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会员姓氏检索 :
                  其它文论
本栏目所称的其它文论,主要指除版块道诗论和赋论内容以外的其它评论。
                  本版编辑团队
本版主编:隔岸听箫
主编寄语:
本版顾问:
本版副主编:
本版编辑:
                  本版精品文章
                  文章信息
当前位置:  诗赋文论  >>  其它文论
柳宗元定B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访问量:3718        作者:诗僧传阔        发布:chuankuo        首发时间:2010-07-28 15:41:00
关键词:柳宗元定
编语:

柳州山水近治可游者记

 

古之州治1,在浔水2南山石间。今徙在水北,直平四十里,南北东西皆水汇. 北有双山,夹道崭3然,曰背石山。有支川东流入于浔水。浔水因是北而东,尽大壁下。其壁曰龙壁。其下多秀石,可砚。 南绝水,有山无麓,广百寻4,高五丈,下上若一,曰甄山。山之南皆大山,多奇。又南且西,曰驾鹤山,壮耸环立,古州治负焉。有泉在坎下,恒盈而不流。南有山,正方而崇,类屏者,曰屏山。其西曰四姥山,皆独立不倚。北沈5浔水濑下。

 

又西曰仙弈之山。山之西可上。其上有穴,穴有屏,有室,有宇。其宇下有流石成形,如肺肝,如茄房。或积于下,如人,如禽,如器物,甚众。东西九十尺,南北少半。东登入小穴,常有四尺,则廓然甚大。无窍,正黑,烛之,高仅见其宇,皆流石6怪状。由屏南室中入小穴,倍常而上,始黑,已而大明,为上室。由上室而上,有穴,北出之,乃临大野,飞鸟皆视其背。其始登者,得石枰于上,黑肌而赤脉,十有八道,可弈,故以云。其山多柽多槠,多筼筜7之竹,多橐吾,其鸟,多秭归8

 

石鱼之山,全石,无大草木,山小而高,其形如立鱼,尤多秭归。西有穴,类仙弈。入其穴,东出,其西北灵泉在东趾下,有麓环之。泉大类毂雷鸣,西奔二十尺,有洄在石涧,因伏无所见,多绿青之鱼,多石鲫,多鲦。

 

雷山,两崖皆东面,雷水出焉。蓄崖中曰雷塘,能出云气,作雷雨,变见有光。祷用俎鱼、豆彘、脩形,稰稌、阴酒,虔则应。在立鱼南,其间多美山,无名而深。峨山在野中,无麓,峨水出焉,东流入于浔水。

 

 

◆注解

 

1治:旧称地方政府所在地。

2浔水:指柳江。

3崭:高峻。

4寻:八尺为一寻。

5沈:通沉。

6流石:钟乳石。

7篔筜:生长在水边的大竹子。

8秭归;子规,杜鹃。

 

 

◆译文

 

古时候柳州的治所,设在柳江南岸山石所在的那片地方。如今迁移到江的北岸,平坦方直周长四十里,东西南北四面都有江水环绕。 州城的北面,有两座山,中间一条小道,两旁的山陡峙高峻,名叫背石山。有一条小河,向东流入柳江。柳江因此到这里就由向北流折为向东流去。经过一整面巨大的石壁之下。这块石壁叫龙壁,它的下面有很多秀美的石头,可以用来做砚台。在州城的附近乘船向南渡过江水,有一座山但没有山脚。方圆有八百尺,五丈高,山下和山顶都是一般大小,叫甑山。山的南面,都是大山,且都很奇特。从甄山南面再往西走,那座山叫驾鹤山。这座山雄壮高耸,四周都是峭壁环绕。古时候的州治所就是背靠这山而建的。驾鹤山南侧有泉水流出,形成一个池塘,泉水经常满着而不会流出来。驾鹤山的南面,有一座山,方正并且很高,就像一扇屏风,所以叫屏山。它西面的山叫四姥山,都是些各自独立,互不依靠的小山组成。北面有山直接沉在柳江的急流之中。

 

从此往西的山叫仙弈山。山的西面有路可以攀登上去。山上有个大洞,洞中的格局有的类似屏风,房间,屋檐,檐下有许多溶岩形成各种形状的钟乳石。有的像肝肺,有的像莲蓬。或者是由溶岩滴到下面累积起来,有的像人,有的像禽兽,有的像各种器具,非常之多。这个洞穴东西长有九十尺,南北四十多尺。从洞穴的东侧,又可进入一个小洞,走了有四尺,小洞就空阔宽大了。这洞穴不通光线,漆黑一团,点上蜡烛后,往上只看到它檐的部位,都是些奇形怪状的钟乳石。由大洞穴的"屏风"南边的"房间"又可进入一个小洞,向上爬行到上面,开始很黑,马上就明亮起来了。这就是上面的"房间"了。由上部的这个"房间"再往上爬,又有一个小洞,从这个洞的北面就出来了,对面一片宽阔的原野,下面有很多鸟儿在飞舞。最初登上这座山的人,见到一方石头棋盘,黑色的石块上有十八道红色的线条,可以用来下棋,所以就取名为仙弈山了。山上有很多桂柳、槠树,有很多名叫筼筜的大竹子,还有很多又叫山紫菀的橐吾草。山上所见的鸟类,杜鹃鸟为最多。

 

石鱼山,全由石头组成,山上没有大的草木。山体很小但很高,形状像一条站立起来的鱼。山旁的杜鹊鸟最多。西边的岩洞和仙弈山的很相。进去后从东边出来,西北方的灵泉在东面的山脚下,泉的四周有缓坡和林木环绕着。泉水流动时,发出像车抡滚动时产生的打雷一般的声音,泉水由东向西奔流二十尺以后,就有回流形成旋涡,再流到石涧,就潜伏到地下而看不见踪影了。灵泉水里有很多绿青色的鱼,还有很多石卿鱼和白鲦鱼。

 

雷山的两堵悬崖都是东西长,雷水从地下流出,积蓄在两崖的中间,叫雷塘。雷塘里的水能变成云气在空中升腾,化作雷雨,而且有变幻莫测的光亮。向雷神祷告时,有专用祭祀器皿盛的鱼、猪、干肉、铏羹、精米、糯米和水酒等祭品,内心恭敬就会应验。在立鱼山的南面,还有很多漂亮的山峰。这些山都没有名字并且藏的很深。峨山矗立在西郊的原野,也没有山脚。峨水从这里流出,向东汇入柳江。

 

 

 

 

至小丘西小石潭记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1,闻水声,如鸣佩环2,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3。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4,为坻为屿,为嵁为岩5。青树翠蔓6,蒙络摇缀,参差披拂7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怡然不动,俶尔远逝8,往来翕忽9,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10,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11。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注解

 

1 篁竹:丛生的竹子。

2 佩环:佩与环都是玉质装饰物。这里代指水声。

3 清冽:清凉。

4 卷石底以出:石底有些部分翻卷过来露出水面。

5 为坻,为屿,为嵁,为岩:成为坻、屿、嵁、岩等不同的形状。坻,水中高地。屿,小岛。嵁,不平的岩石。

6 翠蔓:翠绿的藤蔓。

7 蒙络摇缀,参差披拂:(树枝藤蔓)覆盖,缠绕,摇动,连结,参差错落,随风飘拂。

8 俶(chù)尔:忽然。

9 翕(xī)忽:迅速

10斗折蛇行:看到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一样蜿蜒。

11悄怆幽邃:悄怆,忧伤的样子。邃,深。

 

 

◆译文

 

    从小丘往西行约一百二十步,隔着竹林,就能听到流水的声音,水声有如人身上佩带的玉佩相互碰撞,听了心情十分愉悦。砍倒竹子,开辟出一条小路,沿着小路往下走,就看见一个小潭,潭水十分清澈。小潭以整块石头作为潭底,靠近岸边的石底部分翻卷上来露出水面,形成水中高地、小岛、平整与不平整的岩石。青青的树,翠绿的藤蔓,覆盖、缠绕、摇动、连结,参差不齐,随风飘荡。

 

     潭中的鱼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没有什么依靠似的。阳光向下一直照到清澈的潭底,鱼的影子映在水底的石头上,痴痴地停在那里一动也不动;忽然间又向远处游没了,往来十分迅速。好像在同游人互相逗乐。

 

    向小石潭的西南方向望去,一条小溪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又像蛇行那样弯曲,溪身若隐若现。小溪两岸的地势像狗的牙齿那样互相交错,不知道溪水的源头在什么地方。我坐在潭边上,四周被竹子和树木围绕着,静悄悄的没有人,这样的环境使人感到心神凄凉,寒气透骨,寂静幽深极了,令人感到忧伤。因为这里的环境太过冷清,不能长时间停留,于是我做了记号就离开了。

 

