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会员姓氏检索 :
                  诗论
本栏目所称的诗论,主要指对本站除辞赋骈文、书画影廊发表的作品外的文艺评论,评论内容包括作品与作者。
                  本版编辑团队
本版主编:隔岸听箫
主编寄语:
本版顾问:
本版副主编:
本版编辑:
                  本版精品文章
                  文章信息
当前位置:  诗赋文论  >>  诗论
浅谈五言绝句之美
文章来源:原创        访问量:3013        作者:风霜雪雨        发布:风霜雪雨        首发时间:2016-02-19 20:12:59
关键词:中国诗赋网
编语:
读诗,品诗,写诗,论诗。
浅谈五言绝句之美
    风霜雪雨
     五言绝句,简称五绝,出现于汉,成熟于唐,以后历朝至今皆有佳作,归近体诗范畴。每句五字,四句,共二十个字,有严格的格律要求。五绝被认为近体诗中最难写的体裁,因为它字数最少,表达的意思不可太多,要言简意赅。
     北周诗人庾信有一首题为“绝句”的五言诗:“客游经岁月,羁旅故情多。近学衡阳雁,秋分俱渡河。”此诗平仄粘缀,完全符合唐人格律,第二、四句尾是平声韵,第一、三句尾都用仄声字,唐以前如此工整的五言绝句并不多,可见五言绝句不是唐代诗人创造的,其文体形式至少是南北朝末期就已形成了。
     由于受字数的限制,较之其他体制的诗歌,五言绝句在创作时对其语言和表现手法就要求得更加简练、概括,创作难度就更大。张谦宜对此就以“短而味长,入妙尤难”八字加以概括,因此,五言绝句自然而然的成为盛唐诗歌中最为璀璨的明珠,是唐诗中的精华。如“初唐四杰”之一的王勃,盛唐时的孟浩然,唐盛转衰时的杜甫,王维、李白更是把五绝的创作推向了极致,使五绝发展达到了繁盛的顶峰。
     读王勃的《山中》,给人一种悲凉浑壮、意境开阔之美。
     长江悲已滞, 万里念将归。
     况属高风晚, 山山红叶飞。
     这首抒写旅愁乡思的小诗,是王勃在唐高宗咸亨二年(672)漫游巴蜀时写的。诗人在寥寥二十个字中,巧妙地借景抒情,表现出了一种悲凉浑壮的气势,创造了一个情景交融的开阔的意境。  
     首句“长江悲已滞”,是即景起兴。诗人在蜀中山上望见长江逶迤东去,触动了长期滞留异乡的悲思。王勃的艺术独创性在于:他不仅借大江起兴,而且把自己的悲愁之情注入大江,使长江感情化,人格化。
       诗人在创造了长江悲滞的新奇意象之后,才在第二句“万里念将归”中直接抒情,点明自己身在他乡,想到盼望巳久的万里归程而深深感叹。“悲”、“念”二字,是全篇之“眼”,此诗所要抒写的,就是怀念故乡而不得归的悲愁情绪。
     接着,诗人紧紧抓住眼前的环境和景色,写出了“况属高风晚,山山红叶飞”两句。从字面上看,这两句纯是写景,写他遇着晚秋的风吹起来了,把每一座山上的黄叶刮得零落乱飞.这里没有一个直接表现感情的字眼,但我们却强烈地感到,在这一幅秋风萧瑟、千山万岭黄叶纷飞的画面上,渗透了诗人浓厚的感情。
       从通篇的艺术构思来看,诗人采用了“兴法起结”的艺术手法。一下笔便借景兴情,结尾处又以景结情,把所要抒写的思想感情融入一个生动、开阔的画面中,让读者从画中品味。这样,便收到了语虽尽而思绪无穷的艺术效果。
      读孟浩然的<<宿建德江>>,给人一种淡中有味、含而不露的艺术美。
      移舟泊烟渚, 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 江清月近人。
     这是一首抒写羁旅之思的诗。建德江,指新安江流经建德(今属浙江)的一段江水。这首诗以舟泊暮宿为背景。由一“愁”字,转到景物描写上去。可见它在选材和表现上颇有特色。
     诗的起句“移舟泊烟渚”,“移舟”,移舟近岸之意;“泊”,有停船宿夜内含。行船停靠在江中的一个烟雾朦胧的小洲边,既点题,又为下文写景抒情作了准备。
     第二句“日暮客愁新”,“日暮”显然和上句的“泊”、“烟”有联系,因为日暮,船需要停宿;也因为日落黄昏,江面上才水烟蒙蒙。同时“日暮”又是“客愁新”的原因。“客”是诗人自指。借此,我们不也正可以理解此时旅人的心情吗?本来行船停下来,应该静静地休息一夜,消除旅途的疲劳,谁知在这众鸟归林、牛羊下山的黄昏时刻,那羁旅之愁又蓦然而生。
