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文
本栏所称的杂文,主要指现代散文中以议论和批评为主而又具有文学意味的杂体文章。包括随感、短评、杂说、闲话、漫谈、讽刺小品、幽默小品、知识小品、文艺政论等短小的文艺性社会评论。
本版编辑团队
本版精品文章
- 踏访红崖,寻访掉龙湾... [绿染秋情]
- 让我好好陪着你... [史春培]
- 晚安,旧时光... [惜若]
- 紫玉生烟... [莫小仙]
- 再梳妆... [莫小仙]
- 闲话大维... [史春培]
- 蓦然回首间... [云木欣欣]
- 明朝一哥王阳明(续)... [蓝色小妖]
- 年少不识爱滋味... [徐姜清]
- 浅析甲午战争期间一封日... [云木欣欣]
人气排行
- 广西浦北县恢复建县45... [韦志远]
- 《白鹿原》读书笔记--... [谭长征]
- 《白鹿原》读书笔记--... [谭长征]
- 《白鹿原》读书笔记--... [谭长征]
- 人性的丑陋没有底线... [醉玉如雪]
- 《白鹿原》读书笔记--... [谭长征]
- 戏剧人生如梦诗(2)... [韦志远]
- 圆锁庆典家长祝词... [气自华]
- 月窗探骊---文集... [郭有生]
- 试拟长篇小说《平凡的世... [谭长征]
朱壶札记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访问量:1131 作者:如一 发布:如一 首发时间:2010-11-28 01:19:30
关键词:朱壶 札记
编语:
(一)
很多“技”和“艺”的问题,我在《关于朱丹壶艺的谈话》一帖中都提到了,我有理由相信,你一定会做的很好,而且你也做到了很多,这是包括我在内的朱丹壶友有目共睹的。在今后的紫艺路上,会有好多人与你同行的,并与你分享成功的快乐和喜悦!!!
(二)
朱壶之所以拥有众多的爱好者,这正是朱壶学以思变的结果, 包括传统之变、现代之变,乃至旁类艺术之变。如果没有思变,所谓的“字外功夫”也好,“壶外功夫”也好,都是空话。朱壶的优势在于将人文的成份成功地贯入壶中,充分体现了其学识底蕴。另外壶艺在于创新,创新的难点在于“有序不乱”,纵观众多制壶者,或不思变,或变而无序,落入了不能自脱的境地。在“思变”这方面,朱壶直指顶巅,可以说,在当今制壶者中,还无可与其并行者。哲人有云:我思故我在。放之于朱壶,或可是最好的注脚了——我思故我变。妙哉朱壶!
(三)
读书于“悟”是为有则,然读书却不是“悟”的必然过程,“悟”不是读出来的,“悟”是“悟”出来的。想那惠能几曾读过书,比起那些读书人来说,他却“悟”了,理所当然得到了衣钵。 呵呵,我等之人,有谁悟了,谁又见谁悟了。这世上本无定法,我心即法,法归我心。见一切众,见一切心,不落虚妄,便是高人一等了。善哉善哉,阿弥陀佛!
(四)
书上功夫,不同于手上功夫。那纸上谈兵的赵先生还有著名的东先生便是最好的例证。紫艺讲究的是灵性,这灵性并非人人可有,百里挑一也未必可得。古今中外,此例甚多,就不必一一了。话又说回来,书是要读的,但也要“灵读”,如果一味读死书、死读书,那就干脆读书罢了,做个理论家去,也是人生的快乐哦!!!
