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会员姓氏检索 :
                  探讨争鸣
对本站各类作品发表具有争议性的议论文章。
                  本版编辑团队
本版主编:隔岸听箫
主编寄语:
本版顾问:
本版副主编:
本版编辑:
                  本版精品文章
                  文章信息
当前位置:  诗赋文论  >>  探讨争鸣
“诗家清景在新春”---与朱平老师商榷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访问量:929        作者:隔岸听箫        发布:隔岸听箫        首发时间:2009-12-05 13:37:00
关键词:探讨
编语:

        首先问朱平老师好,拜读了朱老师的文章(http://www.zgshifu.com/view_pinglun.asp?id=12889),很欣赏朱老师对诗词写作的深度思考。关于朱老师文中的一些观点,不敢苟同。略述一二,求教于朱平老师。

        第一,我想澄清一下概念。“古典诗词”或“古典诗歌”是指古人创作的优秀的、可以称之为典范的诗词或诗歌。朱老师文中“在中国诗赋网,看到诗歌发烧友写的一些古典诗词”、“我主张大家都来学习一下唐代韩愈先生的古文运动的精髓来创作古典诗歌”的表述恐有不当。今人写不了“古典诗词”或“古典诗歌”。建议朱平老师把文中相应的地方修订为“古体(旧体)诗词”、“古体(旧体)诗歌”可能更准确。

        第二,关于格律诗的写作。朱老师对格律作用的理解和表述(“平仄相互交替,促成声调的波澜起伏,琅琅上口,富有和谐的音乐美感”)我觉得是非常正确的,但如何应用既有的规律?朱老师认为“不必过于拘泥”,这近乎把朱老师刚刚言明的对格律的认识又部分抛弃了。实际上,遵守甚至严守格律并不能说是“拘泥”。“不拘泥格律”、“不愿因律废意”常常是对格律不甚熟知的人的借口。先人们在总结格律和在大量的格律诗创作过程中,已经为我们留下了足够的自由写作的空间。格律上有多种体例和形式,还有变格,还有特殊句式,还有拗救,最后才是“破律”。这里有一个根本的前提就是,必须在真正了解掌握格律的一般规律后才应说其它。否则,起码是治学态度上的不严谨。

        第三,朱平老师文章开头列举的四种“创作倾向”,如单就文字本身来说,我是赞同的,也是在我的诗词写作过程中希望能竭力避免的。但就诗赋网上的诗词(诗歌)而言,我不知道如朱老师所说的有这四种“创作倾向”的作品有哪些,仅凭我读到的,恐无朱老师所说。这里恐怕涉及一个鉴赏态度的问题。对一个作品的品评,应该出自对作品本身的客观认识而非读者主观上的想象。诗赋网上有多少诗词(诗歌)作品具有朱老师所说的四种“创作倾向”,见仁见智吧。

        第四,朱老师在文中期待“ 要给大家来一个思想解放,解除这个紧箍咒套子”,这样“就能有一大批博客写手轻松自如地写诗作赋”。更是事实的是,现在已经有“一大批博客写手”、还有更多的“网络写手”在“轻松自如地写诗作赋”了,诗赋网上就很多这些的“网络写手”。之所以能够做到“轻松自如”,是因为这些“网络写手”对诗词歌赋的既有规则太了解、太熟悉了。到新浪UC聊天室看看,那里现场吟诗、对句的比比皆是。

        第五,关于朱老师说的“古典诗词”“应该放下架子,走向民众,让广大民众也能尝试一下写古诗的乐趣呢?”(现代的“广大民众”是无法尝到“写古诗”的乐趣的,理由同前。),还有“格律诗到底是越走越宽广,还是越走越狭窄呢?”的问题。“五四”以后,就有不少人认为旧体诗词就要走向消亡了,其实这里面有很多是激愤之语。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们几乎无一不深谙格律,甚至在“五四”以后,先驱者中仍不乏写旧体诗词的。到了今天,“格律诗到底是越走越宽广,还是越走越狭窄呢?”我想引用一下旧体诗词爱好者、国务院秘书长马凯先生的一段话:“当前,中华诗词在沉寂了一个时期后,已经从复苏走向复兴。这是一个历史的必然。首先这是中华诗词自身的魅力所在。中华诗词是以汉字为文字载体的诗歌。汉字本身是人类的伟大发明。它是有“四声”的方块字,把语言和音乐、字形和字义、文字与图画等绝妙地结合起来,这是以拼音为特征的其他文字所不可比拟的。发挥中国汉字这个特有优势写出的格律诗,具有内在的魅力,其内涵之深、形式之简、音韵之美、数量之多、普及之广、流传之久、影响之大,是许多其他文学形式难以同时具备的,也是世界上用其他文字创作的诗歌难以比拟的。中华诗词的复兴,以毛主席为代表的老一辈革命家、诗词大家有着不可磨灭的历史功绩,同时也有在座和不在座的中华诗词界同仁们的努力和奉献。现在全国中华诗词作者队伍有几百万之众,学诗、读诗、背诗、懂诗的更以亿计。全球学习汉语的热潮此起彼伏,学习汉语必然要学习中华诗词,体验汉语的魅力。我们对中华诗词发展的势头感到由衷的高兴。”(引自马凯先生2008年12月23日在《缀英集》编辑出版暨中华诗词创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不知可否回答朱老师的问题。

        诗词之道,不论是写作还是鉴赏,都期待有一个适宜的环境,感谢朱平老师为我们引出了这个话题。前面总总,如有不当,请朱平老师、各位朋友批评。先行谢过了。

【收藏此页】    【关闭】    【本有评论 7   条】
文章评论
绿水青荷 评论 (评论时间2009-12-06 20:56:00)  
喝什么酒~~~~~```````解什么愁 ~~~~~~~~~`喝一杯 ``````` 不必回头
临池狼毫 评论 (评论时间2009-12-05 22:13:00)  
这样的研讨有益。支持[赞啊][鼓掌]
天云之骨 评论 (评论时间2009-12-05 15:33:00)  
推崇隔岸听箫先生的的认真求教、有理有据的探讨精神。这种以诚相待,互相学习、共同提高的评论,为诗赋网作出了榜样。同时,感谢朱老师能为网络创造的氛围。“等闲识得春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啊。[开心啊]
寒江雪 评论 (评论时间2009-12-05 15:24:00)  
精辟高论!
儒子驴 评论 (评论时间2009-12-05 15:15:00)  
听箫的阐述就是深刻!狂顶[顶][顶][顶][顶]
在线评论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诗赋绽芳蕊 今来觅知音
关于我们  |  走近诗赋  |  入网须知  |  法律声明  |  网站地图  
版权所有:诗赋网    Copyright 2008-2016   zgshif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辽ICP备18006388号
诗赋杂志投稿邮箱:sunwulang@163.com
联系人:轻盈     QQ:418193847、1969288009、466968777     QQ群号(点击链接)     电话:15609834167     E-mail:sttsty@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