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会员姓氏检索 :
                  其它文论
本栏目所称的其它文论,主要指除版块道诗论和赋论内容以外的其它评论。
                  本版编辑团队
本版主编:隔岸听箫
主编寄语:
本版顾问:
本版副主编:
本版编辑:
                  本版精品文章
                  文章信息
当前位置:  诗赋文论  >>  其它文论
柳宗元定A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访问量:3007        作者:诗僧传阔        发布:chuankuo        首发时间:2010-07-28 15:08:00
关键词:柳宗元定A
编语:

别舍弟宗一

 

 

零落残魂倍黯然,双垂别泪越江边。

 

一身去国六千里,万死投荒十二年。

 

桂岭瘴来云似墨,洞庭春尽水如天。

 

欲知此后相思梦,长在荆门郢树烟。

 

 

: 

1 越江:今广西柳州市内的柳江。 

2 桂岭:在今广西贺洲东北。

 

 

本章我们来重点梳理一下柳宗元的家庭生活。

 

此诗作于唐宪宗元和十一年(公元816年)春天,即柳宗元被贬柳州的第二年,时年44岁。宗一,宗元堂弟,史迹不详,于宗元被贬永州的第二年(公元806年),和宗直同赴贬所陪伴宗元,后又一同随至柳州,仅看时间就知兄弟情深。

 

黄宗曦《论文管见》说“子厚之言身世,莫不凄怆。”

 

《唐诗鼓吹笺注》“弟兄远别,后会无期,殊方异域,度日如年,真一字一泪也。”

 

这首七律意与景浑,情与思融,直语真心,而又工整凝炼,却又不失自然。与此诗达到同样情感效果的另一种形式就是初唐陈子昂的七古《登幽州台歌》,不假意象,直抒胸臆。

 

这种哀愁、悲寂的诗作,最能体现诗人性情,“真”是诗的第一要素,不真无诗,矫情而感者乃伪诗。与此诗类同的还有一年前第二次被贬时的《衡阳与梦得分路赠别》:今朝不用临河别,垂泪千行便濯缨。《长沙驿前南楼感旧》:海鹤一为别,存亡三十秋。以及在永州时的《入黄溪闻猿》:孤臣泪已尽,虚作断肠声。

 

宦游人家常别离,更何况是如柳宗元般的贬谪。

 

“零落残魂倍黯然”

 

南北朝诗人江淹——即“江郎才尽”这个成语中的主角,在《别赋》开篇就说“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而“黯然”之前加一“倍”字,足以让人失语,悲之切也。诗通神,“零落残魂”的柳宗元预示了自己的人生结局,三年后,客死贬所。而此时的他虽正值中年(44岁),但经过十一年贬谪南荒的生活,已气衰体弱,白发早生,在永州时已生多种顽疾,自柳州后更是先因疔疮险些丧命,后又生伤寒。更致命的是精神上的打击——家庭成员逐一而去。

 

早在贞元九年(公元793年),21岁的柳宗元进士及弟后仅三个月,父亲就在长安家中去世,享年55岁,生前以廉直有名于时。24岁新婚后不久叔父叔母先后在年初年末去世。27岁时发妻杨氏病逝。元和一年(806年)34岁,即被贬永州的第二年,母亲在永州龙兴寺去世,宗元戴罪之人不能离开,只好由伴随来此的表弟弘礼护送灵柩回长安。母亲卢氏出身涿郡大户,在宗元四岁就口授他古赋十四篇,因其是是家中唯一的儿子,被贬后还安慰他说不必为我发愁,我只要活着就陪你一起在远方。母亲晚年67岁还要陪着自己到南荒受罪,死了还不能尽孝道,其心哀可知。元和五年,38岁,守三年母丧才刚结束,宗元的生活趋于安定,谁料唯一的爱女和娘才十岁就病逝了。中年丧子——人生大哀。

 

当年宗直、宗一在长安安葬完伯母后,思量兄长寂寞伤悲,便和弘礼一起来永州相陪,跟着学习,后又一起到柳洲。公元815年,他们刚到柳州后不久就适逢当地大旱,七月十六日,宗直随同柳宗元到雷塘祈雨,次日不幸暴病猝死。宗直在柳宗元提升为尚书省礼部员外郎时进士及第,柳家可谓双喜临门,光耀祖庭。但是随后因为柳宗元被贬而受牵连不为朝庭所用。到永州后,由宗元教习他西汉文章,后以唐德宗对伯父“守正为心,疾恶不惧”的评语为鉴,自起笔名为“正夫”。后来因为著书太用功,积劳成疾,直接导致在柳洲暴病。柳宗元有诗《读书》,文序《柳宗直西汉文类集序》为记,在《祭弟宗直文》中哀曰“仁义正直,天竟不知。理极道乖,无所告诉。”泣血悲极,使人泪下。宗直的去世让宗元惶恐,觉得不能再让宗一继续留在这里,生怕再误了他的前程,于是给朋友写信让他到湖北江陵去游学。

 

 “双泪垂别越江边”

 

宗一此前一直陪伴在柳宗元身边,其中坎坷都曾陪同经历,五内惧焚,感伤世事无奈。两个人互相流着两行热泪,为彼此,为世事,为天地……更何况还是在这百越纹身之地的南荒柳江边。

 

 “一身去国六千里,万死投荒十二年。”

 

颔联通过一组数字的对仗,把所有不幸遭遇的总和表达出来,表面上情感好似不加渲染,却让首联的“倍黯然”一览无余,两心相印,还有什么渲染比回顾共同经历的悲惨遭遇更让人酸心呢?“一身”言孤,宗一走后恐怕再也见不到故乡的亲人了。“万死”说哀,经过这重重打击,柳宗元几近“哀莫大于心死。”

 

柳宗元从长安先被贬至邵州任刺史,未到又被贬至更远的永州降为司马,一呆十年,后本以为回京有望,“十一年前南度客,四千里外北归人。”《诏追赴都二月至霸亭上》,未想还有更远的柳州,六千里地何茫茫,十二年间似空空。从永贞元年(805年)至元和十一年(816年),恰好屈指十二年。从33岁到45岁,人生中最重要的时间就这样度过了。此后这种句式多为后人延用,如苏东坡、黄庭坚等。

 

 “桂岭瘴来云似墨,洞庭春尽水如天。”

 

颔联直承首联,至颈联一转,这组对仗通过现实的两地景况对比,让情感归于平静,两人从此天各一方,各自珍重。桂,广西简称,南地多瘴气,“云似墨”言此地之恶也。可以想象柳宗元对宗一的嘱咐,你已随我学习十一年了,不可久居这样的地方坏了身体,误了前程,所以推荐到你到更好的地方去学习。何况现在,我的境况比在永州时好多了,不必牵挂。因为当时宗元身边还有表弟卢遵和妻子照顾,并已生有一男二女,而且在柳州当的官是有实权的刺史。“水如天”言楚地人材广盛,祝愿舍弟前程广大,这也充分体现了诗人纯正浪漫的本性。

 

 “欲知此后相思梦,长在荆门郢树烟。”

