咏月联,该联运用叠字手法,写出了“月到中秋分外明”的佳 境,与巫山秀色为内容的下联相对,堪称工整自然,珠联璧合的奇对。
   相传古时一秀才,仰望中秋月,突然吟出一上联:
      天上月圆,人间月半,月月月圆逢月半。
   他苦思冥想,怎么也对不出下联,直到除夕之夜,想到第二天便是新年,触动灵感,终于对出下联:
      今夜年尾,明日年头,年年年尾接年头。
   每年中秋前后,正是著名的钱塘江涨潮时,杭州的浙江贡院有一副楹联,描述了时令与涨潮的关系:
      下笔千言,正桂子香时槐花黄后;
      出门一眺,看西湖月满东海潮来。
   联语所述景色宛如一幅浓墨酣畅,意境优美的彩墨画。
   台湾阿里山古月亭有一吟月联:
      满地花阴风弄影;
      一亭山色月窥人。
   全联对仗工整,且含无穷韵味,“弄”、“窥”两字用得恰到好处,最能传神。
   上海豫园得月楼有一联曰:
      楼高但任云飞过,
      池小能将月送来。
   全联语言通俗流畅,毫无雕琢痕迹地把一幅月夜美景图呈现在游人面前。
   杭州西湖水月亭有一联云:
     水凭冷暖,溪间休寻何处来源,泳曲驻斜阳,湖边风景随人可;
     月自圆缺,亭畔莫问当年初照,举杯邀今夕,天上嫦娥认我不?
   此联典型明丽,平中出奇,自然天成,富于想象力。
   杨州瘦西湖畔有一月观亭,背山面湖,风景绝佳,其抱柱上有一副咏月联:
     月来满地水;
     云起一天山。
   联语形象、贴切,充满诗情画意。
   在天津历史上,文人骚客曾创作了许多楹联作品,成为天津文化艺术史上的奇葩。其中,一些构思奇巧、创意独特的楹联,颇具意趣,至今读来仍回味无穷。
     国士无双双国士,
     忠臣不二二忠臣。
   这是津门水西庄名士查莲坡为双忠庙大殿创作的楹联。双忠庙位于原芥园附近的千福寺旁,供奉唐朝名将张巡、许远,俗称双庙,一度为天津著名庙宇。该联对词语的重复使用很贴切。无独有偶,原天津南马路一带的水月庵大殿上的一联,也有异曲同工之妙。
     水月庵前出水月,
     云霞观外看云霞。
   该联为天津近代书法家史乐善所作。水月庵约在清光绪初年建寺,庵内有一水池,月光倒映,空明清净。云霞观在芥园附近,与水月庵兴建年代相仿,后改名千福寺。当年此地属“西头”,相信在云霞观外会很轻易地看到云霞的。以寺庙名称入联,还有更绝的。乾隆帝与刘墉游蓟县时,曾以当地地名撰联:
     公乐寺独乐寺公乐莫如独乐,
     四方台十方院四方不若十方。
   公乐寺和十方院均在蓟县城西,独乐寺在蓟县城内,四方台在蓟县城北。能将这四个地名连缀成联,且巧妙地道出“独乐”与“十方”的含义,足见乾隆帝与刘墉对蓟县风物的熟悉程度之深。
   运用谐音,也是楹联中常见技巧。建于清嘉道年间的德元澡堂,曾有一联:  
     闲人免进贤人进,
      盗者休来道者来。  
  德元澡堂据说是天津最早的澡堂,位于大丰路原福星面粉公司旁。该联是被呼为“铁笔”的王维珍所书。王维珍也叫王莲西,是天津近代知名的书法家。
   在叠字联中,天津当代书法家余明善为北宁公园得月楼创作的一副,颇值一提:
     莺莺燕燕翠翠红红处处融融洽洽,
     风风雨雨花花草草年年暮暮朝朝。
   上联写莺啼燕喃、花红草翠的宜人景色,下联写风调雨顺、群芳争艳,周而复始。
   静海县城隍庙也有一副叠字联:  
     是是非非地,
      明明白白天。
   该联在该庙正门西侧便门上,作者不详,该联虽简约,但令人回味。
在联海中,有一种回旋联,其结构是按数字“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的递升(顺序)和递降(倒序)组成,读来令人妙趣横生。
