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会员姓氏检索 :
                  其它文论
本栏目所称的其它文论,主要指除版块道诗论和赋论内容以外的其它评论。
                  本版编辑团队
本版主编:隔岸听箫
主编寄语:
本版顾问:
本版副主编:
本版编辑:
                  本版精品文章
                  文章信息
当前位置:  诗赋文论  >>  其它文论
中华仁道安天下--黃帝之‘法’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访问量:1384        作者:倪清和        发布:chuankuo        首发时间:2010-07-26 00:55:00
关键词:倪清和
编语:

 中华仁道安天下

   黃帝之 ‘法’

 

黄帝之 ‘法’,  立 ‘典模’也.

决非繁文典章.

 

汊畫中, 伏羲執 ‘式’, 以為天下 ‘法’,

‘式’似今之規尺, 示天下之准繩, 定 ‘標準’ 也.

‘式’與 ‘法’, 既非明文規條, 又非社会合同,‘典模’ 而己.

 

‘式’可以形象示人, 法不可以形象示人, 此 ‘式’与 ‘法’異. ‘法’,可僅為概括性之理念, 或能達此理念之手段.

 

西方早先之主政者, 手持 ‘權杖’, 其象徵不同. 彼等乃从放牧民族而來, ‘權杖’乃執鞭放牧之示象, 其视人如畜, 不与吾國之 ‘式’之 ‘法’相同, 其在導人於至善.

 

据之[黃帝四經], 咸重在 ‘法’.

此際之法, 乃大則也.

意在 ‘典模’之立, 為社会之共範.

 

汊代, ‘黄’ ‘老’ 並稱, 若無老子, 黃帝之 ‘法’, 不得而解 . 老子一書其之所以尊貴, 其釋黄帝之 ‘法’也.

汊人知之, 而後世人不知. 只以為老子為獨立典藉, 實有所不足.

 

老子一書中, 其釋黃帝之‘法’曰:

“天得一以清, 地得一以寧, 谷得一以盈, 神得一以靈, 王得一以貞.”

 

此 ‘一’ 即是法式.

此 ‘一’ 即含[清, 寧, 盈, 靈, 貞] 五德.

德 ‘清’, 即吾無為, 則民自己化.

德 ‘寧’, 即吾清靜, 則天下清靜.

德 ‘盈’, 即自足于內. 不盈, 如何養民? 墨子據此立 ‘非攻’之義. ‘義’在提携人类, 自足於內.

德 ‘靈’, 即實效顯, 有助於民, 而無損於民.

德 ‘貞’, 即非朝令宿改, 乃能从常而不失.

 

五德乃以立 ‘正’, ‘正’ 即 ‘政’之根本.

正有五畫, [清, 寧,盈,靈,貞], 五德缺一, 即不得其正.

後世从政, 鮮得其正.

 

老子又曰,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此 ‘法’也.

習慣使之然, 至清至簡, 不煩言語詮釋也.

 

古代之 ‘政’, 不必施行, 其實在樹立典模,

人之由之從之. 出乎  ‘景从’, ‘樂从’, 而非 ‘強从’也.

 

老子视 ‘礼’, 文而非質, 非天下之常道常德, 不可強民从之.

此老子與孔子之不同. 孔子之道顯而著, 老子之道隱于自然.

周礼可变, 道不可違.

 

道者, 正也.

‘政’以 ‘正’立,  ‘正’無用强, 用强非正.

 

何為典模?

黄帝之前, 实乏既立之文化典模.

但曰: “人法地, 地法天, 天法自然”.

皆有所‘从, 不得違也.

此立 ‘法’之三源.

 

立 ‘法’ 以济仁, ‘仁’必法自然. 自然生之所基, 非強加之也.

 

男子立而尿, 蹲而屎, 皆自然也.

故有所立法, 必法之自然.

 

人生于地, 地生于天, 天生于自然.

此數語大義, 見于老子.

