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会员姓氏检索 :
                  诗论
本栏目所称的诗论,主要指对本站除辞赋骈文、书画影廊发表的作品外的文艺评论,评论内容包括作品与作者。
                  本版编辑团队
本版主编:隔岸听箫
主编寄语:
本版顾问:
本版副主编:
本版编辑:
                  本版精品文章
                  文章信息
当前位置:  诗赋文论  >>  诗论
关于如何写格律诗词之我见(三)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访问量:1097        作者:秋水孤帆        发布:秋水孤帆        首发时间:2010-03-01 00:06:00
关键词:关于如何写格律诗词之我见三
编语:

     关于如何写格律诗词之我见()

  一、关于境界说

  无论是言情或是咏物当以境界为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静安先生把境界分为两类,即“造境”、“写境”。也就是说对应西方的“理想派”与“写实派”。我们把一种离现存事实较近的艺术境界,称作“写境”,反之,一种离现存事实较远的艺术境界,称作“造境”。“造境”注重夸张、虚构、变形等手法的使用,而“写境”注重的是写实。在一首诗中,写境与造境之间是可以相互渗透、包融、转化的。

  从境界中物我关系上,静安先生把它化分为“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有我之境”即指抒情色彩浓重的艺术境界。诗人的喜怒哀乐往往借助于景物描写才能加以表现,有时一方面直接抒情,另一方面,又将自己的情感强加于景物,使得物具我情,物因情活。在人情与物态的双重描写中,人情占更大的比重,拟人化的手法也得到特别的重视与运用,所以由此创造的境界就显得我情我意特浓。如欧阳修的《蝶恋花》中“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就是一个伤心至极的“我”将“花”来喻作自己,想一探消息或一诉衷肠,结果,花自飞落,人自寂寞。这里的情境就是极高度自我化、情绪化的,突现出作者的强烈情感。而“无我之境”是主体情感表达要相对隐蔽些的境界。此时的我似乎忘记了自己的存在,极力客观呈现的是外物的情势。此时的物情应是我情,在物我的情态中,仍然浸润着我的情趣兴致。因此,这是一个看似无我,实则有我的境界。如陶潜的《饮酒》中“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就是“无我之境”的很好例证。

  当时诗人弃官归隐,我性我情已在山水田园中找到了憩息之所。心态凑泊,心融于物,所写之物于无情状态,毫不夸饰,蜕尽浮华,直见物貌物性。但透过内涵,这种见物不见人的抒写,正体现出诗人那种甘于淡泊的恬适心境。如果说“有我之境”是以情驭物,此时的情是明的,是以我观物,是站在我的立场上,以我的特性来看物。那么“无我之境”则是以物载情,情是隐的。是以物观物,站在物的立场上,以揣度物的特性来看物。由此,“无我之境”中的“我”不像“有我之境”中的“我”那么张狂罢了。

  纵观洋洋诗作,写“有我之境”者多,而写“无我之境”者少。那是因为真能达到“以物观物”的境界,毕竟是很不易的。历来文人骚客,大都因际遇艰难,故写悲苦愁怨者多,或嗟叹命途多舛,怀才不遇,或抨击世情凉薄,倾诉离情别绪,无一不体现出我情我性,所以,“有我之境”也就成了创作主流了。

 

  二、关于咏物诗的欣赏与写作

  无论从古典诗词还是现代诗家,或初学写诗的朋友,都习惯喜欢咏物。如骆宾王七岁就写出了著名的《咏鹅》

  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通过这首诗感觉,在诗人笔下的鹅的形态,动作都被刻划的惟妙惟肖,栩栩如生。白毛,绿水,红掌,清波,四种颜色搭配起来,画面鲜艳明丽,浮和拨的动作生动准确。

  咏物诗也同佛家关于三个境界的说法相似。据说佛家关于境界说法分三个层次。

  第一层是:“看山是山,看水是水。”这时的山与水在观察者眼中是事物的本来面目。那么到了第二层境界,就变成;“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了。”这要求观察者在观察事物时,需要看到的是事物的内在东西,而不能停留在事物的表面上。

