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会员姓氏检索 :
                  其它文论
本栏目所称的其它文论,主要指除版块道诗论和赋论内容以外的其它评论。
                  本版编辑团队
本版主编:隔岸听箫
主编寄语:
本版顾问:
本版副主编:
本版编辑:
                  本版精品文章
                  文章信息
当前位置:  诗赋文论  >>  其它文论
我自是无名渔父
文章来源:原创        访问量:3536        作者:乙酸乙酯        发布:乙酸乙酯        首发时间:2010-06-25 17:50:00
关键词:渔父
编语:

我自是无名渔父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渔父”形象拾隅

 摘要:中国古代文学描摹“渔父”之作品极为丰富, 广泛地反映了垂钓世界的各个侧面, 创作了绚丽多彩、各具特色的诸位渔父。这些作品不仅反映了垂钓生活的乐趣, 辛劳和烦恼, 更多的还是借描写垂钓生活寄托难以明言的政治情怀, 抒发宦海沉浮的辛酸苦乐, 引出喻意深刻的处世之道, 还有的较为真实地反映了渔家生活的欢乐和痛苦。

关键词:渔父;渔父;还是渔父

 记得在一次中国古代文学史课上,吾师于介绍《史记》之余穿插介绍了古代文学中“渔父”这一形象,归,颇有枨触,遂欲整理之以为是文。

“渔父”这一形象于我国古代文学作品中之出现频率可谓高矣。大抵皆世外高人之形象,吾师言渔父者“纳天地之灵气,得山水之菁华”。垂钓水滨“侣鱼虾而友麋鹿” 恬静淡然,格调高雅固非凡人所能及也。笔者出于个人兴趣查阅资料拾隅若干“渔父”形象以飨读者:

                           

   闲隐旷达之渔父

流传最广者可谓姜太公垂钓于渭水之滨之事。《史记·齐太公世家》和《吕氏春秋》皆有记载,曰:“吕望年七十钓于渭渚, 三日三夜无食者。望即忿, 脱其衣冠。上有农人者, 古之异人, 谓望曰:‘子姑复钓, 必细其纶, 芳其饵, 徐徐而投, 无会鱼骇。”

孔子晚年也十分喜欢恬静淡然的生活, 酷爱垂钓。《论语·述而》篇曰:“子钓而不网, 义不射宿”。他主张垂钓, 不主张张网捕鱼。

东汉的严光, 更以垂钓名闻于天下。严光年轻时曾与刘秀一同游学, 后刘秀称帝, 召严光进京,授􏢸议大夫, 严光不受而退隐, 垂钓于富春江, 成为不趋权势, 不慕名利的高士。后世著名词人陆游作词曰:

鹊桥仙

陆 游
一竿风月,一蓑烟雨,家在钓台西住。卖鱼生怕近城门,况肯到红尘深处?
潮生理棹,潮平系缆,潮落浩歌归去。时人错把比严光,我自是无名渔父。

[①]这个“渔父”无论在“风月”之下, 还是在烟雨之中, 都是手持“一竿”, 身披“一蓑”过着垂钓生活。这个“渔父”卖鱼也与众不同, 一般来说, 卖鱼

要到人多热闹的场所, 而这个“渔父”连人们往来的城门都“生怕靠近”, 更不要说“红尘深处”的闹市了。原来“红尘深处”是追名逐利, 尔虞我诈的场

所,“渔父”要远离它, 正表现了“渔父”厌恶污秽的名利官场, 甘于过着淡泊、清贫生活的情怀。这个 “渔父”潮生时, 摇船外出觅鱼; 潮平时, 系缆停舟

捕鱼; 潮落时, 满载着鱼, 浩歌而还, 自食其力, 洒脱自得。有人把这个“渔父”比作严光, 但是,“渔父”认为比错了, 因为严光虽然不慕权势富贵, 但

是, 他还没有做到“无名”, 而这个“渔父”不止摆脱了富贵权势的羁绊, 连姓名也隐掉了。“我自是, 无名渔父”就表达了除了保持自己独立的人格, 高尚的情操, 高雅的意趣外, 对身外之物一无所求。这是一个甘于清贫, 淡泊, 甘于寂寞, 不求名利的“渔父”形象, 是一个令人肃然起敬的忠厚长者形象,