   一起去游览的人有:吴武陵,龚古,我的弟弟宗玄。作为随从跟着去的,有两个姓崔的年轻人:一个叫恕己,一个叫奉壹。

 

 

 

 

游黄溪记

 

北之晋,西适豳2,东极吴,南至楚、越之交,其间名山水而州者以百数,永最善。环永之治百里,北至于浯溪3,西至于湘之源4,南至于泷泉5,东至于黄溪东屯,其间名山水而村者,以百数,黄溪最善。

 

黄溪距州治七十里,由东屯南行六百步,至黄神祠。祠之上,两山墙立,丹碧之华叶骈植,与山升降。其缺者为崖峭岩窟。水之中,皆小石平布。黄神之上,揭水八十步,至初潭,最奇丽,殆6不可状。其略若剖大瓮7,侧立千尺,溪水积焉。黛蓄膏渟8,来若9白虹,沈沈10无声,有鱼数百尾,方来会石下。 南去又行百步,至第二潭。石皆巍然,临峻流,若颏颔龂齶11。其下大石杂列,可坐饮食。有鸟赤首乌翼,大如鹄,方东向立。 自是又南数里,地皆一状,树益壮,石益瘦,水鸣皆锵然12。又南一里,至大冥之川13,山舒水缓,有土田。始黄神为人时,居其地。

 

传者曰:“黄神王姓,莽之世也14。莽既死,神更号黄氏,逃来,择其深峭者潜焉。始莽尝曰:‘余黄虞之后也。’故号其女曰黄皇室主”15。“黄”与“王”声相迩,而又有本,其所以传言者益验。神既居是,民咸安焉,以为有道。死乃俎豆16之,为立祠。后稍徙近乎民,今祠在山阴溪水上。 元和八年五月十六日,既归为记,以启后之好游者。

 

◆注解

 

1黄溪:在湖南零陵地区,源出宁远北阳明山,西经零陵,北合白江水,入湘江。

2(bīn):古国名,唐邠州,今陕西、甘肃地区,位于永州西

3浯溪:源出湖南祁阳西南松山,东北流入湘江。

4湘之源:湘江源出广西兴安,此指唐代永州属县湘源,今广西全州。

5(shuāng)泉:未详,当在永州;一作“龙东门”。

6殆:几乎。

7其略:指初潭的大概轮廓。剖大瓮(wèng):剖开了的大陶罐。

8黛若膏渟:形容溪水积在潭里,乌光油亮,像贮了一瓮画眉化妆的油膏。

9“来若”二句:形容下句所说“有鱼数百尾”从上流急速游来的情景。

10沈沈:通沉沉。

11(kē):下巴尖。颔(hàn):下巴。龂(yín):牙根。齶(è)牙床。

12锵然:流水声铿锵。

13大冥:海一般大;“冥”,同“溟”,海。

14莽之世:王莽的后代。王莽是汉元帝妻王皇后的侄子,平帝时擅政篡汉,改国号“新”。

15黄皇室主:新莽的公主。

16(zǔ)豆:古代祭祀时放祭品的案盏,此用作动词,祭祀。

 

◆译文

 

往北到山西一带,往西到陕甘一带,往东达到江浙的东海边,往南到两广一带,这一大片地方以山水闻名的城市有上百个,永州是最好的。周围上百里都是永州的管辖范围,往北到浯溪,西边到湘江的发源地,南到泷泉一带,东边到黄溪的东屯,这一地区以山水闻名的村子也有上百个,黄溪是最好的。

 

黄溪离永州城七十里,从东屯向南六百步,就是黄神庙。黄神庙上方,两边的山陡立如墙,象好看的花上并排长出的绿叶,随着山势高低起伏。山间的凹陷处形成了陡崖和洞窟,水流之中都有小石头平铺着。在黄神祠的后面,撩起衣裳涉水,行走八十步,来到第一个潭,最是奇特亮丽,大都难以形容出来。潭的形状大概像一个剖开的大瓮,两旁立起高达千尺,溪水汇积在底下。水呈深青色,像膏汁积聚着一动不动。水流灌注进来像一条白虹,深沉无声,有几百尾鱼儿正游来会聚在石头下。往南再行走百步,来到第二潭。岩石都高高耸立,前临峻急的水流,像脸的下巴和口的上壁,高低不平。潭下大石头杂错陈列,可以在上面吃喝。石上有一只鸟红头黑翅膀,大得像天鹅,朝东站立着。从这里又往南走了几里,地势都是一个样子,树木很是粗壮,山石也很瘦长,流水都是锵然有声。再往南行一里,到了一块象大海的平野,山梁平坦水流舒缓,有土地田园。在黄神活着的时候,就居住在这个地方。

 

作传记的人记载:“黄神姓王,是王莽的后代。王莽死后,黄神改姓黄,逃到此地,选择那幽深陡峭的地方隐居下来。称帝后王莽曾说:‘我乃是黄帝、虞舜的后人。’所以称他的女儿为黄皇室主。黄与王读音相近,又有根有据,那些用作传言的说法更有了凭证。黄神既然生活在这里,百姓又都安居乐业,所以认为他是得了道的。死后就祭祀他,为他立庙。后来稍稍迁移到离百姓近一点的地方,现在祠庙在山北黄溪岸上。元和八年五月十六日,游完回来后作了这篇记文,来引导以后爱好游览的人。

 

 

 

 

答韦中立论师道书

 

    二十一日,宗元白1:辱书2云欲相师,仆道不笃3,业甚浅近,环顾其中,未见可师者。虽常好言论,为文章,甚不自是也。不意吾子自京师来蛮夷4间,乃幸见取。仆自卜固无取,假令有取,亦不敢为人师。为众人师且不敢,况敢为吾子师乎?

 

    孟子称:“人之患,在好为人师”。由魏、晋氏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居长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东,如是者数矣。屈子赋曰:“邑犬群吠,吠所怪也。”仆往闻庸蜀5之南,恒雨少日,日出则犬吠,余以为过言,前六七年,仆来南,二年冬,幸大雪,逾岭6被南越7中数州。数州之犬,皆苍黄8吠噬狂走者累日,至无雪乃已,然后始信前所闻者。今韩愈既自以为蜀之日,而吾子又欲使吾为越之雪,不以病乎?非独见病,亦以病吾子,然雪与日岂有过哉?顾吠者犬耳。度9今天下不吠者几人,而谁敢炫怪于群目,以召闹取怒乎?

 

    仆自谪10过以来,益11少志虑。居南中九年,增脚气病,渐不喜闹。岂可使呶呶12者,早暮咈13吾耳,騒吾心? 则固僵仆14烦愦15,愈不可过矣。平居望外,遭齿舌不少,独欠为人师耳16

 

    17又闻之,古者重冠礼18,将以责19成人之道,是圣人所尤用心者也。数百年来,人不复行。近有孙昌胤20者,独发愤行之。既成礼,明日造朝21至外廷22,荐芴23言於卿士24曰:“某子冠毕。”应之者咸怃然25。京兆尹26郑叔则怫然27曳笏28却立29。曰:“何预我30耶? ”廷中皆大笑。天下不以非郑尹,而快孙子,何哉?独为所不为也。今之命师者,大类此。

 

   吾子行厚而辞深,凡所作皆恢恢然31有古人形貌;虽仆敢为师,亦何所增加也? 假而以仆年先吾子,闻道著书之日不後,诚欲往来言所闻,则仆固愿悉陈中所得者。吾子苟自择之,取某事去某事,则可矣。若定是非以敎吾子,仆才不足,而又畏前所陈者,其为不敢也决矣。吾子前所欲见吾文,既悉以陈之,非以耀明於子,聊欲以观子气色诚好恶何如也。今书来言者皆大过。吾子诚非佞誉诬谀之徒,直见爱甚故然耳!

