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会员姓氏检索 :
                  佳博文摘
对网络博客中的佳作选择转发,转发时须标明文章作者。
                  本版编辑团队
本版主编:诗人雪珂
主编寄语:
本版顾问:
本版副主编:
                  本版精品文章
                  文章信息
当前位置:  佳作诗话  >>  佳博文摘
托尔斯泰与中国 ----纪念列夫·托尔斯泰百年忌辰
文章来源:原创        访问量:3255        作者:纪有志        发布:纪有志        首发时间:2010-12-05 17:35:30
1
关键词:托尔斯泰 纪念 百年 忌辰
编语:

                      托尔斯泰与中国 ----纪念列夫·托尔斯泰百年忌辰

 

 

                                                              纪有志 2010,11,22

 

 
         托尔斯泰


 

    100年前,11月20日阴冷冬天的早晨,那个叫做阿斯塔波沃的地方,一座小火车站,年纪82岁的一代文豪、俄罗斯伟大作家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在站长室内驾鹤西去了。尽管沙皇政府下令不得以任何形式纪念这个晚年让诺曼诺夫朝廷和东正教会都颇为头疼的文人,但在老人的灵柩被运回心爱的波良纳庄园下葬时,这个不信教的人的送葬仪式上没有任何东正教或者其他宗教的神职人员出现,但在棺木下葬之际,长达一英里的送葬者人群却齐刷刷地跪下——对一个不是沙皇也和宗教家毫无关联的文化人——致以最后的敬意。

 

托尔斯泰与中国

              托尔斯泰墓地

 

    历史上不少名人死后都葬于名园,有高耸的坟墓、颂扬的碑文、精美的雕像,甚至森严的殿堂。但一代文豪列夫·托尔斯泰身后却葬于自己的庄园之中。家人把他埋葬在他亲手栽种的棵棵大树底下。一代文豪的尸体被埋入平凡的土坑,上面只覆盖着一捧黄土。托尔斯泰墓只有2米左右长,约半米宽,高有尺许,周围没有碑石。他生前曾立下这样一个“超薄葬”遗言:“要像埋葬叫化子那样,用最便宜的棺木将我下葬,垒一个小小坟头”。不过,在当地哪怕是“贱民”的坟上,一般也摆放个十字架,但托翁当年因写长篇小说《复活》触犯教廷而被革出教门,在其坟上,后人连个十字架也没有敢摆放。

 

       托尔斯泰与中国

           俄罗斯人民在托尔斯泰逝世的小站举办悼念活动

 

    百年后的今天,俄罗斯人民、中国人民、全世界人民心中仍然都在怀念他。托翁重孙和亚斯纳亚波良纳博物馆馆长弗拉基米尔·托尔斯泰发起了聚会,向散居世界各地的托氏后人发出邀请,共130人到会,包括巴黎的德米特里·托尔斯泰、里约热内卢的瓦西里·托尔斯泰等人。托门另一系意大利的阿尔贝蒂尼家族也派来了代表,重外孙路易吉·阿尔贝蒂尼携其孙子托马佐和孙女玛尔塔由罗马赶到。其余托裔来自美、德、瑞典、乌拉圭等国。俄罗斯各地纪念托翁去世百年也掀起高潮。11月20日的莫斯科,阴雨绵绵,但仍有不少市民前往位于市中心的列夫·托尔斯泰博物馆,向作家的雕像献上鲜花,以表达对这位大文豪的缅怀之情。俄国家文化电视台在黄金时间连续4天播放纪录片《寻找托尔斯泰》,介绍他的人生经历、文学创作及思想探索之路。

 

    在中国,“当代文化视野中的外国文学经典暨纪念列夫·托尔斯泰逝世100周年”学术研讨会于2010年7月17日至18日在吉林省长春市召开。此次会议由中国外国文学学会主办,东北师范大学承办。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东北师范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首都师范大学、北京语言大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南开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四川大学、宁波大学、北京大学出版社等三十多家高等院校、研究机构和出版社的六十余名专家学者出席了会议,提交学术论文四十余篇。

    在上海,为纪念俄罗斯文学巨匠列夫·托尔斯泰逝世100周年,由华东师大外国文学与比较文学研究所、华东师大俄罗斯研究中心、上海译文出版社和上海翻译家协会联合主办的“纪念列夫·托尔斯泰逝世百年学术研讨会”11月10日召开。俄著名托翁研究家列米佐夫说:“如今,全球对大师作品的兴趣再度呈现井喷之势。”

 

