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会员姓氏检索 :
                  探讨争鸣
对本站各类作品发表具有争议性的议论文章。
                  本版编辑团队
本版主编:隔岸听箫
主编寄语:
本版顾问:
本版副主编:
本版编辑:
                  本版精品文章
                  文章信息
当前位置:  诗赋文论  >>  探讨争鸣
志高云天的千古绝唱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访问量:877        作者:奚仁德        发布:仁人        首发时间:2010-05-13 11:30:00
关键词:毛泽东、诗言志
编语:

志高云天的千古绝唱

——毛泽东诗言志初探

 

奚仁德

 

一、诗言志

 

毛泽东在上个世纪60年代初,曾多次引用过最古老的诗论:“诗言志”。因此,在上世纪60年代、70年代出版的《毛主席诗词》(注解)书中的扉页上都赫然影印着毛泽东的亲笔手书:“诗言志”。

“诗言志”出自《尚书、舜典》:“诗言志,歌咏声,声依咏,律和声。”《诗序》对“诗言志”做了这样的阐述:“诗者,志之所在也,在心为志,发言为声。”“志”本意指志向:关于将来要做什么事,要做什么样人的意图和决心。“诗言志”中的“志”也指其本意。据闻一多考辨,“志”就是“怀抱”。据此,“诗言志”的意思是:诗是用来表现志向和怀抱的。

毛泽东多次引用“诗言志”,这就说明,他在他的诗中表现了他的志向和怀抱。那么毛泽东在他的诗中所表现的志向和怀抱是什么呢?毛泽东是怎样通过他的诗来表现他的志向和怀抱的呢?研究毛泽东,研究毛泽东诗词,我们完全有必要对这方面进行一番探讨。

毛泽东诗词是志高云天的千古绝唱。本文就是想从“诗言志”的角度对毛泽东诗词进行一点尝试性的探讨。

纵观毛泽东已经正式发表的诗词,毛泽东所言之志,不是表现在某一首中,而是表现在若干首中。从内容上看,有行军打仗方面的,有经济建设方面的,有反修防修方面的,有创业建国方面的。从形式上看,有的诗中表现得简略,有的诗中表现的详尽,有的诗中表现的含蓄,有的诗中表现得明显。总之,毛泽东诗言志做到了革命的政治内容和完美的艺术形式的高度统一。

现摘录部分毛泽东诗言志例句如下。

《蝶恋花、从汀州向长沙》:“万丈长缨要把鲲鹏缚。”

《清平乐、六盘山》:“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

《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以上可以说是行军打仗方面的。

《七律、答友人》:“我欲因之梦寥廓,芙蓉国里尽朝晖。”

《七律 、到韶山》:“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

《水调歌头、游泳》:“起宏图。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更立西江石壁,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

以上可以说是经济建设方面的。

《七律、冬云》:“独有英雄驱虎豹,更无豪杰怕熊罴。”

《满江红、和郭沫若同志》:“要扫除一切害人虫,全无敌。”

《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

《念奴娇、鸟儿问答》:“不须放屁,试看天地翻覆。”

以上可以说是反修防修方面的。(关于这一方面的内容,在今天看来,可能有所争议,但已经是客观存在的了,也就不回避了,仍然袭用这一说法。)也可以说是反对霸权主义方面的。

关于创业建国方面的主要表现在以下三首中,这就是《沁园春、长沙》、《念奴娇、昆仑》和《沁园春、雪》。这三首词,无论从内容上讲,还是从形式上讲,都是毛泽东诗言志的典型之作。下面重点就这三首词,谈谈自己肤浅的认识。

 

二、谁主沉浮

 

《沁园春、长沙》上片以“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七句描绘了一幅绚丽多彩,生气勃勃的湘江秋景图。而后,由写景转入抒情,从大自然联想到人类社会,联想到灾难深重的中国人民,联想到中国革命的前途和命运:“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啊,面对着这辽阔无垠的宇宙,多少感慨涌上心头。我不禁要问:这壮丽的河山,这旷远迷茫的大地,究竟应该由谁来决定它的命运,主宰它的沉浮?这如火如荼的工农大革命,这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到底必须由谁来做它的向导和领袖?

