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会员姓氏检索 :
                  古今诗话
原创或转发古今诗坛趣话,转文需注明出处、作者。
                  本版编辑团队
本版主编:诗人雪珂
主编寄语:
本版顾问:
本版副主编:
                  本版精品文章
                  文章信息
当前位置:  佳作诗话  >>  古今诗话
红楼梦《葬花吟》赏析
文章来源:转载        访问量:5097        作者:佚名        发布:幸福群岛        首发时间:2015-04-02 23:23:41
关键词:中国诗赋网
编语:

红楼梦《葬花吟》赏析

   《红楼梦》是我国文学史上最伟大而又最复杂的作品,其语言艺术成就,更代表了我国古典小说语言艺术的高峰。作者往往只需用三言两语就可以勾画出一个活生生的具有鲜明个性的形象,作者笔下每一个典型形象的语言,都具有自己独特的个性,从而使读者仅凭这些语言就可以判别人物。她作为一部因情造形、为情造文的诗化小说,其中的诗词曲赋,不再游离于作品之外,而是融入小说的整个叙事和结构之中,成为小说自身的有机组成部分,为塑造典型性格服务,真正做到了“诗如其人”——切合小说人物的身份口气。《葬花吟》正是如此,在塑造林黛玉形象方面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是人物情节和行动的一部分,是血肉不可分的一个整体。人物的行动、心理状态以及未来的命运的预示和诗歌的内容紧密地连系在一起。它是人物用血泪谱写动人的诗章,是诗篇用美文迸发出人物的激情。假如林黛玉没有《葬花吟》的美饰,她将显得多么死灰,假如这一回没有《葬花吟》的装点,它将显得多么枯槁,假如《红楼梦》这部巨著没有《葬花吟》的点缀,它将显得多么干瘪!《葬花吟》可说是林黛玉生命的呐喊,林黛玉灵魂的控诉。这是小说中诗歌和人物紧密结合的最高度和典范。以至于流传到今天,人们论黛玉就不能不想到“葬花”,谈“葬花”就不能不说黛玉,二者已然联成一体。而从诗歌本身的艺术成就来说,《葬花吟》作为林黛玉诗中的压卷之作,汲取了我国古典文学千年积淀下的精华,其中的“天尽头,何处有香丘”、“未若锦囊收艳骨,一净土掩风流”等等亦脱离小说本身而作为脍炙人口的名句传唱至今。脂砚斋评曰:“余读《葬花吟》,至再,至三四,其凄楚感慨,令人身世两忘。”《葬花吟》既有如此重要的地位和深远的影响,研究她也就成为了研究林黛玉形象的重要依凭,更可以从中一窥中华古典诗歌的精妙。下文将从《葬花吟》的诗体、内容、修辞三方面的具体研究其特征。

  一、随体赋形,自然流畅——《葬花吟》的诗体分析

  《葬花吟》在诗体上借鉴了歌行体的特点,关于歌行体,李之仪在《谢人寄诗并问诗中格目纸》中说:“方其意有所可,浩然发于句之长短、声之高下则为歌;欲有所达而意未能见,必遵而引之以致其所欲达则为行。”明代徐师曾在《文体明辨序说?乐府》中说:“放情长言,杂而无方者曰歌,步骤驰骋,疏而不滞者曰行。兼之曰歌行。” 因此歌行既是较为自由随意抒情的,又是自然流畅富于节奏的。它作为一种诗体,不用乐府古题而即事名篇,自立题目,七言歌行以七言为主,或齐言,、或杂言、长短句,乃亦歌亦诗、亦文亦赋、节奏感强、具有格式又不拘格式的古自由体诗歌,而在实际的创作中,七言歌行又逐步形成自身的一些特点,并作为一种体制而固定下来,这些特点主要包括:字数上以七言为主,杂以三言、五言乃至八、九、十言;用韵上可以转韵,多平韵仄韵交替,一般四句一换韵;平仄多入律,声律富于节奏感。下面从《葬花吟》的句式、押韵、平仄方面探讨其诗体特征。

  首先看押韵

  《葬花吟》(引自《红楼梦》):

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

上平,十五删

游丝软系飘春榭,落絮轻沾扑绣帘。

下平,十四盐 (韵一,平声“删盐”通押)

  闺中女儿惜春暮,愁绪满怀无释处,  

手把花锄出绣闺,忍踏落花来复去。

上声,六雨    (韵二,押仄声“雨”韵)

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

上平,五微

桃李明年能再发,明年闺中知有谁?