    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1828年9月9日--- 1910年11月20日),俄国作家、思想家,19世纪末20世纪初最伟大的文学家,19世纪俄国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是世界文学史上最杰出的作家之一,他被称颂为具有“最清醒的现实主义”的“天才艺术家”。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等,也创作了大量的童话,是大多数人所崇拜的对象。他的作品描写了俄国革命时的人民的顽强抗争,因此被称为“俄国十月革命的镜子”列宁曾称赞他创作了世界文学中“第一流”的作品。

    他的作品《七颗钻石》《跳水》《穷人》已被收入人教版和冀教版小学语文书中。

 

 

        一、托尔斯泰是中国人民伟大的朋友

    作为国际资本的愤怒的揭发者 , 奴役和死刑的激烈的抗议者 , 托尔泰是中国人民的伟大的朋友。一次,托尔斯泰遇到一个英国老头,为“亚罗号事件”而同他争论。1856年10月,中国水师为捉拿海盗而登上了一艘叫“亚罗”的快艇。船主人是中国人,但他为走私方便,就雇用一个英国人当船长。英国人认为中国政府无权在英国船上抓人。于是,以此为借口,英国军舰向广州炮击,导致了第二次鸦片战争。英国老头为英国政府和军队的侵略罪行辩护,而托尔斯泰不同意他的看法并与他争论一场。

    早在1857 年,得知英国舰队于1856 年无理扫射广州居民的消息时,托尔斯泰就在日记中写道:“我读到英国人对中国的丑行。”这是托尔斯泰第一次以文字形式表达对外国侵略者铁蹄下的中国人民的同情。

    1900 年 , 当八国联军的铁蹄蹂躏中国的土地 , 妄图瓜分中国的时候, 托尔斯泰曾给他的中国兄弟写过一封信 , 这封信没有写完 , 留下了三种手稿 , 分别取名为《致中国人民》、《致基督徒的中国人民》、《致中国人》。草稿说:“在你们那里,那些自称为基督徒的全副武装的人目前正在犯下滔天大罪。不要相信他们:这些人不是基督徒,而是一伙最可恶的、丧尽天良的强盗……”托尔斯泰对一些欧美国家侵略中国的谴责,他还在著名的政论文《不可杀人》中 , 对八国联军的暴行提出了愤怒的抗议。在1902年1月他给沙皇的信中,他就谴责了沙俄军队“对中国领土的武装占领”。他读到一篇把西方国家对中国的侵略说成是执行 “教化使命”的文章,他立即批判道:“他们在中国就是一伙强盗。当他们镇压起义时,他们同扼死抗拒的受难者的强盗完全一样。”

    905年和1906年,托尔斯泰分别给中国留学生张庆桐和中国学者辜鸿铭写信,表示对中国人民怀有深厚的尊敬和表示对遭受欧洲国家侵略的中国怀有深切的同情。在《论孔子的著作》一文中,他充满激动之情写道:“中国人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民族,中国人民是世界上最大的民族……中国人是世界上最爱好和平的民族,他们不想占有别人的东西,他们也不好战……”托尔斯泰对爱好和平的中国人民表示了极大的好感。托尔斯泰曾预言“中国将领导着东方各民族起着巨大的作用”。托尔斯泰不仅是俄国劳苦大众的朋友,也是中国和世界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的朋友。他支持中国人民的正义之声,我们将永远铭记在心。

 

 

        二、托尔斯泰与中国哲学

 

    托尔斯泰作为思想家,对东方哲学思想尤其是中国的儒道墨思想十分推崇,并尽力译介到俄国。 1905 年 , 托尔斯泰认为 , 孔子的学说是 " 一个多么不平常的道德高度 " 。他自己是报着 " 享受 " 的心情去阅读孔子的著作的。 1908 年 , 中国辜鸿铭送给托尔斯泰《普遍的秩序和修身 , 孔夫子教义问答》、《大学》英文本两书 , 托尔斯泰阅读后 , 感到这 些书 " 迫使思考问题 " 。托尔斯泰在日记中曾写道 , 应当把孔子的思想变做 " 公共财产 ". 托尔斯泰曾写了《论孔子的著作》、《论大学》等文 , 还编辑了布郎热编写的《孔子生平及其学说》一书 , 还写了序言..

    托尔斯泰对孟子也有很高的评价。托尔斯泰认为每个人的心中都有 "上帝 ", 即爱 , 只要人们发现心中的上帝 , 发现了爱的原则 , 就会达到一小完善的境界 .所们以托尔斯泰在读了孟子的著作以后 , 他说 : 孟子教导人们怎样去 " 找回失去的心 , 很妙 !"

