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值班
本周总值李瑾
总值寄语:赋曲迎八方俊客齐扬古典灿烂; 诗词聚四海来宾共创文学辉煌。
本周副值:
会员专集
当前位置:首页 >> 会员专集
李犁  会员专集
会员账号: 李犁 会员昵称: 李犁
人气指数: 6558 pr 个人威望: 暂无
会员级别: 网站会员 访问时间: 2023-06-02 08:29:37
所在地区: 省  市  区/县
个人主页: http://www.zgshifu.com         
   会员简介:

李犁:父母起的名字是李玉生。辽宁人。属牛,长相如牛,性格像牛又像马。北京师范大学文艺美学硕士。上世纪八十年开始写作诗歌和评论。先后担任过报纸和文学杂志以及出版社的副总编辑。出版诗集《黑罂粟》、《一座村庄的二十四首歌》,文学评论集《拒绝永恒》,诗人研究集《天堂无门——世界自杀诗人的心理分析》。 出道以来,诗歌和文学评论获全国、省政府及各种文学杂志社等奖项若干。现任中国诗歌学会影视中心主任、制片人、艺术总监。李犁新浪博客地址:http://blog.sina.com.cn/lili61128 QQ: 371325320 MSN: lili61128@hotmail.com 信箱:lili61128@163.com

眺望彼岸的风景————李犁诗歌创作述评

                       ●焦   

 

             眺望彼岸的风景(1993年)

                                 ——李犁诗歌创作述评

(李犁注:这是十六年前我的朋友焦桐应《当代作家评论》之约,为我的诗歌写的一篇评论。那时他是南京师范大学文艺美学的博士生,而我还是一个痴迷在诗歌和爱情陷阱里的傻子。一晃青春不见了,焦桐也失踪多年。今天读来,觉得第一部分非常像我的性格。性格决定命运,我这种一脚门里一脚门外的性格决定了我与传统的暧昧,甚至最终就要缩了回去。也许我一生都是一个思想漫游天外,脚步却不敢迈出传统的矛盾者。像我这么多年的写作,断断续续,像阶级斗争一样,两三年来一次高潮,虽然身心在诗歌之中,却做着各种职业。一会认为诗人必须只写诗,一会认为诗人应该是一个多面手。每个理念都是理直气壮。这是我个人的悲喜剧,还是我们这代人的命运?反正在世俗面前,我是一个永远没长大的孩子,单纯还轻信。希望这又傻又二的性情能帮助我彻底地回归文学和写作。谢谢焦桐,希望这篇文章能帮我找回友谊)

  

     如果你的生命注定无法停止追逐

      我也只能为你祝福

 

  平常的一个夜晚,我在灯下读着辽宁诗人李犁寄来的新近印成铅字的组诗《永远的羊》,心底忽然浮现出这样两句歌词。

  因为相隔千里关山,我和李犁神交多,见面却少。但和李犁的友情使我相信友情可以超越时空,和他相识的契机是诗。那是好几年之前,我在另外一位朋友那里无意见到了李犁的诗集《黑罂粟》。邂逅,然后却使我庆幸地结识了他。

  这么多年来,我一直注视着李犁诗歌创作的历程,注视着他的诗的成长。很长时间,我一直想静下心来为他的诗作写一篇专论。《永远的羊》让我心情欣喜而激动。是时候了,推开案头其他的约稿和文章,铺开稿纸,希望用我的笔为李犁的诗做一番评说。希望李犁不停追逐超越的脚步,希望更多的人来读他的诗。

道德:天使与魔鬼的交战

  第一次接触李犁的诗,也就是他的《黑罂粟》诗集,并不是“一见钟情”。在《黑罂粟》中似乎跳动着不肯驯服的野性的火焰,这样一股火焰很难合我这种习惯于顺向思维的人顺利接受。这是一种反叛,但和北岛、舒婷那种对确定的现实压抑的反抗不一样。这种反叛令我联想到艾略特的《荒原》。它是对整体文化传统和生存价值尺度的深深怀疑,反叛往往源自于强大的个体人格的自信和强有力,每一行为的选择都将来自于纯粹“自我”的道德判断和价值判断;而几乎不存在与社会公共标准作调和和妥协的软弱行为。这一点我们可以从西方诗人中的许多位身上找到强有力的证明。西方人以清醒的理性作为生存抉择的依据,他们把价值论和伦理学一直贯彻到日常行为细节;另一面当他们从自己的理性中获得了行为理由和指南,也就焕发出了热烈的情绪,为捍卫自己拥有的“真理”奋不顾身,九死不悔。

