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会员姓氏检索 :
                  其它文论
本栏目所称的其它文论,主要指除版块道诗论和赋论内容以外的其它评论。
                  本版编辑团队
本版主编:隔岸听箫
主编寄语:
本版顾问:
本版副主编:
本版编辑:
                  本版精品文章
                  文章信息
当前位置:  诗赋文论  >>  其它文论
用科学观念再思文学理论创新
文章来源:中国文艺报        访问量:1021        作者:高天庆        发布:程奎        首发时间:2009-07-09 08:29:00
关键词:
编语:

我的朋友高天庆的这篇文章发表在中国文艺报上,他提出了一个新的命题:数学与文学二者之间的关系问题。其实,他的这个命题我以为还是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的老问题,文学家应当学习一些科学知识,尤其是在今天,科学技术突飞猛 进,我们的诗赋若不能反应当代社会,那将是一个小圈子里的自说自话。虽然数学是当代科学的基石,但是高兄的这篇文章有将数学绝对化的倾向,也许他这样写是为了引起人们的关注。不论如何,这篇文章对我很有启迪,推荐给朋友们,如有兴趣可以一阅。

 

我们正在进入数字化时代。我们应当预感到这是迫使人们必须向科学(本文所指科学主要指自然科学)请教的时代。更进一步地说,是向数学请教的时代。这是不可逆转的时代主潮,在这样的潮流涌动下,我们的文学理论(以下简称文论),因为不适应当今文学的发展而滞后,导致失语,导致边缘化,而被科学界认定为文论危机,于是文论需要创新。如何创新呢?也应请教数学。然而这却难以让学者们认同,故此举难行。不过历史将证明,文论创新请教数学,那是迟早的事。
  但笔者并不否定当前一些文论学者的创新观点,即造成文论危机的主要原因,一个是受西方文化的强大冲击,一个是忽略了中国古代文论的优秀传统。所以需将西方文论中国化,中国古代文论现代化,在此基础上走以中融西,中西融合的道路。

  这种提法和做法到后来,在操作的过程中,最终仍然需要请教数学。但为何一些学者不肯认同呢?笔者认为,主要原因是认识问题。有不少学者认为,文论与数学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事,其实不然!请看加拿大学者弗拉第米尔·塔西奇是如何将文论创新的难题请教数学并取得进展的吧!

  塔西奇在新近出版的《后现代思想的数学根源》(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1版)一书中,用数学眼光,对准长期以来的哲学理论之争的难题,即在理性与非理性、理性与想像的对立甚至敌对中,找到了共同的数学原理。

  在塔西奇看来,人的想像是无限自由的,这是人类的一种天性。而理性虽然是对想像的限制,但也是人类的一种天性。对立的两者都是天性。这构成了一个悖论,难分难解。但是这一难题却被塔西奇打开了缺口,终于奇迹般地找到共同点,那么他是如何找到的呢?

  塔西奇抓住德里达的延异不放,不停地追问着何谓延异?德里达本人把语言的他者称为延异。通俗地说,就是在有声的语言中能传播无声的内容,这个过程叫延异。塔西奇认为这有点像布劳威尔的连续统。那么何谓连续统呢?连续统是个数学概念,塔西奇就是抓住了这一点不放。也许是因为他是数学家、文学家两栖学者之故,于是他思考着数学上整数是离散的,实数是连续的。数学上是先有整数后有实数的,实数的出现便有了小数或叫分数,这是人类智慧的一大进步。在整数中或者说在自然数中,每两个相邻的数都是孤立的,“1”就是“1”“2”就是“2”……12之间,23之间……都是有间隔的,没有连接点,所以称整数为离散。离散即间隔。但是自从小数(分数)出现以后,整数中的孤立、间隔的离散现象消失了。在12之间可以布满着无限多的小数,这样就把12通过无限多的小数给连续起来了。同样道理2334……都可以连续起来了,所以实数是连续的。数学上把实数的集合称为连续统。塔西奇认为,数学上的这种连续统,同人类的想像的连续特征是一致的。人类的想像尽管是无边无际的,丰富多彩的,也不管始点在何处,终点在何方,但是都具有连续性的特征,进而证明了人的想像是有数学原理的。从而塔西奇在非理性的自由想像中找到了理性的数学原理,也为后现代思想找到了数学根源,并进一步地探究了数学不仅是后现代思想的根源,也是整个西方文化的隐秘根源,是西方文化与历史的制造场所,概括之,西方文化是数学的分泌物。