    老子是托尔斯泰最尊敬的思想家之一。 1893 年 9 月 至 10 月 , 托尔斯泰与波波夫一起根据德文翻译了《道德经》。 1895 年 , 他又校订了日本小西氏译的《道德经》。当托翁得知这位 33 岁的日本神学家正在俄国翻译《道德 经》时 , 便主动要求与小西会见。小西留下了这样的记述 :" 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昕说我正在把老子的名篇《道德经》 从汉文译成俄文时 , 便于 1895 年 11月通过尼·亚·格罗特邀我到他家去作客。他说 , ‘为 了让俄罗斯有一部最好的译本 , 我随时帮助您核对译文。 " 我当然万分高兴地接受了列夫·尼古拉耶维奇这一建议。先后有 4 个月的时间 , 我带着《道德经》的译文去看望他 , 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把它对照了英译本、德译本和法译本 , 审定每一章的译文。我的译文就是如此完成的 , 并首次发表在《哲学与心理学问题》杂志上 ." 1910 年 , 托翁写了《论老子学说的真髓》一文,托翁非常欣赏老子的 " 道 " 、 " 无为 " 的思想 , 这对托尔斯泰勿用暴力抗恶的思想形成 , 无疑是起了催化的作用。

    托尔斯泰特别喜欢被孟子所驳斥的墨子学说。墨子主张兼爱 , 这与托尔斯泰的人类之爱的思想一致。 1910 年 , 托尔斯泰还编辑了布郎热编写的《中国哲学家墨霍 . 论兼爱的学说》。

 

       三、托尔斯泰与张庆桐

 

    张庆桐与托尔斯泰通过信 , 比辜鸿铭还早一年 (辜是1906年 , 张是 1905年)..张庆桐 (1872 年) 上海人 , 光绪二十二年 (1897年) 去北京同文馆学俄文 , 光绪二十五年派赴俄国学习六年后回国 , 曾任我驻恰克图都护副使。著有《俄游述感》 ,1912 年印 行。

    梁启超的《李鸿章》一书于1904 年出版后 ," 俄人多有思译之者 , 以其略古详今 , 不但中国数千年大势租具其中 , 即五十年来东方近事亦搜罗殆尽 " 。当时有个名叫威西纳的俄国人 , 懂得汉语, 想译此书。张庆桐正在俄国留学 , 认识威西纳 , 于是两人便合作翻译。译毕张庆桐还为译本写了篇序言 , 时间是 1905年 9月1日 .据说 , 此书 " 版权售于俄《陆军月报》主人毕列槎氏 "。出版后, 为 了 " 广布 ", 便分赠各方 ," 一赠内外权要,一赠极界 , 一赠诗文巨子 " 。托尔斯泰是当时俄国的“诗文巨子 " 之一 , 当然也是赠书 对象 , 这就引起张庆桐与托尔斯泰通信的问题。张庆桐与托尔斯泰的来往书札 均系俄文, 载在《俄游述感》里的则是他转译成中文的附有托氏原件的影印。现将张译录下 :

 

    致托氏书

    甲午中日之役 , 余愤国势骤落 , 乃弃旧文求新学。以平日习闻大彼得之遗事 , 而末得其详 , 于是决意习俄文。而上下深闭固拒 , 方之俄当彼得以前 , 情势殆有甚焉。心常为天天不欲兴中国则己 , 苟欲兴之 , 必有如彼得者以为之主 , 而后可及。居俄数年 , 读先生 之书 , 则此心更大惊怪彼得强力变政 , 勃兴国事 , 先生精思为文唱崇民德 , 相距二百年 , 伟大并出 , 何俄得天之独厚也。虽然 , 我国士大夫通异国文字鲜 , 其于两国政治学术 ,既择焉而不精,语焉不详。至如俄者 , 以为专制国 , 其民当卑之无甚高论 , 而孰先生理想之高尚 , 欧美人莫不心折乎 ? 又孰知老氏无为之旨 , 白种中独先生契之最深乎 ? 自满州铁路成 ,俄政府进取之余锐且坚 , 我国民 愤且怒 , 以为俄真老狼国 , 不可近 , 然而俄之人民 , 政事固不与闻也。窃请谓政府人民当分而为二。后日俄政府之交 , 其究竟不可 测 , 而两国人民必当谋所以亲密之道。其道惟何 ? 亦得通声气而已。是故先生著作 , 苟有人译述一二 , 传之中国 , 我国恍然见山斗在北 , 必骤生亲仁善命之感情。先生其许我否乎 ? 《李鸿章》一书 , 我国古今事变迁 , 略具其中 , 寄呈左右 , 暇乞一览。

 

