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会员姓氏检索 :
                  诗论
本栏目所称的诗论,主要指对本站除辞赋骈文、书画影廊发表的作品外的文艺评论,评论内容包括作品与作者。
                  本版编辑团队
本版主编:隔岸听箫
主编寄语:
本版顾问:
本版副主编:
本版编辑:
                  本版精品文章
                  文章信息
当前位置:  诗赋文论  >>  诗论
古今诗话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访问量:1275        作者:江湖夜雨        发布:江湖夜雨        首发时间:2010-11-27 17:13:32
关键词:李白 苏轼 徐志摩
编语:
                                                              古今诗话十八则
 
                                                                       一

    词中运用叠字之妙,无过于李清照《声声慢》一阙中的:“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从“寻寻觅觅”的举动,到“冷冷清清”的心境,再到“凄凄惨惨戚戚”的结局,款款低诉之中,极述心声之低回凄婉。而这些叠字的运用,极具匠心,听起来如大珠小珠落玉盘,非音律高手莫办。

    诗中运用叠字之妙屡见不鲜,如王维的“漠漠水田白鹭飞,阴阴夏木啭黄鹂”;杨万里的“低低檐入低低树,小小盆栽小小花”;崔颢的“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黄庭坚的“夜听疏疏还密密,晓看整整复斜斜”;元好问的“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更有寒山的一首《杳杳寒山道》,全篇运用叠字:

    杳杳寒山道,落落冷涧滨。

    啾啾常有鸟,寂寂更无人。

    淅淅风吹雨,纷纷雪积身。

    朝朝不见日,岁岁不知音。

    ------“杳杳”言色彩,“落落”言空旷,“啾啾”言有声,“寂寂”言无声,“淅淅”言风态,“纷纷”言雪状,“朝朝”言时短,“岁岁”言时长,复沓回环,把本来分散的山、水、鸟、雪、境、情一起贯串,井然有序,连绵不断。

    但李清照词脍炙人口,诗中运用叠字佳妙之作却知者不多,何故?大概“诗之境阔,词之言长”-----词“不能尽言诗之所能言”,却“能言诗之所不能言”,能把那种缠绵悱恻的情绪直接诉诸于人的心灵,故能打动人心,而后者则往往需仔细琢磨方能领会其中的意境。
                                                                       二

    李白《大鹏赋》自序云:“余昔于江陵见天台司马子微,谓余有仙风道骨,可与神游八极之表。”宋释惠洪《冷斋夜话》记叙:东坡登平山怀醉翁作《西江月·平山堂》词,“时红妆成轮,名士堵立,看其落笔置笔,目送万里,殆欲仙去尔。”梁实秋《谈徐志摩》回忆初次见其之印象:“风神萧散,旁若无人。”------李白“诗仙”,东坡亦被人称“坡仙”,徐志摩则被现代学者司马长风誉为“现代诗仙”。诗中俊逸之士,气质蕴于内而秀于外,千古类似。
                                                                       三

   清赵冀《瓯北诗话》之《杜少陵诗》云:“杜少陵一生穷愁,以诗度日,其所作必不止今所传古体三百九十首,近体一千六首而已。使一无散失,后人自可即诗以考其生平。惜乎遗落过半!”其《李青莲诗》中亦云:“青莲诗文最多,自李阳冰作序时,已谓‘当时著述,十丧其九;今所存者,皆得之他人’云。”------也就是说,我们今天所能看到的杜甫的作品,实际上只是他的一少部分而已,而李白更甚,我们能读到的,实际上竟然只是他的十分之一!诗仙诗圣,其流落人间者,泰山一毫芒,亦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天才光芒,真不可及也!
                                                                       四

