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会员姓氏检索 :
                  诗论
本栏目所称的诗论,主要指对本站除辞赋骈文、书画影廊发表的作品外的文艺评论,评论内容包括作品与作者。
                  本版编辑团队
本版主编:隔岸听箫
主编寄语:
本版顾问:
本版副主编:
本版编辑:
                  本版精品文章
                  文章信息
当前位置:  诗赋文论  >>  诗论
绝句章法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访问量:1912        作者:江建平        发布:坦然        首发时间:2009-09-09 12:14:00
关键词:绝句章法
编语:

                         绝句章法

    章法,就是组织文章(诗词)内容的方法,也称结构和布局。
    一首诗,在确定了主题(立意)并且选择好题材后,就要考虑如何组织安排这些题材来更好地表现主题。一般要求是,根据表现主题的需要,把题材主次分明,有起有结地组织成一个有机整体,从而构成一首完整的诗篇。
    章法无高下,只要适宜表现主题就为好。章法无定法,以适宜表现主题为原则,可以用前人的成法,也可以自己创法。
    古人论诗的章法,多主起、承、转、合。起是发端。承是承接。转是转换。合是结束。一章之内,起结转换皆应随意而发展,不可离题过远以致脱节。
    胡震享《唐音癸签》中说“绝句之法……大抵起承二句固难,然不过平直叙起为佳,从容承之为是。至于宛转变化工夫,全在第三句。若于此转得好,则第四句如顺水推舟矣。”“绝句以第三句为主,而第四句发之。”
    下面一句一句进行分析。
    一、 首句起以首句点题为正起。有明起、暗起、陪起和反起四种。以“平直叙起为佳”,也有人主张“起首贵突兀”。本人认为,应以适宜表现主题为准,不可偏执。
1、点题
    点题要尽可能避用题面字。如李白《早发白帝城》“朝辞白帝彩云间”,诗中用“朝辞”点题中“早发”。“白帝城”因没有别称无法避开。《黄鹤楼送孟浩然至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诗中用“故人”点题中的“孟浩然”,“西辞”点“送”,“下扬州”点“至广陵”。
    点题多在第一句,也有在其他句的。
    第二句点题的如:孟郊《洛阳晚望》
    天津桥下冰初结,洛阳陌上人行绝。榆柳萧疏楼阁闲,月明只见嵩山雪。
    第三句点题的如:岑参《逢入京使》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此诗起手突兀,用的是逆入法)
    第四句点题的如:刘长卿《送灵澈》
    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荷笠带斜阳,青山独归还。
    有的诗全篇不点题,然而句句又都切题。
    如牡牧《江南春》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2、 明起。从题之正面说,明见题意。
     如:李白《早发白帝城》中“朝辞白帝极云间”。
3、  暗起。不从题之正面直说,而题意自见。
     如:邵雍《清夜吟》中“月到中心处”。
4、  陪起。先借他物他事说起。
    如:苏(廷页)《汾上惊秋》
    北风吹白云,万里渡河汾。心绪逢摇落,秋声不可闻。
 5.  反起。不从题面说,而光从题之反面着笔。
     如:杨万里《伤春》中
     准拟今春乐事浓,依然枉却一东风。 年年不带看花眼,不是愁中即病中。
二、第二句承。多为承接上句,以“从容承之为是。”
    因绝句的内容大都是即景抒情或即事发感,故起承二句多为写景或叙事。
    写景:“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起句写下,承句写上。
    “花开红树乱莺啼,草长平湖白鹭飞。”起句写近,承句写远。
    “雨前初见花间蕊,雨后全无叶底花。”起句写先,承句写后。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起句写地,承句写天。
    叙事:叙事一般要交待时间、地点、人物、事情、原因。当然,不是每首诗都是具备这五要素的,应根据立意的需要定取舍。起句没交待清的,承句接着交待。
    李白:“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起句交待了人物“故人”、地点“黄鹤楼”、承句接着交待了时间“三月”、事情“下扬州”。
     也有叙述人的先后行为的。
     如:僧志南:“古木荫中系短蓬,杖藜扶我过桥东”。
 三、第三句转:就承笔之意转入正题之意。一般是从前一境界的写景或叙事,转入后一境界的抒情、议论或推理。若全篇平铺直叙,必然呆滞刻板,缺乏生动之气。所以说“宛转变化功夫,全在第三句。”
    李商隐《登乐游原》“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由叙事转议论。
    朱熹《观书有感》“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由写景转推理。”
    李白:《独坐敬亭山》“众鸟高飞尽,孤云独自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由写景转抒情。
    四、第四句合:阐发第三句的意思,收住全篇。从章法上讲,第三句为主。从内容上讲,第四句为主。诗中所要表达的情、意、理,一般都在此道出。所以此句最当用力,以“言有尽而意无穷”为上。
    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若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作者在第四句表达出自己为政清廉,如冰清玉洁一般的自豪感。
    为什么说第三句“转变得好,则第四句如顺水推舟矣。”从诸多古人的诗中,我们可以看出,三、四句一般都是一义贯之,也就是一句话分作两句话来说。两句间的关系有单句式的,而更多的则是复句式的。
    单句式中常见的是主谓关系:上句只说出主语(谁、什么),下句说出谓语(干什么、怎么样)。如: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柳宗元《江雪》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刘禹锡《乌衣巷》