    托氏复书

    承赠书甚喜。得尊函心快。余老矣 , 生平数与日本人遇 , 而中国人则末一遇, 且亦未因事得与中国人一通声气。余之愿末偿 , 盖己久也。余亦欧人 , 虽与中国伦理哲学末敢悉其精蕴 , 然研究有年 , 知之颇审。至于孔孟老三及其诸学更无论矣 ( 余所惊服者 , 孟氏 之辩 )余于中国人敬之重之 , 匪伊朝夕 , 自日俄战祸成而此念更有所增益。此役也, 中国人盖有非常功 , 非特日本之战胜不足论 , 且徒见日俄之残忍相杀 , 演成一恶界而己。 余观中国人而信人民之美不在强有, 不在杀人, 人在乎能忍 , 虽有怨之辱之 , 损害之者乎 , 其解忍如故。宁人负我 , 毋我负人 , 中国人其有焉。是余之所谓中国人之 功也。中国人之为欧洲伪耶教所凌悔 , 今日遇日俄之战又受种种无道之行为 , 余以为中国人于此得耶教之微旨,合各国宗教之原理 ( 耶教亦在其中 ), 实远出乎欧洲所谓耶教中人及俄国政府之 上 ( 忆来函中语分别政府与人民为二派极是)。译书方收到 , 尚未展诵。然观来函 ,恐此书宗旨与余不合。观函中词意 , 君于中国上下 ( 想书中宗旨亦同 ), 极望有一番之改革。夫所谓改革者 ,何意乎欲使国家生长发达 , 得完满之效果耳。此固不能不与之表同意 , 然使中国为形式之改革 , 则反将成大错且有妨国家之命运也。 ( 即如欧美之改革 , 在远识之士视之 , 决非永远完固之局。 ) 余以为国家 改革 , 当从国民性质中自然生出 , 自成一特色 , 虽与别国刑式上绝无一相似之处 , 无害也。中国进化迟缓 , 夭下皆以为中国病 , 然以 较近日耶教中人所得之结果 , 余以为中国且胜于彼等什佰千万也。盖欧洲所谓耶教中人 , 实则日处罪恶之中 , 以竞争为前提 , 焉有宁日。若夫俄国人民占世界上之多数 , 以农为业者 , 余以为当别论。余深望俄国将来人民之组织 , 别立体裁。中国情形相同 , 余有同一之希望中国不步武日本也。其如天之福乎 ? 余意中国人及别国人皆当注意精神之发达 , 不当注意之机械。精神亡 , 则机械适足以害人而己。来函谓中俄两大国之联合当从性情上着想 , 不可专恃外交家之手段 , 或政府中人之团体。余甚以为然。窃谓中俄人民皆务农业 者 , 于共同生计上当脱政府之羁绊 , 别拘形式 , 今日所谓种种自由信教、自由言论、自由改体、自由选举 , 皆不足到。余之所重、在真自由。所谓真自由者 , 人民之生活无须乎政府 , 无一人为其所制 , 人民之所服从者 , 惟有最高无上之道德而已。 更伸一言 , 余甚 喜与君交 .余之生平著作 , 君如能译布于中国 , 则尤所欣幸无穷者也。

 

    此信写于 1905年12 月1 日 .张庆榈确有翻译托尔斯泰著作之意 , 可惜在回国时因禁带书籍而未果。

 

       四、辜鸿铭与托尔斯泰

    辜鸿铭 (1856-1928) 祖籍福建同安县 , 生于马来亚槟榔屿。十岁赴欧洲留学 , 先在英国爱丁堡大学获文学硕士 , 德国莱比锡大学工科文凭。以后游历意、法、奥诸国 , 精通好几国文字。 1880 年回到槟城 , 在新加坡与近代中国资产阶级学者马建忠会面。 1881 年至 1882 年参加探险队 , 随队前往广州 , 突然离职转到香港 , 后在上海居住。他回国后才学习中文 , 以《康熙字典》为课本 , 刻苦钻研汉语。 1885 年后任张之洞的幕府任翻译工作二十年。 1908 年任外务部员外郎。两年后 , 往上海就任南洋公学 ( 交通大学前身 ) 校长。民国元年改任北大英文教授 , 后任北京英文日报《华北导极》编辑 , 不久隐退。1924 年应东方文化协会的邀 请 , 赴日本和台湾讲学。 1928年病逝于北京。

 

  

                 辜鸿铭

 

    辜鸿铭与托尔斯泰通信是 1906 年的事。辜氏在于这一年的三月份通过俄国驻上海总领事勃罗江斯基把他用英文写的《尊王篇》 和《当今 , 皇上们 , 请深思 ! 论俄日战争道义上的原因》两本书送给托尔斯泰。托尔斯泰先叫秘书复信感谢 , 到当年 9 月至 10月又亲自写了复信,题名为《致一个中国人的信》 , 先后发表在德文的《新自由报》和法文的《欧罗巴邮报》上 , 开头就说 :

