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会员姓氏检索 :
                  探讨争鸣
对本站各类作品发表具有争议性的议论文章。
                  本版编辑团队
本版主编:隔岸听箫
主编寄语:
本版顾问:
本版副主编:
本版编辑:
                  本版精品文章
                  文章信息
当前位置:  诗赋文论  >>  探讨争鸣
谁说吾儿不懂“诗”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访问量:825        作者:奚仁德        发布:仁人        首发时间:2010-04-12 19:03:00
关键词:校园诗歌
编语:

谁说吾儿不懂“诗”

 

奚仁德

 

《中国青年报》4月6日报道:3月19日下午,石家庄外国语学校(石家庄43中)的布告栏里帖着“我们要放假”的横幅以及若干首诗歌。学校多次进行了清理。但是,越清理,越层出不穷。其中两首诗比较典型。一首是“锥体诗”:

 

何故

不放假

四十三中

视假如粪土

高一分班以来

未曾体验双休福

早晚奔波异常辛苦

你没听说不休猛于虎

 

另一首是七言打油诗:

 

眼泪汪汪盼大休,学肠寸断百千愁。

欲于书海航万里,可惜无力泛中游。

挑灯奋战到子夜,无有休憩又一周。

天道酬勤可进步,困顿衰弱何处酬。

叹息无奈十指颤,牙关紧咬双眉皱。

看似宁静无风浪,实则汹涌暗自流。

大势所趋不可挡,星火燎原无尽头。

揭榜君子莫昂首,凄楚激愤百千眸。

天堂有路你不走,地狱无门自来投。

鬼魅魍魉无处躲,看我宝剑封你喉。

披荆斩棘豺狼道,不屈男儿在此楼。

 

看,谁说吾儿不懂“诗”?

还未看完此报道,我就想到了1976年的《天安门诗抄》!

诗是表达情感的最好方式。

写诗是泱泱诗国炎黄子孙的天赋。现在只不过是寻常看不见,偶尔露峥嵘罢了。由于当今的社会不提倡诗,高考作文不考诗,他们的诗情被封闭了,被压抑了。一旦时机成熟,一旦找到了诗歌宣泄的突破口,他们的诗情就会像火山一样爆发出来。

所以,我们不要认为诗歌进不了校园,不要认为我们的学生写不了诗。

我们所要做的不是花过多的精力去校园宣讲诗教结合,诗歌进校园的意义,而是要花大精力为他们的诗歌创作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氛围或社会环境。至少说创造一个良好的校园氛围或校园环境。诗教结合,诗歌进校园,不仅仅是教学生们背诵和赏析诗歌,作文课上还要让他们学写诗歌,中高考,还要给诗歌开禁。

细心的语文教师或家长会发现,许多中小学生,你要他写一篇象样的文章,他们不一定能写好,可是,你叫他们写一首诗,他们恐怕还不怎么费事。

说到给诗歌开禁,还引起了一番争议。下面我引用一位同仁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近年来,江苏高考作文一直在文体上要求‘除诗歌外”,这是一种极不正常的现象!”在11月14日召开的江苏省首届中小学诗歌颁奖大会上,江苏省文联主席、江苏省诗词协会名誉会长顾浩痛斥了高考指挥棒对诗歌这一重要文学样式的歧视和摧残,而他的观点也受到了南师大文学院钟陵教授等人的强烈支持。(11月15日《扬子晚报》)
    
     看这架势,顾主席他们大有把当今诗歌之衰落归咎于高考不考诗歌的缘故,不然哪来这么大火气呢?高考作文题后加上一句“诗歌除外”,人所公知,原因在于“阅卷难”,而非涉嫌歧视,更谈不上摧残。顾主席有所不知,中学作文课上老师虽不作诗歌写作指导,但不等于老师放松了诗歌教学,因为高考背诵和填空都要考到诗歌,而且还要求学生将精彩的诗句运用到作文中去,以增加文采。说中学语文课堂不涉及诗歌是不对的,因为从小学到初高中的语文教材,每册都安排了一到二个诗歌单元,古诗、现代诗的都有,其实学生花在学习背诵诗歌上的功夫并不少。
    
