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会员姓氏检索 :
                  寺观塔阁赋
本栏目所展示的作品,主要指写作内容以寺、观、塔、阁、楼、庙、馆、祠、堂、坛、社等为主题的辞赋骈文作品。
                  本版编辑团队
本版主编:mpg5307
主编寄语:古今万物尽能辞,期墨客骚人,高手连来网上; 天地百科皆可赋,盼华章丽句,佳篇屡现屏前。
本版顾问:
                  本版精品文章
                  人气排行
                  文章信息
当前位置:  辞赋骈文  >>  寺观塔阁赋
《云岗伽蓝神游记》
文章来源:qq1544824391        访问量:2063        作者:胸怀魏阙        发布:胸怀魏阙        首发时间:2011-03-24 16:56:23
关键词:云岗石窟景观
编语:
如蒙不弃,谨以此篇献给为“云岗石窟大景区”工程做出不朽贡献的策划者、设计者及全体工程、技术、施工人员,他们的功绩足以铭碑立传。 作者:胸怀魏阙 于城西南一隅 2010年10月10日

《云冈伽蓝神游记》足本       作者:胸怀魏阙

序传……………………………………………………………1

《云冈伽蓝神游记》第一章:为云岗正名…………………3

第二章:著述缘起……………………………………………………3

第三章:武州川景………………………………………………………5

第四章:天设神施………………………………………………………6

第五章:昙曜禅院………………………………………………………7

第六章:礼佛景道………………………………………………………8

第七章:灵岩水榭………………………………………………………9

第八章:武州崖前………………………………………………………11

第九章:灵岩山门………………………………………………………12

第十章:真容巨壮与神路………………………………………………13

第十一章:西部景物……………………………………………………14

第十二章:北山门………………………………………………………15

作者说明……………………………………………………17

 

 

 

 

 

 

序传

诗云:“英雄已死嗟何及,天下中分遂不支”。

自诸葛孔明去后(公元234年),三国归晋,未满三纪,八王相残,相煎何急。晋室南渡,过江诸人清谈玄学,坐拥东南半壁江山,无力北顾,九州中、西、北部瓜分而豆掊,五胡十六国春秋,你方唱罢我登场。公元420年,西北方鲜卑族拓跋部扫清朔漠,平定中原,十六国至此一统,北魏王朝始与南朝分庭问鼎,中国历史翻开新的一页,进入南北朝时期。早在398年,北魏王朝即由盛乐(今内蒙古和林格尔)迁都平城(今山西大同市),享誉海内的云岗石窟就于此后兴建。为巩固中原,进取江淮,北魏又于494年迁都洛阳,四十年间在洛阳兴建名观大寺无数,极尽能工巧匠。北魏分裂后(534年),魏室迁都于邺(河南安阳),是为东魏,京中庙宇僧尼随其搬迁,后几经劫火,至547年,东魏抚军府司马杨炫之因公务适洛,寺观园囿已几近墟,炫之感其盛极而衰,苍桑涂炭,遂著《洛阳伽蓝记》以记之。杨炫之系北平人,北魏永安中(529年),官奉朝请,著书时为抚军府司马,后历仕东魏、北齐,官秘书监,出为期城太守,齐天保末(559年)卒于官。其著流行后世,又为佛籍《广弘明集》收录,文殊菩萨嘉其功,禀明天帝,帝赐其正果,授毕昂(二十八星宿名,星空分野主恒山、平城地界)星官加护法伽蓝。此后,炫之日巡于平城云间,夜值于恒岳之巅,千百年来,弥有辍矣。一千四百五年后,正值大同转型发展、绿色崛起之时,恢复古都,弘扬文化,其规模与气魄前所未有。三年之中,古城及建筑大半恢复,恒山、云岗大景区均拟还其本来面目,充分体现了中国古代整体观与天人合一哲学思想。2010年9月,历时一年的“云岗大景区”拓建与复原工程已近尾声,曾经足促于八千庙狭长地带的云岗石窟景观,复扩为八万亩半月型的佛地苑囿。融佛门胜地、皇家园林为一体,集宗教、文化、历史、旅游、演艺、餐饮、旅居等多功能于一身,喜迎2010年9月19日第九届中国(大同)云岗文化艺术节的召开。炫之作为本地守护神、巡视官,云岗草木之枯荣、风云之变幻,都了然于胸。值此盛况,何其幸哉!如此巨变,千百年来未之有也。遂撰《云岗伽蓝神游记》十二章,书于“云岗大景区”北山门东侧石壁。本人于开园之日前往游园,有幸一睹石壁上的题文,墨迹犹酣,恐风雨侵食,遂录之以传世。

