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会员姓氏检索 :
                  探讨争鸣
对本站各类作品发表具有争议性的议论文章。
                  本版编辑团队
本版主编:隔岸听箫
主编寄语:
本版顾问:
本版副主编:
本版编辑:
                  本版精品文章
                  文章信息
当前位置:  诗赋文论  >>  探讨争鸣
中国教育 扯蛋多多
文章来源:报刊        访问量:1518        作者:王铁原创        发布:诗赋家王铁        首发时间:2010-04-13 05:56:00
关键词:教育乃国民要务,何容扯蛋之为
编语:

中国教育 扯蛋多多

——写给某些决定政策的大人物

   及热心于教育人士的闲言碎语

                                                            

                                         王铁原创

   扯蛋(也有人写成扯淡)为民间俗语,大意是指胡说乱讲,不干正事等等一类的歪行为。教育乃国民要务,关乎国家民族之大计,何容扯蛋之为?自新时期以来,曾在“文革”时沦为重灾区的中国教育,早已从左右难行的泥泞中拔出双足,走上了满是红花绿树的山岗。新时期中国教育所取得的成就是不容抹煞的。然而,再美的女人身上也会有“汗泥”,再丰茂的庄稼地也免不了生几条虫子。就中国教育这片芳林来讲,里面发生些扯蛋的事也是正常的。不过,这个“蛋”要是扯得太大,扯得时间太长,那就要影响大局了。君若不信,且容山人略略道来。

            一、扯蛋的学校

   按说不该用这种大不敬的话来亵渎学校。不幸的是,现在能扯蛋的学校,实在是与颂歌无缘。最令人不能容忍的是将学校正重庄严的信誉,廉价地甚至是拱手地奉送给社会上的某些商人。当然,其中的“猫腻”,只有鬼知道。不容否认,学校也有难处,中国教育的低投入,在世界上也是排在前面的。由此,逼得学校不得不自己“想招儿”。很多学校开办了校办工厂,校企合作创立高新产业,这样做不仅增加了学校的收入,弥补了教育经贯的不足,同时也为学生开辟了实践的机会,是一条提高学生自身能力,减轻家长经济负担的有效途径。这是绝对应该大力支持的。问题是,这些校办的工厂企业有些其实不是校办的,而是在为某些私人赚钱,却要在招牌上挂着学校的“羊头”,你说扯蛋不扯蛋。这种现象,虽说是少数,但从全国范围来讲,就万万忽视不得了。此仅为扯蛋的学校枚举一例。至于降分收费,将公办学校改成民办以便搂钱,用学校的房产设备开办商铺,出租个小店,弄个洗头房什么的,跑冒底漏后学校所收无几却又要甘受骂名等等一类不正常的扯蛋现象,虽非罄竹难书,但要是真想书一下,不累扒下几台打印机那才叫怪呢!

                   二、扯蛋的老师

    传道解惑,师道尊严,乃中华文明长河里的不逝之波。扯蛋无论如何也与老师们挂不上钩。在广大的教师队伍中,虽说也会有几条蠕动的虫儿,偶尔不安分的扯一扯,但对于绝大多数中小学教师来说,扯蛋只能是他们的一种“奢望”。沉重的教学压力(怎么也无法避开的“填鸭式”的课堂教学),已经把中小学教师累得疲惫不堪了。且时时还要被逼着,你不要不行的名利所困扰。以利来讲,中小学校的老师们除工资外,挣钱的机会不多。大不了是多拿点讲课费、补课费什么的(这是无可厚非的,但假如把该解的惑解不了,还非得拿到补习班上,那就不对了)。至于高校就不同了,不坐班的“师和导们”,除自己悠哉游哉地出去挣钱外,还可以以教学的名义立些项目,在美其名曰的教学实践中,成立些研究班、考前班、工作室什么的,让学生们为某些个人挣钱。有些大学生和研究生几类学奴,为“导们”整理资料,编写书稿,一年下来,连“大师”的面也见不上几次,弄出成果,就与属名与利益无缘了(高校中,一些靠年头,靠誊文而获得职称的“注水教授”们,将学生在学习中的创作窃为己有,其行为无异于“强盗”)。中小学校,有些老师想办法在学生身上挣些钱;高等学校,很多“大师”们想方设法让学生为自己挣钱,这种现象已属屡见不鲜。其实没有多少“妖劲”的老师们这么干也是出于无奈,实为名利所逼。现在的东西什么都贵,老师们手里的币子在社会上又“不值钱”,井里没水,不四下里乱淘,那又有什么办法呢?此谓“利”逼。至于“名”逼,那就更不含糊。评职称,学校不参照学生们的意见,不看教学效果及社会反映,一味地靠工作年头长短,靠有无论文而定,真真地要了“卿卿性命”。前几年,为了使老师们评上职称,社会上一些没有文化的文化人,办了许多“增刊”,出版了好些“文集”。故而,去年国家新闻出版署取缔了60余种非法出版物,其中教育类的占了一半。难道这还不能说明靠所谓的发表论文评职称,其实是很多人在那里扯蛋吗?现在拿钱就可发论文的刊物少了,有些刊物便以为奇货可居,为老师发一篇论文,敢要两三千元版面费。如此一来,老师们能不急吗?再说了,发那些东抄一句,西摘一段的论文(有的是从网上直接下载的),究竟对提高教师水平,提高教学质量有什么作用呢?如此荒唐,不知是老师们愿意扯这个蛋,还是我们的教育部门在扯蛋?