  在李犁的诗里,我也看到了自信和强有力,以及由此带来的诗情的真诚和力度。真诚和力度几乎贯穿在他的诗的全部历程。但这只是一面;我所要提到的还有另一种特色-------怀旧和忏悔,这种情绪也同样徘徊在他的诗里,挥之不去。这是令人惊奇的。否定传统和既有文化的存在的可行性和生命力,意味着从传统的精神之家出走,去求得新的乌托邦家园。这是义无返顾的文化苦旅,天国在远方。怀旧和忏悔心态则是在走向新的精神天国之时,却本能地接受传统文化亲和力的导引,或是无法拒绝之,并因此再度回归故乡。怀旧情绪往往在不经意间让很前卫的思想者们泪湿衣襟,想念从前,继而前功尽弃。

  但区分真正的先锋的法宝就是看怀旧的情绪是否走向忏悔心态。真正先锋的艺术家也会在蓦然回首看到故乡时潸然泪下;但他们决不因此停下前行之旅,决不回头。可对于这样一群人-------他们在传统中生活多年,而随着内省和外思在理智上确认了传统消亡的必然性,情况就有些特殊了。

  李犁正是这群人中的一个。

  了解他的人都知道他是个相当传统的人。光怪陆离的现代生活方式和行为准则几乎不曾在他的生活中造成一点改变的痕迹。书生意气和仗义豪侠是他身上最为吸引朋友的地方。急人所急,为朋友无所顾惜,使他成为一个强大的磁场,人人都愿意和他交朋友。

  我只学会热爱,还没学会伤害——李犁在他自己的一首诗歌中这么给自己定位。这在他真是实话。

  他的爱中包裹的是一副传统的热心肠。

  但在另一方而,他又以思想者的清醒真切地看到了传统文化日益没落的气息。人对于现实的生存态度根本上可以区分为两类:一是在生活中跟随命运随波逐流,这样的生存态度是“非价值论”的。完全把行为交给生活的惯性,让世俗之光完全淹没了自己的个性,不去追问自己生存的价值意义;持这种态度生活的人也许是满足的,但感官的满足其代价是最终交出自己终极的精神自由。另一类人则正好相反,他们时时都在内省,在拷问灵魂,行为中贯彻了自己的价值观,其结果是因为“思”而在,现代哲学早就毋庸置疑地告诉了我们:确立生命的意义远比实际生命的延续更为重要。唯有在生存中确立自己的主体精神才能获得对必然的把握。而把握必然才是通向自由的通天大道。他们才能永远跃出生活之流的水面,观照着自己的位置并确立自己该走的路途。

  李犁无疑就是这样一种人。

  他从没有在庸常的生活中淹没自己的思想,思想之光穿透喧嚣的人群和缤纷的现实,见出其中诗意的闪亮和绝望的前途。李犁在现实的嬗变之中,看到了传统家园的日落西山。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虽然传统的中国文化和民族性格温情脉脉,但李犁却从中嗅出了伤感的气息。

  清醒的人并非是幸福的人。鲁迅早有过绝妙的论述。一个被焚烧的铁屋子里有一群即将死去的人,大部分人都在昏睡,少数的人已经醒来。感到痛苦的必是那些清醒者,可清醒的人同样被困在这铁屋子里。想要生存和生存的不可能,这就构成了典型的悲剧姿态。

  李犁正在这清醒者之中。他其实代表了他们那一拨中国文化人。冲不破传统;可又想冲破传统。他们在左冲右杀,可是注定将头破血流地站在原地。他们的姿态远没新生代的文人来的洒脱,因为李犁们无法洒脱地丢开过去,过去有他们的青春梦想,有他们的艰辛和温馨。历史将他们定格在一个悲哀的位置上。

  在李犁的诗里,对于传统的悖论态度构成为强有力的张力场。

 