                     网游江湖·龙套生传

 

 

 

 

 

 

 

 

 

 

 

《云岗伽蓝神游记》

故魏抚军府司马.现值毕昂星官加护法伽蓝.杨炫之撰

第一章:为云岗正名

云岗者,即吾皇魏王朝旧京(平城大同)城西三十里武州塞口灵岩石窟寺所在地也;“灵岩”者,《历游天竺记传》载:“入谷,博山东南十五里,到耆阇崛山(即灵鹫山),未至头三里,有石窟南向,(释迦)佛本于此坐禅。”因武州山川形势类书中所载,于此开窟塑佛,遂名“灵岩”。又据《续高僧传.昙曜传》记载:昙曜以元魏和平年间(公元460—465年间)任北台昭玄统,绥辑僧众,妙得其一,住恒安石窟通乐寺,即魏之所建也。去恒安西北三十里武州山谷,北面石崖,就而镌之,建立佛寺名曰:灵岩。龛之大者,高举二十余丈,可受三千许人,面别镌像,穷诸乃丽;龛别异状,骇动人神,栉比相连三十里。东头僧寺,恒供千人。明朝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旧京作为九边重镇,于武州塞上增设戍堡,以强防御,望之若青云,称云岗堡,后世因称此地为云岗;伽蓝者,梵语音译,佛寺的通称,此泛指佛地苑囿。二者并称,即指今所谓:云岗石窟大景区是也。

第二章:著述缘起

吾皇祖裔乃黄帝之后,受封于北土,发祥于大鲜卑山嘎仙洞(今内蒙古额尔古纳河南岸、大兴安岭北),故族曰:鲜卑。因族语称土曰,称后曰,恩承黄帝以土德王,遂以拓跋为氏(史称拓跋鲜卑)。东汉初(公元89年),皇祖拓跋力微率部北迁盛乐(今内蒙古和林格尔),称拓跋鲜卑大酋长,随即遣子入洛朝谒魏天子(曹魏政权),以互通友好,并长期作客洛阳,方仰慕汉家大邦风范,乃有移风易俗、光炳基业之志。西晋末(314年),皇祖拓跋猗卢率部进居平城(今山西大同市)一带。四年后,因出师援西晋击刘聪有功,受晋封代王,随即建立代国。登国元年(398年),太祖道武先帝(拓跋跬)即代王位后,由盛乐迁平城,登基称制,国号魏(史称北魏)。社稷已立,宗庙佛法俱兴,乃绸缪于旧京西武州山开窟建寺,此后百余年镌建不衰。太和十八年(494年),高祖孝文先帝(拓跋宏)迁都洛阳,入主中原。时四表郭定,天下承平。北至蒙古高原、西到新疆中部、东北至辽西、西南到秦岭、南至淮南地、皆我魏室江山,疆域号称四百万平方公里。国祚既隆,宗庙祀礼等同战功,乃于洛京表里广造伽蓝。于是招提栉比,宝塔骈罗,争写天上之姿,竟模山中之影。金刹与灵台比高,广殿共阿房等壮。及至河阴之变,魏室中衰;永熙多难,皇舆迁邺(河南安阳),诸寺僧尼,亦与时徙。至孝静先帝(元善见)武定五年(547年),余因行役,重览洛阳,城郭崩毁、宫室倾覆、寺观灰烬、庙塔丘墟,感其殷墟黍离之悲,恐后世无传,故撰《洛阳伽蓝记》(见《洛阳伽蓝记》序例)。此后十年,高欢、宇文竖子弑我幼主、逼禅皇图,逆称。悲乎痛哉!吾魏室江山十七君、一百七十一载,虽覆犹恒。危澜既倒,大厦已倾,臣官微职卑,欲效蜀将姜维,终无回天之力,郁郁屈仕伪朝,折节而终。天帝察吾精诚,兼撰《洛阳伽蓝记》有功,授臣毕昂(二十八星宿名,星空分野主恒山、平城地界)星官,加护法伽蓝,监恒岳及旧京诸事,御赐臣官邸符箓曰:蕴毕昂之精光芒万丈联北极;作华夷之限千秋万代镇边陲。斗转星移,自受命以来,已历千百年矣,臣夙夜用命,未有耽也,遇有兴隆灾异必报与天帝。近来武州苑囿神功告就,吾皇朝文明大播天下。臣往来苑中频考,亲点增置,历数遗存,然后裁思,新者品评,旧故解注,成《云岗伽蓝神游记》十二章,以上表于天,下行于世。