                   三、扯蛋的学生

   无论是尖子生还是差生,学生的本质都是好的,关键是看我们往哪条路上领,领着他们能学会些什么,能干些什么?学校教的东西,学生学了走上社会后都用不上,教学目的与教学效果相差甚远。“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的时代早已成为历史了。学而无用的东西,就是谁学,谁会有兴趣呢?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国家是花了大把银子的,效果如何呢?不能说没有,但却极为有限。原因就是学生学完九年的课本知识后,几乎一点实践机会都没有。光读书什么技能也没学着,所学的知识与智慧技能几乎不沾边,干什么,什么都不会。这就如同把你关在屋子里用九年时间,光让你背机械原理说明书,光让你背机器操作手册,但却连让你看机器一眼的机会都不给,你走出屋子后,你能认识机器,你会开机器吗?九年义务教育与现实生活严重脱节,学不学几乎是一样地靠手脚劳动,而非靠技能进行操作或创造,有了这样一个明摆着的“前途”,学生们怎么能爱学,怎么能不扯蛋呢?进一步讲,即使有一大部分学生不扯蛋,那也是为了上高中考大学,上高中考大学几乎成了学生的生死关口。上去了,可望成为社会白领,落下来了,去从事体力劳动,半辈子难登阳关大道。毕竟现在社会上轻文凭重水平的风气还未形成。考上大学的学生,以为进了保险箱,原先努力的学生,又有一部分去扯蛋了。现今大学生们在学校里的学习劲头和状况是不容乐观的。可以说,一名学生整个的学生时代,只有高中这三年不敢扯蛋,可多数学生是不能上高中考上大学的。我们的教育几乎不去考虑中学生的就业问题,而只是让中学生们的学习内容为将来考大学打基础,这样的教育思路怎么能培养出有生存能力的中学生呢?由此,九年义务教育的效果,就被大大的打了折扣。由于是为了考大学,学生从小就被学校和家长压上了学知识的重担,在这种情况下,还空喊什么减负,真是令人啼笑皆非。由于把考大学的思想贯穿于整个中小学教育阶段,由于学校不得不忍痛实行相对封闭的摧残性教育,使得上了大学者不感谢我们的教育(大学生不爱学习而爱扯蛋的现象,就是对这种教育状况的一种反动),上不了大学者痛恨我们的教育。举个例子可以证明之。2002年高考结束的当天下午,山人到一所寄宿制高中的学生宿舍,想去采访一下考生们对高考的看法。进屋一看,只见楼道和走廊的地面上,铺了满满一层被撕烂的课本,那些“缺胳膊断腿”的书被学生们踩在脚下踢着大骂“该死的,我一辈子都不想见到你!”恨怨之气,几乎掀翻楼宇。或许这是个别的,或许这是夸张的,但我们可以想想,究竟是什么原因让现今的大中学生这样厌学,这样恨学呢?不是读书无用,而是现今的类同考八股的应试教育让学生们大量地读无用的书。这些书实在与人生应该掌握并赖之生存的科学本领无关,让你刻苦地学,却在生活中难派上用场,你能有兴趣学,你能不扯蛋吗?学生们扯蛋,不是学生的错。

 

