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会员姓氏检索 :
                  诗论
本栏目所称的诗论,主要指对本站除辞赋骈文、书画影廊发表的作品外的文艺评论,评论内容包括作品与作者。
                  本版编辑团队
本版主编:隔岸听箫
主编寄语:
本版顾问:
本版副主编:
本版编辑:
                  本版精品文章
                  文章信息
当前位置:  诗赋文论  >>  诗论
不著一字,尽得风流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访问量:1192        作者:江湖夜雨        发布:江湖夜雨        首发时间:2010-12-16 14:25:28
关键词:唐诗 王维
编语:
                                                              不著一字,尽得风流

                                                       ----唐诗中的含蓄蕴籍及其例诗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诗歌中一大技巧就是含蓄。“诗犹文也,忌直贵曲”,“不著一字,尽得风流”-----作诗贵含蓄婉转,忌直说意尽。“不著一字”,也并不是一字也不透露,而是不多透露,是指作诗时要讲究用烘托的笔法,通过形象化的语言表现,让读者去领会言外之意。这就好比中国山水画中的留白和音乐中的休止,往往给观赏者留有想象的余地和不尽回味的韵味。宋代严羽的《沧浪诗话》中有一段评论唐诗的名言,可谓精辟之至:“盛唐诗人惟在兴趣,羚羊挂角,无迹可求。故其妙处莹彻玲珑,不可凑泊,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象,言有尽而意无穷。”说的就是唐诗的这种含蓄蕴籍的审美特征。为了领略这种含蓄委婉、空灵蕴藉的艺术之美,现特意从浩如烟海的唐诗杰作中挑选优秀的几例,和大家一起品赏。

   例诗之一:

          《送梁六自洞庭山》

            作者:(唐)张说

   巴陵一望洞庭秋,日见孤峰水上浮。

   闻道神仙不可接,心随湖水共悠悠。

   这是一首送别之作。全诗笔意淡雅,无一字写“愁”字,却自有一种凄婉之意在诗中如洞庭湖水一样迷离荡漾。“洞庭秋”的“秋”字、“孤峰”的“孤”字,皆深蕴着作者送别时凄凉孤独的情怀。下句作者怀想洞庭君山自古就有的虚无缥缈的神仙之传说,眺望洞庭湖水的无边无际,不由得想到友人的征帆也“随湖水”而去,变得如神仙一样“不可接”了,从而也留下了一个言有尽而意无穷的结尾:“心随湖水共悠悠”,正可谓“不著一字,尽得风流”,浓厚的别情浑融在诗境中,余韵袅袅。

   例诗之二:

           《宴词》

       作者:(唐)王之涣

   长堤春水绿悠悠,畎入江河一道流。

   莫听声声催去棹,桃溪浅处不胜舟。

  “ 畎”是田间小沟的意思。全诗译成白话就是:长堤逶迤,碧明的春水悠悠,无数涓涓的渠水,宛如柔软的飘带,缓缓汇入漳河,随河水一道向远方流。(春水尚能随漳河一道流去,我却不能与友人一起同往。)还是不要去倾听那频频催促的离去的桨声吧,不然这浅浅的桃花溪,会载不动离愁越来越重的小舟。全诗没有一个字诉说离愁,惟以“溪浅”衬之,令人想象诗人离愁之深,是很含蓄蕴籍的表达。

    例诗之三:

      《晚泊浔阳望庐山》

      作者:(唐)孟浩然

    挂席几千里,名山都未逢。

    泊舟浔阳郭,始见香炉峰。

    尝读远公传,永怀尘外踪。

    东林精舍近,日暮空闻钟。

    全诗译成白话为:千里烟波江上,风景秀丽宛如徐徐展开的画卷,但却没有一座名山与我相逢。直到船泊浔阳城下,才看见庐山那秀拔挺立的香炉峰。曾经听说过东晋高僧慧远在这里的传说,不由得深深怀念这位高僧的尘外仙踪。高僧曾居住的东林精舍近在眼前的时候,从斜阳晚照的暮空中隐约传来了阵阵清钟!(高人不见,空闻钟声,只会勾起心中无端的怅惘。)-------末句一个“空”字下得极妙,诗人不写登临拜会,笔墨下到空闻而止,望而不即,恰如画中的留白,令人悠然神远。无怪乎清代王士祯称赞它说:“诗至此,色相俱空,真如羚羊挂角,无迹可求,画家所谓逸品是也。”

    例诗之四:

            《春晓》

         作者:(唐)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这首诗被录入小学课本中,传诵极广,可谓妇孺皆知。全诗平易浅近,自然天成,晶莹透彻,没有丝毫雕饰的痕迹。前两句与“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的写法有异曲同工之妙,通过听觉形象,令人想见屋外的盎然春意;三句转写对夜来潇潇春雨的回忆,自然也引起了作者对大自然花木的担忧,这就是末句的惜春:花落知多少?诗人敏锐的抓住了清晨睡起时思想活动萌动的刹那间进行描写,却又并不铺展下去,在一片惜春的情怀中陡然撒手不管,剩下的无穷兴味,任由读者自己的想象去丰富和补充。全诗情与景会,言浅情浓,在不期然中觅得大自然的真趣,堪称天籁。

    例诗之五:

            《宿建德江》

          作者:(唐)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此诗妙处在后两句。日暮时刻,旷野无垠,莽莽苍苍,放眼望去,远处的天空显得比近处的树还要低;在这宁静的夜晚,惟有映在清清的江水中的明月,和人的寂寞的愁心是那么亲近。这两句历来为人传诵,仿佛淡雅的素描,勾勒出了一幅空旷寂寥的景致。寓情于景,很自然地烘托出了第二句的“客愁新”。全诗在诗人和明月的亲近中戛然而止,却让人止不住去联想:那一轮明月在诗人心中究竟会勾起怎样的思绪呢?是在寂寞中得到了慰藉的淡淡喜悦,还是在幽独情怀中更增添了新的客愁?诗人没有明说,却千百年来一直让人揣摩。

   

    在代表中国诗歌最高峰的唐诗中,这样蕴藉优美的诗歌不胜枚举。如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中的“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王维的《山居秋暝》中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鹿柴》中的“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送元二使安西》中的“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李白的《哭晁卿衡》中的“明月不归沉碧海,白云愁色满苍梧”;韦应物的《滁州西涧》中的“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等等,这些如露水般成熟琴韵般悠长的名句,均给人以唇齿留香、余味无穷的审美感受,千百年来有口皆碑-----既然如此,我也就没有必要在此一味剥皮拆骨,做代人嚼馍式的解说了,赶紧打住吧,留下空间让大家自己有时间慢慢去咀嚼和体会吧。

   

【收藏此页】    【关闭】    【本有评论 2   条】
文章评论
江湖夜雨 评论 (评论时间2010-12-16 23:15:56)  
谢谢刘美聪先生的评论!夜雨问好!
刘聪美 评论 (评论时间2010-12-16 23:13:21)  
“不著一字”,也并不是一字也不透露,而是不多透露,是指作诗时要讲究用烘托的笔法,通过形象化的语言表现,让读者去领会言外之意。

好!
在线评论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诗赋绽芳蕊 今来觅知音
关于我们  |  走近诗赋  |  入网须知  |  法律声明  |  网站地图  
版权所有:诗赋网    Copyright 2008-2016   zgshif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辽ICP备18006388号
诗赋杂志投稿邮箱:sunwulang@163.com
联系人:轻盈     QQ:418193847、1969288009、466968777     QQ群号(点击链接)     电话:15609834167     E-mail:sttsty@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