 

尾联一合,收题于别后,兄弟情深,历经患难,勿相忘也。兄长会常常思念你的,但是宗元的深意并没有停于此。“荆门郢树”代指宗元送宗一要去的楚地长江边上的江陵,早年随父南游时曾到过那里,也是屈原生前活动过的地方。荆门即荆门山,郢是春秋时楚国都城,在江陵西北,均在湖北境内。宗元一生如屈原,让宗一去郢地,也是希望他即使不在自己的身边,也一样学习“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精神,并且我会在梦中与你相会在那里,还像从前一样。最后着一“烟”字,使梦不复为梦,乃“诗人神行处”,诗境朦胧,意味悠长。

 

这首诗柳宗元借送别弟弟,不但抒发了兄弟间的骨肉离别之情,而且把自己再度被贬的悲愤情绪一起发泄了出来。南宋严羽在《沧浪诗话》中论说:“唐人好诗,多是征戍、迁谪、行旅、别离之作,往往能感动激发人意。”

 

 

 

南涧中题

 

秋气集南涧,独游亭午时。回风一萧瑟,林影久参差。

 

始至若有得,稍深遂忘疲。羁禽响幽谷,寒藻舞沦漪。

 

去国魂已游,怀人泪空垂。孤生易为感,失路少所宜。

 

索莫竞何事,徘徊只自知。谁为后来者,并与此心期。

 

注:

1 涧:山间流水的沟。

2  萧瑟:风吹树木时的凄凉。

3 参差:长短、高低、大小不一致。 

4 羁禽:停留在林中的鸟兽。

5 沦漪:水中的波纹。  

 

“南涧”当为“愚溪”旁一景。此诗应作于元和五年,也即从“龙兴寺”搬到“愚溪”后。元和五年,是柳宗元被贬永州的第六个年头,此后也是其创作的多产时期,“诗穷而后工”经过这几年的一系列打击之后,他的人生态度也发生了很大转变。

 

 “南涧中题”是柳宗元五古中的代表作。在他传世的一百三十八题,一百六十四首诗里,五古就占了六十余首。五古这种诗体庄重质朴,有较强的叙事作用,宜于表达严肃的主题。在永州时期的作品,五言诗是占主体的,结合他这一时期的经历,正符合苏东坡对柳诗的评价。“所贵乎枯淡者,谓其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实美,渊明,子厚是也。”“发纤浓于简古,寄至味于淡薄。”《竹庄诗话》里韩子苍说:“渊明诗惟韦苏州得其清闲,尚不得其枯淡,柳州独得之……陶诗是其性所好,独不可及也。”

 

      “秋气集南涧,独游亭午时。”

 

自宋玉以来,文人就有了悲秋的习惯,然而以乐眼观之外物皆乐,悲眼观之外物皆悲,诗人刚经历了非常人的打击,一个“集”字,表达了诗人浓得化不开的悲愁。“永贞革新”失败后,33岁的诗人本想大展鸿图,没想到却落到了政治的最低谷,不仅被贬南荒,而且纵便遇到大赦,也不在此列。此时的他家中还有老母、孤女,到永州后先是母亲去世,后来本想借助京兆许孟容的帮助被重起用,却最终没有结果,期间女儿病逝,柳宗元真的成了孤家寡人。

 

      “回风一萧瑟,林影久参差。”

 

此句运用记游诗的章法,以清幽萧瑟的林中景色衬出了诗人孤苦的心境。“回风”、“林影”都会让人惊心,非心中历经大难的人,不会有这种敏感的觉察。

 

      “始至若有得,稍深遂忘疲。”

 

这时的诗人离开了让他悲伤的龙兴寺迁到了愚溪,也开始反思过去,重新审视自己的人生观念。“为问经世心,古人谁尽了。”(《独觉》)诗人用积极的探索精神来消解这化不开的哀怨,苏东坡称此诗“忧中有乐,乐中有忧,曾绝妙古今矣。”“忧中有乐”,即指此处。

 

       “羁禽响幽谷,寒藻舞沦漪。”

 

然而当诗人听到禽鸣,看到水藻,悲眼观之,移情别物,皆悲也,禽是羁禽,藻是寒藻,而羁、寒其实就是诗人自己的内心写照。转瞬“乐中有忧”,诗人有着太深的伤痕,并非一时能够消解的,即便此时的他把眼光投向了山水,也常常参悟佛理,“澹然离言说,悟悦心自足。”《晨诣超师院读禅经》)。

 

      “去国魂已游,怀人泪空垂。”

 

问君能有几多愁?倾泻而出的忧愁,由近及远,往事又渐渐清晰的浮现在眼前。诗人远离了故园,远离了梦想,远离了朋友,更加远离了亲人……当这一切变得真切时,“魂已游”游魂也,就连个想念寄托情感的亲人都没有,又何谈倾诉呢?

 

      “孤生易为感,失路少所宜。”

 

这时的柳宗元家中仅自身一人,自诉“犹对人言语,求食自话,迷不知耻,日复一日”,由于是家中的独子,“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要不是为了延续后代,他已经不想“孤生”了,经受这莫大的悲苦。祖庭的荣耀,政治的理想,此时变得遥远模糊起来了。被贬后的柳宗元表面上虽是一个地方大员司马,其实是个闲职,并且用他的话来说“俟罪非真吏”,一个被流放的京官,连母亲去世都不能护送回去,人身自由可想而知了。

 

      “索莫竞何事,徘徊只自知。”

 

柳宗元毕竟是柳宗元,他还有更高的超越生命的追求。政治上的失望,生活上的打击,更加激发了他年轻时怀有的远大志向,“以兴尧舜、孔子之道,利安元元(百姓)为务”,“贤者不得志于今,必取贵于后,古之著书者皆是也,宗元近欲务此”(《寄许京兆孟容书》)。“苟一明大道,施于人世,死无所憾。”(《贞符并序》),他自知竟何事,是与他自小树立起来的高大人格相衬的,即是受儒家“立德、立功、立言”的思想,以及司马迁《太史公自序》里“…诗三百篇,孔子厄陈蔡作《春秋》,屈原放逐著《离骚》…,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的影响而形成的。

 

       “谁为后来者,并与此心期。”

 

现实中的孤独、荒凉,他找不到一个知己,“倚楹遂至旦,寂寞将何言”(《中夜起望西园值月上》)。当他消解了自己的个人之悲后,只好把心思寄托于身后,跨越时空寻求知己。苏东坡在贬谪生涯中,陶渊明、柳宗元的诗文成了他最重要的精神慰藉。此后,也正是由于苏东坡的影响,把柳诗推到了世人面前。

 

 

 

 

 

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

 

城上高楼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

 

惊风乱飐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

 

岭树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肠。

 

共来百越文身地,犹自音书滞一乡。

 

注:

1 飐:风吹顫动。

2 百越:代指岭南少数民族地区。

3 文:古时一些民族有在身上、脸上刺画花纹或文字的习俗。

 

 