 

    " 我接到你的书 , 我怀着很大的兴趣读了它们 , 特别是《尊王篇》。 中国人民的生活 , 一向非常引起我的兴趣 , 我曾尽力想理解中国生活中我所能懂得的一切 , 这主要是中国宗教的智慧一一孔子、孟子、老子的著作。最近这个时期 , 在欧洲人一一其中在很大程度上也包括俄国 一一 对中国人民所施加的种种暴行之后 , 中国人民的一般情绪 , 特点引起我的兴趣 , 而且将会永远引起我的兴趣 "

    托尔斯泰在信中予言说 :" 我认为 , 在我们时代 , 在人类的生活当中正在发生一个重大的转变 , 在这个转变中 , 中国将领导着东方民族 , 起着巨大作用。 "

    托尔斯泰反对资本主义在俄国的发展 , 他也不愿中国走上同样的道路。《致一个中国人的信》正是在这一思想基础上写作的。

    此信 1907 年初在日本发表时 , 引起中国革命党人的注意。宋教仁认为此信所言 " 支那人不可学欧洲人之武装及代议政治 " 等 ," 亦有至理 " 。此信 1907 年 11 月发表在刘师培主持的《夭义报》上。

    1908 年 8 月辜鸿铭还曾祝贺过托尔斯泰的八十诞辰,尊称他为 " 当代文章泰斗 ", 并在 10 月把他翻译的《大学》和《中庸》两本书寄给托尔斯泰。

    托尔斯泰直到他逝世的那一年 , 对中国的兴趣始终末曾销减。在 1910 年 4 月接到上海寰球中国学生会寄给他的一期会刊 , 他读了其中的《中国的文化》一文 , 而且还曾对他的秘书说 :" 假如我还年轻的话 , 那我一定要到中国去 " 。   

 

        五、中国第一位介绍托尔斯泰的女作家

 

    早在1900年,上海广学会出版了根据英文译成的《俄国政俗通政》中,就提及了托翁的名字。较早介绍其文字的,则是女作家单士厘在1903完成的《癸卯旅行记》。

    最早介绍托尔斯泰的是一位妇女 , 这在封建社会中是难能可贵的。单士厘,字受兹,萧山人。生于1863年,卒于1945年。1899 年,她随丈夫钱恂东渡日本,成了我国的第一位女旅游家;她将在海外见闻,撰成《癸卯旅行记》,这是我国的第一部出国游记;在此书中,她详细介绍了俄国作家托乐斯泰,成了把托氏介绍到中国来的第一位女作家;她是最早把欧洲神话介绍到中国来的第一人。她还是我国第一个使用公历的人。

    钱恂(1853-1927), 为钱玄同的长兄。钱恂青年时即随薛福成等人出使欧洲,先后做到出使荷兰和意大利的大臣 ( 公使 ) 。单士厘 1903 年随夫到过俄国 , 写了三卷日记 , 印成《葵卯旅行记》。

   《癸卯旅行记》为1903年从日本经朝鲜、中国东北、西伯利亚至欧俄八十天旅行的日记。单士厘用长篇文字勾划了俄国伟大的文学家——托尔斯泰的成就和声望:“托为俄国大名小说家,名震欧美。……所著小说,多曲肖各种社会情状,最足开启民智……。” 单士厘写到一次托翁生病,欧美各国来电问候者达百数。因托蓊小说内容多揭露专制之黑暗,反映政治现实,唤醒社会民众,故为政府严禁。俄国政府迫害托翁、打击他,想方设法地要杀死他。但因其在世界上的影响太大,又无可奈何,等等。

    单士厘在日记中记她在莫斯科买了托尔斯泰的画像。她在日记中写道 :" 俄政府禁之甚严 , 待之极酷 , 剥其公权 ,摈于教外 ( 按摈教为人生莫大辱事而托淡然 ), 徒以各国钦重 , 且但有笔墨而无实事 , 故虽恨之入骨 , 不敢杀也 " 。单士厘不仅对托尔斯泰作了热情的赞扬 , 而且对沙皇政府进行了大胆地抨击 , 表现了民主主义的思想观点。

 

  

          单士厘

 

    中国最早撰写托尔斯泰斯泰的作家是 " 闽中寒泉子 "。1904 年,他在福州《福建日日新闻》上发表了《托尔斯泰传略及其思 想》 , 同年 10 月 , 《万国公报》曾予以转载 。

