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会员姓氏检索 :
                  其它文论
本栏目所称的其它文论,主要指除版块道诗论和赋论内容以外的其它评论。
                  本版编辑团队
本版主编:隔岸听箫
主编寄语:
本版顾问:
本版副主编:
本版编辑:
                  本版精品文章
                  文章信息
当前位置:  诗赋文论  >>  其它文论
天地一人齐白石(连载17)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访问量:1549        作者:刘晓林        发布:刘晓林        首发时间:2011-06-21 08:38:18
关键词:中国诗赋网
编语:
对传统的继承上,20世纪的中国美术史上出现了不少优秀者,若从中选两位天纵之才则张大千与齐白石足以担当。不同的是:前者在继承中含蓄的保留着自我,后者在继承中十足的凸显着自我。换言,在艺术的个人面貌上张氏与齐翁相比要稍逊风骚。齐白石在艺术的消化能力上大的令人吃惊,他仿佛在用“吸星大法”将前贤与今人有用的东西一并拿过来为己用;最终,他却将其他笼罩在自己的影子中。
标签刘晓林  齐白石  中国  创新  传统  2011-02-24 20:01

天地一人齐白石(连载17)
刘晓林 

二、传统与创新并重,承中求变。

 
只要你我承认事物的发展性,那么在属于事物范畴的艺术上对传统的继承就是一种本能的必然。由于传统的复杂性及你我自身的独特性使得每个人在继承上都要有所选择。我在《慎谈创新》一文中曾经有过类似的陈述:传统的复杂性表现在人类发展至今已遗留下了大量的传统,中国书画艺术的传统也非常太多。传统也有优劣并非完全对与正确等价。但其本身具有的诸多合理性是不容置疑的:如果不存在诸多合理性,早就消失了。由此看来,对传统进行继承的原因实在是客观多于主观:具备诸多合理性的事物非绕过去不学是没道理的。(当然全学也是不切实际的:怎么学得完。)另外,我们在谈论传统时多指传统中的优秀部分而非全部——传统者,传世之统则,流传之统理。(晓林语)艺术家作为人类社会中情感丰富的独特群体更讲究自身的独特性,这样才会使自身及作品有别于他人。同时,正是艺术家这种自身的独特性限制了他们对继承全盘吸收的不现实。
 
对传统的继承上,20世纪的中国美术史上出现了不少优秀者,若从中选两位天纵之才则张大千与齐白石足以担当。不同的是:前者在继承中含蓄的保留着自我,后者在继承中十足的凸显着自我。换言,在艺术的个人面貌上张氏与齐翁相比要稍逊风骚。齐白石在艺术的消化能力上大的令人吃惊,他仿佛在用“吸星大法”将前贤与今人有用的东西一并拿过来为己用;最终,他却将其他笼罩在自己的影子中。
 
当优秀的艺术家在继承上产生了不满足,要创新的思考和行为就应运而生。创新是非常难的事情,它需要自然而然的水到渠成。在这一点上,白石老人有着超乎常人的清醒。如我在前面所述,这得益于他在艺术上的天赋与自知。创新是艺术的生命仅对极少数的人适用,对大作数人而言作为自我激励的精神追求更好些。艺术界无数的人们在喧嚣着创新,殊不知连基本的素描(摹形状物)、色彩运用(随类赋彩)、大致的美术史(包括艺术理论、艺术流派)等知之甚少、使用的蹩脚。一生中所绘作品了了无几,不是因为个人在艺术上的精益求精而是懒惰得出奇。他们不知道什么是厚积薄发?不知道什么是循序渐进?有的把“花样”当形式,更有甚者将无数人用过的技法当作自己的独创!以怪异、荒诞、不知所云为能事!请记住:任何伟大的艺术品无不是形式与内容高度统一的产物;作品要把创作者(主观)与被描绘事物(客观)的融合统一在一起才行。只有这样的作品才可以与人生对话,才可以一窥宇宙之妙,自然可以屹立千秋。创新必须基于此!!即使怪异的达利、毕加索等人也不是一蹴而就的!任何行业的“符号式人物”无不是有一系列的具体作品(不同时期)积累升华而被社会接受的结果。创新问题上,白石老人也为美术工作者做出了极好的表率。在色彩上,他将红黑等原色在画面中的对比运用,红、橙、黄等暖色在画面中频繁使用;在构成上,平正见奇,率意中寓严谨;技法上,工写结合,或工或写,一切因陈述对象而定;视觉上,既满目绚烂又平和雍容……而达到的上述又是老人不求而求、承中求变的结果。
 