恰是过着隐居生活的晚年陆游自身形象的化身。

司空曙的《江村即事》中的“渔父”形象则另有一番风采:

钓罢归来不系船, 江村月落正堪眠。纵然一夜风吹去, 只在芦花浅水边。

[②]诗中的“渔父”钓罢归来, 一不上岸, 二不系船, 而是在深夜, 趁着月落天暗, 江村寂静, 在舟中坦然无忧地睡着了。那么,“渔父”不怕钓船随浪飘

走吗? 因为“渔父”深知现在风平浪静, 钓船能稳稳地停在岸边, 即使是夜里风起浪涌, 船随浪去, 最后飘荡在“芦花浅水边”, 还是要停泊在那里, 大有

任凭风吹浪打, 我自泰然处之的胸怀。这是一个放浪不羁, 蔑视惊涛骇浪, 豁达自信的“渔父”形象。

冯子振的《鹦鹉曲·渔父》把这个“渔父”形象又发展了:

沙鸥滩鹭缡依住, 镇日坐钓叟纶文。趁斜阳晒网收竿, 又是南风吹雨。

绿杨堤忘系孤桩, 白浪打将船去,想明朝月落潮平, 在掩映芦花浅处。

这个“渔父”身上显然有司空曙《江村即事》中 “渔父”的影子, 但仍有新意, 这个“渔父”对风雨潮浪已习以为常, 任何情况下都能从容自然、怡然自

得。他在“南风吹雨”的击打下, 竟然忘记了把钓船系在桩上, 面对着“白浪打将船去”也无忧无虑, 却在想: 明日“月落潮平”, 钓船定“在掩映芦花浅

处”, 满不在乎, 心里也十分坦然, 比起司空曙笔下的“渔父”, 显得更为旷达, 更为超脱。

 

世外高人之渔父

“世外高人之渔父”于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亦不鲜有:最有代表性的正是《楚辞》、《庄子》中的渔父:

《楚辞 渔父》

屈原既放,游于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与!何故至于斯?”  屈原曰:“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渔父曰:“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世人皆浊,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歠其酾?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  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  

渔父莞尔而笑,鼓枻而去,乃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遂去,不复与言。 

     胸怀大志之士终究不忍承受怀才不遇的结局,屈原的做法是被动的,可惜可叹的是,[]木秀于林,风必摧之。
    反观渔父:"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 体现了其世外高人的形象。

    其实徜徉山水之间,随波逐流而不问红尘世事的确逍遥.但是隐是相对于仕而言的.不生而不灭,不增而不减,当然没有了人间的烦恼,也无法真正体会到游于山水之间的乐趣.  [] 但我们不能厚此薄彼地固执地认为屈原的人生观是刚正的是正确的而渔父的则是消极的是错误的。念毕此文,总感觉应当在儒和道之间寻求一个平衡 。
        人生就像海上的波浪,有时起有时落.想干成一些事情,也许在起的时候我们应抱屈原的敢于居庙堂之高的精神,落的时候亦当怀渔父处江湖之远的胸襟. 
    人生,也许就是一个游走于儒与道,仕与隐,屈原和渔父之间的过程。

《庄子  渔父》

孔子游乎缁帷之林,休坐乎杏坛之上。弟子读书,孔子弦歌鼓琴。奏曲未半。

  有渔父者,下船而来,须眉交白,被发揄袂,行原以上,距陆而止,左手据 膝,右手持颐以听。曲终而招子贡、子路二人俱对。

  客指孔子曰:“彼何为者也?” 子路对曰:“鲁之君子也。”