第三章:武州川景

岁值庚寅,季属初秋,云岗石窟大暴区开园在即,臣炫之于初三日艳阳晨(即2010910日),作凡人游武州。由旧京城驱车驶入云岗旅游专线公路,一路西行十里,始入武州川口,川大致呈东西走向,马武山横亘于南,武州山对峙其北。马武因汉末绿林凭山聚啸而名,武州袭秦人置塞沿用。当年太祖道武先帝(拓跋跬)始迁平城(公元398年),戎服执鞭,策马出此川口,东瞩平城地界,山河表里,腹地饶阔,胸臆顿开,乃有经略中原之意。川路迂回而进,路左谷底川水潺潺而流,两侧峰峦起伏,翠色如簇,时而远扩,时而对出,山气清新,鸟鸣谷中。过佛字湾、观音堂、青磁窑,山势渐崇峻,川亦深广。马武高蹈于左,武州比肩在右,其南麓阳坡臃肿,车行山下不可见其峰,此段乃川之腹地也。又西行至339国道路叉口,十年前,为护佑灵岩石窟,于此向北辟路越武州山而通左云,过往窟前车辆自此改行此道。我佛慈悲,永绝蒙尘之灾。川路继续傍定武州而进,不弃不离,行数里,忽转直陡,可谓高路入云,路之尽头,景区山门已遥遥在望。此刻,御者释怀,乘者开襟,车飞如燕,犹抵龙门天阙。门面东而设,左临深谷,右倚绝壁,有万夫莫开之险,实关门也。控扼武州古道,其形势冲要极类苇泽(娘子关),明朝王世贞《咏苇泽关》云:喷玉高从西极下,擘崖雄自巨灵来。山门石砌,高三丈,开券道三,上置石楼,单檐庑殿顶,三楹两进(即面阔三间、进深两间)。门内外双阙,门内又增一阙,皆青石雕制,高度稍逊门楼。

第四章:天设神施

进门如入桃源,豁然开朗。环顾周围,四面连岗,一水横陈,内陆广袤,岩岫峥嵘,真可谓天设神施、造化无极之地。林木葱郁,梵宇如云,苑路纷繁,游人塞道;阶级分幽皇修长,梯砌共山石蹬跻;高阜布石为瀑,古柏参天荫路;遥看坡坪芳草,闻香园圃卉瑶;遗憾苏子瞻不到,更邀柳柳州三往,好一个武州苑囿所在。做为两京(盛乐平城)故道,先帝当年于此东置西苑,建设宫馆,其规模大抵不出其右,迁洛后荒废,后湮没无考。据本朝侍御史郦道元所著《水经注》曰:羊水出平城县之西苑外武州塞,北出东转,迳燕昌城南。又据本朝地理书《魏土地记》载:平城西三十里,武州塞口者也,自山口枝渠东出入苑,溉诸园池,苑有洛阳殿,殿北有宫馆。可资证。景区东西广十里,南北最阔处五里,西南以十里河阳堤为栅,东北依武州山体而界。只在川中段、北口,分设东、北二山门,便成一统,可谓浑然天成,难怪《金碑》铭曰:山门气象。入苑正北行二里余即武州山体,此处拓山为坪,辟为停车场,可容车百辆,场周三面遍植树木,成嘉树环合之势。场西武州山崖又崛起,正西走向,一刀纵切为断崖绝壁,西部便是灵岩石窟,崖前有经(即经线,东西向)路沿崖壁徐降直达山体西尽头。场内有游园车到发,顺此路西下,环游景区。场南有石砌梯道南向,阶横三丈,纵深一百零六级,拾级而下,梯之右,座北朝南,英伦城堡门面,其身隐缩于崖壁下高阜之地者,游客服务中心也。谁曾想,面阔三间之门,内竟容三千人休憩、集散,始悟入苑所见高阜大有玄机。