(五)
紫艺除了它的功用性之外,可以说是看的艺术。人类的审美行为首先来源于观看,“观看先于语言,我们观看事物的方式受知识与信仰的影响”。也是说我们的观看受到个人信仰、知识程度、生活方式(包括生活环境)、经济基础等等诸多因素的约束。“自然的目标是人,人的目标是风格”。朱壶风格天然自成,当赏者认同她的风格时,便对此一风格产生审美活动,同时因人而异,审美活动的结果也不相同。仁智之见,其实也就在分毫之间。
(六)
“手上功夫”与平时所说的“手上工夫”是有本质区别,简而言之,前者为“艺”,后者为“匠”,这分毫之别,已分不同境界。由于一 些人自身还缺乏“认识功夫”,对审美评赏不从于心,故对两者还缺少品鉴能力,很容易将其混为一谈。相信这种情况不少。
(七)
艺求自然,技求工巧,两者并非矛盾,而是对立统一的。艺的最高境界在于自然,技的最高境界在于见形无物、不着痕迹。从朱壶中我看到了这一点。
(八)
纵观朱丹佳作,每给人流风回雪,仪态万分之感。 如果没有相当的修养(技艺与学识)是无法达到这种境界的。尽管业界中人有不同看法,但这些看法个人目的太多,失之公证。年轻的朱丹,卓尔不凡的成就,使一些人心理失衡而出言不允,在当今社会中并不奇怪,也可以理解。其实这种情况并非紫艺界独有,任何行业都会出现。难能可贵的是,朱丹对流言笑而处之,甚至把流言视为提高壶艺的动力,攀上了一个又一个的高峰,用事实证明了“朱壶”的实力。庄子说“天地有大美而无言”,对朱壶——我亦作如是观。
(九)
壶已是得心应手,泥绘纹样见功夫,烧制后其质感更会显现。书画之功已不言自见,正所谓小处见大功也!欣赏中!!! 此壶的形制,还有绿色的纹样,带表了中华民族的传统企求——福与禄!( 论新作)
续一
艺术源于生活,读书不是艺术的根本要素。生活才是艺术生命的源泉,而读书不是,读书仅是个人修为进阶的简单层次。艺术水平的高低并不由读书多少来决定的,而是由个人通过生活中的观看并将观看的结果精确地反映在不同的艺术形式上——如朱丹的壶就是其中之一。
续二
读书是在生活中的一个过程,这个过程对某些人来说只是生活中的一个阶段,而对另一些人来说可能则伴其终身。“读书生活”不等于“艺术生活”,两者是完全不同的范畴,必需要分清。读书一定是有用的。但客观地说,读书有无用处,也可能因人而异,这是很“微妙”的问题。生活中此类例子比比皆是,在此不举了。相信有生活经验、阅历丰富的壶友们,会明白我所说的意思的。
续三
关于读书的重要性以及读书在艺术创作中的作用,我在前面相关帖子中已经说的很清楚了,在此不必多言。相信朱壶丹心经过了这么多年的修炼,个中事物早就明了于心。养性于天地,纳新于眼中万物,艺成于手,心寄于壶,自成一格。对她而言,已经不是如何去读书、如何去超越别人这类简单的问题,她面临的最重要的问题是要如何超越自已。因为超越自已就等于把别人远远地抛在后面了。
续四
《老子》云:“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日静,是谓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义。没身不殆。”老子在这里指明了道家修道的原则方法,如果离开了这一原则是行不通的。修道静坐者,必须明白此中奥义。紫砂艺人莫不是在求道。达尔文在《物种起源》中感叹万物之美,庄子折服于天地之美,与老子同出一辙。是故艺术来源于生活并不是妄言。朱壶也是如此。她的生活地、她的生活底蕴、她的天才能力,成全了她的壶有别于常人正源于斯!
续五
很多人对老子的思想是严重误读的,正是在这种误读的裙带下产生了误读的群体。对“道一”之象的解释也是如此。由于解读者并没有很好地掌握老子本义,只是从字面去理解,这是最幼稚的学术方法,故老子思想对此群体而言也只是得之皮毛矣。道生一至万物,最终复归于一,归于原始。不明白老子理义者,是无法体味这种万物归一的境界的。
很多“技”和“艺”的问题,我在《关于朱丹壶艺的谈话》一帖中都提到了,我有理由相信,你一定会做的很好,而且你也做到了很多,这是包括我在内的朱丹壶友有目共睹的。在今后的紫艺路上,会有好多人与你同行的,并与你分享成功的快乐和喜悦!!!
(二)
朱壶之所以拥有众多的爱好者,这正是朱壶学以思变的结果, 包括传统之变、现代之变,乃至旁类艺术之变。如果没有思变,所谓的“字外功夫”也好,“壶外功夫”也好,都是空话。朱壶的优势在于将人文的成份成功地贯入壶中,充分体现了其学识底蕴。另外壶艺在于创新,创新的难点在于“有序不乱”,纵观众多制壶者,或不思变,或变而无序,落入了不能自脱的境地。在“思变”这方面,朱壶直指顶巅,可以说,在当今制壶者中,还无可与其并行者。哲人有云:我思故我在。放之于朱壶,或可是最好的注脚了——我思故我变。妙哉朱壶!
(三)
读书于“悟”是为有则,然读书却不是“悟”的必然过程,“悟”不是读出来的,“悟”是“悟”出来的。想那惠能几曾读过书,比起那些读书人来说,他却“悟”了,理所当然得到了衣钵。 呵呵,我等之人,有谁悟了,谁又见谁悟了。这世上本无定法,我心即法,法归我心。见一切众,见一切心,不落虚妄,便是高人一等了。善哉善哉,阿弥陀佛!
(四)
书上功夫,不同于手上功夫。那纸上谈兵的赵先生还有著名的东先生便是最好的例证。紫艺讲究的是灵性,这灵性并非人人可有,百里挑一也未必可得。古今中外,此例甚多,就不必一一了。话又说回来,书是要读的,但也要“灵读”,如果一味读死书、死读书,那就干脆读书罢了,做个理论家去,也是人生的快乐哦!!!
