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会员姓氏检索 :
                  本版编辑团队
本版主编:隔岸听箫
主编寄语:
本版顾问:
本版副主编:
本版编辑:
                  本版精品文章
                  文章评论
     评论 (评论时间2010-09-05 19:37:48)  

    刚才是我发表了评论,网站改版后和从前不一样了。

     评论 (评论时间2010-09-05 18:34:21)  

    “首先是宋代有人偶然注意到了四声五音有许多的相似性而欣喜若狂了”——不知道胡老师这样说有没有文献可以佐证?我在这个问题上的看法是不一样的,我认为这只是古人对文字艺术的一种尝试,也就是尝试着让文字与音乐相通(见劣作《韵》,我认为“毒瘤”一词过于严重,最多不过是“镣铐”而已。)并且我认为胡老师把语言文字(或者文学艺术)凌驾于音乐艺术之上是一种错误的偏见,说她们是姊妹更贴切,(音乐该是姐姐,文学是妹妹,在没有文字之前,音乐就在人们的劳作和举手投足中存在着了。我们和人交流,不用他把所有想法都写成文字告诉我们,我们只要听他的语气声调,看他的行为举止就知道了。在没有语言文字之前,还有那些不会说话的动物,就是这样和世界沟通的。我们今天所说的“音乐”可以定义为作曲家写成曲谱的可以表演的东西,其实音乐天生就藏在我们的生命中,有时是有声的有时是无声的,而我们的心,就像一把有着敏感琴弦的琴。)并且如果文学作品没有音乐的轻灵之美,不能在读者心中奏响在作者心中回响着想要表达的旋律,该视为劣质作品。本人愚昧浅陋,还望胡老师不嫌弃,对我的观点多多指正。谢谢!