 

‘老子’ 一書, 廣義之 ‘黄帝經’也.

具名老子, 謂之由來巳久. 猶今言, ‘老先生’也.

此乃华夏文化之本源.

实非一家之言.

 

孔子祖述堯舜, 老子耑釋黄帝. 皆有所本, 非以求自彰也.

孔子尚忠于君, 君乃是人, 人有臧否.

老子尚忠于道, 道乃天自然之法則, 又名天理. 道不因人而異.

故孔子老子, 所忠不同.

 

学不治 ‘道德經’--老子, 未学也.

‘政’不行道德经, 不得其‘正’也.

何以不正? 以不正為正, 但强加于人耳.

 

正與不正, 何以知之?

清, 寧(=不擾,無傷), 盈(=自盈, 取用不竭),靈 (=有用), 貞(=正与固), 五者具存也.

 

古 ‘法’, 民不令而由.

何能致此? 出乎自然.

 

法由人立, 身出于地, 地从天出, 天从自然而有.

皆須从 ‘常’. 不常有災.

故法主其 ‘常’, 而去其不常. 民从其常.

 

常道不妨民生, 不常之道, 大妨民生.

‘不常’之害, 如旱災, 如厲風, 巨风, 地震, 野火, 海嘯, 水災, 傳染病等.

 

又如現今之社会运動, 此在謀權, 不在寧民, 用心有异.

然則 ‘运动’性質, 又有不同. 视其背後用心而別.

 

故有自然之 ‘常’, 天之 ‘常’, 地之 ‘常’, 人之 ‘常’, 是以, 以 ‘常’ 為道, 以 ‘正’為法.

 

常道, 老子稱之為 ‘恆道’.

恆道, 不可毁棄. 如棄則逆道; 生机既廢,再旡可用之柄.

古聖以道為柄, 後世末流, 以惡法為柄, 世且衰焉.

 

伏羲治世, 敬知天時. 此時自父糸社会之始, 實得女媧之禪讓.

焉能說女子好權謀!

 

神農治世, 人依 ‘地’而得生.

 

黃帝治世, 以衣衣人, 樹立人类尊嚴.

黃帝治世時, 仍有女賢佐之, 女子自隱自退, 稱之曰玄女, 不以名立, 此道之始, 玄德之奥也.

 

玄女之教: 自然是大母, 大母生三子, 其名天地人. 玄女曾立教, 三才以為基.

當時社会, 仍在由女轉男過程中.

 

玄者,名不可知也, 故曰玄女. 為人类之真神. 後世稱之曰: 九天玄女, 示其性源. 仁心, 仁德, 仁智之由出.

人之原始, 男子以力稱, 其多尚力不尚德; 女以德名, 其必尚德不尚力. 故坤德可以事天也, 尚德者,以女為師, 仁德出焉.

 

故玄女者, 其實代表古代長期之母性社会中之 ‘母性關懷’, 此乃母性良善或賢良教育之由出. 其要在 ‘不爭’与 ‘勿好戰’. 當時人口稀少, 以人為貴. 惜乎漸被男性中心社会冲淡, 幾乎不存.

 

故玄女實為道祖, 老子實為道之功臣.

 

堯之治世, 男性社会巳立, 其時男性, 大都無公心仁德, 堯乃禱天擇人, 以繼其 ‘政’.

禱天者, 師天心; 擇人者, 以助民.

政者以 ‘正’ 服務于人群也.

 

舜之治世, 踐天而愛民.

立五倫, 求和諧.

 

禹之治世, 在去天下之害, 其害在水.

 

自汊之後, 立 ‘堯,舜, 禹’為三官.

堯為天官, 舜為地官, 禹為水官.

紀念其功蹟, 非無稽也.

至於天官賜福, 地官赦罪, 水官消災, 出乎民俗需要, 不失仰賢之心.

賜福, 以得德予人也. 赦罪, 恕也, 原宥也. 消災避害也. 此彷‘行仁’之三德, 為人可成神之始, 又作 ‘神人合一’ 之義.