柳宗元生前直至北宋初年诗名很少被人提及,即一般所谓的“柳州文掩其诗”,其实不然,在中唐时期,最著名的当属元稹、白居易等人“新乐府运动”中的平易流畅,以及韩愈,孟郊的雄奇险怪。文章韩柳并称,而诗柳宗元独占一派,另立风格,但是由于柳宗元的诗多作于被贬之后,而且大部分诗都是写给自己看的独白诗,虽有小量赠和之作,但影响不大。自苏东坡发微柳诗枯淡与陶渊明并提之后影响徒增。至明胡应麟赞“柳州之精工”,方回更言“比老杜尤工”之后,柳州至此不但在唐诗,乃至中国诗歌史中都是独树一帜的名家。

 

柳宗元再贬柳州之后,诗风转向“清峻冷峭”,多作七言之诗,而其中最为突出的就是被称作精绝工致的七律。从数量上谈,柳宗元只有十首七律诗,其中八首作于再贬之后。这首登柳州城楼即是被广为流传的代表之作。

 

这首诗作于元和十年到柳州后不久,或许刚刚送走宗一之后。经过永州十年的贬谪,诗人被召回长安,“晴天归路好相逐,正是峰前回雁时。”(《过衡山》)“南来不作楚臣悲,重入修门自有期。”(《汨罗遇风》)但是随即被贬到更远的柳州,虽然官位回升至拥有一方实权的刺史,但是诗人却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另一首名作《衡阳与梦得分路赠别》中有“十年憔悴到秦京,谁料翻为岭外行。”此时的诗人和刘禹锡再度被贬,已与十年前二重天了。这其中还有关于刘、柳的一段千古佳话,在韩愈《柳子厚墓志铭》里有载。当时再贬,刘禹锡去的是更加荒凉偏僻的播州,古夜郎所在之地,柳宗元知刘禹锡上有八旬老母,不忍其在风烛残年遭此跋涉,像自己的母亲一样客死他乡,便主动对换,正好此时有人将梦得事上报朝廷,改为连州刺史。诗题中另外三位也是“二王八司马”中再度被贬漳州,汀州,封州的战友,而此时其中王叔文、王伾、陆贽、吕温已先后而亡。

 

      “城上高楼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

 

起句诗人就把情感推向高潮,站在这接大荒的城楼上,茫茫如海天一般的愁思迎面压来。此时诗人的一腔愁思却不知落向何处,也许只有另外三位战友能够了解我,慰藉我吧!

 

     “惊风乱飐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

 

身在茫茫南荒,诗人只好把这腔恨意化为眼前的诗句,洁白的芙蓉花从污泥中开出来,却又经历这狂风的肆意吹打,坚强的薛荔附在墙上生长,却被这骤雨任意浇淋。“惊风”“密雨”不正是那帮猖狂小人的写照吗?而“芙蓉”,薜荔”正是我那高昂、坚韧的战友。清沈德潜在《唐诗别裁集》里指出“柳诗长于哀怨,得《骚》之余意”,在此诗中得到全面展现。

 

     “岭树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肠。”

 

当物境与人意相通,互相感生,好诗就这样生成了,这也是王国维诗论的最高境界,无我之境。

 

中间两联通过眼前景物的实际描写,将满怀愁索导归于自然,消解到山水。诗人不仅咏出了柳州的神韵,韩愈《荆溪唱和诗序中》说:“欢愉之词难工,而穷苦之言易好。”我料青山应如是,传愁献恨,而且也不负于柳州山水,之后“重遮千里”“曲似九回肠”让柳州,柳江名声在外,后辈诗人吟唱不绝。

 

     “共来百越文身地,犹自音书滞一乡。”

 

最后结尾处,诗人也只好寄言与战友互相勉励。“犹自音书”,坚持住不要把我们的根丢了,这里不过是短时间的停滞罢了。不过诗人终究没能离开这里。这也许就是大自然吧,它由它的安排。柳宗元生前如屈原一样,流落到楚国之南,这也是他们共同的悲剧,一生都没有消解掉“自我被奴役的创伤”(胡风语),被“冷落的逐臣心态伤害了他们的崇高与伟大”好在神话系统(被当地人的神化--作者注)的诗篇中,隐秘的做了反叛的王。诗圣、诗仙、诗鬼也没有逃出卑臣的心态,只有“几曾着眼看侯王”的诗豪(白居易封的)刘禹锡具备了无冕之王的王者风度。——熊晋仁《浪荡的游思》

 

最后顺便提一下这所谓的“百越文身地”。唐时的经济文化中心还是长安,衡阳有雁回塔,也就是说以南的地方都是边疆了。虽然那里多瘴气,潮湿,对北方人而言肯定不适应,但并没有诗人们诗文里描写的那么可怖。这主要还是心理上的原因,孔子曰:“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也就是说华夏族以外的少数民族地区有君主,还不如华夏地区的各国没有君主。”这实是一种民族歧视。虽然柳宗元在朝所做的礼部员外郎只是从六品的官职,而刺使却是地方大员正四品,但是一个处在权力的中心,一个处在边疆,一方面受儒家“致君尧舜上”(杜甫),一方面朝廷也不重视,这一点读者当心中有数。

 

 

 

 

始见白发题所植海石榴树

 

几年封植爱芳丛,韶艳朱颜竟不同。

 

从此休论上春事,看成古木对衰翁。

 

此诗当作于永州晚期。这一时期柳宗元的枯淡风格基本定型,心境亦好转,经过多年的消磨华发早生,对世事也多了一分豁达和从容。

 

从诗体上讲,七绝尚华丽,文多胜质,柳宗元的七绝有三十余首,仅次于五古,绝句是专门的一种体裁,起承转折之法寓于四句之中,有“百代不易之体”的高誉,并且可律可古。这些诗多作于柳州,而其发端当在此时。柳宗元的花木诗有二十一首,比其描写田园,家庭的诗要多,名篇较之要少,内理上却是一脉相承。

 

在永州,柳宗元经过母丧女亡的痛苦之后,因没有子嗣而无奈地支撑着。本想回长安的他要娶一个士族大家女子为妻,但随着北归成为泡影,也只好在当地找一个了,又由于他当时贬谪带罪之身,在当地的大户人家找一个也不容易,此时他有些任天由命的意思了,便娶了一个当地的普通女子。

 

从“愿致溱洧赠,悠悠南国人。”(《戏题阶前芍药》)到“缧囚终老无余事,愿卜湘西冉溪地。”(《冉溪》),就已感受到了他的心路历程。

 

      “几年封植爱芳丛”,

 

柳宗元到永州后,饱受瘴气侵袭,还因暑湿而得脚疾,所以先是种竹去暑,后又《种仙灵毗》,《种术》,《种白蘘荷》等草药,以治身疾。在《种术》中诗人写到“守闲事服饵”,一个以兼济天下为己任的儒士能安于守闲吗?起先他只是把草木特点作为自己的写照,“嘉尔亭亭质,自远弃幽期。”(《茅檐下始栽竹》),到后来发展到专写一起花木来寄寓自己的感慨和寄寓。南方特有的植物不仅在身体给予诗人慰籍,而且还拓宽了他的诗歌范围,爱屋及乌,人之常情。诗人也渐渐平静了许多,大大消解了“投迹山水地,放情咏离骚。”(《游南亭夜还叙志七十韵》)的哀怨,转而审视自己的内心和现实生活。