(五)
紫艺除了它的功用性之外,可以说是看的艺术。人类的审美行为首先来源于观看,“观看先于语言,我们观看事物的方式受知识与信仰的影响”。也是说我们的观看受到个人信仰、知识程度、生活方式(包括生活环境)、经济基础等等诸多因素的约束。“自然的目标是人,人的目标是风格”。朱壶风格天然自成,当赏者认同她的风格时,便对此一风格产生审美活动,同时因人而异,审美活动的结果也不相同。仁智之见,其实也就在分毫之间。
(六)
“手上功夫”与平时所说的“手上工夫”是有本质区别,简而言之,前者为“艺”,后者为“匠”,这分毫之别,已分不同境界。由于一 些人自身还缺乏“认识功夫”,对审美评赏不从于心,故对两者还缺少品鉴能力,很容易将其混为一谈。相信这种情况不少。
(七)
艺求自然,技求工巧,两者并非矛盾,而是对立统一的。艺的最高境界在于自然,技的最高境界在于见形无物、不着痕迹。从朱壶中我看到了这一点。
(八)
纵观朱丹佳作,每给人流风回雪,仪态万分之感。 如果没有相当的修养(技艺与学识)是无法达到这种境界的。尽管业界中人有不同看法,但这些看法个人目的太多,失之公证。年轻的朱丹,卓尔不凡的成就,使一些人心理失衡而出言不允,在当今社会中并不奇怪,也可以理解。其实这种情况并非紫艺界独有,任何行业都会出现。难能可贵的是,朱丹对流言笑而处之,甚至把流言视为提高壶艺的动力,攀上了一个又一个的高峰,用事实证明了“朱壶”的实力。庄子说“天地有大美而无言”,对朱壶——我亦作如是观。
(九)
壶已是得心应手,泥绘纹样见功夫,烧制后其质感更会显现。书画之功已不言自见,正所谓小处见大功也!欣赏中!!! 此壶的形制,还有绿色的纹样,带表了中华民族的传统企求——福与禄!( 论新作)
续一
艺术源于生活,读书不是艺术的根本要素。生活才是艺术生命的源泉,而读书不是,读书仅是个人修为进阶的简单层次。艺术水平的高低并不由读书多少来决定的,而是由个人通过生活中的观看并将观看的结果精确地反映在不同的艺术形式上——如朱丹的壶就是其中之一。
续二
读书是在生活中的一个过程,这个过程对某些人来说只是生活中的一个阶段,而对另一些人来说可能则伴其终身。“读书生活”不等于“艺术生活”,两者是完全不同的范畴,必需要分清。读书一定是有用的。但客观地说,读书有无用处,也可能因人而异,这是很“微妙”的问题。生活中此类例子比比皆是,在此不举了。相信有生活经验、阅历丰富的壶友们,会明白我所说的意思的。
续三
关于读书的重要性以及读书在艺术创作中的作用,我在前面相关帖子中已经说的很清楚了,在此不必多言。相信朱壶丹心经过了这么多年的修炼,个中事物早就明了于心。养性于天地,纳新于眼中万物,艺成于手,心寄于壶,自成一格。对她而言,已经不是如何去读书、如何去超越别人这类简单的问题,她面临的最重要的问题是要如何超越自已。因为超越自已就等于把别人远远地抛在后面了。
续四
《老子》云:“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日静,是谓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义。没身不殆。”老子在这里指明了道家修道的原则方法,如果离开了这一原则是行不通的。修道静坐者,必须明白此中奥义。紫砂艺人莫不是在求道。达尔文在《物种起源》中感叹万物之美,庄子折服于天地之美,与老子同出一辙。是故艺术来源于生活并不是妄言。朱壶也是如此。她的生活地、她的生活底蕴、她的天才能力,成全了她的壶有别于常人正源于斯!
续五
很多人对老子的思想是严重误读的,正是在这种误读的裙带下产生了误读的群体。对“道一”之象的解释也是如此。由于解读者并没有很好地掌握老子本义,只是从字面去理解,这是最幼稚的学术方法,故老子思想对此群体而言也只是得之皮毛矣。道生一至万物,最终复归于一,归于原始。不明白老子理义者,是无法体味这种万物归一的境界的。
【收藏此页】 【关闭】 【本有评论
3
条】
诗赋绽芳蕊 今来觅知音
关于我们 | 走近诗赋 | 入网须知 | 法律声明 | 网站地图
版权所有:诗赋网 Copyright 2008-2016 zgshif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辽ICP备18006388号
诗赋杂志投稿邮箱:sunwulang@163.com
联系人:轻盈 QQ:418193847、1969288009、466968777 QQ群号(点击链接) 电话:15609834167 E-mail:sttsty@sina.com
版权所有:诗赋网 Copyright 2008-2016 zgshif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辽ICP备18006388号
诗赋杂志投稿邮箱:sunwulang@163.com
联系人:轻盈 QQ:418193847、1969288009、466968777 QQ群号(点击链接) 电话:15609834167 E-mail:sttsty@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