 

殷人治世, 曰祭與卜, 借天以立朝施政.

箕子出 ‘洪範五行’, 紂王不悅.

 (‘秋老九’, 應以箕子為祖師, 其為以言取禍之第一人.)

 

周人治世曰 ‘礼’, 在固人之善.

‘礼’ 現代話為 ‘文明’. 一言以蔽之, ‘ 禮’ 在自尊尊人, 豈必周礼汊禮.

 

秦之治世, 以惡制惡, 以惡害善.

君重民輕, 惡例大開, 从此惡政, 有了先例.

 

古代社会, 以各族間之联姻為結盟.

各族各出一女, 共事天子.

其女乃今日之外交使節, 不可屈辱.

 

後宮女雖众, 皆諸侯之女, 與天子平等結親. 天子必須以 ‘禮’ 相待.

礼者, 平等尊重也, 但以生男嬰為貴. 母以子貴, 乃从此始.

子雖繼帝, 仍聽母命. 此古代社会之男女平衡.

 

夏桀, 商紂, 周幽; 三帝失位, 不能循 ‘礼’而行, 偏其所愛, 得罪諸侯, 乃至与諸侯間失和, 打破了家族联盟, 失去了對古代的 ‘道’ ‘法’ ‘礼’的尊重.

 

其實古代天子不難做, 只要做好两樣:

縱向關糸:天地人.

橫向關係: 諸侯. 其實是互相承認.

 

老子稱 ‘旡為而治’, 即不可有個人兴趣.

如若 ‘有為’, 必有偏, 偏其所為, 即不能中正.

王者稱孤道寡, 乃是獨立不群, 用心在公.

 

‘法’ 即以獨立不偏為法, 今語 ‘頂天立地’. 此即王者之 ‘法’与 ‘式’.

古代治道, 民智不迪, 不尚多數; 今尚多數, ‘多方數窮’,

未嘗造福于众.

 

社会大变在春秋, 及乎戰国. 2500-2100 年前.

社会和諧之大道, 漸乎隱沒.

 

察之,周初人类, 其樂融融.

人类不過从 ‘常’.

其生計乃从四季之 ‘常’, 并無奇說異行.

 

諸侯乃出自家族擇人, 自侯自王.

彼等皆出于普通百姓. 其行為有偏乎仁, 或偏于暴, 大体上可相安.

 

諸侯中, 不論仁暴, 大都自厚其生, 自厚其葬.

生時以 ‘人牲’ 向天祈福.

其死以人殉葬.

故老子尚: 事天治人,莫若 ‘嗇’. 不主張殺牛祭天, 不主 ‘大政府主义’. 大政府,為救失业也, 旨在化無用之人為有用, 其缺失在濫, 或无效.

 

墨子尚薄葬, 皆有所见于時弊, 实非無病呻吟.

仁者不忍其行, 乃止而革之.

其後代以陶俑, 石人與木偶.

此文明之進步也.

 

周衰而諸家出,

儒, 道, 墨, 法, 農, 兵, 五行,縱橫等家.

獨四家言涉乎政, 各有其用.

[儒,道,墨] 之仁義道德, 不得其用. 獨[法家]之專橫專暴, 恣志一時.

 

秦之求胜, 亂所由起.

嬴政暴虐, 他人不及.

改封建為郡縣, 原出一己之私, 但合大社会融合之需要.

誠如老子言, “天地無私, 以人之私, 而成其私”, 然嬴政動机,所為一人, 獨當其權, 取天下以奉一人.

 

从此, 古代 ‘自由,平等,博愛’, ‘民重君輕’ 之自然社会, 遂一去不返. 所謂 ‘民重君輕’ 者, 王者無壓人之特權, 其可任意支配么臣民者也.

 

汊代承襲秦之社会基礎, 其始从黃老之道,其後專于儒朮.