 

      “韶艳朱颜竟不同”

 

 “倾筐壅故壤,栖息期鸾鷟 。”《自衡阳移桂》是诗人借屈原《离骚》之典以香桂自喻。其对草木的兴趣逐渐广泛,不仅有咏桂、蓉、橘、柚等历来文人咏吟较多的花木。而且结合自身的遭遇、志向,把身边一些常见的花木作为咏吟的对象。

 

在《新植海石榴》中诗人以海石榴自喻,言其所植非所,即便四季长开,又是为谁而荣呢?联系自己再有才能,贬居永州  ,又能为谁赏识呢?《早梅》、《红蕉》以及到永州后的咏松、柳、榕等等也属这类诗,抒情直接,即景而发。

 

      “从此休论上春事,”

 

诗人至此一转,感悟到世事无常的道理,过去的就让他过去,不可被所经历的打击压垮,应以更加包容,宽广的心态去面对生活和世界。“古称寿圣人,曾不留至今。”《觉衰》“安适不期贵,道全岂偷生”《游石角过小岭至大乌村》,“从此忧来非一事,岂容华发待流年。”《岭南早行》,诗人的转变是可喜的,心存千古,能乐能忧,诗人本身的素质造就了艺术,儒家诗论以孔子“有德者必有言”,孟子“知人论诗”为贵,陆游曾告诉向他学诗的人,“功夫在诗外”,诚不虚也。从人格上来讲,柳宗元独树一家,是由此决定的,历来韩柳并提,但学韩易学柳难,正是由此而发的,诗人经历的唯一性是不可复制的,如若不然,柳宗元就成了“放情咏离骚”的怨夫了。

 

       “看成古木对衰翁。”

 

以此句收尾最有情致,在不经意间诗境已更上一层楼了。如纯以议论收题,或着意表现豁达,还是有痕迹的,因非真心而发也。像早期的“只应西涧水,寂寞但垂纶。”《酬娄秀才将之淮南》“偶地即安居,满庭芳香积”,《赠江华长老》,“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江雪》,“不羡衡阳雁,春来前后飞。”《郎州窦常员外寄刘二十八诗见促行骑走笔酬赠》等即属此类,诗中还分明夹杂着无奈。但是此时的他已渐渐淡化了屈原式的哀怨是肯定的。但与他所希望的禅的境界还尚有差距。

 

与此相为对应的就是在《柳州城西北隅种甘树》诗末“若教坐待成林日,滋味还堪养老夫。”透出了他经历大故,晚岁逾健的气象,此时的他经过永州的历练,心情更加平和,乃至有了“只应长作龙城守,剩种庭前木檞花。”《种木檞花》这种自我宽慰的作品。龙城,柳州别称。

 

柳宗元的草木诗以及田家、家庭生活的诗与其最主要的特色枯淡、冷峭之外,形成兼而并蓄的淡泊幽婉的风格,这类诗中的佳作才是实质上接近陶诗的作品。但是由于佳作数量太少,而且早期风格骚意仍浓,后期又不继,加上这类诗太多用典,显得深奥堆切,影响传诵。有的诗中比兴手法使柳诗不但得骚之幽,而且在艺术上远扩展了“以香草美人”比兴的传统。如木芙蓉、海石榴、红蕉等就是离骚里面没有的。

 

另外柳诗在七言上的成就,清人宋育仁《三堂诗品》中说“七言造怀自喻,饶费苦吟,俊逸生新,伸伤刻露,要处之储(光羲),韦以降,无愧一家之言。”意思说柳诗中用七言来喻写自己心境的作品有独创性,这些诗少含蓄,直接表达忧愤,与储、韦相比可自成一家。

 

 

 

 

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

 

海畔尖山似剑鋩,秋来处处割愁肠。

 

若为化得身千亿,散上峰头望故乡。

 

  

此诗作于柳州,柳宗元至死都有一股消解不了的哀怨情绪。就同期来讲,吕温是柳宗元比较钦佩的一个人,经历比他复杂,39岁就死了,同贬的好友刘禹锡心胸更是开阔,自己一直接触佛道朋友,这些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开解了他,但冰冻三尺,他的哀怨更大程度上来源于他早期的宗族观念。

 

家讲君子当“达者兼济天下,穷者独善其身。”柳宗元从小感受到的独善其实是很少的,此诗所具有的浓浓愁绪,势如乌云压顶,这正是他早期诗风的特点。

 

      “海畔尖山似剑鋩,”

 

柳州离南海很近,是典型的喀什特地貌,山势独立连绵,一座山就如一座山尖,很像盆景,多象形,桂林的象鼻山,柳宗元在诗中的峨山,即现在的鹅山,仙人山即现在的马鞍山,等等。虽然此时柳宗元已解决了子嗣问题,有二女一男,但内心深处却依然如故,看柳州的山就像战场,处处如剑尖一样。

 

      “秋来处处割愁肠。”

 

文人喜悲秋,柳州不到冬天是无秋可悲的。诗人这时已经过了十年的贬谪生活,日近中秋,重阳佳节,这就很容易理解他的忧愁了。但如利剑割肠一样的愁,听起来还是很吓人

 

柳宗元生于长安,二十一岁即中进士,当时科举分秀才,明经,进士,有“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之说,当时他可谓少年得志。他还是独子,此时家中长辈大都已过世,但是由于他在政治上被打击,家族还是有牵连的,就更使家族雪上加霜,柳宗元一直有愧恨之意,愧对宗族不但没有因自己的位及高位而兴,却因被贬而再受打击。两晋时期的门阀制度虽然至唐中期已近消失,但是由于历史原因,地方士族大户的影响力还是很大的,太宗李世民,女王武则天都曾遇此难题。李白,杜甫这类奔仕之人更是重视。柳宗元又称柳河东,但他一辈子都没有去过河东,那只是他的郡望,这种门第观念使名门望族都有一种优越感,即祖籍所在地形成的大族姓氏前都要加上郡名,如李白的陇西李氏。即使早已离开做了大官,都只能视为寓居在外,柳是河东三大望族之一,祖先可以追溯到春秋时期被孔子称为“和圣”的柳下蕙,柳宗元曾多次提到他的家世,《晋问》就是代表,在唐朝他的高伯祖柳奭最有名气,以上四代人做过宰相,高宗时在尚书省任职有二十二人,柳奭任中书令,是王皇后的亲舅。武后掌权遭到打击,武后失败以后,他的家族仍然兴旺不起来,在尚书省做官的十年才有一个,他的父亲就是位正六品,自己也是位及六品,同时,宗直也进士及第,但是由于他的政治失败,家族刚有起色,即又遭此大难,怎能不让他郁郁在胸。

 

      “若为化得身千亿,”

 