第五章:昙曜禅院

梯道南即昙曜禅院墙,赭壁青瓦,从东北边门入内,院落广阔,约百方丈,正殿与西殿皆单檐庑殿顶,三楹单进,灰墙赭柱,未悬匾额(此日尚未开园,故所有殿宇均未挂匾),不施油彩,极尽古朴,东南边门可通往花萼相辉楼集市。庭中立昙曜大师塑像,铜材岩质,骨格奇高,容貌清矍,衣袂飞动,不愧高僧长风。大师于文成先帝(拓跋濬)和平元年(460年),始任北台(指京师地区)昭玄沙门都统,禅业精进,因主持开凿灵岩五窟(十六二十窟)有功,奉以国师之礼,故此院以其名曰。当年以大师为宗,百余年间,历有众多高僧、匠师、文士云集此地,参与开窟、造像、建筑、铭碑、译经诸事。其人皆修内外之学,精研般若、禅法。孝文先帝(拓跋宏)延兴二年(472年),大师于灵岩石窟寺主持译经,西域沙门吉迦夜等众高僧常任,文士刘孝标等笔受。历时数年,成《付法藏因缘传》六卷、《大吉义神咒经》一卷、《杂宝藏经》八卷、《方便心论》一卷。

孝标后归南朝(萧梁),为南朝(刘宋)临川王刘义庆所著的《世说新语》作注,引书博瞻,达四百余种,其才学不在我朝侍御史郦道元之下。以此观之诸人,其不愧为儒释两门集大成者。鉴于此,此院之立意,禅院乎?书院乎?班门乎?游士至此,观瞻师像,缅怀先贤,踱步静思,境界自可妙解。

第六章:礼佛景道

由正殿两掖门西出禅院,踏上礼佛道,道广五丈,长里余,黄岗岩铺就,一派金壁辉煌。十三对黄砂岩雕制的象驮佛幢夹道相向而立,次第间隔三丈。灵象高六尺,四人合抱,立于一尺高的雕花基台之上,像身驮载须弥座,座上承四面千佛幢,高三丈,幢顶宝盖亦方形。佛像掌余大小,数以百计,玲珑精制,四方佛是也。流连佛幢之间,如入珠林法苑,道中缓步虔行,西瞻马武西面山顶,佛光四生,大有朝拜之心。

道尽至帝后礼佛景,景地呈圆形,亦是黄岗岩漫地,与礼佛道融为一体。左右置巨形紫砂岩龙凤景壁,高丈余,广十丈,面内凹成弧形,相对半围景地,南为后妃北为帝,龙凤呈祥。其上浮雕吾大魏皇朝开国五代君后幸灵岩祭祀、礼佛之景象。驾辇器宇轩昂,仪仗浩浩荡荡,帝后神色慈祥;圣僧导其前,侍者随其后,飞天出其左,菩提罗其右;君临天下之威仪,普度众生之广佑,兼而有之。当是时(398年),太祖道武先帝崇佛尤甚,见诸沙门、道士,皆致精敬,禁军旅无有所犯。沙门统法果训其门下曰:太祖明睿好道,即是当世如来,沙门宜应尽礼。遂常致拜。谒人曰:我非拜天子,乃礼佛耳(见《魏书.释老志》)。此概系礼佛景道之命名由来。摩壁瞻罢,复拜君后,立于景中,俯仰古今。追抚皇魏受图五代君后之英杰,感悟魏都平城九十四载余风犹烈。

第七章:灵岩水榭

西出景壁,视野舒广,苑路纵横交错。左为南,园圃争奇,从林竟秀,马武叠翠更在层林外。右为北,坡草如茵,山石磋砣,武州绝壁横空出世。其上摩崖石刻数处,曰:高视千古、曰:天下第一 曰:世法所稀。字大者及丈,居于十丈崖壁之高,夺人心目,蔚为壮观,始与苑景分秋色。

正西而行,魏家宫掖便在目前。门首是一座汉白玉七孔拱桥,前有基台,台有阶七级,阶外立狮。拾级上台,台广阔三十方丈,周以栏杆。桥左右立魏宫人捧灯侍立塑像二,青铜制,高丈余,面容清秀,类观世音,肌肤出水,裙带当风。作为魏室卑官,臣一生数入朝堂,而这宫掖之所,未敢轻进,徘徊良久,整肃衣冠,随游人而进。

