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会员姓氏检索 :
                  诗论
本栏目所称的诗论,主要指对本站除辞赋骈文、书画影廊发表的作品外的文艺评论,评论内容包括作品与作者。
                  本版编辑团队
本版主编:隔岸听箫
主编寄语:
本版顾问:
本版副主编:
本版编辑:
                  本版精品文章
                  文章信息
当前位置:  诗赋文论  >>  诗论
读书能力
文章来源:原创        访问量:447        作者:胡跃荣        发布:胡跃荣        首发时间:2010-04-26 15:25:00
关键词:文学艺术 品位 能力
编语:

胡跃荣《诗词漫谈》之

诗词基础问答(11

问:怎样品读唐诗宋词?

品读唐诗宋词首先要从最简单的声律感觉开始,最基本的一点就是不能“涩”,即读起来不能觉得拗口,而高一些的水平就需要了解唐诗宋词的一些最基本的声律结构及其原理,以感觉语言的音乐美为基准。下面举一个简单的例子。

《渔家傲》词谱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仄仄,平仄仄(或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仄仄,平仄仄(或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

《渔家傲》为全韵式,即每句都要踩韵,否则为脱韵。其中七字长句都是诗句,按“一、三、五不计平仄”,这比律绝还容易掌握,但该词式的声律结构中最关键的地方在三字短句处。这里的三字短句是宋词的“和声写实”,“和声”正是人们最熟悉的!若三字短句作前句和声或为前后句搭桥,就该用“平仄仄”格式(范仲淹体),即重复前句尾声才叫“和声”;若要表现主旋律而作后句声调引导(自然内含为前后句搭桥)则该直接用主旋律“平平仄”(李清照体),这是改进的创作风格。唐诗宋词中的诗意和韵律是不可分离的,逻辑关系很明确,韵脚的声调选择也是追踪诗意流转的。换句话说,诗词的文字美与语音美应该要完美统一,切忌照格式填字。是否真正明白《渔家傲》词式,在这三字短句处便可一目了然。不懂文学艺术自然不知道什么叫做好词,读也可能读不出感觉来。

词例一《渔家傲》(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词例二《渔家傲》(曹组)

水上落红时片片,江头雪絮飞缭乱。

渺渺碧波天漾远,平沙暖,花风一阵萍香满。

晚来醉着无人唤,残阳已在青山半。

睡觉只疑花改岸,抬头看,原来弱缆风吹断。

原生态的《渔家傲》词式中的三字句显然是前和声写实,所以三字短句以“平仄仄”为正格,“平平仄”为创新格(变体)。一般地说,宋词中,夹在两个字数相同的长句之间的短句都是来源于“和声写实”,这样的短句其声律不可能独立,于是短句的诗意也自然不能独立,在诗意方面至少要保证短句在长句之间会起到桥梁或桥墩的作用,而在声律方面,短句的作用在于实现音乐调节的功能。有了这类声律感觉,掌握宋词的句读与节奏以及评判诗词的声律效果就很简单了。因为“和声写实”是长短句最初和最基本的起源,要掌握长短句的声律效果自然得从这里开始。

进而要提高品读唐诗宋词的水平,在文学意义上首先要了解什么叫做“诗境”。

我们先看几个简单的例子。

诗例一《七绝》(朱庆余)

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

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

诗例二《七绝》(张籍)

越女新妆出镜心,自知明艳更沉吟。

齐纨未是人间贵,一曲菱歌敌万金。

朱庆余当时是应试的举子,在考前,心里没底,就给考官水部郎中张籍投了这首诗。张籍的诗是给朱庆余的回答。实际谈的都是诗外的关于考试的事情。

诗例三《五绝》

待月西厢下,迎风户半开。

佛墙花影动,疑是玉人来

这是《西厢记》中张生写给莺莺的五绝,诗面上是写景,实际内涵则是问情、约会。

诗词是语言艺术,其艺术水平之高可以在寥寥的少数字面上直白的道情说景(诗入画者),同时还可将真意隐于表像之中诱导读者感悟,进而唤醒读者的联想而引申和扩展情、意、境,或许这三者才构成了人们常说的“诗境”之内涵。

于是,诗词作者可以借景抒情、喻意,读者也可以借用别人的诗词作品转达信息,以显其文雅、幽默或以此方式委婉达意。以上都是作者借景抒情、喻意的实例,而自古以来读者借别人的诗词作品或诗句表意之案例也同样很多,唐人小说中常见,《红楼梦》则反复表演着这一艺术,而这一艺术恰恰又是诗词的本质。

理解了什么是“诗境”读者就自然懂了:品读诗词不必关心作者要表达什么和他是在什么环境下创作的,真正的艺术应该体现在作品之中,看作品究竟表达了什么?有多高的意境?换句话说,就是作品“道情说景、隐喻表意以及联想和引申、扩展情、意、境”的水平如何?至于了解作者创作的意图和环境只是帮助不能解读明白作品的读者理解作品而已,如果真要通过对作者创作意图和环境了解之后才能灌输给读者某些意念,这本身就是作者和作品的失败。只不过现代人的文学品位太低,所以现在不得不这样做可以理解。实际上,今古诗话、词话中的故事一般是不会作为诗词注记的,也同此理。

研究文学作品的创作背景是现代人的发明,这与“艺术是要交时间检验的”相悖,有了这种艺术思想的偏差,于是现代艺术作品通常寿命不长、缺乏生命力,以致现代很多被称之为“艺术”的东西在未来肯定不是这么回事了。而老子两千五百年前的《道德经》、八百年前的唐诗宋词都是划时代的,根本就不需要谈“背景”。如果现代诗词要谈背景的话,仅凭这一点就无法与唐诗宋词媲美!