上平,四支    (韵三,平声“微支”通押)

  三月香巢已垒成,梁间燕子太无情!

明年花开虽可啄,却不道人去梁空巢也倾。

下平,八庚 (韵四,押平声“庚”韵)

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

入声,四质、十三职

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漂泊难寻觅。

入声,十二锡(韵五,仄声“职质锡”通押)

花开易见落难寻,阶前闷杀葬花人,

上平,十一真

  独倚花锄泪暗洒,洒上空枝见血痕。   

  杜鹃无语正黄昏,荷锄归去掩重门。

青灯照壁人初睡,冷雨敲窗被未温。

上平,十三元

怪奴底事倍伤神,半为怜春半恼春:

上平,十一真

怜春忽至恼忽去,至又无言去不闻。

上平,十二文

昨宵庭外悲歌发,知是花魂与鸟魂?

上平,十三元 (韵六,平声“真文元”通押)

  花魂鸟魂总难留,鸟自无言花自羞;

  愿奴胁下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

  天尽头,何处有香丘?

  未若锦囊收艳骨,一净土掩风流。

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

上平,十一尤 (韵七,押平声“尤”韵)

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

去声,二十三漾 (韵八,押仄声“漾”韵)

  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

  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

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上平,四支   (韵九,押平声“支”韵)

  分析全诗韵脚如下:,一、二、四句“天、怜(一先,下平)”、“帘(十四盐,下平)”是平声韵“删盐”通押,六、八句 “处、去(六雨,上声)”转仄声韵“遇语”通押,九、十、十二句“菲、飞(五微,上平)”、“谁(四支,上平)”又转为平声韵“微支”通押,十三、十四、十六句“成、情、倾(八庚,下平)”换为平声“庚”韵,十八句“逼(十三职,入声)、十九“日”(四质,入声)、二十觅(十二锡,入声)”,转仄声韵“职质锡”通押,二二、二四句“人(十一真,上平)、痕(十三元,上平)”又转为平声韵“真元”通押,以后二五“昏”、二六“门”、二八“温”均属十三元、上平,押平声“元”韵,二九“神”、三十“春”属十一真、上平,押平声“真”韵,三二“闻”(十二文,上平),三四“魂”(十三元,上平),平声“真、文、元”韵通押;三五“留”、三六“羞”、三八“头”、四二“流”、四四“沟”均属十一尤、上平,押平声“尤”韵;四五“葬”、四六“丧”均属二十三漾、去声,押仄声“漾”韵;四七“痴”、四八“谁”、五十“时”、五二“知”均属四支、上平,押平声“支”韵。

  全诗共用删盐遇雨微支庚职质锡真元文尤漾十五个韵部,押九韵,六平三仄:一押平声“删盐”共四句,首句入韵;二押仄声“雨”韵共四句,首句不入韵;三押平声“微支”共四句,首句入韵;四押平声“庚”韵共四句,首句入韵;五押仄声“职质锡”共四句,首句入韵;六押平声“真文元”共十四句,首句不入韵;七押平声“尤”韵共十句,首句入韵;八押仄声“漾”韵共两句,首句入韵;九押平声“支”韵共六句,首句入韵。其中平仄韵相间者三处,以平韵承平韵者两处;一韵四句者五处,十四句者一处,十句者一处,两句者一处,六句者一处。由此我们可以总结出,该诗在押韵上的主要特点有:1、基本上是四句一换韵,且转韵时每逢第一句多半押韵;2、平韵仄韵大致交替,以平声韵为主;3、起首两句用同“删”韵的两个韵脚“天”、“怜”,尔后渐渐用长韵,且长韵短韵交替,富于节奏感。
   