两千年來, 儒朮為朝廷服务, 分享政治殘羹, 有政治气骨者, 能有幾人? 其實絕少.

 

及至于宋, [儒,道]合一.

文化力微, 豈能擋蒙古铁騎.

 

自元, 自明,自清; ‘明儒暗法’, 君權至上, 每況愈下.

 

昔管仲之相齐桓公, 强國一味藥, 必須民富强.

民富則國強, 古今不易之道, 此後來孟子 ‘民貴君輕’ 之義也. 雖則, 孟子尚王道,不尚霸道. 其尊周耳.

 

歷代政府, 欺民壓民以自奉, 國何得不弱!

 

夏禹鑄九鼎于天下.

鼎有三足, 曰: 得佑于天, 得助于地, 得人之和.

 

古代立国, 家庭之联合也.

家富則國強.

後世立國, 皆是以人 ‘篡’ 天, 改天自命, 天必不佑.

正人君子, 必當以人奉天, 而不篡天,

此為 ‘天人合一’之要旨, 中國文化之精旨也.

 

當世之治也, 思奪民之富, 以富其国.

民之無有,焉能富國. 与管仲理念相違.

 

中國社会, 家為基礎. ‘家’ 之存者, 礼也. 大家,早巳自毁不存.

 

西方社会, 地方教会為基礎, 中西两者不同.

西方教会旡他, 其實 ‘禮’ 推行 也.

 , ;&, lt;, /P>

西方政党, 一正一反, 若中國哲学上之 ‘太极’.

凡 ‘禮’ 与 ‘和諧’, 中國人能見之, 不能行之. 何哉?

社会領袖, 英雄气未盡, 志欲‘獨王’‘獨聖’也.

 

西方之強, 擊中国之不振.

不振之實, 在重家不重国也.

 

歷代君主, 以家為國, 只知肥家, 不知裕民. 乃致國弱家盛, 國亡家消.

劉汊, 曹魏, 司馬晉, 楊隋,李唐, 趙宗, 朱明, 愛新覺羅清. 無一不然.

能 ‘為國忘家’者, 幾人?

能 ‘家’ ‘国’两平者, 幾人?

如毛岸青不死, 今日乃毛岸青之天下, 他人休想沾指.

 

今後中國如何立世?

一, 以天下為中國, 推揚仁道文化.

      以仁道文化推揚, 為國防之大端.

      以軍事发展為國防之小端,

      以梁武帝, 宋徽宗為警戒, 竟棄自衛, 而獨尊文化.

二, 精神 ‘法天’ 求其 ‘廣’, 生活 ‘法地’求其 ‘豐’.

三, ‘家’ ‘國’一致, 兴家不忘兴国, 家兴而求国兴.

四, 以 ‘墨’易 ‘法’.  ‘兴天下之利, 去天下之害’ 為立法精神.

五, 凡事触及國家利益, ‘立己乃能立人’, ‘人己两立’, 两則

      并用.

六. 工业发展, 不可不與生態并重. 不可 ‘以人奪天’, 禍在旋踵.

七, 文化改造: 以墨 ‘兼愛’為经, 秉 ‘天志’ 以行仁.

      ‘尚同’ 在文化, ‘非攻’ 不先攻. 尊重 ‘天志’, 天志者,自然法則之总稱, 不涉迷信. 墨子雖有 ‘明鬼’之篇, 現代人不愿面對, 正常待己,正常待人, 人鬼不孛, 何須顧忌.

      ‘儒’ 為 ‘同人’ 之端. ‘道’ 為蓄深根, ‘法’ 是側緯边幅.

      社会主義, 仁也. 須以 ‘義’相輔. ‘義’ 行其正當也.

八. ‘士’ 當為人師:

       不必當其位, 但可議其政. 百家可争鳴, 辯明在當時, 秋

       後不算帳.

