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会员姓氏检索 :
                  散文
本栏所称的散文,是指以抒情、记叙、论理等方式表达,不讲究韵律的现代散体文章、随笔等。
                  本版编辑团队
本版主编:惜若
主编寄语:散文是融汇了作者真诚个性及深层人生意蕴的文学样式,表达方式自由洒脱,其本质特性是形散神凝。
本版顾问:
                  本版精品文章
                  文章信息
当前位置:  散文日记  >>  散文
第七章 闾东泪飞——北镇县常家屯村务农
文章来源:原创        访问量:856        作者:纪有志        发布:纪有志        首发时间:2015-07-30 23:37:33
关键词:中国诗赋网
编语:

                                        第七章  闾东泪飞
                                                      ——北镇县常家屯村务农
                                                 (1958,1---1959,4)
                                                                                                纪有志

      “反右”以后,阿红被送到了辽宁省锦州市北镇县城北常家屯村务农。常家屯在医巫闾山脉之东的山谷里,出北镇县城北门五里便是。北镇是明代幽州重镇,城里钟楼前保存有李成梁牌坊,那是明万历八年(1580年)明神宗朱翊钧为表彰辽东大将李成梁的功绩,命辽东巡抚周咏等人修建的。石坊高九米,宽十米,四柱五楼,全部用淡紫色石料制成。饰有人物、花卉等浮雕,刻工细致精巧。坊额上竖刻“世爵”二字,横刻“天朝诰券”及“镇守辽东总兵官兼太子少保宁远伯李成梁”等字。城的东北角巍然屹立着两座辽塔。常家屯是个满族小屯,三十多户人家。
      1958年1月19日这一天,阿红从沈阳乘火车来到锦州市的沟帮子镇。阿红携家带口一共四口人,从沟帮子火车站出来,搭上屯里来接的马车,无心观看沿路景物,迎着漫天风雪,来到落户的农民家。那是三间土房,房东住西间,阿红住东间,当中两家共用,做饭烧炕。安排阿红住的那间,有门框无门板。一进门,是南炕北墙,北墙上挂着半截的白霜。阿红与妻子只能带着孩子偎在炕上取暖。阿红把褥子钉在门框上,下面用砖压住,以抵御寒风侵袭。在寒冷中熬过“下放”的第一夜。
后来,也就是1988,2,24,阿红受领25年以上编龄荣誉证书时,激动得夜里写出《剩下醉眼》一诗,他的记忆中也回放这一夜:“医巫闾的破夜”!
      房东老汉常广安,五十多岁,双目失明。与老伴共生三个儿子----洪元、洪才、洪林。洪元已婚分居。洪才学农,洪林上中学。一家人朴实成庄稼成泥土。
      第二天,阿红进城,在北镇县城里买了扁担、挑筐、簸箕、铁锹、麻绳,还有门板、火炉,然后一副担子两支筐,挑着这些沉重的东西,如同背负巍峨的医闾山,但必须急忙往家里赶。那天是阴天,北风呼啸,夹着飞雪,雪刺在脸上,落在心里。眼前只是白茫茫的原野、白茫茫的路,四华里的路仿佛是万里征途,两眼茫茫,不知何处是路的尽头。今后能怎样活呢?阿红的理想幻灭了,他见不到一丝前途的光亮,他走不动了,实在走不动了,他放下挑子,走到路旁小树林里,他烟抽了一支又一支,路在脚下走了一圈又一圈,他最后下定决心结束自己的生命。他慢慢地抬起头,眼瞅着秃秃的树枝发呆,想寻找一枝适合的树叉,他把麻绳抛向空中......就在这一瞬间,或许是心灵的召唤,或许是妻的感知,或许是天这么晚了,丈夫走一天尚未回来,妻子气喘嘘嘘赶来了,她看见了路旁的挑子,向树林冲去,她抱起丈夫的头,失声痛哭道:“要死咱一起死,可咱俩死了,两个孩子怎么办?难道孩子我们可以不管吗?”阿红呜呜地悲啼起来。她轻轻地替他擦干眼泪,扶他站直。妻子转过身挑起挑子,拽起丈夫阿红说:“走,回家!”阿红则象一个做过错事的小弟弟一般,歪歪斜斜地跟着大姐姐向前走去......