毛泽东在这首词中提出“谁主沉浮”的问题,是有其特定的时代背景的。1925年,随着革命运动的深入发展,全国面临革命与反革命的决战,统一战线中两个阶级的斗争和党内两条路线的斗争日益尖锐,斗争的焦点是关系到中国革命生死存亡的革命领导权问题。国民党内的右翼分子,在孙中山逝世后,加紧了反革命活动,处心积虑地要篡夺领导权。党内任总书记的陈独秀提出了“一切权力归国民党”的口号,企图放弃革命的领导权。毛泽东在词中“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实际上是在问中国革命的领导权到底应该由谁来掌握,无产阶级的领导权到底应该由谁来掌握?毛泽东明确指出:“革命的根本问题是政权问题。”

“谁主沉浮?”在词中,毛泽东没有直接回答,用的是设问方式。但这是胸有成竹的设问,答案既含蓄地包含在这发人深省的设问中,也通过下片对战友的回忆而作出了明确的暗示:“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哦,主宰世界沉浮的原来就是这些指点江山,激扬文字,书生意气,风华正茂的少年同学!他们的组织者和领导者是谁?他就是“携来百侣曾游”的我——毛泽东!谁主沉浮?我主沉浮!自在不言之中,又此地无言胜有言!

这里的“我”既代表无产阶级,又代表毛泽东本人。连贯起来理解就是,我毛泽东要领导无产阶级将中国革命进行到底。

这就是毛泽东在此词中所表现的他当时的志向和抱负。

毛泽东写这首词是1925年。但是这并不能说毛泽东立志、言志就始于1925年,这只能说毛泽东以诗的形式言志始于1925年。

同学少年是什么时候?如果从毛泽东第一次到长沙读书时算起,当起于1911年。也就是说,毛泽东从1911年18岁时就树雄心、立壮志“指点江山,激扬文字”进而想“主沉浮”了。以后毛泽东的一切奋斗,都是朝着“主沉浮”这个目标努力的,都是以他伟大的革命实践来向世人回答他的“主沉浮”这个问题的。

毛泽东早在青少年时代就关切地注视着中国的前途和命运。当时朋友们尊敬地形容他“身无分文,心忧天下。”1915年9月,毛泽东领导了反袁世凯称帝的斗争。1917年主办工人夜校。1918年4月,他和蔡和森、何叔衡、张昆弟等青年朋友组织了“新民学会”。毛泽东提出的新民学会的宗旨是“改造中国与世界”。这跟七年后提出的:“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所表现的是同一主题——毛泽东的志向和怀抱。

毛泽东的伟大之一,就是他不仅从小就立大志,而且从小就为实现自己的大志而准备着、奋斗着。为了能实现自己的大志,他刻苦锻炼身体,磨练意志。“初学游泳,盛夏水涨,几死者数”,可是他和他的少年同学们“终于坚持,直到隆冬,犹在水中”。他甚至特意在暴风雨中跑上山头,任凭风吹雨打,以此磨练意志。他到农村考察调查,都自己挑水,自己拣柴,自己烧饭。这一切的一切,都为他以后能适应艰苦的环境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天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在接受大任之先,必须在“心志”、“筋骨”、“体肤”,以及“身”、“行”、“心”、“性”、“能”等方面都经受一番磨练,才能成就大事。孟子的这一观点是深入毛泽东之心的。以后的革命实践也证明了他当初这样做是有何等英明的远见。他不愧为一位伟大的战略家。

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当中,有些人当初是由自发革命进而走向自觉革命的。而毛泽东高于他们之处之一就是他从一开始所进行的革命就是自觉的革命。我们今天从他的诗词中揭示出他诗言志的本质,不但不会贬低他,反而会为他的伟大形象增添光辉。就他争夺领导权而言,我们也应该坚决地加以肯定,因为他是为正义、为阶级争夺领导权的。这是他既善于斗争又敢于斗争的高贵之处。如果不争夺领导权,为正义而斗争,为阶级而斗争又从何而谈呢?毛泽东本人都没有回避这个问题,我们研究他的人又为什么要回避这个问题呢?

旗帜鲜明地表现自己的志向和怀抱,是光明磊落的具体表现。这是阳谋,是壮志雄心,不是个人野心。“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农民起义的领袖陈胜早在二千多年前就为毛泽东树立了榜样!正所谓英雄所见略同是也!拿破仑说过,不想当元帅的士兵决不是好士兵。这说明,不但古今英雄所见略同,中外英雄所见也略同。

在这首词中,毛泽东不但明确地暗示了他的志向,而且也明确地暗示了他的志向一定能实现。可不是么?“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是对“谁主沉浮”的有力注脚。名义上是问“曾记否”,实际上是问:你们不信么?那好,我就显示一点力量给你们看看——“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怎么样,够有力量的吧?“主沉浮”还成问题吗?