    一场雪崩之后/满街流淌的该是破碎的歌声/  /不会再有人记起我/正如不会有人忘记你/  /远远地望那南山上/一童子从竹笛里洒出/满树梨花  疏落肩头/非雪非梦又骑鹤而去/  /而我却迷失在画里/忘记了来路

                                 ——《凝重的情感·惊梦》

  这是李犁早期的一首诗,并非他最好的诗,但这首诗恰好鲜明地体现出他对传统的道德的两难态度。

  早期诗歌作者的李犁尚未意识上完成对传统文化的否定,他还留连在那些美好的晚歌之中,笔下流露出对传统田园牧歌的向往和赞美。童子、南山、竹笛、梨花、鹤这样一些积淀着中国古典江南的明丽妩媚的意象构织出是一幅湿漉漉的温情图画。但事实上,那时他已直觉地捕捉到了传统文化在新的时代面前遭遇的尴尬之境。在这诗里,他把传统的宁静温柔归结到一种迷濛失真的氛围中。“非雪非梦/又骑鹤而去”,流露出的是暧昧模糊的态度----直觉的体悟和情感的留恋构成李犁对传统文化左右为难的矛盾心情。于是他拒绝判断,拒绝结论;但拒绝本身已成为一种态度----古典的理想尽管美好,但已失落了人间的生命活力,这里已显出了信仰破碎的痕迹。

 

    一场雪崩之后

    满街流淌的该是破碎的歌声

 

  唱着破碎的歌,带着矛盾的心情,李犁的诗一直唱着伤感和忧郁。对传统文化的两难的道德态度,使他心底永不轻松。

 

    我即使真的读懂了你 

    弄不懂这世界

 

    其实  我也是割脉者

    迷惘在天空广大的背景下

    进和退  生与死

    都缘于血的快慢心的冷暖

                    ----《割脉》

 

  始终背负着道德十字架的李犁,作为一个歌者,经历着漫长的精神流浪。一只脚还不忍告别故土;眼光已投向彼岸,心情却还向着风中飘扬的家门前的旗帜忏悔。

  也许这也是一种宿命?

 

体验与阐释:回到诗歌里去倾听

 

  其实,也许是和接受的知识体系有关,我不倾向运用社会学的批评方法来分析一个作家;因为作家只有在创作状态中,他才可被视为是一个创作者;一旦离开这一状态,他关于作品所作的感想和讲述就不应该被视为对作品的权威的声音。所以,在这一节里,我希望通过对他的诗的诠释,读懂李犁。

  诚如上一节所言,李犁的诗中是表现出矛盾和两难的态度的,但他绝不隐瞒自己,决不故作洒脱。

  所以,读李犁的诗可以感受到真诚。这份真诚将会引导你也交出自己的真诚。诗与人之间因此而产生了一种纯洁的关系:诗人真诚有了真诚的诗也造就了真诚的读者。读李犁的诗会进入一个纯粹的审美的阅读空间,获得审美的愉悦。

  当今中国诗坛的诗并不都虔诚,并不都让人有审美愉悦。我始终坚信:诗越来越被人们甚至被诗人自己拒绝。并不是因为诗丧失了它存在的真理,而是因为许多艺术的犹大动摇了自己对诗的真诚和执着——他们被物欲、被商品,被名利所掳获,成为非诗人,其实,并非每个人都能成为诗人,也绝不是每个人都应当成为诗人;但诗却绝不应该被亵渎。

  在很多次的来信中,李犁这样谈到他和诗的联系:“其实诗歌对于我来讲,真正是我精神的孤独。诗歌是我寻找精神制高点和灵魂归宿的方式,我用诗拒绝世俗,并在诗歌中融进了孤独与行进中的万般滋味。”(1991年5月23日来信)。诗是李犁孤独行走中照耀前方的星座。诗使李犁超越人群并孤独;诗也使李犁有力量承受这份孤独。

