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会员姓氏检索 :
                  探讨争鸣
对本站各类作品发表具有争议性的议论文章。
                  本版编辑团队
本版主编:隔岸听箫
主编寄语:
本版顾问:
本版副主编:
本版编辑:
                  本版精品文章
                  文章信息
当前位置:  诗赋文论  >>  探讨争鸣
关于今人写古体诗的用韵问题
文章来源:原创        访问量:1402        作者:邢扞城        发布:拾玉者        首发时间:2009-09-26 11:20:00
关键词:今韵 平水韵
编语:

关于今人写古体诗的用韵问题

    今天人们所说的古体诗,一般是指律诗、绝句、词、曲等古代诗歌形式,实际上它应包括除现代白话自由诗歌以外的所有古代诗歌形式。律诗、绝句、词、曲等有严格的规则和固定的形式,所有又被称作格律诗词。由于人们今天常常以这些古代诗歌形式来写作,所以也常称这些诗歌形式为古体诗。

    自从“五四”时期倡导新文化运动之后,中国传统文化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几近遭到完全否定。新文化运动废除传统文化,废除文言文,提倡写白话文,从此,古体诗的写作越来越少。经过几十年的前行,人们不得不审视自己所走的道路,重新发觉中国传统文化是那样的博大精深,越来越认识到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不可动摇的精神家园。人们对古体诗的喜爱与日俱增,创作古体诗的人群也越来越庞大。面对古体诗的创作,有人主张沿用旧韵,有人主张用新韵。

    “旧韵说”认为,今人写古体诗应该用古韵(即平水韵)来写作,用新韵(即普通话)写诗缺乏音韵之美,损害传统诗词的文化质量。有的人甚至言辞非常激烈。

    只要对中国文学史和古代汉语稍有了解的人就知道,古人写诗用韵在不同时期所用音韵也不相同,“平水韵”并不贯穿于中国几千年间诗歌用韵的始终,唐宋时期的诗歌用韵也并不是“平水韵”。中国古代汉语的音韵是随着语音的变化而不断变化着的。

    我们汉语的语音,伴随着历史的向前发展,许多汉字读音都发生了很大变化,这是毋庸置疑的事实。比如,《诗经》在上古时期是押韵的,但我们今天读到它时,却感到许多诗并不是押韵的。如《诗经》中的开篇之作《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乐哉,辗转反侧。/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今天我们读起这首诗时却感到它极不押韵,第二节中的后四句“得、服、侧”,第三节和第四节中的“采、友”“芼、乐”,同现代汉语读音有很大差别,但在上古时期它们是押韵的,它们都属同一个韵部。再如北朝民歌《敕勒川》:“敕勒川,阴山下,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诗中的“野”是押韵的,在“平水韵”里“下”和“野”属于“马”韵。今天我们读到它时,却感到它不押韵,这是因为今天的“野”读ye,上声,与“下”不同韵。又如李白的《越女词五首》中:“长干吴儿女,眉目艳星月。屐上足如霜,不着鸦头袜。”诗中的“月、袜”是押韵的,在“平水韵”中属于入声“月”韵。今天的“袜”读wa,去声。我们今天读到这首诗时感到它也不押韵。像这样的“不押韵”例子,古代诗歌中比比皆是。从这些事例我们可以看出,汉语语音并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也在不断地变化着的。

    汉语语音发展的历史,大致可以分为四个时期,即上古、中古、近古和现代。上古音指先秦两汉时期的语音。中古音指六朝到唐宋时代的语音,一般以《切韵》音系作为代表。近古音指元明清时代的语音,元代周德清的《中原音韵》是反映这一时期的语音系统的代表作,它主要是归纳元代北曲用韵而写成的。现代音则是以北方方言为基础而形成的普通话语音系统为代表。

    今天,有人一谈到写古体诗,就极力高喊用“平水韵”,要诗作者将“平水韵”背下来。其实“平水韵”并不代表着数千年间汉语的语音,唐朝诗人写诗的时候“平水韵”还没有出现。所谓“平水韵”,就是指南宋江北平水人刘渊著《壬子新刊礼部韵略》,此书将当时人们用韵归纳成为一百零七韵。随后,同时代的金人王文郁,又将一百零七韵合并为一百零六韵,著《平水新刊韵略》。这一百零六韵就是人们所说的“平水韵”。南北朝时期出现了许多供人选字押韵而编写的韵书,隋朝陆法言的《切韵》就是这一时期的代表。《切韵》共分一百九十三韵,后来成为唐朝官方韵书,但此书现已失传,它的音系保存在北宋陈彭年编著的《广韵》里。《广韵》在《切韵》的基础上,又将它细分为二百零六韵。由于《切韵》《广韵》的分韵太细,不完全符合当时的口语,人们作诗甚感要求之苛刻,所以,唐宋时期的诗人们也并不严格按照《切韵》和《广韵》的规定,而当时人们作诗就流行一个法则,那就是允许诗人们把邻近的韵合并起来使用。正是因为如此,所以才有后来的因归纳而形成的“平水韵”。元朝时,人们写诗是按照《中原音韵》来用韵。至明清时期,人们经常使用的韵书有《佩文诗韵》、《诗韵合璧》、《诗韵集成》等。在上古时期,人们写诗更不同于“平水韵”。语言学家王力先生研究考证,认为《诗经》时代的古韵为十一类二十九部,《楚辞》时代为三十部。