毛泽东这首言志诗还有更深刻的含义:同学少年的毛泽东已能指点江山,激扬文字,到中流击水,已能浪遏飞舟。而1925年的毛泽东已经不是同学少年了,而是革命青年了,所进行的事业已经不只是指点江山,激扬文字了,而是正在搞轰轰烈烈的工农革命了。那么此时的毛泽东有何等的力量,能将“沉浮”主宰到什么程度就不言而喻了,就可想而知了。

从史实上,我们还可以证明,毛泽东写这首词之前,他的“主沉浮”的大志,“主沉浮”的力量就已经引起敌人极大的恐慌了。早在1923年,湖南军阀赵恒惕就下令通缉“过激派”的毛泽东。后来毛泽东因此去了上海。1925年春,毛泽东从上海回到湖南养病,军阀赵恒惕和土豪成胥生又连夜派大兵捕捉他。然而那几个小爬虫又怎么能够抓住能主宰世界沉浮的毛泽东呢!他从容地离开了湖南,来到了广州,于1925年写下了这首著名的言志诗。

另有一点很值得提一下,就是毛泽东的这首《沁园春、长沙》跟曹操的《观沧海》诗言志的技巧和手法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曹操临碣石山,毛泽东立橘子洲;曹操观沧海,毛泽东看湘江;曹操借描写大海吞吐日月星辰来抒发自己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毛泽东借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来抒发自己要领导中国革命的雄心壮志。

 

三、我谓昆仑

 

毛泽东虽然在《沁园春、长沙》一词中言了志,并满怀信心地表明此志一定能实现。但是,1925年的毛泽东毕竟才32岁。就他个人而言,闹革命的时间还不长,就整个中国而言,革命运动也才开始不久,前程还远得很,革命大志到底能否实现,还不能定论过早,还不能说过头之话。因此,词中所言之志还比较含蓄,虽然能让人知道,但只是一种暗示。而1935年就不同了,此时的毛泽东已经42岁了,比十年前更成熟了。从遵义会议后,他已经是中国革命的实际领导人了,已经名副其实地在“主沉浮”了。而且,1935年10月,长征已经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长征一完结,新局面就开始”。自身的成长,客观的胜利,毛泽东已坚信,共产党人“主沉浮”已主定了,他的大志已开始实现了。此一时,非彼一时,对于他的大志,已需要来一个新的总结,需要来一次新的抒发,以进一步明确自己的奋斗目标,进一步向世人表明他的大志。因此,他又一次挥动如椽之笔,借昆仑为题,抒情言志,写下了    《念奴娇、昆仑》这一横绝六合,扫空万古的光辉诗篇。

《念奴娇、昆仑》在结构上跟《沁园春、长沙》基本上相同的。《沁园春、长沙》上片先描写大地,而后以“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过度;下片回答谁主沉浮。《念奴娇

昆仑》上片先描写昆仑,而后以“千秋功罪,谁人曾与评说?”过度;下片回答如何评说功罪。

但是,托物言志,所托之物不同了,所言之志也不同了。

“横空出世”,这是写其高;“莽”,这是写其大;“阅尽人间春色”,这是写其古。毛泽东运用了高、大、古三维系数,描绘了昆仑的立体空间形象。不但如此,还写出了昆仑巨大的内在力量:“飞起玉龙三百万,搅得周天寒彻。夏日消融,江河横溢,人或为鱼鳖”。总之,昆仑是一个千古以来,谁也不能评说,谁也不能主宰,谁也不能裁截的庞然大物。

关于昆仑的形象,历来有争议。有人认为昆仑没有象征意义,有人认为昆仑象征我们伟大古老的中华民族,有人认为昆仑象征帝国主义。我认为,词中的昆仑,只是诗人毛泽东借以抒发自己主体大志的一个客体形象,是他托物言志的所托之物,是他要主宰、评说、裁截的对象。

《沁园春、长沙》中描绘的大地具有那种红遍、碧透、自由的女性美。〈念奴娇、昆仑〉中描绘的昆仑是那种“莽”、“横”、“飞”的男子汉。主宰那美女大地的是书生,裁截那莽男昆仑的是勇士。

客体形象不同了,主体象也不同了。所托之物不同了,所言之志也不同了。“千秋功罪,谁人曾与评说?”这与“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一样,都是问的同一个问题:谁来主宰当今世界?谁是当今世界的主人?两首词,问得一样,答得却不一样。《沁园春、长沙》是问而不答,或是问了没明答。而《念奴娇、昆仑》则是明问明答:“而今我谓昆仑”——真有那“喝令三山五岳开道,我来了!”的伟大气魄。使我们的面前一下子出现了一位顶天立地的英雄。这英雄是那么自信地命令着“横空出世”的“莽昆仑”“不要这高,不要这多雪。”