  客问其族。子路对曰:“族孔氏。”

  客曰:“孔氏者何治也?” 子路未应,子贡对曰:“孔氏者,性服忠信,身行仁义,饰礼乐,选人伦,上以忠于世主,下以化于齐民,将以利天下。此孔氏之所治也。”

  又问曰:“有土之君与?”子贡曰:“非也。”

  “侯王之佐与?”子贡曰:“非也。”

  客乃笑而还,行言曰:“仁则仁矣,恐不免其身;苦心劳形以危其真。呜呼,远哉其分于道也!”

  子贡还,报孔子,孔子推琴而起曰:“其圣人与!”乃下求之,至于泽畔,方将杖拏而引其船,顾见孔子,还乡而立。孔子反走,再拜而进。

  客曰:“子将何求?”孔子曰:“曩者先生有绪言而去,丘不肖,未知所谓,窃待于下风,幸闻咳唾之音,以卒相丘也!”

  客曰:“嘻!甚矣夫子之好学也!”孔子再拜而起曰:“丘少而修学,以至于今,六十九岁矣,无所得闻至教,敢不虚心!”

  客曰:“同类相从,同声相应,固天之理也。吾请释吾之所有而经子之所以。子之所以者,人事也。天子诸侯大夫庶人,此四者自正,治之美也,四者离位而乱莫大焉。官治其职,人忧其事,乃无所陵。故田荒室露,衣食不足,征赋不属,妻妾不和,长少无序,庶人之忧也;能不胜任,官事不治,行不清白,群下荒怠,功美不有,爵禄不持,大夫之忧也;廷无忠臣,国家昏乱,工技不巧,贡职不美,春秋后伦,不顺天子,诸侯之忧也;阴阳不和,寒暑不时,以伤庶物,诸侯暴乱,擅相攘伐,以残民人,礼乐不节,财用穷匮,人伦不饬,百姓淫乱,天子有司之忧也。今子既上无君侯有司之势而下无大臣职事之官,而擅饰礼乐,选人伦,以化齐民,不泰多事乎!且人有八疵,事有四患,不可不察也。非其事而事之,谓之摠;莫之顾而进之,谓之佞;希意道言,谓之谄;不择是非而言,谓之谀;好言人之恶,谓之谗;析交离亲,谓之贼;称誉诈伪以败恶人,谓之慝;不择善否,两容颊适。拔其所欲,谓之险。此八疵者,外以乱人,内以伤身,君子不友,明君不臣。所谓四患者:好经大事,变更易常,以挂功名,谓之叨;专知擅事,侵人自用,谓之贪;见过不更,闻谏愈甚,谓之很;人同于己则可,不同于己,虽善不善,谓之矜。此四患也。能去八疵,无行四患,而始可教已。”

  孔子愀然而叹,再拜而起曰:“丘再逐于鲁,削迹于卫,伐树于宋,围于陈蔡。丘不知所失,而离此四谤者何也?” 客凄然变容曰:“甚矣子之难悟也!人有畏影恶迹而去之走者,举足愈数而迹愈多,走愈疾而影不离身,自以为尚迟,疾走不休,绝力而死。不知处阴以休影,处静以息迹,愚之甚矣!子审仁义之间,察同异之际,观动静之变,适受与之度,理好恶之情,和喜怒之节,而几于不免矣。谨修而身,慎守其真,还以物与人,则无所累矣。今不修之身而求之人,不亦外乎!”