  真诚的李犁不回避自己对超越众生的高度的向往。“多少年了,我就想像能有一柄剑/兀立在山风中  空旷的火/使四周永远空寂/独自在雪地上行走/远方一声滴血的尖叫  让/我感到剑峰的深邃和绝对/通向远方的路啊  永不回头/”(《绝》)。李犁也如实地写出他在忧乐现实中软弱和流泪的时候,他不回避平凡:“梦里有镰的声音传来  苇便大片大片仆倒/这清澈的季节没有诺言可以摆渡远方/而我仍愿坐在水塘边/——/今夜,听蝉的歌声如水一样涟漪/我的心也洗濯得一片忧伤而明亮/”(《生命如歌.苇》)。李犁如实地记叙着我们平凡的生活,在普通的人群中发现着那些令人心碎的美好诗意:“虽然过了许多年代/我依然能回忆起那些朴素而诚实的日子/我的嘴里便回升起生命的感觉/”(《荞》)。

  李犁把诗作为确立存在的最终方式。而诗籍以确立主体的精神存在性的唯一方式是语言。在众多理论家的阐述那里,我们已经知道:诗的语言比其它任何文学样式如小说、戏剧或散文都更加远离日常规范语言系统。诗歌语言是超越常规的,它是人类语言系统更新的先峰。因为诗歌比其它的文学样式都更具有哲学意味,所以它必得以超越日常经验和习惯的“新”话语方能承载诗人以感性体验达到的哲学境界。亚里斯多德就已指出:诗歌语言应具有异国的、令人惊异的性质。而形式主义学派的维·什克洛夫斯基在其著名论文《艺术作为程序》中直接定义“诗”为“受阻的、变形的言语”。这些论述已经启发我们:诗人直接依靠他的言语来实现他的幻想、感觉和哲学。所以诗的言语又是最感性、最生动、最情绪化的。

  李犁的诗歌在其词语分布、意象营造、诗歌句与句、节与节的组合上都具有鲜明的个人“习惯性“,形成了他自己的法则。一个诗人运用何种类型的言语及如何运用之是无关紧要的,关键看他是否能完满地实现对自己的和对现实感受的精确表达。李犁在他写诗的长长年代里,不断地选择、不断地琢磨、不断地锤炼着他的表达。使之超向成熟完满。归纳一下,他的诗歌在语文表达上呈现出几个特征。

  第一点,他善于营造出一种安静自然的境界。为此他让更多的虚词进入了诗。副词在他的诗中发挥了这样的功能:1.使实词的意义得以间隔开来,不至于过于拥挤密集,从而使阅读具有了节奏性。2.使诗的言语在表达哲学性思考时,在外表形态上却更为贴近生活,使诗语在思想上超越常规,在意象组合上超越常规,反叛习惯的同时又被上了“平常的”外衣,这样他给予诗歌以生活化的口语的气息。3.使感受表述得更为精确,更为细腻;同时也为读者留下了更多提示阅读情感指向的标记。

  我们可以在舒缓的状态下更轻松地读他的诗,我们不至于在每一句诗面前徘徊很久以透过反常规的语言去理解,然后再去体验。每句诗都是平缓素朴的,可以直接进入到这情景中去;每句诗都是平静的,即使满含忧郁或热情,但又不是浓得化不开。

  宁静成为他语言的风格,这使得他的诗显得很奇特:意味很多,思想很深,可是又很易读。这种特点在他后期的诗作中表现的更为明显。

 