据王力先生在《汉语诗律学》中的论述,古体诗的用韵仍以用本韵较为常见,分为平韵古风和仄韵古风。可以通韵:分两韵相通(偶然出韵、主从通韵、等立通韵)和三韵以上相通;可以转韵:有两种情形,一是像古诗一样随意转韵——仿古的古风;二是在换韵的距离和韵脚的声调上都有讲究——新式的古风,典型的新式古风须具备三个条件:a.平仄多数入律;b.四句一换韵;c.平仄韵递用。我们所说歌行体,其实就是新式古风之一体,新式古风用韵上的特点,正是歌行体的典型特点。

  因此说,《葬花吟》在用韵上是大致符合歌行体的特征的,同时又更为灵活、自由,多通韵,不避同韵,多用长韵;转韵与诗歌情感的转折紧密结合在一起,给人以无穷的回味,收到诗歌押韵的最佳效果。

      再看平仄  

  古风的平仄并没有任何规定,汉魏六朝诗的平仄完全是自由的。唐以后古风受律诗的影响,平仄上开始有了讲究,古体诗在平仄上也有了自己的特点:a.最后三字用三平调,其次是收尾于平仄平,还有比较少见的两种,收尾於仄仄仄或仄平仄。这就是说,平脚的句子,五言第三字或七言第五字以用平声为原则;仄脚的句子,五言第三字或七言第五字以用仄声为原则;b.从全句的平仄看,多数句子的节奏不是平仄交替,而是叠平叠仄,这就是说,五古第二、第四字都仄,或者是第二、第四字都平;七古还有第四、第六字都仄或都平的。  

  回到《葬花吟》来看:  

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      

平仄平平平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A  

游丝软系飘春榭,落絮轻沾扑绣帘。    

平平仄仄平平仄a,仄仄平平仄仄平B。(律对)  

闺中女儿惜春暮,愁绪满怀无释处。   

平平仄平仄平仄(叠平)平仄仄平平仄仄b  

手把花锄出绣帘,忍踏落花来复去?      

仄仄平平仄仄平B,仄仄仄平平仄仄b  

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     

仄平平仄仄平平A,仄仄平平仄仄平B  

桃李明年能再发,明年闺中知有谁?    

平仄平平平仄仄b平平平平平仄平(六平句)  

三月香巢已垒成,梁间燕子太无情!      

平仄平平仄仄平B,平平仄仄仄平平A  

明年花开虽可啄,却不道人去梁空巢也倾。

平平平平仄仄仄,仄平仄平仄平平仄平。  

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    

仄平平仄仄仄仄(叠仄),平平平仄平平仄a  

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漂泊难寻觅。    

平仄平平平仄平,仄平平仄仄平仄。  

花开易见落难寻,阶前闷杀葬花人;    

平平仄仄仄平平A,平平仄仄仄平平A  

独把花锄泪暗洒,洒上空枝见血痕。  

仄仄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B  

杜鹃无语正黄昏,荷锄归去掩重门;  

仄平平仄仄平平A,仄平平仄仄平平A  

青灯照壁人初睡,冷雨敲窗被未温。    

平平仄仄平平仄a,仄仄平平仄仄平B(律对)  

怪奴底事倍伤神?半为怜春半恼春:  

仄平仄平仄平平(叠平),仄仄平平仄仄平B  

怜春忽至恼忽去,至又无言去不闻。  

平平仄仄仄仄仄(叠仄),仄仄平平仄平平(叠平)。

昨宵庭外悲歌发,知是花魂与鸟魂?  

仄平平仄平平平(三平),平仄平平仄仄平B  

花魂鸟魂总难留,鸟自无言花自羞;  

平平仄平仄平平(叠平),仄仄平平平仄平。  

愿奴胁下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  

仄平仄仄平平仄a,平平平仄平仄平(叠仄)。  

天尽头,何处有香丘?              