此句一转,大有粉身碎骨之势,语句受佛典影响。汪森的《韩柳诗选》说:“其冲淡处似陶渊明,而苍秀处兼乎谢灵运,至其幽思郁结,纤徐凄婉之致,往往深得楚骚之遗,”这种认识比较全面。从柳诗的早期风格领略出来,(柳宗元被贬前很少作诗,被贬的头五年可视为早期),有兴趣的话,可以翻阅陶谢柳的资料加以对照。

 

       “散上峰头望故乡。”

 

此情可悯,柳宗元之所以能与屈子并提,与他的这种精神是分不开的,在无我中执着,为精神而活,柳宗元的学识是不用说的,他的悟性没这么差,不会把个人的荣辱看得太重,放不下,如果这样,他也早在历史中消失了。孔子有“宁知不可为而为之”的精神,柳宗元也是,正是这种旷古以来的担当精神,勇于奉献,中华精神才得以延续。

 

唐前虽然儒、释、道并重,但是由于道教是国教,禅宗又大兴,使佛道义理大盛,科举虽以六经为主,但儒生却深深感受到在精神上难以为续,汉唐的儒学以考据,训诂为主,义理上的阐释较少,经宋至明,理学的地位得到巩固,后人这才从文章上溯源,定出个散文八大家来。

 

 

 

 

溪居

 

久为簪组累,幸此南夷谪。

 

闲依农圃邻,偶似山林客。

 

晓耕翻露草,夜榜响溪石。

 

来往不逢人,长歌楚天碧。

 

注:

1 簪组:插在头发上的簪子,代指做官。 

2 夷:本来指东方的民族,这里代指中原以外的地方。

 

 

 

《溪居》是柳宗元山水诗里的代表,《唐诗三百首》选录此诗,可见影响之广。柳宗元被贬后,因“司马”是闲职,不象在柳州作刺使管理一方政务,而没有空闲,“欲采蘋花不自由”《酬曹侍御过象县见寄》,“仙山不属分符客”《浩初上人见贻绝句欲登仙人山因以酬之》就是例证。柳州时的柳宗元作的山水诗很少,而且以七言为主。而与被贬永州后不一样,他“闷即出游”,“投迹山水地,放情咏离骚。”可以说踏遍了永州的山山水水,心物相交,柳宗元独特的心理与这方骚土相遇,诚如诗人汪藻 说的:“至今言先生者必曰零陵,言零陵者必曰先生。”零陵即永州,秦时设郡。

 

柳宗元的诗有三分之二写于永州,而永州诗又以山水居多,而且多为五言,五律是唐代科举考试的诗题,规模简重,法度精严,要求无一字妄下,刘长卿擅长此体,有“五言长城”之称,柳宗元21岁就中进士,可谓深得其味。

 

        久为簪组累,幸此南夷谪。”

 

柳宗元开句说此,以其所为,大有自嘲之意。陶渊明把作官视为樊笼,《归田园居五首》开篇就说:“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因而朱熹说,“柳学人处便绝似,诗学陶者更似陶。”

 

律诗一般首、尾两联不对仗,这首诗的韵现代人读起来不协调,是因为语言的变化,在当时是和律的。唐韵至宋时就不合适了,此后每朝都对韵书作过修改。

 

&, nbsp;      “闲依农圃邻,偶似山林客。”

 

人家陶渊明是农夫,柳宗元定多只算个山农,他住在愚溪,只是闲逛时才发思陶之幽情,无事作个“山林客”。古代诗论重视诗人的修养和个体人格,我们现今说的风格在古时首先指一个人的风格,所以韦柳并提,时称韦柳体。韦应物,又称韦苏州,也是中唐诗人,稍早于柳宗元,《滁洲西涧》《幽居》都是其名篇。白居易《与元九书》评其诗“高雅闲淡,自成一家之体。”《古观唐集杂著》语:“中唐韦苏州,柳柳州,一则雅淡幽静,一则闲适安闲,汉魏六朝诸人之后,能嗣响古诗正音者韦柳也。”但他们的不同之处也很明显,柳诗忧郁峭厉,不如韦诗的清丽自然。但这首诗写得平淡含蓄,意在言外,这也是另一种风格的渗透,即品性,如司空图的《二十四诗品》,刘勰《文心雕龙》体性之分,近人曾国藩的气势、识度、情韵、趣味之分等等。苏东坡评析柳诗在韦苏州之上,陶渊明下即渊于此。宋代还有人把柳诗与谢灵运的山水诗相比较,其实好事者所为,元好问就曾批评过,谢柳只是在外在经历、感觉上像近罢了。 从此联中的“闲”“偶”字眼就稍感附比之情。

 

      “晓耕翻露草,夜榜响溪石。”

 

古人对仗讲究工对,即同类的词相对。但是与今天语法上所分的词稍有差异。比如天文与时令,都是名词,原则上相对,但是只有天文对天文才是工对,现在大都没这么严了。王安石曾说过“诗家语”,即诗与其他文体不同,诗缘情,本质上非叙述性的,诗的语言要打破平常所熟悉的用语顺序,习惯使之挺拔雄健,一新耳目,这样使诗的意韵更有力度更加饱满,如本句中的“响溪石”,老杜的“红入桃花嫩”即是。

 

          “来往不逢人,长歌楚天碧。”

 

这句中的“长歌”“楚天”都是意象比较丰富的常用语,组合在一起就会产生一种更好的意境,如下首诗中的“清湘”“楚竹”也是这样。这样的组合的效果是诗人在不用任何感情外露的情况下,采用意象组合法,就会收到更加强烈的效果。另外也可采用典故,熟语,成语等,柳诗就经常用典,使诗中的表达更加丰富和直观。如七古《古东门行》18句就用了10个典故,不过这样会使人读起来滞涩,拗口,隐晦,不熟悉典故的人就更加丈二和尚了,但用的好占大多数,如《旦携谢山人至愚池》、《哭吕衡州》、《冉溪》、《柳州城西北隅种甘树》等等、

 

最后,关于论诗,梁启超在《柳诗风格论略》里说的就很智慧了。大概意思就是某某相比,上下相较的说法多属浅见,每个定型流传的名家都有其个性,艺术风格各有贡献,不可简单的只作表面评价。

 

 

 

 

   

 

渔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

 

烟销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

 

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

 

注: 1 欸乃:形容摇撸的声音,也指划船时歌唱的声音。

 

此诗从时间上看,作于柳宗元母逝后,宗一、宗直来永州相伴时,即元和一年秋。后人论及此诗,大都延续苏东坡的“奇趣”说,又有人根据柳宗元自小就接触佛教,解说为禅趣。禅宗就是中国化了的佛教,唐朝大盛,至后期武宗灭佛(会昌法难)之后,因其服饰、传承等方便,没有遭到灭顶之灾,到宋时一直独秀,当时佛寺大都字以某某禅寺的名称,可想而知,当时东坡居士不会不了解《渔翁》,有些人不解,臆测奇趣即禅趣。这里当有东坡居士一言难尽的妙味。

 