 

   始吾幼且少,为文章,以辞为工。及长,乃知文者以明道,是固不苟为炳炳烺烺32,务釆色、夸声音而以为能也。凡吾所陈,皆自谓近道,而不知道之果近乎 远乎。 吾子好道,而可吾文,或者其於道不远矣。故吾每为文章,未尝敢以轻心掉之,惧其剽33而不留也;未尝敢以怠心易之,惧其弛而不严也;未尝敢以昏气出之,惧其昧没34而杂也;未尝敢以矜气作之,惧其偃蹇35而骄也。抑之欲其奥36,扬之欲其明37,疏之欲其通,廉之欲其节;激而发之欲其清,固而存之欲其重,此吾所以羽翼38夫道也。本之《书》以求其质39,本之《诗》以求其恒40,本之《礼》以求其宜41,本之《春秋》以求其断42,本之《易》以求其动43:此吾所以取道之原也。参之谷梁氏以厉其气44,参之《孟》、《苟》以畅其支45,参之《庄》、《老》以肆其端46,参之《国语》以博其趣47,参之《离騒》以致其幽48,参之太史公以著其洁49,此吾所以旁推交通50,而以为之文也51。凡若此者,果是耶 非耶 ,有取乎 抑其无取乎, 吾子幸观焉择焉有馀以告焉。苟亟来以广是道,子不有得焉,则我得矣,又何以师云尔哉 ?取其实而去其名,无招越、蜀吠怪,而为外廷所笑,则幸矣。宗元白。

 

 

注解

 

1 白:下对上的陈述。此处是对对方表示敬意的客气话。开头点明回信时间及回信人,是古代书信的款式。

2 辱:谦敬,是就对方对待自己的行动说的,不必翻译出来。

3 仆道不笃, 仆:自称谦词。道:此处指柳宗元追求的“大中之道”。笃:深厚。

4 蛮夷:古代对少数民族的蔑称。

5 庸蜀:泛指四川之地。庸,古国名,在今湖北省竹山县东南。

6 岭:指五岭,即越城、都庞、荫渚、骑田、大庾等岭。岭南一般是不下雪的。

7 南越:泛指今广东、广西一带。越,同“粤”。

8 苍黄:同“仓皇”,慌张。

9 度:揣度,推想。

10谪过:古代官员因过而被贬谪。

11少志虑:少有大志和打算。

12呶呶:多言,说话唠叨,喧闹不止,含有使人讨厌的意思。

13咈:骚扰。

14僵仆:指卧病不起。

15烦愦:心烦意乱。

16欠为人师:只差给别人做老师的罪名。

17抑:助词,用在全句之首,表示要概述事物特征或阐发议论的语气。亦有称这种用法的“抑”为发语词的(如《辞海》)

18冠礼:古代男子成年时(二十岁)加冠的礼节。唐时已不流行。

19责,要求。

20孙昌胤:人名,生平不详。

21造朝:去上朝。

22外廷:外朝。对皇帝宫内(内廷)而言。此处指群臣等待上朝和办公议事的地方。

23荐笏:把笏插入衣带。荐,通“播”,插。笏,即“朝笏”。古时大臣朝见时手中所执的狭长板子,用玉、象牙或竹片制成,作指画及记事之用,也叫“手板”。

24卿士:一作“卿事”、“卿史”。商末、两周、春秋时执掌国家政事的官。此处泛指大臣。

25怃然:茫然自失的样子,此处含有“莫名其妙”的意味。

26 京兆尹:官名,汉以来,历代以京城所在州为京兆,京兆尹是其行政长官。

27怫然:发怒变色的样子。怫,通“勃”,脸上变色的样子。

28曳笏:指一手拿着笏而垂下。曳,拖。

29却立:退后而立。

30何预我:与我何干,同我有什么相干。

31恢恢然:阔大的样子。

32炳炳烺烺:谓漂亮,有光彩,形式上好看。炳炳,光明。烺烺,火明的样子。

33剽:轻捷。此处引申为“轻浮”、“浮滑”。留:指含蓄深厚。

34昧没:隐蔽不明,此处意为晦涩,不明朗。

35偃蹇:高傲不恭,此处意为盛气凌人。

36抑:遏止,抑制,此处指不尽情发挥。奥:深奥,此处指含蓄。

37扬:发扬,此处指发挥。明:明快。

38羽翼:辅佐。

39《书》:即《尚书》,亦称《书经》,儒家经典之一,中国上古历史文件和部分追述古代事迹著作的汇编,相传由孔子编选而成。质:质朴。柳宗元认为《尚书》的优点是叙述朴实,不尚藻饰。

40《诗》:即《诗经》,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儒家经典之一。编成于春秋时代,共三百零五篇,分为“风”、“雅”、“颂”三大类。恒:常,久。柳宗元认为《诗经》有永恒的情理。

41《礼》:指《仪礼》、《周礼》、《礼记》,合称《三礼》。《仪礼》,简称《礼》,亦称《礼经》,或《士礼》。儒家经典之一,春秋、战国时代一部分礼制的汇编。一说周公制作,一说孔子订定。《周礼》,亦称《周官》或《周官经》,儒家经典之一,搜集周王室官制和战国时代各国制度,添附儒家政治理想,增减排比而成的汇编。一说周公所作,一说汉末刘歆所伪造。《礼记》,亦称《小戴记》或《小戴礼记》。儒家经典之一。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论著的选集,相传西汉戴圣编纂。宜:合理。柳宗元认为《礼》这几部体现封建等级关系的著作的优点是合理。

42 《春秋》:编年体春秋史,儒家经典之一,相传孔子依据鲁国史官所编《春秋》加以整理修订而成。解释《春秋》的有《左氏》、《公羊》、《谷梁》等三传。断:判断,指有褒有贬,判断是非的能力。

43 《易》:即《易经》,亦称《周易》,儒家重要经典之一。“易”有变易(究穷事物变化)、简易(执简驭繁)、不易(永恒不变)三义,相传系周人所作,故名。内容包括《经》和《传》两部分。动:变动,变化。《易》由六爻(yoǔ)递相推动而生变化,演为六十四卦。《易一·系辞上》:“是故谓之象(指六十四卦之象),圣人有以见天下之动。”又“鼓天下之动,动者存乎辞(爻辞)”。故柳宗元认为《易》有“动”的优点。

44《谷梁氏》:指战国时鲁人谷梁赤(赤,或作喜、嘉、俶、寊)所撰的《谷梁传》,也称《春秋谷梁传》或《谷梁春秋》,儒家经典之一,专门阐释《春秋》。初仅口说流传,西汉时才写成书。厉其气:炼其气,加强文章的气势。范宁《春秋谷梁传序》:“毅梁清而婉,其失也短。”杨士勋疏:“清而婉者,辞清义通。”柳宗元认为《谷梁传》的文气是值得学习的。

45《孟》:即《孟子》,儒家经典之一,战国时孟子(名轲)及其弟子万章等著。记载了孟子的政治活动、政治学说及哲学伦理教育思想等。《荀》:即《荀子》,战国时苟子(名况)著。其内容总结和发展了先秦哲学思想。畅其支:使枝条舒畅。此处指:文章的条理通达。支同“枝”。 

46《庄》:即《庄子》,亦称《南华经》。道家经典之一,庄子(名周)及其后学著。其文章汪洋恣肆,想象丰富。《老》:即《老子》,亦称《道德经》、《老子五千文》,道家的主要经典,相传春秋末老聃(dān)著。肆其端:主要是指《庄子》文章的汪洋恣肆,无端生涯。庄子曾说他的文章是“以谬悠之说,荒唐之言,无端涯之辞,时恣纵而不傥。”(见《天下篇》)所以柳宗元这样说。

 

47《国语》:我国第一部分国记事的史书,相传为春秋时鲁国史官左丘明著。以记西周末年和春秋时期周鲁等国贵族的言论为主,可与《左传》相参证,故有《春秋外传》之称。博其趣:增强文章的情趣。柳宗元认为《国语》的文章富有情趣。

48 《离骚》:《楚辞》篇名,战国时楚爱国诗人屈原的代表作。致其幽:求得文意的幽微。一说表达或穷尽,幽,指《离骚》文字的幽深微妙和感情的幽愤抑郁两个方面。

49《太史公》:指西汉史官太史令司马迁著的《史记》,原名《太史公书》,为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著:显著,此处为使动用法,有“使其显著”之意。洁:指语言简洁。柳宗元认为《史记》的文章是精炼的。他曾在《报袁君陈秀才避师名书》中也说:“谷梁子、太史公甚峻洁。” 

50旁推交通:意谓旁及子史百家,广泛学习,吸取各家之长,融会贯通。旁推,广泛推求。交通,交互贯通。

51 以为之文: 当作“以之为文”,用各家的写作经验来写文章。

 

 

◆译文

 

二十一日,宗元启:承蒙您来信说,想要认我做老师。我的道德修养不深,学识浅薄,从各方面审察自己,都看不出有值得别人学习的。我虽然经常喜欢发议论,写文章,但我不认为都是正确的。没有想到您从京城来到偏远的永州,竟幸运地被您取法。我自估量本来就没有什么可取的东西;即使有可取的,也不敢做别人的老师。做一般人的老师尚且不敢,更何况敢做您的老师呢?