  而到了第三层境界时,就应是:“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这时要求观察者不但要看透看懂事物的内在本质,而且还要“天人合一,物我合一,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当认识到这个水平时,便达到了最高境界。我们不仿借鉴佛家这个思想来体味一下诗词在咏物时的境界问题。

如贺知章的名作:                      

                                          咏柳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这首诗把柳树的特点,形态及与时令的关系都写的恰到好处。诗句技巧高超,作为千古名篇,确实值得后人学习。但该诗,也只是达到了咏物诗的第一层境界,它除了说柳,其它什么也没有。优点是把柳树说的准确,形象。可以说:说到家了。然而缺点也基与此,柳树就是柳树,没有别的。读后给人感觉是简单,明快,形象,余味少。这就是“看山是山,看水是水”了。

  最近笔者也写了首《咏岁寒三友》,其“松”恐怕也属这第一层境界,只是从松的表层进了描述,如:

 岁寒三友 松

 群芳凋落柏森森, 老骨孤标未可侵。

雪虐寒枝枝更俏, 千年不老一童心。

 

  咏物诗第二层境界应物非原物,要被作者赋予主现的意思,作者要把自己对世界,对生活的感悟加到物的身上,那样,物已非己了,仅是作者的道具而已。如虞世南的:

                        咏蝉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这首诗前两句是对蝉的客观描写,后两句完全是作者对生活的感悟,通过蝉的形象来表达。表面说蝉,实际上是说理。这样写法,往往采用双关,象征,比喻等手段,最终达到表达自己想法的目的。那“居高者”此时已不是蝉了,而是人。蝉如此,人亦然。通过物本身的特点来展开人的联想和发挥。最终达到哲理诗化的目的。写这类作品切记不可生拉硬扯,把握住度,发挥的贴切自然才行。

                    岁寒三友 竹

清高奉节绿江南,久宿山林心岂甘。

箫管低吟妃子泪,春秋任我笑中谈。

  咏物诗的最高境界就是“物我合一”。作者自己的身世,感悟,寄托完全通过物来表达。目的明明写自己,却基本不暴露才好。作者本意隐藏的很深,但让人通过作品的理解和把握,却分明可以感受出来。也就是说:这时的“山还是山,水仍是水”但山水中加入了作者的灵魂。同样是咏蝉,骆宾王的《在狱咏蝉》就达到了这一境界。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侵。

那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诗人这里采用第一人称的形式,假借蝉的口气来写。表面看,蝉是在自言,其实全都是作者自己的心声。全诗采用比喻手法,把自己比喻为蝉。全篇还采用了双关手法,从颔联起,句句写的是蝉,但句句其实也是在写作者自己,那“玄鬓影”,“白头吟”虽说的是蝉,但也正是囹圄中的作者本人。那“露重”,“风多”既是蝉的境遇,也是作者本人的遭际。而最后结句,蝉的一问:其实就是作者的高声呐喊。

岁寒三友 

玉容不逐众群芳,每到岁寒施艳妆。

但恐春风又将至,归魂谁悯好霓裳。  

  咏物诗不能单纯为所咏之物写照,还要寄寓某种深意,力求予人以思想上的启迪。“咏物诗无寄托,便是儿童猜谜。”

【收藏此页】    【关闭】    【本有评论 2   条】
文章评论
独上西楼 评论 (评论时间2010-05-03 08:14:00)  
品读三论,学习欣赏!
孙五郎 评论 (评论时间2010-03-01 00:12:00)  
秋水孤帆先生关于诗词的三论甚好!宜认真研读、学习!
在线评论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诗赋绽芳蕊 今来觅知音
关于我们  |  走近诗赋  |  入网须知  |  法律声明  |  网站地图  
版权所有:诗赋网    Copyright 2008-2016   zgshif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辽ICP备18006388号
诗赋杂志投稿邮箱:sunwulang@163.com
联系人:轻盈     QQ:418193847、1969288009、466968777     QQ群号(点击链接)     电话:15609834167     E-mail:sttsty@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