解读此诗,不得不提到《江雪》,这首五绝作于同期。据记载,元和二年(807年),永州大雪,越犬吠雪的典故即出自柳宗元的散文,也是由此事而发的,广西很少下雪,就像蜀地很少有晴天出太阳一样。柳宗元曾在《答韦中立论师道书》里声援韩愈,诉责不敬师不知师之辈为蜀中之犬,越中之犬,日和雪有什么过错呢?这时“二王”已逝,“八司马”中的凌准也去世了,母亲去年又去世,这一切恍如昨日,“永贞革新”的失败在这突然而来的大雪面前,顿然鲜明起来,柳宗元孑然一身,国忧,家祸,身愁,万千孤独在一身,倾洒在这永州山水,此后他继承屈原的离骚情绪,构成了他人生和诗文的主调。

 

这篇七古与《江雪》这首五绝是柳宗元传诵最广的名篇,但是综观柳诗,他的名篇大都出在诗很少的几种诗体里面,五绝,七古、七律加起来才比七绝多几首,仅占到五古的二分之一多。

 

所以,古人说学柳诗难而学韩易,皆因其非为写诗而写诗,没有规律可寻。

 

这两首诗营造了一种空灵的意境,这当与老庄哲学的玄化自然以及佛禅的影响相关连。柳宗元由于母亲信佛从小就对佛教有所接触,成年以后,当时文人偏好禅宗,他不可避免的时常接触。但是这仅仅是一种社会熏染,即便是被贬后长期住在佛寺又与僧道交往,这还是一种向外寻求慰籍的精神探求。

 

      “渔翁夜榜溪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

 

由于诗歌意象定势的影响,这句诗仍能感受到凄然的孤独情绪,“渔翁”“清湘”“楚竹”这三个词皆是。然而“夜榜西岩”“晓汲”“(夜)燃”已透出了一股自然之气,大有“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帝力于我何有哉”的上古先民气息了。儒家产生后,受孔子“达则兼济,贫则独善。”的教导,士人另作两手准备,然而,处达易守贫难,很少有人左右逢源。白居易“中隐隐于庭”的佛家精神,李白的“功成身退”的道家精神对柳宗元都显得有一层隔膜,然而,文化又是互为交叉的,《论语》里有“贤者辟世,其次辟地,其次辟色,其次辟言。”他的先祖柳下惠即是其中的人了。这种自古而来的至民境界后来演化成了中国文化的隐性支柱也就是所谓的隐士精神,后来儒、释、道与之互容,形成不同风格的精神留守地。

 

      “烟销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

 

这就是被苏东坡称为有奇趣的地方。《道德经》里说:“是以圣人居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夫唯不居,是以不去。”显然,此时的柳宗元的态度对他的经历的世事采取无言的态度了。后来所理解的禅味即源于此“欸乃一声”,但这显然比禅宗的“棒喝”力度要小与“顿悟”又差了点味道。其实只是异曲同工罢了,所以东坡居士才有奇趣之说,而不用“禅趣”。

 

      “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

 

东坡居士说此句多余,我看是的,只有无知的人才无谓地与之辩白,但是要是没这句,柳子厚就不是柳子厚了,也没有了后来的陶柳之论了。显然从论人上东坡这句话是多余的,要是诗论当如此,如没有后两句,渔翁一诗的境界更加圆容,属一流的禅诗了。

 

在《巽公院五咏》第三咏《禅堂》的末句“心境本同如,鸟飞无遗迹。”以及《晨诣超师院读禅经》的末句“澹然离言说,悟悦心自足。”里诗人所感受到的“心境”“悟悦”已非常通达了,然而正如章士钊在《柳文指要》里说的“子厚自幼好佛,并不等于信佛。求其道三十年,自不足言信仰。”在他的心灵深处,过往的伤痕太重,对自身的使命感不能消融,促使他一生都在这两种诗境中徘徊,这又恰好产生了另一种心理取向,在《首春逢耕者》的末句“眷然抚耒耜,回首烟云横。”《溪居》末句“来往不逢人,长歌楚天碧”。《夏处雨后寻愚溪》的末句“幸此息营营,啸歌静炎燠。”这三首诗所道出的“羲皇”情怀已与渊明心境了无二致了。这也是后人推崇他与陶并提的根本,这首诗的末二句当为其初心。

 

 

 

 

行路难三首之一

 

君不见夸父逐日窥虞渊,跳踉北海超昆仑。

 

披霄决汉出沆漭,瞥裂左右遗星辰。

 

须臾力尽道渴死,狐鼠蜂蚁争噬吞。

 

北方〈立争〉人长九寸,开口抵掌更笑喧。

 

啾啾饮食滴与粒,生死亦足终天年。

 

睢盱大志小成遂,坐使儿女相悲怜。

 

注:

1 窥虞渊:窥测预料深水。

2  跳踉:跳跃。

3 沆漭:形容大水广阔无边。

 

的,《卖碳翁》即是其中名篇。柳宗元秉承文载道,诗言志的传统,这种体裁的作品在其文中最是表现得淋漓尽致,我们耳熟的黔之驴 就是其中的名篇。而在诗中,讽喻、咏史的诗鲜明的把早期情绪强烈的表达了出来,对欣赏其主要作品是有对比意义的,能更好地领会其精神世界。

 

“君不见夸父逐日窥虞渊,跳踉北海超昆仑。披霄决汉出沆漭,瞥裂左右遗星辰。”

 

本诗是其行路难的第一首,行路难是古歌行体,开篇都以君不见三字开头,李白是其中大家。起句气势纵横,以夸父追日的上古典故把自己所要表达的气象烘托出来,蕴涵了他对理想信念的坚定执着,同时也借此表达对重展宏图的渴望。

 

当时虽距安史之乱已有十多年,但由此带来的影响和反映的社会问题却未得到解决,朝廷大权旁落,宦官专权勾结藩镇势力,推行苛捐杂税,兼并土地,孤立朝廷,鱼肉百姓。并且打击陷害良臣,发动叛乱。在这种情况下,柳宗元怀着“制令有不宜于时者,必复于上,革而正之。”的信念,以“冲罗陷阱,不知颠踣”的气概参与王叔文的改革,并成为骨干成员。其不计个人安危的品性和政治人格又岂能是这帮小人所能理解。

 

 “须臾力尽道渴死,狐鼠蜂蚁争噬吞。北方/人长九寸,开口抵掌更笑喧。”

 