    从以上古代音韵的发展变化来看,古人写诗用韵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变化的,这种变化是以当时的口语为基础的。王力先生的《诗词格律》在谈到《切韵》时说:“这种韵书,在唐代,和口语还是基本一致的;依照韵书押韵,也是比较合理的。”如果我们今天仍然沿用所谓的“平水韵”,显然不符合历史潮流,也不符合客观现实,因为“平水韵”与今天通行的普通话的语音差距太大。

    大家知道,我们今天的语音,主要是以北方方言为代表的普通话。普通话里的“四声”与古代汉语(或“平水韵”)中的“四声”有很大的不同。古代汉语的“四声”分为平声、上声、去声、入声,普通话里的“四声”分为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古代汉语的“平声”发展为今天的“阴平”和“阳平”;古代汉语的“入声字”的读音今天消亡了,已经不存在,它分散到普通话的四声中去了;就是古代汉语中的“上声”和“去声”与今天普通话的“上声”和“去声”虽然能够对应,但里面有很多字的读音也不尽相同,因此也显得并不十分对应。如果我们今天仍然固守用“平水韵”写诗,无异于是让不懂中文的外国人用中文写文章一样。即使今天诗作者能够运用古音韵来写诗,但读者也未必能够按照古音韵来诵读。今天的读者诵读今天的古体诗,会不会也感到音韵不协调呢?况且,入声字的消亡并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情,明清时期的人们写诗是将“平水韵”背下来的,因为“平水韵”与当时的口语已经存在很大的差异。今天的学者并不真正知道“入声字”的读音,在“平水韵”里的“入声字”共有十七个韵部,人们只是猜测它应该保留在南方客家方言及其他方言中。大家知道,汉语语音是在不断变化着的,各个方言也是如此,今天客家方言中的所谓“入声字”也未必就是真正意义的“入声字”的读音。也就是说,今天残存的“入声字”不可能有一个统一的标准读音。要知道,“入声字”是一个消亡了的汉字读音啊!既然如此,我们怎么能够强求人们用古音韵来写古体诗呢?读者又怎么能够诵读出诗歌中的“音韵之美”的呢?

    我们都知道,所谓“音韵之美”,无外乎语音跌宕起伏,错落有致;读起来铿锵婉转,抑扬顿挫。今天的普通话里也有“四声”,只要真正能够按古体诗的格律来写诗,是没有不符合“音韵之美”的!试想,既有音韵之“四声”,又有平仄之格律,谁能否认用今韵写出来的古体诗就没有“音韵之美”呢?

    有人提出将“平水韵”背下来写诗,有这个必要吗?唐朝诗人白居易说过:“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当代人不叙当代之事,当代人不用当代的音韵,这样怎么能符合历史轨迹呢?今天的普通话虽然是以北方方言为基础的语音系统,但只要受过九年义务教育的人,是没有人不懂普通话的,对普通话的音韵更不需要去死记硬背的,诗作者写起来得心应手,读者诵读起来也是朗朗上口。鉴于此,我们还有必要固守“平水韵”吗?还需要去死记硬背那些古音韵吗?古人作诗用韵尚且能够与时俱进,为什么我们今天就不能呢?并不是固守“平水韵”就是对古代文化最好的继承,也不是固守“平水韵”就能够保证“传统诗词的文化质量”啊!

    谁都知道,古体诗形式是一种通俗的文学样式,没有什么玄妙之处,更没有什么神秘可言。我们切不可将古体诗的写作神秘化,更不可故弄玄虚,否则就会使人们对古体诗望而却步,这样不利于古体诗歌创作队伍的成长,更不利于古体诗歌形式的继承和发展。与时俱进,是所有文学都应该遵循的基本思想,否则,必将自绝于文化长河之中!

                                           二零零九年六月初五

【收藏此页】    【关闭】    【本有评论 2   条】
文章评论
海凝 评论 (评论时间2009-09-26 14:15:00)  
看来抄了不少书,可惜把诗韵、词韵、曲韵混为一谈了,而且对平水韵也始终没搞明白。用什么韵写作本是不值得去大谈阔论的问题,诗的内容、意境、章法、句法比平仄、韵要重要得多,何苦舍本逐末?古风好的还少吗?总比没有诗味的格律架子要好得多吧?按新韵或平水韵都无妨,关键在于诗写得如何。看看老兄的诗词作品,大谈按什么韵写作倒是没什么必要了。
大雅清风 评论 (评论时间2009-09-26 11:30:00)  
大赏朋友高论!同意朋友观点!同感。[握手]
在线评论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诗赋绽芳蕊 今来觅知音
关于我们  |  走近诗赋  |  入网须知  |  法律声明  |  网站地图  
版权所有:诗赋网    Copyright 2008-2016   zgshif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辽ICP备18006388号
诗赋杂志投稿邮箱:sunwulang@163.com
联系人:轻盈     QQ:418193847、1969288009、466968777     QQ群号(点击链接)     电话:15609834167     E-mail:sttsty@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