 1 永远怀念2  那滩血3  那个开镰的  秋日4

5  在天空中6  叫着7你的名字   89

10依然清凉如歌11

池水12映出13旧时的岁月14  15

无数 鸟的声音16浮动17在水中18

那么温柔平和19     20

月光下21一闪一闪的发鬓22     23

闺楼里的小曲24亮过之后25     皎洁的

眼泪26流向何方27     28

风平浪静时被人忽视的好时光啊29

叫我30到哪儿去31寻找32那刻骨

回声33

                 ——《苇》

   以这一段诗为例,做一番“细读“。为避免太细致而带来的琐碎,我只对这一节进行了大致的划分,我把这一段划分为相对独立完整的词或词组,一共33个片断。在这样33个片断中,切入助词、连词、副词、介词30个,这是个很重的比例了,已基本接近了正常的口语表达方式;当然在实词的运用上是比口语要书面化得多、“文雅”得多;在意象的组接、状态的描述上仍是纯粹的诗的方式。虽然这段诗描述的是一个实在的生活场景,诗人坐在池塘边回忆一个开镰收苇的秋日,但整段诗由于凸现的都是主体情绪化了的现实景物,和诗人在现实和过去之间的无限感慨,所以,现实场景变得虚拟,得到强化的是一种浓郁的伤感气息。但是,我希望指出,如果换一种尽量减少副词的表达方法,则诗给予出的情绪空间就会极为拥挤,诗所要表达的伤感就不会显得悠长灵动,而是变得滞重。事实上,当我们看电影、戏剧或是读小说、散文都有这样的体会:能在时间上以舒缓速度逐步发展的情感描述要比一段集中的强烈抒情更能打动我们。从《诗经》开始,诗人们就掌握了通过比兴来烘托、加强情感力度;通过反复,递进方式来全面立体抒情的路子。在这一段诗里,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虚词在李犁的诗里不是可有可无的,最重要的即是将情感抒发在时间轴上拉长,显得悠长,以时间的深邃消解了空间的拥挤。同时,虚词还使得指称物与修饰语关系更为确实,状态描述更为清晰,意象组接和转承更为自然,语气更为强烈,诗的节奏感更为明显等,总之,使诗更精确了,同时又使诗的精致不给人难以把握的感觉----安安静静、自自然然。

  第二点,以叙事的方式来抒情,这构成他的诗歌一个鲜明特点。希望直接表达某种思想或情感,往往会使诗变得晦涩玄奥,难以捉摸,如果不是囿于篇幅,我可以找出很多失败的例证。李犁从他的组诗《想念杜甫》开始就在尝试着用叙事的方式表达思想和情感的实验。这个实验不容易。叙事的介入往往必须带来大量实在的现实符号,如何对它们进行处理,使构成的符号序列中能容纳并凸现出作者的思想和情感,这是微妙的转换,需要很好的驾驭功夫才能掌握其中的度。一旦控制不好“度”,诗就会太“实”,而排挤或削弱了其情感力度。从李犁的创作看来,如果说《黑罂粟》中这种尝试还有生硬的地方,那么到《生命如歌》则标志着李犁已由实验转向了熟练的操作。前面提到的《生命如歌·苇》已很好地说明了这种转换。这种转换换句话说就是在诗中沟通了叙事与抒情的界限,把情绪空间转换为叙事空间,或者说以叙事作为形式,把抒情作为内容。《生命如歌》组诗里,每首诗都像在讲述故事,但事实上,每首诗最终给我们的都是思想、是情绪,但有个问题使我很感兴趣,李犁是如何达成叙事向抒情的转换的呢?我们再以一片断来作分析:

 

你优雅地走在天上

青春欲滴的汁水 

我仰望且干渴

幸福的路啊该有多么艰难  

爱情使你对生活满足 

醉入梦想  锐利的火焰

剌破我的手指 

很自然地想起中午 充足的

阳光  浪花妖艳

激动无比的内心

这都是难已忘怀的青春时光

               ——《苹》

   《苹》这首诗是以苹果作为情绪的生发契机,通过对“我”和“苹”的各种关系状态的描述,来表达诗人对于追求理想高度的种种感受。在上面引出的一节中,描写了“我”站在苹果树下这一种状态,诗中可知我在仰望树上已经成熟的苹果。我们可以看到:李犁在描述现实状态的时候,运用了一些较为“抽象”的形容词,并将实在的地点位置和物、人加以虚化(诗化)的变形;最重要的是李犁在每一段状态叙述之后,都以引人注目的给予一个界定,(如引文加直线的两句),这个界定是对状态描述的定性,也是引伸和提升----把现实状态描述提升至情感寓言,使之脱离了经验范畴,导向哲学,并因此实现由叙事向抒情的转化。这在李犁的诗中是常用的技法。此技法成功地使他的哲学主题屹立于现实土壤之中又超越现实之上。