升上御桥,睹水势地形,方知此处乃一座水榭所在,座落于湖心,有殿宇两重,计三殿、八堂、六观、八掖门,周以榭阑围之,游人可凭栏观水,亦可巡殿揽胜。正殿前有拱桥,西殿后有梁桥与湖岸相接。湖名太液,占地八千平米;殿曰灵岩,占五分之一湖面。若逢云蒸霞蔚、烟雨雾霭,其琼岛飘渺、游侣绰约,犹如蓬莱浮海。当年先帝后妃常祀于灵岩,驻跸于西苑洛阳宫馆,令宫人歌《洞仙歌》。词曰:冰肌玉骨清无汗,水殿风来香暗满,屈指西风几时来,只恐流年暗中换

西下御桥,面迎正殿,高五丈,单檐庑殿顶,五楹两进,斗拱飞昂,密户疏窗,墙垣涂灰,木材漆赭,鸱吻衔脊,上栖无名之鸟。左右附掖殿,单檐硬山顶,三楹单进。两端配以两观,单檐悬山顶。整体观之,雄浑、巍峨、古朴、茁壮,属我皇朝御制典范。

经两掖门进入前庭,庭院辽阔,足有百余方丈。西面为中殿,形制与正殿同,亦配有掖殿、两观,两掖殿两侧增设耳门。南北分设四讲堂,两层重檐歇山顶,三楹单进,上以阁道、下以迴廊连通之。庭中央有石砌塔基,高五尺,阔五方丈,周围栏杆,四下以七级台阶登之。基台上起五级浮图,高五丈,黄砂岩雕制,四面五檐,塔顶立刹,佛像米余,数以六十计,形象摹自灵岩石窟各像,皆镌刻工巧,堪与原作娉美。四角铃铎交响,法音绕梁,不愧是宫掖祗垣所在。当年显祖献文先帝(拓跋弘)敦信佛教尤深,览诸经论,好老庄(见《魏书·显祖纪》)。及至延兴元年(471年)退位,太上皇徒御崇光宫于中庭起浮图,构设讲堂,览习玄籍,黄冠素服,持戒诵经(见《南齐书·魏虏传》)。由此观之,该庭之创意,盖因于兹。

从耳门西出便至内庭,广阔不及前庭,约八十方丈。仰视西殿,雄伟壮丽。殿高八丈,座落在丈余高的殿基之上,有十二级台阶,重檐歇山顶,六楹两进,真大雄宝殿也。左右掖殿两观亦高大威猛,南北有配殿四,两层重檐歇山顶,四楹单进,上下阁道、迴廊连通同前庭。登配殿楼,漫步南北阁道,居高临水眺山,又转两观,瞩视武州崖壁洞窟,鸟瞰全苑。太液湖波光掠影,南岸林木茂盛,寺宇房舍出没其间,林尽而河(十里河)现,水如玉带环陈于数里之外,水之南即马武山,草木繁茂,若翠屏一堵。北面武州崖壁洞窟前有树林遮掩,若隐若现,有寺院若干依崖而建,更有僧房、便所无数遍及全苑,浩如云烟,点缀在柳暗花明之间。本朝郦侍御史《水经注·漯水》曰:武州川水东转迳灵岩南,凿石开山,因岩结构,真容巨壮,世法所稀,山堂水殿,烟寺相望,林渊锦镜,缀目新眺。道元真写照也,游者非登临此殿,不可入其境。