柳宗元才高志大,早年得志,官场如意本以为天遂人愿,大展宏图,未曾想 顺宗力弱,革新转眼失败。 柳宗元一生最重要的事就是参加了王叔文、王伾领导的“永贞革新”,自失败后,其政治生涯就结束了,并且带上了洗不干净的污点。新旧《唐书》本传中,柳宗元的形象犹如一个以权谋私的小人,败坏纲纪的乱臣。可想而知,柳宗元的被贬后面对的打击与苛责。“群言沸腾,鬼神交怒。”《寄许京 兆孟容书》“骇机一发,浮滂如川。”《上淮南李相公启》,此时这些“射利求进”的小人们犹如墙头草,极力攻击,咒骂革新派,落井下石以示忠诚、正直。即便再其死后的墓志铭中,韩愈仍以为这是其一生中的最大败笔。柳宗元称这些小人为狐鼠蜂蚁,“长九寸”的“    人”。当时王叔文下台,柳宗元仍然极力称赞王公“坚明直亮,有文武之用。”此举被人称为“不识时务”,遭来了更多的漫骂。在当时那种趋炎附势的风气下,柳宗元依然对王叔文作出肯定的评价,是不与小人,流俗同污,不对恶势力低头的孤傲、正直性格体现。他正是要借此贬低那些小人,表明自己的态度,以及革新派的骨气,这可与二次被贬前刘禹锡的表现相映照。

 

“啾啾饮食滴与粒,生死亦足终天年。睢盱大志小成遂,坐使儿女相悲怜。”

 

失败后,柳宗元仍然固守理念,不肯降心 志,“知不可而愈进兮,誓不偷以自好。陈诚以定命兮,侔贞臣为友。”《吊苌 弘文》岂能和滴粒即饱只看自己生死的“  人”相类。“苟守先圣之道,由大中以出。虽万受摈弃,不更乎其内。”(《答君巢饵 药久药书》)“君子志正而气一,诚纯而分定,未尝标 出处为二道,判屈伸于异门也。固其本,养其正,如斯而已矣。”《送萧登第后南归序》

 

但由于成则王侯败则寇,一朝天子一朝臣的狭隘朋党心理,虽然被贬后,柳宗元一再上书表明心迹,却仍不被理解。唐宪宗贬斥他拒不承认自己有罪,反而坚持永贞革新的正义性,虽然他自己在《答问》中也认为当初自己“凡事皆易,为折之以当世急务,徒知开口而言,闭目而息,挺而行,踬而忧。”承认自己有早年得志的骄矜心态,但这与其纯正的品格无碍的,却被人视为污点,一再扩大,“蹈道不谨,昵如小人,自致流离,逐隳素业。”《旧唐书》,《新唐书》更是称柳宗元为依附王叔文的小人。好在历史有定评,王安石,乾隆,毛泽东都曾为其翻案。

 

 

其他诗篇,如《跂乌词》里“尔独落魄今何为”,《笼鹰词》里“拔去万累云间翔”,《放鹧鸪词》里“破笼展翅当远去,同类相呼莫相顾。”通过这些诗篇,可理解柳宗元被贬后的精神挣扎。

 

 

 

 

重别梦得

 

二十年来万事同,今朝歧路忽西东。

 

皇恩诺许归田去,晚岁当为邻舍翁。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比柳宗元长一岁,这一年对中国诗歌相当重要,还诞生了吕温、白居易、李绅。二人同为贞元九年的进士,同为“永贞革新”的成员,后又同时被贬。此诗作于柳州任上,此前关于刘柳的一段佳话前已叙之,此诗可参照《衡阳与梦得分路赠别》与《三赠刘员外》柳宗元在同一时间段内三次与刘禹锡赠答,可见二人感情之深,在其所有的诗文中,和刘禹锡有关的作品是朋友中最多的,《天论》即其名作,与柳宗元的《天说》共同奠定了他们在思想史上的地位,

 

        “二十年来万事同”

 

自柳宗元进士及第与刘禹锡同朝共事,到二次被贬已经二十余年了,在相当长的一段岁月里,二人是志同道合,喜忧相共,此种感叹也只能发给这样的至交。

 

在唐朝中了进士还不能受官,还得考博学宏辞科,柳宗元进士及第后父丧,到第四年考时未中,直至贞元十四年才考中,刘禹锡虽然在贞元十一年即考中,但随后父丧,此时二人经历就很相仿,但还没深交。

 

到贞元十七年,二人同赴京兆府所管辖的县任职,才有机会交往,二人政务之余,曾相伴听经并学习书法。后来又共同在御史台里任职,二人才高志广,共同有志于改革,参与了永贞革新,同属尚书省的中央官员,后来又同时被贬,一为郎州司马,一为永州司马,凡十年,又一同回京,随即又同出为连州,柳州刺史。

 

        “今朝歧路忽西东。”

 

当年(元和九年十二月),二人都接到了诏书,召他们回长安。柳宗元按捺不住高兴的心情,“诏书许逐阳和至,驿路开花处处新。”《诏追赴都二月至霸亭上》,但随即“十年憔悴到秦京,谁料翻为岭外行。”《衡阳与梦得分路赠别》,刘禹锡也在衡阳分手处赋诗“去国十年同赴召,渡湘千里又分歧。”《在授连州至衡阳酬赠别》

 

到柳州后不久,柳宗元心情久久不能平静,那首著名的《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当与此诗作于同时,也许是柳宗元不能尽意,才又单独赠诗与梦得。二人意气相投,刘禹锡《答》赠:“弱冠同怀长者忧,临岐回想尽悠悠。耦耕若便遗身世,黄发相看万事休。”可谓惺惺相惜也,历经人世,当有所悟,一个“归田当舍翁”一个“相看万事休”。

 

      “皇恩若许归田去,”

 

果然在元和十一年,刘禹锡从连州赴柳州拜访柳宗元,刘禹锡的女婿崔 铎是柳宗元堂姐的儿子,从这看二人还有亲戚,崔的儿子崔宏裕后来成了名书法家,这当与他的奶奶夫人有关。夫人擅长隶书,唐朝大书法家柳公权是她与柳宗元同宗的伯父。

 

柳宗元在柳州经常与刘禹锡诗文和唱,此时他已有二女。柳宗元的书法长于章草,自湖南以南的童稚大都学他的书法,刘禹锡也让自己的两个儿子跟从柳宗元在其教诲下学习书法。其间二人的唱和意味盈然,充满童趣。但是在其《叠后》诗中他却称“事业无成耻艺成,南官起草旧连名。”说自己立功无果,指政治上的失落,却在这艺文小技上取得了一点成就。《礼记》上说,“德成而上,艺成而下”,柳宗元无奈自己竟颠倒而置,颇有自嘲的意味。

 

       “晚岁当为邻舍翁。”

 

二人早岁定交,中年又共历患难,可不幸的是柳宗元于元和十四年十一月八日殁于柳州,时年47岁。最终没来实现他做舍翁于刘禹锡为邻居的愿望。临死之前,柳宗元写信给刘禹锡,托他编撰自己的诗文集。刘禹锡在好友亡故后,编成《柳河东文集》三十卷,作序《唐故尚书礼部员外郎柳君题记》,记载其一生并且誓言将柳宗元的儿子如同自己的儿子抚养成人。韩愈作《柳之厚墓志铭》,后来宪宗因裴度的请求才下诏召他回来时,他已于世长辞。当年韩愈就因谏迎佛骨而被宪宗贬朝州刺史,第二年即公元820年宪宗也被宦官谋杀。

 