  第三点,我要指出的是李犁诗中的“古典美”。即使完全丢开诗的内容不谈,我也很容易为他的诗歌精美的意象和语词所吸引。在他的诗中的审美取向上,折射出的是中国古典美学的风韵。很难让人相信,在新时期诗坛上的这么一个年轻的诗人如此钟爱的是中国古典的审美理想。李犁和欧阳江河、杨炼他们不同,他们的诗中古典的审美理想虽然大规模地频频出现,但是古典理想丧失了功能,只是他们以现代人思维和视角反省历史诠释人生的符号,而不是他们反省与诠释的实现途径,事实上,一切日常现实符号和古典的文化意象在他们那里已呈现全部变形,被赋以了全新的意味,早已面目全非。

  可能和李犁时代传统的折衷主义有关,李犁不可能无视那些在千年的诗的海洋里浸润的风姿绰约的意象,和中国古典诗歌营造的风情万种的美。他在对古典审美理想的追求上一往情深。在他刚刚开始诗歌写作的时候,狂想还使他一度较大地远离了古典,但在他逐渐成熟的日子里,他逐步地回归古典,于是在他的诗中,我们总能感受到浓郁的古典气息。

  这首先表现在:他的诗总有一条隐隐约约历史长河静静流动,历史成为他诗中永远参照,无论回味过去、思索现实况味或是遥想未来,历史大河总是出没在他的思绪中,这造就了庄重厚实的历史感。历史与现实两度时空的叠合造就了情绪张力场,历史的介入往往更逼近真实。其次,在意象营造和语词组构上,李犁总是尽可能汲取古典手法,寻求深层的超越,不是在诗的外观上进行违背日常经验的实验。现代派诗歌那种千奇百怪追求新奇感觉和陌生化效果的蒙太奇手法在他的诗中并不多见,他注重感受的连续性和承受力。所以,绝不突兀地将不是一个范畴的动作和物组接;也不会过多将不是同一系统的描述词语和对象物组接,也就是说,在他那里,动词和名词、形容词与名词、形容词与动词的搭配,他遵循传统的和规范的用法,这是他和其他当代诗人不同的地方。再次,他的诗在效果上是很注重和谐的。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柔情与力度的比例他控制得很好。他的诗也是一种含泪的笑。你总能从泪水中发现希望,而不是颓废。

  我想结合他最新的组诗《永远的羊》对他的诗进行一个总体的评说。

  这真是一首深情的诗。

  读这首诗,感到一片灼热率真。一千条柔软的触角拥抱住我,使我的感觉在异样的深情与温柔中轻摇。

 

在夏天与你相遇该有多么幸福

羊  我的心为你打开

你歌谣的足音如奶水横溢

没有鞭子驱使你  放牧人

在你洁白的歌唱中洗濯鲜花

               --------《永远的羊·夏》

   李犁选择了以春、夏、秋、冬作为主题展开抒情的契机,四季所拥有的丰富的内涵为主题展开提供了宽阔的空间。羊在主体的也是深邃的观照中变得生动无比,而诗人的情感也在观照中得以尽情宣泄。

  春夏秋冬是羊的一生。夏天羊走过了纯情而空灵的时光;而到了秋天,羊的坚强让人“幸福而哀伤”,冬天的羊“瘦弱如一缕凉风”,但它却始终“用忍耐抵抗寒冷和饥饿。”而在春天,因为“经历了太多的激情”,羊“呈现平静而坚强的姿势”。

  《永远的羊》仿佛是一首叙事诗,但却在每段具体状态的叙述描写中指向对失落许久的人类最纯洁美好的精神的乌托邦的怀念与呼唤。

  以叙事方式抒情,同时又以最真的情感强有力地支持叙事,并使叙事转化为抒情,文本具有了强大的生命力。第一个层次上:这是叙写羊的四季生活;第二个层次上,上升为对羊作为一种生灵的吟诵;第三个层次,羊作为诗人情感符号的种种寄托:羊是他的女儿,他的情人,他的朋友;第四个层次,羊成为人类精神的总体象征。羊的四季生活是一首人类精神史诗。李犁在其中看到了人民,看到了正义的闪光,人类在漫长的跋涉中走过了童年,经历过曲折,忍受过苦难,然而这一切都不曾改变信仰、停止追求。

 

这就是我热爱的父兄

永远谦虚  永不自卑 

不能不感动 

把泪水吹成岩石  就像我的人民

外表冷漠  内心永远热忱

他们以怎样的耐心忍耐饥饿和寒冷

又以最大的节制对待欢乐 

就以这样的方式理解冬天  理解生活

 