西出西殿掖门,流连于边廊,西壁有浮雕三世佛,面西而坐。穿越前庭、后掖,历游正、中、西三殿,于过去、现在、未来三世佛前合掌膜拜,无论古往今人,均能得道升华。

不觉已过午时,秋阳尚曝,辞别灵岩水殿,凭榭阑观鱼,稍事休息。然后西上字形飞梁桥,抵太液湖西北岸。此桥中段高平,两端斜坡,侧观状如飞鸟展翼,故名飞梁

第八章:武州崖前

登岸即到崖前经路,又有纬(即纬线、南北向)路北向,十步之外接汉白玉牌楼一座,高两丈,象驮基座,单檐重栋,人字斗拱。过门行五十步有三十级台阶升上武州山崖半壁,靠崖横陈一面黄岗石铭壁,高一丈,阔三丈。其上铭刻公元20109月拓建云岗石窟大景区工程告竣碑记,字大如斗,笔力遒劲,属魏碑风格,书文之美与北地三才肩随。屈指数来,灵岩石窟已历沧桑千有六百,吾朝及后代碑碣铭勒浩如烟海,其中以《金碑》最为有名。金朝皇统六年(1146年),金熙宗以禀楚大师为提点僧赴陪都西京(即山西大同市)主持灵岩石窟大修工程,包括内修、外护,改拔河道,历时六年之久。完工后武州塞内自是山门气象,翕然复完矣(见《金碑》),并由名士曹衍撰书,立碑铭曰:《大金西京武州山重修大石窟寺碑》。碑文记载翔实,书文并茂,号称千年一代名碑,后世称:云岗《金碑》。此次云岗拓建工程可谓空前绝后,故此碑乃《金碑》后继者。

观毕返回崖前经路西进,路北有石鼓寒泉一景,绿树掩映间,山石危累处,上引灵岩第二窟寒泉,下叠石为塘以盛圣水,塘岸参差,东有亭翼然,醉翁亭之境也。

索经路续行,松柳荫道,不时有纬路交会,通往南部景区。北面武州山崖略有阙处,有坡道上达窟前游廊。道之右,有涧流,源自武州崖壁,注入路右沟池。淌泻既久,漱石为砾,溯涧稍游,山风北来,流水沽沽,始于武州亲近。道之左有僧房、便所两栋,规制平平,高一丈,三楹单进,单檐硬山顶,墙瓦皆青。

第九章:灵岩山门

复经路再行百步,广袤平旷,约百方丈余,灵岩石窟寺山门前广场也。面转北,遥望山门,门在百步之外,门内殿宇嵯峨,错落有致,飞檐摩崖,碧瓦流光,此系旧物,清朝建制也。门前游客摩踵驾肩,工作人员亦众,保安、导游、服务生员尽着玄衣,质洁格高,姿容俊美,其它如园艺、保洁工等,皆各司其职,恭迎八方宾朋。场中央有戏台,台南有世界文化遗产碣石,场南有廊庑亭榭一所,东西二亭皆单层重檐攒尖顶,以百丈长廊庑连接之。周围有露天商贩营业,游人可于此歇足、购物。

西出广场沿经路西进,路左有戍堡,路北武州山崖上亦有戍堡,成犄角之势,此即明人所筑云岗堡也。

西行不远,路左密林中隐现两进寺院一所,墙瓦皆青,并无大殿,房舍俨然,远离道路,环以翠微,可谓幽独。索路近前,方知此处乃茶院也,内有厢房二十余间,汲灵岩第二窟山泉,烹诸岳之茗,以延清客。

复还经路而行,路北树林、草坪地带阔及百丈,武州洞楣崖顶出没在树巅之间,不可瞻佛容。

第十章:真容巨壮与神路

复西行百步,经纬路纵横成大十字路口,路北树林阙处,纬路平直通窟前游廊,正北露天岩窟之下,身着袒右通肩袈裟,结禅定印,半跏趺坐,目视马武者像,吾皇魏太祖道武先帝(拓跋跬)佛身是也。佛名中央毗卢遮那佛,右胁侍立保未来佛。此系灵岩二十窟乃昙曜大师冠世之作,故《魏书·释老志》云:高者七十丈,次六十丈,雕饰奇伟,冠于一世。入窟前游廊,于道武先帝(拓跋跬)佛身前,行九叩八拜之礼,又历拜太宗、太武、恭宗、文成、献文诸帝佛身(十三、十六——十九窟)及文明太皇太后佛身(第三窟)。历览灵岩诸多佛尊皆我帝后化身,此乃我朝皇图神授之象征。正平元年(452年),文成先帝(拓跋浚)曾诏有司为石像,令如帝身(见《魏书·释老志》)。即是明证。进而沿廊巡游各窟,窟内佛尊壁雕皆属旧物,窟前木构建筑多已毁,故窟前空地辟为游廊。

