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会员姓氏检索 :
                  诗论
本栏目所称的诗论,主要指对本站除辞赋骈文、书画影廊发表的作品外的文艺评论,评论内容包括作品与作者。
                  本版编辑团队
本版主编:隔岸听箫
主编寄语:
本版顾问:
本版副主编:
本版编辑:
                  本版精品文章
                  文章信息
当前位置:  诗赋文论  >>  诗论
文学积淀的诗意光辉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访问量:889        作者:郭有生        发布:郭有生        首发时间:2012-09-08 15:25:09
关键词:文学积淀
编语:
                                                        文学积淀的诗意光辉
                                                                                                 -----读张晋阳先生的诗作有感
       有丰厚的文学积淀,写出的诗才历史气味浓郁,传统美感闪烁,古朴意境再现。
       诗人张晋阳先生,多年来徜徉于中华文化浩瀚的文学海洋,在“关关雎鸠,在河之洲”中品读缠绵,在“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中领悟博大,在“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感受淡泊,在“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共鸣豪放,在“数风流人物还在今朝”中赞叹巍峨。于是他的诗,有了一种书卷气,读起来让我们走入历史,又返回在当下全新的精彩意境中,让人懂得了深厚、辽阔、优美和高雅。
        文学积淀,使作者有了点化的神奇功力。
        张宗琴《谈诗的点化》一文中说“‘点化’原是道家用语,指僧道用语言启发人悟道或神仙用法术使物变化,如“点石成金”等。文学上借用它旨在于将别人的诗句稍加改动,使其化腐朽为神奇,变瓦砾为珠玉。”点化一是要有文学积淀,一是要有独到的审美功力。她还举了个例子“在《诗人玉屑》中记载:子苍将曾吉甫的诗‘白玉堂前曾草诏,水晶宫里近题诗’改为‘白玉堂深曾草诏,水晶宫冷近题诗’。仅改了两个字,使诗境界一新,神韵全出。这是‘点化’之神妙。”
       其实点化,从诗人们的创作实践来看,将古人们的诗句引入自己的诗中,可增删,可重组,可融化,可变幻。如张晋阳先生在《纠结》一诗中,有这样的诗句“纠结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憔悴,一生沉醉。”这很明显是从“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点化而来,但作者采用哲理拓展,用“一生沉醉”四个字,使点化的诗句更富有思想深度。读者似乎感受到了甜蜜的思念,沉醉的憔悴,幸福的渴望。
       文学积淀的深厚,也往往会反映在把传统意象或移用或创用或暗用,用于自己的诗作中。
       意象一词,是诗歌审美领域中常用的一个词,这个词最早出现在《周易.系辞》中,有“圣人立象以尽意”之说,这里的”意“是指抽象的情思,”象“指具体的事物。在诗歌理论范畴中,有人说意象是中国诗歌的核心范畴,是诗人表达心志和人生感悟的载体。意象是感物兴会思维方式的产物,由于诗思的不同层面,感物兴会包括感物兴情和感物兴思两个方面。并都在古典诗歌中保留大量的对应意象。这些意象有稳定的一面,也有变化的一面。稳定是继承,变化是创新。因稳定,所以说是传统意象,因变化可以看出作者独特的才思。
