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会员姓氏检索 :
                  探讨争鸣
对本站各类作品发表具有争议性的议论文章。
                  本版编辑团队
本版主编:隔岸听箫
主编寄语:
本版顾问:
本版副主编:
本版编辑:
                  本版精品文章
                  文章信息
当前位置:  诗赋文论  >>  探讨争鸣
【七律.红梅颂】—— 当代世界政治风云的生动写照与艺术再现
文章来源:创作        访问量:830        作者:段晓旭        发布:xqcqcqcq        首发时间:2010-08-29 18:08:00
关键词:政治风云 生动写照 艺术再现
编语:

      当代世界政治风云的生动写照与艺术再现

——《七律.红梅颂》的点评与注解

段晓旭

 

      七律诗是我国古典文学艺术中的灿烂瑰宝。一首七律能不能成为经典,主要看其语言有无诗味的美感,而诗的美感主要来源于其寓意的意象和意蕴,意蕴就是诗歌所要表达的思想意境。诗的美感是从语言的寓意、意象和意蕴到思想意境是诗的飞跃,这个飞跃过程实际上就是由诗词语言从意象到意境最后到意蕴的挖掘过程。离开了意象,就没有意境,没有意境,也就没有意蕴。因此,在诗词中,起点是意象,终点是意境,灵魂却是用暗示性的诗歌语言表现出来的意象的寓意。从这个意义上讲,诗歌语言的暗示性的“形”,诗歌意象的寓意是“神”。明确了意象的寓意,诗歌语言的暗示性也就明确了。

      《七律.红梅颂》的作者借用我国古典七律诗所独具的语言含蓄包容、内容博大精深的特点,通过充满了革命浪漫主义情怀的语言,借【红梅】比喻当代世界革命的滚滚洪流。全诗全景式的描写了以【红梅】为代表的植物间在【全球】范围的【争奇斗艳】,表达了被压迫的国家和人民所进行的不屈不饶的反抗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的奋争,形象地表现了当代世界政治格局和政治风云六十年来的形成、演变与现状。

        一、【红梅】是在【半岛】和【全球冷热】这样大的地理环境的对照之下的【云烟】的主角。

      《红梅颂》从一开始就从抗美援朝发生地的【半岛】提出了【云烟甲子迟】的问题,从而提出了【全球凉热】的气候【轮回】问题。这里说的是【全球】的【凉热】实际上系于【半岛】的【云烟】之上。而这个【半岛云烟】的主角就是在七律诗最后才出现的【红梅】。

        【待】就是等【待】。【轮】即【轮回】,【轮时】就是【轮】回之【时】。【待轮时】的【待】字表达了什么意境呢?这个【待】是对于【迟】的反映。这是因为作者认为【半岛】上的【云烟】过去了六十年,这个【甲子】是姗姗来迟的。这个【迟】就表达了作者对于【云烟】的盼望心情,而【待】也同样表达了是作者对于【轮】回【时】刻的渴望,对于世界革命的无限期待。

二、【红梅】在【东西斗艳】和【南北争奇】的复杂关系中的【有】了巨大的【成果】。

       这个【成果】就【风标】和【雪耻】及其带来的【惊列位】及【泰诸黎】。《红梅颂》运用【泰诸黎】与【惊列位】的强烈对比,用【争奇】【斗艳】主要的艺术语言,艺术而真实地展现了【红梅】领导的【万卉】对于这个弱肉强食的【冷热】世界的反叛与抗争。

    三、《七律红梅颂》的主线是【红梅】。【红梅】一词虽然是在最后一句才出现的,但是贯穿始终。

        例如,第一句就是指【红梅】的产生、存在和生存环境。【红梅】既是【半岛云烟】的核心所在,又是【全球冷热】的【风标】。本来,【红梅】是受到【全球冷热】的影响而生存的,但是在这里,【红梅】却成为【全球冷热】的【风标】。这就是辩证法,即【全球冷热】决定了【全球】【万卉】的花开花落,但是反过来,【红梅】又可以影响甚至于主导【全球】的【冷热】。

         为什么【红梅】可以成为影响和主导【全球冷热】的因素呢?原因就在于作者把【红梅】巧妙地当作形成【云烟】的主要因素。而【全球冷热】是由【云烟】的变动所决定的。【云】是指地球上庞大的水循环形成的停留大气层上的水滴或冰晶胶体的集合体。气象学上的【云】对于全球气候具有重大的影响。中国民间自古以来民间就认识到可以通过观【云】来预测【冷热】等天气变化。既然【红梅】是【云烟】中的【风标】性的主导因素和决定力量,那么,【红梅】无疑就成为【全球冷热】的决定因素了。

       【云烟】决定【全球冷热】的问题是一个气候学或者气象学问题,作者用之比喻全球国际政治的风云变化,的确是一个充满了革命浪漫主义的高明的写作手法。

    四、《七律红梅赋》充满了革命浪漫主义情怀,借红梅比喻当代世界革命的滚滚洪流和变幻莫测的政治风云。

         例如【东西斗艳无花信,南北争奇有果实】,这一联就描写【全球】百【花】争【艳】的情景。这两句本身是作者用诗歌语言对植物地理学(geobotany)在全球分布规律的形象描叙。从字面上看,就是说【东西】半球的植物基本上没有什么差别,而【南北】半球在植物上的差别就比较大。