九. 天有天之 ‘一’, 地有地之 ‘一’, 人有人之 ‘一’, 各得其 ‘一’, ‘ 一’即是道. 道即自力/自立, 尚自立即是自尊自信, 个人國家所由立也.

舉凡个人行為国家行為, 皆須不違 [清, 寧, 盈, 靈,貞].

盈者自足於內, 其他不須解.

有此五德即合道, 缺一道不全. 無德必非道.

 

十. 人之 ‘立’,  亦不出五:

[体健, 心清, 神寧, 人和, 財足].

体如地, 主能寧. 心若神, 主在靈. 神若天, 主能清. 人主和, 方互惠. 財若谷, 貴自足.

 

十一. [清, 寧, 盈, 灵 (实效), 貞] 五者, 生民資之以生, 人不得奪之. 今謂之 ‘生存之權利’, 簡名之謂之人權, 又与西方之義不同, 彼指政治上之平等, 如選舉權等. 中國指其根本,

不可奪之, 奪之乃賊非王.

 

十二. 西方政治, 為恐個人權利, 受到社会疏忽, 因此人人参政, 实在浪費. 其實整個社会, 還是政客操縱; 職业政客, 豈不求自利. 這種代議政制, 有名無實, 天下竟無可托之人. 雖則小國可行, 大國不得真益.

政治清明, 何用人人涉入. 政治不清明, 人多涉政,又有何益? 如何是有益之道, 所貴在[責任政府].   

中國社会之政治目標, 从黃帝立國以來,但求 [清, 寧, 盈, 灵,貞]. 這個 ‘盈’字, 有時作 ‘持盈保泰’講. 其實易經, 道德經, 就是這種学問. 因為人类社会及人类生活, 是曲線前進, 一阳必有一陰, 一上必有一下, 此之謂 ‘太極原則’.不盈時, 要求盈. 盈後又須講求 ‘持盈保泰, 如此 ‘社会曲線’, ‘人生曲線’, 起落不大, 唯此乃是 ‘政治智慧’, ‘人生智慧’.

十三. 社会智庫在 ‘士’. 傳统社会基礎在重 ‘士’, ‘萬般皆下品, 唯有讀書高’, 讀書目的在致知, 致知目的在乎判別知識真偽, 在能‘獨具隻眼’. 但决不是 ‘滿朝朱紫貴, 盡是讀書人’.

‘士’, 現代稱之為 ‘知識份子’, 實是社会中堅. 雖則

民初之 ‘五四运動’, ‘士’ 入歧途, 但這些士, 還知道走回來.  就是今日復兴之望.

 

十四. 做皇帝的人, 是做决策的人. 不喜见朋党, 怕影響了 ‘明见’ 和 ‘正见’ 的產生. 五更早起便臨朝, 人之頭腦, 早晨最清明.

 

但是社会上,朋党不絕; 所以中國, 也不能 ‘免俗’了. 然而

不論多党, 一党, 無党, 不党. 政治方向, 黄帝早巳定下. 目標一致, 不再是 ‘见’之争, 而是如何 ‘行’之. 能行即有功.

 

十五. 所謂 ‘責任政府’,若得如此者, 助人不吃人, 助世不欺世. 助人助世, 各得五大滿足, ‘体健,心清,神寧, 人和, 財豐]. 个人达成 ‘五福人生, 社会达成‘五福社会’, 世界达成 ‘五福人类’, 這才是人类光明前途.

 

結語:

 

玄女之教黄帝曰: “天之德曰清, 地之德曰寧, 谷之德曰盈, 神之德曰靈, 王之德曰正”. 天失其常,不天. 地失其常,不地. 谷失其常, 不谷. 神失其常, 不神. 王失其常,不王也.

又曰水具五德, 曰: “清, 寧, 盈, 靈, 貞”. 不清,不可飲. 不寧,則波濤. 不盈, 則枯竭. 不灵, 則不生育萬物. 不貞則妄作. 此水之近道也.

