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会员姓氏检索 :
                  诗论
本栏目所称的诗论,主要指对本站除辞赋骈文、书画影廊发表的作品外的文艺评论,评论内容包括作品与作者。
                  本版编辑团队
本版主编:隔岸听箫
主编寄语:
本版顾问:
本版副主编:
本版编辑:
                  本版精品文章
                  文章信息
当前位置:  诗赋文论  >>  诗论
现代格律诗中的绝唱:《再别康桥》一诗赏析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访问量:1480        作者:江湖夜雨        发布:江湖夜雨        首发时间:2011-01-13 21:49:29
关键词:徐志摩 康桥
编语:
林语堂——我还没有见到过白话能写得如此秀丽而有力。志摩的文笔,得力于宋词和元曲。
                                           现代格律诗中的绝唱:《再别康桥》一诗赏析

 

       《再别康桥》一诗,堪称中国现代新诗史上最好的一首诗,也是传唱程度最广的一首诗。它为诗人徐志摩带来了巨大的声誉,也是他所有诗作中最负盛名的一首,可以说世人因这首诗而知道有诗人徐志摩。这首诗在不同年代的市井中广为传诵,试看自唐诗宋词以来,几人得此宠幸?那么这首诗究竟有着怎样不凡的风采和内涵呢?且让我们一同去品赏与释析:

        轻轻的我走了, 
                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轻轻的招手,
                作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阳中的新娘;
        波光里的艳影,
                在我的心头荡漾。


         软泥上的青荇, 
                 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在康河的柔波里, 
                 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那榆荫下的一潭,
                不是清泉, 是天上虹;

        揉碎在浮藻间, 
                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寻梦?撑一支长篙, 
                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满载一船星辉,
                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
                悄悄是别离的笙箫; 
        夏虫也为我沉默, 
                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来; 
        我挥一挥衣袖,
                不带走一片云彩。

     

        康桥就是英国的剑桥,是徐志摩留学过的地方,也是徐志摩最喜欢的地方,曾留给他无限美好的回忆。这首诗写于他最后一次与康桥作别之时,写作地点是在中国海上。在海阔天空之中,瞬聚久别的诗人的眷念幽思顷刻饱涨,于是铺纸执笔,写下了这样一首新诗绝唱!

       这首诗的创作手法明显受到英国19世纪湖畔派诗人华兹华斯的诗歌理论的影响。华兹华斯在诗歌中追求自然纯粹的表达真挚而澄澈的感情,追求宁静中的沉思与想象力的丰富,徐志摩的这首诗完全符合这些特点。它在体裁上则明显具有英国民谣体(ballad)的影子。只不过徐志摩在借鉴中有自己的创新,在诗歌的韵律上有意识的向中国传统诗歌所独具的特征回归,用中文独有的音顿、意顿的方式,彻底摆脱了英国民谣提ABAB押韵方式,以及单数诗句抑扬四部格与双数诗句抑扬三步格的交替转换的机械性,创造出更具中国诗歌韵味的灵活多姿之美。应该说,徐志摩在向中国传统诗歌的回归中,有意识的靠拢了当年新月诗派所倡导的“三美”原则。闻一多曾在《诗的格律》一文中指出:“诗的实力不独包括音乐的美(音节),绘画的美(词藻),并且还有建筑的美(节的匀称与句的均齐)。”闻一多是新月派理论的倡导者,徐志摩作为新月派的代表诗人,自然也是这一艺术主张忠实的实践者。这首诗是一首于抒写离情别绪中,自然而然地遵循这三美并将其融合发挥到极致的典范篇章,也体现了徐志摩优秀的艺术才华。

        了解了作者自觉的艺术追求,有助于我们来分析欣赏这首诗因艺术追求所达到的艺术境界。

        首先是音乐美。 全诗语言轻灵飘逸,首句“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与结句“  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来” 造成了一种梦幻般的遥相呼和。“轻轻的”、“悄悄的”看似轻松安静,实则沉重而思绪万千,它仿佛写出了诗人蹑手蹑脚,不忍惊动母校的时候,踮着脚尖着地走路的声音,于轻灵中带着一种细微的弹跳性。全诗共七节,每句四行,每节押韵,逐节换韵,韵律在参差错落中铺展,淡淡的感伤的情绪伴随着铿锵的节奏感,像康河的柔波一样静静地流淌,在静静地流淌中,离情别绪也像那涟漪般层层荡漾开来,达到了非凡的听觉效果。