        【全球】植物地理分布的规律和特点是什么呢?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所长马克平研究员认为,Holger Kreft(德国波恩大学尼斯植物多样性研究所)和Walter Jetz(美国圣迭戈加州大学生物学助理教授)在2007通过“共同绘制出一份最新的反映全球植物物种多样性的地图”,“过对降水、温度和生境异质性的分析告诉我们,…气温的组合是决定植物分布的重要因素。”这就是说,水热组合决定了植物分布的规律,温度比较高、降水比较多的热带地区,植物分布就比较多;反之,则植物分布就较少。由于太阳照射地球的差异和地球自转的影响,温度和降水这两项在【东西】半球的差别是比较少的,而在【南北】半球的差异性和多样性则是十分明显的。

        所以说,【东西斗艳无花信】,而【北争奇有果实】。这两句是用诗歌语言对于全球植物地理分布规律的形象描叙。作者用饱满的革命热情和精湛的艺术手法,形象地再现了中国人民抗美援朝的重大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同时展望未来,展望世界革命的到来。充满了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五、《七律红梅颂》用词考究,前后呼应 

   

《七律.红梅颂》通过描写【红梅】和【玫瑰】的【半岛云烟】,揭示了分别代表【东西】的苏美两个超级大国的【斗艳】的虚伪性和【无花信】的结局,同时热情歌颂了落后的【南】方国家对于发达的【北】方【列位】的【争奇】。作者用【列位】代表【玫瑰】等高等植物,同时用【诸黎】、【万卉】等语言表示低等植物,表达了作者对于被压迫的人民、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国家的深切同情和无限关怀,同时也表达了对于美帝国主义为代表的西方列强的揭露、批判和鞭挞。

    首联,第一句的【迟】,就是姗姗来迟之意,表达了作者对于【半岛云烟】的【甲子】之年到来的盼望和期待。这个【迟】与第二句的【待】形成了鲜明的对照和呼应。【待】是等待和盼望之意。有了【迟】——姗姗来迟,才会有【待】。而【待】的是什么呢?这个【待】就提出了全篇的主体——【全球冷热】的【轮时】问题。

【全球冷热】为什么会【轮时】呢?其原因在哪里呢?原来,这是【云烟】到了【甲子】之年。而【全球冷热】实际上是由于大气中【云烟】的变化所造成的,所以,【云烟】可以决定【全球冷热】的【轮时】这样,【红梅】作为【云烟】中的主角被置于【全球冷热】的大环境中间,使得【红梅】通过【云烟】的变化成为决定和主导【全球冷热】的因素。

那么,为什么【全球冷热】的【轮时】又是【待】呢?原来,【全球冷热】的【轮时】不是简单的重复和循环,而是更高层次的【轮时】。颔联和颈联,即七律中间的第3、4、5、6句实际上是对于【半岛云烟】在【全球冷热】上作用的回顾性描写。

尾联则是对于【全球冷热】的【轮时】问题的展望。作者通过【彼岸】一词的运用,使得【轮时】问题升华了,变成了超越生死的全世界社会大同问题,也就是实现共产主义伟大的人类理想和先进的社会制度问题,变成了【万卉】和【红梅】的【与共熙】的问题。

六、【而今彼岸玫瑰谢,万卉红梅与共熙】的语言分析

     这一句是对首联【全球冷热】的【轮时】问题的展望。

1、【而今】是对于【甲子】之年的回应。

2、【彼岸】在形式上是对【半岛】回应,而在意境上是对于【轮时】的回应。

3、【玫瑰谢】是任何植物都会有的正常花开花落现象,但在这里成为【红梅】主导【全球冷热】的【轮时】的机遇,同时也是必然的【轮】回的现象。

4、【与共魁】是对于【待轮时】的【待】最高回应。

5、【彼岸】不仅是【轮时】,而且是升华,是超越生死的【与共熙】。

6、【万卉】和【红梅】的【与共熙】是全球植物界的盛宴,是百花齐放的春天。

 

 

附:七律.红梅颂——纪念抗美援朝六十周

半岛云烟甲子迟,全球冷热待轮时。

东西斗艳无花信,南北争奇有果实。

一战风标惊列位,百年雪耻泰诸黎。

而今彼岸玫瑰谢,万卉红梅与共熙。

 

【收藏此页】    【关闭】    【本有评论 0   条】
文章评论
目 前 还 没 有 此 文 章 的 相 关 评 论 信 息 !
在线评论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诗赋绽芳蕊 今来觅知音
关于我们  |  走近诗赋  |  入网须知  |  法律声明  |  网站地图  
版权所有:诗赋网    Copyright 2008-2016   zgshif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辽ICP备18006388号
诗赋杂志投稿邮箱:sunwulang@163.com
联系人:轻盈     QQ:418193847、1969288009、466968777     QQ群号(点击链接)     电话:15609834167     E-mail:sttsty@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