  孔子愀然曰:“请问何谓真?”客曰:“真者,精诚之至也。不精不诚,不能动人。故强哭者虽悲不哀,强怒者虽严不威,强亲者虽笑不和。真悲无声而哀,真怒未发而威,真亲未笑而和。真在内者,神动于外,是所以贵真也。其用于人理也,事亲则慈孝,事君则忠贞,饮酒则欢乐,处丧则悲哀。忠贞以功为主,饮酒以乐为主,处丧以哀为主,事亲以适为主,功成之美,无一其迹矣。事亲以适,不论所以矣;饮酒以乐,不选其具矣;处丧以哀,无问其礼矣。礼者,世俗之所为也;真者,所以受于天也,自然不可易也。故圣人法天贵真,不拘于俗。愚者反此。不能法天而恤于人,不知贵真,禄禄而受变于俗,故不足。惜哉,子之蚤湛于人伪而晚闻大道也!”

  孔子又再拜而起曰:“今者丘得遇也,若天幸然。先生不羞而比之股役,而身教之。敢问舍所在,请因受业而卒学大道。”

  客曰:“吾闻之,可与往者与之,至于妙道;不可与往者,不知其道,慎勿与之,身乃无咎。子勉之!吾去子矣,吾去子矣!”乃刺船而去,延缘苇间。

  颜渊还车,子路授绥,孔子不顾,待水波定,不闻拏音而后敢乘。子路旁车而问曰:“由得为役久矣,未尝见夫子遇人如此其威也。万乘之主,

  千乘之君,见夫子未尝不分庭伉礼,夫子犹有倨傲之容。今渔父杖拏逆立,而夫子曲要磬折,言拜而应,得无太甚乎?门人皆怪夫人矣,渔人何以得此乎?”

  孔子伏轼而叹,曰:“甚矣由之难化也!湛于礼仪有间矣,而朴鄙之心至今未去。进,吾语汝!夫遇长不敬,失礼也;见贤不尊,不仁也。彼非至人,下人不精,不得其真,故长伤身。惜哉!不仁之于人也,祸莫大焉,而由独擅之。且道者,万物之所由也,庶物失之者死,得之者生,为事逆之则败,顺之则成。故道之所在,圣人尊之。今渔父之于道,可谓有矣,吾敢不敬乎!”

本篇的渔父无疑是个世外高人。虽然许多学者包括笔者和笔者的古代文学史授课老师都认为本篇多为后人脱伪之作,未必真实。但是本篇的思想跟庄子一贯的主张还是有相通之处,对儒家的指责不如《胠箧》、《盗跖》那么直接、激烈,守真和受于天的思想也与内篇的观点相一致,而且渔父本身就是一隐道者的形象,因而仍应看作是庄派学说的作品。

[]渔父为一捕鱼的老人,这里用作篇名。篇文通过渔父对孔子的批评,指斥儒家的思想,并借此阐述了持守其真、还归自然的主张。全文写了孔子见到渔父以及和渔父对话的全过程。首先是渔父跟孔子的弟子子路、子贡谈话,批评孔子性服忠信、身形仁义饰礼乐、选人伦,都是苦心劳形以危其真。接着写孔子见到渔父,受到渔父的直接批评,指出他不在其位而谋其政,乃是八疵四患的行为;应该各安其位,才是最好的治理。接下去又进一步写渔父向孔子提出;所谓真,就是受于天,主张法天贵真不拘于俗。最后写孔子对渔父的谦恭和崇敬的心情,虽颇受质疑但体现了渔父的超凡脱俗。

享受生活之渔父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所描摹的享受生活的渔父往往反映垂钓生活的情趣和烦恼。在幽静的郊野, 或是繁荫复翳的山谷, 湖畔、河边, 眼前是广阔的潺潺

流水, 身边是鲜嫩的绿草幽芳, 呼吸清新的空气,陶醉于山光水色之中垂竿而钓, 定然是物我合一,心旷神怡。

我们先看看刘孝绰的《钓竿篇》:

钓舟画彩􏪤, 渔子服冰纨。金辖茱萸网, 银勾悲翠竿。

敛桡随水流, 急浆渡江湍。湍长自不辞, 前浦有佳期。

船交桡影合, 浦深鱼出迟。荷根时触饵, 凌芒乍现丝。

莲度江南手, 衣渝京兆眉。垂竿自有乐, 谁能为太师。

这首诗具体而细致地抒写了垂钓活动的无尽乐趣。垂钓者准备精良的钓舟, 名贵的钓竿, 清晨出发前往钓点垂钓。一路上时而停浆、悠闲自得地任小舟顺水漂流, 时而奋力划浆, 渡过江湍急流,尽管劳累辛苦, 但心情轻松愉快, 想到垂钓收获的喜悦, 眼前的辛劳便不在话下了。到了垂钓地点,人已很多了, 舟船交会在一起, 但气氛幽静, 人人敛神屏息, 静心等待。因为水浦太深, 钓到大鱼时,缓缓地往上提, 迟迟地让鱼出水。有时鱼咬钓了,荷根却挂住了鱼钩, 眼睁睁地让鱼跑掉了, 尽管垂钓中有波折, 有遗憾, 仍是始终意趣无穷。

胡令能的《小儿垂钓》别出心裁地写了一个“小渔父”垂钓的情趣:

蓬头稚子学垂纶, 侧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 怕得鱼惊不应人。

一个蓬头的山野小儿, 侧坐在莓苔之上专心垂钓, 周围的青草掩映了他矮小的身躯。这时, 走来一个陌生人向他问路, 小儿怕把鱼惊散, 连忙向借问路人“遥招手”。把小儿的神态, 动作描绘得极为生动, 极为传神, 使小儿显得异常天真、淳朴、可爱。这首诗真可谓情景交融、形神兼备。垂钓不光是悠闲、欢乐, 也有钓而不得的烦恼。

李贺的《钓鱼诗》就写了这种情况:

秋水钓红渠, 仙人待素书。菱丝萦独茧, 菰米蛰双鱼。

斜竹垂清沼, 长纶贯碧虚。饵悬春蜥蜴, 钓坠小蟾蜍。

詹子情无限, 龙阳恨有余。为看烟浦止, 楚女泪沾襟。

垂钓者在广阔澄碧的秋水中投竿垂钓, 待鱼上钩时, 偏偏钓丝为菱根所萦挂, 双鱼又窜伏于丛草之中, 这是垂钓者最怕出现的情况, 想获得双鱼就很难了。尽管垂钓者竿、丝、饵、钩无一不具, 但此次垂钓除了钓上几只蟾蜍之外, 竟一无所获, 想到詹何用独茧丝为纶, 芒针为钩, 荆条为竿, 剖粒为饵, 却能从百仞深渊中钓出盈车的鱼; 龙阳君与魏王同船垂钓, 片刻, 龙阳君得鱼十余条, 且越来越大, 而此垂钓者在烟浦之上, 费尽艰难苦辛, 却终不得鱼, 真令人遗憾, 令人懊恼。亦有人认为此诗抒发了李贺艰难不遇之感, 亦可通。二、把“钓船”作“点睛”之景, 借以创造出幽美动人的意境。诗人往往把“钓船”作为景物中的主要特征, 选取其最鲜明, 最引人入胜的瞬间形态,加以突出描绘, 极力渲染。查慎行的《舟夜书所见》写得更别具情趣:

月黑见渔灯, 孤光一点萤。微微风簇浪, 散作满河星。

这里写的是诗人舟中过夜, 所见到的河上夜景。诗人夜宿舟中满河黑沉沉一片, 只有一盏渔灯。在闪亮, 灯光幽暗得象一点萤火, 这一点暗淡的渔灯萤火, 便衬出了夜的漆黑。这时, 河面上刮起了微风, 微风吹起层层细浪, 灯影也随着细浪晃动起来, 竟然散作了满河星, 自然地表现出了由微小的一点萤火化为万千星斗的流动美。诗人巧妙地捕捉了渔灯由静止到晃动的瞬间变化, 描绘出了河上夜景最富诗意的境界。