        其次是绘画美,也是写景状物的词藻之美。徐志摩的作品体现了一个优秀作家所必备的素质:惊人的语言敏感。他善于从生活中常人所见的普通物象上抽取意象,加以提炼,使之珠圆玉润,畅达通透。在这首诗里,作者于一组组鲜明物象的描绘中写活了康桥之美。如诗中的“云彩、金柳、艳影、青荇、清泉、天上虹、星辉”等等描写,于赏心悦目中造就了一种绘画般的色彩美。这里尤其要注意到几个动词的应用,如“荡漾”、“招摇”“揉碎”、“漫溯”、“挥一挥”等,这些具有生命动感和力度的字眼,从现实感受中提炼出来,体现了客观景象与诗人主观感应高度统一的和谐与默契,仿佛一幅立体感的动态画面,向我们精心描绘了一副依依惜别图。诗中“轻轻的、悄悄的”这一叠词的反复运用,以及将“笙箫”与“悄悄”、“夏虫”与“沉默”这两种现实中不能调和的事物熔铸在一起,间接地表现了诗人离情的不可遏制。而“  那榆荫下的一潭, 不是清泉, 是天上虹,”“夏虫也为我沉默, 沉默是今晚的康桥。”等句,也都采用了一种逆向的欲擒故纵的写法,使人感觉到诗人的离情别绪已经在静思默想中达到了极致。

        林语堂曾这样评价过徐志摩的语言风格:“我还没有见到过白话能写得如此秀丽而有力。志摩的文笔,得力于宋词和元曲。”说徐志摩的文笔得力于元曲尚不可知,但说得力于宋词却不无道理。如这首诗中的“满载一船星辉”一句,即脱胎于宋朝张孝祥的《西江月·黄陵庙》的首句:“满载一船明月,平铺千里秋江。”也许徐志摩曾读过这首宋词,故而信手拈来化入诗中。这两句虽然同样优雅,不过因彼此所叙述的“情境”不同,张词显得爽朗,徐诗透出幽婉,各具所长。但“明月”如何能“载”,尚费联想,而“星辉”泄入船中,则十分清畅自然。这是徐志摩善于从古典诗词中汲取营养,而又使之贴切融入到自己现代创作风格中的一个明证。(这样的例子,在徐志摩的其它诗作中随处尽有,笔者只是在论及这首诗时顺笔指出,细心的读者们尽可自行去发见。)

        第三是建筑美。全诗七节,每节四句,诗句并不完全一样整齐,一三句排在前面,二四句低格排列,组成两个平行台阶,建筑匀称而不呆滞,与严谨中见灵动活泼,使流畅的韵律在错落有致中徐行缓步的铺展,恰如一位“长袍白面、郊寒岛瘦”的诗人在其中缓步徐徐吟哦。

 

       《再别康桥》诗中包蕴了《旧约圣经·创世纪》一段中的一个“典故”。“那榆荫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间, 沉淀着彩虹似的梦”------这一节诗中作者的思绪从“水”到“云彩”,从“地下”到“天上”,可谓想象雄奇瑰丽。特别是“那榆荫下的一潭”是有所指的,指的是“拜伦潭”(因诗人拜伦从前在剑桥学习时常在这儿游泳而得名),而徐志摩当年留学时也常在这儿游玩。对“沉淀着彩虹似的梦”一句,有学者曾考证指出不单是作者对一段旧日美好生活的怀念,更是影射其当年在剑桥与初恋情人林徽因的一段旖旎的旧情。这节诗中所阐述的意境与寓意,与《旧约圣经·创世纪》第九章第12节到17节中的一段记载极为神似:“神说:‘我与你们并你们这里的各样活物所立的永约是有记号的。我把虹放在云彩中,这就是我与地立约的记号了。我使云彩盖地的时候,必有虹现在云彩中,我便记念我与你们和各样有血肉的活物所立的约,水就再不泛滥毁坏一切有血肉的物了。虹必现在云彩中,我看见,就要记念我与地上各样有血肉的活物所立的永约。’神对挪亚说:‘这就是我与地上一切有血肉之物立约的记号了。’”------在这节诗中,诗人虔诚的寻找梦境的心境,仿佛和“神”是相通的:当年“彩虹似的梦”,正是“我”与“你”在拜伦潭边“永约”的“记号”,“我”使“虹现在云彩中”,便是纪念我与你当年所立的约。但如今,五彩缤纷的梦已经被弃置,“虹”已被无情的揉碎在“浮藻间”,在拜伦潭下沉淀成一个虽依旧斑斓绮丽却永远虚无缥缈的“梦”!应该说,在这种纯净的升华的境界中,“寻梦”的对象也不单独指向哪一个人,而涵盖着更为广阔的旨意-----旧时与作者曾有过情感缔约的“各样有血肉的”美好事物,所以作者在接下来的一节中更递进一步:“寻梦?撑一支长篙, 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满载一船星辉, 在星辉斑斓里放歌”。这层寓意,使得全诗于那种依依惜别的表面离情中,涵盖着一种更为绵邈深远的不尽之意。-------然而康桥再美丽,人世再繁华,离别再怅惘,旧情再值得怀想,也不过是最终“挥一挥衣袖”作别时的过眼云烟而已------在虔诚无比的寻梦而不得的怅惘中,徐志摩又出人意表的借用这种由色而空的妙悟,使《再别康桥》一诗达成了中国现代新诗中绝无仅有的一种洒脱飘逸境界。

