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会员姓氏检索 :
                  诗论
本栏目所称的诗论,主要指对本站除辞赋骈文、书画影廊发表的作品外的文艺评论,评论内容包括作品与作者。
                  本版编辑团队
本版主编:隔岸听箫
主编寄语:
本版顾问:
本版副主编:
本版编辑:
                  本版精品文章
                  文章信息
当前位置:  诗赋文论  >>  诗论
悲悯与救赎:李松涛长诗的精神指向和价值
文章来源:李犁的热炕头        访问量:894        作者:李犁        发布:李犁        首发时间:2009-12-16 22:34:00
关键词:悲悯 救赎 李松涛 长诗 精神指向和价值
编语:

悲悯与救赎:李松涛长诗的精神指向和价值   

                 -- 论跨文体长诗《黄之河》

李松涛属于这样一种诗人,他们一开始写作就自觉地把自己融入到他所生存的土地和更辽远的时空,他们诗歌中的爱与怨、愤懑和温情都是属于他所生长的时代而和个人无关。这种特殊的心理特质决定了他们这代诗人的道德水准,决定了他们的诗歌不是个人生命的分泌物,而是整个时代乃至于人类发展所发出的声音和交响!所以我们轻而易举地在李松涛的作品中发现一个献身者的冲动、豪迈和悲壮,还有英雄主义的历险、无畏和豁达。只是到了《黄之河》,李松涛已经彻底的摈弃了早期的单纯和热情,跨越了《无倦沧桑》以及《拒绝末日》时代的激情四溅和焦虑急切,而呈现出一个从容自省和深邃沉静的辽阔境界。这标志着李松涛成功的从一个清亮明晰的抒情歌手成为了博大深沉、不懈追问和探究生命和人类生存状况及意义的智者和醒者。如果将李松涛将近四十年的诗歌作品比喻成金字塔,那么《黄之河》作为其塔尖更明显的将李松涛那孤独的求索者形象托举出来,并将他渗透在诗歌作品中的对人类同情与关切的悲悯情结以及愧疚和救赎意识推向极致。这是李松涛诗歌的精神实质和方向,也是他诗歌的价值和全部意义。

           孤独背影:上下求索的英雄形象

阅读松涛的《黄之河》,我的脑中总是浮现出屈原独自徘徊在江边的形象。他吸进浊气、吐出骨气的背影在红尘中就像一个醒目的雨点,清澈、高贵而孤傲。李松涛在他的诗歌写作中就为自己塑造了这样一个孤独的追问者的形象,《无倦沧桑》是向历史追问,《拒绝末日》是向大自然的追问,《黄之河》是向天向人向我们的精神之河追问。在一个几乎不需要思想的时代李松涛在继续思想,在一个几近放弃责任的时代李松涛在为自身之外的事与物担忧,在一个信仰模糊的时代李松涛坚定不移地探究着真理和人类生存的方向和意义。所有这些构成了李松涛独行者和前行者的形象。

李松涛的孤独来自于他自己内心的压迫,来自于他对世界对人类现状的焦虑和关怀,来自于他自己的甘愿沉重的献身精神和英雄主义。李松涛就是用诗歌同人类的不良行为做斗争,目的就是为了人类的未来和人类的觉醒。所以他笔走漫漫的黄河,放眼茫茫的沧桑,就是试图为人类找到拒绝末日的出路。所以李松涛的孤独是因为清醒,他孤独的核心是爱。而一个人对人类对生命越热爱也就越孤独。翻开人类的精神史,自屈原到鲁迅孤独从来没有中断过。正是这样一个甘为人类和民族受苦的灵魂和英雄气质,才使李松涛花了十二年的时间,几乎用了全部的力量为我们创造了这部磅礴的《黄之河》!其作由三条河脉组成:一条是自然的黄河,一条是由人物串联成的历史之河,还有一条就是民间节日构成的民之河,我们可以把它们依次简称为河脉、权脉和民脉。三条河脉是一个整体,它们一起构成了中华民族精神的血脉。我们从这里流来,但我们将流向哪里?黄之河在今天已经开始迷茫和颤抖。黄之河如果断流,那些哺育我们成长的精神乳汁也将干涸。留给我们的将是龟裂的土地、枯萎的心灵还有再也无法雄起的灵魂!--这并非耸人听闻!