  相传有个穷秀才,相约的朋友赴试,因路途遥远误了考期。他苦苦央求,主考才准他赴试。主考出题用“一至十”这十个数字作上联,要秀才答对,秀才暗想:我何不把误考原因说一说,好求得主考谅解,便作了一上联:“一叶孤舟,坐了二三个骚客,启用四桨五帆,经过六滩七湾,历尽八颠九簸,可叹十分来迟。”主考一看,心中称奇,接着又要求秀才用“十到一”作下联,秀才思忖,何不把读书苦衷表一表,于是挥笔写下:“十年寒窗,进了八九家书院,抛却七情六慾,苦读五经四书,读了三番两次,今天一定要中。”主考阅后,点头称妙,穷秀才理所当然高中。
  据传,从前一位老先生养有两个女儿大乔和二乔,他想在自己收的七个皆中进士的门生中选婿,特出一上联:“一大乔,二小乔,三寸金莲四寸腰,五匣六合七彩粉,八环九钗十倍娇。”七个进士苦思冥想到五更天也难对出下联,其中六人只得退场。剩下的那个,耳听五更鼓声,又见六人退离,顿有所悟,对出下联:“十九月,八分圆,七个进士六个还,五更四鼓三声响,二乔大乔一人聘。”上联从一到十,下联逆序从十到一,各用十个数字按序排列,貌似讨巧,实为不易。
  明代嘉靖八年,江西吉水县出了个状元,姓罗名洪生,号念庵,非常自负。一次,罗念庵和几个士大夫出游九江。眼看九江就要到了,一个船夫进罗念庵的船舱,求他对个下联。罗念庵看来者是个船夫,不屑与他一谈。及至船夫写出上联,罗念庵久久对不上来,同船的几个士大夫更是目瞪口呆。船夫所写上联是:“一孤舟,二客商,三四五六水手,扯起七八叶风篷,下九江,还有十里。”这副上联,历经了几百年,始终没有人对得出。一直到一九五九年六月,广东佛山市有一装修老工人,因为制作材料的需要,托人到十里外的农村找一段名为“九里香”的木料,却花了一年左右的时间。一位姓李的人听到这件有趣之事,忽生灵感,终于对出了船夫这一“绝对”:“十里运,九里香,八七六五号轮,虽走四三年旧道,只二日,胜似一年。”这里的“九里香”是一种木料,用船外运,启迪了作者的灵感,巧妙地将上联顺数数,对内到数数,却乎工力不浅,没有生活,没有巧思是断然的成不了此“对”的。
  从前,有一个贪赃枉法却又喜自我标榜清廉的县官,大年三十晚在县衙门上贴了一副对子:“一心为民,两袖清风,三思而行,四方太平,五谷丰登;六欲有节,七情有度,八面兼顾,九(久)居德范,十分廉明。”横批:“福荫百姓。”谁知,大年初一早晨,有人就在他的红对子上贴上了白对子。白对联写道:“十年寒窗,九载熬油,八进科场,七品到手,六亲不认;五官不正,四蹄不羁,三餐饱食,二话不说,一心捞钱。”横批“苦煞万民。”贪官本想用民众所喜欢的对联粉饰自己,却被人用妙联反击、嘲弄。
  今人湖南新化李泽元、李泽博二人合撰教育楹联,上联为“一枝粉笔,两袖清风,三尺讲台,四季晴雨,加上五脏六腑七嘴八舌九思十霜,教必有方,滴滴汗水诚滋桃李芳天下。”下联为“十卷诗赋,九章勾股,八索文史,七纬地理,连同六艺五经四书三文两雅一心,诲人不倦,点点心血勤育英才泽神州。”他们将数字巧妙嵌入楹联中,写出生动的教师形象。
   俗话说:“月到中秋分外明”。中秋赏月是我国民间广为流传的节庆习俗,古往今来,每逢中秋之夜,人们总是忘不了赏看辽阔夜空中那轮白玉盘似的皓月,以及那如水银泻地般皎洁的月光。除此之外,在我国民间流传着不少构思奇巧、脍炙人口的咏月佳联。在这里,笔者仅选取其中几副佳而又佳者,以聊助大家中秋赏月之雅兴。