人為天地之子, 人之德, 亦應有五. 其稱孝矣. 孝者肖也. 人應肖天. 其德亦當如天地, 曰清寧盈靈貞. 水為日用, 取法於水, 宜清, 以自知而知人. 宜寧, 以自靜而生志, 志生力. 宜盈, 盈科而後進. 宜灵, 靈知其方. 宜貞固. 人道畢矣, 帝道盡矣.

--此出玄女經.

 

道為自然法則,及人事法則之極致. 其實這五德, 在健康的嬰兒身上, 巳体現無遺. 不求自得, 其當得人类文化目標乎? 其實, ‘道’ 也就是人类成長法則. 這是大理大則, 擋不了人类间的生存競争. 在道以次, 人类文化創造尚多. 立若从 ‘常道’標準而論, 宗教乃是曲道. 用之可 ‘移禍’於人, ‘貽禍’於人.  

 

印度棄佛教, 農不願耕, 而移 ‘禍’中國. 工业主义出乎西方, 工业是利, 勞資對立是弊, 共產主义所由出也. 蘇联所求在 ‘工业化’ 以護國, 希望消瀰 ‘勞資對立’在先,而取工业化之利. 而未及见人之惰性, 大過一切; 苏联解体, 中國以蘇联為法, 最初三十年, 只见其弊, 未見其利. 其有鄧公小平, 起而革之. 乃見真实進步. 此非西方 ‘移’ 禍乎!

 

人类原無文化, 而后生文化. 文化之用, 有道有法, 有歧有曲. 道可从, 法可行, 歧滋惑, 曲滋亂. 人須有 ‘法鑒’, 以明其道, 識其法, 知其歧, 捨其曲. 人之不能, 何也? 其私慾重也. 私慾重, 則亂生, 世之難救也.  

 

不論是誰, 既生于世, 何必扰人亂世, 以求自大!

黃帝之道, 天清, 地寧, 人和.

黃帝之 ‘法’, 巳如上解. 然則, ‘多一分清便不清. 多一分寧更不寧, 多一分盈便膨脹, 多一分靈巳失靈, 多一分貞便不貞’. 祖上之法難行, 不如流俗宗教, 騙人團團打轉, 以為得救生天!

 

清寧盈靈貞, 不修而自得. 且必生湼槃, ‘極樂’是現成. 精神既無病, 致力造生活, 己立而立人, 己達而达人.

 

…………

母糸社会久且长, 浪裡淘沙細推摩, 且喜留下五個字,

清寧持盈與靈貞. 前三个字期世界, 後两个字期當道,

灵則有效与實益, 貞則正固不輕变. 治權形態縱有異,

豈能任意搞騰翻.

縱然中國重人性, 人性成熟乃不易, 老子留下五千文,

其源史前之母教. 教人居下勿居上, 教人守雌勿逞雄,

此乃實踐人类愛, 不争之德高若天. 中國科技不落後,

自甘居後愛人类.

歷來先覺教後覺, 人类責任覺者肩. 中國文化世不曉,

任人蹂躪己多年. 文化振作當前事, 莫待日後空嘆息,

自當協力勸世界, 人性深处見根源, 種族衝突巳落後,

宗教相凌尤太淺.

 

以上有所言, 所见或不澈,嘗聞人有言, 中醫不科学, 砒霜吃吃看? 何必青酸鉀!

【收藏此页】    【关闭】    【本有评论 0   条】
文章评论
目 前 还 没 有 此 文 章 的 相 关 评 论 信 息 !
在线评论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诗赋绽芳蕊 今来觅知音
关于我们  |  走近诗赋  |  入网须知  |  法律声明  |  网站地图  
版权所有:诗赋网    Copyright 2008-2016   zgshif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辽ICP备18006388号
诗赋杂志投稿邮箱:sunwulang@163.com
联系人:轻盈     QQ:418193847、1969288009、466968777     QQ群号(点击链接)     电话:15609834167     E-mail:sttsty@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