 

孟子说,“人的毛病,在于喜欢做别人的老师。”从魏、晋以来,人们更加不尊敬老师。在当今的时代,没听说谁还做老师;如果有,人们就会哗然讥笑他,把他看作狂人。只有韩愈奋然不顾时俗,冒着人们的嘲笑侮辱,招收后辈学生,写了《师说》,就严正不屈地当起老师来。世人果然都感到惊怪,相聚咒骂,对他指指点点使眼色,相互拉扯示意,而且大肆渲染地编造谣言来攻击他。韩愈因此得到了狂人的名声.他住在长安.煮饭都来不及煮熟,又被外放而匆匆忙忙地向东奔去。象这样的隋况有好几次了。屈原的赋里说:“城镇中的狗成群地乱叫,叫的是它们感到奇怪的东西。”我过去听说庸、蜀的南边,经常下雨,很少出太阳,太阳一出来就会引起狗叫。我以为这是过分夸大的话。六七年前,我来到南方。元和二年的冬天,幸好下大雪,越过了五岭,覆盖了南越的几个州;这几个州的狗,都惊慌地叫着咬着,疯狂奔跑了好几天,直到没有雪了才静止下来,这以后我才相信过去所听说的话。如今韩愈已经把自己当作蜀地的太阳,你又想使我成为越地的雪,我岂不要因此受到辱骂吗?不仅我会被辱骂,人们也会因此辱骂你。然而雪和太阳有什么错呢?只不过感到惊怪而狂叫的是狗罢了。试想当今天下见到奇异的事情不象狗那样乱叫的能有几个人,因而谁又敢在众人眼前显出自己与众不同,来招惹人们的喧闹和恼怒呢?

 

我自从被贬官以来,更加意志薄弱,很少思虑。居住南方九年,增添了脚气病,渐渐不喜欢喧闹,怎能让那些喧嚣不休的人从早到晚来刺激我的耳朵,扰乱我的心绪?那么必将使我卧病不起,心烦意乱,更不能生活下去了。平时意外地遭受到不少是非口舌,唯独还没有喜欢充当别人老师的罪名罢了。

 

我还听说,古代重视冠礼,是借以用成年人做人的道理来要求大家。这是圣人所以特别重视的原因。几百年以来,人们不再举行这种冠礼。近来有个叫孙昌胤的人,独自下决心举行冠礼。冠礼举行过后,第二天去上朝,来到外廷,把笏板插进衣带对大臣们说:“我的儿子已经行过冠礼了。”听见这话的人都感到莫名其妙。京兆尹郑叔则却满脸怒气,垂手拖着笏板,退后一步站着,说:“这与我有什么相干呀!”廷中的人都大笑起来。天下的人不因此去责难京兆尹郑叔则,反而嘲笑孙昌胤,这是为什么呢?只是因为孙昌胤做了别人所不做的事。现在被称作老师的人,非常像这种情况。

 

您的品行敦厚,文辞高深,凡是你作的文章,都气魄宏大,有古人的风貌;即使我敢做你的老师,对你又有什么帮助呢?假如因为我比你年长,学道、写文章的时间比你早,您确实愿同我往来,交谈彼此所学的东西,那么,我当然愿意向你毫无保留地陈述自己全部的心得,你自己随便加以选择,吸取哪些,扬弃哪些,就可以了。如果要我判定是非来教你,我的才能不够,而且又顾忌前面所说的那些情况,我不敢做您的老师是肯定的。您以前想要看看我的文章,我已经全部陈列给您了,这并不是以此向你炫耀自己,只是姑且想要看看,从你的神情态度上反映出我的文章的确是好是坏。现在您的来信,说的话都对我过奖了。您的确不是那种巧言谄媚假意奉承的人,只不过是特别喜欢我的文章,所以才这样说罢了。

 

当初我年轻不懂事,写文章时把文辞漂亮当作工巧。到了年纪大一些,才知道文章是用来阐明大道的,因此不再轻率地讲究形式的美观、追求辞采的华美、炫耀声韵的铿锵、把这些当做自己的才能了。凡是我所呈给您看的文章,都自认为接近于道,但不晓得果真离道近呢,还是远呢?您喜爱道而又赞许我的文章,也许它离道不远了。所以,我每当写文章的时候,从来不敢漫不经心地随便写作,恐怕文章浮滑而不深刻,从来不敢偷懒取巧地写作,恐怕文章松散而不严谨;从来不翦用踣昧的态度去写作,恐怕文章晦涩而又杂乱;从来不敢用骄傲的心理去写作,恐怕文章盛气凌人而又狂妄。加以抑制是希望文章含蓄,进行发挥是希望文章明快;加以疏导是希望文气流畅,进行精简是希望文辞凝炼;剔除污浊是希望语言清雅不俗,凝聚保存文气是希望风格庄重不浮。这就是我用文章来辅佐道的方法。学习写作以《尚书》为本源,以求文章质朴无华,以《诗经》为本源,以求文章具有永恒的情理,以《三礼》为本源,以求文章内容合理,以《春秋》为本源,以求文章是非明确、褒贬分明,以《易经》为本源,以求文章能够反映出事物的发展变化。这就是我吸取“道”的源泉的办法。参考《谷梁传》,以加强文章的气势,参考《孟子》、《荀子》,以使文章条理通达,参考《庄子》、《老子》,以使文章汪洋恣肆,参考《国语》,以使文章增强情趣,参考《离骚》,以使文章能够情思幽微,参考《史记》,以使文章显得语言简洁。这就是我用来广泛学习,使它们融会贯通,并运用来写文章的办法。凡是上面所说的这些,到底是对,还是不对呢?有可取的地方呢,还是没有可取的地方呢?希望您看看,进行选择,有空就来信告诉我。如果我们经常往来交谈,以扩充发挥作文之道,即使您不因我的帮助有什么收获,我却因为您的帮助而有所收获,又何必以老师来称呼这种关系呢?采取老师的实质,去掉老师的义,不要招致越地和蜀地的狗的惊怪狂叫,或者象孙昌胤举行冠礼那样遭到人们的嘲笑,那就万幸了。宗元再告。

 

 

 

 

哀溺文 并序

 

永之氓咸1善游。一日,水暴甚2,有五、六氓,乘小船绝3湘水。中济4,船破,皆游。其一氓尽力而不能寻常5。其侣曰:“汝善游最也,今何后为?”曰:“吾腰千钱,重,是以后6。”曰:“何不去之?”不应,摇其首。有顷益怠。已济者立岸上,呼且号曰:“汝愚之甚,蔽之甚7,身且死,何以货为?”又摇其首。遂溺死。吾哀之。且若是,得不有大货之溺大氓者乎?于是作《哀溺》。

 

吾哀溺者之死货兮,惟大氓之为忧。世涛鼓以风涌兮,浩湟荡而无舟。不让禄以辞富兮,又旁窥而诡求。手足乱而无如兮,负重逾乎崇丘。既浮颐而灭

 

 

◆译文

 

水州的百姓都善于游泳。一天,河水突然上涨,有五、六个人乘着小船渡湘江。渡到江中时,船破了,都游起水来。其中一个人尽力游泳但仍然游不了好远。他的同伴们说:“你最会游泳,现在为什么落在后面?”他说:“我腰上缠着一千文钱,很重,所以落后了。”同伴们说:“为什么不丢掉它呢?”他不回答,摇摇他的头。一会儿,他更加疲困了。已经游过河的人站在岸上,又呼又叫:“你愚蠢到了极点,蒙味到了极点,自己快淹死了,还要钱财干什么呢?”他又摇摇他的头。于是淹死了。我对此感到十分悲哀。如果象这样,难道不会有大利淹死大人物的事情吗?于是写下了《哀溺》。

 

 

 

 

临江之麋并三戒序

 

吾恒恶世之人,不知推己之本,而乘物以逞,或依势以干非其类,出技以怒强,窃时以肆暴,然卒迨于祸。有客谈麋、驴、鼠三物,似其事,作《三戒》。

 

临江之人,畋得麋麑,畜之。入门,群犬垂涎,扬尾皆来。其人怒,怛之。自是日抱就犬,习示之,使勿动,稍使与之戏。积久,犬皆如人意。麋麑稍大,忘己之麋也,以为犬良我友,抵触偃仆,益狎。犬畏主人,与之俯仰甚善,然时啖其舌。 三年,麋出门,见外犬在道甚众,走欲与为戏。外犬见而喜且怒,共杀食之,狼藉道上,麋至死不悟。

 

 

◆注释

畋:读音tián

麑:读音ní

怛:读音dá

偃:读音yǎn

啖:读音dàn,吃,这里作舔解。

 

◆翻译

 

临江有个人,打猎时捉到一只小鹿,把它带回家饲养。刚一进门,一群狗流着口水,翘着尾巴跑拢来,想吃小鹿。那个人非常恼火,喝斥、吓唬那群狗。从那以后,猎人每天都抱着小鹿接近狗,让狗习惯它,不欺侮它,后来又逐渐让狗小鹿在一起玩耍。时间长了,那些狗也都顺从主人的意愿了。小鹿逐渐长大了,忘记了自己是只鹿,认为狗真的是自己的朋友,时常和狗一起顶撞翻滚,越来越亲昵。狗因为害怕主人,只得顺从小鹿,一起玩得很好,但时刻舔它的舌头,想要吃掉小鹿。