    早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托尔斯泰的作品就开始传入中国。近年来有人发现,1905年杂志《教育世界》上曾分三期刊发托氏小说《枕戈记》)(今译《伐林》),应该是最早的文字译介。 “小说《枕戈记》是据日文转译的,原译者为日本近代著名作家和翻译家二叶亭四迷,日本金港堂1904年7月出版。1905年5月《教育世界》即刊出了中译本,无中译者署名。小说译文前有“编者话”说:“《枕戈记》为俄国现代文豪脱尔斯泰所著。假一军人口吻,述俄营情状也。日本二叶亭译之。江苏师范学堂取作习和文课本。本社据其译稿润色之。”由此看,此小说日译本曾江苏师范学堂用作教材,在作教材时,为便于学生学习,有可能是该校教师又转译成中文,最后发表时,由《教育世界》的编者润色。按王国维 1904年9月随罗振玉赴苏州任教于江苏师范学堂,次年11月,王氏又因罗氏丁忧辞去学堂监督职而离开苏州。《枕戈记》发表时间在 1905年5月至11月,正是王国维任教江苏师范学堂期间。故认为,《枕戈记》由日文译成中文,王国维可能参与,而润色者,可能性最大的是王国维。因王国维当时任《教育世界》杂志编辑,代行主编之事。此所谓“润色”,即统一译文风格。这样看起来,说王国维是托尔斯泰《枕戈记》的中译者之一当是有根据的。”(见,郭延礼《托尔斯泰小说的第一部中译》一文)

    托尔斯泰作品较早的中译本是1906年刊载在上海《万国公报》上的,后来结集为单行本,以《托尔斯泰宗教小说》为名由香港礼贤会出版,译者是德国牧师叶道胜和中国人麦梅生。列夫·托尔斯泰宗教题材民间故事有6篇《主奴论》、《人需土几何》、《小鬼如何领功》《仁爱所在,上帝所在》、《以善胜恶论》等。是由叶道生、麦梅生据贝恩的英译本转译。次年结集,并新增6篇。

    辛亥革命 (1911年) 后 , 中国的著名翻译家林纾 (琴南 ) 陆续翻译了托尔斯泰的长篇五种《现身说法》、《恨凄情思》、《罗刹因果录》、《人鬼关火》、《乐师雅路白忒遗事》 , 短篇小说集《社会声影录》。同时陈大镫、陈家麟、董哲香还合译了《心狱》 ( 即《复活》 } 朱世溱译了《克利米战血录》。后来,托尔斯泰的作品不断被介绍过来。五四以后,我国翻译托尔斯泰的作品盛极一时。鲁迅、茅盾、瞿秋白、耿济之、张闻天、巴金、夏衍、胡愈之、周扬等优秀作家和学者都先后介绍过托尔斯泰,更有力地推动了托尔斯泰作品在中国的传播。

 

        六、托尔斯泰对中国作家的影响

 

    鲁迅与托尔斯泰的文学关系是在 " 五四 " 前就建立起来的。鲁迅早年留学日本写《破恶声论》 ,其中就论及托尔斯泰。鲁迅的《狂人日记》也反应了与托尔斯泰的文学关系。三十年代 , 对于托尔斯泰的文学遗产展开了不同观点的争论。鲁迅在回答资产阶级文艺 家的攻讦时 , 正确地评价了托尔斯泰 .鲁迅在《关于知识阶级》中 , 对托尔斯泰主义作了辩证的分析 , 对于托尔斯泰主义对沙皇专制统 治的冲击 , 以及它的局限性都作了实事求是的分析。

    1919 年末 , 郭沫若写了《匪徒颂》 , 热情地赞扬 " 古今中外的真正的匪徒们 " 其中有托尔斯泰 ., 被郭沫若用来当作捍卫 " 五 四 " 精神的思想武器。后来郭沫若在瞿秋白的鼓动下翻译《战争与和平》。 1925 年瞿秋白鼓动郭沫若翻译《战争与和平》 , 三年后郭沫若译了三分册 , 没有完成。 抗日战争期间有个青年高地 , 写信给郭沫若准备将《战争与和平》译完 , 以两人名出版。郭沫若表示同意 , 后来高地学习了俄语 , 重译了《战争与和平》 .这位高地先生 , 就是翻译家高植。翻译《战争与和平》 , 成为中国翻译文学史上的一段佳话。

    瞿秋白与耿济之合作翻译《托尔斯泰短篇小说集》。 他还翻译了列宁关于托尔斯泰的经典论述。瞿秋白在旅俄期间 , 还访问过托尔斯泰的故乡。他是雅斯那亚·波良那的第一个中国客人。他在散文《赤都心史》的第二十五节 " 清田村游记” , 生动地描述了访问时的见闻。瞿秋白的《俄乡纪程》、《赤都心史》与托尔斯泰的创作有着微妙的联系。特别是《赤都心史》 , 作为思想转变的自我解 剖 , 它的性质与表现形式 , 接近于托尔斯泰的《忏悔录》。