平仄平,平仄仄平平。  

未若锦囊收艳骨,一净土掩风流。   

仄仄仄平平仄仄b,仄平仄仄仄平平A。(律对)  

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     

仄仄仄平平仄仄b,平平平仄仄平平A  

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   

仄平仄仄平平仄a,仄仄平平平仄平。  

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     

平平仄平平仄平,平平仄平平仄平。  

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     

仄仄平平平仄仄b,仄仄平平仄仄平B  

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仄平平仄平平仄a,平仄平平仄仄平B  

  全诗共有十四句符合上述四种三字尾的要求,七句符合叠平叠仄要求,三十二句入律,三个律对,入律的诗句占了大多数,这是符合上文所说歌行体平仄多入律的特点的。而《葬花吟》大部分只有律句而没有律联,也就是说,出句入律,则对句不入律以为补救;对句入律,则出句不入律以为补救,这样仍不失古诗的格调,于是入律与仿古各展千秋、交相辉映,兼采律诗的格调美和古风的朴实美,从而展现出与众不同的魅力。  

  全诗共52句,从字数上看,除去第十六句“却不道人去梁空巢也倾”是十言,三十九、四十句“天尽头,何处有香丘”是三、五言以外,其他均是每句七言。王力先生在他的《汉语诗律学》中将古风按字数分为:四言、五言、七言、五七杂言、三七杂言、三五七杂言和错综杂言七种,错综杂言指诗句的字数变化无端,除了七言、五言或三言之外,还有四言或六言的句子,甚至有达八九字以上者,又可细分为两类:一是仍以三五七言为主者,在格调上与五杂言及三五七杂言相近似;另一类就是四六八言颇多者,多具散文气息。据此看来,黛玉的这首诗应属于以七言为主的错综杂言,字数的长短变化看似自由取舍,实则颇有讲究,何处长、何处短,均是随诗人情感流转而动,充分利用了歌行体不拘字数的优势,参差而不杂乱,平添一种错落变幻之美  

  综合上述三个方面,《葬花吟》在诗体上借鉴了歌行体的特征,充分发挥了歌行在抒情上的优势,而黛玉作诗,讲求的是“不以文害意”,“第一立意要紧。若意趣真了,连词句不用修饰,自是好的”,“若果有了奇句,连平仄虚实不对都使得的。”《葬花吟》作为其代表,自然不会刻意雕琢囿yòu于死则,而是意之所至文之所随,笔随情转,一气呵成,细读起来,又更觉流畅自然、极具节奏感,收到了诗歌体裁表现的最佳效果。  

二、葬花感怀,如临其境——《葬花吟》的内容分析  

  《葬花吟》写在黛玉因担心宝玉被贾政叫去受罚,特往怡红院探视,结果却吃了小丫头们的闭门羹,一径自想自伤,恰次日乃四月二十六日交芒种节,尚古风俗凡交芒种的这日都要设摆各色礼物,祭饯花神,言芒种一过便是夏日,众花皆谢,花神退位,须要饯行。春残花落,身世飘零,敏感易伤如黛玉者,又岂能不痛发悲歌一泄心中之感?这就奠定了《葬花吟》的情感基调——感春伤春,自怜自悲,凄苦凄凉,痛诉痛告。这一回的回目叫“埋香冢飞燕泣残红”,实则道明全诗的主要内容:以葬花始,以感怀终。  

  全诗52,361,大约可以分成三个部分。第一段从“花谢花飞花满天”始,至“却不道人去梁空巢已倾”止,抒发葬花人的春愁;“一年三百六十日”至“知是花魂与鸟魂”止是第二段,叙写落花的飘泊葬花人被挑起的悲痛情绪;“花魂鸟魂总难留”到“花落人亡两不知”为末段,诗人以落花自喻,为自己的悲剧命运作谶语(谶:chèn迷信的人指将要应验的预言、预兆),写挽歌。开头四句以落花起兴,描绘了一幅绝美的暮春图,飘零的落花洒满天空,柳条儿轻拂着水榭,柳絮儿轻轻地随着风飘入秀帘,惹起闺中女儿的惜春之情,愁绪既无处可释,于是“手把花锄出秀闺,忍踏落花来复去。”行走在满是落花的小径,诗人的思绪开始随着桃花李花而飘飞:柳丝榆荚芳菲正好,桃花李花却已各自飘零,燕子们残忍地啄来花草垒成香巢,来年花草再发,可昔巢已倾。花鸟本是无情,只是在自然变迁的规律中轮回。“风刀霜剑严相逼”的环境如此残酷,花之明媚鲜妍又能几时?终归是“一朝飘泊难寻觅”,葬花人的一番惜花之情只落得“独倚花锄泪暗洒”,独自归去面对的又是“青灯照壁”、“冷雨敲窗”的萧瑟凄凉,教人如何不伤神?春天来去匆匆,不给一点音讯,深夜庭外的悲歌让人分不清是花魂抑或鸟魂,花魂鸟魂自有其归宿,只愿自己也能如鸟儿般展开翅膀,随着花儿飞到天尽头,可天的尽头,真有那理想的乐土吗?不如让我用锦囊将你们收藏,让那一póu净土保全你们的高洁。你们终究还有我这惜花人来安葬,却不知将来我的命运又如何?或许将来春残花落,便是红颜老死之时,到那时春也尽了,人也去了,只落个“花落人亡两不知”!  