 

三年之后,小鹿走出家门,看见大路上有一群野狗,立刻跑过去想跟它们玩耍。这群野狗见了鹿非常高兴,马上龇牙咧嘴的一起围了上来,把鹿咬死吃掉了,将尸骨乱七八糟的抛在路上。鹿一直到死都没有明白落得这个下场的原因。

 

 

 

 

种树郭橐驼传

 

郭橐驼,不知始何名,病偻1,隆然伏行,有类橐驼者2,故乡人号之“驼”。驼闻之曰:“甚善,名我固当。”因舍其名,亦自谓 “橐驼”云。其乡曰丰乐乡,在长安西。驼业种树,凡长安豪家富人为观游及卖果者,皆争迎取养。视驼所种树,或迁徙,无不活,且硕茂,蚤实以蕃。他植者虽窥 伺效慕,莫能如也。

 

有问之,对曰;“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孳也,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凡植木之性,其本欲舒,其培欲平,其土欲故,其筑欲 密。既然已,勿动勿虑,去不复顾。其莳也若子3,其置也若弃,则其天者全而其性得矣。故吾不害其长而已,非有能硕茂之也;不抑耗其实而已,非有能蚤而蕃之 也。他植者则不然,根拳而土易,其培之也,若不过焉则不及。苟有能反是者,则又爱之太殷,忧之太勤,旦视而暮抚,已去而复顾,甚者爪其肤以验其生枯,摇其 本以观共疏密,而木之性日以离矣。虽曰爱之,其实害之;虽曰忧之,其实仇之。故不我若也。吾又何能为哉!”

 

问者曰:“以子之道,移之官理可乎?”驼曰:“我知种树而已,官理非吾业也。然吾居乡,见长人者好烦其令4,若甚怜焉,而卒 以祸。旦暮吏来而呼曰:‘官命促尔耕,勖尔植5,督尔获,蚤缫而绪6,蚤织而缕,字而幼孩7,遂而鸡豚8。’鸣鼓而聚之,击木而召之。吾小人辍飧饔以劳吏者9,且不 得暇,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邪?故病且怠。若是,则与吾业者其亦有类乎?”

 

问者嘻曰:“不亦善夫!吾问养树,得养人术。”传其事以为官戒也。

 

 

◆注解 

 1偻:脊背弯曲。

 2tuo驼:骆驼。橐,一种口袋。

 3莳:栽种。    

 4长人者:管辖人的人,制官吏。

 5勖:勉励。

6缫:煮茧抽丝。

7字:养育。

8遂:成长。

9飧饔:晚饭早饭。

 

 

◆译文

 

郭橐驼其人,不知原名什么。他患有伛偻病,行走时背脊高起,脸朝下,就像骆驼,所以乡里人给他取了个“驼”的外号。橐驼听 到后说:“很好啊,给我取这个名字挺恰当。”于是他索性放弃了原名,也自称橐驼。他的家乡叫丰乐乡,在长安城西边。郭橐驼以种树为职业,长安城的富豪人家 为了种植花木以供玩赏,还有那些以种植果树出卖水果为生的人,都争着接他到家中供养。大家看到橐驼所种,或者移植的树,没有不成活的,而且长得高大茂盛, 果实结得又早又多。别的种树人即使暗中观察模仿,也没有谁能比得上。

 

有人问他,他回答说:“我郭橐驼并没有能使树木活得久、生长快的诀窍,只是能顺应树木的天性,让它尽性生长罢了。大凡种植 树木的特点是:树根要舒展,培土要均匀,根上带旧土,筑土要紧密。这样做了之后,就不要再去动它,也不必担心它,种好以后离开时可以头也不回。栽种时就像 抚育子女一样细心,种完后就像丢弃它那样不管。那么它的天性就得到了保全,从而按它的本性生长。所以我只不过不妨害它的生长罢了,并没有能使它长得高大茂 盛的诀窍,只不过不压制耗损它的果实罢了,也并没有能使果实结得又早又多的诀窍。别的种树人却不是这样,种树时树根卷曲,又换上新土;培土不是过分就是不 够。如果有与这做法不同的,又爱得太深,忧得太多,早晨去看了,晚上又去摸摸,离开之后又回头去看看。更过分的做法是抓破树皮来验查它是死是活,摇动树干 来观察栽土是松是紧,这样就日益背离它的天性了。这虽说是爱它,实际上是害它,虽说是担心它,实际上是与他为敌。所以他们都比不上我,其实,我又有什么特殊能耐呢?”

 

问的人说:“把你种树的方法,转用到作官治民上,可以吗?”橐驼说:“我只知道种树而已,作官治民不是我的职业。但是我住 在乡里,看见那些当官的喜欢不断地发号施令,好像很怜爱百姓,结果却给百姓带来灾难。早早晚晚那些小吏跑来大喊:‘长官命令:催促你们耕地,勉励你们种 植,督促你们收割,早些缫你们的丝,早些织你们的布,养好你们的小孩,喂大你们的鸡、猪。’一会儿打鼓招聚大家,一会儿鼓梆召集大家,我们这些小百姓放下 饭碗去招待那些小吏都忙不过来,又怎能使我们人丁兴旺,人心安定呢?所以我们既这样困苦,又这样疲劳。如果我说的这些切中事实,它与我的同行种树大概也有 相似的地方吧?”

 

问的人说:“真好啊。这不是很好吗?我问种树,却得到了治民的方法。”于是,我把这件事记载下来,作为官吏们的鉴戒。

 

 

 

 

天说

 

韩愈谓柳子曰:“若知天之说乎?吾为子言天之说。今夫人有疾痛、倦辱、饥寒甚者,因仰而呼天曰:‘残民者昌,佑民者殃!’又仰而呼天曰:‘何为使至此极戾也?’若是者,举不能知天,夫果饮食既坏,虫生之;人之血气败逆壅底,为痈疡、疣赘、瘘痔,虫生之;木朽而蝎中,草腐而萤飞,是岂不以坏而后出耶?物坏,虫由之生;元气阴阳之坏,人由之生。虫之生而物益坏,食啮之,攻穴之,虫之祸物也滋甚。其有能去之者,有功于物者也;繁而息之者,物之仇也。人之坏元气阴阳也亦滋甚:垦原田,伐山林,凿泉以井饮,墓以送死,而又穴为郾溲,筑为墙垣、城郭、台榭、观游,疏为川渎、沟洫、陂池,燧木以燔,革金以熔,陶甄琢磨,悴然使天地万物不得其情,幸幸冲冲,攻残败挠而未尝息。其为祸元气阴阳也,不甚于虫之所为乎?吾意有能残斯人,使日薄岁削,祸元气阴阳者滋少,是则有功于天地者也;蓄而息之者,天地之仇也。今夫人举不能知天,故为是呼且怨也。吾意天闻其呼且怨,则有功者受赏必大矣,其祸焉者受罚亦大矣。子以吾言为何如?”

 

柳子曰:“子诚有激而为是耶?则信辩且美矣。吾能终其说。彼上而元者,世谓之天;下而黄者,世谓之地;浑然而中处着,世谓之元气;寒而署者,世谓之阴阳。是虽大,无异果、痈痔、草木也。假而有能去其攻穴者,是物也,其能有报乎?蕃而息之者,其能有怒乎?天地,大果也;元气,大痈痔也;阴阳,大草木也,其乌能赏功而罚祸乎?功者自功,祸者自祸,欲望其赏罚者,大谬矣;呼而怨,欲望其哀且仁者,愈大谬矣。子而信子之仁义以游其内,生而死尔,乌置存亡得丧于果、痈痔、草木耶?”