    茅盾早在 1919 年 4 月 , 发表了《托尔斯泰与今日之俄罗斯》 , 全面介绍了托尔斯泰的生平 , 思想、创作。 1920 年又在《俄国近代文学杂谈》中 , 认为屠格涅夫、托尔斯泰在表现下层社会的生活时 , 比之狄更斯更加真挚。托尔斯泰对茅盾的创作影响也是深刻的。茅盾在《 从牯岭到东京》中说过 :" 我爱左拉 , 我亦爱托尔斯泰 , 我曾热心地一一虽然无效地而且很受误会和反对一一鼓吹过左拉的自然主义 , 可是到我自己来试作小说的时候 ,我却更近于托尔斯泰…… " 。《子夜》明显的受左拉的《金钱》的影响。茅盾不仅借鉴了托尔斯泰的先列提纲后写作的工作方法 , 而且作品本身也受了托尔斯泰的影响。《子夜》以心理小说的形式 , 反映了三十年代初期中国都市社会 , 结构宏大 , 线索繁多 , 刻画人物心理细腻入微 , 这些特点显然接近于托尔斯泰。特别是《子夜》的二、三、四章 , 通过吴老太爷之死 , 吴府做丧事 , 各种人物聚会交谈 , 介绍社会背景与正在发生的事件。 它与《战争与和平》一开始 , 写安娜·巴甫络夫娜·舍雷尔的客厅 , 确有同工之妙。 巴金曾经将托尔斯泰称做自己的俄国老师。他在回答法国记者雷米尔问时说过 :" ……在托尔斯泰的作品 中 , 主要是《复活》一 一我的的《家》受它的影响很深 ……”.

    托尔斯泰还影响过中国其他的作家。柔石《二月》的肖润秋 , 他对受苦难的人民抱着深厚的爱 , 为了帮助文嫂 , 他甘愿放弃对陶圻 的爱 , 而与文嫂结婚 , 使我们自然地联想到《复活》中的聂赫留朵夫。

    托尔斯泰的长篇小说《复活》 , 在抗日战争时期 , 曾由剧作家田汉、夏衍分别改编剧本上演。 1936 年即抗战全面爆发前一年 , 田汉改编的话剧《复活》在南京上演 , 深受欢迎。据白杨回忆 : 夏公以一个月的工夫 , 把《复活》改编为话剧 , 白杨扮演女主角卡秋莎·玛丝洛娃。

                                                                 

                                                                             耿济之

 

    耿济之(1899年1月20日--1947年3月2日) ,托尔斯泰的杰出学生。耿济之是第一个从俄文原著全译《复活》的。他的译本最初是由共学社和商务印书馆于一九二二年出版发行的。自从济之在1920年把托尔斯泰的《艺术论》初次译介到中国以后,书中的很多观点启发了,感动了许许多多中国的艺术家和艺术青年。1921年1月4日,郑振铎,耿济之这两位五四运动学生领袖通过积极、努力的筹建工作,他们和周作人,蒋百里,许地山,王统照,瞿世英,沈雁冰,叶圣陶等十二人一起,举起了”为人生”的现实主义新文学大旗,在北京成立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有影响力的文学研究会,团结数百名中国的知名作家,为中国的新文化运动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耿济之,无论是在苏联的寓所里,还是后来在上海的寓所里,济之的案头上除了文房四宝以外,中央总放着一尊托尔斯泰的铜像。济之先生非常喜爱这尊铜像。托尔斯泰在他青年时代引导他走向了社会,使他树立了”勉为其难,为人生”的目标和理想,使他爱上了俄罗斯文学,使他选择了俄罗斯文学翻译的事业。济之夫人说这尊铜像是济之到达苏联后第二年从一家书店里买到的。一直跟了济之近三十年。每天这尊铜像陪伴着济之工作到深夜。济之夫人在他去世后一直按原样保持着济之的书桌,托尔斯泰的铜像也一直按原样放在书桌的中央。每天清晨济之夫人还是按济之在时的习惯用一块专用的干净布轻轻地、深情地擦拭着这尊铜像,一直又擦了五十多年直到她离开人世......。即使是在十年浩劫的文化大革命中,面对着红卫兵和造反派的多次冲击和威胁,济之夫人毫不畏惧,始终把这尊铜像保持着原样,她深知这是济之的心爱之物,托尔斯泰是济之最崇敬的导师和伟人。保持着它就是保持着济之的尊严。

 

        七、翻译家草婴译成《托尔斯泰文集》十二卷

 