  从伤春到感怀,从感怀到控诉,从控诉到自伤,从自伤到向往,从向往到失落,从失落到绝望,黛玉的情感随着诗句而流淌、转折,而全诗并非一味自伤自怜,“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就寄有对世态炎凉、人情冷暖的愤懑;“三月香巢已垒成,梁间燕子太无情!明年花发虽可啄,却不道人去梁空巢也倾。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既是对冷酷无情的现实的控诉,也是身陷其中无法自保的无奈。“愿奴胁下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是对自由的向往、幸福的幻想。“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是触景生情的迷茫;“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杯净土掩风流。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又体现了黛玉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绝不同流合污的孤傲不阿的个性。而“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则又是黛玉对自己的悲惨处境一个“红颜老去、花落人亡”的沉痛预言。正因为有了如此深刻强烈的情感,《葬花吟》才有了感天动地的力量。  

  《葬花吟》作为林黛玉的代表作,其选材是典型的潇湘子的题材,其语言是典型的颦儿式的语言,其情感也是典型的黛玉式的情感。黛玉的选材、用语、情感均不是无根而发的,而是跟她的身世命运、个性特征和思想追求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黛玉自小便没了母亲,失去母爱关怀的她自进贾府便“步步留心,时时在意”,唯恐被人耻笑了去,虽然受着贾母的万般宠爱,但弥补不了寄人篱下的愁绪、孤苦无依的痛苦,再加上父亲仙逝扬州城,奔丧回来的黛玉已然成为投奔贾母的孤女,这在派系错综复杂、人情分外淡薄的贾府,“风刀霜剑”就更为尖利了,教“病如西子”的黛玉又如何能够消受?环境的严酷让她不得不想方设法以求自保,而个性上的差异使她不可能像宝钗那样用圆滑世故作盾牌躲避“刀剑”,黛玉象刺猬,竖起满身的尖刺随时抵抗外来的攻击,她的小性儿、她的尖酸刻薄、她的斤斤计较,说到底,是为了保护自己,而对宝玉越来越深的情愫加剧了她的敏感多疑、多愁善感。正是因为如此的身世,如此的性格,才会有黛玉的葬花之举,也只有黛玉,才会用葬花来释放满怀的愁绪。  

  而黛玉遣怀最主要的方式莫过于诗歌。富有诗人气质,并且被诗化的林黛玉,诗魂总是时刻伴随着她,总是随时从她的心里和身上飘散出沁人心脾的清香。“无赖诗魔昏晓侵”,这是她的切身体验。诗,对于她,是不可一日无的。她用诗发泄痛苦和悲愤,她用诗抒写欢乐与爱情,她用诗表示抗议与叛逆的决心。可以说,如果没有了诗,也就没有了林黛玉。这也决定了她的诗是自由的、充满感情的,整首《葬花吟》洋溢着黛玉的诗情、才情、品情,集中表现了她冰清玉洁的节操、独立不阿的人格、美丽圣洁的灵魂,也为黛玉笼上了一层迷人的艺术光辉。  

  同时,《葬花吟》的选材、遣词、立意又是借鉴了前人的结果。黛玉“葬花”如此感人肺腑,并不是她个人的创举。被誉为“风流文采,照耀江左”的明代吴中四才子之一的唐寅,就曾有葬牡丹之举。据《唐伯虎佚事》载:“唐子畏居桃花庵,轩前庭半亩,多种牡丹花。花开时,邀文征明、祝枝山赋诗浮白其下,弥朝浃夕,有时大叫恸哭。至花落,遣小僮一一细拾,盛以锦囊,葬于药栏东畔,作《落花诗》送之。” 俞平伯先生在《唐六如与林黛玉》这篇文章中分别列举唐伯虎《六如集》中的《落花诗》、《花下酌酒歌》、《桃花庵歌》等诗,与《红楼梦》中林黛玉的《葬花吟》与《桃花行》两诗进行比较和对照,指出林黛玉的《葬花吟》和《桃花行》是借鉴了唐伯虎《六如集》中咏桃花的诗作,例如:  