 

 

 

 

桐叶封弟辩

 

古之传者有言1,成王以桐叶与小弱弟2,戏曰:“以封汝。”周公入贺3。王曰:“戏也。”周公曰:“天子不可戏。”乃封小弱弟于唐4

 

吾意不然。王之弟当封邪,周公宜以时言于王,不待其戏而贺以成之也;不当封邪?周公乃成其不中之戏5,以地以人与小弱者为之主,其得为圣乎?且周公以王之言不可苟焉而已6,必从而成之邪?设有不幸,王以桐叶戏妇寺7,亦将举8而从之乎?凡王者之德,在行之何若。设未得其当,虽十易之不为病;要于其当,不可使易也,而况以其戏乎!若戏而必行之,是周公教王遂过也。

 

吾意周公辅成王,宜以道,从容优乐,要归之大中9而已,必不逢其失而为之辞10。又不当束缚之,驰骤之11,使若牛马然,急则败矣。且家人父子尚不能以此自克12,况号为君臣者邪!是直13小丈夫却却14者之事,非周公所宜用,故不可信。

 

或曰:封唐叔15,史佚16成之。

 

 

◆注解

 

1传者:书传。此指《吕氏春秋·重言》和刘向《说苑·君道》所载周公促成桐叶封弟的故事。

2成王:姓姬名诵,周武王之子。小弱弟:指成王之弟叔虞。

3周公:即周公旦,周武王之弟,武王死,立成王,周公摄政辅佐。

4唐:古国名,在今山西省翼城县西。

5不中:不适当,不合适。

6苟:轻率,随便。

7妇寺:宫中的妃嫔和太监。

8举:指君主的行动。

9大中:指适当的道理和方法,不偏于极端。 

10辞:解释,掩饰。

11驰骤:指被迫奔跑。

12自克:自我约束。克,克制,约束。

13直:只是,只不过。

14quē却却):异体字,耍聪明的样子。

15唐叔:即叔虞。

16史佚:周武王时的史官尹佚。史佚促成桐叶封弟的说法,见《史记·晋世家》。

 

 

◆译文

 

古代记事者有这样的说法:周成王拿着一片桐树叶子给年幼的弟弟,开玩笑说:“凭这个作为玉邽给你封地。”周公进来祝贺。成王说:“我开玩笑的。”周公说:“天子不可以随便开玩笑。”于是成王就把唐地封给了年幼的弟弟。

 

我认为这件事不是这样的。成王的弟弟理当受封,周公就应及时地禀报成王,而不必等他开了玩笑再去庆贺和趁机促成。成王的弟弟如不应受封,周公竟使一个不恰当的玩笑变成事实,使成王把土地和百姓封给年幼的弟弟治理,周公这样做能算是圣人吗?况且周公只是认为君王说话不可随便罢了,哪里一定要听从成王的玩笑,并促成它呢?如果有这样不幸的事,成王拿了桐树叶子与妃嫔和太监开玩笑,周公难道也要照办吗?大凡君王的德行,关键在于他做的如何。如果不对,即使改变十次也不算过错;关键是要得当,不随意更改,更何况是用它来开玩笑呢!如果开玩笑的话也一定要照办,这样做就是周公在教唆成王铸成过错。

 

我认为周公辅佐成王,会用适当的原则去引导,使他的举止行动和嬉乐恰如其分而已,一定不会去迎合他的过错并替他辩饰。又不应当对他管束太严,使他终日奔忙,像牛马那样,急于使他成长反会坏事。而且家人父子之间,尚不能用这种方式来约束,何况名分上还有君臣之别呢!这不过是那些见小识浅而又自作聪明的人干的事,不该是周公所采用的方法,因此不足凭信。

 

有的古书记载说:封唐叔这件事,是太史尹佚促成的。

 

 

 

 

 

祭吕衡州温

 

维元和六年,岁次辛卯,九月癸巳朔某日,友人守永州司马员外置同正员柳宗元,谨遣书吏同曹、家人襄儿,奉清酌庶羞之奠,敬祭于吕八兄化光之灵:

 

呜呼天乎,君子何厉,天实仇之。生人何罪,天实雠之。聪明正直,行为君子。天则必速其死,道德仁义。志存生人,天则必夭其身。吾固知苍苍之无信,莫莫之无神。今于化光之殁,怨逾深而毒逾甚。故复呼天以云云。

 

天乎痛哉!尧、舜之道,至大以简;仲尼之文,至幽以默。千载纷争,或失或得,倬乎吾兄,独取其直。贯于化始,与道咸极。推而下之,法度不忒。旁而肆之,中和允塞。道大艺备,斯为全德。而官止刺一州,年不逾四十,佐王之志,没而不立。岂非修正直以召灾,好仁义以速咎者耶?

 

宗元幼虽好学,晚未闻道,洎乎获友君子,乃知适于中庸,削去邪杂,显陈直正,而为道不谬,兄实使然。呜呼!积乎中不必施于外,裕乎古不必谐于今。二事相期,从古至少,至于化光,最为太甚。理行第一,尚非所长,文章过人,略而不有。素志所蓄,巍然可知。贪愚皆贵,险很皆老,则化光之夭厄,反不荣欤?所恸者志不得行,功不得施,蚩蚩之民,不被化光之德;庸庸之俗,不知化光之心。斯言一出,内若焚裂。海内甚广,知音几人?自友朋凋丧,志业殆绝,唯望化光伸其宏略,震耀昌大,兴行于时,使斯人徒,知我所立。今复往矣,吾道息矣。虽其存者,志亦死矣。临江大哭,万事已矣。穷天之英,贯古之识,一朝去此,终复何适?

 

呜呼化光,今复何为乎?止乎行乎,昧乎明乎?岂荡为太空与化无穷乎。将结为光耀以助临照乎?岂为雨为露以泽下土乎,将为雷为霆以泄怨怒乎?岂为凤为麟、为景星为卿云以寓其神乎,将为金为锡、为圭为璧以栖其魄乎?岂复为贤人以续其志乎,将奋为神明以遂其义乎?不然,是昭昭者其得已乎,其不得已乎?抑有知乎,其无知乎?彼且有知,其可使吾知之乎?幽明茫然,一恸肠绝。呜呼化光!庶或听之。

 

 

 

 

 

◆祭吕衡洲温文◆

 

柳宗元全集收有祭文二卷,最被称道的就是这篇。章士钊在《柳文指要》中称“子厚祭文中之最真挚者。”

 

吕温(772---811),字和叔,山西永济人。柳宗元称吕温为“交吕平生意最亲”,另外还为其写有一篇诔文。关于吕温的诗有二首,一首《同刘二十八哭吕衡洲兼寄江陵李元二侍御》“衡阳新摧天柱峰,士林憔悴泣相逢,”“遥想荆洲人物论,几回中夜惜元龙。”以“天柱峰”“元龙”来比称吕温。“元龙”即陈登,曾帮曹操打败吕布,刘备在荆洲论天下英雄时,十分推崇他,其死后,还时常在半夜想起感慨不已,《三国志,魏书》有传。另一首《段九秀才处见亡友吕衡洲书迹》,“交吕平生意最亲,衡阳往事似分身。袖中忽见三行字,试泪相看是故人。”在柳宗元集中见于悼亡吕温的就有四篇诗文,篇篇都是情真意切,摧人泪下。柳宗元认为吕温是一位不可多得的人才,抱负却不得施展,以致抑郁而死,在文中自道:“宗元幼虽好学,晚未闻道,洎乎获友君子,乃知适于中庸,削去邪杂,显陈直正,而为道不谬只实使然。”从文中可以看出其对吕温的情感,并兼有自伤的意味,可谓惺惺惜惺惺。

 

在下文中更是沉痛悲号:“海内甚广,知音几人,自友朋调丧,志业殆绝。唯望化光伸其宏略,震耀昌大,兴行于时,使斯人徒知我所立。今复往矣,吾道息矣。虽其存者,志亦死矣。临江大哭,万事已矣。”

 

表面看来,吕温在永贞革新时,因出使吐蕃未归未被贬谪,但回来升迁户部员外郎后遭宰相李吉甫所忌南贬道州,衡洲,于其命运相仿,且39岁,即元和六年死于衡洲,使宗元颇为自伤。但是“永贞革新”,成员已有几位去世,也未见其悲伤至此,可见内里有对其影响更大的缘由。

 

唐书记载,吕温出使叶蕃被扣,当时正值王叔文掌权,身边相交往的朋友都得以提升,自己却身在绝域不得升迁,常常自悲。当时唐朝的实力已不足以震摄边关,国力下降,内忧外患,所以吕温生怕老死异域。回国后,他深感文化存在的危机,因此揄扬春秋大义,对柳`刘影响甚大,刘禹锡在《唐吕和叔文集序中》说他“年愈壮,志愈大”,柳宗元作《非国语》

也是深受他的影响。

 

在其被贬后,始终积极用世,壮心不死,颇有治声,在诔中,柳宗元这样描述了两州人民对他的爱戴:“二州之人哭者逾月。湖南人重社酒,是月上戊,不酒去乐,会哭于神所而归。佘居永州,在二洲中间,其哀声交于北南,舟船之下上,必呱呱然,盖尝闻于古而睹于今也,。”下面抒发其心声“君之志与能不施于生人,知之者又不过十人。世徒读君之文章,歌君之理行,不知二者之君其末也。”柳宗元对吕温的早逝于异乡,以其才“官止刺一洲,年不逾四十,佐王之志,没而不立”,深为痛彻,在其悲人自伤之余,吕温的人格也给他以很大的启示,以至于影响了他生命的最后8年,这八年不但是其被贬之后,也是其人生中最重要的8年,他在文中悲号痛哭,同时也确定了以后的人生方向,“唯望化兴申其宏略。震耀昌大,兴行于时。”柳地百姓福之前兆。

 

 

◆桐叶封弟辩◆

 

本文柳宗元借周成王以桐叶封弟弟叔虞的典故,借题发挥,驳诉擅权的贵族和宦官,林云铭在《古文析义》里赞誉这篇不到三百字文章为“辩体中第一篇文字”“笔笔锋刃,无坚不破”。

 

论辩文是柳宗元表现其政治思想的主要形式,有很强的思辩和理论价值,在结构和行文上承继并发展了先秦西汉文的优良传统。

 

唐建朝以后,立道教为国教,儒学虽是科举的主要内容,但是由于统治者把其作为笼络士子的学说,孔子的地位并没有确立,有时从祀于周公,有时又替周公以为先圣。特别是在高宗朝,由于武则天欲借周公“自重身价”更是让周孔没有定位,时常互换位子。

 

安史之乱后,宦官和藩镇成为大害,唐王朝的衰落直接缘于此.当时在朝内,宦官擅权,打击进步势力,使政治不明,法令不行.藩镇在外时常叛乱,到唐未,据唐史记载,由于藩镇割剧的危害,朝庭要马没马,要粮没粮,是直接倒致其灭亡的主因.在中唐时,贵族势力还不小,与宦官,藩镇互相勾结,维护自身利益,当时柳宗元这样的有识之士从维护统治的根本利益出发,强烈要求改革.