     第三句“野旷天低树”,写日暮时刻,苍苍茫茫,旷野无垠,放眼望去,远处的天空显得比近处的树木还要低。
     第四句“江清月近人”,写夜已降临,高挂在天上的明月,映在澄清的江水中,和舟中的人是那么近,“近”和“清”也是相互依存、相互映衬的。“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这种极富特色的景物,只有人在舟中才能领略得到的。
  然而,言虽止,意未尽。试想,诗人曾带着多年的准备、多年的希望奔入长安,而今却只能怀着一腔被弃置的忧愤南寻吴越。此刻,他孑然一身,面对着这四野茫茫、江水悠悠、明月孤舟的景色,那羁旅的惆怅,故乡的思念,仕途的失意,理想的幻灭,人生的坎坷……千愁万绪,不禁纷来沓至,涌上心头。
      孟浩然的这首小诗正是在这种情景相生、思与境谐的“自然流出”之中,显示出一种风韵天成、淡中有味、含而不露的艺术美
     读王维的《相思》,给人一种“红豆”与“情感”的妙合之美。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红豆”又名相思子。据李时珍《本草纲目》记载,红豆一种生在岭南地区的植物,树高丈余,结出的籽象豌豆而稍扁,半截红色,半截黑色。有据《广东新语》记载,传说古代有一位女子,因丈夫死在边地,她在树下伤心极了,哭得死去活来,流下的伤心泪,化为树子,于是人们又称呼它为“相思子”,也是朋友间赤诚友爱的一种象征。
      首句以“红豆生南国”起兴,字面上看是写红豆,实则暗示朋友在南方。次句“春来发几枝”紧承上句“生”字,轻声一问,好似表明春天来了,万物复苏,红豆也该发芽了,实则借以这美好的春光,表明了对朋友产生了思念之情。
   “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一个“多”字,表明诗人对朋友的情谊的深厚和对朋友的期望。一个“最”字,更妙趣横生,不但强化了“红豆”与“相思”之关系,而且也表明了“愿君多采撷”的深层意蕴,即对朋友的情感就如这红豆一样。
      诗人以此点题,把“相思”与首句“红豆”呼应,不但使“红豆”切合“相思子”之名,又关合相思之情,一语双关。
        诗人在描述红豆的语言中,蕴含着对朋友的相思之情。特别是在这“豆”与“情”的妙合中,给人以余韵绵绵、美不胜收之感。
     读李白的《独坐敬亭山》,给人一种寄情山水、超然物外之美。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李白这首《独坐敬亭山》作于天宝十二载(753)秋游宣州时,离开长安已有整整十年时间了。长期飘泊的生活,使李白饱尝了人间辛酸滋味,感受到了世态炎凉,从而加深了对现实的不满,也自然增添了孤寂之感。在无奈之中,诗人只好寄情于山水,感受到只有大自然才能给他抚慰,也才能使他内心得到一时的安宁。
     诗歌开始写道:“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试想:天上众鸟高飞远去,一朵白云独闲离开。那是一种什么情景,孤独。这种自然环境的孤独也正是李白孤独心理的折射。一个“尽”字,一个“去”字,更好地描写了诗人所处的环境的空寂。这两句看似写景,实则抒发了情感,寄情于景,真可谓“一切景语皆情语”。同时,也为后面两句的抒情奠定情感基础。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这时,在诗人的眼前只有那一动不动的“敬亭山”才是有情感的,才是自己的知己。山本无情而寄情于山,这样写来,诗人内心的孤独与寂寞不但表现得更加含蓄,引人深思,而且也更加深刻,孤独与寂寞之情也更加凄切。
由于李白的生活动荡不定,生活历程坎坷曲折,因而有着丰富的人生,从而造就了李白诗歌艺术超然的,成为中国不可超越的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读杜甫的《八阵图》,给人一种怀古论人,高度凝练之美。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
     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这是一首咏怀诗。作者赞颂了诸葛亮的丰功伟绩,尤其称颂他在军事上的才能和建树。三、四句,对刘备吞吴失师,葬送了诸葛亮联吴抗曹统一中国的宏图大业,表示惋惜。末句照应开头,三句照应二句;在内容上,既是怀古,又是抒怀,情中有情,言外有意;在绝句中别树一格。