     复句式的有:
    1、并列关系:分叙有关联的两件事或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如: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孟浩然《宿建德江》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杨万里《晓出净慈寺》
2、顺承关系:按顺序说出连续的动作或相关的情况。如:
    “斜拔玉钗灯影畔,剔开红焰救飞蛾。”张祜《赠内人》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
3、 补说关系:下句对上句补充说明或归结。如
     “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王维《相思》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叶绍翁《游园不值》
4、 选择关系:说出两种可能的情况,让人选择。如
    “宁为百夫长,胜做一书生”。杨炯《从军行》
5 .   递进关系:下句比上句的意思更进一层。一般由轻到重,由小到大,由浅到深,由易到难。如
    “绿荫不减来时路,添得黄鹂四五声”。曾几《山衢道中》
    “刘郎已恨蓬山远,更隔蓬山一万重”。李商隐《无题》
6、 转折关系:上句和下句的意思相反。如: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李商隐《登乐游原》
    “古调虽自爱,今人多不弹”。刘长卿《听弹琴》
7.  条件关系:上句提出一种条件,下句是满足这一条件的结果。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王昌龄《出塞》
    “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李白《客中作》
8.  假设关系:上句提出假设,下句说出结果。如
    “早知潮有信,嫁与弄潮儿”。李益《江南曲》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杜牧《赤壁》
9、 问答关系:上句提问,下句作答。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杜牧《清明》
10、因果关系:一句说原因,一句说结果,如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苏轼《题西林壁》
     “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苏轼《海棠》
11、目的关系:一句表示一种行为,一句表示这种行为的目的。如
    “停船暂借问,或恐是同乡”。崔颢《长干曲》
    “子规夜半犹啼血,不信东风唤不回”。王令《送春》
    复句式的意义关系,不仅见于绝句的三、四两句,还有见于绝句整个篇章的。整篇复句式的绝句,章紧意密,浑然一体。如:
    贾岛的《寻隐者不遇》“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是问答关系。
    金昌绪的《春怨》“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是目的关系。
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是后面归结前面的补说关系。
     整篇复句式不再一一列举,在此谈一下用流水对结尾的问题.
    绝句结尾两句的转合法也适用于律诗的结尾,所以作诗不宜用对仗结尾。如果用对仗结尾,一般要用流水对,否则就有松散之嫌。流水对与转合法一样,也是两句话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如:
    王之涣的  《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以及杜甫的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 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这两首诗的结尾,用的就是流水对。
    王之涣的 《登鹳雀楼》 虽然两联都用对仗,但是不失章法的完美。
    而杜甫的《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这首诗同样是两联都用对仗,因结尾没用流水对,就显得松散。
    杜甫的《绝句二首》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第一首松散,第二首结尾用流水对,就不松散. (注)
 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这首诗则另当别论.该诗起句突兀,章法独特.结尾虽然没用流水对,却也不觉松散,仍算得上一首完整的诗。因为这首诗从章法上分析,它是将转合两句前置了.从内容上分析,它不同一般的触景生情,见物生情或即事生感的诗那样先写景物后写情感,而是先发感慨,后补缘由.即先写情感,后写景物..如同先说出论点,再列举论据的论文写法一样.两联之间存有内在的密不可分的逻辑关系,因而让人不觉松散.
    起承转合是作诗的常格。也可打破常格,出奇制胜.这当由诗人根据内容需要而作选择。据刘熙哉《隋唐嘉语》载:“薛道衡聘陈,为《人日》诗云:‘入春才七日,离家已二年。’南人嗤之曰‘是底言,谁谓此虏解作诗?’及云:‘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及喜曰‘名下固无虚士’”薛道衡此诗,格法变化迥异常规,是为活法。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亦属活法的成功范例。
    吕居仁《夏均父集序》中说:“学诗当学活法。所谓活法者,规矩具备而能出于规矩之外,变化不测而又不背于规矩也。”沈德潜《说诗语》中说:“诗贵性情,亦需论法。杂乱无章,非诗也。然所谓法者,行所不得不行,止所不得不止。而起伏照应,承接转换,自神明变化于其中。若泥定此处应如何,彼处应如何,不以意运法,转以意从法,则死法矣。试看天地间水流云在,月到风来,何处着得死法。”
    从上述古人的话中,我们应认识并做到认真学法、依法,而又不守法、泥法。学而能化,规矩中有活脱,有创新。
    本人学浅而强作,纰缪当不免,恭请方家不吝赐教,以匡不逮。