在《黄之河》中,作者以一种警醒者的姿态引领我们深情地触摸黄河的渡口,理智地刨开历史人物的真实灵魂,复杂的忧心忡忡的接近温馨而又连绵不绝的民间节日。它旨在告诉我们,黄之河虽然泥沙俱下,但也生生繁衍;但是现在黄之河已经被糟踏得破烂不堪,奄奄一息。那流淌在我们中华民族精神里的河流也在告急。作者用《黄之河》当炮弹,一下下敲击我们麻木的脑袋,一次次轰炸我们休眠的心灵,这就是在给我们的精神和我们的时代补钙!李松涛努力了,他晨昏命笔,呕心沥血创造的《黄之河》正撞击着我们的良知,让我们在"国在山河破"面前开始反省。不论黄之河最终能不能清澈并重新汹涌起来,诗人特立独行的献身精神和他孤独的身影,将成为挺拔于我们时代之上的一块碑石,上面镌刻着这样的文字:"热爱生命又超然物外,珍惜生命又不惧死亡。诗人,是黑暗消化不了的实体,如鲠骨,横竖都卡在历史的喉头。诗人是那种为民族出路谋绿灯,而宁愿给自己生命亮红灯的人!"

            悲悯情结:大爱下的沉痛和忏悔

李松涛谈到《黄之河》时说:"此作的重心在人物部分,试图用十二个边缘清楚的形象,将中华民族的人文精神触摸一遍。之所以依托于环保,是因为只有在这个层面上才可以畅说心中积郁,进而指点江山,浩叹连声或破口大骂。骨子里的男人气,让我面对这个世界已经不会轻声更不会柔声说话了!"--爱之深恨之切,这是李松涛的道德和良知使然。

纵观李松涛的全部作品,正义感和同情心一直贯穿在其中。他是一个"正面出击"的诗人,不投机,不取巧,靠的是实力写作的硬功夫。他似乎总是以局外人的身份在写别人的生活,可是我们从中又能读出他的真诚和深情。他把他的感情倾注在笔下的每一个人与物上,不论是爱还是痛都是那么淋漓。而且这些愤怒和痛恨最终烘托中整个诗歌的核心--爱。李松涛对这个世界对我们的民族太爱了,大爱产生大恨!他恨我们民族中那些劣根的东西,恨那些阻碍我们民族发展和进步的一切负面的事物和行为,他想通过拔掉这些我们民族的莠草使我们民族的精神更纯粹更坚挺更有力量。于是他找到了这十二个人物,从孔子到毛泽东,这是一条我们民族的精神之河,也是政治之河。孔子代表"美哉水,洋洋乎"的中华文化的源头;屈原和司马迁是中国文人高洁志远忍辱负重的典型;武则天则是雄才大略加阴谋家的邪恶典型;秦始皇、成吉思汗、毛泽东是政治家的典范,他们的存在使黄河水或激荡咆哮,或者不敢激荡咆哮!张衡、郑和、林则徐职业不同,但他们远大的理想,宏伟的贡献,低矮的命运使黄河水低沉凝重,使历史压抑并扭曲。而岳飞和李自成则是中国历史最沉重最耻辱的败笔,前者的悲剧是我们民族永远的伤疤,每一次提起历史就会犯一次心绞痛,邪恶大摇大摆进出,良知只能在门槛下哭泣!李自成的悲剧则说明了腐败的下场。"血腥气的战炮,一沾上铜臭气、胭脂气,立即化做贪欢的睡衣。温柔乡,果然是英雄冢!"松涛写到此已经不能保持从容了:"先知先觉的先祖,把自己制成了预警器,古人给今人留下了足够的思想口粮。李自成啊,我的本家,我大声发问:你的句号,是何人的救生圈?"我想黄之河和松涛一起在哭泣!可以说岳飞和李自成是李松涛写得最成功的两个人物,从中也看到了李松涛的悲痛、愤怒和良知!