 

“永贞革新”中,柳宗元作为朝庭的核心成员,任礼部员外郎,负责为礼部起草改令文件.在本文中,明鲜可以看出他对周公的不满,确实也是如此,柳宗元尊孔抑周.在“以兴尧舜孔子之道”中不提周公,因周公是周礼的制定者,而周礼是推行分封制的。在当时的那种环境,因孔子地位没有确立,朝中时常有人让历史的各种言论作为自己的理论依据,牵制朝政。

 

当时,包括朝愈,刘禹锡,吕温在内的一批有识之士,以儒经为本,驳诉其它言论。以维护中央的集权统治。其中比较著名的有驳斥王命在天,祥瑞为兆的《贞符》,坚决反对贵族分封的世袭制度,反对地方割据的《封建论》,以及关于用人准则的《六逆论》等等,本文就是因不满宦官,大管僚的专擅朝政而发的,孔子有“克已复礼为仁”的说法,人都以为此礼即周礼,其实在周朝,周礼至高无上,而至孔子则另提出自己的学说“仁“取代其地位,把周礼降至礼法的层面上。从“周鉴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的说法看,孔子是站在比较的层面上而论取的,并非认为周制是绝对好的。柳宗元是正从这个观念出发来发表他一系列政治见解的。

 

 

◆天说◆

 

此篇文章其实只有第二段才是主题,但正如《天问》与《天对》一样,柳宗元用了一大半的篇幅即第一段来记叙韩愈的观点,以使其展示无遗,然后用简洁的文字反驳他。

 

此篇文章起缘于韩愈写给柳宗元的一封信,现已不存,大概内容就是《天说》的上半部分。韩愈在任史官时,得罪权贵遭到非议,感慨“为史者,不有人祸,则有天刑”也就是此文上半部分的观点,好人不得好报。韩愈还曾经说“贵与贱,祸与福存乎天”,柳宗元不同意天有意志的说法,于是就作了《天说》,主要是下半部分来表达他的观点,随后刘禹锡又作了三篇《天论》来“以极其辩”。这三人恰恰构成了唐朝思想史的主要内容,也奠定了柳,刘在思想史上的地位。

 

唐以前至先秦,在天人关系上,儒家的观点以荀子“明天人之分”和董仲舒的“天人感应”说为代表。这其中当然也关系到时局,当时帝王迷信“祥瑞”,认为“天授君权”,而柳宗元则认为帝王必顺以立德备仁为本,治理国家要靠人民的忠心拥护,反对西汉董仲舒的“天人感应”说,《贞符》《天对》以及《非国语》等文章就是针对此而发。

 

柳宗元在《天爵论》中说“庄周言天曰自然,吾取之。”从哲学上吸取道家思想,老子说:“圣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那时盛行的禅宗也显然吸收兼容并发展了庄子的思想,李泽厚在《中国古代思想史论》中说“在破对待,空物我,泯主客,齐生死,反认知,重解悟,亲自然,寻超脱等,常浑然一体,难以区分,因而庄禅相通”。另外,孔子说:“天何言哉?四时行焉,万物生焉。”子思,孟子的“自然”“人为”等思想为荀子所继,“天行有常,不为存尧,不为舜亡,”刘禹锡更是生发了荀子“从天而颂之,孰若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

 

综上所述,柳宗元的“天人不相予”以及刘禹锡的“天人交相胜”对天人关系的发展,直接影响了宋初的新儒家,欧阳修,王安石,苏东坡,朱熹等,宋明理学就是在儒释道互融的前提下产生的。

 

 

◆种树郭橐驼传◆

 

从内容和风格上看,这篇文章是柳宗元早期的作品,体现了他为文“辅时及物,有以佐世”的文道观,目的在于解“生人之患”,“利安元元(百姓)”。这些文章大都从现实出法,针对时弊,并提出解决之道,主要出现在其说,传,骚文,以及各种杂题文中,大都以寓言出之,是柳文中和山水游记并显的两大主体。

 

柳宗元有很强的修史观念,他的《段太尉逸事状》就为史乘所采用。这些传记文都以简洁形象的语言写人述事,揭露现实中的丑恶,颂扬人间正义,用辞含有分明的褒贬,在立意和笔法上承继了《春秋》《史记》的传统特色。

 

在古代,我们所谓的应用文和文学作品在那时是融为一体的,以其功用来分类,即论议书序说记等等,是载“道”的工具。本文就是以“传”明“理”,先是树立了“郭橐驼”这么一个种树人形象,以树喻人古已有之,本文重在以“事”说“理”,从立意上,“Ĺ橐驼”大有隐士之风,而他们所种的各种树就是世间的生民。柳宗元借其之口来表达自己政治上的“养人”观,那就是“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也就是其天人思想中的自然观。

 

在文中,柳宗元通过对比,借两种对立态度,表现出郭橐陀的高明手段,符含老子的“无为”思想,引导施政的官吏以正确的方法教化生民。当时,中唐繁政扰民,土地兼并更加严重,影响朝庭赋税收入,当政者却更加变本加厉,以致恶性循环,《捕蛇者说》说就是例证。

 

《唐书`柳宗元》说其文章“精裁密致,璨若珠贝”,在本文中排比,对比等各种修辞方法并用,用词正和评论的一致。全文以记言为主,明显受《国语》的影响。最后虽然不发议论,其实理义已显,得诗之妙用。

 

这类文章,作者大都即意而发,卖药的《宋清传》,当木匠的《梓人传》都是如此,另外像韩愈的泥水匠《圬者王承福传》都是同类作品。

 

 

◆三戒并序之临江之麋◆

 

寓言在先秦散文中已被普遍采用,被作为说理论事的辅助手段,但大都是片段,到柳宗元时才发展成为一种独立的且更具文学气息的文体,其取材和立意都对晚唐以及后代小品文有很大影响。

 

柳宗元的寓言不但继承了先秦以来的优良传统,而且借鉴了佛教寓言,六朝杂文和小说的写作技巧,且大多有时代特色,婉而多讽,是其“辅时及物”思想的主要文体,表达了他对现实伦理道德深切的用心。柳宗元写作“遍悟文体”,在其寓言中明显受庄子的影响,如《设渔者对智伯》《东海若》明显有《秋水》《渔夫》的影子。

 

《三戒》是柳宗元流传最广的一组寓言,其中的黔之驴是尽人皆知,苏东坡就很喜欢,以至他“拟作河豚鱼,乌贼鱼二说,并序以自警。”

 

在序言中,柳宗元已经道出了三戒的寓意,其用心就是利用生动的寓言故事使之传颂更广,所以写的生动,流畅且短小,有如诗中绝句。《监江之糜》借小麋鹿仗势忘本,讽刺宦官,贵族,藩镇及其爪牙,外强中虚,一时因势得存,时日不长。比之另外两篇,本文具有更深的反讽意义,其深意有劝戒在上位者明察人心,提拨贤能的寓意,亦有劝君子洁身自好,努力向道的用意。充分体现了,柳宗元的政治观念和其文章观念。

 

其他作品如〈〈牛赋〉〉〈〈招海贾文〉〉等都是此类作品。

 

 

◆哀溺文◆

 

寓言风格和赋体是柳宗元文章中时常并用的手法,他在继承的前提下又发展了这两种文体。

 

以本文为例,文集中虽归为骚,但却是一篇寓言与赋并用的文章,这使以“体物”“抒情”为长的赋体在叙事和讽刺功用上都向前拓展了。宋人严羽说:“唐人惟柳子厚深得骚学。”这是他南贬的经历与个人性格相关连的结果。文集中骚,赋各一卷,然而文章却是骚赋并用,在对,问答,以及一些抒发哀情的墓志,祭文中,这种并用更是随处可见。