复拜毕帝后,返回纬路,过十字路口南进,路广十丈,长三里,青石铺就,左右夹道设立莲座焰心神灯八十枚,次第间隔三丈,此乃吾先皇诸佛神路也。路之尽头置南山门,曰:神武门。纵观旧京百年(398——494年),仰怀道武、太宗、太武、恭宗、文成、献文、孝文先烈。当是时,先皇俱威灵杰立,藉先世之资,奋征伐之气,遂戎轩四出,周旋险夷。扫统万、平秦陇、翦辽海、荡河源,南夷荷担,北蠕削迹,廓定四表,混一戎华。进欲南荡瓯越,复礼万国(见《魏书》)。奠定我大魏鸿基,功垂青史,故此门雄称神武。门高五丈,双层重檐歇山顶,三楹两进,两端配以钟鼓楼,两层单檐悬山顶。门南有东西配殿拱卫,单层单檐悬山顶,殿南亦配有两观,整体以迴廊连通之。登门楼南望,景区南部一览无余,十里河堤距山门不过百步,堤上栅以栏杆,堤下河水波光粼粼,宛如玉带横陈于苑前。河之南,相看两不厌者,只有马武山。返身北瞻吾皇真容,数里之外,犹目光炯炯。作为开国元君,先帝戎马一生,今四海为家,混一戎华,欧亚游旅纷至沓来观拜,先帝复礼万国之志,业已酬矣。

第十一章:西部景物

遥拜毕先帝,出神武门南。沿堤有经路,东可直达花萼相辉楼集市,此市北邻昙曜禅院,东近东山门。据有关资料称,此建筑群创制灵感来源于唐玄宗所居兴庆宫,其花萼相辉楼北邻大街,因玄宗体恤民情,常登斯楼与民同乐,并施钱物,遂成集市。该建筑群仿制于此,故建正楼(座南朝北)三层二十四间,东西附楼二层各二十间,中间形成约百方丈的集市场。此系游人旅居、餐饮、购物之所,士庶俱集,奢俭由人,故名花萼相辉集市

沿堤边经路西行甚远,马武山近直角折向北,与武州山势相接,故名四面连岗。河堤亦随折北,经路变纬路,此处左右皆树,鲜有游者,为强防范,堤栏代之以苑墙,墙赭瓦青,向北绵延不尽,犹似宫墙。是时身羁苑西南一隅,夕照已在墙头,纬路上下竟无一人,秋虫唧唧,松涛阵阵,顿生萧瑟寂寥之感。当年(395年)后燕主慕容垂遣子将军十万攻吾朝,太祖道武先帝(拓跋跬)与之战于参合坡(今丰镇至集宁间苏木海子),大捷,坑灭后燕将士数万。次年,垂至参合,见往年战处,积骸如山,设吊祭之礼。死者父兄一时号哭,军中皆恸。垂渐愤呕血,因而寝疾,乘马舆而进,过平城北三十里,疾笃,筑燕昌城而还(见《晋书·慕容垂载记》)。亡卒游魂血污,终不入地府,遇风雨晦朔,将更及旦,煞风起处,声鸣啾啾,残尸碎首飘移此地,侵凌灵岩。先帝于各窟请供辟邪、护法,又开窟镌像铭颂,为亡者祈福,诣人时节吊之,乃宁。

日已迫西,凉意四起,匆匆北进。路右林外忽逢十雉城池(周长九十米之城)一座,城上封顶,由城门入,乃景区演艺中心所在。城北有文化陈列馆,亦半隐于地下,覆以棚状明瓦,容积可观。

第十二章:北山门

复行良久,路右武州山体渐颓,至此而缺,墙外马武山势亦尽,武州塞口便现出形来。塞口置景区北山门,右倚武州西崖头,左接苑墙,亦冲要关地也。门楼高四丈,三楹单进,单檐歇山顶。左右配楼二楹单进,亦单檐歇山顶。左右亦配两观,单檐庑殿顶。