  一个完整的科学发展观念至少有两层含义:一个是准确地把握科学的结论;一个是深刻地了解其科学原理。即是什么为什么。也就是说,面对科学的结论,不但要知道是什么,还要知道为什么。而且最重要的、最关键的是要知道为什么。科学观念要求对一切都要问个为什么,因为万事万物原理是第一性的,结论是第二性的,是科学原理决定科学结论,发展科学结论,是为什么决定是什么而不是是什么决定为什么。没有科学原理支撑的即使是先进的科学结论,也极容易变异为落后的非科学的结论。是科学技术在促进人类的文化进步,这一点很重要。历史上凡是进步的阶级,总是依靠当时先进的科学成果来建立自己的意识形态,离开先进科学的滋润,即使是先进的意识形态也会慢慢失去先进性!

  那么科学,进一步说是数学对文论学者创新文论到底有何价值呢?请看,丹麦结构主义语言学家路易斯(Louis Hjem Slev)就明确承认数学对他的理论的建设性影响。他把自己的语符学称为内在的语言代数学。如此看来,数学的价值就是在于增长智慧、开发智慧。文论危机说到底是文论学者创新能力、创新智慧的危机。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只有文学智慧,没有他者智慧的撞击,必将使文论的创新被自身的理论所梦魇。理论物理学家发现,用基本粒子去轰击原子核时,能产生巨大的核能量,这叫做核反应。同理,用数学理论去轰击文学理论,也会产生核反应。毕达哥拉斯认为数是一切事物的本质”“数隐藏着真理。笔者认为数学是人类的一切智慧之源。

  有一个例子,可以说明数学智慧对人的认识事物能力的开发、马克思在《数学手稿》一书关于微分学的历史神秘的微分学一节中,认为神秘的微分学中,有一种神秘的算法:这种算法通过肯定是不正确的数学途径得出了正确的(尤其在几何应用上是惊人的)结果,或者说这个在数学上正确的结果,是基于在数学上根本错误的假设。就认识价值来说,马克思由此认为这是为新事物开拓道路,是必然的’”。此外还有一个例子,是中国科学院院士张景中在《数学与哲学》一书中所言:要在计算机上作数值运算,计算机总是有误差的。本来要证明一个式子恒等于0,计算机却只能告诉我们结果是10-12或更小的数。它是不是真的是0呢?这个问题原则上也被洪加威解决了。他证明:用带有误差的计算可以满足我们要求准确结果的愿望。在一定条件下,计算出的结果绝对值小到某种程度,就一定是0。并由此得出结论:特殊中包含着一般,误差中包含着准确”(张景中《数学与哲学》第145)

  以上这两个例子都说明,我们在寻找真理的过程中,不正确”“不准确甚至是错误的东西,不应成为令人望而却步的东西,令人毛骨悚然的东西,当然我们不是有意去选择不正确甚至错误的东西,而是在一定条件下,借用之可导出正确的、有用的结果。这无疑具有深刻的哲学意义,这就是数学知识对人的智慧和能力的开发。切记!马克思常常从数学中获得智慧,19世纪近代科学的发展,给予了马克思无穷无尽的智慧。