其时柳宗元被贬后,一直努力找机会回去,可是积怨已深,柳宗元的短命,这种心情的交感应是主因。在古代,士人讲究当功于时,传德于后,衣锦还乡,归居田园是他们最好的归宿,可是柳宗元却把此当作自己人生的无奈选择。在《春怀故园》“悠悠故池水,空待灌园人”。《酬徐二中丞普宁郡内池馆即事见寄》“荣践具为累,相期在故乡。”他已经表达了内心最深处的心理寄托,但是由于“皇恩不许”,他在永州的十年里只能寄情山水,在柳州的四年里又忙于政务,最终于“眷然抚耒耜 ,回首烟云横。”《首春逢耕者》的渊明境界阴阳相隔,客死异乡。

 

 

 

种柳戏题

 

柳州柳刺史,种柳柳江边。

 

谈笑为故事,推移成昔年。

 

垂阴当覆地,耸干会参天。

 

好作思人树,惭无惠化传。

 

 柳宗元一生留下六百多篇作品,诗仅占一百六十余首,在其四十五卷本全集里(另有外集三卷),诗也仅占了二卷半。他被后人冠以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的美称,都与文相关,非关诗也。

 

孔子四科是士人成为全才的准则,德行、政事、言辞、文章。儒学本是士人哲学,“学而优则仕”,通过仕途来完成“兼济天下”是其最佳途径,无位卿相非圣贤不能为之。一心从政,走科举的路子,是大部分士子的唯一选择。通过文章、言辞博取政位,通过政位立功最终达到立德的目的,是君子一生的追求。“德成而上,艺成而下”,子曰:“辞达而已矣。”“文胜质则史。”《典论》里说:“文载道,诗言志”,柳宗元一生奉行的就是这种诗文观,所以他在给刘禹锡的诗中才说:“事业无成耻艺成”当时“南方为进士者,走数千里从宗元游,经指授者,为文皆有法。”《新唐书》南宋的大诗人陆游一生以收复失地为己任,晚年却发出“此身合是诗人末”的感叹,而实际上大部分人做的就是这种本末倒置的事情,或以文辞博得名声,或以官位博得利养。这是子厚,放翁这样的君子儒所不肖的小人儒所为。也正是这种原因,柳宗元只把诗所为抒发自己情志的精神寄托,使柳诗在当时以及很长的一段时间内,诗名不显,但这也恰为其在文名背后传达了一个鲜活的实质的自己。

 

      “柳州柳刺史,种柳柳江边。”

 

诗人通过这首五言律诗为自己立了一个小传和评价。柳宗元到柳州后,已很少用这种诗体。他在《岭南江行》中说“从此忧来非一事,岂容华发待流年。”表达了将要在此地做出一番事业的决心。种柳也好,种甘也罢这其实只是他的一种寄喻。以前他在永州闲置了十年,转而立言,“却学寿张樊敬侯,种漆南园待成器。”《冉溪》,借用后汉樊重为做器具而先种樟树和漆树时,被人所嘲笑,但后来所种之树皆长大成才得为所用的故事表叙自己的心迹。当官行政造福一方,百年树人,十年树木,立言以教后学。这次到柳州任刺史,终于可以言行并重,实践其在永州时《送薛存义序》中所表达的“吏为民役”的思想。

 

柳宗元在柳州实施“兴办文教”“开此邦人文之盛”,废除“以男女质钱”的土俗,掘井以利一方百姓,治理山水发展城市等系列“种柳”业绩影响柳州千年发展。

 

      “谈笑为故事,推移成昔年。”

 

这时的他心境大开,以“自得本无作,天成谅非功。”《初秋夜坐增吴武陵》到“为问经世心,古人谁尽了”《独觉》,他观古抚今,终于能够“信书成自误,经事渐知非。”《三赠刘员外》而把过往忧伤“谈笑为故事”了。

 

      “垂阴当覆地,耸干会参天。”

 

果不其然,柳宗元逝世后,官方除对其政治作为态度复杂外,在新旧《唐书》里对其文学成就,人品,在柳州任上的业绩均予以充分的肯定。

 

此后,杜牧首先以韩柳并提,其中以“李杜泛浩浩,韩柳摩苍苍。近者四君子,与古争强梁。”四句为要,成为柳宗元文学接受史上的名言。

 

唐五代时,柳名远远不如韩愈的名气大。诗歌成就更是很少有人提及,柳宗元的老乡晚唐诗评家司空图发现柳诗“近而不浮,远而不尽”。其诗论说:“梅止于酸,盐止于咸,饮食不可以无盐梅,而其美常在咸酸之外。”在《二十四诗品》中把柳诗列为第二品“冲淡”与韦应物并提,此后苏东坡更是把其诗与陶渊明并提,把柳诗提到新的高度,后人把其诗列入盛唐,而杜诗却开中唐以后之气。可见如果柳诗在数量上多一些,肯定又有一个诗人的头衔传于后人。

 

到后来,其在“永贞革新”中的思想价值也被发掘出来,乾隆皇帝称他们为“大过栋梁之材”,文革期间,更是被捧成了亘古第一的法家人物,当然历史都是站在他们所处的时代给予评论的。在政治影响上柳宗元对以后的历任地方官更是巨大,到宋高宗时,柳宗元已加封至文惠昭灵侯,到元朝时更是显赫,加封为公了,在五等爵位中位及一等。此后柳州名显于世,人才辈出,至今乃为西南重镇,可以说与柳宗元的影响有密不可分的作用。

 

      “好作思人树,惭无惠化传。”

 

典出《史记/燕召公世家》,周朝召公常在甘树下处理诉讼,后人缅怀他的仁政作《甘棠》诗歌咏。柳宗元生前不得志于时,死后影响却遗留至今,恰恰体现了老子“有无相生”的哲理,历代也莫不如是。他生前曾言必传名于后世,确实如此。有人说经济的影响可持续五十年,政治一百年,而文化却可以传承一千年以上。从此看柳宗元的得失顿见分晓。据史料记载,终唐一代,湖南进士25人,衡阳以南就有16人,且基本上都是中唐以后考取的。

 

在柳州,其逝后,百姓建庙,香火至今,成为保护一方的神灵。他惭愧自己没有“惠化”传之后代,其实也是对现实世界的无奈和嘲讽。对于这样一个博古通今的人,自己不会不了解历史的。在他以后,湖南永州,广西柳州,乃至他从没回去过的祖籍山西永济都因他名声愈显,惠化南北三方,泽被历史千余年而不衰,古今中外屈指可数,可谓早已“覆地”“参天”了。
【收藏此页】    【关闭】    【本有评论 0   条】
文章评论
目 前 还 没 有 此 文 章 的 相 关 评 论 信 息 !
在线评论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诗赋绽芳蕊 今来觅知音
关于我们  |  走近诗赋  |  入网须知  |  法律声明  |  网站地图  
版权所有:诗赋网    Copyright 2008-2016   zgshif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辽ICP备18006388号
诗赋杂志投稿邮箱:sunwulang@163.com
联系人:轻盈     QQ:418193847、1969288009、466968777     QQ群号(点击链接)     电话:15609834167     E-mail:sttsty@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