                 四、扯蛋的素质教育

   如今素质教育被上头喊得震天响,然而在学校,很多地方仍然是水波难兴。要搞素质教育,必须有一套适应素质教育的教材,然而我们的教材改来改去仍然是“星星月亮”依旧。整体的以灌输知识为主旨的教材内容,仍然是围着高考指挥棒转。此谓教材难以承担素质教育的任务,至于学校要独自开展素质教育的各种条件,更是缺东少西。有限的能够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校企,又常常被“挂着羊头卖鼠肉”。没有合适的教材,没有相应的条件,实施素质教育也只能是一种意识上的觉醒。而现在就让一些学校应上头之意来总结素质教育的成果,是不是在扯蛋,只有鬼知道了。

以山人拙见,就素质教育的教材来讲,不在教材的内容、教学的方法以及考试方法上来一次彻底的换脑筋式的革命,那是很难带领学生走出知识教育、应试教育的泥潭,进而走上技能教育、素质教育的山岗。

当然,任何知识体系,比如说语文、数学等,确实都有一个由浅入深的程序,需要一步步地学,学好了,基础扎牢了,才有可能向纵深挺进。问题是,很多学生没有向纵深学习的机会,念完初中、高中就失学了。一些学科,比如说语文,许多整体的概念连听都没听过,学那点汉字语文知识又有什么用呢?如同讲一堂课一样,老师总要先讲一下这一堂课我们大体要讲哪几个问题,要大体上先概述一下,然后再细致地一步步地向深里讲。现今的教材体系,缺失知识的总体概述环节,学生学来学去,不知学到了哪个环节,是干什么用的,如此一来,不蒙头转向才怪呢?教材体系以知识的结构性内容为程序,这或许是一条正确的路,但我们的教材在内容的范围上几乎与现实生活不沾边,没有一点能够给学生在生活中以操作的指导,不能实用,也就类同于无用了。如以个人的角色转换为例,走向社会,我是公民,学校应培养学生做公民的素质;登上公共汽车,我是旅客,学校应培养学生做旅客的素质;在家中,我是儿女;在商店,我是顾客;在商场,我是商人;在政府,我是官员;在影剧院,我是观众;走在街上,我是行人;走进工厂,我是工人;走进公司,我是员工等等一系列在角色转换中所应具备的素质,在现有的教材体系里,在学校里,学生一点也接触不到,干巴巴地只有课本上那点知识,这又怎能怪学生走向社会后,做不好人,做不好事呢?他们在学校一点都没接触到这类做人做事的教育,这样的教育,能叫素质教育吗?学生走向社会,绝不是都要去做学术研究的,绝大多数人要靠身手去谋生,靠品德修养去做人,靠自身的素质技艺去做事。因此,在我们学校的教材中,即使“技艺教育”无法与“知识教育”抗衡,使其占据主要位置,但“半壁江山”无论如何也该让给它。

开创中国教育思想的鼻祖孔夫子在治国治民,做人做事上总是极力推崇“中庸之道”,而传到今天的我们,一做起事来,不是“过”就是“不及”。咱们的领袖毛泽东早年倡导的教育方针,似乎很少有人提了。其思想理论是否完整姑且不论,但他提出的许多教育方法还是可供借鉴的,比如倡导学生要学工学农学军就是十分可取的。他当时提出的“开门办学”,后来被极端地弄成了“敞门办学”。其实这绝对是一种“过”,是对其教育思想的一种歪曲。如今我们的学校不但把“门”关上了,甚至连“窗子”都钉死了。美其名曰为“封闭教学”,如此封闭下去,不把学生憋出病来那才怪呢?有这样一个例子:暑假时,一群北京的中学生去坝上旅游,面对一片开着紫黄色小花的土豆秧,中学生们猜来猜去猜不准这是一种什么植物。有人说,这可能是一种药材,也有人猜这是一种如同韭菜类的蔬菜,有人说这是花,有人说这是树,说来说去谁也说不对,因为谁也没见过。这能怨学生吗?他们整天被关在学校里,连“我想唱歌都不敢唱”,连最起码的社会实践都没有功夫做,他们怎么能不变成生活的“低能儿”,实践的“弱智儿”呢?