       在常屯,妻挑起全家生活重担,洗衣做饭,烧炕拾柴,侍弄园子,妻的坚强深深感染着阿红,影响着阿红对生活信念的执着。阿红此时二十七、八岁,一介书生,搬不动锄、锹,一段时期停发工资,炊璺维艰。阿红把身边保存的书信,都烧掉了,其中包括郭沫若、茅盾的亲笔信和话剧《万水千山》手稿。他情绪低沉,感到前途渺茫,几次想死,想抛一根绳儿挂到树上,只因看着无求生之力的妻、儿,才忍耐着丢下绳子。
到农村务农,可是阿红什么农活都不会。阿红一直上学,出了校门就进机关门。在困难的时候,房东老常家没少给阿红一家帮助:精神上的宽解,农活的点拨,生活上的照应。一点一滴都积澱在阿红的心里。
阿红到农村不久,就掀起了人民公社化、大跃进、大炼钢铁的高潮。劳动的强度一天比一天大,阿红不断被派出去修水利,筛铁沙。正在这个时候,阿红妻子又生下第三个孩子。使阿红焦头烂额,困窘极了。
和阿红一起从沈阳送到常屯的还有王明希和路匆,也都是从事文学编辑工作的。他们没有戴上右派帽子,如“下放劳动”中,没有改造好,随时可以戴上帽子。阿红曾感到“那年月 , 我这双料剥削阶级家庭出身的 ,心也成天象叫铁手攥着。那年月 , 我就象背上插杆小白旗。那年月 , 我就象脑后长根反骨。那年月 , 总会有人特意关注你说话 , 感觉育什么不合规范的 , 就悄悄记在小本里。一来运动 , 也就首先举手 :" 我揭发!”沉重地政治压力,令他痛苦不堪。
       王明希的遭遇就很惨。王明希是位饮誉神州的唱词作家。1950年,辽西文工团王明希创作的东北大鼓《渔夫恨》,叙述渔夫父女在鸭绿江边打鱼,突遭美机扫射,父亡女伤,村民控诉美帝暴行,青年报名参军,抗美援朝的故事。1950年11月19日《人民日报》首次发表。同年11月号《新华月报》收录。1951年收入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编的《初级中学语文课本》第六册。这是国内第一个收入中学课本的东北大鼓。阿红回忆当时的情景说:“我想起反右末期 , 我和明希兄同走厄运。我俩先后‘下放 " 到当今的北宁市城北小常屯。我住村西农家 , 他住村中农家。炊烟相望 , 忧心互怜。寒风里 , 雪花中
, 常常结伴捡粪、拾柴。有时 , 他到我家问寒问暖 , 有时 , 我到他家问衣问食 ,但 , 也仅限于此。那年月“下放劳动”只有“改造 " 的份, 谁敢有半句不满 ! 然而, 他更惨! 不久, 就在一次小小会上 , 他被扣上无法忍受也无力忍受的铁帽子 , 被流放到草瘦沙白的荒漠边外 。四十年过去了 , 我依然能忆见他当时惊惶的眼神 , 他本不吸烟, 却向坐在他身旁的路匆(历任辽西省文联创作员、《辽宁文艺》、《辽宁戏剧》、《电视与戏剧》编辑等职。)要了一支烟 , 一根火柴 ,他用颤抖着的手点燃起那支烟 , 一言不发 , 默默吸着的情景!我实在不想回忆 , 不敢回忆。”(阿红<诗文岁月>第227页)                                                  
      这日子过了一年半,算是结束了,阿红奉调回省作协编辑部。离村子的时候,房东,赶到车前,送阿红一盆铁花。阿红很珍视这分情谊,一时间,竟两眼热泪!
       从此阿红常在梦中飞旋医巫山上空,常家屯的乡亲永在他的心上。他在编稿、审稿时,读着写农村的诗歌,读着,读着,阿红觉得仿佛又挥锄躬耕医闾山下的山野,仿佛又坐在田埂,聆听正在歇息的农民的谈笑。他常常思念常家屯的乡亲。
一九六三年吧 , 阿红因公到北镇 , 曾抽出一个下午去常屯探望。当晚 , 洪才和广岐—--当年生产队长赶到招待所看阿红 , 背来一袋子小米 , 非要阿红带回沈阳不可。阿红哪能带呢 ! 那时农村并不富裕,千推万推 , 阿红不能不留出两碗。当时 , 大家都哭了
       一九八九年七月,阿红夫妇,领着儿子长江夫妇,孙子孙女阳阳(后,改名王希)、冬冬、南南三个孩子又去常家屯探望。这时常广安老伯已去世,但大娘还在。老大娘在儿女的陪伴下接待了阿红一家,大家可高兴啦!
【收藏此页】    【关闭】    【本有评论 0   条】
文章评论
目 前 还 没 有 此 文 章 的 相 关 评 论 信 息 !
在线评论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诗赋绽芳蕊 今来觅知音
关于我们  |  走近诗赋  |  入网须知  |  法律声明  |  网站地图  
版权所有:诗赋网    Copyright 2008-2016   zgshif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辽ICP备18006388号
诗赋杂志投稿邮箱:sunwulang@163.com
联系人:轻盈     QQ:418193847、1969288009、466968777     QQ群号(点击链接)     电话:15609834167     E-mail:sttsty@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