其实这精心挑选的十二个人物不过是李松涛要"浩叹连声",畅说心中积郁的一个符号一个平台,最终目的是试图通过对他们命运的解剖,进而把他们锻打成具有良药之效的格言。这些格言就是这部长诗的精髓,也是散乱的金子,对于"诗"来说,这些格言比这些人物更重要!李松涛是带着一种沉痛和复杂的心情来写这些人物的。李松涛在诗中的愤怒和控诉,不是发泄不是谩骂而是为了爱,为了遭遇危难时的人类和民族都找到救生圈,为了黄之河更光明更澄明的未来。

李松涛在《秦始皇》中写到了著名的荆轲,刺秦那奋起的一跃,就像一道闪电永远地烙在了历史的天空。他代表着一种力量,这种在民间自然生长起来的力量其实是一种信仰:赴死比苟活更有意义。这个信仰就是廉耻感和荣誉感,有人称之为清洁的精神。我们当下的生活最缺乏的就是这种清洁的精神。古人能为这种清洁去死,去快乐地献出生命,而我们现在有些人却争着抢着弄脏自己,成为毫无德性的无耻之徒。李松涛和《黄之河》深层追求的正是这种清洁的精神,正是这种正义与清廉以及上面说到的那些优秀的品质。有了这些平民的血性和骨气的滋养,我们民族精神的黄之河才会澎湃起来!

           救赎意识:向清洁的源头皈依

悲悯和忏悔之后,自然就是救赎了。这是李松涛写作《黄之河》的最终目的和归宿。看过《黄之河》我们就知道,三条河脉构成的黄之河是在奔流和发展中变得污浊和贫瘠并枯萎的,而黄河之源头依然是那么生动、丰盈和澄明,这象征着我们中华民族的根的庞大和葱茏。

回到源头去!这是《黄之河》给我们勾画出的方向。其实超越就是回归,终点就是起点。我们苦苦寻求的宝贝其实就是不经意间遗弃的东西!黄河源头就是我们曾失去的天堂:"雪山,冰峰--/大产房,一派恬静。/孕万载,孵千秋,日月悬灯,/--母在此分娩,/--子在此诞生。"这就是黄河的源头,也是我们人类的故乡。它宁静、安详、自由,并有一种敬畏和神圣的光芒。在它面前,你会感到生机,感到有一种清洁和澄明正在洗涤你,穿透你,感召你!让你自觉的擦去你心灵上的灰尘,并努力的挤出身体里的所有杂质。这是一种精神,一种境界,一种天人合一的完美和力量!其实回到源头去,就是回归大自然,从人性上讲就是回到人类至真至善至美的童年,人们把回归童年称之为"人生思幼日"。正如李松涛在诗中所描绘的那样:"依着扶着高原冷色的摇篮……/ 以童音一尘不染的韵律,/奏鲜嫩古声:高高低低、/曲曲折折、仄仄平平……/ 一路滚雪球般地集合众水,/充沛的精血,蔚为大波汹涌。/你就这般流动,无昼无夜!/无年无月!无始无终!/ 灌溉庄稼、洗涤征尘、滋润睡梦。"黄河源头和人类童年的纯洁就这样滋润着我们,让我们重新清净并充满无穷的力量。而我们这里说的童年就是人本真的状态,回归童年就是回到人性的人道的伊甸园。

这是一种梦想!事实上,在生活中我们无法折返源头,就像已经奔流下来的黄河水不能回头一样。但是,我们只要把这种黄河之源的清洁和宁静,这种人类之源的纯真和美善,保存在我们的性情中并逐渐成为我们的一种品质,那么源头的精神就在我们的身上流淌,并指挥我们的行为像源头的境界和人类的童年那样去生活,去爱!这样我们就实现了皈依黄河之源和人类童年的梦想。具体做法松涛在诗中已经给我们描绘了:"唾沫,不能涵养水土,/行动起来吧!/着手做有根有稍的事情,/把开花结果的理想导入根系,/让生命的晶体,在汗毛孔里闪烁,/营造可以可靠的质感;/让鲜嫩的莺啼、蛙鼓及柳稍鹅黄,/在地球村的梦里梦外,/汇成一曲无标题童声合唱……"进而回归到"大自然与社会温存成一对情侣,/相恋相依,永生厮守!"的境界!