  传说从前,有几个秀才在中秋之夜相聚在一起饮酒赏月。其中有一个号称粤东才子、名为宋湘的秀才在仰望空中明月之时,脑子里忽然灵光一闪,吟得一句上联:“天上月圆,人间月半,月月月圆逢月半。”但接下来,任他苦思冥想,却始终拟不出与之相媲美的下联。另外的那些秀才亦趁着酒兴,七嘴八舌,竭力为对,却没有一个人能对得上来。一直到岁末除夕之夜,这几个秀才又相聚在一起饮酒守岁。在这一夜连双岁之时,宋湘忽然又灵感突发,吟出了下联:“今宵年尾,明日年头,年年年尾接年头。”此联对仗工整,结构严谨,上联六个“月”字、下联六个“年”字重复运用,构思奇巧,并抒发了岁月交替、时光如流的人生体验,令人读之不禁拍案叫绝。
  古代还曾有一个出门在外的人在中秋赏月这时撰写过这样一幅对联:“中秋赏月,天月圆,地月缺;游子思乡,他乡苦,本乡甜。”此联构思巧妙,把习以为常的事写成对联,其中上联的“天月圆”实指天上的明月,“地月缺”则指八月十五这一时间,并暗寓“月圆人不圆”之意。就这样,上联的“圆”与“缺”、下联的“苦”与“甜”构成鲜明的对比,表达出游子浪迹天涯、“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思乡之情,堪称中秋咏月联中的佳品。
  清代风流才子纪晓岚一向以才思敏捷、善为妙对出名,据说他曾夸口说:“天下未有不可对之对。”可有一年中秋,在和妻子一起赏月时,他却被其妻所出的上联难住了。其妻所出的上联为:“月照纱窗,格格孔明诸葛亮。”此联中的“孔明”和“诸葛亮”一为字一为姓名,不同的两个词却复指同一个人;而“诸葛亮”又谐音“诸格亮”,复言“格格孔明”,与前面的“月照纱窗”语意相承,真可谓构思绝巧,深得谐音双关、复指重言之趣。这样一则上联使得纪晓岚搜肠刮肚地想了很久,却始终也没能对得出来,于是这上联便成了绝对。一直到五十年代才有人勉强地对出了下联:“风送幽香,每每畹华梅兰芳。”这一下联成功地嵌入了我国著名的京剧演员梅兰芳的名字和他的字——“畹华”,而“梅”和“每”也是谐音,但是其与“兰”字位置却与上联一比,却是前后颠倒,如果“梅兰芳”是“兰梅芳”才称得上对仗工整;而且,“畹华”(古代三十亩为一畹)与“孔明”对仗也失之于工整。但事事“事若求全何所乐”,我们还是将就了吧!
以烹调为主要内容的对联,经人们巧妙构思,精心“烹饪”后,有滋有味。
    烹调五味供甘者,
    掇拾群芳补太和。
  这是一副有名的烹调对联,甘者,指美味佳肴;太和,指人体元气。短短十四个字,道及烹调的理论(五味调和)、材料(群芳)和效果(补太和)。言简意达,可见其表现力之强。
    治若烹鲜唯庄子,
    才同宰肉有陈平。
  这是一副精妙的双关联,借用双关以表达丰富的含义。《老子》一书中夸庄子才高,说他“治大国若烹小鲜”;《史记》中说丞相陈平年轻时曾为全村人分肉,分割十分均匀,他自谓如果“得宰天下,亦如是肉”。上下联都是以厨师高超的烹调技术,暗示了从政治国的才能。
    扫来竹叶烹茶叶;
    劈开松根煮菜根。
  这是郑板桥书成都青城山张天师洞饭堂联。联语就地取材,随手撮词,质朴淡雅,描写符合道祖天师生活情景,品之其味馨香。
  还有一副用典恰到好处的烹调联:
    忆到新莼鲈可脍;
    时陈香稻蟹初肥。
  此联引用了一个著名的典故:晋代有一个名叫张翰的人在异乡做官,有一年秋风起,使他突然想起家乡苏州的莼菜和鲈鱼,于是叹道:“人生贵得适志。”这位大人为了品家乡风味的莼菜和鲈鱼,连官也不做了,驾一叶轻舟,回原籍老家去了。这等天真情趣,不禁令人莞尔。
  一日三餐是持家的重要内容,有副厨房联值得一读:
    寻常无异味,
    鲜洁即家珍。
  古今名人,灿若星汉。有的高风亮节,有的文思才涌。其中不少人,把自己日常生活中养生保健的方法和感受写成楹联,用以自勉和励人。
  明末民族英雄郑成功,曾手书楹联曰:“养生莫善寡欲,至乐无如读书。”上联是孟子语,下联是郑公自己的感受。