  如此说来,要真正实现中西融合的文论创新,就要掌握西方文论的数学原理,要做到这一点,就不得不请教数学。所谓请教数学,不是让文论学者成为数学家,像古希腊的美学家,特别是像毕达哥拉斯学派那样的精通数学,那也许是很遥远的,也是不现实的。而是应当让文论学者转变观念,认识到数学智慧是文学智慧乃至文论智慧的不可缺少的智慧之源。这正像辩证法一样,恩格斯认为客观辩证法(自然辩证法)是第一性的,主观辩证法(辩证的思维)是第二性的,是客观辩证法决定主观辩证法,同理,是数学智慧决定文论智慧。因此文论学者,应自觉地关注自然科学,特别是数学,而不拒绝它、漠视它、回避它、排斥它……数学对文论学者来说,也许是很难的事,然而掌握数学的一些原理的哲学意义,并非难事。

  以数学眼光看文论学者,懂数学的与不懂数学的判若两人。不懂数学者常常处于整数思维态,把一切看成是一个整数。懂数学者把一切看成是一个分数态。如上所述,整数思维者,是离散的,孤立的思维者,体现在学术上,就是固守概念寸步不离,孤立的重复的思考概念,画地为牢地封闭性思维着。这样的学者大概只会照本宣科。因为思路单一,不会发现新问题,难以创新。与此相反,懂数学的文论学者,是属于实数思维者。善于连续的思维,能化整为零,具有灵活的头脑,体现在学术研究中,能将一个概念(一个结论),从点扩展到线,再由线扩展到面,乃至扩展到无限的空间领域,这就是连续思维。数学的不断发展,人的大脑的连续思维的方式就越来越多,思路就越来越广。这是文论创新的新思维。

  然而值得再次提醒的是,至今为止文论界仍然存在着忽略自然科学乃至数学的倾向。这是影响理解西方文化,乃至实行中西融合的思想障碍。以康德哲学为例,康德的主要哲学著作是三大批判,即《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和《判断力批判》。其中最主要的《纯粹理性批判》是康德哲学的原理之作。专门论述基本概念、科学知识的基本构成等问题,是康德哲学的基础。其它两部批判也都是从这一著作引述出来的,是属于结论。然而为数甚多的文论学者,大概因为陌生数学之故,这也是自古以来中国文人的通病,只注重对《判断力批判》的研究而忽略了对《纯粹理性批判》的重视,应当说是一种本末倒置的学习方法,这是典型的非科学观念,只重视追求康德的美学结论而忽略对科学原理的追求。当然,缺乏科学知识,特别是缺乏数学知识,想弄懂康德哲学是一件极难的事。据台湾学者朱高正在《朱高正讲康德》一书中说康德的书连王国维都看不懂其道理就在于王国维不懂近代科学。”(朱高正《朱高正讲康德》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10月第1)所以他无法理解康德。据学者王学海在《王学海的美学文学研究》一书所言,王国维是第一个在中国引进康德哲学,但他后来1911年否定了自己前期的学术成果,甚至要焚烧《静安文集》。确实康德本人就明确地说过,他的思想主要有两个来源,有关自然世界的是牛顿,有关人文世界的是卢梭。也就是说康德首先是科学家的康德,其次才是哲学家的康德。朱高正深有感慨地说《纯粹理性批判》的两种译本(胡仁源和蓝公武),读起来有如天书,简直不知所云,大概没有人是从头到尾读完的。笔者认为,说到底都是因为缺乏科学(主要是数学)的知识造成。这又进一步地证明,缺乏自然科学知识特别是数学知识,是融合中西文论的最大学术障碍。

  马克思曾预言:一种科学只有成功地运用数学时,才算达到了真正完善的地步。(《〈自然辩证法〉解说》第80页)。现在数学研究领域和文论研究领域正在走向并轨的边缘了。随着数学学科的发展,数学研究的对象已经远远超越了传统的数量关系空间形式的研究界限了。现在出现的结构数学已成为数学科学的一条红线,它已经使数量关系脱离了具体的数量,使空间形式脱离了具体的空间,成了对纯形式和纯空间的研究,于是漫延到了对事物的研究领域了,具有了哲学的灵气了。即研究的领域已涉及到局部与整体的关系,一个事物与其它事物的关系,几个事物之间的关系……所有这些难道不是文学理论所要研究的课题吗?所以文论与数学应当相伴而行。