  《永远的羊》是李犁迄今为止写得最好最深刻的诗。在这首诗里,李犁全面地诉说了自己的人生观、历史观;他把眼光投入了历史,并裸露出内心深处那些对平凡人平凡人生的虔诚,他相信,是人在组成了历史,是人民创造了历史。在人民和历史面前,李犁不再顾及那些个人悲欢。“永远的羊”成为一面旗帜,扬起诗人的信念,并为曾经辉煌过的历史招魂。李犁终于洒脱了一些,生活中本来就交织着春夏秋冬,生活中本来就交织着笑容和泪水;生活中总是有些东西会永远地过去,因为总是有些东西即将来临。

  这就是生活,生活既需要坚强也需要忍耐。

  信念不死,就有意义。

 

  李犁的诗可说的还很多,可篇幅有限,不能再说了。夜已经深了,千里之外的朋友李犁在我心中微笑而且沉默。想念有时候并不需要相见。我为了李犁写下这些文字,录下的是我的思念与祝福,

  想起他的两句诗:

 

这样宁静的夜晚  我不能不流泪

在泪珠枯成的岩石上  晾晒那些潮湿的家

那么点燃最后的一颗渔火吧

让无家可归的灵魂都来烘烤

待明晨启航  我还要倒两杯酒

一杯祭奠渔火  一杯祝你平安

 

  李犁,你在跋涉的时候,我祝你平安

 

           1993年5月二稿于石头城清凉山下

(原载《当代作家评论》93年第5期 责任编辑 许振强)

   会员文章:
  • 荥阳诗章(4首) 
  • [ 275 ] 2022-12-22 09:18:44
  • 我理解的好诗人【李犁《烹诗》连载之二】 
  • [ 246 ] 2022-12-20 10:33:50
  • 李犁《烹诗》连载 
  • [ 360 ] 2022-12-15 14:41:03
  • 《新世纪中国诗典》已出版,入选者请和我联 
  • [ 4689 ] 2011-05-11 18:56:58
  • 诗想(14) 
  • [ 1215 ] 2011-03-01 19:08:25
  • 诗想(13) 
  • [ 1231 ] 2011-03-01 19:01:25
  • 诗想(12) 
  • [ 1408 ] 2011-01-29 22:07:18
  • 雄浑与超诣:“金马王”的艺术品格与境界 
  • [ 1759 ] 2011-01-23 09:47:37
  • 沧桑无倦人有情 
  • [ 1123 ] 2011-01-23 09:29:38
  • 诗想(11) 
  • [ 2966 ] 2011-01-23 09:12:18
  • 诗想(10) 
  • [ 1348 ] 2011-01-10 23:10:16
  • 诗想(9)——读者心境与诗歌情境 
  • [ 1962 ] 2010-12-11 10:40:27
  • 诗想(8) 
  • [ 1080 ] 2010-12-08 09:04:22
  • 诗想(7) 
  • [ 1142 ] 2010-11-22 02:09:24
  • 诗想(6) 
  • [ 2222 ] 2010-11-05 11:28:39
  • 诗想(5)——关于诗歌的静净境(下) 
  • [ 1066 ] 2010-10-29 08:38:18
  • 诗想(4)——关于诗歌的静净境(上) 
  • [ 3104 ] 2010-10-25 19:46:48
  • 诗想(3) 
  • [ 2319 ] 2010-06-30 21:13:00
  • 感觉的十行(下) 
  • [ 1045 ] 2010-06-30 21:12:00
  • 感觉的十行(上) 
  • [ 1245 ] 2010-06-21 11:35:00
      共有 84  条记录 . 当前第 1  页,共 5  页       
    转到  

    诗赋绽芳蕊 今来觅知音
    关于我们  |  走近诗赋  |  入网须知  |  法律声明  |  网站地图  
    版权所有:诗赋网    Copyright 2008-2016   zgshif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辽ICP备18006388号
    诗赋杂志投稿邮箱:sunwulang@163.com
    联系人:轻盈     QQ:418193847、1969288009、466968777     QQ群号(点击链接)     电话:15609834167     E-mail:sttsty@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