过北山门,若出塞度岭,山势地形殊异,晚风吹襟,北望众岗皆小。西边马武与东边武州夹川而尽,成天然缺口。此处做为两京(盛乐——平城)故道咽喉,兼六镇入口,北去再无天险可守,八荒咸来此争路,故称武州塞口。始光四年(427年),太武先帝(拓跋焘),于北境长城一线内侧要害分设六军镇。即沃野镇(今内蒙古乌拉特前旗)、怀朔镇(今包头市)、武川镇(今武川县)、抚冥镇(今四子王旗)、柔玄镇(今察右后旗)、怀荒镇(今河北张北县)。筑城戍守,以防柔然、高车。至本朝末,六镇皆叛,遂废。又有一脉接马武山北头向西南绵延,经高山、四台、燕子、七峰诸山,出平城地界,连云朔,过马邑,接宁武,包括武州山在内,统称武州塞。干宝《搜神记》曰:昔秦人筑城于武州塞内以备胡,有城名马邑。可佐证。又后世有词云:燕子山势连翩驰,角啄直指云岗西,飞掠黄尘烟塞,隐约钟鼓伽蓝。北朝文明今何事,掘地挖金,千疮百孔……武州川今称云岗峪,煤炭开采史已历数百年,境内生态频遭破坏,经数十年的治荒绿化,成效卓著。故来时一路,山川秀丽,周边工矿景致亦趋和美。

暮云已合,众鸟归山,立于塞外,思接千载,不觉日之奄奄,风之烈烈。回拜山门,辞告帝后:当今天下大同,旧京复兴。今日之云岗:传统与现代齐飞,人文共生态一体;回归佛地胜境,彰昭北朝文明。

此去凌霄,竟夸我武州壮丽,伽蓝神功。

 

 

 

 

 

 

作者说明

云岗石窟被誉为“北朝佛教史大典”,“云岗石窟大景区”则是北魏文明的博物院。内中禅理玄机、史海典奥,即入其门,也难以索解。若欲对其品头品足,述之于笔,恐非佛家、太史公之流所不能为也。欣值“云岗大景区”开园在即,余三往游之,出于对景区文化的痴迷,也出于对其缔造者的仰慕,遂庶竭驽钝,铅刀一割,历时一月,四易其稿,可谓“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卒成拙篇《云岗伽蓝神游记》十二章。本篇体裁属游记、笔记小说,又类表、祭文。篇中:杨炫之有“上表于天”语,故第一称谓以“臣”自居。主题作《云岗伽蓝·神游记》或《云岗伽蓝神·游记》均可通。序传、正文主述者皆虚构,以引入多角叙述;托名魏人杨炫之撰、网民龙套生录,古今互闻,内外参证,以期达到全知全能的实录效果。

本人文笔拙劣,斗胆冒天下之大不讳,有资或援引众家成果,再所难免,此致敬歉,敬请谅解。聊以此篇,以助闲人游兴,以丰茶饭谈风。至于篇中资料所谬、数据错误,请恕我考察不力、穿凿附会之罪。

最后,如蒙不弃,谨以此篇献给为“云岗石窟大景区”工程做出不朽贡献的策划者、设计者及全体工程、技术、施工人员,他们的功绩足以铭碑立传。

                                  作者:胸怀魏阙

于城西南一隅

2010年10月10日 

 

 

【收藏此页】    【关闭】    【本有评论 5   条】
此文章已经被修改 1 次         最后一次的修改时间为:2013-03-03 15:19:51
文章评论
胸怀魏阙 评论 (评论时间2011-04-02 21:52:39)  
   初来贵网,此地不愧是名士风流,高手云集,令人叹为观止!诸位,请受我一拜。
寒江雪 评论 (评论时间2011-03-28 22:10:33)  

有些长,分章连载会更好些。

雨晴 评论 (评论时间2011-03-28 15:19:12)  

骈文游记,随赏风景!欣赏作者文笔!问好!

胸怀魏阙 评论 (评论时间2011-03-28 09:42:47)  
不敢,感谢老师栽培!
庄河教师 评论 (评论时间2011-03-24 21:01:15)  
问好胸怀魏阙   !好文笔!云岗石窟大景区有此文会更加生色!策划者、设计者及全体工程、技术、施工人员会感激你的!字排版上段前空两格为好!
在线评论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诗赋绽芳蕊 今来觅知音
关于我们  |  走近诗赋  |  入网须知  |  法律声明  |  网站地图  
版权所有:诗赋网    Copyright 2008-2016   zgshif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辽ICP备18006388号
诗赋杂志投稿邮箱:sunwulang@163.com
联系人:轻盈     QQ:418193847、1969288009、466968777     QQ群号(点击链接)     电话:15609834167     E-mail:sttsty@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