  从科学眼光出发,笔者认为,造成文论危机还有一个原因尚未引起学界关注。那就是由于文论自身缺少科学元素,导致了明显的当今先进的科学技术与当今滞后的文论的矛盾态。体现在学者个人身上,就是雄厚的文科(社会科学)知识与浅薄的自然科学知识的学术畸形状态。

  诚然,中国传统文论是一笔宝贵文化财富,但是任何经典文论都不可能是完美无瑕的。纵观中国文论,大多属于经验之论的文论。它的优美的论述堪称举世无双,具有散文之美。然而因为缺少科学元素,它的认识论的理性的启蒙之光就显得微弱了。况且这经验论文论并非就能指导出优秀的文学作品,鲁迅从来就不相信小说作法之类的话(《答北斗杂志社问》)。当然这并不影响中国传统文论流芳百世的审美价值。只是当今科学时代,人们求知欲远远超过人的审美欲。还是比利时科学家萨顿说得好,科学史是惟一能够说明人类进步的历史。科学,进而说是数学将取代一切人为的审美评论标准。数字化的时代,人,也许不再像哲人、圣人所定义的那样:人是政治动物人是理性的动物人是经济动物。因为人类总是不断地探索着人的思想或者精神活动的数学轨迹,这是自柏拉图、笛卡尔、康德等哲学家所梦寐以求的事。这是为什么?笔者认为数学语言是人类的共同语言,语言在德里达(Derrida,Jacques,法国当代后现代哲学家、解构主义的奠基人)看来,语言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传达思想的工具,而是认为语言本身就是思想。说到底数学语言就是数学思想。数学思想也就是人类的共同思想。这是人类自明的公理。人类的一切文化差异都可以通过数学思想得到沟通,得到融合。

  笛卡尔认为,一切问题都可以化为数学问题,一切数学问题都可以化为代数问题,一切代数问题都可以化为方程式来求解。”(张景中《数学与哲学》第144
)
  令人高兴的是,这一进程已经走到了解决问题的门槛了。因此,文论学者应当意识到,数学的进行曲,就是社会发展的前奏曲,自然也是文论创新的前奏曲。文论应由经验之论的文论逐渐转移到认识之论的文论。当然新时代的文论应当在继承、发扬优秀传统文论的基础上,注入新时代的科学元素,所谓现代化是科学化,是用数学智慧充实文论智慧。笔者认为,新时代认识论的文论应当成为第二哲学之论。它不但应该告诉人们,美是什么,同时还应该告诉人们这是为什么,从而能使其文论含有哲学之美。

【收藏此页】    【关闭】    【本有评论 2   条】
文章评论
大雅清风 评论 (评论时间2009-07-10 19:02:00)  
实在没兴趣、也没耐性看下去。高天庆还是去写故事吧,扯这个干什么?试管婴儿不就是性的数字化结果吗?文学如果数字化了,还能撩动起人们的情感吗?跟风莫过于此,为老文人悲。
周晓明 评论 (评论时间2009-07-09 20:44:00)  
比较学术性,看上去还是有些累
在线评论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诗赋绽芳蕊 今来觅知音
关于我们  |  走近诗赋  |  入网须知  |  法律声明  |  网站地图  
版权所有:诗赋网    Copyright 2008-2016   zgshif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辽ICP备18006388号
诗赋杂志投稿邮箱:sunwulang@163.com
联系人:轻盈     QQ:418193847、1969288009、466968777     QQ群号(点击链接)     电话:15609834167     E-mail:sttsty@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