    这几年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复活》累计 30 万部 ,《安娜·列尼娜》也印了 20 万册 , 可见托尔斯泰作品在中国受到异常的热爱。

    托氏作品的翻译,不能不提起草婴。他是著名的俄罗斯文学翻译家.著名翻译家草婴经过多年的努力 , 他所拟定的《托尔斯泰文集》十二卷的翻译计划顺利完成。这一文集把托尔斯泰重要的小说、戏剧作品都翻译出来汇成一套 ,这包括《战争与和平》 (4 卷 ) 、《安娜·卡列尼娜》(2 卷 ) 、《复活》 (1 卷 ) 等 3 部长篇 ,4 卷中短篇小说和戏剧集 ,1 卷自传体小说《青年·少年》。草婴先生 为中俄文学交流做出了极大的贡献。

    草婴先生 1923 年 3 月 24 日出生在浙江省镇海。 15 岁没有念完中学就逃难到上海。他父亲是位西医。草婴从书中开始认识了苏联这个新兴的社会主义国家 , 渴望进一步了解那里发生的一切 .1938 年 3 月 , 他跟一个俄国女人学习俄文。 1941 年 , 参加了 《时代杂志》中文版工作 , 他刚满十八岁 , 在俄罗斯文学和苏联文学中 , 他为之心折是两个人 : 托尔斯泰与肖洛霍夫。

    文化大革命开始了。有人劝说草婴夫妇把满屋子的图书 , 特别是那些最容易被视作 " 罪证 " 的肖洛霍夫和托尔斯泰的原著 , 赶快 销毁 , 或者捆扎起来送到 " 废品收购站 " 去。但是 , 他们终于没有听从。当红卫兵采取行动了 , 足足两大卡车 , 装走了草婴的全部藏书。

    随后有好几年 , 草婴时时以 " 待罪之身 " 经受着各种磨难 , 一直到腰骨折断。

    然而 , 这一切总算过去了。草婴终于重新拿起了他的译笔。他开始根据俄文原著翻译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 , 以及《复活》、《战争与和平》 …… 这些名著过去己有中译本传世 , 而且译者周扬、汝龙、董秋斯 , 都是读者熟悉的著名作家,但是他们当时都根据英文译本转译的。草婴以为有必要根据托翁的俄文原著重译一遍 , 于是他开始了自己的工作。他制订了一个庞大的计划 : 译成《托尔斯泰文集》十二卷 , 四百五十万字。  

    从1978年开始,用20年时间完成了《托尔斯泰小说系列》近400万字的翻译,三大长篇均列其中,后由外文出版社和上海远东出版社共同推出。草婴的俄文翻译功力深湛,就连俄罗斯方面也评价甚高。1987年,他在莫斯科举行的世界文学翻译会议上,被授予高尔基文学奖,是国内惟一获此殊荣的人。

                                                                                

                                          草婴被授予高尔基文学奖

 

    在今年11月10日上海举行的纪念列夫·托尔斯泰逝世百年学术研讨会上,一生从事托尔斯泰作品翻译的草婴先生抱病参加了会议,他以满腔的热情,阐述了自己对托尔斯泰作品的理解,对托尔斯泰作品精神价值的认识。他认为,托尔斯泰作为一个伟大的作家,一个为世间留下宝贵精神财富的“大写的人”,却埋葬在没有墓碑的土冢中,非常的简单、非常的质朴。说起托尔斯泰庄园,年届九旬的草婴先生禁不住眼眶湿润,与会者无不为之动容。 

                       托尔斯泰与中国

           草婴在今年上海纪念托尔斯泰逝世百年学术研讨会上留影(前排左三)

 

    俄罗斯人民不会忘记,世界人民也不会忘记,中国人民更不会忘记是托尔斯泰将东西方文明的精髓与智慧熔铸到那一部部不朽的作品之中,以其如椽巨笔向黑暗的政治现实做不妥协的抗争,并向世界和人类发出他永恒的爱的呼唤。

【收藏此页】    【关闭】    【本有评论 0   条】
此文章已经被修改 2 次         最后一次的修改时间为:2011-04-05 09:50:13
文章评论
目 前 还 没 有 此 文 章 的 相 关 评 论 信 息 !
在线评论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诗赋绽芳蕊 今来觅知音
关于我们  |  走近诗赋  |  入网须知  |  法律声明  |  网站地图  
版权所有:诗赋网    Copyright 2008-2016   zgshif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辽ICP备18006388号
诗赋杂志投稿邮箱:sunwulang@163.com
联系人:轻盈     QQ:418193847、1969288009、466968777     QQ群号(点击链接)     电话:15609834167     E-mail:sttsty@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