“今日花开又一枝,明日来看知是谁?(《花下酌酒歌》) ──“桃李明年能再发,明年闺中知有谁?(《葬花吟》)   

“一年三百六十日,……寒则如刀热如炙。”(《一年歌》) ──“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葬花吟》)  

“枝上花开能几日,世上人生能几何?”《花下酌酒歌》)──“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飘泊难寻觅。”   

  俞先生指出:“《红楼梦》虽是部奇书,却也不是劈空而来的奇书。他底有所因,有所本,并不足以损他底声价,反可以形成真的伟大。古语所谓‘河海不择细流,故能成其大’,正足以移作《红楼梦》底赞语。”  

  因此说,《葬花吟》是林黛玉感叹身世遭遇和悲剧命运的全部哀音的代表作,其内容的丰满、情感的丰富、语言的丰盈是一般诗歌所难以企及的,是林黛玉全部诗情的代表,也是中国古典诗歌精华的代表。  

三、巧用比喻,别具一格——《葬花吟》的修辞分析  

  《葬花吟》修辞的最精妙处在比喻。所谓比喻,是指作者思想的对象同另外的事物有了类似点,就用另外的事物比拟思想的对象。黛玉以落花自比,写花实则写人,因此《葬花吟》本身就是一个绝妙的借喻,黛玉作为借喻的本体,始终藏在诗歌文本的背后,我们只有融入她所营造的暮春落花的意象群里,才能真正体悟到她的情感起伏,真正窥到她的内心世界。  

  以落花喻红颜,原是诗家的传统手法,宋祁《落花》诗有句云:“将飞更作回风舞,已落犹成半面妆。”周邦彦《六丑?落花》有句云:“为问花何在,夜来风雨,葬楚宫倾国。”黛玉的别出心裁在于:以落花为中心,将“落絮”、“柳丝榆荚”、“桃李”、“燕子”、“风刀霜剑”、“泪”、“花魂”等等意象组合在一起,分别赋予他们不同的借喻本体,亦花亦人、人花交融,令人感同身受、悲从衷来。运用借喻手法,更充分表现出黛玉的抑塞不平、哀伤凄恻之情。  

起首四句表面上是描绘了凄美的落花图,实则点明黛玉的身世之苦:父母早亡,无根之人寄寓他门,在“如履薄冰”的险境中艰难生存。“落絮”即是飘落的柳絮。林黛玉曾写《咏柳絮?唐多令》“草木也知愁,韵华竟白头。叹今生谁舍谁收,嫁与东风春不管,凭尔去,忍淹留。”以柳絮之白、飘泊天涯比其因悲愁而青春老死,亦道明其心境的苍凉。“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用对比手法写出榆荚之当令鲜艳与桃李的飘飞零落,联想到黛玉作此诗时众姐妹正在园内玩耍,回目更是写明:“滴翠亭杨妃戏彩蝶,埋香冢飞燕泣残红。”曹雪芹特意将宝钗戏蝶与黛玉葬花放在一起,以戏蝶之趣衬葬花之悲,林黛玉在大观园众姐妹欢乐中的孤寂心灵就尤为突出,有过寂寞体验的人,很容易理解热闹中的寂寞更彻骨。此句中出现的“桃花”意象在《桃花行》中亦有描述:“胭脂鲜艳何类似,花之颜色人之泪。”桃花飘飞,血泪流尽,黛玉之艳赛过桃花,命运之薄更胜落絮,一红一白,两相对比,诗作由此,春之暮使其心愈悲,其情愈烈“风刀霜剑”既是严酷自然环境的描写,更以此喻示了贾府及其代表的整个封建制度的险恶环境。探春有语:“咱们倒是一家子亲骨肉,都如乌眼鸡一般,恨不得你吃了我,我吃了你。”黛玉虽有贾母疼惜,毕竟是“外姓人”,还是投奔贾府的孤女,又如何能抵御无孔不入的倾轧yà?温言软语的背后是寒气逼人,唯一的情感寄托——宝玉又难窥其心,置身于如此艰难的生存空间,黛玉仍然在努力探寻生命的真谛,“风霜”这自然伟力使得花朵之艳难于持久,而人生有何其短促,知音何其难觅,这沉重的思考更加剧了大观园内处处“严相逼”的环境。  