中国的素质教育,如果不在教材上进行根本性的变革,在尊重知识体系完整性的基础上,进行结构上表述方法上的更新,如果不在拓宽社会实践途径的基础上,编写出一整套的既有知识含量,又有生活技艺,并可供指导学生用来操作的系列性教材,同时,抛开以制造“标准件”为尺度的统考……如果不能从这些地方着手解决问题,则我们现行的、所谓的素质教育,不是一种无法落实的扯蛋似的空喊,也就只能是一种供舞台表演的美丽的“童话”。

                 五、扯蛋过程中的血与泪

   让儿女读上中学考上大学,家长们真的宁可把最后一口饼子留给学校。如今,农民种一垧地(15亩)粮食,辛苦一年,余利不过两千元上下,这还得不雇工,全凭自己干。有一位东北的农民,去年种了五垧地玉米,为了省下那每垧地700元的秋收费,就起早贪晚的干,最后活活累死在地里。而他这么干,全是为了给上大学的儿子凑足每年上万元的学费。有一对年过半百的农家夫妇,为女儿上大学养了五头黄牛,不想有两头染病死了,老夫妇哭得活来死去,那情景看着真让人揪心。中国高校似乎有些离谱地高收费,已经成为中国平民家庭中最大的一项开支,欠债现象十分普遍,可我们的高校又给家长们以怎样的回报呢?教会了学生什么样的生存技能呢?国外的学校,学生上了中学,就可以自己养活自己了,而我们的高校,大学生普遍要靠父母来养活。包括邓小平等老一辈革命家在内,早年曾去法国勤工俭学,那个时代人家可以这么做,今天的时代,条件或许比半个世纪前要好些了,我们的大学为什么还不能这样做呢?难道只有像现在这样,捧着书本死读本,读死书才是正规的高等教育吗?不管有多少种无法改变的理由,就解决大学生学费来源这件事上讲,仅就将学生家长从沉重的学费负担下搭救出来这一点,大学教育已经到了非改革不可的地步。不然,如此扯下去,将会严重地阻碍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还有九年义务教育,国家只向学生收取课本等很少的费用,有些孩子还是上不起学,要靠“希望工程”。话又说回来了,上完九年又能怎么样呢?顶多是识几个字,会解几道方程题而已,什么生活生产的技能也没学着。结果是,只能照样以“娶媳妇、生娃、放羊,再娶媳妇、再生娃、再放羊……”这种“牧羊童式的智慧”在那块小天地里代代“推磨”。仅就这一点来讲,在九年义务教育中,让学生学会改变个人生存环境的技能该有多么的重要。九年义务教育,不应该仅仅是为了普及文化知识,更应该教会学生怎样做人做事的本领。即在农村的学校里,应该给学生上立志、治愚、治穷、致富的课,也就是“立大志、拔愚根、挖穷根、扎富根”。行知一体,知行结合,边学边干,干中可学。即在“学工学农兼学别样”的过程中,在九年的学习实践中把自己锻炼成能够提高个人生存质量的能人。如果是这样,不上大学照样会生活得很好。如此,也不枉费了国家九年义务教育的苦衷及家长们节衣缩食的苦楚。只可惜,今日的教育已经将毛泽东的想法和陶行知的作法丢在了一边,而任由平民的血泪在一拨拨的“扯蛋”过程中长流。

           六、有几句可咸可淡的话憋不住了

   (一)学校管理是个大难题,其实说难也难,说不难也容易。现行的校长负责制,剥夺了书记和老师并学生们对学校管理的发言权,学校的行政事务及学术研究均由校长一人“总裁”,你说能不难吗?这些难事解决不了,就没法不扯蛋。

   (二)中国不是编不出可满足学生学习、生活、生产等诸多需要的并可直接提高其各类技能的专业实践教材,社会上也不乏有多种可用来作教材的好书,假如我们能够吸收人类的文明成果,动用整个国家民族的智慧力量,动员有勇力,有智力的单位和个人参与编写中国素质教育教材的竞争行列,那么,“视之则锦绣,听之则丝簧,味之则甘腴,佩之则芬芳”的好教材一定会产生出来。问题是,这样一来,那些专门以编教材而名世的“大师”们颜面何在?再者说了,此中奶水吮之不尽,谁愿意将到嘴的肉吐给别人呢?听说有的学校为了让某个人评上职称,就让其编本教材,此类“江郎”是被照顾高兴了,可学生们却被害苦了。中国学校现行的教育内容(主要指教材),严重地阻碍了中华民族追赶世界先进水平的步伐。现行的学用无法结合的,既不能为学生解渴,更不能为学生解饿的“清汤式”的知识教材体系必须打破。否则,“教育浪费”将成为中国最大的一种浪费。