之所以说“现代人的文学品位太低”也有确凿的证据。

比如说现代人最习惯说的一句话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这句话本是对没有定论的问题而言的,而现代人却习惯用于对文学作品的评价。尽管也可以对文学作品提出问题,但这些问题都不属于“没有定论”的范畴!

事实上,大多数人根本就不知道思维实际上就是信息比较!语言符号只是思维的工具,换句话说,文学仅仅只是转递信息的一种艺术而已!而任何符号及其特定的组合所能够包容的信息只能是有限的,无论是字面上的还是隐喻的或是联想和引申的“情、意、境”。然而,现代人喜欢做的一件事就是根本不尊重别人的作品而随意的给人家的作品加入一些作品中原来就没有的其它信息,而作品中原有的信息他偏偏又读不明白,然后按照自己的意愿无限度的自由“联想、引申”!既然如此还要人家的作品干吗?自己随意地画两个字符然后自由“联想、引申”就是了!现在的“百家讲坛”干的都是这种事,正在普遍毒害着中国人——这就是现代人习惯于说“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一个主要内容,原本就是曲解人家的作品甚至原本就和原作品无关!这种做法在文化大革命中整死了好多人,却变成了现代人的思维习惯!

再比如说,对大多数人而言,由于文学素养太低,对于诗词作品中“道情说景、隐喻表意以及联想和引申、扩展情、意、境”的理解通常都是片面的,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或者干脆就是不知其一、也不知其二,而他们却乐意按自己片面的或者根本就沾不上边的理解夸夸其谈而同时还要排斥别人的意见——这就是现代人习惯于说“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另一个方面的实际内容。于是,一旦发生争执就总希望作者出来表态——这就是现代人老爱先试探作者要表达什么而不会关注作品真正表达了什么的坏习惯产生的原因!换句话说,现代人将一切都当作了人情世故,谈文学时已经就不关注文学本身了而在玩世故游戏了!于是,必然导致了现代人的文学素养大幅度地全面下降!

简单地说,一件好作品,读者只能于中读出某个方面的某些意向来,那是读者水平的问题,谁也勉强不得,却也不是由低水平的读者说这件作品原本是这样或原本是那样的!品读的水平不够,满足于自己的理解就是了,实在犯不着出丑卖乖。但反过来,如果作品的内涵只能有某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朦胧意向的话,那这件东西就只能是狗屁不通的玩意!“意会”不是这样的内涵,“意会”是形象到抽象的过程,没有什么信息可以直接用抽象的方式转达的,要这样的话,双方可得先约定“信息密码”——密码便是媒介!所以,作品中原本就没有的内容是不能企望读者来添加或改善的!

现代那些朦胧诗派都不会明白这些最肤浅的道理,他们根本就不知道,去掉文字的自然法则之后,他们与读者之间原本就没有信息相通的媒介了!换句话说,朦胧本就是诗的艺术内容之一,而且朦胧也是由信息转递的,所以没有不需要文字规范的朦胧诗!那些所谓现代朦胧诗爱好者要么就是一群自欺欺人者的组合,要么就是一群精神病人。

明白了这些,我们要快速提高品赏文学艺术的水平就有了一种简单的方法:自己对所品读的对象先进行评估,然后再看别人是怎么评价的(包括作者自己的注记),将这些评价与作品对照,看与作品内含的信息是否相合(所谓权威的和作者自己的注记都是信不得的,通常是作者想要表达的却没有能力表达出来、作者表达了的“权威”未必解读明白了),如果不合就是人家相互吹捧或自我吹捧的不实之词或曲解之误;如果相合而自己事前并没有理解到,马上就要自我反省:为什么这些信息我没能解读出来?然后要研究的是如何改进自己的学习!千万不要用“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来搪塞,那是不思进取的表现,只不过是作践自己而已,让自己的无知和无德一丝不挂地展现在人们面前。

【收藏此页】    【关闭】    【本有评论 8   条】
文章评论
梅心若冰 评论 (评论时间2010-04-28 17:26:00)  
先生讲的好,学习了.
芊芊诗草 评论 (评论时间2010-04-26 21:13:00)  
读罢,受益匪浅!老师您辛苦了!!
胡跃荣 评论 (评论时间2010-04-26 08:24:00)  
谢谢先生女士们的点评!很高兴为读书的朋友做点事。[咖啡]
鼓风女儿 评论 (评论时间2010-04-25 22:20:00)  
细细读完,受益匪浅!问先生好!
洒家无戒 评论 (评论时间2010-04-25 22:15:00)  
读先生文受益匪浅,严重地谢谢了[咖啡]
在线评论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诗赋绽芳蕊 今来觅知音
关于我们  |  走近诗赋  |  入网须知  |  法律声明  |  网站地图  
版权所有:诗赋网    Copyright 2008-2016   zgshif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辽ICP备18006388号
诗赋杂志投稿邮箱:sunwulang@163.com
联系人:轻盈     QQ:418193847、1969288009、466968777     QQ群号(点击链接)     电话:15609834167     E-mail:sttsty@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