    胡跃荣 评论 (评论时间2009-12-01 13:33:00)  
    我看了这里的许多争吵,其实大都源于误读。大家都热衷于文学,这么不善于沟通似乎太不应该,尤其将人家文章的主题张冠李戴很难让人理解,也让人很不舒服。真做学问还是不要心浮气躁的好。写作自然看的是品位,读书反射的也是品位,我想读书静不下心来,写作自然也是浮躁的。
    胡跃荣 评论 (评论时间2009-12-01 13:17:00)  
    诗赋网上都是高手,可也应该形成一种风气,先把人家的文章读明白了再发评论才好,文章中说明白了的事重复叙述会很乏味的。
    锦城过客 评论 (评论时间2009-12-01 12:36:00)  
    倚声填词大可不必较真,但按谱填词依律作诗则需遵守规则。中国文字的特点决定了四声的抑扬顿挫,独字独音,诗词既然是一种艺术形式,就得按它的规则行事,不能像“自由诗”那样不拘不束,任何人都能写的。勿怪浅陋。
    大雅清风 评论 (评论时间2009-11-23 13:03:00)  
    就是嘛。胡先生的诗词很是精于格律的,我很欣赏,也亦步亦趋地学习呢。倚声填词就倚声填词吧,其实,已无声可言,只有古今韵与平仄之分,我们自己明白是怎么回事就行了。[握手]
    胡跃荣 评论 (评论时间2009-11-23 12:14:00)  
    大雅清风先生或许是误会了,我可没说过诗律词谱的半点不是哦!只是词谱分明是语音的谱,而倚声填词者偏偏要将其误导成音乐的谱。至于按律按谱创作诗词我从没含糊过,反而是朋友们怨我讲究格律这些太严格了,有些教人受不了呢!哈哈!谢谢大雅先生的关注,也感谢朋友们留评![握手]
    庄河教师 评论 (评论时间2009-11-23 09:21:00)  
    存在就是合理就能行得通,没有什么道理可言!欣赏胡跃荣老师精品文![赞啊][赞啊]
    大雅清风 评论 (评论时间2009-11-23 08:57:00)  
    可以写新诗,十四行,散文诗,梨花体,等等。如果还要故作风雅地去填词作诗,那么,就要严格的依照诗词格律要求去写,在这方面,没有调和的余地。那种脱离诗词格律要求,还要标明词牌子或者是律诗的不伦不类的东西,只能令人笑话,给人以半瓶子醋的假斯文的感觉。至于现代曲艺,那是说书讲故事的一种民间形式,是汉唐以来民间艺术的发展。有诗词的年代就有它。如今,因为所谓的市场规律吧,正在消失着。[握手][握手]
    大雅清风 评论 (评论时间2009-11-23 08:46:00)  
    谢谢胡跃荣老师的回复。我想,现在所谓的“倚声填词”应该是习惯叫法吧。声在哪里呢?乐谱在哪里呢?早就丢失了千年以外了。我们现在是“依谱填词",这个“谱”就是词谱,是对文字搭配的具体要求。比方说,某处需对仗,某字是领格,某句需是上一下四等等等等,这样的要求在乐谱里绝对是反映不出来的。乐谱,是旋律线的走向,它只是要求字词声调的高低抑扬轻重缓急大体与旋律线同方向发展,否则,就是“倒字”了。乐谱的丢失,对于后来的诗词爱好者,未尝不是好事。没有乐谱的束缚,人们尽可以发挥聪明才智了。比如说,《卜算子》和《巫山一段云》,谁能说出它们在乐律上的区别?从现代角度看,为《卜算子》写的旋律,完全可以为《巫山一段云》所用。而在当时的乐谱里,则肯定有相当严格的区别。再比如,《生查子》和《五律》,也是这种情况。这两天,不是有人写了《仄声五律》吗?当然,有没有仄声律诗还在争论中,除却王力,大部分专家学者都倾向于“律诗都是平声韵”这一观点的。乐谱丢失了,那是自然规律,我们惋惜也罢,高兴也罢,都不能否定客观事实。但是,作为游戏规则的词谱,绝对是不能人为丢掉的。这既是束缚,也是乐趣。不愿意被其束缚,则可以去写别的东西——
    天云之骨 评论 (评论时间2009-11-23 00:25:00)  
    写得老好了,哎呀嘛呀,写得咋这好捏?我信你的,有理有据,头头是道,呱呱地。让鼓吹倚声填词的哆嗦去吧,得瑟,得瑟,看看遇到碴子了吧。看那些鼓吹倚声填词的还咋显摆!!哈哈哈哈[开心啊]
    胡跃荣 评论 (评论时间2009-11-22 23:04:00)  
    再比如中国诗赋网上的版块,“现代诗”和“歌词”是分列的,足以证明各位都明白,现代诗不需要顾及音乐,是纯文学意义上的,而歌词就不能不适应音乐的特性。于是,可比如说宋代同时有文学宋词和倚音填词的和乐宋词。
    胡跃荣 评论 (评论时间2009-11-22 22:53:00)  
    问题其实可以用一句简单的话说明白:倚声填词最多是曲艺,而不应该是诗词。诗词是语言学是纯文学的,而不是音乐的附庸——这就是我的观点,关键是要弄明白了语言与音乐的关系,但这里再谈语言与音乐的关系就太累赘了。 谢谢各位先生的点评![膜拜]
    胡跃荣 评论 (评论时间2009-11-22 22:37:00)  
    我前面关于声音原理的论述就是要说明:无论是语音模仿音乐,还是音乐模仿语音都只能是相互间按声调走向模拟,最多只有相似性,反之,语言按音乐声调走向模拟的自然都只能是拟音或拟声(如果说不是,也仅仅只能说明模拟得太不像了或本就是个模糊的概念),这种表现随处可见,比如哼歌、哼曲——还都是鼻音模拟原本就不必要用语言。 如果说倚声填词只是区别“依曲填词”还是“依词谱曲”就更不新鲜了,诗都是可谱曲的,而唐代的乐府既有因诗而曲的,也有应曲而诗的,即便是现代,有些曲子原本是没有词的,而通俗歌曲中更多的曲子有不同版本的歌词,最常见的是国语版和粤语版。于是“工尺谱”作为古董是珍贵的,遗失了有些可惜,至少是少了些研究中国音乐发展史的资料,但要作为文化或者谈是否现代人该继承的艺术便没有价值了,其危害是将文学与曲艺混同而严重损伤了文学的品位。我文章中特别提到张衡就是这个意思。我想文章中这些问题都已经谈得很透彻了。谢谢大雅清风先生![握手]
    大雅清风 评论 (评论时间2009-11-22 21:34:00)  
    胡老师,我的理解可能粗略一些。你说的好像是拟音,或者是拟声,是用乐器来模拟自然音响。按我的理解,过去是倚声填词,就是作曲家先做好曲,词作者按照旋律走向作词;现在正好反过来,是依词谱曲,词作者先作好词,曲作者的旋律线是按照语音的升降调走的。工尺谱的缺失是我们的祖先的错误,但不是我们否定倚声填词的理由。倚声填词已经是老祖宗留下来的仅有的、唯一的文化宝贝了,如果这些东西也要引起我们的怀疑,我们还有什么不可虚无的?[握手]在这里,在书面上,有些话说不明白。有些地方不要误解。[握手][握手][开心大笑]
    大雅清风 评论 (评论时间2009-11-22 20:11:00)  
    胡老师,我欣赏你的才学和诗词作品,但是,你的这个观点我不敢苟同。在这里,可能说不清楚。除了唢呐、管子、笙之外,民族乐器我几乎全会,当然,也包括曲艺伴奏乐器。而且,我就是搞曲艺出身的,我理解的倚声填词,和你的阐述不是一样的。当然,关于入声字的说法我们是一样的。[握手]
    抚顺朱平 评论 (评论时间2009-11-22 19:49:00)  
    拜读了,很深刻,新人耳目!新诗歌的写作应该走一条新的道路。[赞啊]
    儒子驴 评论 (评论时间2009-11-22 17:31:00)  
    认真!深刻!精辟!读胡先生的东西总能令我开眼界、长知识也!严重钦佩![赞啊][赞啊][赞啊]
        共有 18  条评论 . 当前第 1  页,共 1  页           
    转到  

诗赋绽芳蕊 今来觅知音
关于我们  |  走近诗赋  |  入网须知  |  法律声明  |  网站地图  
版权所有:诗赋网    Copyright 2008-2016   zgshif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辽ICP备18006388号
诗赋杂志投稿邮箱:sunwulang@163.com
联系人:轻盈     QQ:418193847、1969288009、466968777     QQ群号(点击链接)     电话:15609834167     E-mail:sttsty@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