前面说的是自然之河和人性之河的回归,那么作为我们中华民族的精神之河文化之河的源头在哪儿呢?我们顺着《黄之河》溯水而上,轻而易举地找到了孔子。孔子思想的核心与自然的源头和人类的童年有着一致的精神,那就是都提倡清洁和美善!松涛说"自醒方能醒人,自律方可律人。"这就是孔子倡导的儒学。假如我们经常用先贤的告诫敲打我们的生活,中华民族的精神之河就不会污浊,我们的灵魂也会得到救赎并安详和美满!

至此,我们可以把《黄之河》所要追求的目的归纳一下了。那就是政治上追求清明,思想上追求清醒,人格上追求清白,社会上追求清洁!另一点就是作者通过三条线的重合与分离,旨在告诉我们黄之河所追求的目的是天人合一,人的行为与人的精神合一,权与民的合一,自然、政治与民意的合一。只有这些主观与客观统一了,天地万物也就和谐了。这就是《黄之河》的精神取向,也是李松涛诗歌写作的价值和意义!

 

《黄之河》的成功再一次证明李松涛的每一次出场,都会给诗坛带来一声巨响。他不零散的单独射击,他的诗歌就是集束炸弹。七十年代李松涛刚一出场,一批质朴和真诚的《深山创业》组诗就洗涤了当时虚假充斥的诗坛。他还是新时期最早偷吃爱情诗禁果的人,为其后爱情诗的写作升起了第一缕霞光;这之后批量生产的军旅诗,还有小叙事诗都开创了当时诗歌写作的主渠,甚至先河;这也证明了李松涛的大视野和大胸怀,同时说明了他的锐气和眼光。现在《黄之河》与李松涛另外两部长诗《无倦沧桑》《拒绝末日》一起,构成了李松涛诗歌写作的"金三角",这个醒目的金三角朗声告诉我们:诗歌无流派高下之分,它们共同说明了现实主义诗歌的强大生命力,让我们看到诗歌在改造社会和启蒙灵魂中的作用。同时也将李松涛的真实和真诚、批判和拯救的写作推向了顶峰,为我国现实主义诗歌耸起一座里程碑!

2004.7.3--8.1  凌晨2点于沈阳

                                (载2005年第1-2期《诗潮》)

【收藏此页】    【关闭】    【本有评论 5   条】
文章评论
儒子驴 评论 (评论时间2009-12-14 21:50:00)  
深刻的解读![赞啊][赞啊][赞啊]
寄南 评论 (评论时间2009-12-14 20:28:00)  
今晚剩下的时间全都上这来学习,问好李犁老师!
十五人生 评论 (评论时间2009-12-13 22:27:00)  
这个诗歌我以前也看过。那里有关李松涛的诗歌诗评我也陆续看了,尤其是那些李松涛的长诗代表作。我还记住一句《黄之河》里对毛的一句评语“不唱东方红,照样太阳升”,今天看了李犁老师的评论,更加深了对李松涛老师的认识。谢谢李犁先生。希望经常看到此类评论。
芊芊诗草 评论 (评论时间2009-12-13 21:45:00)  
诗歌无流派高下之分,它们共同说明了现实主义诗歌的强大生命力,让我们看到诗歌在改造社会和启蒙灵魂中的作用。---宏伟的金三角!无价之财富!欣赏李犁老师精彩点评!问好两位诗人!
雨晴 评论 (评论时间2009-12-13 20:40:00)  
"人的行为与人的精神合一,权与民的合一,自然、政治与民意的合一。只有这些主观与客观统一了,天地万物也就和谐了。这就是《黄之河》的精神取向,也是李松涛诗歌写作的价值和意义!"道出了诗歌写作的真谛!问好老乡!
在线评论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诗赋绽芳蕊 今来觅知音
关于我们  |  走近诗赋  |  入网须知  |  法律声明  |  网站地图  
版权所有:诗赋网    Copyright 2008-2016   zgshif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辽ICP备18006388号
诗赋杂志投稿邮箱:sunwulang@163.com
联系人:轻盈     QQ:418193847、1969288009、466968777     QQ群号(点击链接)     电话:15609834167     E-mail:sttsty@sina.com