追求爱情之渔父

关于借“钓鱼”来表达婚姻, 爱情的中国古代文学作品。[⑥]《诗经·小雅·采绿》是个典范:“终朝采绿,不盈一匊,予发曲局,薄言归沐。终朝采绿,不盈一襜,五日为期,六日不詹。之子于狩,言韔其弓,之子于钓,言纶之绳。其钓维何,维鲂及鱮,维鲂及鱮,薄言观者。”诗中丈夫服役, 久久不归, 思妇幽思难忘, 借“钓鱼”来表达思恋, 怅怨之情。[⑦]《诗经·召南·何彼襛矣》中“何彼襛矣,唐棣之华?曷不肃雍?王姬之车。何彼襛矣,华如桃李?平王之孙,齐侯之子。其钓维何?维丝伊缗。齐侯之子,平王之孙。”的诗句, 以“钓鱼”为喻, 赞美“齐侯之子”,“平王之孙”的美满婚姻, 就象用两股丝线拧成的钓绳那样和谐, 那样天衣无缝。[⑧]《诗经·魏风·竹竿》中 “篧篧竹竿, 以钓于淇。岂不尔思, 远莫致之”的诗句, 写了一个远嫁异国的卫国女子, 思归而不可得, 使她最难忘的, 最触动她的心灵的便是当年在卫国从其所爱在淇水游钓的情景。

储光羲的《钓鱼湾》则写得含蓄蕴藉, 情景交融:

垂钓绿湾春, 春深杏花乱。潭清疑水浅, 荷动知鱼散。

日暮待情人, 维舟绿杨岸。

正值杏花缭乱缤纷的暮春时节, 一青年男子在长满绿茵的山湾溪畔垂钓,“春”既是指眼前的浓郁春光, 又指垂钓心头企盼的春情。潭水清彻,让人怀疑水浅; 荷叶摆动, 方知游鱼散开了。这里状物细致入微, 既是垂钓者眼见的景色, 又刻化了垂钓者微妙的心理。最后, 诗人点明了题旨, 垂钓者系舟“绿杨岸”, 是为了“日暮待情人”。钓鱼只是外在的行为, 其真正意图是与情人的约会。可见本诗在描写幽美宁静的春色中寄喻了对美好恋情的企盼和追求。

 

诗人化身之渔父

我国古代文学作品还塑造了意趣不同, 个性迥异的“渔父”形象, 这些“渔父”已经不是现实生活中的渔父了, 往往是诗人自己的化身, 借“渔父”形象来寄托自己的思想感情, 来表达自己的处世态度。

先看张志和的《渔歌子》:

西塞山前白鹭飞, 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 绿蓑衣, 斜风细雨不须归。

这是一幅美丽的江南水乡烟波垂钓图。在桃花汛到来的西塞山前, 高处是从水面飞入天空的白鹭, 低处是落英缤纷涌着绿波的春水, 一头戴 “青箬笠”, 身披“绿蓑衣”的“渔父”, 正在“斜风细雨”之中, 悠闲自得地垂钓。他心中除了肥美的鳜鱼外, 一切世上的庸俗和纷扰, 他都忘掉了, 表现出了“渔父”自然淳朴的意趣和傲世归真的情怀,这是一个闲适自得, 襟怀潇洒的“渔父”形象。

柳宗元的《渔翁》
渔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烟销日出不见人,唉乃一声山水绿。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

诗人自始至终表现渔翁和大自然的相契之情,不仅出于艺术表现的需要,同样体现着他对自由人生的渴求。通过描摹一个在山青水绿之处自遣自歌,独往独来的“渔翁”,借以透露作者寄情山水的思想和寓寄政治失意的孤愤。

再次请出陆游《鹊桥仙》中的“渔父”:

一竿风月, 一蓑烟雨,家在钓台西住, 卖鱼生怕近城门,况肯到, 红尘深处?