这位顶天立地的英雄是谁?就是中国共产党,就是中国工农红军,就是中国共产党的领袖和中国工农红军的统帅毛泽东!显然,此时的毛泽东已慨然地以改造旧世界,建设新世界为己任,来抒发他的大志了,以昆仑的征服者来发号施令了。然而,雄伟的昆仑,不像温柔的大地那样听任主宰,它不能靠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笔杆子,它要用开山劈岭的宝剑。“安得倚天抽宝剑”。这宝剑就是武器,就是枪杆子。征服昆仑需要宝剑,要将中国革命取得胜利,就必须拿起武器——“枪杆子里面出政权”。

昆仑比长沙大的多,昆仑比橘子洲高得多。

站在橘子洲的毛泽东,可能只有湖南人知道。

站在昆仑山巅的毛泽东,已是举世瞩目了。

《沁园春、长沙》托地言志,《念奴娇、昆仑》托山言志。山地合一,完整无缺,既高大,又稳扎。

《念奴娇、昆仑》之词一出,完成了毛泽东诗言志的第二次飞跃。

 

四、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沁园春、雪》这首词在结构上看上去跟《沁园春、长沙》和《念奴娇、昆仑》差不多:上片写景,下片抒情;上片托物,下片言志。其实,很不一样。它已突破了托物言志的传统格式:上片写尽“题中精义”——北国雪景风光,下片便不再拘泥于咏雪(《念奴娇、昆仑》上下片都是围绕昆仑写的),而是大胆跳跃,用联想手法从江山说到人物,用江山陪衬人物,用历史人物陪衬当代英雄,议论纵横,囊括古今,在“题外致远”上大做文章,先画龙,后点睛。

这首词在表现手法上也多种多样,运用自如:融情于景,借史抒情,因小见大,寓庄于谐,把描写、议论、抒情熔于一炉,以形象鲜明生动,基调激越昂扬的诗句抒发了自己的最终大志——领导千百万革命人民做超过历史上五位英雄帝王的今朝风流人物。

这首词既是毛泽东诗词中最伟大的代表作,也是当今文笔盖世的绝代风骚。可以预见,也是中国诗史上的千古绝唱。今后中国的诗歌史中,文学史中,不可能也不应该没有毛泽东和他的《沁园春、雪》。

由于这首词写作、披露的时间不同,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加以理解。

这首词写于1936年2月。当时的情况是:一方面是毛泽东率领红军胜利地结束了长征,把中国革命的大本营奠定在陕北,并准备指挥红军抗日先锋军奔赴晋察冀抗日最前线;另一方面是日本帝国主义正加紧对我国的侵略,东北、华北大片国土已沦于敌人之手。可以说,当时毛泽东在此词中的大志主要是对日本人而言的:你们别妄想侵吞中国了。中国是你们能侵吞得了的吗?你们看一看中国历史上的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和成吉思汗这些建功立业的开国英雄,在看一看今朝无产阶级的“风流人物”就会知道,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是不可能被你们小日本侵吞得了的。

在写这首词之前一个多月,1935年12月底,毛泽东在〈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的报告中,曾庄严宣告:“我们中华民族有同自己的敌人血战到底的气概,有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光复旧物的决心,有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能力。”毛泽东的这段气壮山河的话表达了中华民族收复如此多娇江山的决心和信心。今天我们从毛泽东的〈沁园春、雪〉这首词中,同样可以听到这种坚定的声音。

这首词首次披露于1945年11月14日以后。在此之前,1945年8月13日,毛泽东向延安干部作了《抗日战争胜利后的时局和我们的方针》的重要讲演。毛泽东指出:“从整个形势看来,抗日战争的阶段过去了,新的情况和任务是国内斗争。蒋介石说要‘建国’,今后就是建什么国的斗争。是建立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新民主主义的国家呢?还是建立一个大地主大资产阶级专政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呢?这将是一场很复杂的斗争。目前这个斗争表现为蒋介石要篡夺抗战胜利果实和我们反对他的斗争。”这又可以说,毛泽东在这首词中的大志又主要是向蒋介石言的: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成吉思汗都是中国历史上很有作为的皇帝,然而他们都各有不足之处。而真正能把中国建成独立、民主、富强的国家的,只有今朝的“风流人物”。这“风流人物”不是别人,而是人民,是无产阶级,是代表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共产党人,是共产党人的革命领袖毛泽东!