白石老人的作品并非是“可惜无声”,它静静地讲述着传统与创新的统一。创新不是空中楼阁,任何艺术家都要在传统的继承中衍变出崭新的自我!天才也不例外。为了揭示出人们揭示在创新问题上出现的误区以及更好地对传统进行继承,我想把以前关于艺术形式与艺术风格问题的文字移过来:“形式是什么?因形而式至。它实在是应纳入事物的表象范畴,可以近似理解为作为艺术的载体艺术品乍一看的“样子”——或工或写等抑或进一步的“大略印象”,多因“术”而然。艺术风格则是艺术形式的进一步是艺术形式的最终反映与内在呈现——此时若仅限于技法、形式的“术”已远远不够。创造艺术品的艺术家的修养、学识、技法的自然浸融甚至于艺术家的情感、创作时的瞬间状态等一系列非“术”所能达到的一切都在其中“表述”无疑——说玄点艺术风格中包含了“人性的气息”,他应是具备了“DNA”的艺术品的再次转换的结果——具备相当艺术修养的人可以通过艺术风格来解读艺术品而不是艺术形式。举例如下:徐悲鸿先生所绘钟馗却让人感到有文雅之感,齐白石先生的极其细致的“草虫”同样让我们感觉到他是在自如的“写”,凡高先生的作品无论采用什手法来绘就我们会仿佛看到他的呐喊、就要爆发的内心——八大山人、渐江、怀素、王羲之、郭熙、王蒙诸贤的作品亦复如是。为什么?在此,我再次提一个本不属玄妙却实在玄妙的观点:如果哪一天,当别人在欣赏你的作品时已经全然看不出你所采用的何种技法与形式(最基本要求)甚至已全然忘了考虑创作者采用的何种技法与形式一事,而是因你作品要表述的一切而费解而思索而震撼而缠绵而嚣张而低沉而不能自己时——你已经接近或走到了艺术的巅峰:不求而求,不知术为何物却处处时时有术,你已将你的一切思想并着整个宇宙(所绘作品)在自己内心所留下的烙印一同进入作品中却浑然不知:中规与破矩自然而生。艺术的创新在于其内涵,内涵者如我上述无形却存在与“气场”有一比。”
 
齐璜一生与焦秉贞、费丹旭、改琦、钱慧安、徐青藤、八大山人、吴昌硕等人相“友善”,与胡沁园、王湘绮、徐悲鸿、黄宾虹等人相往来。他生活在变化莫测的真实世界里,也生活在亦大亦小的个人世界中。他在传统与创新的河流中进进出出,最终形成了无论新旧的“万能艺术”——传统与创新之如形式与内容本是不可分,它只不过特定的状态下我们的特定强调而已。
【收藏此页】    【关闭】    【本有评论 0   条】
文章评论
目 前 还 没 有 此 文 章 的 相 关 评 论 信 息 !
在线评论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诗赋绽芳蕊 今来觅知音
关于我们  |  走近诗赋  |  入网须知  |  法律声明  |  网站地图  
版权所有:诗赋网    Copyright 2008-2016   zgshif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辽ICP备18006388号
诗赋杂志投稿邮箱:sunwulang@163.com
联系人:轻盈     QQ:418193847、1969288009、466968777     QQ群号(点击链接)     电话:15609834167     E-mail:sttsty@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