潮生埋棹, 潮平系缆,潮落浩歌归去。时人错把比严光,我自是, 无名渔父。

在渔父闲隐旷达的表面内寄托着诗人的情愫于胸怀。(详见“一”不赘述)

柳宗元《江雪》中的“渔父”比诸以上“渔父”形象比较起来, 就显得冷峻了:

千山鸟飞绝, 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 独钓寒江雪。

诗中“千山”,“万径”突出了垂钓背景的寥廓、浩瀚;“鸟飞尽”,“人踪灭”则突出了垂钓背景的寂静、寒冷、凄清, 从而创造出了幽僻清冷的气氛。这时, 在纷纷扬扬飘着大雪的江面上, 一叶扁舟之中, 一个头戴斗笠, 身披蓑衣的“渔父”独自旁若无人地在寒冷的江面上垂钓。这个“渔父”不畏严寒,抗风冒雪是那样的独立不移, 坚韧顽强, 是那样的冷峻寂寞, 超然物外, 这是一个清高而孤傲的“渔父”形象,“渔父”的孤傲不屈, 正是诗人自己心境的投影。

结语

[⑨]江上往来人, 但爱鲈鱼美。君看一叶舟, 出没风波里。

[⑩]两鬓风霜途次早行之客,一蓑烟雨溪边晚钓之翁。

行文至此本欲搁笔,然脑中忽又浮现出二句渔父之诗句而未用诸上文者,乃喟叹中华古典诗文之宏大而笔者学识之肤浅。自愧以驽钝之资而欲兼容并包渔父之作不亦愚乎!

自幼好诵读诗词,其间不乏有关“渔父”之作,但只缺乏整理耳。恰受古典文学课之枨触而生收编“渔父”作品之心遂发诸行,乃不辞繁琐多端翻阅,竭力搜索,因有是文。其过程虽曰冗杂,然且查阅且品味亦有甘露滋心之感,是故乐此不疲。本奢望穷书本,尽网络,以荟萃渔父之文;翔集渔父之作,叵耐时维复习迎考之秋,所欲整理复习者颇多,仓促而成,难免错漏百出,舛误尽显,与其言曰“论文”,不如暂且归类为“读书笔记”。欣,伏斧待钺,希冀老师批评指正,以俟夫异日删改耳。

 

参考书目:

《中国文学史》2005年12月版骆玉明 章陪恒主编  复旦大学出版社

《简明中国文学史》2004年11月版   骆玉明 著    复旦大学出版社

《大学语文》2007年10月版    朱志荣主编  复旦大学出版社

《唐诗鉴赏》2006年7月版    王步高主编    南京大学出版社

《中国古典文学作品赏析》2001年1月版 郭预衡主编  时代文艺出版社

《文言诗文助读》1998年7月版  郑宝隆 著     上海教育出版社

《诗经选读》2005年6月版   夏传才主编    人民文学出版社



[]宋词鉴赏辞典   上海辞书出版社 522页

[]《中国传统文化经典文库---千家诗》 佚名发表未查到作者姓名

[]三国·魏·李康《运命论》    

[]沈海波    课间口述

[]《诗经选读》人民文学出版社   夏传才著 P122-123

[]《诗经选读》人民文学出版社   夏传才著 P58

[]《诗经选读》人民文学出版社   夏传才著 P88-89

 

[]范仲淹 《江上渔者》

[]李渔   《声律启蒙》

【收藏此页】    【关闭】    【本有评论 0   条】
文章评论
目 前 还 没 有 此 文 章 的 相 关 评 论 信 息 !
在线评论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诗赋绽芳蕊 今来觅知音
关于我们  |  走近诗赋  |  入网须知  |  法律声明  |  网站地图  
版权所有:诗赋网    Copyright 2008-2016   zgshif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辽ICP备18006388号
诗赋杂志投稿邮箱:sunwulang@163.com
联系人:轻盈     QQ:418193847、1969288009、466968777     QQ群号(点击链接)     电话:15609834167     E-mail:sttsty@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