   杜甫之于李白,是真正的“英雄相惜”。在他现存的为李白写的诗中,评价最高的是“昔年有狂客,号尔谪仙人。笔落惊风雨,诗成惊鬼神”,其他如“世人皆欲杀,吾意独怜才”、“水深波浪阔,无使蛟龙得”、“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均寄予深厚的同情,而最为深挚感人的莫过于“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生前遭遇冷落甚至流放,纵使身后名垂万古,然人已寂寞无知,夫复何用!在这沉痛的慨叹中,岂不同样也有杜甫自己无限的心声?这真是-----古来圣贤皆寂寞,名垂万古知何用!
                                                                      五

   自古以来,词中用典之多,无如稼轩。其用典不但是出于凝练意象的需要,也是出于心境的需要,是自我窗口透露出的他我。其博学多才,驱使庄、骚、经、史无一点斧凿痕,达到了如霜着水,浑化无迹的极致地步。如其“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也如是”,谁又会在意,他是在融化唐太宗赞魏征的话:“人言魏征举动疏慢,但我觉其妩媚耳!”
                                                                      六

   东坡作《念奴娇·赤壁怀古》一阙千古流传,人皆谓其妙手天成。今观其写于此阙之前数月即元丰五年五月的一首《水龙吟》(小舟横截春江),同样是写大江,词中有“但空江、明月千里”、“料多情梦里”等句,谁说不是“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的先声?名篇杰作,看似偶然,实则久经酝酿,精心营构,才得以相机而出。
                                                                      七

  北宋僧人船子大师《颂钓者》曾有句云:“夜静水寒鱼不食,满船空载月明归。”盖喜其空灵,同时代的黄庭坚在《诉衷情》一词中将其点化为:“水寒江静,满目空山,载月明归。”无独有偶,南宋张孝祥《西江月》中曾有奇逸之句:“满载一船明月,平铺千里秋江。”现代徐志摩《再别康桥》诗中的“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又似乎从张词中脱化而来。

   又-----传为隋炀帝杨广所作《野望》中曾有句:“寒鸦千万点,流水绕孤村。”秦观《满庭芳》词将其点化为:“斜阳外,寒鸦万点,流水绕孤村。”至元代马致远名曲《天净沙·秋思》又翻出新意:“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千载星月载空船,古今流水绕孤村。千载而下,这些诗词中的神来之句,意相近而脉不断,具异曲同工之妙。
                                                                     八

   飒飒西风满院载,蕊寒香冷蝶难来。

   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

   ------当他还是个少年的时候,即心存高远。后来,进取仕途无望的他在腐败与黑暗中愤然而起,率领农民起义军攻城拔塞,终于在公元880年攻入长安,实现了他那“他年我若为青帝”的人生抱负。那一刻,长安城里金甲闪亮如菊,在他生命的巅峰里怒放,也正如他的另外一首诗: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

   冲天香气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然而,为了让新的大齐政权臣服于自己的脚下,他让菊花变成了刀!屠杀日复一日,长安城里血流成河。待到众叛亲离,唐军已重整旗鼓四面围困长安。兵败时,他的生命恰如被鲜血染红的菊花,悲壮的凋落。

   两首诗写尽了一个短暂的王朝。他的名字叫黄巢。
                                                                     九

   “柳”,留也,兼借柳枝随处可活的特性而寄予祝福之意,故唐代盛行“折柳相送”的习俗。唐诗中借柳抒情的送别之作极多,最相映成趣的莫过于李白的《劳劳亭》与李商隐的《离离赋得折杨柳》。李白诗曰:“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说春风不忍见送别时折柳相送的离别之苦,故不让柳枝发青,可谓翻出新意,奇警无伦;李商隐诗曰:“人世死前惟有别,春风争拟惜长条”------说春风为了让人们感知临别时折枝相送的情谊而不惜让柳条被人攀折。同样是柳条,一个不忍折,一个偏让折,让人忍俊不禁。同样的题材,往往表现手法各异,此诚才人伎俩不可测也。
                                                                     十