     第一句是从总的方面写,说诸葛亮在确立魏蜀吴三分天下、鼎足而立局势的过程中,功绩最为卓绝。三国并存局面的形成,固然有许多因素,而诸葛亮辅助刘备从无到有地创建蜀国基业,应该说是重要原因之一。杜甫这一高度概括的赞语,客观地反映了三国时代的历史真实。
     第二句是从具体的方面来写,说诸葛亮创制八阵图使他声名更加卓著。头两句诗在写法上用的是对仗句,“三分国”对“八阵图”,以全局性的业绩对军事上的贡献,显得精巧工整,自然妥帖。在结构上,前句劈头提起,开门见山;后句点出诗题,进一步赞颂功绩,同时又为下面凭吊遗迹作了铺垫。
    “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这两句就“八阵图”的遗址抒发感慨。
    “八阵图”遗址在夔州西南永安宫前平沙上。据《荆州图副》和刘禹锡《嘉话录》记载,这里的八阵图聚细石成堆,高五尺,六十围,纵横棋布,排列为六十四堆,始终保持原来的样子不变,即使被夏天大水冲击淹没,等到冬季水落平川,万物都失故态,唯独八阵图的石堆却依然如旧,六百年来岿然不动。前一句极精炼地写出了遗迹这一富有神奇色彩的特征。在作者看来,这种神奇色彩和诸葛亮的精神心志有内在的联系:他对蜀汉政权和统一大业忠贞不二,矢志不移,如磐石之不可动摇。同时,这散而复聚、长年不变的八阵图石堆的存在,似乎又是诸葛亮对自己赍志以殁表示惋惜、遗憾的象征,所以杜甫紧接着写的最后一句是“遗恨失吞吴”,说刘备吞吴失计,破坏了诸葛亮联吴抗曹的根本策略,以致统一大业中途夭折,而成了千古遗恨。
      这首怀古绝句,具有融议论入诗的特点。但这种议论并不空洞抽象,而是语言生动形象,抒情色彩浓郁。诗人把怀古和抒怀融为一体,浑然不分,给人一种此恨绵绵、余意不尽的感觉。
     一首五言绝句,能称其佳作,经历史考验,受众家评赞,自然会给读者留下难以忘怀的美感。是古诗,遵格律,合平仄,讲押韵。更重要的是人的因素,文如其人。人之品德修养、文化素质、生活经历、文风特点等不同,其作品也必然不同。也与环境因素有关,任何作品都离不开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的影响。
     一首五言绝句,能称其佳作,必在立意、选材、构思、命题、语言、写作手法等上有其赏美价值。或写景抒情,或怀古论今;或比兴开篇,或卒章显志;或诗中有画,或画中有诗;或意象生动,或简洁凝练;或风韵天成,或淡中有味等等,能感动读者引起读者共鸣的作品生命力会是长久的,美感会是永恒的。
     我颇爱五言绝句,闲时读点古人写的五绝,欣赏品味其美妙所在,观文识人,每获惊喜赞叹之机,也油然而生写作欲望,进而追求一种诗的意境美。生活是创作的源泉,作品要与时俱进。无论春夏秋冬、日月星辰、花草树木,飞禽走兽,还是人文历史、风土人情,美无处不在。
     一首五言绝句,短短二十个字,却能给人美的艺术享受,靠什么?靠语言,因为语言是载体。故五言绝句的美,皆在这二十字中了。
     读五言绝句,感受其平仄、格律美。
     赏五言绝句,体会其书法、情感美。
     写五言绝句,品尝其成就、喜悦美。
【收藏此页】    【关闭】    【本有评论 0   条】
文章评论
目 前 还 没 有 此 文 章 的 相 关 评 论 信 息 !
在线评论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诗赋绽芳蕊 今来觅知音
关于我们  |  走近诗赋  |  入网须知  |  法律声明  |  网站地图  
版权所有:诗赋网    Copyright 2008-2016   zgshif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辽ICP备18006388号
诗赋杂志投稿邮箱:sunwulang@163.com
联系人:轻盈     QQ:418193847、1969288009、466968777     QQ群号(点击链接)     电话:15609834167     E-mail:sttsty@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