     即便如此,当今热爱诗歌写作的中学生仍然很少,这除了受高考不考的影响外,更多的还是受功利主义教育影响所致。即使高考考诗歌,我相信,也无法繁荣校园诗歌,因为无孔不入的应试教育不但造就了诗意全无的校园生活,也彻底泯灭和扼杀了学生的诗兴。即便让他们应付高考,像大跃进时代来个“全民写诗”,结果也只会制造大量的诗歌垃圾和“伪诗人”,让诗歌蒙羞。
    
     决定一个人能不能成为诗人,取决于其禀赋、气质、学养、性情,而不是靠课堂上教出来和试场上考出来的。《红楼梦》中的香菱学诗学得那么刻苦,最终还是没能成为一个真正的诗人,乾隆皇帝一生写了四万多首诗,《全唐诗》里所有诗人的诗加起来,也没有他一个人写得多,最终也没能成为真正的诗人。这样的道理,作为江苏省诗词协会名誉会长的顾浩怎么会不懂呢?
    
     诗可以兴,可以怨,可以群,这是孔夫子的定评,自然是没错的;就像钟陵教授所称,诗歌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对提高人的道德素养、审美素养和语言素养都非常有利,但是否就像钟教授所言,从这个角度上讲,诗歌就具有选拔人才的作用呢?难说。孔夫子说此话那会儿,其他文体还未兴起(就是《论语》也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散文,至多只能算是语录体),在诗歌包打天下的时代,这样评价诗歌的作用无可厚非,但当其他文体产生后,诗歌的社会作用就必然分流到其他文体。而相比诗歌表现的多重限制,赋、策论等实用文体更能表情达意、更能体现论者的经世致用理想和观点,也就是说后者更具有选拔人才的作用。
    
     这正好能说明自唐以后,历代的科举考试为什么都不考诗歌。唐代因为科举刚兴起,加上开放包容的盛唐气象,科举虽允许“以诗取士”,一时间出现“唐代文人高唱诗歌走仕途”的景象,其实更多的是像白居易那样,将诗歌当敲门砖,考前拿着自己的诗作去找跟监考、录取有关的名家品提,以增加录取希望。但没听说李白杜甫凭诗文天才考中状元举人的。到了宋代,科举考试不再考诗歌,明代则更甚,实用的尚质主义成了明代科举考试的根本特征,文学性的诗歌作为无用之物被排斥在考试范围之外,这一惯例一直沿用到晚清。如果将高考视为科举,也可说高考不考诗歌延续了这一传统。
    
     唐太宗不是诗人,但他是治国的英明皇帝,李煜是著名诗人,但是个亡国之君,乾隆诗写得多,但康乾盛世的出现与其诗才不相干,历代不把诗歌当作选拔人才的考试内容自有道理,今人也不必刻意强调其选拔人才的作用,大力呼吁高考考诗歌。


  • ——
  • 我不想对这位同仁的文章做过多的评论,我只想说这么几句:
  • 一、当今热爱诗歌写作的中学生不是仍然很少。只是被我们老师看到的很少,他们私下里交流的,大都是诗歌或歌词。
  • 二、无孔不入的应试教育没有造就了诗意全无的校园生活,也没有彻底泯灭和扼杀了学生的诗兴。
  • 三、即便让他们应付高考,像大跃进时代来个“全民写诗”,结果也不会制造大量的诗歌垃圾和“伪诗人”,让诗歌蒙羞。
  • 四、韩寒在没有成为作家之前,是不受一些老师们的赏识的。可是,他却成了著名的少年作家!正所谓“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是也。

石家庄外国语学校的“放假诗”用雄辩的事实说明,我们的学生能写诗。或者说,我们的学生中,写诗的大有人在!中国的诗歌不会断代,更不会绝后!如果中高考给诗歌开禁了,打破了中高考作文诗歌尴尬的局面,校园诗歌会更加繁荣昌盛,中国的诗歌就会走向一个新的辉煌时代!

 

226661  江苏省海安县曲塘高级中学

 

【收藏此页】    【关闭】    【本有评论 0   条】
文章评论
目 前 还 没 有 此 文 章 的 相 关 评 论 信 息 !
在线评论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诗赋绽芳蕊 今来觅知音
关于我们  |  走近诗赋  |  入网须知  |  法律声明  |  网站地图  
版权所有:诗赋网    Copyright 2008-2016   zgshif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辽ICP备18006388号
诗赋杂志投稿邮箱:sunwulang@163.com
联系人:轻盈     QQ:418193847、1969288009、466968777     QQ群号(点击链接)     电话:15609834167     E-mail:sttsty@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