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会员姓氏检索 :
                  探讨争鸣
对本站各类作品发表具有争议性的议论文章。
                  本版编辑团队
本版主编:隔岸听箫
主编寄语:
本版顾问:
本版副主编:
本版编辑:
                  本版精品文章
                  文章信息
当前位置:  诗赋文论  >>  探讨争鸣
答朱平老师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访问量:1718        作者:隔岸听箫        发布:隔岸听箫        首发时间:2009-12-06 09:37:00
关键词:探讨
编语:

朱平老师:

    你好。很高兴能看到你对拙文的答复。如你所说,“在求知的道路上,任何人都不是先知先觉,都需要长期刻苦努力学习。”网络,也是一个开放式的学校,能在这里收获学识,实为快事。

    下面,我就朱老师文中提到的略表个见。

    一、关于古诗概念问题。

    朱老师说我“犯了一个常识性错误”,言【你建议把文中相应的地方修订为“古体诗词、古体诗歌”是没有分清楚古诗是古体诗的上位概念,属于概念不清】。朱老师,我的原文是【“古体(旧体)诗词”、“古体(旧体)诗歌”】啊?朱老师为什么把括号去掉呢?在诗词史上,确有“古体诗、近体诗”之分,可“古体诗词”和“古体诗”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啊?“古体”即指古人诗歌﹑文章的体式和风格。这里的“古体(旧体诗词)”就是古人诗词的体例和风格,我的本意是为了方便说明“今人写不了古典诗词”这一命题,古今、新旧相对的意思应该是清楚的,朱老师把我的【“古体(旧体)诗词”、“古体(旧体)诗歌”】表述引用为为【“古体诗词、古体诗歌”】,这样就容易造成同“古体诗”的概念混淆了。

    朱老师告诫的“治学态度要严谨啊”,我赞成,愿与朱老师共勉。至于朱老师“主张大家都来学习一下唐代韩愈先生的古文运动的精髓来创作古典诗歌”的表述,如果朱老师依然认为无误,那我不再赘述。

    二、关于格律诗问题。

    朱老师说我【又用错一个词,“格律上有多种体例和形式”,首先“体例和形式”并列在一起属于语意重复赘余,用一个就可以了;其次“体例”这词用法不准确,属于“大词小用”】,其实,格律的体例和形式并不是一回事,并列在一起并非“语意重复赘余。这里的“体例”是指体裁上的如绝句、律诗;这里的“形式”是指诗句的平仄格式。我说的是“格律上有多种体例和形式”,朱老师论述时似乎把“格律上”这个前提无意中隐去了,那样语境就不一样了。

    朱老师说:“近体诗有四种平仄格式,其中两种首句不入韵的为正格,另两种首句入韵的为别格。”这个表述不甚清晰。准确的说法应该是:五绝、五律,才以“首句不入韵为正格”,七绝、七律是以“首句入韵为正格的”,是吧?

    至于说“形式上完全符合了,可能所要表达的内容却受到一定拘束了”,我还是认为这是“对格律不甚熟知的人”常见的说辞,他们不相信格律可以做到和内容的完美结合。而事实上,前人的、今人的,形式上完全符合格律要求,所要表达的内容又不受约束的诗词不胜枚举。

    说到诗词的“改革”,需要指出的是今人研习旧韵,是为了更好地学习、借鉴前人的优秀作品。不了解旧韵,怎么能领悟得了前人作品的精神呢?如果把今人重视旧韵认为就是为了复古,这样的认识也太浅薄了。格律诗的写作规范也一直是在发展的。从对“八病”的理解,到对“三仄尾”的认识,还有诸如首句用韵的问题等等,足以证明格律诗并非一成不变的。但这个改变,不是随心所欲的,必须从格律诗本身的规律出发,否则,就不必挂羊头卖狗肉了。