  “独倚花锄泪暗洒,洒上空枝见血痕”,这里用了湘妃哭舜的典故:传说湘妃哭舜时,眼泪滴在竹上变红,成“湘妃竹”。此处以“血痕”喻湘妃竹,其色翠中带红意则喻意林黛玉的一派天然生机与痴情。泪亦是此诗中重要意象, “滴不尽的相思血泪抛红豆,说不完的新愁与旧愁。”,“想眼中能有多少泪珠儿,怎经得秋流到冬尽,春流到夏!”,眼泪跟诗歌一样,是林妹妹灵魂和智慧的倾泻,是黛玉形象的有机组成部分。  

  “昨宵庭外悲歌发,知是花魂与鸟魂。”“花魂”也好,“鸟魂”也好,都是借来比喻黛玉在尘世间的受难之灵,庭外悲歌发,黛玉心中又何尝不盛满道不尽的悲愁?为了理想与爱情,她宁可“随花飞到天尽头”,然而“天尽头,何处有香丘”,对人生终极归宿的思考使得这个“中世纪”时代的少女身上闪耀不同寻常的光芒。令人窒息的社会现实不可能给她答案,而她也绝不愿苟活于浊世。“未若锦囊收艳骨,净土掩风流”落花归土,林黛玉在生死之间也没有第三条路去选,以至于贾母也说她不如宝钗有“福相”,“随分和时”。黛玉是重质,也浇灌着自己的生命之“花”,“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在林黛玉看来,她甚至羡慕那些被她掩埋“还洁去”的落花,“他年葬侬知是谁”,无法把握自己的命运,是何等哀伤而沉重的询问,这是一个高傲灵魂的期盼与失望。以至于宝玉听到此处也“哭倒于山石之上”,想到百年后“斯园、斯地、斯人、斯景都已无形可觅,两颗心灵在此产生强烈的共鸣。“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花”落了,理想幻灭了,性灵之光随之消散了。  

  《葬花吟》曲尽了,余音犹萦绕耳畔。“依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依知是谁?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等末了数句,书中几次重复,特意强调,并通过鹦鹉也会吟哦的描写,可知作者是大有深意的:花的命运也即黛玉的命运。其友人的明义《题红楼梦》绝句曰“伤心一首葬花词,似谶成真自不知。安得返魂香一缕,起卿沉痼续红丝?”《葬花吟》谶语式的表达,正暗示了黛玉泪尽而亡的悲剧性命运。

【收藏此页】    【关闭】    【本有评论 7   条】
文章评论
幸福群岛 评论 (评论时间2015-04-10 18:33:05)  
谢谢青剑揭铖
青剑揭铖 评论 (评论时间2015-04-10 14:12:45)  
学习了,作者群读古书,知识丰厚。
幸福群岛 评论 (评论时间2015-04-05 13:41:10)  
谢谢诗人福地老师。
诗人福地 评论 (评论时间2015-04-04 21:23:02)  

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则又是黛玉对自己的悲惨处境一个“红颜老去、花落人亡”的沉痛预言。

 

拜读!问好群岛老师。

 

 

真情;人性;韵律之‘新浪潮’!

幸福群岛 评论 (评论时间2015-04-03 20:24:58)  
谢谢欣欣老师和雪珂老师。
在线评论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诗赋绽芳蕊 今来觅知音
关于我们  |  走近诗赋  |  入网须知  |  法律声明  |  网站地图  
版权所有:诗赋网    Copyright 2008-2016   zgshif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辽ICP备18006388号
诗赋杂志投稿邮箱:sunwulang@163.com
联系人:轻盈     QQ:418193847、1969288009、466968777     QQ群号(点击链接)     电话:15609834167     E-mail:sttsty@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