  《人间词话》之三十九曰:“白石写景之作,如‘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数峰清苦,商略黄昏雨’,‘高树晚蝉,说西风消息’,虽格韵高绝,然如雾里看花,终隔一层。”----此“隔”究是何意?如果是李白“美人如花隔云端”的“隔”,也是王老自谓“如雾里看花”的“隔”,则此“隔”宜亦。姜白石词常以蕴藉深挚见长,其写景语如“相思血,都沁绿筠枝”、“嫣然摇动,冷香飞上诗句”、“微雨,正茧栗梢头弄诗句”等均意在笔先,空际传神,读者于此正可启动想象。其词多寄予身世之慨,“皆可于一草一木发之。而发之又必若隐若现,欲露不露,反复缠绵,终不许一语道破”(《白雨斋词话》),这种含蓄朦胧之美,不独白石一人为然,岂云“隔”乎?

   《人间词话》之四十二曰:“古今词人格调之高,无如白石。惜不于意境上用力,故觉无言外之味,弦外之响。终落第二手。其态清峻则有之,其旨遥深则未也。”果真如王老所语乎?吾观其“淮南皓月冷千山,冥冥归去无人管”、“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垂虹西望,飘然隐去,此兴平生难遏”、“想佩环月夜归来,化作此花幽独”等句,皆逸兴瑞飞,境界幽绝,正有“野云孤飞,去留无迹”之高致,不但“清峻”有之,“旨遥深”亦有之,岂云“惜不于意境上用力”乎?

    《人间词话》之四十三曰:“南宋词人,白石有格而无情”,此语又与其“一切景语皆情语”自相抵触。试读白石“树若有情时,不会得青青如此”、“怕梨花落尽成秋色”、“凭栏怀古。残柳参差舞”等句皆匠心独运,别开生面,用想象营造意境,所谓物我两忘,情景交融是也,岂云“有格而无情”乎?

    “文章如精金美玉,市有定价,非人所能以口舌定贵贱也”(欧阳修)-----白石词中大家,千秋定论,王老的褒中有贬,扬中有抑,只是出于个人好恶而已。
                                                                     十一 
  
    姜白石《齐天乐》一阙赋蟋蟀云:

    庾郎先自吟《愁赋》,凄凄更闻私语。

  露湿铜铺,苔侵石井,都是曾听伊处。

  哀音似诉,正思妇无眠,起寻机杼。

  曲曲屏山,夜凉独自甚情绪?

 

  西窗又吹暗雨,为谁频断续,相和砧杵?

  候馆迎秋,离宫吊月,别有伤心无数。

  豳诗漫与,笑篱落呼灯,世间儿女。

  写入琴丝,一声声更苦。

  全篇皆写愁怨,忽夹杂“笑篱落呼灯,世间儿女”一句,有人甚惊疑,谓:此“笑”字莫名其妙,与全篇意境不相协调,于文理不通也!于此,《白雨斋词话》云:“以无知儿女之乐,反衬出有心人之苦,最为入妙;用笔亦别有神味,难以言传。”-----叹其为白石之知音也。

                                                                     十二

   李白《望庐山瀑布》诗千古绝唱,众皆知晓。中唐诗人徐凝不惧李白名声,也写了一首同样题材的《庐山瀑布》。诗云:

   虚空落泉千仞直,雷奔入江不暂息。

   千古长如白练飞,一条界破青山色。

   气势颇雄壮,“千仞”比李白的“三千尺”还要夸张,可能诗人在写作之前也憋足了一口气要与诗仙一较短长。但其写景较为板实,转来转去都是写一条瀑布,给人以局促之感,不及李白的空灵奔放,也就并没有流传开来。倒是这首诗后来受到了苏轼的奚落而让它多少留下了一点名声。苏轼的《戏徐凝瀑布诗》云:

   帝遣瀑布一派垂,古来惟有谪仙词。

   飞流溅沫知多少,不与徐凝洗恶诗。

   苏轼基于“古来惟有谪仙词”的对比,看到其艺术上的不足很有见地。但他将这首诗称为恶诗则不免太过。平心讲,这首诗可以称为一首好诗,如其“一条界破青山色”就颇有力度和新鲜感,虽然与李白的诗尚有不小距离,但无论如何也不能称为“恶诗”。大概看不惯苏轼的过激之作风,清袁枚《随园诗话》中反讽苏轼兼为徐凝打炮不平:

   “‘千古长如白练飞,一条界破青山色。’的是佳话,而东坡以为恶诗,嫌其未超脱也。然东坡海棠诗云:‘朱唇得酒晕生脸,翠袖卷纱红映肉。’似比徐诗更恶矣!”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前面笑人,后面受讥,坡公若地下有知,夫复何言?生性豁达的他听了也许会呵呵一笑:“谓徐凝诗恶,乃对比谪仙而言,别无他意,尔何苦举出一句‘翠袖卷纱红映肉’来贬老夫耶?”
                                                                     十三

    杜甫七律《白帝》开头两句云:“白帝城中云出门,白帝城下雨倾盆。”此句两个“白帝”显然出律。无独有偶,李白七绝《山中与幽人对酌》开头亦云:“两人对酌山花开,一杯一杯复一杯。”一连三个“一杯”,也是其不就声律处。

   诗仙诗圣竞相破律,岂不异哉?

   其实杜甫诗本来受律极严,这类情况较少出现。但偶有出现,也有合理的运用,以上即一例。尊重诗意而驱遣格律,这正是杜甫熟稔格律得心应手之后反能脱去其束缚的一种杰出表现。李白诗此类例子较多,其原因是其气质个性使然,“盖才气超迈,全以神运,自不屑束缚于格律对偶,与雕绘者争长。”(清赵冀《瓯北诗话》)

   诗是生命的艺术,格律的规定自然无法限制生命意识的自由,所谓“不以词害意”,以上两例是也。试想:如果李白不连用两个“一杯”来加强气势,还能够将那种畅饮的快意传达得淋漓尽致吗?杜甫诗中的第二个“白帝”如改成别的字眼,还能够达到城内与城外同样境况中遭遇两重天的强烈的对比效果吗?
                                                                     十四

   狂傲不羁的李白在怀才不遇的苦闷中,曾上书《与韩荆州书》一文,毛遂自荐曰:“‘生不用封万户侯,但愿一识韩荆州。’······愿君侯不以富贵而骄之,寒贱而忽之,则三千宾中有毛遂,使白得颖脱而出,即其人焉。······白陇西布衣,流落楚汉。十五好剑术,徧干诸侯;三十成文章,历抵卿相。虽长不满七尺,而心雄万夫。王公大人,许与气义。此畴曩心迹,安敢不尽于君侯哉?······而君侯何惜阶前盈尺之地,不使白扬眉吐气,激昂青云耶?”这篇文章在委婉的叙述中透露了希望韩荆州能提拔自己的愿望,虽然有求于人,但态度依然不卑不亢。然而李白这种心雄万夫的自负气概和平交王侯的性格,又焉能有容于当世?所以李白还是在怀才不遇中度过了一生。

   无独有偶,南宋词人姜白石也曾于困顿中发出疾呼:“嗟乎!四海之内,知己者不为少矣,而未有能振之于窭困无聊之地者。”姜白石一生非仕非隐,布衣终身,漂泊江湖,以文字为生,他的呼声并没有让人同情他的遭遇,他终究是漂泊无依的过了一生,正如他的一句词:“文章信美知何用,漫赢得天涯羁旅。”

   从李白到姜白石,我看到了无数盖世天才在古代月光掩映下的凄清的泪水。
                                                                     十五

   崔颢《黄鹤楼》一诗曰: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此诗千古流传,曾被推为“唐七律第一”,据说曾使登上黄鹤楼的诗仙李白为之敛手,曰:“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但此诗还有一个特点广为人知,那就是它居然是一首不甚协律的七律:如首联五六字重复“黄鹤”,颔联既不对仗,其中的“去不”、“空”字也出律,等等。对此,近人多以“七律在唐初尚未定型”为由进行辩护。但此说谬矣,规范的七律早就有了,再说崔颢现存的诗大多格律严整,他自己早就写过,为何独于这首诗不谙平仄?他是有意在写拗律吗?也未必。清沈德潜《唐诗别裁集》曾评此诗曰:“意得象先,神行语外,纵笔写去,遂擅千古之奇”-----可见崔颢写此诗时是依据“不以词害意”,诗以立意为要的原则去进行实践的。
                                                                     十六