   (三)中国名曰“基础教育”的教育思想,害人不浅。中小学学的是基础,上了大学学的仍然是基础。中国现行的教育思路已经到了必须更新的时候,即应从“基础教育”更新为“实践教育、创造教育”。中小学毕业生应该是能够掌握当代科技的工人和农民,大学毕业生应该是能独创成果的专家和学者。最起码是某一专门行业里的操作能手。在教育思路上,文科以“发表教育、创作教育”为主;理科以“操作教育、发明教育”为主,而基础教育只能是在其中占据应有的份额,而绝不能像现在这样独霸天下了。

   (四)开办教学实践基地,既可为学生创造实践机会,使其在学习过程中创造价值,增加其生活来源,又可为相对贪困的教师阶层名正言顺的开辟增收渠道(有人总强调没有条件,条件是人创造的,如果不去争取,什么时候都不会有条件)。

   (五)中国教育的考试制度,在很大程度上为“八股科考”流毒。所谓“高考状元”即为例证。一张考卷,定人终生,甚为残酷恶毒。制定出具有操作性的变考试为考核的相关办法,当是关心教育人士应研究的一大课题(北大校长提出取消研究生考试的倡议,山人甚为赞同)。

   (六)28年前,山人退思书屋,写下了《人类快乐学论纲》书稿,其内容建构包括“快乐的本体论”和“快乐的实践论”两大部分。在实践论部分中,包括了乐学的内容,即快乐地学习及乐意学习之意。此类主张,今时已为众多识者所认同。其实,在世界上,自古至今,我们的祖先是最早提出快乐教育、快乐学习等相关主张的。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也。”又说:“乐者,乐也”,“兴于诗,成于礼,立于乐”。“乐之兴学,学尔与众乐”。这些话,开世间乐学之先。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发展史的一大贡献。然而,今天的中国教育却死死地忘记了祖宗遗志,一味地强调让学生“刻苦学习,以苦为乐”。其言行实在是害人不浅。

     学生在学习中所获得的兴趣是一种不可抗拒的力量,是提高学习成绩的最有效的杠杆。而中国的老师和家长们总是关注学生们学得好不好的问题,却几乎从不过问学生们学得快不快乐,这实在是一种悲哀。为中国学生建构、开拓快乐的学习内容和途径,并在短期内使这些好想法变成现实,这是一件千古功德,相信热心于教育的有识之士们,对此绝不会无动无衷。

   (七)中国学校的老师在专业课程的配置上极不合理。山人以为:无论何种专业课,都应按文化课及实践课这两种不同要求,配备不同的教师岗位。如文科以小学为例,应给语文课分别设置识字课与写字课老师、阅读课与口才课老师、写作与创作课老师等,应将作为副科的音乐、美术课提到正科上来,配备器乐与声乐课老师、美术与工艺课老师。如此,方可培养出一大批能说、能写、能画、能唱、能干的学生来。方可真正实现“四个面向”。

    一个有作为的社会是不怕批评的,一个想要有所作为的人也不会害怕批评。就如同一位运动员,只在接受教练员的不断批评,纠正其不规范或者是错误的动作,其才会不断进步并取得好成绩,否则,拒绝了批评也就失去了进步的机会。就中国教育来讲,比此文之中所说的扯蛋之行,更大、更重、更多的事还要多得多。要解决当前学校存在的问题,诸如管理、教材教法、提高教师待遇等相关事宜,不是任重道远,而是燃眉之急。请赶快作为吧(顺便给只“围着轮子转、围着裙子转、甚至围着小伙转”的女大人男大人捎个话,假如山人文中的哪句话呛了哪位大人的肺管,万望担待。文中所例扯蛋诸事多为宏观现象,且莫对号入座)!有精力、有智力、有能力的中国人,救救孩子吧!把他们从苦学、苦熬而与乐学、乐做无缘的泥坑中,用梯子和绳子搭救上来吧,给他们一把种子,让他们自己去学会种田,学会做工,学会做人吧!

【收藏此页】    【关闭】    【本有评论 1   条】
文章评论
胡跃荣 评论 (评论时间2010-04-13 09:40:00)  
学习!支持!问好先生!
在线评论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诗赋绽芳蕊 今来觅知音
关于我们  |  走近诗赋  |  入网须知  |  法律声明  |  网站地图  
版权所有:诗赋网    Copyright 2008-2016   zgshif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辽ICP备18006388号
诗赋杂志投稿邮箱:sunwulang@163.com
联系人:轻盈     QQ:418193847、1969288009、466968777     QQ群号(点击链接)     电话:15609834167     E-mail:sttsty@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