 

古文是中唐时期针对于西汉以来的骈文而言的,是对先秦西汉散文文的称呼。赋即是骈文的主体,兴于楚盛于汉,两晋南北朝时又生发出骈俪文。柳宗元不但从思想上加深了这种文体的内涵,而且形式兼取诗经,骚和文体,写法上则广取诸子和楚辞的长处,对晚唐的讽刺小赋和宋代的文赋的兴起都起到了推动作用。

 

哀溺文序中的寓言和其它寓言一样是柳宗元表现其济世观的,这篇故事流传很广,常被后世引用。文中以六言为主,句中杂以“兮”字,是赋骚并用的结果,杂言的运用已看出有后世文赋的影子。第一段叙事,抒情,是传统赋的特点,后一段纯以议论生发,却不是枯燥的谈理,而是用诗中情物感交的方式让自然之理溢于言外,使人在情感的波动中感悟文中之理。

 

在柳宗元的赋骚中,已开启了其在游记中的骚怨寄托,而不是像传,说,对中纯以寓言讽世,其中的《愚溪对》《乞巧文》《解祟赋》《囚山赋》等文章或自嘲或感叹,来抒发他长期受羁的若闷心情。

 

韩愈评柳文“雄浑雅健”,其赋“崔蔡不足多也。”也就是说其对赋的发展西汉时的大家蔡邕都不见得赶上。柳宗元强调文章形式与内容并重,从其虽倡导古文运动,反对“务采色,夸声音”的骈俪文,但却不废其形,比之后人所谓的复古,足显大家风范。

 

 

◆柳州山水近治可游者记◆

 

柳州山水与桂林山水一脉相承,比永州山水要美,但是柳宗元却仅给后人留下这一篇游记。

 

茅坤批论此文“全是记事,不着一句议论感慨,却淡若风雅”。确是如此,柳宗元到柳州后,心境与在永州时大不一样,此时他担任的一方刺史是实职空闲较少。并且心里注意力也转到了为政上面,在《种柳戏题》的解析中已有详述。有时即便要遣怀心事也大都以诗出之。

 

本文是以治理地方政务的出发点写的,有学者认为明显受《山海经》的影响。柳宗元二次被贬后,“官虽进而地益远”,再加上有了家庭生活,已不像先前那么多想法,在北归无望的前提下,思乡之心越浓,游山玩水的兴致也就少了。另外由于当时柳州远处唐帝周版图的南端,未开化之地,又由于他身体受此地天气,瘴气影响比之永州更甚,这也是他在此地少有游记的原因。

 

 

◆答韦中立论师道书◆

 

本丛书在总序的未尾已说明重点是分析八大家的写作技巧,辅以可读,可赏。然尔“梅止于酸,盐止于咸,饮食不可无盐梅,而其美常在咸酸之外。”古人评诗文的写作技巧大都廖廖几笔,且意在言外,然传之后世,则利益无穷,妙在“其美”之外。

 

本章亦是本书的重点,于政治,思想,诗之外,柳宗元留给我们最大最切实的影响就是文了,文章可鉴,然理不见得明,好在柳子留给后人几篇论师,论文书。

 

古今中外,“一代有一代之文学”,然终不会超出形式与内容的二元论,形式较之内容变化更大,经过“五四”,古诗已经很少人写了,古文更是极少,但是从其精神,内容上讲,却有一贯性,有很多的遗产供后人发掘继承。就像唐宋八大家对先秦西汉文的继承,在那时,古文在唐朝已显艰涩,原因是语言文字的发展,然尔他们依然超越古人把唐宋文发展到让后人敬仰的程度,当时之今人于今作古,现时之今人于今何为?

 

本文第一段至第五段可作为上部,论师,可参阅其《师友箴》《答严厚舆秀才论为师道书》《报君阵秀才避师名书》,第六段,也即最后一段论为文,可参阅《报崔黯秀才论为文书》。

 

其论师部分,有其背景深意,读者可与韩愈名篇《师说》互为参照,本文不论。

 

后人论说子厚文不及退之,因不敢为师,诗退之不及子厚,因不敢为史。从中亦可看出二人格局,在“古文运动”中,韩愈提出“文以载道”,柳宗元则说“文者以明道”。一“载”一“明”,前者使文以“气”,后者使文以“情”,柳评韩“猖狂恣`肆”,韩批柳“雄深雅健”,所以后人又说,观柳,苏之文,知韩文不可及也。韩愈的文章是宗儒利政的,就像现在以小说为文之主体一样,历史的偏重点是不一样的。

 

在为文宗旨上,柳宗元说年轻的时候重辞彩,之后才知道文章是阐明大道的。所以后来就反对六朝文“务采色,夸声音”的末技,而提倡“辅时及物”“有益于世”“利安元元”的文道观。综合他在这几篇书中的观点,归纳他写文章的观点如下:

 

一、著文以品行为根本,《论语》里说:“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中庸》里说:“诚则明矣”。强调个人的修养。

二、强调写作态度,为文要敬,诚心先行,不可有怠心,昏气,矜气。

三、“遍悟文体”运用多种表现手法,以达到〈〈论语〉〉中“文质彬彬,然君子”的境界。

四、三勿,不要偏,不要杂,不要求快,也就是说读书为文要专而精,持之以恒,学问文章就会“蔚然”而成气候。

五、不要追求“好辞工书”,子曰:“辞达而已矣”。

 

另外他开了一个书单不但告诉人们读什么书,而且还把每种书的旨要,也就是重点说了出来,不致于读了半天找不到门道,或者揣摩作文的方法,找不到合适的书。这个书单虽是一千二百年前的,但是到了现代仍是最合适的,鲁迅先生在《读书杂记》(《而已集》)中说弄文学,看什么书是个难题,并且他对一些老先生开的书单不以为然,认为对作文章没什么大用。然尔其为许寿裳的儿子开的书单却清晰精当,有柳子遗风。又谈到自己的经验就是读书必须和现实社会接触,让所读的书活起来。并且指出青年人要紧在行而不在言(这是中华精神的骨髓)等等。大家可参详参详这些书中的理,只从为文的角度去寻,亦可收获取法其上也得其中的利益了,对照柳宗元的诗文成就,也可知其所言不虚。诗``记取于骚,寓言取于《国语》《庄子》《史记》,论辩取于《孟》《荀》,毂梁传,说取于《论语》《老子》,六经总其源。

 

 

◆游黄溪记◆

 

柳宗元在被贬永州后的头五年还一直为回京,身边事而忙,所作的文也还是其文道观的体现,还没有来的及关注山水或者说关注自己的内心与这片山水的关系。他搬到愚溪的那一年及第二年写了著名的永州八记,与本文(也写于第二年)合称九记。

 

开山水游记散文先河的是郦道元的《水经注》,到柳宗元而定型,后有袁宏道。这时的散文和诗一样,是柳宗元为了排遣内心的苦闷而“投迹山水,放情离骚”的产物。

 

林纾在《古文辞类篡》中说柳宗元“写景之文,即王维之以画入诗,亦不能肖——体物到了极神化处。”

 

茅坤说:“与山川两相遭,非子厚之困且久,不能以搜岩穴之奇,非岩穴之怪且幽,无以发子厚之文”。

 

第一段总说言黄溪之美,“夫美不自美,因人而彰”,即刘禹锡所谓的“山不在高 ,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这是柳宗元美学思想的核心。

 

第二段是本文的主体,写景正好如林纾说评一样极尽山川自然之美,而又有生发,语言精练简洁,比喻恰当,文辞活泼,音韵流畅,可与小石潭记并美。

 

郭沫若曾说句子短,文辞就显生动活泼,字眼里自有其音调和色彩。

 

第三段以传的形式结尾,后缀以日期。从此也可见柳宗元为文以实,重德教,关心一方民意。《游黄溪记》和其它八记一起奠定了柳宗元山水游记文的地位,从此文学领域里又多了一种文体。九记为文都短,深得诗味,与那些长篇五古山水诗互为映照,诗中融情物于一体,而寄意于言外。

【收藏此页】    【关闭】    【本有评论 0   条】
文章评论
目 前 还 没 有 此 文 章 的 相 关 评 论 信 息 !
在线评论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诗赋绽芳蕊 今来觅知音
关于我们  |  走近诗赋  |  入网须知  |  法律声明  |  网站地图  
版权所有:诗赋网    Copyright 2008-2016   zgshif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辽ICP备18006388号
诗赋杂志投稿邮箱:sunwulang@163.com
联系人:轻盈     QQ:418193847、1969288009、466968777     QQ群号(点击链接)     电话:15609834167     E-mail:sttsty@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