   写“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苏轼,于豪情千古中,又有“一尊还酹江月”的婉转幽情;写“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辛弃疾,于慷慨纵横的沉郁悲壮中,又有“花不知名分外娇”的娴雅妩媚;写“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以及“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的婉约女词人李清照,于幽婉柔细的缠绵哀怨中,又有“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豪言壮语,以及“九万里风鹏正举”的一往无前的磅礴气势;写“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以及“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毛泽东,,于“敢叫日月换新天”的气壮山河中,又有怀念母亲的“一掬慈容何处寻”的缱绻儿女柔情;······   

   “大家如海,波浪连天,汪洋万状,鱼龙百变,风雨纷飞;又如昆仑之山,黄金布地,玉楼插空,洞天仙都,弹指即现。其中无美不备,无妙不臻,任拈一花一草,都非下界所有。盖才学识俱造至极,故能变化莫测,无所不有,孟子所谓‘大而化,圣而神’之境诣也。”(清朱庭珍《莜园诗话》)-----今观以上诸位大家风貌,方知此言不虚。
                                                                    十七

   诗人徐志摩与军事家蒋百里是同乡,曾共同创办新月社,交情莫逆。1929年,蒋百里因支持学生唐生智起兵而被铺入狱。民国名记者陶菊隐记载:“蒋百里入狱,震动八方,但头一个跳起来的不是他的学生、部下,而是一个手无缚鸡之力的文人徐志摩。”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当时陶菊隐去看望蒋,话才说两三句,小门里闯进一个人来,肩上扛着铺盖,往凳子上一丢,说:“福叔,今天我就住这儿了,陪您一块坐牢!”陶菊隐后来将这件事捅于报端,题为《徐志摩陪蒋百里坐牢》。此新闻一经传播,朝野震动,新月名流纷纷效仿,文学青年响应无数。

   被称为风流文人的徐志摩,在那一刻,让我看到了他柔媚万种的外表下隐藏的铮铮气骨与狷介。
                                                                     十八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在这闪光的灵动的诗句中,不难想象诗人当年夕阳西下时挥手作别的神采,一时掩卷长叹,颇有汉武帝当年“独恨不得与此人同时”之慨。

   不知我之生前,当民国之初,曾一识徐氏否?千年之上,相思者不止此一人,然其尤甚者,姑举之,以概其余也。

                                                                      


 


 

 


 

【收藏此页】    【关闭】    【本有评论 4   条】
此文章已经被修改 1 次         最后一次的修改时间为:2010-12-16 09:49:48
文章评论
江湖夜雨 评论 (评论时间2010-12-18 21:55:56)  
谢谢扬帆的关注,夜雨再次问好了。你的那篇比烟花寂寞的确写得很好,有林徽因的韵味,在刘美聪先生的品赏中已拜读过。希望多出佳作。
扬帆 评论 (评论时间2010-12-18 18:41:37)  

学习了!谢谢作者的赐玉。

刘聪美 评论 (评论时间2010-12-08 22:38:14)  

来学习,问好!

江湖夜雨 评论 (评论时间2010-11-27 21:27:26)  
问好大家,晚上(网上)愉快!
在线评论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诗赋绽芳蕊 今来觅知音
关于我们  |  走近诗赋  |  入网须知  |  法律声明  |  网站地图  
版权所有:诗赋网    Copyright 2008-2016   zgshif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辽ICP备18006388号
诗赋杂志投稿邮箱:sunwulang@163.com
联系人:轻盈     QQ:418193847、1969288009、466968777     QQ群号(点击链接)     电话:15609834167     E-mail:sttsty@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