    三、关于四种“创作倾向”问题

    朱老师不愿举例证明自己的观点,只好尊重朱老师的意愿了。请教一下朱老师:【谁有自己就“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吧。】这个句子算不算病句?我忽然想起了小沈阳的一句台词:“有还是没有啊?”开个玩笑,调节一下,请朱老师不要介意。

    四、关于古诗大众化普及化问题

    朱老师说我“举的例子可能非常有局限性”,“在学校里面,很少有学生喜欢古代诗歌,要说会写古诗更是凤毛麟角,所以我才有此忧虑。”我相信朱老师的忧虑是出于对旧体诗词发展前景的担忧,这点,我想朱老师大可不必,网络之大,诗词环境的日渐成熟和发展,远远不是一所学校所能想象的,我对中华诗词的复兴充满信息和期待,这不是“盲目乐观”,前文引用的马凯先生的话,还有当今网络与现实中的诗词浪潮,能够证明这一点。最近的、最简单的例子就是这里,《中国诗赋网》的迅猛发展了。朱老师以为然否?

    至于朱老师说的“普及率,总人口所占比例”,中国人口众多,要说每一种情趣的爱好者所占总人口的比例都不会太高。不知道朱老师认为占总人口多大比例才不足以让朱老师忧虑?朱老师说我“举的仅是个例,恐怕属于以偏概全”,是不是“个例”,是不是“属于以偏概全”,单凭朱老师一句话恐怕不能断定。“比比皆是”,我原话的前提是说在新浪的UC聊天室里,朱老师这里把我说那句话的前提省略了。

    朱老师在文尾说,“文学评论和文章写作都应该尊重对方,不要文人相轻,不要专家自居,要互相尊重,取长补短”,这点我非常认同。实际上现在在网络和现实中,以专家自居,不懂装懂,自以为是的人真不罕见呢!

    冬日的周末,与朱老师就感兴趣的话题探讨,真是好开心,获益良多。

    祝愉快!

 


 

【收藏此页】    【关闭】    【本有评论 9   条】
文章评论
海开心 评论 (评论时间2009-12-10 21:58:00)  
来这学习,如儒子驴老是所说 长知识!
隔岸听箫 评论 (评论时间2009-12-08 22:51:00)  
本来不想再就此贴及相关的作任何回复了,但看了霜天晓角朋友的跟帖,只好回复。如果我不回复,岂非默认了霜天晓角朋友说的溢美之词。我想说的是,我视网络为开心、受教的平台。网络,更确切地说是网络上结识的朋友给了我太多的快乐和教诲。每念及此,感激、开心之情油然而生。//我非师也,学无专攻,业无专长,混迹网络江湖,尝以诗文为乐,每有命笔,图发心声,仅此而已。在校时,每逢考试,抓耳挠腮,遂发宏愿:若为师,必当免试云云,此为唯一“为师”之念。后遇真师者众,更知以己之能,断不能为师焉。哈哈,酸否?我自己的牙先倒了哈。真切期望每一个朋友都能在诗赋网找到自己的开心和快乐。
霜天晓角 评论 (评论时间2009-12-08 17:09:00)  
隔岸听箫老师,您始终让我和我周边的文友们钦佩与尊敬![膜拜][膜拜]从才气、胸襟、性格、思想深度等方面,我们都有一个感觉,那就是:真正的大才士就是与众不同![赞啊][赞啊]
绿水青荷 评论 (评论时间2009-12-06 20:54:00)  
丢我一个人在这里吹冷空气~~~~~~~~~~~~```
十五人生 评论 (评论时间2009-12-06 18:48:00)  
喜欢这样回答的探讨![开心啊][赞啊]
在线评论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诗赋绽芳蕊 今来觅知音
关于我们  |  走近诗赋  |  入网须知  |  法律声明  |  网站地图  
版权所有:诗赋网    Copyright 2008-2016   zgshif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辽ICP备18006388号
诗赋杂志投稿邮箱:sunwulang@163.com
联系人:轻盈     QQ:418193847、1969288009、466968777     QQ群号(点击链接)     电话:15609834167     E-mail:sttsty@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