       张晋阳先生在《想你的时候》一诗中,开首一节写道“想你的时候,一壶老酒,桃花杨柳风,怕惊好梦。”这里就出现四个传统意象,老酒、桃花、杨柳风和末尾的梦。这里应用传统意象,采用大幅度跳跃的语言,给读者留下广阔的思维空白,出现了多样的解读可能。既反映了作者文学积淀的丰富,又表现了作者不凡的创作才华。创作创作,没有自己的独创巧思,就不算创作。以酒来看,可以排遣离愁别绪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宋·柳永《雨霖铃t寒蝉凄切》) 则是;或者借酒消愁” 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宋·范仲淹《苏幕遮·碧云天》) 则是。作者在这里写酒,似乎二者都有。由于语言的跳跃性,又似乎说想你的时候,想到了相聚的时候卿卿我我的缠绵,似一壶老酒那样让人沉醉,或者就是” 一生大笑能几回,斗酒相逢须醉倒“(唐·岑参《凉州馆中与诸判官夜集》) 的重逢欢乐。而桃花这个意象,渠红岩说“在传统意象中,花卉自有一套语意系统,如梅、兰、竹、菊被赋予的是文人风骨。而桃花则另成一宗,且性别鲜明。就如春天河岸的袅袅柳丝会让人想起女子的婀娜身姿,因为柳之美主要体现为枝条的柔长;而桃花是春天的象征,桃之美感主要体现为花色妍丽,花朵浓密,姿容娇媚,这种自然特质与美感表现极容易使人联想到青春曼妙的女子容颜。事实上,这种联想在春秋时代就产生了,典型的例子是《周南·桃夭》中的描写:“桃之夭夭,灼灼其华。”因此桃花是青春美丽的象征。因此作者在这里似乎思念如桃花一般绝色的女子。同样又似乎幻想着在“桃花杨柳风”中相逢的美好。
      文学积淀,还生动的反映在传统审美经验、审美感悟和审美意识在诗歌中的智慧渗透。
       比如,古典美学意义上的和谐观,是多元素的整体美。这在各门艺术中都有生动的反应。古人说“夫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以他平他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归之;若以同裨同,尽乃弃矣。故先王以土与金木水火杂,以成百物……声一无听,物一无文,味一无果,物一不讲。(《国语·郑语》)这正道出了和谐美的奥秘。古人论述和谐的文字很多,如《易·乾·彖》中有“保合大和,乃利贞”的句子,将自然之和与因之而动的人事之和结合起来。《易》所具有的“阴阳相合,刚柔相济”的思想,也是和谐理想的体现。孔子将“和”与礼制和政治教化联系起来,提出“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和谐美的观念,因此影响了建筑、绘画、书法、音乐、文学等等传统艺术门类。以园林来看,讲究建筑与自然的和谐,叠山与曲水的和谐,花草和树木的和谐。以书法来说,书法作品,既要讲求空间关系上的和谐,又要讲求浓淡气韵上的和谐,还要讲求笔势与行笔速感韵律上的和谐。
       张晋阳先生的诗,明显的受到传统审美理念的影响,许多处表现出追求和谐美的踪迹。他在《穿越》一诗中写道,”黎明的风把旭日沸腾,梦魇在沸腾中开溜。几声啁啾,蝶舞优游。是谁的画舫为月夜绸缪,浩荡着暮春的江流。“这里鸟声啁啾悦耳,蝶舞满翅芳香,画舫娇姿妩媚,月亮皎洁诱人,这是何等和谐优美的画面!相异之物和谐是一种境界,相反之物和谐又是一种境界。红和绿是对比色,但“万绿丛中红一点”利用色彩面的极度悬殊而形成和谐,不然大红大绿难免互相抵牾。作者这里把舞蝶、画舫的优美和旭日、江流的壮美,以情感和意志的同步而形成和谐。这是大手笔的创作智慧。
        文学积淀更多的是作者以一种记忆,一种情感,一种感受,一种领悟,一种意识,一种理念或显或藏蕴含在自己的诗文中。翻开诗人的《老槐集》随处可见。
      踏着峰巅创作,会使作品挺拔于云外。这就是我的感受。
      真好,先睹为快!
【收藏此页】    【关闭】    【本有评论 0   条】
文章评论
目 前 还 没 有 此 文 章 的 相 关 评 论 信 息 !
在线评论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诗赋绽芳蕊 今来觅知音
关于我们  |  走近诗赋  |  入网须知  |  法律声明  |  网站地图  
版权所有:诗赋网    Copyright 2008-2016   zgshif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辽ICP备18006388号
诗赋杂志投稿邮箱:sunwulang@163.com
联系人:轻盈     QQ:418193847、1969288009、466968777     QQ群号(点击链接)     电话:15609834167     E-mail:sttsty@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