 

        综上所述,《再别康桥》全诗风格幽婉洒脱,情感真挚隽永,表达蕴籍含蓄;优雅的轻音乐,流动的画面,鲜明的意象;情由景生,景因情活,情景交融,物我天成,可谓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深具新月诗派主张的“三美”特征。其深厚的思想底蕴,与其清新优美的表现手法相得益彰,共同构合成了这首诗形神兼备、丰美完整的整体形象。其让人们的心灵产生广泛的共鸣而被传颂不衰,实在情理之中。

 

【收藏此页】    【关闭】    【本有评论 12   条】
推荐理由:
徐志摩的《再别康桥》经典之作,其内在神韵外在表象和后世影响,文中表露极尽,但说一点,真正的文学底蕴应该源于古典文化精粹,至此,唐诗宋词元曲是我们文学登高的梯子,至关重要!
庄河教师
此文章已经被修改 1 次         最后一次的修改时间为:2011-01-14 19:29:01
文章评论
生命的石头 评论 (评论时间2011-02-17 23:12:45)  
夜雨先生精辟的诗评,加深了我喜欢《再别康桥》,这首徐志摩为我们留下的不朽名作。问好!
诗人雪珂 评论 (评论时间2011-01-15 22:52:24)  
:“神说:‘我与你们并你们这里的各样活物所立的永约是有记号的。我把虹放在云彩中,这就是我与地立约的记号了。我使云彩盖地的时候,必有虹现在云彩中,我便记念我与你们和各样有血肉的活物所立的约,水就再不泛滥毁坏一切有血肉的物了。虹必现在云彩中,我看见,就要记念我与地上各样有血肉的活物所立的永约。’神对挪亚说:‘这就是我与地上一切有血肉之物立约的记号了。’”------彩虹,永恒的契约。
zhu1988423 评论 (评论时间2011-01-15 20:32:50)  
再别康桥可见作者古典文学功底何其深,再加上当时的创作灵感,就产生了传诵几代的佳作。这个很难学。软泥上的青荇,可能是作者虚构的吧?文学在退步,现在的人无任如何努力都写不出,即使文学水平达到了,修养还差的很远。浅见。
扬帆 评论 (评论时间2011-01-15 14:50:53)  
学习中......。
再别康桥是扬帆最喜欢的一首近代诗呀。
江湖夜雨 评论 (评论时间2011-01-14 19:38:06)  

另,“老师”称谓不敢当,不免使我高高在上了,还是请大家直呼“夜雨”吧,亲切一些。谢谢大家。

在线评论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诗赋绽芳蕊 今来觅知音
关于我们  |  走近诗赋  |  入网须知  |  法律声明  |  网站地图  
版权所有:诗赋网    Copyright 2008-2016   zgshif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辽ICP备18006388号
诗赋杂志投稿邮箱:sunwulang@163.com
联系人:轻盈     QQ:418193847、1969288009、466968777     QQ群号(点击链接)     电话:15609834167     E-mail:sttsty@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