                                   江建平
                             一九九二年六月

    注:严格地讲, 杜甫的这类绝句只是合韵的两副写景对联的拼凑,只可用作律诗中间两联的创作素材。有人称杜甫的这类诗为绝句的变体.(体格并没变,变的只是章法)形虽散而神不散.殊不知章法在写诗时是方法,在成诗后也是形式,承认了形散就等于赞成了我的"有松散之嫌"的论点.
    读过杜甫诗集的人大都被其对仗的功夫所折服.杜甫尤其擅长写景物对联,可谓是景物入于眼内,对联便成于笔下.由于当时尚未流行对联这一文体,因而只好作两联凑成绝句形式以便当诗来传诵.所以便留下了这类绝句.
    这类绝句,将其作为对仗是值得我们研习的,作为诗那就不值得效法了.

    杜甫写出这类绝句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因为能成对联的景物处处可见,而能入诗的情感难以随之时时产生,所以便留下了这些没有思想火花的闪现或情感的流露,仅是白描景物的两联对仗组合成的绝句.也许又有人以"移情于景"和王国维的"一切景语皆情语"来驳我这一论点。若果都如此,那古人有关情和景的论述“情景者,文章之辅车也。故情以景幽,单情则露。景以情妍,独景则滞。” 就不能成立了.(见空间《浅谈诗词中的意境及创作体会》一文) 更何况王国维的“文学之事,其内足以憾己,而外足以感人者,意与境二者而已。上焉者,意与境浑,其次,或以境胜,或以意胜。苟缺其一不足以言文学。”这段话也没将境与意即景与情混为一谈。
     "景以情妍,独景则滞".写景的诗一定要有抒情的字句吗?不是.只要诗中写出或能读出人来也就含有情了. 如南宋诗人曾几的《三衢道中》

  梅子黄时日日晴,

  小溪泛尽却山行。

  绿阴不减来时路,

  添得黄鹂四五声。

"小溪泛尽却山行。"这句就写出了人."绿阴不减来时路,添得黄鹂四五声。"也能读出人来,所以就不滞.
     再如李白的《观庐山瀑布》

日照香炉生紫烟,

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

从"遥看""疑是"也能读出人来,所以就不滞.
王维以山水诗见长.他写的山水诗也不是仅仅白描景物.

鹿柴

空山不见人,

但闻人语响。

返影入深林,

复照青苔上。

"但闻人语响。"就写出了人。

终南山

太乙近天都,连山到海隅。

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

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

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

“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能读出人。“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又写出人。

我到庐山写生,作了好多副对联,只写成一首诗,就因没产生那么多能入诗的情感。下面类似于杜甫这类绝句的两副对联,因为不合章法,我是不愿意当作诗的,尽管其中有"魄惊"和"心悦"抒情的字句.

魄惊流直下,心悦鸟频鸣。

泉水穿青石,龙潭映赤亭。

咏秀峰

青莲吟瀑处,奇秀冠庐山。

千仞峦流翠,一丛枫吐丹。

泉琴弹谧壑,峰剑刺清潭。

漱玉沁心脾,悟仙巢霭杉。

 

江建平。

本文是应老年大学学员的要求,从我的备课讲稿中节录整理而成的。当时打印成小册子,学员人手一本。

 

 

【收藏此页】    【关闭】    【本有评论 4   条】
文章评论
芊芊诗草 评论 (评论时间2009-09-01 09:52:00)  
辛苦作者,真希望多看到此累文章,以供学习!问好!
芊芊诗草 评论 (评论时间2009-09-01 09:50:00)  
好文章,收藏学习!
霜天晓角 评论 (评论时间2009-08-21 23:39:00)  
与西楼同感,大赏![顶][顶]
独上西楼 评论 (评论时间2009-08-21 11:00:00)  
分析透彻,欣赏学习。
在线评论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诗赋绽芳蕊 今来觅知音
关于我们  |  走近诗赋  |  入网须知  |  法律声明  |  网站地图  
版权所有:诗赋网    Copyright 2008-2016   zgshif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辽ICP备18006388号
诗赋杂志投稿邮箱:sunwulang@163.com
联系人:轻盈     QQ:418193847、1969288009、466968777     QQ群号(点击链接)     电话:15609834167     E-mail:sttsty@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