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会员姓氏检索 :
                  本版编辑团队
本版主编:诗人雪珂
主编寄语:
本版顾问:
本版副主编:
                  本版精品文章
                  文章评论
    寒江雪 评论 (评论时间2010-06-07 00:05:00)  
    好像有很长时间不见听箫老师大作啦!
    儒子驴 评论 (评论时间2010-06-04 19:37:00)  
    听箫虽隔岸,亦作震耳声!
    石梦溪 评论 (评论时间2010-05-11 00:21:00)  
    品赏好文!很喜欢看听箫兄这种对诗文的解读,总是技高一筹,从中受益。问好!
    秋子 评论 (评论时间2010-04-25 17:44:00)  
    胡跃荣先生说的正是“经典”与“流行”的区别! 听萧老师所提倡的就是读者在读诗文的时候完全可以“各取所需”,而不必拘泥权威的解释!
    洒家无戒 评论 (评论时间2010-04-19 09:22:00)  
    胡先生的评,听箫兄的文。看了许久,想了许久,惟赞之[赞啊][赞啊]问好二位[咖啡][咖啡]
    胡跃荣 评论 (评论时间2010-04-18 18:02:00)  
    品读先生好文章、高见地!这词式正宗的词话![赞啊]诗词是语言艺术,其艺术水平之高可以在寥寥的少数字面上直白的道情说景,同时还可将真意隐于表像之中有读者感悟,进而可以唤醒读者的联想而引申扩展情、意、境,或许这三者才构成了人们常说的“诗境”之内涵。于是,诗词作者可以写景喻意,读者也可以借诗表意。作者写景喻意如先生所举例者,而自古以来读者借诗表意之案例也同样很多。所以,品读诗词不必关心作者要表达什么和他是在什么环境下创作的,真正的艺术应该体现在作品之中,看作品究竟表达了什么?有多高的意境?换句话说,就是作品“道情说景、隐喻表意以及联想和引申扩展情、意、境”的水平如何?至于了解作者创作的意图和环境只是帮助不能读明白的读者理解作品而已,如果真要通过对作者创作的意图和环境了解之后才能灌输给读者某些意念,这本身就是作者和作品的失败。只不过现代人的文学品位太低,所以不得不这样做可以理解。实际上今古诗话、词话中的故事一般是不会作为诗词注记的,也是此理。研究创作背景是现代人的发明,这与“艺术是要交时间检验的”相悖,于是现代艺术作品通常寿命不长、缺乏生命力,所以现代很多被称之为“艺术”的未来肯定不是这个概念
    异乡客 评论 (评论时间2010-04-18 16:04:00)  
    欣赏,学习!向箫老师问好![赞啊]
    紫氏物语 评论 (评论时间2010-04-18 13:37:00)  
    千人千面,自然对于文学作品的解读也就“千人千面”了。不过就像听箫老师所说只要能找到自己的那份会意、那份共鸣就是很美妙的了。也许这份会意共鸣并不是作者的初衷,可是那又有什么呢?
    轻盈 评论 (评论时间2010-04-18 13:17:00)  
    [顶啊][顶啊][顶啊] 学习啦,解读的好详细 [鼓掌]
    余文唐 评论 (评论时间2010-04-18 13:16:00)  
    欣赏!问好![美~~][赞啊][握手]
        共有 10  条评论 . 当前第 1  页,共 1  页           
    转到  

诗赋绽芳蕊 今来觅知音
关于我们  |  走近诗赋  |  入网须知  |  法律声明  |  网站地图  
版权所有:诗赋网    Copyright 2008-2016   zgshif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辽ICP备18006388号
诗赋杂志投稿邮箱:sunwulang@163.com
联系人:轻盈     QQ:418193847、1969288009、466968777     QQ群号(点击链接)     电话:15609834167     E-mail:sttsty@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