   清代文学家、书画家,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晚年时在堂屋中书写了一付对联:“青菜萝卜糙米饭,瓦壶天水菊花茶。”莫以为这是一代名士穷困潦倒时在聊以自慰,其实,这是郑板桥学识渊博、深知粗茶淡饭有益老人康寿的道理而用以自勉。
  清末洋务派首领、内阁学士、两广总督张之洞,一生颇有建树。晚年在家乡养老时自撰楹联,悬挂于厅,告诫自己。联曰:“无求便是安心法,不饱真乃却病方。”
  清代名士翟公栾曾自撰楹联:“静亦静动亦动,五脏克消失欲火;荣也忍辱也忍,平生不履于危机。”对那些好逸恶劳或者动静偏颇之人,那些斤斤计较争权夺利之徒,翟公的这幅名联应该是他们自新的灵丹妙药。
  我国近代书法大家于右任先生,一生对松树情有独钟,早年和晚年书写的楹联、中堂条幅中对松树的赞美举不胜举。垂暮之年,老人在其厅堂中悬挂了一幅自己早年的墨宝。上书:“种柳观生意,栽松养太和。”太和是指自然界及人体内阴阳二气相互变化、推移的过程和矛盾、统一的状态。“种柳、栽松”,“观生意、养太和”,不难看出,壮士暮年是何等酷爱生活、勤于劳作、热爱生命、注重养生啊。
   在长沙烈士公园景观中,有湖南民俗文化村的潇湘阁,它矗立在年嘉湖中,四周环水,宛如出水芙蓉,亦如沐浴玉湖中的仙姝。特别是阁上那副楹联,更令人流连忘返:
    影印星空,此阁疑来天际外;
    声迷笛韵,伊人宛在水中央。
  阁影只印入湖中,何以印入星空?因水清如镜,映入的不止是人间的画阁,还有天上的星星,二者交织在一起,人们从画阁混入星空这一浩阔的画面中,会感到它不在人间,而在天上。画阁中传来的笛声,在烟波浩渺中回响。因笛韵迷人,惹人细听,才知吹笛者深居水中的画阁。“伊人宛在水中央”,语出《诗·蒹葭》。联中袭用此句,切地切景。游人惝恍、沉醉、迷恋、追寻的神情,都包含在其中。
  此联构思新颖,立意新巧,视角新异,想象新奇。作者让想像的翅膀在人间、仙境、历史、现实的广袤空间里自由翱翔,使画面平添生气,令人精神愉悦。全联亦真亦幻,虚实相生,营构了一种扑朔迷离、耐人寻味的审美意境;引经据典,亦天衣无缝。作者既表现了景观的特色,又表达了自己热爱乡土风物的情怀,真不愧联坛高手。

      
 
 
 
    
      
  
      
【收藏此页】    【关闭】    【本有评论 3   条】
文章评论
云木欣欣 评论 (评论时间2015-09-15 10:51:40)  

内容丰富,精彩纷呈,字字耐品味,处处皆学问,踏足楹联天地不禁令人大开眼界!谢谢思齐老师推荐妙文,遥祝秋安!

扬帆 评论 (评论时间2015-07-02 22:56:04)  
有趣。感谢思齐分享。
耕石斋主 评论 (评论时间2015-07-02 06:18:55)  
思齐老师真诚热心,以趣事引领文友兴趣,真是大功一件。
在线评论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诗赋绽芳蕊 今来觅知音
关于我们  |  走近诗赋  |  入网须知  |  法律声明  |  网站地图  
版权所有:诗赋网    Copyright 2008-2016   zgshif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辽ICP备18006388号
诗赋杂志投稿邮箱:sunwulang@163.com
联系人:轻盈     QQ:418193847、1969288009、466968777     QQ群号(点击链接)     电话:15609834167     E-mail:sttsty@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