关于“风流人物”的所指,绝大多数人都回避毛泽东个人。我认为,无需回避,也不应该回避。毛泽东这首词里的“风流人物”是和上面所写的五位帝王的对比人物。通过对五位帝王的评论,毛泽东认为他们还算不上“风流人物”。反过来说,这里的“风流人物”是超过那五位帝王的“风流人物”。能超过那五位帝王的“风流人物”会是谁呢?首先,他必须和帝王相当。当时的中国,也就是词中所说的“今朝”,可以说能和帝王相当的,最多只有两个,那就是蒋介石和毛泽东。毛泽东指的是蒋介石吗?很显然不会,也当然不是。那么,不是指蒋介石,那毫无疑问就是指毛泽东了。诗是用形象说话的。毛泽东说的够明确的了。难道要毛泽东像写议论文那样说“数风流人物,还看老毛。”我们才明白吗?“风流人物”指毛泽东,这是明眼人一下子就能看的出来的。当时,此词一出,国统区的文人纷纷评论说“此人有帝王思想”。这句话可谓是一针见血,一语种的。毛泽东的帝王思想,在这首词里是暴露无遗的。但说他有帝王思想,并不等于说他就是要想当帝王。毛泽东是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领袖人物,他反对帝王,他自己怎么还会当帝王呢?这里的“帝王”只是个比喻,只是指一个和帝王相当的人物。那就是共产党的领袖,那就是共和国的领袖。说是人民,说是无产阶级,说是共产党人,那也没错。说没错,那是说,这“风流人物”充其量包括他们,因为毛泽东是领导他们革命的,是依靠他们革命的,没有他们,毛泽东的革命就无从谈起。但决不是单指他们,而把他们的领袖毛泽东排斥在外!

国共两党之争,实际上是建立一个什么样的国家的斗争。共产党要“建立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新民主主义的国家”,首先必须把这个“国家”夺过来,而后才有建立新国家的可能。毛泽东领导无产阶级人民大众并代表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向大地主阶级大资产阶级,向蒋介石夺江山,是极其光明正大的伟大事业。而重庆谈判,实质上就是夺权与反夺权,革命与反革命斗争的序幕。

我们认真回顾一下历史就知道了。这首词的写作时间和披露时间,恰恰都是中国革命史上的重大转折关头。写作时间是1936年,恰是中国革命从十年内战到抗日战争的过度时期。披露时间是1945年,恰是中国革命从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的转变时刻。它们都是中国民族斗争、阶级斗争十分尖锐复杂的时候,都是决定中国革命沉浮的关键时刻。

这首词,既是毛泽东的言志诗,同时又是毛泽东对日本人、对蒋介石的警告书和宣战书。

毛泽东诗言志,不但所言之志之大,是前无古人的,而且言志的艺术手法之巧,也是前无古人的。

柳亚子在《和〈沁园春、雪〉》的词里这样赞颂毛泽东的《雪》词:“才华信美多娇,看千古词人共折腰。算黄州太首,犹输气概;稼轩居士,只解牢骚。更笑胡儿,纳兰容若,艳态情浓着意雕。君与我,要上天下地,把握今朝。”他说毛泽东才华横溢,古代词人都无法和他相比。宋朝著名的词人苏东坡,他的气概虽然豪放,还是不如毛泽东。宋朝的另一位大词人辛弃疾,由于抗金大志未遂,也只能发发牢骚而已。更可笑的是满族词人纳兰容若,一味雕琢字句,就更不值得一提了。毛泽东才是古往今来最伟大的诗人。柳亚子对毛泽东的推崇是一点也不过分的。

毛泽东在词中把自己和历史上的英雄帝王比。柳亚子在词中把毛泽东跟历史上的著名词人比。作为无产阶级领袖的毛泽东,超过历史上的英雄帝王,作为无产阶级诗人的毛泽东,超过历史上著名词人。

至此,毛泽东终于完成了他的言志三部曲的最后一曲。

这就是毛泽东,这就是毛泽东诗言志的特色。

【收藏此页】    【关闭】    【本有评论 0   条】
文章评论
目 前 还 没 有 此 文 章 的 相 关 评 论 信 息 !
在线评论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诗赋绽芳蕊 今来觅知音
关于我们  |  走近诗赋  |  入网须知  |  法律声明  |  网站地图  
版权所有:诗赋网    Copyright 2008-2016   zgshif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辽ICP备18006388号
诗赋杂志投稿邮箱:sunwulang@163.com
联系人:轻盈     QQ:418193847、1969288009、466968777     QQ群号(点击链接)     电话:15609834167     E-mail:sttsty@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